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终端的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无线通信,特别涉及一种无线终端的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式终端(例如,蜂窝电话)使用的天线包括安装在终端主体外部的垂直极化天线和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圆极化天线。这两个天线用于发送和接收声频和数据。
在蜂窝电话中,利用天线将通过其内的高频电路放大的信号变换为电磁波,该电磁波可能会严重影响在天线附近的用户的大脑。随着蜂窝电话用户数量的增加,支持这些电磁波会伤害人体的理论地争论也日益增多。
图1是示出根据相关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便携式终端的垂直极化天线的侧视图。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包括:主体10;折叠部分20,它铰接在主体10的上部,用于打开或者闭合;可充电电池30,其可安装、可拆卸地连接到主体10的背面;以及天线40,它连接到主体10的上表面,用于发送和接收电波。如图2所示,该天线40包括安装在天线罩内的线圈形天线导线42以及安装在天线导线42的下部、将实现电连接的固定螺丝体43。通过将天线40的固定螺丝体43拧入主体10,将天线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未示出)。此外,将圆极化天线(未示出)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的一侧。
在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中,在呼叫期间,垂直极化天线位于用户头部附近,并固定在一个恒定的方向。因此,难以控制垂直极化天线的位置或方向,并因此难以防止电磁波对用户造成伤害。
此外,圆极化天线安装在主体内,即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在此位置,发送呼叫和接收呼叫的敏感度被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上述相关技术终端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的无线终端,在打开终端的折叠部分进行呼叫时,通过使终端的天线转动某个角度,这种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使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影响降低到最低。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通过既将垂直极化天线又将圆极化天线暴露在主体的外部以提高无线终端的接收敏感度。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便携式终端的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该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包括:旋转部件,它轴向安装到成型在主体的上部的安装槽内,以转动某个角度;垂直极化天线,它安装在旋转部件的上部,以便在打开便携式终端的折叠部分时,利用折叠部分的压力使旋转部件绕轴转动;弹性部件,它安装在旋转部件的一端,用于将转动的垂直极化天线和旋转部件拉回到原始位置;垂直极化天线连接器,用于将垂直极化天线连接到安装在主体内的印刷电路板;圆极化天线,它安装在旋转部件的侧面;以及圆极化天线连接器,用于将圆极化天线连接到印刷电路板。
垂直极化天线连接器包括: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在与垂直极化天线接触的状态下,将它安装在旋转部件的外部圆周表面上;以及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在与垂直极化天线馈线接触的状态下,将它弹性安装在印刷电路板的一端。
圆极化天线连接器,它包括:圆极化天线馈线,在与圆极化天线接触的状态下,将其延伸安装到旋转部件的外部圆周表面上;以及圆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在与圆极化天线接触的状态下,将其弹性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的一端。圆极化天线馈线穿入成型在旋转部件的中心的轴孔中,并纵向地安装在旋转部件的外部圆周表面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便携式终端的天线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的电波发送与接收设备的透视图;
图4是沿图3所示线A-A的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和圆极化天线馈线的被抽出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6A示出在折叠部分处于闭合状态下,本发明终端的侧视图,而图6B是示出在折叠部分处于闭合状态下,垂直极化天线馈线与其弹性支持部分的接触状态的部分分解图;
图7A示出在折叠部分处于闭合状态下,本发明终端的侧视图,而图7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在折叠部分处于闭合状态下,圆极化天线馈线与其弹性支持部分的接触状态的部分分解图;
图8A示出在折叠部分处于打开状态下,本发明终端的侧视图,而图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在折叠部分处于打开状态下,垂直极化天线馈线与其弹性支持部分的接触状态的部分分解图;以及
图9A示出在折叠部分处于打开状态下,本发明终端的另一个侧视图,而图9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在折叠部分处于打开状态下,圆极化天线馈线与其弹性支持部分的接触状态的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3和4,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包括折叠部分102,它铰接在主体101的上部,用于打开和闭合。在主体与折叠部分铰接的部分、在主体的上部成型安装槽101a。安装槽101a的上部被打开,而其下部连接到位于主体内部的印刷电路板P。
绝缘轴103以水平方向安装在安装槽101内,而将旋转部件104安装在水平圆柱形的轴103上。更具体地说,将圆极化馈线111(以下将做说明)安装在轴孔104a的内圆周表面上,该轴孔104a成型在旋转部件104的中心,并将轴103插入轴孔104a。为了转动旋转部件104,该轴优选地仅由绝缘材料构成。在这种配置中,旋转部件104绕轴103旋转。
将垂直极化天线105固定在旋转部件104的上表面。在用户打开便携式终端的折叠部分102进行呼叫时,折叠部分102向后压垂直极化天线105。折叠部分产生的力使旋转部件104以远离用户头部的方向转动某个角度。为了在折叠部分102向后压垂直极化天线105时使垂直极化天线105平滑转动,在折叠部分102的上部一端最好以与天线105对准地外延成型凸出推块102a。
优选地,还包括拉簧106,以便在终止呼叫后,在用户闭合折叠部分102时,将垂直极化天线105和旋转部件104拉回其原始位置。如图所示,该拉簧可以安装在靠近旋转部件104的侧面的附近位置。拉簧106的一端固定在成型在旋转部件104的侧面的限动凸块107上,而其另一端固定在安装槽101a的下表面,即,主体101的一侧。
参考图5,将线圈形的螺旋型天线导线105b安装在垂直极化天线105的天线罩105a内。将螺旋型天线导线105b的下部连接到以纵向沿旋转部件104的外部圆周表面成型的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
弹性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上的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最好始终与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的下部接触。即使旋转部件104绕轴103旋转,该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仍与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保持弹性接触状态。
将用于发送和接收圆极化信号的圆极化天线110安装在旋转部件104的一端。通过圆极化天线馈线111,将圆极化天线110连接到弹性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上的圆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12。以下将说明圆极化天线馈线111的结构。
首先,将圆极化天线馈线111插入位于旋转部件104的一端的轴孔104a内,同时,将圆极化天线馈线111连接到成型在旋转部件104的侧面的圆极化天线110,并安装在内圆周表面上。然后,将所实现的圆极化天线馈线111连接到旋转部件的另一端的轴孔104a,然后延伸到旋转部件104的侧面、下表面以及外部圆周表面。此时,将圆极化天线馈线111以平行于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的状态安装在旋转部件104的外部圆周表面上。
通过螺旋型天线导线105b、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以及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该垂直极化天线105对印刷电路板P发送和接收电波。此外,通过圆极化天线110、圆极化天线馈线111以及圆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12,圆极化天线110向印刷电路板P发送和从印刷电路板P接收电波。
以下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的发送与接收设备的工作效果。
如图6A和6B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当折叠部分闭合时,垂直极化天线105处于垂直位置。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弹性(例如,弹簧偏置)地与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接触。以这种方式进行设置,垂直极化天线105产生的电磁波通过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和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被发送到印刷电路板P。
如图7A和7B所示,将圆极化天线110安装在旋转部件104的侧面,而将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12弹性地与圆极化天线馈线111接触。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设置,圆极化天线110产生的电磁波通过圆极化天线馈线111以及圆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12,发送到印刷电路板P。
如图8A和8B所示,当用户打开终端的折叠部分102进行呼叫时,打开的折叠部分102的凸出推块102a向后挤压垂直极化天线105。此时,其上固定了垂直极化天线105的旋转部件104绕轴103以向后方向、远离用户头部转动一定的角度。
如图9A和9B所示,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和圆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12分别与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和圆极化天线馈线111接触。结果,将垂直极化天线105产生的电磁波通过垂直极化天线馈线108和垂直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09发送到印刷电路板P。而且,将圆极化天线110产生的电磁波通过圆极化天线馈线111和圆极化天线馈线弹性支持部分112发送到印刷电路板P。因此,在天线105处于其缩回位置时,可以平滑地发送和接收信号。
更具体地说,在此位置,垂直极化天线105离开用户头部,而且在呼叫时保持一定的角度,从而使因为呼叫时产生的电磁波对用户的伤害降低到最小。此外,圆极化天线110优选地暴露在主体101的外部,这样提高了发送和接收的敏感度。
总之,在打开折叠部分102进行呼叫时,所构造的垂直极化天线105向后转动某个角度。在该位置,垂直极化天线105离开用户头部,而且在进行呼叫时保持一定角度,从而使呼叫时产生的电磁波对用户的伤害降低到最小。此外,将所构造的圆极化天线110暴露在主体101的外部,增强了发送和接收的敏感度。
由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实质或本质特征范围内,可以以几种方式实现本发明,所以还应该明白,上述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以上描述的细节,除非另有说明,而且应该在所附权利要求确定的本发明实质范围内广泛理解上述实施例,因此,所附权利要求试图包括属于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或者权利要求等效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