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件的结合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用于使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从正交方向抵靠于一方的柱材 的侧面上, 并以这种状态将两个柱材结合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 尤其涉及能以较少的部件 数、 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结合, 且能得到不易在外力下松开、 具有牢固的扣紧力的结构件 的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当例如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从正交方向抵靠于一方的柱材的侧面、 并以这种状 态将两个柱材结合时, 通过以下的结合构造来进行。 首先, 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 方的柱材的侧面, 并将近似三角形的支架通过固定螺钉来安装、 固定于上述抵靠部分的角 部。
此外, 其他的结合构造还有以下构造。首先, 在一方的柱材的燕尾槽内, 使形成有 朝该燕尾槽的外侧延伸出的端部的结合体嵌合。接着, 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上述 一方的柱材的侧面。此外, 将已述的结合体的端部通过固定螺钉固定于另一方的柱材的燕 尾槽内的规定位置。
发明的公开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上述现有的结构, 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 在第一现有例的情况下, 必须通过固定螺钉将支架分别安装于一方的柱材 和另一方的柱材, 此时存在需要许多固定螺钉这样的问题。 此外, 需要使用扣紧工具进行将 这些许多的固定螺钉旋紧的作业, 因此存在需要很多劳动力和很长时间这样的问题。
此外, 在第一现有例的情况下, 以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的柱材的侧 面的状态进行将支架旋紧的作业, 此时存在两个柱材缺乏稳定性、 操作性差这样的问题。
此外, 在第二现有例的情况下, 以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的柱材的侧 面的状态进行将结合体旋紧的作业, 此时存在两个柱材缺乏稳定性、 操作性差这样的问题。
另外,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发明, 例如有专利文献 1、 专利文献 2 等所示的发明。 这 些均是本案专利申请人所提出的发明。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特开 2002-61302 号公报
专利文献 2 : 日本专利特开 2007-154924 号公报
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发明而成,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较少的部件数、 简单的 结构容易地进行安装, 且能得到不易在外力下松开、 具有牢固的扣紧力这样的结构件的结 合构造。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申请发明的技术方案 1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以将另一方的 柱材垂直抵靠于一方的柱材的侧面的状态进行结合,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一对扣紧构件, 这 一对扣紧构件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 并设置成能在设于上述一方的柱材的侧面的槽的宽度方向上进行移动 ; 螺母机构, 该螺母机构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 配置于上 述一对扣紧构件之间 ; 以及螺栓, 该螺栓通过设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开口部从外侧进行 操作从而与上述螺母机构螺合, 通过使上述螺栓旋转, 利用上述螺母机构的作用从而使上 述一对扣紧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使分别设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的端部的卡 合凸部与分别设于上述一方的柱材的槽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卡合凹部卡合从而得到结合状 态。
此外, 技术方案 2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合构 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母机构由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和螺母构成, 其中, 这一对中 间施力构件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并配置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之间, 分别包括与上 述一对扣紧构件的一对锥面相对的锥面, 并且包括与之相对的另外的锥面, 上述螺母配置 于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之间, 包括与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的各个锥面相对的一对锥 面, 通过使上述螺栓与上述螺母螺合从而将螺母拉至螺栓侧, 利用螺母的锥面与上述一对 中间施力构件的锥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 移动, 通过这一对中间施力构件朝离开方向的移动, 利用一对中间施力构件的锥面与上述 一对扣紧构件的锥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此外, 技术方案 3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2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合构 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沿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长度方向移动, 藉 此使上述一对扣紧构件沿上述槽的宽度方向移动。
此外, 技术方案 4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2 或技术方案 3 所记载的结 构件的结合构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分别设有导向槽, 同时, 上 述螺母设有能相对于上述导向槽移动地进行卡合的导向部。
此外, 技术方案 5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2 ~技术方案 4 中任一项所 记载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分别形成有凹部, 从而 将上述锥面设于上述凹部内,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和螺母收容于上述凹部内。
此外, 技术方案 6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合构 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母机构由一对螺母构成, 这一对螺母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 材的内侧并配置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之间, 以使各个螺母所包括的锥面相对的状态设置, 通过使上述螺栓旋转从而利用上述一对螺母的锥面的相互作用使这一对螺母朝外侧移动, 藉此使配置于外侧的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此外, 技术方案 7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6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合构 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螺母沿上述螺栓的轴向以使各个锥面紧密接触的状态 进行层叠、 配置, 通过使螺栓螺合从而使配置于离开螺栓的一侧的螺母被拉至螺栓侧, 藉此 使一对螺母朝外侧移动, 并且使配置于其外侧的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 向移动。
此外, 技术方案 8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6 或技术方案 7 所记载的结 构件的结合构造的基础上,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分别形成有供上述一对螺母嵌 合的嵌合凹部。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 由于本申请发明的技术方案 1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以将另一方的柱
材垂直抵靠于一方的柱材的侧面的状态进行结合, 包括 : 一对扣紧构件, 这一对扣紧构件位 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 并设置成能在设于上述一方的柱材的侧面的槽的宽度方向上 进行移动 ; 螺母机构, 该螺母机构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 配置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之间 ; 以及螺栓, 该螺栓通过设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开口部从外侧进行操作从而与上述 螺母机构螺合, 通过使上述螺栓旋转, 利用上述螺母机构的作用从而使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使分别设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的端部的卡合凸部与分别设 于上述一方的柱材的槽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卡合凹部卡合从而得到结合状态, 因此, 首先能 以较少的部件数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 具体而言, 通过一对扣紧构件、 螺母机构、 螺栓, 从而 能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因此, 不仅能容易地进行部件管理, 而且在成本上也较为理想。
此外, 使螺栓螺合到螺母, 并且以将一对扣紧构件设置于槽内的状态, 利用另一方 的柱材进行覆盖隐藏, 由于此后只需通过另一方的柱材的开口部来使螺栓旋转就可得到希 望的结合状态, 因此使结合作业简化, 从而能实现作业所需的劳动力的减少及时间的缩短。
此外, 由于使螺栓螺合到螺母, 并且以将一对扣紧构件设置于槽的状态, 利用另一 方的柱材进行覆盖隐藏, 因此也能充分地确保结合作业时的稳定性。
此外, 通过螺母机构的作用和一对扣紧构件的卡合凸部与槽的卡合凹部的卡合结 构, 从而能得到牢固的结合状态。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2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 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螺母机构由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和螺母构成, 其中, 这一对中间施力构 件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并配置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之间, 分别包括与上述一对扣 紧构件的一对锥面相对的锥面, 并且包括与之相对的另外的锥面, 上述螺母配置于上述一 对中间施力构件之间, 包括与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的各个锥面相对的一对锥面, 通过使 上述螺栓与上述螺母螺合从而将螺母拉至螺栓侧, 利用螺母的锥面与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 件的锥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通过这 一对中间施力构件朝离开方向的移动, 利用一对中间施力构件的锥面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的锥面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因此能可靠地 得到上述效果。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3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2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 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沿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长度方向移动, 藉此使上 述一对扣紧构件沿上述槽的宽度方向移动, 因此能更可靠地得到上述效果。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4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2 或技术方案 3 所记载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分别设有导向槽, 同时, 上述螺母设 有能相对于上述导向槽移动地进行卡合的导向部, 因此能防止一对中间施力构件与螺母的 位置偏移, 藉此能实现连结作业的简化。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5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2 ~技术方案 4 中任一 项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分别形成有凹部, 从而将锥面 设于上述凹部内,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和螺母收容于上述凹部内, 因此能实现位置偏移 的防止和连结作业的简化。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6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1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 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螺母机构由一对螺母构成, 这一对螺母位于上述另一方的柱材的内侧并配置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之间, 以使各个螺母所包括的锥面相对的状态设置, 通过使 上述螺栓旋转从而利用上述一对螺母的锥面的相互作用使这一对螺母朝外侧移动, 藉此使 配置于外侧的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因此不仅能可靠地得到技 术方案 1 的效果, 还能进一步减少部件数。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7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6 所记载的结构件的结 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一对螺母沿上述螺栓的轴向以使各个锥面紧密接触的状态进行层 叠、 配置, 通过使螺栓螺合从而使配置于离开螺栓侧的螺母被拉至螺栓侧, 藉此使一对螺母 朝外侧移动, 并且使配置于其外侧的上述一对扣紧构件朝彼此离开的方向移动, 因此能更 可靠地实现上述效果。
此外, 由于技术方案 8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是在技术方案 6 或技术方案 7 所记载 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的基础上,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分别形成有供上述一对螺母嵌合的嵌合 凹部, 因此能实现位置偏移的防止和连结作业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图 2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3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一对中间施力构件与螺母进行组 装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 5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一对中间施力构件与螺母进行组 装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6 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 同时也用以说明其作用的主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 8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 9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方 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 10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 方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的分解主视图。
图 11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一对螺母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 12 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是表示将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抵靠于一 方的柱材的侧面从而进行结合的状态、 同时也用以说明其作用的主剖视图。
( 符号说明 )
1 一方的柱材7 侧面 9槽 11 卡合凹部 1’ 一方的柱材 7’ 侧面 9’ 槽 11’ 卡合凹部 21 开口部 31 中间施力构件 33 导向槽 35 锥面 39 锥面 41 螺母 43 导向部 45 锥面 47 阴螺纹部 51 扣紧构件 53 凹部 55 锥面 65 卡合凸部 71 螺栓 101 一方的柱材 107 侧面 109 槽 111 卡合凹部 101’ 一方的柱材 107’ 侧面 109’ 槽 111’ 卡合凹部 123 扣紧构件 127 卡合凸部 131 螺母 133 锥面 139 螺栓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图 1 至图 6 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 有一方的柱材 1, 该 柱材 1 的横截面形状为近似正方形, 且为中空形状。即, 柱材 1 的中央部形成有中空部 3。 该中空部 3 沿柱材 1 的长度方向延长、 形成。此外, 在柱材 1 的横截面形状的四个角上形成有另外的中空部 5。这四个中空部 5 也沿柱材 1 的长度方向延长、 形成。
此外, 柱材 1 的四个侧面 7 上形成有槽 9。该槽 9 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卡合凹部 11、 11。
在上述一方的柱材 1 的任意侧面 7 上, 另一方的柱材 1’ 从正交的方向上抵靠并与 之结合。上述另一方的柱材 1’ 也具有与上述一方的柱材 1 相同的形状。对图中相同部分 在相同符号上标注’ 进行表示。此外, 另一方的柱材 1’ 的特定的槽 9’ 中形成有开口部 21。 通过该开口部 21 来操作后述的螺栓。
在上述一方的柱材 1 的任意槽 7 中以与图 3 中上下相对的状态设有一对中间施力 构件 31、 31。这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中一方的中间施力构件 31 设有导向槽 33、 33。同 样地, 另一方的中间施力构件 31 也设有导向槽 33、 33。在上述导向槽 33、 33 之间形成有锥 面 35。此外, 上述锥面 35 形成有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凹部 37。此外, 上述一对中间施力 构件 31、 31 中的一方的中间施力构件 31 在其外侧形成有另外的锥面 39、 39。同样地, 另一 方的中间施力构件 31 也在其外侧形成有锥面 39、 39。
在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之间设置有螺母 41。上述螺母 41 上分别形成有 导向部 43、 43、 43、 43, 这些导向部 43、 43、 43、 43 以能相对于设于各个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 件 31、 31 的导向槽 33、 33 移动的状态进行卡合。此外, 上述螺母 41 的图中上下位置的面分 别成为的锥面 45、 45。这些锥面 45、 45 配置成与已加以说明的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侧 的锥面 35、 35 相对。此外, 上述螺母 41 设有阴螺纹部 47。 此外, 将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设置成从图 3 中的左右方向夹住上述一对中间施力 构件 31、 31。如图 6 所示, 这一对连结构件 51、 51 分别形成有凹部 53、 53。上述凹部 53 形 成有锥面 55、 55。这些锥面 55、 55 配置成与已加以说明的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各自 的锥面 39、 39 相对。
在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中, 配置于图 6 中的左侧的扣紧构件 51 形成有贯穿孔 57, 该贯穿孔 57 的外侧形成有更大径的凹部 59。 此外, 在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中, 配置 于图 6 中的右侧的扣紧构件 51 形成有贯穿孔 61, 该贯穿孔 61 的更外侧形成有更大径的凹 部 63。此外,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的图 6 中的外侧下端部形成有卡合凸部 65、 65。
此外, 设置有螺栓 71, 该螺栓 71 通过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中的配置于图 6 中 的左侧的扣紧构件 51 的凹部 59、 贯穿孔 57、 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凹部 37、 37 来插通, 从而与上述螺母 41 的阴螺纹部 47 螺合。通过上述螺栓 71 向螺母 41 的螺合, 使螺母 41 被 拉至螺栓 71 侧。藉此, 通过螺母 41 的一对锥面 45、 45 与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锥面 35、 35 的相互作用, 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 ( 图 3、 图 6 中的上下 方向 ) 而移动。通过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移动, 利用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各 个锥面 39、 39、 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的各个锥面 55、 55 的相互作用,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 ( 槽 9 的宽度方向 ) 移动。
基于以上结构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 如图 4 和图 5 所示, 将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与螺母 41 进行组装。即、 使 设于螺母 41 的导向部 43、 43 与分别形成于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导向槽 33、 33 卡合。 藉此, 得到图 4 和图 5 所示的组件 (assembly)。
接着, 如图 3 所示, 将上述组件设置于一方的柱材 1 的槽 9 上, 并且将一对扣紧构
件 51、 51 设置于上述槽 9 上。以这种状态来设置另一方的柱材 1’ 。通过上述另一方的柱材 1’ 的设置, 使上述组件和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被隐藏在另一方的柱材 1’ 内。
接着, 通过另一方的柱材 1’ 的贯穿孔 21 插入螺栓 71, 使该螺栓 71 通过上述一对 扣紧构件 51、 51 中的配置于图 6 中的左侧的扣紧构件 51 的凹部 59、 贯穿孔 57、 一对中间施 力构件 31、 31 的凹部 37、 37 来插通, 从而与上述螺母 41 的阴螺纹部 47 螺合。通过上述螺 栓 71 向螺母 41 的螺合, 使螺母 41 被拉至螺栓 71 侧。藉此, 通过螺母 41 的一对锥面 45、 45 与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锥面 35、 35 的相互作用, 使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受力 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 ( 图 3、 图 6 中的上下方向 ) 移动。通过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移动, 利用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的各个锥面 39、 39、 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的各个锥面 55、 55 的相互作用, 使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受力而朝彼此离开的方向 ( 槽 9 的宽度方向 ) 移动。
此外,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的结合凸部 65、 65 与槽 9 的卡合凹部 11、 11 卡合, 藉此能得到牢固的扣紧状态。
根据以上本实施方式, 能起到如下效果。
首先, 能以较少的部件数来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 具体而言, 通过一对中间施力构 件 31、 31、 螺母 41、 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螺栓 71 来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 因此, 不仅能容易 地进行部件管理, 而且在成本上也较为理想。
此外, 以将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螺母 41、 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设置于槽 9 的 状态, 利用另一方的柱材 1’ 进行覆盖隐藏, 由于此后只需通过另一方的柱材 1’ 的开口部 21 来使螺栓 71 螺合从而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 因此使结合作业简化, 从而能实现作业所需的 劳动力的减少及时间的缩短。
此外, 由于以将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螺母 41、 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设置于槽 9 的状态, 利用另一方的柱材 1’ 进行覆盖隐藏, 因此能充分地确保结合作业时的稳定性。
此外, 通过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的卡合凸部 65、 65 与槽 9 的卡合凹部 11、 11 的卡 合结构, 能得到牢固的结合状态。
此外, 由于上述一对中间施力构件 31、 31 与螺母 41 通过导向槽 33、 33 与导向部 43、 43 的卡合结构组装而成, 因此能防止两者位置偏移等、 藉此也能充分地确保结合作业时 的稳定性。
此外, 图 6 中, 由于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在上下两个部位上受到施力, 因此能有效 地防止一对扣紧构件 51、 51 的倾斜或挠曲。
接着, 参照图 7 至图 12 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 有一方的柱材 101, 该柱材 101 的横截面形状为近似正方形, 且为中空形状。即, 柱材 101 的中央部形成有中空 部 103。该中空部 103 沿柱材 101 的长度方向延长、 形成。此外, 在柱材 101 的横截面形状 的四个角上形成有另外的中空部 105。 这四个中空部 105 也沿柱材 101 的长度方向延长、 形 成。
此外, 柱材 101 的四个侧面 107 上形成有槽 109。该槽 109 的宽度方向两端形成有 卡合凹部 111、 111。
在上述一方的柱材 101 的任意侧面 107 上, 另一方的柱材 101’ 从正交的方向上抵 靠并与之结合。上述另一方的柱材 101’ 也具有与上述一方的柱材 1 相同的形状。对图中的相同部分在相同符号上标注’ 进行表示。此外, 另一方的柱材 101’ 的特定的槽 109’ 中形 成有开口部 121。通过该开口部 121 来操作后述的螺栓。
此外, 如图 9、 图 10、 图 12 所示, 在另一方的柱材 101’ 内有一对处于相对状态的扣 紧构件 123、 123。这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在一方的柱材 101 的任意侧面 107 的槽 109 中 以能沿槽 109 的宽度方向移动的状态进行设置。即,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的图 9、 图 10、 图 12 中的底面分别设有导向面 125、 125。这些导向面 125、 125 相对于槽 109 的底面滑 动、 接触。 此外, 在位于上述扣紧构件 123、 123 的图 9、 图 10、 图 12 中的下端部的外侧端形成 有卡合凸部 127、 127。这些卡合凸部 127、 127 与已加以说明的槽 109 的卡合凹部 111、 111 卡合。
此外,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的外形成为与另一方的柱材 101’ 的中空部 103’ 的内表面形状相符的形状。
此外, 如图 9、 图 10、 图 12 所示, 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之间设置有一对螺母 131、 131。上述一对螺母 131、 131 分别形成有锥面 133、 133。上述锥面 133 的倾斜角 α° 设定为 20°。
然而, 这终究只是一例, 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 已加以说明的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形成有分别供上述螺母 131、 131 嵌合 的嵌合凹部 135、 135。此外, 上述一对螺母 131、 131 分别形成有阴螺纹部 137、 137。
此外, 上述一对螺母 131、 131 的阴螺纹部 137、 137 中螺合有螺栓 139。 通过使上述 螺栓 139 与一对螺母 131、 131 的阴螺纹部 137、 137 螺合, 从而将配置于离开螺栓 139 的一 侧的螺母 131 拉至螺栓 139 侧。藉此, 利用各个螺母 131、 131 的锥面 133、 133 的相互作用, 使一对螺母 131、 131 受力而朝外侧移动。
通过上述一对螺母 131、 131 受到向外侧的施力和移动, 进一步使配置于其外侧的 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受到朝外侧的施力而移动。 此外, 通过使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受力 而朝外侧的移动, 使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的卡合凸部 127、 127 与槽 109 的卡合凹部 111、 111 卡合。藉此, 得到牢固的结合状态。
基于以上结构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 如图 10、 图 11 所示, 使螺栓 139 与一对螺母 131、 131 进行一定程度的螺合从 而使它们成为一体。接着, 如图 10 所示, 将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和上述成为一体后的一 对螺母 131、 131、 螺栓 139 设置于一方的柱材 101 的侧面 107 的槽 109 上。此外, 将另一方 的柱材 101’ 设置成将已设置的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和上述成为一体后的一对螺母 131、 131、 螺栓 139 覆盖隐藏。
通过上述作业, 从而成为如图 7 所示的外观状态。接着, 通过形成于另一方的柱材 101’ 的开口部 121, 使用未图示的夹具, 从而使螺栓 139 与一对螺母 131、 131 进一步螺合。 藉此, 如图 11 所示, 使配置于离开螺栓 139 的一侧的螺母 131 被拉至螺栓 139 侧。此时, 利 用一对螺母 131、 131 的各个锥面 133、 133 的相互作用, 使一对螺母 131、 131 受力而朝外侧 移动。
通过上述一对螺母 131、 131 向外侧的受力和移动, 使配置于其外侧的一对扣紧构 件 123、 123 受力而朝外侧移动。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一边使其导向面 125、 125 相对于槽 109 的底面滑动、 接触一边朝外侧受力、 移动。此外, 使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的卡合凸部
127、 127 与槽 109 的卡合凹部 111、 111 卡合, 藉此能得到牢固的结合状态。
根据以上本实施方式, 能起到如下效果。
首先, 能以较少的部件数来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具体而言, 通过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一对螺母 131、 131、 螺栓 139, 能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因此, 不仅能容易地进行部 件管理, 而且在成本上也较为理想。
此外, 使螺栓 139 螺合到一对螺母 131、 131 上, 并以将其和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设置于槽 109 的状态, 利用另一方的柱材 101’ 进行覆盖隐藏, 由于此后只需通过另一方的 柱材 101’ 的开口部 121 来使螺栓 139 螺合从而得到希望的结合状态, 因此使结合作业简化, 从而能实现作业所需的劳动力的减少及时间的缩短。
此外, 由于使螺栓 139 螺合到一对螺母 131、 131 上, 并以将其和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设置于槽 109 的状态, 利用另一方的柱材 101’ 进行覆盖隐藏, 因此能充分地确保结合作 业时的稳定性。
此外, 通过一对螺母 131、 131 的锥面 133、 133 的作用、 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的卡 合凸部 127、 127 与槽 109 的卡合凹部 111、 111 的卡合结构, 从而能得到牢固的结合状态。
此外, 由于上述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形成有供上述一对螺母 131、 131 嵌合的嵌 合凹部 135、 135, 因此不会发生一对扣紧构件 123、 123 与一对螺母 131、 131 的位置偏移的情 况, 从而更可靠地得到希望的效果。 另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
例如, 关于一对扣紧构件和螺母的形状, 不限定于如图所示的形状。
对于其他各部分的结构也能想到各种结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用于使另一方的柱材的端面从正交方向抵靠于一方的柱材 的侧面上, 并以这种状态将两个柱材结合的结构件的结合构造, 尤其涉及能以较少的部件 数、 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结合, 且能得到不易在外力下松开、 具有牢固的扣紧力的结构件 的结合构造, 例如, 将另一铝制柱材从正交方向抵靠于铝制的柱材的侧面来进行结合、 比如 说构筑机床的台架这样的情况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