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3332 上传时间:2018-01-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75431.6

申请日:

2015.04.15

公开号:

CN104744365A

公开日:

2015.07.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D 215/30申请日:20150415|||公开

IPC分类号:

C07D215/30; C09K11/06

主分类号:

C07D215/30

申请人:

南昌航空大学

发明人:

钟学明; 谢宇; 华莉

地址:

330063江西省南昌市丰和南大道69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6122

代理人:

欧阳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以四水甲酸铜和8-羟基喹啉为反应原料,真空热熔法制备8-羟基喹啉铜。具体工艺步骤:首先,按照四水甲酸铜与8-羟基喹啉的摩尔比为1:2,将反应原料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反应原料转移至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Pa,保温反应60min~90min。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出料。最终获得纯度为97%~99%的8-羟基喹啉铜,其产率为98%~100%。本发明具有操作简便,原料利用率高、流程短、产率高、无废液排放、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四水甲酸铜和8-羟基喹啉为反应原料,真空热熔法直接制备用作发光材料的8-羟基喹啉铜;
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首先,按照四水甲酸铜与8-羟基喹啉的摩尔比为1:2,将反应原料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反应原料转移至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 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 Pa,保温反应60 min ~ 90 min;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出料;获得纯度为97%~99%的8-羟基喹啉铜,其产率为98%~100%。

说明书

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以四水甲酸铜为主要原料,真空热熔法直接制备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本发明属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纯度高于95%的8-羟基喹啉铜具有成膜特性好、量子效率高、玻璃化温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是当前应用广泛且备受关注的现代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之一。
现有制备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主要有液相法和固相法两大类。液相法包括液相沉淀法和蒸发结晶法。目前,工业化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采用液相沉淀法。
1)液相法沉淀法
液相法沉淀法制备8-羟基喹啉铜的研究较多,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将8-羟基喹啉溶于有机溶剂(比如乙醇、甲醇、丙酮等)或酸(比如盐酸、醋酸等)中,铜盐(醋酸铜、氯化铜、硫酸铜等)溶于水;然后,控制适当的反应条件下,使8-羟基喹啉溶液与铜盐溶液充分混合。最后,选择适当的分离方法来提高产物8-羟基喹啉铜的纯度,以满足发光材料的要求。以下扼要介绍七种液相法沉淀法制备8-羟基喹啉铜的技术方法。
北京制药厂(农药技术报道,1959年)发明的制备8-羟基喹啉铜技术:将硫酸配成10%稀酸100 kg,然后加入30 kg 8-羟基喹啉使完全溶解后,以布兜过滤,滤液加入硫酸铜溶液中(26 kg硫酸铜加入适量水使完全溶解),搅拌均匀,再徐徐加入30%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搅拌至甲基橙指示剂变黄为止,即有沉淀析出,沉淀以离心机甩干,先用40℃左右热水洗涤三次,再用乙醇洗涤至不发黑为止(每次少加, 多洗几次)取出后,在常温下干燥。产物为Cu(C9H6NO)2·2H2O。本法所制备的8-羟基喹啉铜适合于用作杀菌剂。进一步提纯后,才适合于用作发光材料。
Marrisa S. Crespi (QUíMICA NOVA,1999年)等研发的工艺技术:将过量的8-羟基喹啉的乙酸溶液加入氯化铜溶液中,用稀氨水调节pH值至5~9,反应产生沉淀。沉淀物依次用水和氨水(pH=9)洗涤除去过量的配体和氯根阴离子,60℃干燥获得铜的8-羟基喹啉配合物Cu(C9H6ON)2 · (C9H7ON)1.2 ·H2O。
郑国侠(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等的研究成果:80 ml 水中加入1. 0 g 8-羟基喹啉(6. 9 mmol)及0. 69 g 醋酸铜(约3. 4 mmol),搅拌回流1. 5 h,反应生成黄棕色沉淀。将沉淀过滤得到黄棕色固体,洗涤,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在室温下静置,使溶剂缓慢蒸发,两个月后,溶液中析出棕色晶体,得到8-羟基喹啉合铜单晶。
李青(纳米技术与科技,2004年)等建立的方法:准确称取适量摩尔比为2:1的8-羟基喹啉和CuCl2·2H2O,分别溶于一定量的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中。在充分搅拌下将CuCl2·2H2O水溶液滴加入8-羟基喹啉的乙醇溶液中,立即生成大量深绿色细晶。CuCl2·2H2O水溶液滴加完后,用10%的NaOH溶液调节体系的pH=12左右,升温至回流反应2 h,抽滤,用去离子水洗涤沉淀数次,然后用无水乙醇洗涤,真空干燥,得到褐色细晶状的8-羟基喹啉铜Cu(C9H6NO)2
邓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等报道:向40 ml 的四氢呋喃溶剂中加入0.1 g (0 .5 mmol)醋酸铜、0 .2 g (0 .7 mmol)硅酸钠和0 .15 g (1.38 mmol)8-羟基喹啉,室温下搅拌10 h,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绿色的悬浊液,有大量的黄绿色沉淀生成。溶液过滤后,取母液在室温下自然挥发,一个月后得到绿色片状晶体的配合物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Cu(C9H6NO)2·2H2O。用甲醇溶剂代替四氢呋喃,在透明糊状粘稠液体中得到黑色条状晶体的配合物二聚8-羟基喹啉铜Cu2(C9H6NO)4。两种配合物在室温下均非常稳定。
尹志刚(化学学报,2010年)等披露:室温条件下称取0.58 g 8-羟基喹啉和0.42 g Cu(CH3COO)·H2O,分别溶解于20 ml 0.5 M 盐酸水溶液、20 ml 去离子水中,然后在激烈搅拌下将8-羟基喹啉溶液倒入乙酸铜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黄绿色沉淀,充分搅拌1 min。离心分离产物,经去离子水多次洗涤后,用冷风快速吹干获得8-羟基喹啉铜产物。反应体系中存在水时,产物为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Cu(C9H6NO)2·2H2O;反应体系无水时,产物为8-羟基喹啉铜Cu(C9H6NO)2
Qi Shao(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 in China,2011)等公开的技术:搅拌下,将0.5 mmol CuCl2 及1 mmol 8-羟基喹啉溶于40 ml 甲醇后,转移至60 ml 特氟龙高压釜中于140℃下反应10 h,自然冷却至室温。剧烈搅拌下滴加超纯水至反应体系中,离心过滤悬浮液,超纯水数次洗涤沉淀物,然后于60℃下真空干燥12 h。
液相沉淀法应尽可能完全沉淀铜离子,以免废水中铜离子浓度超标而产生重金属污染。根据沉淀反应原理可知,欲提高铜离子的沉淀率即维持较高的8-羟基喹啉铜产率,必须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采用碱(氢氧化钠、氨水、硅酸钠等)中和沉淀反应产生的酸;价格昂贵的沉淀剂8-羟基喹啉必须过量。例如,北京制药厂的工艺技术中,使用氢氧化钠为中和剂,而且8-羟基喹啉过量111%;邓元等的制备技术中,使用硅酸钠为中和剂,而且8-羟基喹啉过量38%。如果不采取上述工艺措施,8-羟基喹啉铜的产率低于50%。由于铜离子与8-羟基喹啉可以生成多种配合物,而且由于在氧气及水的共同作用下,液相反应体系中还存在聚合等副反应,导致产物8-羟基喹啉铜的纯度较低。氢氧化钠中和时,还会同时产生一定量的氢氧化铜沉淀,从而降低目标产物的纯度;氨水中和时,铜离子形成铜氨络离子,从而降低8-羟基喹啉铜的产率。因此,现有液相法沉淀法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存在副反应多、反应产物组成复杂、纯度低、产率低、成本高、流程长等缺点。
2)蒸发结晶法
据R. Kru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1955)等介绍的蒸发结晶法:于约为2 M乙酸介质中,缓慢蒸发硝酸铜和8-羟基喹啉的溶液,可获得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Cu(C9H6NO)2·2H2O。蒸发结晶法存在周期长、产率低、能耗高、难以工业化生产等缺点。
3)固相法
固相法即固相研磨法,也称为低热固相法。
贾殿赠(化学学报,1993年)等发明的固相技术:1:2 摩尔比的80~100 mesh 5 mmol 的Cu(CH3COO)2·4H2O与8-羟基喹啉充分研磨混合均匀,室温(20±2℃)下研磨反应1.5 h,混合物颜色逐渐由蓝变绿最后变为黄绿色。反应完毕,固相产物用乙醇洗1次、丙酮洗2次,真空干燥器中自然干燥,得产品1.48 g,产率84%。
傅岩(化工时刊,1998年)等发表的固相法:将无水乙酸铜Cu(CH3COO)2 与8-羟基喹啉以1 : 2 物质的量比混合研磨均匀,130℃ 放置4 h,得到黄绿色的固相产物,产物经乙醇、丙酮洗涤,真空干燥器中真空自然干燥,产率84%。
现有制备8-羟基喹啉铜的固相法均在常压下进行反应,所得产物为8-羟基喹啉铜Cu(C9H6NO)2。不难看出固相法存在以下缺点:8-羟基喹啉铜的产率较低;需要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洗涤反应产物除去其中杂质;如果工艺参数控制不当的话,工业化生产中磨料的磨损将导致8-羟基喹啉铜的纯度降低。
总而言之,现有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存在反应产物纯度低、工艺步骤长、产率低、生产成本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工业化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存在产率低、步骤长、成本高等缺点,而提出一种产率高、流程短、成本低的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真空热熔反应,一方面通过热焓推动和强化反应;另一方面通过抽真空及时移除反应产物甲酸和水,进一步推动反应。从而实现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其反应原理为:
Cu(HCOO)2·4H2O +2C9H6NOH = Cu(C9H6NO)2 +2HCOOH↑+4H2O↑
本发明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以四水甲酸铜和8-羟基喹啉为反应原料,真空热熔法直接制备用作发光材料的8-羟基喹啉铜。具体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首先,按照四水甲酸铜与8-羟基喹啉的摩尔比为1:2,将反应原料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反应原料转移至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 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 Pa,保温反应60 min ~ 90 min。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出料。获得纯度为97%~99%的8-羟基喹啉铜,其产率为98%~100%。
本发明的优点是: 8-羟基喹啉不需要过量,原料利用率高;产物8-羟基喹啉铜的纯度高、产率高;不使用溶剂,无废液排放,绿色化程度高;消除了提纯工艺步骤,工艺流程短;真空热熔反应产生的甲酸可以回收并且用于制备甲酸铜,从而形成工艺循环;生产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1
首先,按照摩尔比四水甲酸铜/8-羟基喹啉=1:2,将反应原料262.39 kg 四水甲酸铜和337.61 kg 8-羟基喹啉依次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将混合均匀的600 kg反应原料转移至1000 L反应釜中,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 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 Pa,保温反应75 min。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出料。获得纯度为99%的8-羟基喹啉铜,其产率为98%。冷凝法回收真空热熔反应中产生的甲酸。
实施例 2
首先,按照摩尔比四水甲酸铜/8-羟基喹啉=1:2,将反应原料262.39 kg 四水甲酸铜和337.61 kg 8-羟基喹啉依次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将混合均匀的600 kg反应原料转移至1000 L反应釜中,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 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 Pa,保温反应90 min。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出料。获得纯度为98%的8-羟基喹啉铜,其产率为99%。冷凝法回收真空热熔反应中产生的甲酸。
实施例 3
首先,按照摩尔比四水甲酸铜/8-羟基喹啉=1:2,将反应原料262.39 kg 四水甲酸铜和337.61 kg 8-羟基喹啉依次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将混合均匀的600 kg反应原料转移至1000 L反应釜中,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 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 Pa,保温反应60 min。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出料。获得纯度为97%的8-羟基喹啉铜,其产率为100%。冷凝法回收真空热熔反应中产生的甲酸。

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接制备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以四水甲酸铜和8-羟基喹啉为反应原料,真空热熔法制备8-羟基喹啉铜。具体工艺步骤:首先,按照四水甲酸铜与8-羟基喹啉的摩尔比为1:2,将反应原料加入混料机中,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反应原料转移至真空反应釜中,抽气使真空度降至0.1Pa后,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80100,维持真空度为0.1Pa,保温反应60min90min。反应完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