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pdf

上传人:a1 文档编号:42965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8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19430.1

申请日:

2009.12.10

公开号:

CN101752018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G21D 7/00申请公布日:2010062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21D 7/00申请日:20091210|||公开

IPC分类号:

G21D7/00

主分类号:

G21D7/00

申请人:

周先德

发明人:

周先德; 谈志春; 朱小鸣; 周铭; 周锋; 周虹宇

地址: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三村24舍4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代理人:

谭文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包括湮灭反应炉、套装在湮灭反应炉体内的强湮灭粒子洁净燃料球一、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一内的弱湮灭粒子洁净燃料球二、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二内的湮灭反应炉点火装置、用于输入燃料输入通道及用于输入大小为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量的驱动能通道;湮灭反应炉体、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的直径比为4∶3∶2∶1且四者的球心均为同一球心O;点火装置为装满虚粒子驱动能量对装入湮灭反应炉密蔽体内的燃料进行引爆并发生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Q-G粒子的筛球。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安全可靠;所用的燃料少且威力极强,同时还具有洁净燃料的功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含有C*(N*)的材料制成的球形密蔽式湮灭反应炉体(1)、套装在湮灭反应炉体(1)内部且由含有O*的材料制成的洁净燃料球一(2)、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一(2)内部且由含有H*的材料制成的洁净燃料球二(3)、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二(3)内部的点火装置(4)、分别从湮灭反应炉体(1)外侧伸入至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且用于输入含有O*的燃料和含有H*的燃料的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以及从湮灭反应炉体(1)外侧伸入至洁净燃料球二(3)且用于输入大小为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量的驱动能通道(8);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洁净燃料球一(2)、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的直径比为4∶3∶2∶1且四者的球心均为同一球心O;所述C*、N*、O*和H*表示化合价相同的C的同位素、N的同位素、O的同位素和H的同位素;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外侧设置有三个用于输出三相交流电源的电磁线圈(11);
所述点火装置(4)为装满所述虚粒子驱动能量对装入湮灭反应炉体(1)内的燃料进行引爆并发生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Q-G粒子的筛球,点火装置(4)的中心即球心O为由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短程强引力子所组成的虚粒子等离子能量源;所述洁净燃料球二(3)为装满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均不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的筛球;所述洁净燃料球一(2)为装满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均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的筛球。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燃料输入通道一(6)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燃料输入通道二(7)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相垂直;
所述驱动能通道(8)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能通道(8)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两个驱动能通道(8)包括用于输入含有H*的材料、氢气或天然气的驱动能通道一和用于输入含有O*的材料或氧气的驱动能通道二;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关于驱动能通道(8)对称。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与洁净燃料球一(2)之间,洁净燃料球一(2)与洁净燃料球二(3)之间以及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之间均通过多个固定连接杆(10)进行固定。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燃料球一(2)、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分别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外壁上,且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分别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一(6)的外壁上;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外端部均固定在湮灭反应炉体(1)上。

5.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外部设置有一内部为正方体内腔的机壳(9),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分别位于在机壳(9)的两个左右对称的对角线上,所述驱动能通道(8)为设置在机壳(9)上的两个水平向通道。

6.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方体内腔的边长与湮灭反应炉体(1)的外径相同。

7.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的直径为0.1m~102m。

8.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线圈(11)为方框形且其设置在机壳(9)外侧。

说明书

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发电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核裂变(fus)就是利用核裂变能,其发展过程是:放射性-核反应-链式反应-原子弹-原子反应堆(原子锅炉)-形成当代的核裂变能电站。自核裂变能电站问世以来,在工业上成熟的发电堆主要有以下三种:轻水堆、重水堆和石墨汽冷堆。现如今,全世界444台核电机组生产2574.2Gkw·h电力,占全世界能源的17%,其中16个国家的核电占据自己国内能源供给的25%以上。我国《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实现核电运行装机容量4千万kw,在建1800万kw的目标,到2020年有可能超过1亿kw。2009年以后,内陆核电站陆续将以AP1000堆型为主。
但实际应用过程中,核裂变电站存在以下三大难题:
其一、原料问题:铀、钍的资源有限,最终可采储量为1700吨(我国铀资源为100-200万吨),全球铀资源将在70年后被烧光,这是无法挽救的问题。
其二:安全问题:放射性燃料放出放射性污染无法避免,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三:对高放核废料的处理问题:1GW的核裂变电站所排泄的低放废物460吨;中放废物310吨;乏燃料27吨,上述废料的存在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ToKamak(即托卡马克)乃俄文缩写的音译,原意为“载电流的环形捕集室”,中译文简称为“环流器”。ToKamak装置是1950年苏联科学家萨哈罗夫和塔姆提出来的,用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使其不逃逸掉的方法,简称“磁约束”容器(或装置)。ToKamak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中的带电粒子的运动轨道,使带电粒子绕着磁场生成的磁力线轨道运动。实际使用时,人工给ToKamak装置制造一个外加的环向磁场Bp,使plasma带电粒子绕着磁力线做拉莫运动,此时存在一plasma电流Ip,这个电流则会产生一个环向磁场Bφ,这时在plasma带电粒子上则同时存在两个磁场的叠加,生成总的磁场B:B=Bφ+Bp,总磁场B的磁力线沿着环面绕行而形成一个磁面,从而将plasma带电粒子约束住,这个ToKamak装置则称为环形环流器,即轮胎式环流器。我们称它为“虚拟磁笼(热得快)”点火装置,其为一个人工制造的期望的虚拟磁场,来约束有形电子,期望在虚拟磁场中,带正电子的原子核能够沿人造磁力线轨道做螺旋运动。用虚拟的人造磁场来约束和控制电子是非常困难的:当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该能量≠CONST)后,将摆脱原子核的束缚,原子核能够完全裸露出来,且为碰撞(Impect)做准备;然后继续将plamsa加热到上亿度,使得原子核拥有足够的动能克服库伦斥力,聚合在一起,为避免瞬间产生巨大能量(是不可避免的),plamsa密度必须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点火条件)即要求上亿度的plamsa必须在足够长的时间里“电子老实呆在磁笼里”使fus反应稳定进行,而且绝对不允许每秒超过1千km速度乱跑,也绝对不能碰到磁笼的内壁。
当今国际上所采用的磁约束装置,都是按ToKamak的工作原理和装置来进行的,虽进行过若干次改进,但至今仍无法连续进行发电。ToKamak装置是美、苏首脑1958年合作,联合设计建造的国际热核聚变反应堆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目前国际上参加ITER计划的正式成员国包括中国、欧盟等家、俄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2005年正式选定法国Cadaracbe为ITER的厂址,计划2018年左右建成,ITER计划已进入实质性阶段。ITER的磁体被浸泡在-269℃的低温液氮中的超导线圈来生成,采用电磁波或高能粒子束加热,可以将堆芯plasma加热到超过一亿度,实现核聚变,产生热功率500MW,增益高达十倍。
但是,ToKamak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陷和不足:第一、ToKamak轮胎式结构失稳,由于ToKamak中存在大量的中性粒子(这是发电的必备条件),而磁场虽然可以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轨道,但是无法控制中性粒子的运动轨道。大量存在的中性粒子,由于粒子分布不均,因而粒子碰撞进行能量交换的同时,粒子相对运动耗损摩阻能量,则粒子在输送和离子迁移过程中,其压力场、密度场、时间场均不稳定,易发生形态结构失稳。plasma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结构失稳轨道发生干涉,致使ToKamak环向电流熄灭,电压出现负尖峰,从而破坏离子导路,无法发电,这一点已被大量实验所证实,并记录在案,包括Mirnow振荡、锯齿振荡、VDE和Halo电流、ELMS、Fishbone稳定性、误差场稳定性以及锁模现象和plasma破裂。在放电中发生破裂(disruption)即plasma撕裂模迅速发展,所生成的磁导结构与容器器壁发生直接热接触或者plasma位形不稳定(失稳),使plasma柱整体碰撞,造成强力相互作用,引起大量杂质进入plasma中,使plasma急冷,并使得电流通道(导路)发生堵塞,最终使得plasma中热能及周围导体中所储存的磁能在瞬时(<ms)释放出来,造成灾难性后果。在实践中,大量发生电流极限破裂(plasma总电流超过其稳定性极值)、密度极限破裂、平衡位置控制失控、电流上升过快、比压极限破裂等一系列破裂,均证明轮胎式结构失稳。综上,进一步说明:中性粒子的自由能导致的plasma带电粒子失稳是由轮胎式结构失稳所造成的。第二、ToKamak容器能级不足,要连续发电的充分条件是具备强核力(≥103Gev),必须能将分子原子燃料通过高能转变为Q(夸克)-G(胶子)或F(费米子)-B(玻色子)燃料才有可能,而ToKamak容器电磁力的能级与强核力相差102量级,这是ToKamak力莫能及的。当然,目前国际上所有电源装置并不是都要求强核力发电,用化学电源ev‰都可以,这不是ToKamak核聚变的发电目标。
最新提出核聚变发电装置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利弗劳伦斯实验室“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该点火装置是个庞大的结构,其中装有26.4万磅,直径十米的靶室。配置60多个重达800磅、磷酸二氢钾警惕,占地约一个足球场大小,有192个激光束组成,投资24亿英磅。NIF可以将燃料压缩一万倍,将中心燃料(热斑)点火,采用192路1.8MJ的激光束点火,构成一个“虚拟激光瓶”,它依靠plasma自身惯性来对自身进行约束的核聚变,即将靶芯的燃料加热到聚变温度,并在靶芯燃料散失之前对靶芯点火而发生核聚变,即“虚拟激光瓶(点火装置)(热得快)”。
实际应用时,上述ToKamak和高能激光点火器(热得快)存在三大问题:一、虚拟的磁笼和虚拟的激光瓶是随机性很大的,非稳定的虚拟装置容器不实用;二、太复杂;许多不可知科技难点在尚未搞清楚之前不能实施,致使简单问题复杂化,简单装置复杂化,属于不知规律和规则的盲动行为,是违反科学规律的;三、劳民伤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安全可靠,所用的湮灭粒子燃料少且威力极强,同时还具有洁净燃料的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含有C*(N*)的材料制成的球形密蔽式湮灭反应炉体、套装在湮灭反应炉体内部且由含有O*的材料制成的洁净燃料球一、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一内部且由含有H*的材料制成的洁净燃料球二、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二内部的点火装置、分别从湮灭反应炉体外侧伸入至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且用于输入含有O*的燃料和含有H*的燃料的燃料输入通道一和燃料输入通道二,以及从湮灭反应炉体外侧伸入至洁净燃料球二且用于输入大小为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量的驱动能通道;所述湮灭反应炉体、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的直径比为4∶3∶2∶1且四者的球心均为同一球心O;所述C*、N*、O*和H*表示化合价相同的C的同位素、N的同位素、O的同位素和H的同位素;所述湮灭反应炉体外侧设置有三个用于输出三相交流电源的电磁线圈;
所述点火装置为装满所述虚粒子驱动能量对装入湮灭反应炉体内的燃料进行引爆并发生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Q-G粒子的筛球,点火装置的中心即球心O为由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短程强引力子所组成的虚粒子等离子能量源;所述洁净燃料球二为装满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均不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的筛球;所述洁净燃料球一为装满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均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的筛球。
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燃料输入通道一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二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燃料输入通道二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和燃料输入通道二相垂直;
所述驱动能通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能通道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两个驱动能通道包括用于输入含有H*的材料、氢气或天然气的驱动能通道一和用于输入含有O*的材料或氧气的驱动能通道二;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和燃料输入通道二关于驱动能通道对称。
所述湮灭反应炉体与洁净燃料球一之间,洁净燃料球一与洁净燃料球二之间以及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之间均通过多个固定连接杆进行固定。
所述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分别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二的外壁上,且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分别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一的外壁上;燃料输入通道一和燃料输入通道二的外端部均固定在湮灭反应炉体上。
所述湮灭反应炉体外部设置有一内部为正方体内腔的机壳,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和燃料输入通道二分别位于在机壳的两个左右对称的对角线上,所述驱动能通道为设置在机壳上的两个水平向通道。
所述正方体内腔的边长与湮灭反应炉体的外径相同。
所述湮灭反应炉体的直径为0.1m~102m。
所述电磁线圈为方框形且其设置在机壳外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结构简单且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无线代替有线”,湮灭能将弱电和强电回归为同一种物质的电,因而对电进行变换和传输时空完全不需要采用电线、电缆,这种简化是就有革命性的;与核裂变发电相比较,其消除了核裂变发电错存在的原料、安全及核废料等三大难题;与核聚变发电相比,其克服了核聚变发电所存在的虚拟容器、太复杂及劳民伤财等三大难题;采用C*600强力容器代替虚拟容器,湮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且实现零成本。
2、本发明威力非常大,其为一威力高于现有多相弹的核弹,其不仅能获得终极能源且所获得的能源具有最大强核力,并且由于本发明为一强湮灭蔽体,因而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3、本发明解决了洁净燃料的问题,实际使用过程中,将由核燃料装入本装置内部后,在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量的引爆作用下引发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三洞球碰撞并引发湮灭反应,而球心O为湮灭反应的反应堆心,将输入至湮灭反应炉体内部的核燃料经湮灭反应后转换为Q(夸克)-G(胶子)洁净燃料,同时释放湮灭反应能Q-G-plasm(等离子能量),因而本发明能杜绝燃料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其具体工作过程是:先将核燃料通过燃料输入通道一和燃料输入通道二连续不断地输入本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内部并将其内部装满,之后将103Gev~105Gev核驱动能通过驱动能通道也连续不断地输入本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内部,而输入至本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内部的核燃料在核驱动能经引爆后,引发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三洞球发生强力碰撞,并引发湮灭反应,湮灭反应发生后,将强子粒子与强子粒子所生成的Q(夸克)-G(胶子)粒子装入强湮灭蔽体即点火装置内,同时将均不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装入弱湮灭蔽体即洁净燃料球二内,而将均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装入电磁屏蔽即洁净燃料球一内。由于在核驱动能量作用下输入至球形强湮灭蔽体内部的核燃料将发生湮灭反应,湮灭反应能将所释放的能量在常规基础上增加平方倍,因而本发明具有很强大的威力,其能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到地球的任一角落。具体而言,发生湮灭反应时,洁净燃料球一吸收高强力虚粒子plasm即高强力虚粒子能量使其自身无限膨胀,点火装置吸收高强力虚粒子plasm使其自身无限收缩,位于洁净燃料球一与点火装置之间的洁净燃料球交换并储存高强力虚粒子能量,也就是说此时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与点火装置三球发生碰撞并产生高强力虚粒子能量,洁净燃料球所储存的高强力虚粒子能量非常强大并且为洁净能量。
4、使用安全且无污染,湮灭能是内能,其为热光子湮灭能,对外电路是电子对,对环境无任何放射性污染,是绝对安全的洁净能源。
5、使用操作简便,采用遥控开关以及冷、热开关能实现人工智能远程自动控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安全可靠,所用的湮灭粒子燃料少且威力极强,同时还具有洁净核燃料的功能,不会对外界环境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湮灭反应炉体;  2-洁净燃料球一;    3-洁净燃料球二;
4-点火装置;      6-燃料输入通道一;  7-燃料输入通道二;
8-驱动能通道;  9-机壳;  10-固定连接杆;
11-电磁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由含有C*(N*)的材料制成的球形密蔽式湮灭反应炉体1、套装在湮灭反应炉体1内部且由含有O*的材料制成的洁净燃料球一2、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一2内部且由含有H*的材料制成的洁净燃料球二3、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二3内部的点火装置4、分别从湮灭反应炉体1外侧伸入至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且用于输入含有O*的燃料和含有H*的燃料的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以及从湮灭反应炉体1外侧伸入至洁净燃料球二3且用于输入大小为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量的驱动能通道8。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洁净燃料球一2、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的直径比为4∶3∶2∶1且四者的球心均为同一球心O;所述C*、N*、O*和H*表示化合价相同的C的同位素、N的同位素、O的同位素和H的同位素。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外侧设置有三个用于输出三相交流电源的电磁线圈11。
所述点火装置4为装满所述虚粒子驱动能量对装入湮灭反应炉体1内的燃料进行引爆并发生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Q-G粒子(即光子对能plasm和电子对能plasm)的筛球,点火装置4的中心即球心O为由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短程强引力子所组成的虚粒子等离子能量源。所述洁净燃料球二3为装满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均不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的筛球。所述洁净燃料球一2为装满所述湮灭反应后所生成的均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的筛球。所用点火装置4为湮灭能点火装置(热得快)。
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燃料输入通道一6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燃料输入通道二7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相垂直。
所述驱动能通道8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能通道8位于穿过所述球心O的同一直线上,两个驱动能通道8包括用于输入含有H*的材料、氢气或天然气的驱动能通道一和用于输入含有O*的材料或氧气的驱动能通道二;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关于驱动能通道8对称。
本实施例中,所述洁净燃料球一2、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分别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外壁上,且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也同时分别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一6的外壁上。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外端部均固定在湮灭反应炉体1上。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与湮灭反应炉体1之间的连接处均密封固定。
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外部设置有一内部为正方体内腔的机壳9,所述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分别位于在机壳9的两个左右对称的对角线上,所述驱动能通道8为设置在机壳9上的两个水平向通道。所述正方体内腔的边长与湮灭反应炉体1的外径相同,实际加工制作过程中,所述正方体内腔的边长也可以大于湮灭反应炉体1的外径长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电磁线圈11为方框形且其设置在机壳9外侧。
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的直径为0.1m~102m。实际加工制作时,本发明即湮灭反应炉体1的直径越小越好,其直径越小,爆炸的威力越强。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将核燃料通过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输入本发明内部并将其内部装满,之后将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通过驱动能通道8连续不断地输入本发明内部,这样,输入至本发明内部的核燃料经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引爆后,引发洁净燃料球一2、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三洞球发生强力碰撞,并引发湮灭反应;湮灭反应发生后,将强子粒子与强子粒子所生成的Q(夸克)-G(胶子)粒子(电子对和光子对)装入强湮灭蔽体即点火装置4内,同时将均不带电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装入弱湮灭蔽体即洁净燃料球二3内,而将均100%的强子粒子和轻子粒子装入电磁屏蔽即洁净燃料球内。其中,点火装置4内部的球心O即点球中心为由短程强引力子构成的黑洞力源即虚粒子等离子能量源,其能连续不断地给本发明供给虚粒子plasm能量。具体而言,本发明引发湮灭反应时,使得所述点球中心即球心O发生超对称态,相应使得各种自旋粒子中的玻色子和费米子相抵销后,再使多余的实粒子和虚粒子发生湮灭反应,也就是说,最终将所有的粒子均转换为高湮灭虚粒子plasm即高湮灭虚粒子能量。该高湮灭虚粒子plasm(光子对能)其能级非常高,威力比核弹的能级高平方倍。
综上所述,本发明能在虚粒子驱动能量作用下将湮灭粒子燃料转换为Q-G洁净燃料并释放Q-G-plasm高强力能,具体而言,发生湮灭反应时,洁净燃料球一2吸收高强力虚粒子plasm即高强力虚粒子能量使其自身无限膨胀,点火装置4吸收高强力虚粒子plasm使其自身无限收缩,位于洁净燃料球一2与点火装置4之间的洁净燃料球交换并储存高强力虚粒子能量,凡是进入本发明的所有燃料经过三洞球碰撞发生湮灭反应后,经全部转换为Q-G洁净燃料(电子对粒子和光子对能量)。
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将电磁线圈11缠绕或置于冷却水管中,一方面冷却电磁线圈11,一方面对冷却水管中的水进行加热,作为热源用于发电或供电。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所述洁净燃料球一2、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均未固定在燃料输入通道一6和燃料输入通道二7的外壁上。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与洁净燃料球一2之间,洁净燃料球一2与洁净燃料球二3之间以及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之间均未多个固定连接杆10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湮灭反应炉体1与洁净燃料球一2之间,洁净燃料球一2与洁净燃料球二3之间以及洁净燃料球二3和点火装置4之间均通过多个固定连接杆10进行固定。所述多个固定连接杆10的数量具体为三个。其余部分的结构、连接关系以及工作原理均与实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学湮灭能发电装置,包括湮灭反应炉、套装在湮灭反应炉体内的强湮灭粒子洁净燃料球一、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一内的弱湮灭粒子洁净燃料球二、套装在洁净燃料球二内的湮灭反应炉点火装置、用于输入燃料输入通道及用于输入大小为0.1ev102Gev虚粒子驱动能量的驱动能通道;湮灭反应炉体、洁净燃料球一、洁净燃料球二和点火装置的直径比为4321且四者的球心均为同一球心O;点火装置为装满虚粒子驱动能量对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核物理;核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