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4296378 上传时间:2018-09-13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263008.8

申请日:

2012.07.26

公开号:

CN102776229A

公开日:

2012.11.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C12N 15/82申请日:20120726授权公告日:20130904终止日期:201707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12N 15/82申请日:20120726|||公开

IPC分类号:

C12N15/82; C12N15/84; A01H5/00

主分类号:

C12N15/82

申请人:

首都师范大学

发明人:

崔素霞; 何奕騉; 路铁刚; 李利; 张治国; 陈希; 李幼英; 蔺平亮

地址: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实验证明,转PpDHN-31基因株系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植株相比,具有抗渗透胁迫能力,且在开花灌浆期停止浇水15天至土壤严重干旱,复水30天后的植株存活率达92.9%—100%,明显高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的27.3%;经上述开花灌浆期干旱处理后转PpDHN-31基因各株系主茎单穗总粒重为9.7—20.5克,而野生型对照平均为1.1克。本发明为培育抗旱植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

权利要求书

1.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在提高目的植物耐旱性中的应用。2.一种提高植物耐旱性的方法,是将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耐旱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如下1)或2)或3)或4)的基因:1)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2)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中第62-934位所示的DNA分子;3)与1)或2)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至少具有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98%或至少具有99%同一性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DNA分子;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DNA分子。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应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子叶植物为水稻。

说明书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干旱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发育,常常造成各类农作物的大规模减产。在有限的水
资源供给下,选择种植高耐逆性作物非常必要。分子育种是培育高耐逆性作物的一种
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中最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是有效抗旱基因的筛选与功能发现。

苔藓植物是5亿年前出现的陆地先锋植物,生活史中配子体阶段较长,为主要营
养组织。在配子体阶段,以具有假根、茎、叶的“茎叶体”为主。“茎叶体”叶片由
单层细胞组成,仅在其“中肋”处由少数几层细胞组成,无输导组织和气孔等调控水
分代谢的组织结构,保留着明显的水生植物的特征。由于缺乏水分输导和调控系统,
因此,当原始“苔藓植物”离水登陆时,必然首先面对两大胁迫:水分亏缺、温度骤
变。巨大的选择压力迫使苔藓植物进化出不同于维管植物(蕨类、种子植物)的干旱
应对机制。事实表明:苔藓植物的抗旱性远远高于维管植物,其细胞内的一些基因承
担着应对严重干旱的责任。实验已经证明,这些基因可以保护细胞在脱水80%时免于
干旱伤害。因此,这些苔藓基因是抗旱作物分子育种的重要“候选分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苔藓PpDHN-31蛋白的新用途,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如序列表序列1所示,所述新用途为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可用于提高植物耐旱性,
或提高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表达量的物质或方法可用于提高植物耐旱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植物耐旱性的方法,是将序列表序列1所示
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耐旱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如下1)或2)或3)或
4)的基因:

1)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

2)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中第62-934位所示的DNA分子;

3)与1)或2)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至
少具有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
98%或至少具有99%同一性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DNA分子;

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
示蛋白的DNA分子。

序列表序列2的核苷酸序列长1008bp,是苔藓PpDHN-31蛋白的部分cDNA序列,
序列表序列2中第62-934位为开放阅读框,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的苔藓PpDHN-31
蛋白。

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如下:50℃,在7%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5M Na3PO4
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2×SSC,0.1% SDS中漂洗;还可为:
50℃,在7%SDS、0.5M Na3PO4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1×SSC,
0.1% SDS中漂洗;还可为:50℃,在7% SDS、0.5M Na3PO4和1mM EDTA的混合溶
液中杂交,在50℃,0.5×SSC,0.1% SDS中漂洗;还可为:50℃,在7% SDS、
0.5M Na3PO4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0.1×SSC,0.1% SDS中漂
洗;还可为:50℃,在7% SDS、0.5M Na3PO4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
65℃,0.1×SSC,0.1%SDS中漂洗;也可为:在6×SSC,0.5%SDS的溶液中,在65℃
下杂交,然后用2×SSC,0.1% SDS和1×SSC,0.1% SDS各洗膜一次。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单子叶植物为水稻。

实验证明,3个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和L14-10的水稻幼苗在含
15%PEG-8000的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模拟轻度干旱)处理2天,再转移至含25%
PEG-8000的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增加干旱强度)继续处理3天,复水5天后可
以恢复正常生长,而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植株大部分不能恢
复生长;在开花灌浆期停止浇水15天至土壤严重干旱,复水30天后的植株存活数分
别为92.9%、100%和100%,而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的存
活率均为27.3%;经上述开花灌浆期的干旱处理后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
和L14-10的主茎单穗总粒重分别为9.7、12.6和20.5克,而野生型对照平均为1.1
克。本发明为培育抗旱植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
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茎叶体的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
图谱。其中,图A为对照未经干旱处理,图B为经过干旱处理。

图2为重组载体pCU-PpDHN-31的T-DNA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LB和RB分别代
表左边界和右边界,Hygromycin为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35S为花椰菜病毒的启动
子,Ubiquitin为玉米泛素启动子,PpDHN-31为插入的目的基因。

图3为转PpDHN-31株系的PCR电泳图。其中,M为Marker,从上到下的片段依
次为2000bp、1000bp、750bp、500bp和250bp。

图4为转PpDHN-31株系幼苗期的株高统计结果。

图5为转PpDHN-31株系幼苗期的耐渗透胁迫结果。其中,图A为未经PEG-8000
处理的对照结果,图B为经过PEG-8000处理结果。

图6为转PpDHN-31株系成熟期的株高统计结果。

图7为转PpDHN-31株系成熟期的植株生长状态。

图8为成熟期的转PpDHN-31株系耐旱性的存活率统计结果。

图9为成熟期的转PpDHN-31株系耐旱性的主茎单株总粒重统计结果。

图3—9中,WT为野生型水稻日本晴,L11-6、L14-7、L14-10分别代表3个转
PpDHN-31的株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Cui et al.Proteome analysis of 
Physcomitrella patens exposed to progressive dehydration and 
rehydr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63(2):711-726;公众可从首都
师范大学获得。

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spp.japonica,cv.Nipponbare):Goff et 
al.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Science.
2002,296:92-100;公众可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

根癌农杆菌LBA4404(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中国质
粒载体菌株细胞株基因保藏中心(Biovector Scicnce Lab Inc.).

实施例1、苔藓抗旱相关蛋白PpDHN-31及其编码基因的获得

将生长在BCD培养基上的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茎叶体转移至浸
湿的滤纸上,放入500ml烧杯中,用吸水纸封口。在温度24±1℃,相对湿度30±5%
的培养室内进行干旱处理,3天后,取出干旱的茎叶体利用酚抽提法进行蛋白质提取,
以未经干旱处理在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茎叶体为对照。来自正常条件下和干旱条件下的
蛋白质通过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分离(具体步骤按照Amersham Bioscience提
供的实验操作指南进行),获得的蛋白质图谱用DeCyder 2D Software,Version 6.5
(Amersham Bioscience)进行分析。

结果在干旱条件下有5个蛋白点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图谱中分别上调
3.75、3.01、2.90、1.94、1.59倍(图1)。将这5个蛋白点分别用胰蛋白酶处理,经
质谱仪(MALDI TOF/TOF MS)和数据库(NCBI,小立碗藓基因组)鉴定后确认它们来
自于同一个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PpDHN-31,其编码的蛋白质命名为PpDHN-31。

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获得全长的cDNA。首先提取经上述干旱处理后的小立
碗藓茎叶体总RNA,将RNA用逆转录酶合成cDNA。根据上述检索获得基因的CDS序列
设计引物如下:5’-GGGGTACCACCGCATCCTGACATTT-3’(下划线部分碱基为Kpn I
识别序列)和5’-CGCGGATCCACAACCGCATACACACA-3’(下划线部分碱基为BamH I识
别序列)。以反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0.8%琼脂糖
凝胶电泳检测,得到分子量约为1kb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
剂盒(TIANGEN)回收该片段。将该回收片段与pMD19-T Simple(Takara)连接,将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根据pMD19-T Simple载体上的羧卞青霉素
抗性标记筛选阳性克隆,得到含有回收片段的重组质粒。以该重组质粒载体上的通用
引物M13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得到序列表序列2所示的1008
bp序列(命名PpDHN-31),其开放阅读框(ORF)为序列表中序列2的自5'末端第62
至934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的蛋白质PpDHN-31。

实施例2、转PpDHN-31基因培育耐旱植物

1、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构建

将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玉米Ubiquitin启动子插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pCAMBIA1390(Cambia)的HindⅢ和PstⅠ位点间,构成中间载体pC1390-Ubi。将实
施例1 PCR扩增获得约为1kb的DNA片段用Kpn I和BamH1双酶切,正向插入中间载
体pC1390-Ubi的Kpn I和BamH Ⅰ位点间(插入的基因刚好位于Ubiquitin启动子后),
得到重组载体。将经测序证实含有序列表中序列2的自5'末端第1-1008位脱氧核糖
核苷酸的PpDHN-31基因的重组载体命名为pCU-PpDHN-31(其T-DNA片段的结构示意
图如图2所示)。该载体具有卡那霉素和潮霉素两个筛选标记。

2、转PpDHN-31基因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将pCU-PpDHN-31载体用电击法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中。挑取阳性克隆28℃培养。待农杆菌浓度达到OD600
值为0.120~0.140之间时,用该菌液侵染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
spp.japonica,cv.Nipponbare)愈伤组织,侵染30min,期间不时用手轻摇。将愈
伤组织转移到共培养培养基上,避光共培养3~4d。共培养结束后,将愈伤组织转移
到选择培养基上培养10~15d后继代一次。挑取从原愈伤组织表面生长出来的新的潮
霉素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预分化培养基上,28℃黑暗下预分化培养7d。选择奶白色、
表面光滑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28℃分化培养:先在黑暗下培养3d,然后
在持续冷光照下培养15~20d。将从抗性愈伤组织再生出的幼苗转移到根诱导培养基
上,持续光照培养15d,生长状况良好的幼苗直接转移到大田种植。当年秋季收获转
基因水稻种子。

种子收获后,播于含潮霉素(30mg/L)的MS筛选培养基上筛选。待T1代植株长
至4-6叶时移到大田中生长。将T1代单株收获后,各单株种子分别播种,用潮霉素继
续筛选以观察T2代的分离情况,如此重复数代直至获得稳定的转PpDHN-31株系。

按照获得转PpDHN-31株系的方法将空载体pC1390-Ubi导入水稻品种日本晴(Or 
yza sativa L.spp.japonica,cv.Nipponbare)中,制备得到稳定的转空载体对照
株系。

3、转PpDHN-31株系植株的PCR鉴定

选择稳定遗传的转PpDHN-31株系中的3个株系(L11-6,L14-7和L14-10),进行
PCR验证。用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使用正向引物(5′-GAATGAGAACTTCGGTGG 
GT-3′)和反向引物(5′-ATTGACAGAAGAGTGGAGGAGCCCG-3′)进行PCR扩增。上述3
个株系中均可扩增出497bp的目的条带(图3)。

4、转PpDHN-31株系植株的耐旱性鉴定

以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spp.japonica,
cv.Nipponbare)(WT)为对照株系,在水稻幼苗期检测转PpDHN-31基因株系
(L11-6,L14-7和L14-10)的株高和耐渗透胁迫性,在成熟期检测水稻幼苗期检测转
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和L14-10)的株高和抗旱性,方法和结果如下:

1)幼苗期植株性状及耐渗透胁迫性鉴定

培养室内,在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水稻幼苗,统计2周龄幼苗株高。
结果:在幼苗期,转PpDHN-31株系L11-6,L14-7和L14-10植株表现出的非常好的生
长一致性,但株高比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对照植株分别下降约3.5%、12.5%、
7.3%(图4,空载体对照和野生型对照植株表型一致,省略了空载体对照图)。

培养室内,将2周龄水稻幼苗在含15% PEG-8000的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即
每100ml培养液含15g PEG-8000)中处理2天,再转移至含25% PEG-8000的1/2 Hogland
液体培养基(即每100ml培养液含25g PEG-8000)中继续处理3天,观察复水5天后
的植株状态,以未经PEG-8000处理在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处理为对照。
结果:在幼苗期,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植株大部分不能恢
复生长,而3个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和L14-10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图
5),表明在幼苗期,转PpDHN-31基因株系植株表现出较好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2)成熟期植株性状及抗旱性鉴定

在田间大棚中种植水稻于营养土中,于灌浆期统计株高。结果:在灌浆期,2个
转PpDHN-31株系植株L11-6和L14-7的株高比野生型对照植株下降约11.3%、15.6%,
但另1个转PpDHN-31株系植株(L14-10)的株高却比野生型对照植株增加了7.8%(图
6,图7)。

在田间大棚中种植水稻于营养土中,在开花灌浆期停止浇水15天至土壤严重干
旱,水稻叶片全部因缺水而卷曲。复水30天后统计植株存活数和主茎的单穗总粒重。
实验共设三次重复,每次重复中,所测试的各株系植株分别为15株。结果:转空载体
对照株系植株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的存活率均为27.3%,而转PpDHN-31基
因的株系L11-6、L14-7和L14-10的存活率分别为92.9%、100%、100%(图7和图8,
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和野生型对照植株表型一致,省略了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
图)。统计水稻主茎单穗总粒重,野生型对照平均为1.1克,而上述3个转PpDHN-31
基因的株系L11-6、L14-7和L14-10的平均主茎单穗总粒重分别为9.7、12.6和20.5
克(图9)。

上述结果表明:转PpDHN-31基因植株的株形、抽穗时期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
生型对照并没有明显差别,但其耐旱性明显优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对照植株。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PpDHN-31可明显提高植物的耐旱性。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7762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1.14 C N 1 0 2 7 7 6 2 2 9 A *CN102776229A* (21)申请号 201210263008.8 (22)申请日 2012.07.26 C12N 15/82(2006.01) C12N 15/84(2006.01) A01H 5/00(2006.01) (71)申请人首都师范大学 地址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 号 (72)发明人崔素霞 何奕騉 路铁刚 李利 张治国 陈希 李幼英 蔺平亮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5 代理人关。

2、畅 任凤华 (54) 发明名称 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 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 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实验证明, 转PpDHN-31基因株系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 生型水稻日本晴(WT)植株相比,具有抗渗透胁迫 能力,且在开花灌浆期停止浇水15天至土壤严重 干旱,复水30天后的植株存活率达92.9%100%, 明显高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和野生型水稻 日本晴(WT)的27.3%;经上述开花灌浆期干旱处 理后转PpDHN-31基因各株系主茎单穗总粒重为 9.720.5克,而野生型对照平均为1.1克。本发 明。

3、为培育抗旱植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农业 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序列表6页 附图4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序列表 6 页 附图 4 页 1/1页 2 1.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在提高目的植物耐旱性中的应用。 2.一种提高植物耐旱性的方法,是将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 中,得到耐旱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编码基因 为如下1)或2)或3)或4)的基因: 1)其核苷酸。

4、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 2)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中第62-934位所示的DNA分子; 3)与1)或2)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至少具有 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98%或至少具有 99%同一性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DNA分子; 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 的DNA分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应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 植物或双子叶植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

5、子叶植物为水稻。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776229 A 1/5页 3 苔藓 PpDHN-31 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 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苔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提高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干旱严重制约植物的生长发育,常常造成各类农作物的大规模减产。在有限的水 资源供给下,选择种植高耐逆性作物非常必要。分子育种是培育高耐逆性作物的一种行之 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中最关键的技术瓶颈问题是有效抗旱基因的筛选与功能发现。 0003 苔藓植物是5亿年前出现的陆地先锋植物,生活史中配子体阶段较长,为主要营 养组织。在配子体阶段,以具。

6、有假根、茎、叶的“茎叶体”为主。“茎叶体”叶片由单层细胞组 成,仅在其“中肋”处由少数几层细胞组成,无输导组织和气孔等调控水分代谢的组织结构, 保留着明显的水生植物的特征。由于缺乏水分输导和调控系统,因此,当原始“苔藓植物”离 水登陆时,必然首先面对两大胁迫:水分亏缺、温度骤变。巨大的选择压力迫使苔藓植物进 化出不同于维管植物(蕨类、种子植物)的干旱应对机制。事实表明:苔藓植物的抗旱性远 远高于维管植物,其细胞内的一些基因承担着应对严重干旱的责任。实验已经证明,这些基 因可以保护细胞在脱水80%时免于干旱伤害。因此,这些苔藓基因是抗旱作物分子育种的 重要“候选分子”。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

7、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苔藓PpDHN-31蛋白的新用途,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如序列表序列1所示,所述新用途为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可用于提高植物耐旱性,或提高 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表达量的物质或方法可用于提高植物耐旱性。 0005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植物耐旱性的方法,是将序列表序列1所示 蛋白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中,得到耐旱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的转基因植物。 0006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编码基因为如下1)或2)或3)或4) 的基因: 0007 1)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 0008 2)其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序列2中第62-934位所示的DNA。

8、分子; 0009 3)与1)或2)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至少具 有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98%或至少具有 99%同一性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蛋白的DNA分子; 0010 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 蛋白的DNA分子。 0011 序列表序列2的核苷酸序列长1008bp,是苔藓PpDHN-31蛋白的部分cDNA序列,序 列表序列2中第62-934位为开放阅读框,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的苔藓PpDHN-31蛋白。 0012 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如下:50,在。

9、7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5M Na3PO4和1mM 说 明 书CN 102776229 A 2/5页 4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2SSC,0.1% SDS中漂洗;还可为:50,在7SDS、0.5M Na 3 PO 4 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1SSC,0.1% SDS中漂洗;还可为:50,在 7 SDS、0.5M Na 3 PO 4 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0.5SSC,0.1% SDS中漂洗; 还可为:50,在7 SDS、0.5M Na 3 PO 4 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在50,0.1SSC, 0.1% SDS中漂洗。

10、;还可为:50,在7 SDS、0.5M Na 3 PO 4 和1mM EDTA的混合溶液中杂交, 在65,0.1SSC,0.1%SDS中漂洗;也可为:在6SSC,0.5%SDS的溶液中,在65下杂交, 然后用2SSC,0.1% SDS和1SSC,0.1% SDS各洗膜一次。 0013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目的植物为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 0014 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单子叶植物为水稻。 0015 实验证明,3个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和L14-10的水稻幼苗在 含15%PEG-8000的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模拟轻度干旱)处理2天,再转移至含 25%PEG-。

11、8000的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增加干旱强度)继续处理3天,复水5天 后可以恢复正常生长,而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植株大部分不能恢 复生长;在开花灌浆期停止浇水15天至土壤严重干旱,复水30天后的植株存活数分别为 92.9%、100%和100%,而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的存活率均为 27.3%;经上述开花灌浆期的干旱处理后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和L14-10的主 茎单穗总粒重分别为9.7、12.6和20.5克,而野生型对照平均为1.1克。本发明为培育抗 旱植物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

12、场前景。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茎叶体的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图 谱。其中,图A为对照未经干旱处理,图B为经过干旱处理。 0017 图2为重组载体pCU-PpDHN-31的T-DNA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LB和RB分别 代表左边界和右边界,Hygromycin为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35S为花椰菜病毒的启动子, Ubiquitin为玉米泛素启动子,PpDHN-31为插入的目的基因。 0018 图3为转PpDHN-31株系的PCR电泳图。其中,M为Marker,从上到下的片段依次 为2000bp、1000bp、750bp、500bp。

13、和250bp。 0019 图4为转PpDHN-31株系幼苗期的株高统计结果。 0020 图5为转PpDHN-31株系幼苗期的耐渗透胁迫结果。其中,图A为未经PEG-8000 处理的对照结果,图B为经过PEG-8000处理结果。 0021 图6为转PpDHN-31株系成熟期的株高统计结果。 0022 图7为转PpDHN-31株系成熟期的植株生长状态。 0023 图8为成熟期的转PpDHN-31株系耐旱性的存活率统计结果。 0024 图9为成熟期的转PpDHN-31株系耐旱性的主茎单株总粒重统计结果。 0025 图39中,WT为野生型水稻日本晴,L11-6、L14-7、L14-10分别代表3个转 。

14、PpDHN-31的株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说 明 书CN 102776229 A 3/5页 5 0027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8 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Cui et al.Proteome analysis of Physcomitrella patens exposed to progressive dehydration and rehydr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12,63(2):。

15、711-726;公众可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 0029 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sppjaponica,cv.Nipponbare):Goff et al.A Draft Sequence of the Rice Genome(Oryza sativa L.ssp.japonica). Science.2002,296:92-100;公众可从首都师范大学获得。 0030 根癌农杆菌LBA4404(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中国质粒 载体菌株细胞株基因保藏中心(Biovector Scicnce Lab Inc.). 。

16、0031 实施例1、苔藓抗旱相关蛋白PpDHN-31及其编码基因的获得 0032 将生长在BCD培养基上的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茎叶体转移至浸湿 的滤纸上,放入500ml烧杯中,用吸水纸封口。在温度241,相对湿度305%的培养室 内进行干旱处理,3天后,取出干旱的茎叶体利用酚抽提法进行蛋白质提取,以未经干旱处 理在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茎叶体为对照。来自正常条件下和干旱条件下的蛋白质通过荧光差 异凝胶电泳(DIGE)分离(具体步骤按照Amersham Bioscience提供的实验操作指南进行), 获得的蛋白质图谱用DeCyder 2D Software,Versi。

17、on 6.5(Amersham Bioscience)进行分 析。 0033 结果在干旱条件下有5个蛋白点在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图谱中分别上调 3.75、3.01、2.90、1.94、1.59倍(图1)。将这5个蛋白点分别用胰蛋白酶处理,经质谱仪 (MALDI TOF/TOF MS)和数据库(NCBI,小立碗藓基因组)鉴定后确认它们来自于同一个基 因。该基因被命名为PpDHN-31,其编码的蛋白质命名为PpDHN-31。 0034 根据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获得全长的cDNA。首先提取经上述干旱处理后的小立 碗藓茎叶体总RNA,将RNA用逆转录酶合成cDNA。根据上述检索获得基因的CDS。

18、序列设计 引物如下:5-GGGGTACCACCGCATCCTGACATTT-3(下划线部分碱基为Kpn I识别序列)和 5-CGCGGATCCACAACCGCATACACACA-3(下划线部分碱基为BamH I识别序列)。以反转录得 到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得到分子量 约为1kb的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用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TIANGEN)回收该片段。将 该回收片段与pMD19-T Simple(Takara)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感受态细 胞,根据pMD19-T Simple载体上的羧卞青霉素抗性标记筛选阳性克隆,得到含有。

19、回收片段 的重组质粒。以该重组质粒载体上的通用引物M13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 明扩增得到序列表序列2所示的1008bp序列(命名PpDHN-31),其开放阅读框(ORF)为序列 表中序列2的自5末端第62至934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编码序列表序列1所示的蛋白质 PpDHN-31。 0035 实施例2、转PpDHN-31基因培育耐旱植物 0036 1、表达目的基因的重组载体构建 0037 将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玉米Ubiquitin启动子插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 pCAMBIA1390(Cambia)的Hind和Pst位点间,构成中间载体pC1390-Ubi。将实施例1 PCR扩增获得约。

20、为1kb的DNA片段用Kpn I和BamH1双酶切,正向插入中间载体pC1390-Ubi 的Kpn I和BamH 位点间(插入的基因刚好位于Ubiquitin启动子后),得到重组载体。将 说 明 书CN 102776229 A 4/5页 6 经测序证实含有序列表中序列2的自5末端第1-1008位脱氧核糖核苷酸的PpDHN-31基 因的重组载体命名为pCU-PpDHN-31(其T-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载体具 有卡那霉素和潮霉素两个筛选标记。 0038 2、转PpDHN-31基因植株的获得和鉴定 0039 将pCU-PpDHN-31载体用电击法转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Agr。

21、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LBA4404)中。挑取阳性克隆28培养。待农杆菌浓度达到OD600值 为0.1200.140之间时,用该菌液侵染水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L.sppjaponica, cv.Nipponbare)愈伤组织,侵染30min,期间不时用手轻摇。将愈伤组织转移到共培养培养 基上,避光共培养34d。共培养结束后,将愈伤组织转移到选择培养基上培养1015d 后继代一次。挑取从原愈伤组织表面生长出来的新的潮霉素抗性愈伤组织,转移到预分化 培养基上,28黑暗下预分化培养7d。选择奶白色、表面光滑的愈伤组织转移到分化培养基 上,28。

22、分化培养:先在黑暗下培养3d,然后在持续冷光照下培养1520d。将从抗性愈伤 组织再生出的幼苗转移到根诱导培养基上,持续光照培养15d,生长状况良好的幼苗直接转 移到大田种植。当年秋季收获转基因水稻种子。 0040 种子收获后,播于含潮霉素(30mg/L)的MS筛选培养基上筛选。待T1代植株长至 4-6叶时移到大田中生长。将T1代单株收获后,各单株种子分别播种,用潮霉素继续筛选以 观察T2代的分离情况,如此重复数代直至获得稳定的转PpDHN-31株系。 0041 按照获得转PpDHN-31株系的方法将空载体pC1390-Ubi导入水稻品种日本晴(Or yza sativa L.sppjapon。

23、ica,cv.Nipponbare)中,制备得到稳定的转空载体对照株系。 0042 3、转PpDHN-31株系植株的PCR鉴定 0043 选择稳定遗传的转PpDHN-31株系中的3个株系(L11-6,L14-7和L14-10),进 行PCR验证。用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使用正向引物(5-GAATGAGAACTTCGGTGG GT-3)和反向引物(5-ATTGACAGAAGAGTGGAGGAGCCCG-3)进行PCR扩增。上述3个株 系中均可扩增出497bp的目的条带(图3)。 0044 4、转PpDHN-31株系植株的耐旱性鉴定 0045 以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品种日本晴(O。

24、ryza sativa L.sppjaponica, cv.Nipponbare)(WT)为对照株系,在水稻幼苗期检测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 和L14-10)的株高和耐渗透胁迫性,在成熟期检测水稻幼苗期检测转PpDHN-31基因株系 (L11-6,L14-7和L14-10)的株高和抗旱性,方法和结果如下: 0046 1)幼苗期植株性状及耐渗透胁迫性鉴定 0047 培养室内,在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水稻幼苗,统计2周龄幼苗株高。结 果:在幼苗期,转PpDHN-31株系L11-6,L14-7和L14-10植株表现出的非常好的生长一致 性,但株高比转空载体。

25、对照株系和野生型对照植株分别下降约3.5%、12.5%、7.3%(图4,空 载体对照和野生型对照植株表型一致,省略了空载体对照图)。 0048 培养室内,将2周龄水稻幼苗在含15% PEG-8000的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即 每100ml培养液含15g PEG-8000)中处理2天,再转移至含25% PEG-8000的1/2 Hogland 液体培养基(即每100ml培养液含25g PEG-8000)中继续处理3天,观察复水5天后的植 株状态,以未经PEG-8000处理在1/2 Hogland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的处理为对照。结果:在 幼苗期,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

26、T)植株大部分不能恢复生长,而3个 说 明 书CN 102776229 A 5/5页 7 转PpDHN-31基因株系L11-6,L14-7和L14-10可以恢复正常生长(图5),表明在幼苗期,转 PpDHN-31基因株系植株表现出较好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0049 2)成熟期植株性状及抗旱性鉴定 0050 在田间大棚中种植水稻于营养土中,于灌浆期统计株高。结果:在灌浆期,2个转 PpDHN-31株系植株L11-6和L14-7的株高比野生型对照植株下降约11.3%、15.6%,但另1 个转PpDHN-31株系植株(L14-10)的株高却比野生型对照植株增加了7.8%(图6,图7)。 0051 在田。

27、间大棚中种植水稻于营养土中,在开花灌浆期停止浇水15天至土壤严重干 旱,水稻叶片全部因缺水而卷曲。复水30天后统计植株存活数和主茎的单穗总粒重。实验 共设三次重复,每次重复中,所测试的各株系植株分别为15株。结果:转空载体对照株系 植株和野生型水稻(日本晴)(WT)的存活率均为27.3%,而转PpDHN-31基因的株系L11-6、 L14-7和L14-10的存活率分别为92.9%、100%、100%(图7和图8,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和 野生型对照植株表型一致,省略了转空载体对照株系植株图)。统计水稻主茎单穗总粒重, 野生型对照平均为1.1克,而上述3个转PpDHN-31基因的株系L11-6、L。

28、14-7和L14-10的 平均主茎单穗总粒重分别为9.7、12.6和20.5克(图9)。 0052 上述结果表明:转PpDHN-31基因植株的株形、抽穗时期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 生型对照并没有明显差别,但其耐旱性明显优于转空载体对照株系和野生型对照植株。苔 藓PpDHN-31蛋白及其编码基因PpDHN-31可明显提高植物的耐旱性。 说 明 书CN 102776229 A 1/6页 8 0001 0002 序 列 表CN 102776229 A 2/6页 9 0003 序 列 表CN 102776229 A 3/6页 10 0004 序 列 表CN 102776229 A 10 4/6页 11 0005 序 列 表CN 102776229 A 11 5/6页 12 0006 0007 序 列 表CN 102776229 A 12 6/6页 13 序 列 表CN 102776229 A 13 1/4页 14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6229 A 14 2/4页 15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6229 A 15 3/4页 16 图6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6229 A 16 4/4页 17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776229 A 1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