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419771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415032.2

申请日:

2015.07.15

公开号:

CN106368913A

公开日:

2017.02.01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03D 80/40申请日:20150715|||公开

IPC分类号:

F03D80/40(2016.01)I

主分类号:

F03D80/40

申请人:

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文光

地址:

611743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西区大道199号模具工业园C1栋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利用在叶片叶根处安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并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不仅可以准确地获得测量位置处的应变及叶根截面弯矩值,进而准确地计算出叶片覆冰质量大小,同时由于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采用,可有效地避免恶劣电磁环境、昼夜高低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应用在水平轴风力
发电机组上,包括:
步骤11:将两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组成的一光纤光栅传感器阵
列布设在叶片叶根内壁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两个相对的测量点上,其
中,两相对测量点为穿过圆心并与叶根翼型截面弦长垂直的直线与
截面内圆的交点;
步骤12: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获取叶片叶根两相对测量点
的应变量εps及εss并分别计算出叶片弦长坐标系下叶片叶根的挥舞
弯矩My,其中,εps为布设在叶片迎风面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
测得的应变量,εss为布设在叶片背风面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测
得的应变量;
步骤13:假设叶片前缘冰的质量分布,冰质量线密度从风轮中
心轴处的0线性增加到风轮半径一半位置处的μE,从风轮半径一半
位置往外到叶尖冰质量线密度保持不变,
μE=ρE·k·cmin(cmin+cmax)
其中,ρE为冰的质量密度,cmax为最大弦长,cmin为叶尖弦长,
k=0.0675+0.3exp(-0.32R/R1),R为风轮半径;R1为与R相同量纲的
单位量;
步骤14:计算在不同的叶片方位角和叶片桨距角条件下,由冰
产生的挥舞方向的附加弯矩ΔM理论(y),即

其中,β为叶片桨距角,
为叶片方位角,即叶片与水平面夹角,
R为风轮半径,
r为0到中的任意一个量;
步骤15:计算叶片上累积冰的理论质量mE理论(y)及叶片覆冰后的
重心相对风轮中心的理论距离L理论(y),
通过mE理论(y)=0.75μE*R计算叶片上累积冰的理论质量,
通过计算叶片覆冰的重心相对
风轮中心的理论距离;
步骤16:当气温降低到T0,对步骤12中得到的一个风轮旋转
周期内的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Mx与风力发电机组历史运行数据中
具有相同风速、相同方位角、相同桨距角条件下记录的一个风轮旋
转周期内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M'x进行差值比较,进而获得实际覆
冰导致的附加挥舞弯矩ΔMy实测=M'y-My;
步骤17:根据实际覆冰导致附加挥舞弯矩ΔM实测(y),通过
计算冰质量mE实测(y),其中,L0为粘贴
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所在叶根截面与风轮中心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其特征在于:叶片桨距角β的选取范围为-90°≤β≤90°且β≠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其特征在于:叶片方位角的选取范围为中的任意一
个叶片方位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其特征在于:叶片方位角选取0°、30°、45°、60°四个中的至少
一个进行测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其特征在于:叶片叶根截面位置选取的是圆截面且避开叶根连
接结构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其特征在于:每一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至少由一光纤光栅应变
传感器、一温度传感器及若干光纤通过玻纤封装的方式组成,εps、
εss均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消除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由于温度影响
造成的应变量误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
覆冰量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距离每一叶片叶根截面L处且垂
直于叶片轴方向的一截面内壁上安装两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光纤
光栅传感器面板安装位置所处的截面与叶片叶根截面的距离L为
0.5m≤L≤2m中的任意一个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
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气温T0为1℃以下的任意一个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
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采用常温固化环氧树脂
固定于叶片叶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
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yps=EI_flat*εps/R内计算出叶片叶根的挥
舞弯矩Myps,其中,EI_flat为弦长坐标系下挥舞方向抗弯刚度,R内
为叶根截面所在内圆的半径;通过Myss=EI_flat*εss/R内计算出叶片
叶根的挥舞弯矩Myss,其中,EI_flat为弦长坐标系下挥舞方向抗弯
刚度;通过My=(Myps-Myss)/2计算叶片的挥舞弯矩My。

说明书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状况监测方法,尤其涉
及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风资源基本分布在冰天雪地的北方以及湿气非常
大的南方,环境均极其恶劣。风力发电机组在摄氏零度以下低温条
件下运行时,如果遇到潮湿空气、雨水、盐雾、冰雪,特别是遇到
过冷却水滴时,常常会发生冻冰现象。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后,
会对风力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危害。

叶片覆冰后会产生较大的冰载,大大降低叶片的使用寿命。同
时,由于加载在每个叶片上的冰载荷不尽相同,使得风力发电组的
不平衡载荷增大,若机组继续运行,对机组将产生极大的危害;若
停机,则机组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叶片表面覆冰后,在各个位置的翼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影
响了翼型的升阻力系数,将极大地影响了机组的出力,降低了机组
的发电效率。另一方面,叶片表面覆冰后,如果温度升高,冰块脱
落,伴随着极高的叶尖转速,会对临近的机组和人员构成安全威胁。

风电场针对叶片覆冰采取的措施通常有两种方式,

其一:停运叶片覆冰的风力发电机组,待叶片表的覆冰融化情
况重新启动风力发电机组。该种方式的缺点:需要人工判断覆冰情
况,据此来判断是否需要停机和启动,人为因素干扰大,不准确,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等。

其二,通过电阻式应变传感器等监测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覆冰
情况,然而由于风力发电机组自身结构及运行环境极其恶劣而无法
正常运行,诸如在雷击,盐雾,昼夜高低温,强电磁干扰等状况下
极易失效;同时,该类传感器接线复杂,不易于大容量组网测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防
止电磁干扰并准确的测量叶片覆冰量的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
测量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之一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
测量方法,适用于叶片覆冰情况下,包括:

步骤11:将两个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组成的一光纤光栅传感器
阵列布设在叶片叶根内壁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两个相对的测量点上,
其中,该两个相对测量点为穿过圆心并与叶根翼型截面弦长垂直的
直线与截面内圆的交点;

步骤12: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获取叶片叶根两相对测量点
的应变量εps及εss并分别计算出叶片弦长坐标系下叶片叶根的挥舞
弯矩My,其中,εps为布设在叶片迎风面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
测得的应变量,εss为布设在叶片背风面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测
得的应变量;

步骤13:假设叶片前缘冰的质量分布,冰质量线密度从风轮中
心轴处的0线性增加到风轮半径一半位置处的μE,从风轮半径一半
位置往外到叶尖冰质量线密度保持不变,

μE=ρE·k·cmin(cmin+cmax)

其中,ρE为冰的质量密度,cmax为最大弦长,cmin为叶尖弦长,
k=0.0675+0.3exp(-0.32R/R1),R为风轮半径;R1为与R相同量纲的
单位量

步骤14:计算在不同的叶片方位角和叶片桨距角条件下,由冰
产生的挥舞方向的附加弯矩ΔM理论(y),即


其中

β为叶片桨距角,

为叶片方位角,即叶片与水平面夹角,

R为风轮半径,

r为0到中的任意一个量;

步骤15:计算叶片上累积冰的理论质量mE理论(y)及叶片覆冰后的
重心相对风轮中心的理论距离L理论(y),

通过mE理论(y)=0.75μE*R计算叶片上累积冰的理论质量,

通过计算叶片覆冰的重心相对
风轮中心的理论距离;

步骤16:当气温降低到T0,对步骤12中得到的一个风轮旋转
周期内的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Mx与风力发电机组历史运行数据中
具有相同风速、相同方位角、相同桨距角条件下记录的一个风轮旋
转周期内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M'x进行差值比较,进而获得实际覆
冰导致的附加挥舞弯矩ΔMy实测=M'y-My;

步骤17:根据实际覆冰导致附加挥舞弯矩ΔM实测(y),通过
计算冰质量mE实测(y),其中,L0为粘贴
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所在的叶根截面与风轮中心的距离。

进一步地,叶片桨距角β的选取范围为-90°≤β≤90°且β≠0°。

进一步地,叶片方位角的选取范围为中的任意一个
叶片方位角。

进一步地,叶片方位角可选取0°、30°、45°、60°四个中的任
意一个进行测量。

进一步地,叶片叶根截面位置选取的是圆截面且避开叶根连接
结构所在的位置。

进一步地,每一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至少由一光纤光栅应变传
感器、一温度传感器及若干光纤通过玻纤封装的方式组成,εps、εss
均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消除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由于温度影响造
成的应变量误差。

进一步地,在距离每一叶片根部截面L处且垂直于叶片轴方向
的一截面内壁上安装四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光纤光栅传感器面
板安装位置所处的截面与叶片叶根截面的距离L为0.5m≤L≤2m中
的任意一个值。

进一步地,气温T0为1℃以下的任意一个温度。

进一步地,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采用常温固化环氧树脂固定于
叶片叶根。

进一步地,通过Myps=EI_flat*εps/R内计算出叶片叶根的挥舞弯
矩Myps,其中,εps由迎风面上的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获取,EI_flat
为弦长坐标系下挥舞方向抗弯刚度,R内为叶根截面所在内圆的半
径;通过Myss=EI_flat*εss/R内计算出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Myss,其中,
εss由背风面上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获取,EI_flat为弦长坐标系下挥
舞方向抗弯刚度;通过My=(Myps-Myss)/2,计算叶片的挥舞弯矩My。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利用在叶片叶根处安装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并利用温度传感
器进行温度补偿,不仅可以准确的获得测量位置处的应变及叶根截
面弯矩值,进而准确地计算出叶片覆冰质量大小,同时由于光纤光
栅应变传感器的采用,可有效地避免恶劣电磁环境、昼夜高低温等
对整个测量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中的传感
器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中的应变
传感器在叶片叶根横截面的安装位置详细示意图。

图3为应用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的风
力发电机组的其中一叶片方位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目的及效果,
以下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
方法,应用在水平轴风力发电机组上,所述叶片安装在风力发电机
组叶片轮毂上。

应用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测量装置
包括一光纤解调模块、至少三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所述光纤光栅
传感器阵列由两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通过光纤连接在光纤解调模
块对应通道上;每一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至少由一光纤光栅应变传
感器、一温度传感器及若干光纤通过玻纤封装的方式组成;四光纤
光栅传感器面板通过光纤串联安装于叶片根部处,形成一个串联的
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

步骤11:将四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组成的一光纤光栅传感器阵
列布设在叶片叶根截面所在的圆周上四个测量点,其中,两相对测
量点为穿过圆心并与叶根翼型截面弦长垂直的直线与截面内圆的
交点;另两相对的测量点分别为弦长与内圆的交点,且该两相对的
测量点不与叶片合模缝位置重合。

叶片叶根截面位置选取的是圆截面且避开叶根连接结构的位
置。

在距离每一叶片叶根部截面L处且垂直于叶片轴方向的一截面
内壁上安装四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安装位置
所处的截面与叶片叶根截面的距离L为0.5m≤L≤2m中的任意一个
值。

不与叶片合模缝位置重合的两相对测量点,即偏离叶片合模缝
位置的两相对测量点偏离合模缝角度为10°~20°中任意一个角度。

请续参阅图2,具体实施例中,整个叶片由迎风面和背风面两
部分壳体合模粘接而成,合模缝位置区分于前后缘位置。叶片背风
面壳体用大写字母SS表示,迎风面壳体用大写字母PS表示,即图
2中叶根翼型截面弦长把叶片根部截面对称划分为PS和SS。

测量点(A、C)分别为穿过圆心并与叶根翼型截面弦长垂直的
直线与截面内圆的交点;点B、D分别为弦长与内圆的交点。

若测量点(B、D)不与叶片合模缝位置重合,则测量点(A、
B、C、D)四点处分别安装一个面板,且面板安装在叶片的内壁上,
并与叶片轴平行。如果测量点(B、D)与合模缝重合,无法避免合
模缝位置可能存在的应力集中,故其中两相对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
板需偏离叶片的合缝处α角度进行安装,偏离角度(安装角度)α
范围为10°~20°,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安装在如图3所示的测量点
(B、D)两点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同时,在测量点(A、B、C、
D)四处一并安装温度传感器是为了消除因为环境温度变化而引起
的应变传感器测量值漂移。为便于描述,特设定:安装在测量点(A、
C)两点处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命名为第一、第三光纤光栅传感
器面板;安装在测量点(B、D)两点处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命名
为第二、第四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即第二、第四光纤光栅传感器
面板需要偏离叶片的合缝处α角度进行安装,偏离角度(安装角度)
α范围为10°~20°之间任意一个角度。

步骤12:通过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获取叶片叶根两对应测量点
的应变量εps及εss并分别计算出叶片弦长坐标系下叶片叶根的挥舞
弯矩My,εps为布设在叶片迎风面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测得的
应变量,εss为布设在叶片背风面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测得的应
变量,εps、εss均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消除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由于
温度影响造成的应变量误差。

通过Myps=EI_flat*εps/R内计算出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Myps,其
中,EI_flat为弦长坐标系下挥舞方向抗弯刚度,R内为叶根截面所在
内圆的半径;通过Myss=EI_flat*εss/R内计算出叶片叶根的挥舞弯矩
Myss,其中,EI_flat为弦长坐标系下挥舞方向抗弯刚度;通过
My=(Myps-Myss)/2计算叶片的挥舞弯矩My。

其中,α表示靠近前后缘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面板粘贴位置与圆
心连线和叶片前后缘与圆心连线之间的夹角,即偏离合模缝角度α,
EI_edge为弦长坐标系下摆振方向抗弯刚度。

步骤13:假设叶片前缘冰的质量分布,冰质量线密度从风轮中
心轴处由0线性增加到风轮半径一半位置处的μE,从风轮半径一半
位置往外到叶尖冰质量线密度保持不变,

μE=ρE·k·cmin(cmin+cmax)

其中,ρE为冰的质量密度,cmax为最大弦长,cmin为叶尖弦长,
k=0.0675+0.3exp(-0.32R/R1),R为风轮半径;R1为与R相同量纲的
单位量。

步骤14:计算在不同的叶片方位角和叶片桨距角条件下,由冰
产生的摆振方向的附加弯矩ΔM理论(x),即


其中,β为叶片桨距角,叶片桨距角β的选取范围为
-90°≤β≤90°且β≠0°,

为叶片方位角,即叶片与水平面夹角,

R为风轮半径,

r为0到中的任意一个量。

在具体实施例中,叶片方位角的选取范围为中的任
意一个叶片方位角,为便于计算可以选取叶片方位角为0°的条件
进行分析。在相同风速、相同方位角、相同桨距角条件下,叶片在
旋转到水平位置时由覆冰导致的附加摆振弯矩达到最大值,此时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取30°、45°、60°作为特定的方位角
进行测量。

步骤15:计算叶片上累积冰的理论质量mE理论(x)及叶片覆冰后的
重心相对风轮中心的理论距离L理论(x),

通过mE理论(x)=0.75μE*R计算叶片上累积冰的理论质量,

通过计算叶片覆冰的重心相对
风轮中心的理论距离;

步骤16:当气温降低到T0,对步骤12中得到的一个风轮旋转
周期内的叶片叶根的摆振弯矩Mx与风力发电机组历史运行数据中
具有相同风速、相同方位角、相同桨距角条件下记录一个风轮旋转
周期内叶片叶根的摆振弯矩M'x进行差值比较,进而获得实际覆冰
导致的附加摆振弯矩ΔM实测(x)=M'x-Mx。

步骤17:根据实际覆冰导致的附加摆振弯矩ΔM实测(x),并通过
计算冰质量mE实测(x),其中,L0为粘贴
光纤光栅应变面板所在的叶根截面与风轮中心的距离。

气温T0为1℃以下的任意一个温度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
法,利用在叶片叶根处安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并利用温度传
感器进行温度补偿,不仅可以准确的获得测量位置处的应变及叶根
截面弯矩值,进而准确地计算出叶片覆冰质量大小,同时由于光纤
光栅应变传感器的采用,可有效地避免恶劣电磁环境、昼夜高低温
等对整个测量结果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技术方案仅为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
量测量方法的较佳实施例,任何在本发明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
冰量测量方法基础上所作的等效变换或替换都包含在本专利的权
利要求的范围之内。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覆冰量测量方法,利用在叶片叶根处安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并利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补偿,不仅可以准确地获得测量位置处的应变及叶根截面弯矩值,进而准确地计算出叶片覆冰质量大小,同时由于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采用,可有效地避免恶劣电磁环境、昼夜高低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