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88231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1.16 C N 1 0 2 8 8 2 3 1 4 A *CN102882314A* (21)申请号 201210404823.1 (22)申请日 2012.10.23 H02K 9/00(2006.01) (71)申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地址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 直街92号 (72)发明人李立毅 潘东华 熊思亚 周悦 唐勇斌 陈启明 郭庆波 (74)专利代理机构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 务所 23109 代理人张宏威 (54) 发明名称 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 (57) 摘要 超精密直线。
2、电机的冷却结构,属于直线电机 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直线电机的双边表贴式 冷却结构的侧面温升高,易与环境产生热交换的 问题。它包括绕组支撑部和绕组,绕组固定在绕组 支撑部表面,它还包括导热部,该导热部设置在绕 组的外侧表面上并与绕组支撑部固定连接,所述 导热部为铜箔圈,该铜箔圈与绕组的外侧轮廓相 适应,并套接固定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或者导 热部为由多个铜箔分段分散排布组成的铜箔导热 圈,该铜箔导热圈与绕组的外侧轮廓相适应,每个 铜箔分段均固定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本发明适 用于直线电机的冷却。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5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
3、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5 页 1/1页 2 1.一种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它包括绕组支撑部(1)和绕组(2),绕组(2)固定 在绕组支撑部(1)表面,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导热部,该导热部设置在绕组(2)的外侧表 面上并与绕组支撑部(1)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为铜 箔圈(31),该铜箔圈(31)与绕组(2)的外侧轮廓相适应,并套接固定在绕组(2)的外侧表 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为由 多个铜箔分段分散排布组成的铜箔导热圈(32),该铜箔。
4、导热圈(32)与绕组(2)的外侧轮廓 相适应,每个铜箔分段均固定在绕组(2)的外侧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绕组支撑部(1) 上具有多个铜箔预留槽,每个铜箔预留槽用于固定一个铜箔分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成铜 箔导热圈(32)的多个铜箔分段等间距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箔分段为C 形铜箔分段,该C形铜箔分段的与开口侧相对的侧壁外表面与绕组(2)的外侧表面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6所述的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
5、导热部、绕组支撑部(1)与绕组(2)相互之间采用结构胶粘接固定。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882314 A 1/7页 3 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属于直线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超精密直线电机是保障超精密伺服系统运行的执行机构。随着纳米技术与生物技 术的发展,对超精密直线电机的推力密度及推力精度要求逐步提高,由此带来了电机绕组 电流密度的增加,铜耗随之增加。由于目前超精密位置伺服系统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因 此,对环境温度的恒温性有较高的要求,而超精密伺服系统由于集成密度较高,在运行过程 中,采用的超精密直线电机很难。
6、避免会对外界散热,而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超精密位置 伺服系统要求系统各部件与环境热交换趋向于零。目前大部分的直线电机很难达到这一要 求。 0003 目前对超精密直线电机已提出的水冷却结构: 0004 直线电机为了减小推力波动,采用了无铁心结构,以消除常规电机的齿槽定位力 及磁阻力,但是若具有相同的推力密度,电机的绕组所通电流密度势必要高于有铁心直线 电机,铜耗势必增大。为了确保电机的可靠运行及减少电机对外界散热,提出了一种双边表 贴式冷却结构如图9所示,其绕组通过支撑结构A固定,再在其上下表面安装水冷却板B,来 对绕组实现冷却,图中C表示水冷却的进水口,D表示水冷却的出水口。 0005 对这种。
7、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进行实验测试的结果表明,电机的侧面温升较高。其 采用的上、下两片水冷却板B,仅对电机初级的上下表面的温升抑制较为明显,其侧面的较 高温升,将与环境产生热交换。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直线电机的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的侧面温升高,易与环 境产生热交换的问题,提供一种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 0007 本发明所述超精密直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它包括绕组支撑部和绕组,绕组固定在 绕组支撑部表面,它还包括导热部,该导热部设置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并与绕组支撑部固 定连接。 0008 所述导热部为铜箔圈,该铜箔圈与绕组的外侧轮廓相适应,并套接固定在绕组的 外侧表面上。 000。
8、9 所述导热部为由多个铜箔分段分散排布组成的铜箔导热圈,该铜箔导热圈与绕组 的外侧轮廓相适应,每个铜箔分段均固定在绕组的外侧表面上。 0010 绕组支撑部上具有多个铜箔预留槽,每个铜箔预留槽用于固定一个铜箔分段。 0011 所述组成铜箔导热圈的多个铜箔分段等间距排布。 0012 所述铜箔分段还可以为C形铜箔分段,该C形铜箔分段的与开口侧相对的侧壁外 表面与绕组的外侧表面固定。 0013 所述导热部、绕组支撑部与绕组相互之间采用结构胶粘接固定。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2/7页 4 0014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在不改变电机的现有结构情况下,通过增加铜箔的形式, 增加了绕组热源。
9、向冷却结构的导热路径,使冷却板对热源进行有效的冷却,它不仅抑制绕 组温升提高电机绕组中所通电密,实现了电机推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铜箔阻断了热源通 过电机侧面向外界释放热量的路径,抑制了电机与外界的热交换。因此,在直线电机中采用 该结构可提高超精密直线电机的推力密度,并且不改变电机外界环境温度,为电机的精确 位置检测提供了必要条件。 0015 本发明在不改变电机体积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导热支路的方法将绕组侧面热量尽 可能多的导向冷却板,实现了对绕组侧表面进行热屏蔽的功能。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实施方式二中铜箔圈与绕组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001。
10、8 图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实施方式三中铜箔导热圈与绕组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6为实施方式六中铜箔导热圈与绕组的固定关系示意图; 0022 图7为普通直流直线电机截面的热网络分布图; 0023 图8为采本发明所述冷却结构的直流直线电机截面的热网络分布图; 0024 图9为现有直线电机的双边表贴式冷却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具体实施方式一:下面结合图1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超精密直 线电机的冷却结构,它包括绕组支撑部1和绕组2,绕组2固定在绕组支撑部1表面,它还包 括导热部,该导。
11、热部设置在绕组2的外侧表面上并与绕组支撑部1固定连接。 0026 具体实施方式二:下面结合图1和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 一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导热部为铜箔圈31,该铜箔圈31与绕组2的外侧轮廓相适应,并套接 固定在绕组2的外侧表面上。 0027 本实施方式中,在绕组2的侧面加了一层铜箔圈31,该铜箔圈31与绕组2和绕组 支撑部1之间可分别采用结构胶粘紧、固定,铜箔圈31与绕组2之间的粘接胶优先考虑高 导热结构胶。另外,在装配时,铜箔圈31的上、下表面与上水冷却板和下水冷却板要保证完 全接触,其间可以采用高导热胶进行填充,以确保铜箔圈31的表面与水冷却板的高效率的 热交换。 0。
12、028 绕组2与铜箔圈31间的粘接胶要采用绝缘类型的,以确保电机绕组对外绝缘,提 高电机的可靠性。 0029 具体实施方式三:下面结合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 一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导热部为由多个铜箔分段分散排布组成的铜箔导热圈32,该铜箔导 热圈32与绕组2的外侧轮廓相适应,每个铜箔分段均固定在绕组2的外侧表面上。 0030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三的进一步说明,绕组支撑部1上具 有多个铜箔预留槽,每个铜箔预留槽用于固定一个铜箔分段。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3/7页 5 0031 本实施方式中,将铜箔导热圈32切分成若干段,在绕组支撑部。
13、1与绕组2的接触 面上先加工出铜箔预留槽,同样通过高导热的结构胶将铜箔导热圈32与绕组2及绕组支撑 部1粘接在一起, 0032 本实施方式不仅解决了电机侧面温升问题,同时解决了电机电涡流阻尼力的问 题。 0033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三或四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组成铜箔 导热圈32的多个铜箔分段等间距排布。 0034 具体实施方式六:下面结合图5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 三的进一步说明,所述铜箔分段为C形铜箔分段,该C形铜箔分段的与开口侧相对的侧壁外 表面与绕组2的外侧表面固定。 0035 本实施方式中将铜箔分段加工成类C形结构,在确保上水冷却板和下水冷却板与。
14、 铜箔导热圈32接触面积的同时,有效的提高了电机初级的机械结构强度。 0036 具体实施方式七:下面结合图7和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为对实施方式 一、二、三、四、五或六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导热部、绕组支撑部1与绕组2相互之间采用结构 胶粘接固定。 0037 绕组2与导热部间的粘接胶要采用绝缘类型的,以确保电机绕组对外绝缘,提高 电机的可靠性。 0038 工作原理: 0039 通过直线电机温度场有限元数值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电机绕组与外界空气之间 的支撑结构越薄,电机表面温升越高。 0040 对采用本发明所述冷却结构的直线电机建电机温度场模型,在模型中的热源为绕 组,其热流有3条流通路径:。
15、 0041 热流Q 1 由绕组产生热量向上流经胶层,终至冷却板; 0042 热流Q 2 由绕组产生热量向右流经胶层、聚醚醚酮PEEK、再向上经胶层终至冷却 板; 0043 热流Q 3 由绕组产生热量向左流经胶层、PEEK,又分为两路,一路流向PEEK左边 表面进行自然对流散热,另一路向上流经胶层,终至冷却板。 0044 根据上述分析,计算各部分热阻: 0045 1、热流支路各部分热阻计算。 0046 绕组向上传热热阻R ct : 0047 0048 其中,k c 为绕组导热系数;A c 为绕组上表面面积,d c 为绕组1/2厚度。绕组上面胶 层向上传热热阻R cgt : 0049 0050 其。
16、中,k c 为绕组导热系数;A c 为绕组上表面面积;d g 胶层厚度。 0051 绕组上面冷却板热阻R cw :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4/7页 6 0052 0053 其中,h w 为冷却板散热系数。 0054 2、热流支路各部分热阻计算。 0055 绕组向右传热热阻R cr : 0056 0057 其中,A f 为PEEK、绕组侧面面积,l c 为绕组宽度。 0058 绕组右侧面胶层向右传热热阻R cgr : 0059 0060 其中,d g 为冷却板与绕组间的胶膜厚度,k g 为胶的导热系数。绕组右侧PEEK向上 传热热阻R pr : 0061 0062 其中,A p。
17、2 为绕组右侧PEEK材料上表面面积,k p 为PEEK导热系数,l p2 为绕组芯柱 1/2长度。 0063 绕组右侧PEEK上表面胶层向上传热热阻R pgrt : 0064 0065 绕组右侧水冷板热阻R cwr : 0066 0067 其中,h w 为冷却板B的散热系数。 0068 3、热流支路各部分热阻计算。 0069 绕组向左传热热阻R cl : 0070 0071 绕组左侧面胶层向左传热热阻R cgl : 0072 0073 绕组左侧PEEK向上传热热阻R plt : 0074 0075 其中,A p1 为绕组左侧PEEK板上表面面积,l p1 为绕组支撑结构宽度。 0076 绕组。
18、左侧PEEK上表面胶层向上传热热阻: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5/7页 7 0077 0078 绕组左侧水冷板热阻: 0079 0080 绕组左侧PEEK向左传热热阻: 0081 0082 PEEK左侧空气自然对流散热热阻: 0083 0084 其中,h n 为空气自然散热系数。 0085 通过上述的分析得到直流直线电机如图7所示的电机截面热网络分布。图中,q cu 为绕组计算区域内铜耗。 0086 根据图7的热网络分布得到上述3条热流流通路径各自的热阻R 1 、R 2 和R 3 : 0087 R 1 R ct +R cgt +R cw (15) 0088 R 2 R cr +。
19、R cgr +R pr +R pgrt +R cwr (16) 0089 0090 热源及热网络分布均已知的前提下,可以计算出每条热路的热流量Q 1 、Q 2 和Q 3 的 大小。 0091 0092 在式18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得到Q 31 和Q 32 :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6/7页 8 0093 0094 设外界环境温度T 0 ,通过式19得到图7中热网络A点位置温度,即PEEK材料外表 温度T op : 0095 T op T 0 +Q 32 R pn (20) 0096 对热流支路做小体积调整,以不影响电机电磁特性为前提,引入新的热流量支 路,采用高导热的金属材料,如。
20、铜、铝等。金属铜热导率k cu 为400K/mk,在支路胶层左侧 增加l cu 厚度的铜箔层,将此路热流量传导至冷却板,减少左PEEK板热流量的流入,从而抑 制其表面温升。 0097 对热流支路增加并联支路: 0098 铜箔向上传热热阻: 0099 0100 其中,A cu 为铜箔上表面面积,l cu 为铜箔层的宽度。 0101 铜箔上表面胶层向上传热热阻: 0102 0103 铜箔上方水冷却板热阻: 0104 0105 铜箔向左传热热阻: 0106 0107 此时,热网络分布如图8所示,支路热阻R 3 变为:加铜箔后热网路分布: 0108 0109 其中,R 31 R cut +R cug 。
21、+R cuw ,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7/7页 9 0110 Q 1 、Q 2 和Q 3 仍采用式18计算,而支路中各热路的热流量计算如下式所示: 0111 0112 A点温度依照式20计算。通过计算结果验证可将原有冷却结构电机侧表面温升从 10,甚至几十摄氏度降至几摄氏度或1以内,有效的抑制电机表面温升。 说 明 书CN 102882314 A 1/5页 10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2314 A 10 2/5页 11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2314 A 11 3/5页 12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2314 A 12 4/5页 13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2314 A 13 5/5页 14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882314 A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