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源极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准谐振控制电路,尤其涉及一种源极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
制方法。
背景技术
开关的高频化是现代开关电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原因在于开关高频
化可以使开关变换器的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从而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实
现高频化,必须降低开关损耗,软开关技术是减少开关损耗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谐振的原理使开关变换器中开关管的电压或者电流按照正弦或者准正弦规
律变化,当电压自然过零时,使开关器件导通;当电流自然过零时,使开关器
件关断,从而实现开关损耗为零,提高开关频率。
图1A所示为目前比较常见的准谐振驱动的控制电路,以主电路的拓扑为
浮动降压型电路为例,利用辅助绕组检测的方法对功率级电路中的主功率管QM
进行准谐振驱动。其中辅助绕组与主电路中的电感进行耦合,并利用与其并联
的分压电路得到表征主功率管QM的漏源极电压Vds的电压信号VZCS,其波形如
图1B所示。通过过零检测电路对电压信号VZCS的负向过零点进行检测,并输
出相应负向过零信号至延时电路。所述延时电路对电压信号VZCS的负向过零信
号进行一定的延时后,输出谷底信号表征电压信号VZCS达到谐振谷底时刻。开
关控制电路根据所述谷底信号控制主功率管QM导通。
从上述电路的原理图和波形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种控制方案需要增
加额外的辅助绕组,并且采用延时的方法获得的开通时刻并不一定是漏源电压
的谷底时刻。因此采用这种实现方案增加了电路设计的复杂性和成本,不利于
芯片的集成,同时并不能真正实现对主功率管的准谐振驱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源极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辅助绕组的存在而难以集成以及准谐振控制的精确度
不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用以实现对主功率管
的准谐振驱动,包括箝位电路、谷底电压检测电路和源极电压控制电路;
所述箝位电路与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极连接以将其栅极电压箝位至第一箝位
电压;所述第一箝位电压的数值大于所述主功率管的导通阈值;
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与所述主功率管相连接,在其漏源电压到达谐振谷
底时刻,输出谷底控制信号;
所述源极电压控制电路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在谐振谷底时刻控制所述
主功率管的源极电压下降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源电压大于其导通阈值,进而实
现所述主功率管的准谐振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和栅源电压检测电路,
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功率端和第二功率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
极和源极;
所述第一开关管在谐振过程中保持导通,在所述主功率管导通时保持关断;
所述栅源电压检测电路检测所述栅源电压,在所述栅源电压负向过零时刻
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
优选的,进一步包括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其中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电阻串联后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箝位电路进一步包括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连接在
所述箝位电路与主功率管的栅极之间,在谐振过程中所述第二开关管保持关断,
在所述主功率管谷底导通时刻,控制所述第二开关管导通;
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和源极电压检测电路;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源极电压检测电路接收所述主功率管的源极电压,在其正向过零时刻
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微分电路和过零检测电
路;
所述第三二极管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微分电路接收所述主功率管的源极电压进行微分运算得到一微分电
压,将所述漏源电压到达谐振谷底的时刻对应为微分电压正向过零的时刻;
所述过零检测电路接受所述微分电压,在其正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
制信号。
优选的,所述箝位电路包括一具有所述第一箝位电压的电压源。
进一步的,所述源极电压控制电路包括第三开关管,其第一功率端连接至
所述主功率管的源极,第二功率端接地,其控制端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以
在谐振谷底时刻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导通。
依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源极驱动控制方法,用以实现对主功率管
的准谐振驱动,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极电压箝位至第一箝位电压;所述第一箝位电压的数
值大于所述主功率管的导通阈值;
在所述主功率管的漏源电压到达谐振谷底时刻,输出谷底控制信号;
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以在谐振谷底时刻控制所述主功率管的源极电压下
降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源电压大于其导通阈值,进而实现所述主功率管的准谐
振驱动。
优选的,进一步包括:
检测所述栅源电压,在其负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
优选的,进一步包括:
检测所述源极电压,在其正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
优选的,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源极电压进行微分运算得到一微分电压,将所述漏源电压到达谐振
谷底的时刻对应为所述微分电压正向过零的时刻;
接受所述微分电压,在其正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依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具有
以下优点:由于主功率开关管的开启时刻具有最小的漏源电压,可以减小甚至
消除导通电流尖峰,因此这种设计能够提供较低的导通损耗。另外,对于集成
电路而言,如采用图1A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准谐振控制方法,需要一个单独的
引脚来检测漏源电压的谷底。而对本发明而言,通过对源极驱动内部电路信号
的检测,就可以精确检测漏源电压的谷底电压,进而精确的实现对主功率开关
管的准谐振软开关控制,同时节省了芯片的尺寸,使得芯片结构更加紧凑,并
且封装和外围电路的设计也相对简单。通过下文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本发
明的上述和其他优点更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
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所示为采用现有技术的一种准谐振驱动控制电路的原理框图;
图1B所示为图1A所示的控制电路的波形图;
图2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3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3B所示为图3A中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工作波形图;
图3C所示为图3A中栅源极电压检测电路的具体原理框图;
图4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4B所示为图4A中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工作波形图;
图5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四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图5B所示为图5A中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工作波形图;
图6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仅
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本发明涵盖任何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
等效方法以及方案。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彻底的了解,在以下本发明优选实
施例中详细说明了具体的细节,而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的描述
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参考图2,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一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其中功率级电路的拓扑仍采用背景技术中所示的浮动降压型电路结构。具体包
括箝位电路201、谷底电压检测电路202和源极电压检测电路203;其中
所述箝位电路201与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级连接以将其栅级电压Vg箝位
至第一箝位电压;所述第一箝位电压的数值大于所述主功率管QM的导通阈值;
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202与所述主功率管QM相连接,在其漏源电压Vds
到达谐振谷底时刻,输出谷底控制信号Vctrl;
所述源极电压控制电路203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以在谐振谷底时刻
控制所述主功率管QM的源极电压Vs下降至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源电压Vgs大
于其导通阈值,进而实现所述主功率管QM的准谐振驱动。
从图1A所示的原理框图可以看出目前采用的准谐振驱动电路的普遍思路
为:检测到谐振电压的谷底后通过控制电路输出主功率管的栅极控制信号。而
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是将主功率管的栅极电压固定在一定的数值,
在检测到谐振电压的谷底时刻改变主功率管的源极电压从而控制主功率管的导
通。相类似的,在关断时刻,同样可以通过控制其源极电压上升直至栅源电压
小于其导通阈值进而控制主功率管关断。
另外本发明不限制于功率级电路的具体结构,图2中采用的浮动降压型电
路仅为其中比较常见的优选实施例,而本发明也可以具体应用在反激式变换器、
Sepic斩波电路等其他任何合适的拓扑结构中。
参考图3A,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二实施例的原理框图,
在图2所示框图的基础上说明了各个电路部分的具体实现和工作原理。其中:
所述箝位电路201包括一具有所述第一箝位电压的电压源,优选的,将电
路供电电压VCC作为所述电压源。
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202包括第一开关管Q1和栅源电压检测电路301,
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功率端和第二功率端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
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栅源电压检测电路301用以检测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导通电阻Rds(on)
上的电压,即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源电压Vgs,并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
所述源极电压控制电路203包括第三开关管Q3,其第一功率端连接至主功
率管QM的源极,第二功率端接地,其控制端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
以下结合图3B所示的波形图详细说明上述各部分电路的工作过程:
在t1时刻,所述控制信号Vctrl控制所述第三开关管Q3关断,功率级电路的
电能开始对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进行充电,导致所述主
功率管QM的源极电压Vs上升,相应的,所述栅源电压Vgs下降至导通阈值以下,
导致所述主功率管QM的关断,所述漏源电压Vds上升至一定值。
在所述主功率管QM关断,所述源极电压Vs上升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开关
管Q1的等效二极管D1能够将所述源极电压V3箝位在栅极电压Vg,以避免其升
至过高而造成器件损坏。
所述主功率管QM关断后,功率级电路中的电感电流IL开始下降,在t2时
刻,所述电感电流IL下降至零,此时电感L和所述主功率管QM的输出电容产
生谐振。
在谐振开始前t1时刻到t2时刻的区间内,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在
电路谐振的过程中,由于所述第一开关管Q1保持导通状态,因此谐振电流几乎
全部流过所述第一开关管Q1,并在所述导通电阻Rds(on)上产生一定的电压即所
述栅源电压Vgs。由于所述导通电阻Rds(on)的压降很小仅为几百毫伏,主功率管
的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差值几乎为零,因此所述主功率管QM此时仍保持关
断。
所述栅源电压检测电路301检测所述导通电阻Rds(on)上的电压,在所述栅源
电压Vgs负向过零时刻,(即到达谐振的谷底时刻,如图中的t3时刻和t5时刻)
输出端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
此时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控制端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而导通,将所
述源极电压Vs拉低至地,导致所述栅源电压Vgs大于其导通阈值,所述主功率
管QM谐振导通。在所述第三开关管Q3导通的同时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Q1关断,
以防止所述电路供电电压VCC直通至地。
在该实施中,利用了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等效二极管D1和导通电阻Rds(on),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直接加入一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电阻来起到同样的作用,其
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极和源极;
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与所述第一电阻串联后再与所述第一二极管并联连接。
通过对此实施例工作原理的详细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依据本发明
的实施例无需采用辅助绕组来检测谐振谷底时刻,更加利于芯片的集成,减小
了整个电路的体积和成本,同时方便、精确地检测谐振谷底时刻,实现了对主
功率开关管的准谐振驱动。
图3C中提供了栅源电压检测电路301的一种实现方法。
所述栅源电压检测电路301中的比较器CMP1的同相输入端接收所述栅源
电压Vgs,反相输入端接收第一阈值电压VTHl,可将所述第一阈值电压VTH1设
置为几百毫伏。比较器CMP2的反相输入端接收所述栅源电压Vgs,其同相输入
端接收第二阈值电压VTH2,可将所述第二阈值电压VTH2设置为接近零伏。
第一与门AND1分别接收经过延时电路处理过的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信
号和所述比较器CMP1的输出信号。为了防止主功率管关断后,Vgs微小振荡
产生的噪声影响CMP1的输出正确的信号,对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信号进行延
时,因此当所述第一与门AND1的输出为高电平时,表明所述第一开关管Q1
为导通状态,同时所述栅源电压Vgs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电压VTHl,即电感L刚
刚开始与主功率管QM的输出电容发生谐振的时刻。此时第一RS触发器的输出
为高电平。
当所述比较器CMP2的输出为高电平,即所述栅源电压Vgs小于所述第二
阈值电压VTH2,即达到其负向过零点,对应于所述漏源电压Vds谐振的谷底时刻,
此时第二与门AND2的输出变为高电平,通过单脉冲触发器输出一中间信号
ZCS。
第三与门AND3接收所述中间信号ZCS和限频电路输出的限频信号,所述
限频信号控制所述主功率管QM在不同的谐振谷底导通,所述第三与门AND3
的输出通过第二RS触发器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开通所述第三开关管Q3
以控制所述主功率管QM导通,同时关断所述第一开关管Q1,所述第一开关管
Q1和第三开关管Q3的驱动信号存在一定的死区时间。
以上给出的栅源电压检测电路以及控制电路仅为众多实现方式中比较常见
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此基础上所做的相关的改进以及采用其他技术、电
路布局或元件而实现的相同功能的电路结构也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
内。
参考图4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三实施例的原理框
图;其中源极电压控制电路203的实现和工作原理与图3A所示实施例相同,
而箝位电路201和谷底电压检测电路202部分则有所不同:
所述箝位电路201进一步包括第二开关管Q2,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
功率端连接至所述电路供电电压VCC,其第二功率端连接至主功率管QM的栅极;
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202包括:第二二极管D2和源极电压检测电路401;
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极和源
极;
所述源极电压检测电路401接收所述源极电压Vs,在其正向过零时刻输出
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
以下结合图4B所示的工作波形图详细说明上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的工作
原理。
与图3A所示实施例类似的,在所述主功率管QM关断的过程中,所述第二
二极管D2能够对所述源极电压Vs进行箝位。所述主功率管QM关断后,功率级
电路中的电感电流IL下降至零时,电感L和主功率管的输出电容产生谐振。
在谐振开始前,所述栅源电压Vgs为零。由于一般开关管漏源极之间的寄生
电容的容值相对于其他极间寄生电容较大,因此谐振过程中,谐振电流几乎全
部流过所述主功率管QM和第三开关管Q3的漏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只有很小
一部分流过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漏极以及栅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而相比之
下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容值较大,因此所述栅极电压
Vg基本跟随所述源极电压Vs变化,所述栅源电压Vgs在谐振过程中基本没有变
化,所述主功率管QM仍保持关断。另外,在谐振过程中,所述第二开关管Q2
保持关断状态,防止电流流出所述电路供电电压VCC,以减少其电能损耗。
在谐振开始后,由于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漏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很小,因
此所述源极电压Vs很快降至负值,此时被源极电压Vs箝位的栅极电压Vg也一
样降至负值。当所述漏源电压Vds到达谐振谷底的时刻,由于谐振电流正向过零,
所述第三功率管Q3的漏源极之间的寄生电容很快被充电,因此此时栅极电压
Vg和源极电压Vs很快变为正值。因此所述源极电压检测电路401接收所述源极
电压Vs,当检测到其正向过零点时,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
所述谷底控制信号Vctrl开通所述第三开关管Q3和所述第二开关管Q2,使
得所述电路供电电压VCC再次开始对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源极之间的寄生电
容充电导致其栅源极之间的电压差值大于其导通阈值,所述主功率管QM谐振
导通。
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所述第二开关管Q2在所述主功率管导通时保持同样
导通状态,而在谐振过程中保持关断,为方便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
开关管Q2的开关动作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保持一致。由于第二开关管的开关
作用,进一步节省了电路供电电压的电能损耗。同时,对谷底信号的检测仅需
要检测主功率管源极的电压即可,而无需采用采样电阻表征其栅源极之间的电
压,使得检测电路更加简单易行。
参考图5A,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的第四实施例的原理框
图;其中所述谷底电压检测电路202包括第三二极管D3、由电容和电阻组成的
RC微分电路和一利用过零比较器和单脉冲触发器实现的过零检测电路;
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D3阴极和阳极分别连接至所述主功率管QM的栅极和
源极;
所述RC微分电路接收所述源极电压Vs进行微分运算,在电容与电阻的公
共连接点处的电压作为微分电压Vdi;
所述过零比较器的同相输入端接收所述微分电压Vdi,其反相输入端接地,
其输出端连接至单脉冲发生器。
从图5B所示的工作波形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所述源极电压Vs与所述漏源
电压Vds的波形相类似,因此所述微分电路将所述漏源电压Vds到达谷底的时刻
对应为所述微分电压Vdi正向过零点的时刻;
所述过零检测电路,检测到的微分电压正向过零点时,输出所述谷底控制
信号Vctrl,从而控制主功率管QM导通。
以下结合附图对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
述。
参考图6,所示为依据本发明的源极驱动控制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其包括以下步骤:
S601:将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极电压箝位至第一箝位电压;所述第一箝位电
压的数值大于所述主功率管的导通阈值;
S602:在所述主功率管的漏源电压到达谐振谷底时刻,输出谷底控制信号;
S603:接收所述谷底控制信号以在谐振谷底时刻控制所述主功率管的源极
电压下降至所述主功率管的栅源电压大于其导通阈值,进而实现所述主功率管
的准谐振驱动。
其中所述步骤S602可以采用多种控制方法实现,其中优选实施例如下:
优选实施例1:检测所述栅源电压,在其负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
制信号。
优选实施例2:检测所述源极电压,在其正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制
信号。
优选实施例3:对所述源极电压进行微分运算得到一微分电压,将所述漏
源电压到达谐振谷底的时刻对应为所述微分电压正向过零的时刻;
接受所述微分电压,在其正向过零时刻输出所述谷底控制信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
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
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
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
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
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依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源极驱动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进行了描
述,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
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
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路的基础上所做的相关的改进、多个实施例的结合,以及
采用其他技术、电路布局或元件而实现的相同功能的电路结构,如谷底电压检
测电路、控制电路以及其中的微分电路、极间电压检测电路等也在本发明实施
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