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方面涉及可再充电电池, 更具体而言, 涉及具有结构改进的安 全装置的可再充电电池。
背景技术 不同于不能再充电的一次电池, 可再充电电池能够被充电和放电。低容量的可再 充电电池用于便携式紧凑电子设备, 例如移动电话或笔记本电脑和可携式摄像机, 高容量 的可再充电电池被广泛用作用于驱动混合动力车辆等的马达的动力源。
近来, 使用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非水电解质的高输出可再充电电池已被开发。高输 出可再充电电池通过串联连接多个可再充电电池用高容量可再充电电池来配置, 从而被用 于驱动需要大量动力的设备 ( 例如电动车辆等 ) 的马达。
另外, 高容量可再充电电池一般包括被串联联接的多个可再充电电池, 并且该可 再充电电池可被形成为圆柱形和 / 或有角的形状。
可再充电电池具有这样的结构 : 连接到电极组件的端子向外伸出, 在所述电极组 件中, 正电极和负电极被布置成隔板介于该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
当被可再充电电池的内部产生的热分解的电解质溶液所产生的气体造成可再充 电电池的内部压力异常增加时, 可再充电电池可能爆炸。 为了防止可再充电电池爆炸, 当可 再充电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到预定值或更大时, 可再充电电池应该停止工作。
例如, 具有用于切断电流的结构的安全装置可被安装在壳体和向外伸出的端子之 间, 以停止可再充电电池的工作。
然而, 当构成安全装置的部件通过诸如焊接等方法被组装时, 组装过程复杂, 工作 效率降低, 并且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成本增加。
进一步, 当安全装置被安装在壳体外部时, 可能由于外部外来物质等而发生故障, 或者外来物质可进入壳体中。
公开在本背景技术部分中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 因此上 述信息可能包含不构成本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一方面, 一种包括安全装置的可再充电电池可通过将部 件依次堆叠在壳体和端子之间而被容易地制造。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 电极组件, 所述电极组件包 括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 ; 容纳所述电极组件 的壳体 ; 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的盖板 ; 和外部短路组件, 该外部短路组件在所述盖板上并 包括 : 在所述盖板上的罩 ; 和在所述罩上且联接到所述罩的端子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外部短路组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盖板和所述罩之间的连接 接线片。所述罩可包括罩主体和从所述罩主体的端部伸出的至少一个联接突出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端子板具有在面对所述连接接线片的表面上的至少一个联 接槽,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槽接纳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出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个 联接突出部包括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端部伸出的一对联接突出部。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出部可从所述罩主体的所述端部的中心部分延伸。 在一个实 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出部具有开口, 在该开口中接纳第一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被电 联接到所述第一电极。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出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端子板 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至少一个联接突出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罩主体的厚度。
所述外部短路组件可进一步包括在所述盖板和所述连接接线片之间的绝缘构件。 所述绝缘构件、 所述连接接线片、 所述罩和所述端子板可被依次堆叠在所述盖板上。 所述绝 缘构件可包括围绕所述连接接线片、 所述罩和所述端子板的侧壁。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绝 缘构件具有开口, 所述连接接线片具有开口, 所述端子板具有开口, 并且第一端子被接纳在 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开口、 所述连接接线片的所述开口和所述端子板的所述开口中, 所述 第一端子被电联接到所述第一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绝缘构件包括接触所述盖板的第一侧, 以及从所述绝缘构 件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延伸的伸出部。所述连接接线片可具有开口, 在该开口中 接纳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伸出部。所述端子板可具有凹进, 在该凹进中接纳所述绝缘构件 的所述伸出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 可再充电电池进一步包括电联接到所述第二电极的可变板, 所 述绝缘构件具有在所述可变板上方的开口, 并且当所述可再充电电池的内部压力超过参考 压力时, 所述可变板穿过所述绝缘构件的所述开口伸出且被配置为接触所述连接接线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可变板的周界部分被附接到所述盖板, 并且所述可变板的在所述周 界部分内侧的内部被设置在所述盖板的开口内。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可再充电电池进一 步包括伸出到所述壳体外侧且被电连接到所述盖板和所述第二电极的端子, 并且当所述可 变板接触所述连接接线片时, 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盖板和所述端子彼此 短路。
所述罩可包括电绝缘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 : 电极组件, 所述电极组 件包括第一电极、 第二电极和介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 ; 容纳所述电 极组件的壳体 ; 紧固到所述壳体的绝缘构件 ; 第一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被电连接到所述电 极组件的任一个电极并在所述绝缘构件的紧固部分处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到外部 ; 联接 到所述第一端子且容纳在所述绝缘构件中的端子板 ; 和接纳在所述绝缘构件中的罩。
根据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一方面, 可再充电电池的安全装置包括被依次堆叠的部 件, 并且结果是, 可以通过简化组装过程提高工作效率, 从而节省可再充电电池的生产成 本。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 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更明显。而且,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外的方面和 / 或优点在下
面的文字说明和附图中提出, 或者由下面的文字说明和附图看来可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
图 2 为沿线 II-II 截取的图 1 的可再充电电池的横截面视图 ;
图 3 为图 1 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外部短路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
图 4 为沿线 IV-IV 截取的图 3 的外部短路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
图 5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外部短路组件的分解 透视图 ;
图 6 为沿线 VI-VI 截取的图 5 的外部短路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
图 7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外部短路组件的分解 透视图 ;
图 8 为沿线 VIII-VIII 截取的图 7 的外部短路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
图 9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外部短路组件的分解 透视图 ; 以及
图 10 为沿线 X-X 截取的图 9 的外部短路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指示附图中的一些元件的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 : 可再充电电池 10 : 电极组件 20 : 壳体 30 : 盖组件 34 : 第一端子 35 : 第二端子 40、 40a、 40b、 40c : 外部短路组件 41 : 上绝缘构件 42 : 连接接线片 43、 43a、 43b、 43c : 罩 44、 44a、 44b、 44c : 端子板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示出本发明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更为充分地描述本发明。然而,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实施, 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这里所例示和提出的 示例性实施例。而是, 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以示例的方式被提供用于理解本发明和向本领域 技术人员传达发明的范围。如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意识到的那样, 描述的各实施例可以以各 种不同的方式修改, 全部都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在说明书和附图中, 相似的附图标 记指代相似的元件。
图 1 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 图 2 为沿图 1 的线 II-II 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参照图 1 和图 2,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 100 包括将隔板 13 介于第一电极 11 和第二电极 12 之间卷绕而成的电极组件 10、 容纳电极组件 10 的壳体 20、 联接到壳体 20 的开口的盖组件 30 和外部短路组件 4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可再充电电池 100 为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 其具有有 角的形状且将作为示例进行描述。然而,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 并且在其它实施例 中, 本发明的各方面可被应用于诸如锂聚合物电池等电池。进一步, 第一电极可用作负电 极, 第二电极可用作正电极。 可替代地, 第一电极可用作正电极, 第二电极可用作负电极。 然而,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说明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易于说明, 第一电极和第二 电极将代替负电极和正电极进行描述。
第一电极 11 和第二电极 12 包括涂覆区域和未涂覆区域 11a 和 12a, 在涂覆区域, 由薄金属箔形成的集流体涂覆有活性物质, 在未涂覆区域 11a 和 12a, 集流体没有涂覆活性 物质。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电极未涂覆区域 11a 沿第一电极 11 的长度方向形成在第一 电极 11 的一个侧端, 第二电极未涂覆区域 12a 沿第二电极 12 的长度方向形成在第二电极 12 的另一侧端。另外, 第一电极 11 和第二电极 12 与介于第一电极 11 和第二电极 12 之间 的作为绝缘体的隔板 13 一同卷绕。
然而, 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 在另一实施例中, 电极组件 10 可具有如 下结构 : 由多个片形成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介于该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隔板一 同被堆叠。
如图 2 中所示, 壳体 20 由金属形成且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 并具有在其一个表面 上敞开的开口。盖组件 30 包括覆盖所述开口的盖板 31、 电连接到第一电极 11 且从盖板 31 向外伸出的第一端子 34 和电连接到第二电极 12 且从盖板 31 向外伸出的第二端子 35 以及 电连接到第二端子 35 的可变板 36。 盖板 31 由薄板形成, 并被联接到壳体 20 的开口。电解质溶液入口 37a 被形成在 盖板 31 中, 并且密封塞 37 被安装在电解质溶液入口 37a 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端子 34 和第二端子 35 穿过盖板 31 且包括法兰 34a 和 35a, 法兰 34a 和 35a 被支撑在盖板 31 的底部上且分别形成在第一端子 34 和第二端子 35 的下 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 衬垫 45 被安装在第一端子 34 和盖板 31 之间, 衬垫 48 被安装在 第二端子 35 和盖板 31 之间, 从而将端子 34 和 35 与盖板 31 绝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端子 34 通过第一引线接线片 38 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 11, 第 二端子 35 通过第二引线接线片 39 被电连接到第二电极 12。
在一个实施例中, 下绝缘构件 46 和 49 被布置在盖板 31 下面, 并且第一端子 34 和 第二端子 35 的下端以及第一引线接线片 38 和第二引线接线片 39 的上端被分别插入下绝 缘构件 46 和 49 中或者与下绝缘构件 46 和 49 相邻。
在一个实施例中, 短路孔 ( 或开口 )36a 被形成在盖板 31 中, 可变板 36 被插入短 路孔 36a 中。
可变板 36 例如通过焊接被附接到盖板 31, 并包括具有平坦环形状的周界和可变 形部分, 该可变形部分形成在所述周界内部并以弧形朝向电极组件 10 弯曲和突出。结果 是, 可变板 36 通过盖板 31 被电连接到第二端子 35。
第二端子板 47 被铆钉联接到第二端子 35, 并且导电的连接构件 32 被安装在第二 端子 35 与盖板 31 之间。因此, 连接构件 32 用于将盖板 31 电连接到第二端子 35。
图 3 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 4 为在外部 短路组件 40 被联接时沿线 IV-IV 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 包括安装在盖板 31 中的上绝缘构 件 41、 电连接到第一端子 34 的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 和端子板 44。
如图 3 中所示, 具有上部敞开的长方体形状的上绝缘构件 41 包括由第一端子 34 穿过的第一固定孔 ( 或开口 )412、 固定突出部 ( 或伸出部 )411 和 413 以及与位于其底部的 短路孔 36a 对应的第一连接孔 ( 或开口 )414。进一步, 上绝缘构件 41 包括通过连接彼此面 对的一对短侧和彼此面对的一对长侧而形成的侧壁 415, 以覆盖连接接线片 42 的侧端, 也 就是, 围绕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 和端子板 44。在一个实施例中, 上绝缘构件 41 包括接触盖 板 31 的第一侧, 且伸出部 411 和 413 从上绝缘构件 41 的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延伸。
安装在盖板 31 中的上绝缘构件 41 由绝缘材料制成, 并用于将第一端子 34 与盖板 31 绝缘。进一步, 上绝缘构件 41 提供一空间, 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 和端子板 44 通过上绝 缘构件 41 的上开口被依次堆叠在该空间中以被固定, 但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没有被焊接 到彼此。
如图 3 中所示, 连接接线片 42 具有板状形状且具有预定厚度, 并由导电材料制成。 连接接线片 42 位于盖板 31 与罩 43 之间。孔 ( 或开口 )421 和 423 被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与固定突出部 411 和 413 对应的部分中。
形成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的固定突出部 411 和 413 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在连接接 线片 42 中的孔 421 和 423。结果是, 连接接线片 42 被堆叠和稳定地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并且即使在由于可变板 36 的变形而施加压力时, 连接接线片 42 的运动或变形亦被最小化 或减小。 进一步, 第二固定孔 ( 或开口 )422 被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与上绝缘构件 41 的 第一固定孔 412 对应的部分中, 以允许第一端子 34 穿过连接接线片 42 和上绝缘构件 41。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端子 34 接触第二固定孔 422 的内圆周以被电连接到连接接线片 42。
进一步, 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二连接孔 424 被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与上绝缘构 件 41 的第一连接孔 414 对应的部分中。
参照图 2, 当可再充电电池 100 的内部压力过度增加时 ( 例如, 当内部压力超过预 定压力或参考压力时 ), 可变板 36 的不然向下突出的可变形部分被向上反转以接触连接接 线片 42 的第二连接孔 424 的内圆周。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电极 11 和第二电极 12 彼此短路。 第二连接孔 424 增加可变板 36 与连接接线片 42 之间的接触区域, 以使可变板 36 与连接接 线片 42 彼此稳定地接触。
如图 3 中所示, 罩 43 包括罩主体 431 和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 所述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 从罩主体 431 的端部的底部突出并彼此分隔开。
罩主体 431 具有板状形状且具有预定厚度, 并被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上侧。也 就是, 罩主体 431 的一端被紧密地附接到位于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3 中所示的右侧的短 侧, 并且罩主体 431 的另一端被容纳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 以被定位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孔 423 和第二连接孔 424 之间。
因此, 罩主体 431 用于保护连接接线片 42 免受从壳体 20 的外部施加的冲击, 并防 止或基本防止外部外来物质通过第二连接孔 424 被引入壳体 20 中。
联接突出部 432 从罩主体 431 的定位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孔 423 和第二连接孔 424 之间的端部 ( 即, 如图 3 中所示的左端 ) 的底部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 彼此面对的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 具有条形形状且具有比罩主体 431 的厚度小的厚度, 并且如图 3 中所示, 联接突出部 432 彼此分隔开以沿 x 轴方向从罩主
体 431 的端部的底部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 具有接触定位在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3 中所示的左侧的短侧的内侧的长度。 然而, 在另一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 可 具有不接触定位在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3 中所示的左侧的短侧的内侧的长度。
因此, 当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 被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顶部以允许端子板 44 被 堆叠在联接突出部 432 上时, 联接突出部 432 用于将罩 43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在一个实施例中, 罩 43 可通过在单独地制造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之后将 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联接在一起而形成, 或者可替代地, 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可被整体式制造。
在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被单独制造的情况下, 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中的任何一个可由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 或者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二者可 由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 中的一个或二者都由导电 材料制成, 并被电连接到端子板 44 和连接接线片 42。在一个实施例中, 罩主体 431 由导电 材料制成并被电连接到端子板 44 和连接接线片 42。
进一步, 如果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被整体式制造, 则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 出部 432 二者可由导电材料或绝缘材料制成。在一个实施例中, 罩主体 431 和联接突出部 432 由导电材料制成并被电连接到端子板 44 和连接接线片 42。
如图 3 中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 具有长方体形状并由导电材料制成。 第 三固定孔 ( 或开口 )441 被形成在端子板 44 的与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中的第二固定孔 422 对应的部分中。进一步, 与联接突出部 432 分别固定的一对联接槽 442 被形成在端子板 44 的底部, 也就是形成在端子板 44 的面对连接接线片 42 的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 具有比罩 43 的厚度大的厚度, 以被容易地连接到外部 连接构件 ( 未示出 ), 从而用于将从第一端子 34 产生的电力引出到外部。端子板 44 支撑罩 43 的与罩 43 的被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的端部相对的另一端。
更具体而言, 端子板 44 通过第三固定孔 441 被插入到第一端子 34 上, 并被堆叠在 连接接线片 42 上且被容纳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在一个实施例中, 第一端子 34 接触第三固 定孔 441 的内圆周, 以被电连接到端子板 44。
进一步, 参照图 4, 联接突出部 432 被接纳在相应的联接槽 442 中, 以将罩 43 固定 到上绝缘构件 41。这里, 如果联接槽 442 的槽深度小于或等于联接突出部 432 的厚度, 则 端子板 44 被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上并可能难以接触连接接线片 42。因此, 在一个实施例 中, 联接槽 442 的槽深度大于联接突出部 432 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 在与形成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的固定突出部 411 和 413 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凹进 443, 并且固定突出部 411 和 413 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在端子板 44 中的凹进 443。结果是, 端子板 44 被堆叠和稳定地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 通过铆钉被联接到第一端子 34, 最后, 端子板 44 通过 第一端子 34 固定, 并且罩 43 通过联接突出部或联接构件 432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而联接 构件 432 通过端子板 44 固定。
也就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外部短路组件 40 通过将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 和端子 板 44 依次堆叠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而完成。结果是, 工作效率由于该简单的组装过程而提 高, 并且外部短路组件 40 的生产成本得到节省。图 5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a 的分解透视图, 图6 为在图 5 中所示的外部短路组件 40a 被联接时沿线 VI-VI 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除了外部短路组件 40a 的罩 43a 和端子板 44a 之外, 包括图 5 和图 6 中所示的外 部短路组件 40a 的可再充电电池可具有与上述的可再充电电池 100 相同的结构。因此, 相 同部件和结构的说明在这里将不再重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a 包括安装在盖板 31 中的上 绝缘构件 41、 电连接到第一端子 34 的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a 和端子板 44a。
如图 5 中所示, 罩 43a 包括罩主体 431a 和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a, 罩主体 431a 具有 板状形状且具有一定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a 从罩主体 431a 的定位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孔 423 和第二连接孔 424 之间的端部的两侧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 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a 彼此面对, 具有条形形状且具有比罩主体 431a 的厚度小的厚度, 并如图 5 中所示沿 x 轴方向从罩主体 431a 的端部 ( 即左端, 如图 5 中所示 ) 的两个侧表面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a 具有接触定位在上绝缘 构件 41 的如图 5 中所示的左侧的短侧的内侧的长度。然而, 在另一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a 可具有不接触定位在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5 中所示的左侧的短侧的内侧的长度。 因此, 当一对联接突出部 432a 被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顶部以允许端子板 44a 被堆叠在联接突出部 432a 上时, 联接突出部 432a 用于将罩 43a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如图 5 中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a 具有长方体形状, 由导电材料制成, 并 具有形成在端子板 44a 的与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中的第二固定孔 422 对应的部分中的第 三固定孔 441a。进一步, 与联接突出部 432a 固定的一对联接槽 442a 被形成在端子板 44a 的底部。
如果联接槽 442a 的槽深度小于或等于联接突出部 432a 的厚度, 则端子板 44a 被 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上并可能难以接触连接接线片 42。因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 6 中 所示, 联接槽 442a 的槽深度大于联接突出部 432a 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a 在与形成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的固定突出部 411 和 413 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凹进 443a, 并且固定突出部 411 和 413 被插入和固定到形成在端子 板 44a 中的凹进 443a。结果是, 端子板 44a 被堆叠和稳定地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a 通过铆钉被联接到第一端子 34, 最后, 端子板 44a 通 过第一端子 34 固定, 并且罩 43a 通过联接突出部 432a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而联接突出部 432a 通过端子板 44a 固定。
也就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外部短路组件 40a 通过将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a 和端 子板 44a 依次堆叠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而完成。结果是, 工作效率由于该简单的组装过程而 提高, 并且外部短路组件 40a 的生产成本得到节省。
图 7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b 的分解透视图, 图8 为在图 7 中所示的外部短路组件 40b 被联接时沿线 VIII-VIII 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除了外部短路组件 40b 的罩 43b 和端子板 44b 之外, 包括图 7 和图 8 中所示的外 部短路组件 40b 的可再充电电池可具有与上述的可再充电电池 100 相同的结构。因此, 相 同部件和结构的说明在这里将不再重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b 包括安装在盖板 31 中的上 绝缘构件 41、 电连接到第一端子 34 的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b 和端子板 44b。
如图 7 中所示, 罩 43b 包括罩主体 431b 和联接突出部 432b, 罩主体 431b 具有板状 形状且具有一定厚度, 联接突出部 432b 从罩主体 431b 的端部的底部突出。在一个实施例 中, 联接突出部 432b 从罩主体 431b 的端部的中心部分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b 从罩主体 431b 的定位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孔 423 和第二连接孔 424 之间的端部的底部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b 具有板状形状且具有比罩主体 431b 的厚度小 的厚度, 并且如图 7 中所示, 联接突出部 432b 沿 x 轴方向在罩主体 431b 的左端的底部上延 伸。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b 具有接触定位在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7 中所示的 左侧的短侧的内侧的长度。然而, 在另一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b 可具有不接触定位在 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7 中所示的左侧的短侧的内侧的长度。也就是, 联接突出部 432b 的 长度可小于端子板 44b 的长度。进一步, 第四固定孔 ( 或开口 )433b 被形成在联接突出部 432b 的与连接接线片 42 的第二固定孔 422 对应的部分中。
也就是, 当联接突出部 432b 被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顶部且端子板 44b 被堆叠 在联接突出部 432b 上时, 联接突出部 432b 用于将罩 43b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如图 7 中所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b 具有长方体形状, 由导电材料制成, 并 具有形成在端子板 44b 的与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中的第二固定孔 422 对应的部分中的第 三固定孔 441b。进一步, 接纳联接突出部 432b 的联接槽 442b 被形成在端子板 44b 的底部。
如果联接槽 442b 的槽深度小于或等于联接突出部 432b 的厚度, 则端子板 44b 被 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上并可能难以接触连接接线片 42。因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 8 中 所示, 联接槽 442b 的槽深度大于联接突出部 432b 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b 通过铆钉被联接到第一端子 34。 最后, 端子板 44b 通 过第一端子 34 固定, 并且罩 43b 通过联接构件 432b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而联接构件 432b 通过端子板 44b 固定。
也就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外部短路组件 40b 通过将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b 和端 子板 44b 依次堆叠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而完成。结果是, 工作效率由于该简单的组装过程而 提高, 并且外部短路组件 40b 的生产成本得到节省。
图 9 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c 的分解透视图, 图 10 为在图 9 中所示的外部短路组件 40c 被联接时沿线 X-X 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除了外部短路组件 40c 的罩 43c 和端子板 44c 之外, 包括图 9 和图 10 中所示的外 部短路组件 40c 的可再充电电池可具有与上述的可再充电电池 100 相同的结构。因此, 相 同部件和结构的说明在这里将不再重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外部短路组件 40c 包括安装在盖板 31 中的上 绝缘构件 41、 电连接到第一端子 34 的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c 和端子板 44c。
如图 9 中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 罩 43c 包括具有板状形状且具有预定厚度的罩主 体 431c, 并包括从罩主体 431c 的端部的底部突出的联接突出部 432c。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 接突出部 432c 从罩主体 431c 的端部的中心部分延伸。
联接突出部 432c 从罩主体 431c 的定位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孔 423 和第二连接孔
424 之间的端部的底部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c 的长度小于端子板 44c 的 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c 具有板状形状且具有比罩主体 431c 的厚度小 的厚度, 并且如图 9 中所示, 联接突出部 432c 沿 x 轴方向在罩主体 431c 的左端的底部上延 伸。在一个实施例中, 联接突出部 432c 延伸到定位在上绝缘构件 41 的如图 9 中所示的左 侧的第二固定孔 422 和孔 423 之间的空间。
也就是, 当联接突出部 432c 被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的顶部且端子板 44c 被堆叠 在联接突出部 432c 上时, 联接突出部 432c 用于将罩 43c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如图 9 中所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c 具有长方体形状, 由导电材料制成, 并 具有形成在端子板 44c 的与形成在连接接线片 42 中的第二固定孔 422 对应的部分中的第 三固定孔 441c。进一步, 接纳联接突出部 432c 的联接槽 442c 被形成在端子板 44c 的底部。
如果联接槽 442c 的槽深度小于或等于联接突出部 432c 的厚度, 则端子板 44c 被 堆叠在连接接线片 42 上并可能难以接触连接接线片 42。 因此, 在一个实施例中, 如图 10 中 所示, 联接槽 442c 的槽深度大于联接突出部 432c 的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 端子板 44c 通过铆钉被联接到第一端子 34。 最后, 端子板 44c 通 过第一端子 34 固定, 并且罩 43c 通过联接构件 432c 固定到上绝缘构件 41, 而联接构件 432c 通过端子板 44c 固定。 也就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 外部短路组件 40c 通过将连接接线片 42、 罩 43c 和端 子板 44c 依次堆叠在上绝缘构件 41 中而完成。结果是, 工作效率由于该简单的组装过程而 提高, 并且外部短路组件 40c 的生产成本得到节省。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被视为一些示例性实施例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 但应 理解, 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 而是相反, 意在覆盖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 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