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的织造方法及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的织造方法以及该方法所涉及到的生产设备,该方法以及设备尤其适合目前有梭织机单梭口双层割绒布的织造。
背景技术 目前有梭织机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一般均是在K72或K274丝织机上再附加配以送绒装置、卷取装置等进行织造。一般是每齿穿入五根纱,其中四根为底经纱,上下两层各二根,另一根为绒经纱。绒经底经纱排列比为1∶4,单层为1∶2。织造时,用一根绒经张力辊,把所有绒经同时提起,同时下沉,见图1。同一底面上的两根底经纱30、31与底纬纱形成半重平组织,而绒经纱32是与上层交织三纬完成一个“w”组织后转到另一个面交织三梭后同样完成“W”结构。由于它是用一根绒经张力辊,所有绒经同时起落,因此所有的“W”组织的排列是横平竖直的,也正因此比较容易产生经柳。丝绒界的老前辈有一个共识:十绒九柳。如图1,将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将该织物由上向下垂直切开由切面看到,纬向六梭中,只能看到两根绒毛。因为绒毛是两根两根靠在一起的,“W”中间没有绒经,造成绒面绒毛分布不均匀,横向稀路明显。以剖割线33为界,剖割线33上方表示双层割绒织物的上层,剖割线下方表示双层割绒织物的下层。图1中30和31分别是双层割绒织物上层两根底经纱的经纱线。34是纬纱线,32是绒经纱。双层织物割开后绒经纱32即形成通常所看到的绒毛。由于织物上下两层底经纱的结构是一样的,图1中没有将下层底经纱的结构表示出来。在织物上下两层未被剖开之前,六根纬纱线34(即六梭)之间有四根绒经纱32,但是织物上下两层剖开后,绒毛少了下层纬纱34对它的牵引作用,加上两根绒经纱32的根部是靠在一起的,两根绒经纱32会两根两根合并到一起,这样六梭中就只能看到两根绒经纱32,“w”中间没有绒经纱32,横向稀路明显,绒毛分布不均,绒面整体感觉不丰满,且易倒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织造方法,应用该方法能使双层割绒织物明显改善经柳,明显改善横向稀路的问题。使绒面绒毛密且分布均匀,丰满漂亮,以适应现代人对纺织品丝绒面料的更高追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专用于上述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织造方法的织造设备。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织造方法,所述双层割绒织物,由底经纱、底纬纱以及绒经纱经双层梭织构成,其对应于梭织机上每齿中具有四根底经纱和两根绒经纱,将所述的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将该织物由上向下垂直切开后,由切面看到,纬向六梭中有三根绒经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的织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一)穿综:按照绒经纱与底经纱排列比为2∶4顺穿,将底经纱分成上下两层,上下两层每齿中各有两根底经纱,分别穿入停经片和综框内;依次以相邻两齿四根绒经纱为一组,每根绒经纱各自绕过一根绒经张力辊,再分别穿入综框;
(二)穿筘:每齿穿入六根纱,其中四根为底经纱,双层织物上下两层各两根,另两根是绒经纱;
(三)提综:以相邻两齿四根绒经纱为一组,采用交叉重叠的起绒方法进行提综打梭;
(四)经上述步骤(一)~(三)织成的双层绒布割绒后,即成单面起毛的成品双层割绒织物。
上述步骤(三)所述的采用交叉重叠的起绒方法进行提综打梭,是指双层织物相邻两齿的四根绒经纱非同时起沉,而是先后交叉重叠起绒,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第一梭,将第一齿中的一根绒经纱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二梭,将第二齿中的一根绒经纱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三梭,转到下一个面,将第二齿中的第二根绒经纱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四梭,将第一齿中的第二根绒经纱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五梭,再转到上一个面,把第一齿中的两根绒经纱同时提起形成交叉重叠,其余两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六梭,将第二齿中的第二根绒经纱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七梭,转到下一个面上,将第二齿中的两根绒经纱同时沉下,形成交叉重叠,其余两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八梭,将第一齿中的第一根绒经纱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九梭,转到上一个面,将第一齿中的第二根绒经纱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十梭,将第二齿中的两根绒经纱同时提起,形成交叉重叠,其余沉下,打一梭;
第十一梭,转到下一个面,将第二齿中的第一根绒经纱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十二梭,将第一齿中的两根绒经纱同时沉下,形成交叉重叠,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由上述步骤可以看出,织造时共十二梭形成一个循环,不仅同一齿间的两根绒经纱不是同步起绒的,相邻两齿间的绒经纱起绒,也相差三梭形成斜向排列。
所述的底经纱的纤度为10-500D,较为优选的底经纱纤度为30-100D,最为优选的底经纱纤度为60-80D。
所述的绒经纱的纤度为10-500D,较为优选的底经纱纤度为20-80D,最为优选的底经纱的纤度为40-60D。
所述的绒经纱的纤度为25-300D,较为优选的绒经纱纤度为50-200D,最为优选地绒经纱的纤度为150D。
本发明的梭织双层割绒织物的经纬纱线可以由天然、合成纤维制成。对于割绒织物而言,经纬纱线的纤度越小,织物的绒毛密度越高,绒面就越细密,但过小的经纬纱线纤度又容易造成纱线断线;经纬纱线的纤度越大,则织物的绒毛密度越小,绒面就越稀疏。
在上述双层割绒的织造过程中,由于双层割绒织物相对较厚,其厚度约在4mm左右,如纬密在40梭的话绒经纱用长与底经纱用长比大约为7∶1,所以当绒经纱牵在同一个经轴上,要使四根绒经纱非同步起绒,必须要运用四根绒经张力辊的起绒方法来调节张力。如果还是用一根绒经张力辊,将会出现很严重的绒经松紧现象,从而导致织造的无法进行。因此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同时提供一种专用于上述有梭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织造方法的织造设备。
实现本发明第二个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织造设备,该设备包括后机身、底经轴、绒经轴、导辊、送绒辊、张力辊、停经片、综框,后机身上设有横梁、墙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织造设备上具有多根绒经张力辊,所述的多根绒经张力辊被相互平行地设置在后机身两侧墙板之间,所述的各个绒经张力辊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与后机身固定连接;所述的织造设备具有多个绒经综框。
所述的织造设备上具有四根绒经张力辊。
所述的后机身上的横梁两端靠近两墙板处各设有一块板,所述的四根绒经张力辊被相互平行地设置在该板上,板上靠近上墙板的一侧设有固定销,弹簧的一端与绒经张力辊的一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连到所述的固定销上。
所述的织造设备具有四个绒经综框。
本发明通过穿综时织机每齿中穿入六根纱,即相比传统织法多增加一根纱,其中四根纱仍为底经纱,双层织物上下两层各两根,但将绒经纱的数量增加为二根,从而改变织物的经纬纱线的组织结构;同时,对织机进行改进,增加张力辊的数量以及绒经综框的数量,分别将张力辊由原来的一根增加到本发明的四根,将绒经综框也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本发明的四个。运用四根绒经张力辊,将从送绒辊出来的绒经纱分成四组,并将四组绒经纱穿入四片综框后分别通过四根绒经张力辊,依靠张力辊上设置的弹簧来调节绒经纱的张力,使织造顺利进行。
将在本发明提供的织造设备上使用本发明织造方法织造得到的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将该织物由上向下垂直切开后,由切面可以看到,纬向六梭中有三根绒经纱,相比原“W”结构中间多了一根绒经纱,从而使横向稀路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绒毛分布变得均匀。相邻两齿四根绒经纱是依次先后起绒,相邻两齿“W”组织成斜向排列,解决了“W”组织排列横平竖直的问题。由于在同样的纬向六梭中可以看到有三根绒经纱,这样相比现有的有梭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在相同的范围内能看到的绒毛数量更多,使其绒面绒毛分布均匀,横向稀路得到明显改善,经向经柳得到改善,织物面料手感更柔顺,流畅,外观更丰满,用其制成的服饰具有绒面漂亮且不容易倒绒,自然,舒适,立体观强等优点。是现今高档品牌服饰的理想面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目前有梭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由上向下垂直切开后相邻两齿间的切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双层割绒织物织造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双层割绒织物织造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由上向下垂直切开后相邻两齿间的切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经轴
(2)后梁
(3)绞杆
(4)绒经轴
(5)、(12)导辊
(6)送绒辊
(7)张力辊
(8)固定销
(9)筘
(10)胸梁
(11)针布轴
(13)卷绒辊
(14)停经片
(15)~(22)综框
(23)~(26)、(32)绒经纱
(27)后机身
(28)板
(29)弹簧
(30~31)、(35~38)底经纱
(33)、(39)剖割线
(34)、(40)纬纱线
(41)横梁
(42)墙板
(S1)~(S12)分别表示第一梭~第十二梭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所采用之技术、手段及其有益效果进一步详细加以说明,以便贵审查员及公众对本发明有更具体的了解。
请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双层割绒织物织造设备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包括后机身27、底经轴1、绒经轴4、导辊5、送绒辊6、四根绒经张力辊7、停经片14(停经片14在图3中有标出)、综框15~22,其中综框15~18是底经综框,综框19~22是绒经综框(图3中有分别标出底经综框15~18、绒经综框19~22)。绒经轴4装于后机身27上,绒经轴4的一端装有刹车钢带,用于调节绒经退解时的张力。送绒辊6是主动轴,表面包有橡塑糙面皮,用以增加摩擦力。送绒采取被动送绒方法,依靠绒经纱与糙面皮之间的摩擦力,及综框提起的拉动将绒经纱送出。
后机身27的横梁41上,靠近两墙板42处各平搁了一块板28,用以搁置四根绒经张力辊7。该板28由铁材料制成,两块板28靠近两侧墙板42的一侧分别焊有一铁制固定销8,四根绒经张力辊7被相互平行地搁置在板28上,每根张力辊7的两端各自通过一个弹簧29连到固定销8上。四根绒经张力辊7通过八个弹簧29得以与后机身固定拴住。
从送绒辊6出来的绒经纱分成四组,分别通过四根绒经张力辊7,并将四组绒经纱分别穿入四片绒经综框19~22。因为该织物组织结构要求四根绒经纱非同时起绒,而从绒经轴4上退解出来的绒经纱长度是相等的,当一组中一根绒经纱在起绒,而其余三根绒经纱不起绒时,那么这三根绒经纱必定会长出来,张力会大大降低,此时就靠张力辊7上的弹簧29来调节绒经纱的张力,使织造顺利进行。
以下结合图3本发明双层割绒织造方法流程示意图以及图4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有梭单梭口双层割绒织物织造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双层割绒织物,由底经纱、底纬纱以及绒经纱经双层梭织构成,其对应于梭织机上每齿中具有四根底经纱和两根绒经纱,将所述的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将该织物由上向下垂直切开后,由切面看到,纬向六梭中有三根绒经纱,织造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一)穿综:
按照绒经纱与底经纱排列比为2∶4顺穿(单层为2∶2),将底经纱从底经轴1上引出,经过后梁2和绞杆3,由绞杆3将底经纱分成上下两层,上下两层每齿中各有两根底经纱,分别穿入停经片14和底经综框15~18内,上层底经纱35、36穿入17、18两片综框内,下层底经纱37、38穿入15、16两片综框内。有时候为了减少综丝的密度,每层底经纱,也可以再增加两片综框,或者用两片双龙骨综框。
从绒经轴4上引出的绒经纱,绕过导辊5再由送绒辊6送出,依次以相邻两齿四根绒经纱23~26为一组,每根绒经纱各自绕过一根绒经张力辊7,再分别穿入综框19、20、21、22。
(二)穿筘:按四根底经纱35~38、两根绒经纱23、24为一齿穿入筘9进行扒筘。
(三)提综:以相邻两齿四根绒经纱为一组,使相邻两齿上的四根绒经纱依次先后交叉起绒,即双层织物上层或下层的两根底经纱始终一上一下,与底纬纱交织形成平纹组织,而双层织物上层或下层相邻两齿的四根绒经纱非同时起沉,而是先后交叉重叠起沉,采用交叉重叠的起绒方法进行提综打梭,以图4中S1作为第一梭开始,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梭S1,将第一齿中的一根绒经纱25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二梭S2,将第二齿中的一根绒经纱24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三梭S3,这时转到织物的下一个面,将第二齿中的另一根绒经纱23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四梭S4,将第一齿中的另一根绒经纱26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五梭S5,再转到织物的上一个面,把第一齿中的两根绒经纱25、26同时提起形成交叉重叠,其余两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六梭S6,将第二齿中的绒经纱23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七梭S7,转到织物的下一个面上,将第二齿中的绒经纱23、24同时沉下,形成交叉重叠,其余两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八梭S8,将第一齿中的绒经纱25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九梭S9,转到织物的上一个面,将第一齿中的绒经纱26提起,其余三根绒经纱沉下,打一梭;
第十梭S10,将第二齿中的两根绒经纱23、24同时提起,形成交叉重叠,其余沉下,打一梭;
第十一梭S11,转到织物的下一个面,将第二齿中的绒经纱24沉下,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第十二梭S12,将第一齿中的两根绒经纱25、26同时沉下,形成交叉重叠,其余三根绒经纱提起,打一梭。
由上述步骤可以看出,织造时由S1作为第一梭开始,依次到第十二梭S2止,其间共十二梭形成一个循环,不仅同一齿间的两根绒经纱不是同步起绒的,相邻两齿间的绒经纱起绒,也相差三梭形成斜向排列。
(四)经上述步骤(一)~(三)织成的双层绒布经胸梁10,由针布轴11送至导辊12,再绕到卷绒辊13上面,进行织造,在机上或机下将织物由中间割开后,即成单面起毛的成品双层割绒织物。
图4是在本发明的织造设备上使用本发明的织造方法所得到的梭织双层割绒织物水平放置并顺着织物径向由上向下垂直切开后相邻两齿间的切面示意图。这时织物上下两底间绒经纱未被割开,将双层织物沿中间剖割线39割开后,自然而然形成两块独立的且只有一底面和一层绒毛的绒布。以剖割线39为界,剖割线39上方表示双层割绒织物的上层,剖割线39下方表示双层割绒织物的下层,图4中35和36分别是双层割绒织物上层两根底纱的经纱线,40是底纱的纬纱线,23、24是绒经纱,由于织物上、下两层底经纱的结构是一样的,图4中没有将下层底经纱的结构表示出来。由切面看到,相邻两齿间纬向六梭中有三根绒经纱,相比原有双层割绒织物,“W”结构中间多了一根绒经纱,而使横向稀路问题得以解决。对比图4上下两齿,可以看出,相邻两齿四根绒经纱依次先后起绒,“W”组织成斜向排列,解决了“W”组织排列横平竖直的问题。
如图4所示,在六个圆点即底纬纱40之间,也有四根由绒经纱23和24割开后形成的绒毛,其中有两根绒毛独立起绒,另外两根绒毛则靠在一起,这样一来纬向六梭中,就能看到有三根绒毛,使其绒面绒毛分布均匀,横向稀路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绒面效果变得丰满均匀,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