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散热组件及空调服【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领域,特别涉及微型散热组件及空调服。
【背景技术】
现代人生活、工作中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衣服的款式、色
彩、材料等方面的变化,相对地,对衣服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夏季烈日下的工作者,
譬如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环卫工人等;在高温、闷热环境中的工作者,譬如炼钢工人、面包
烘烤工人等,需要有让他们身体凉爽的衣服,才可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
空调服的出现对上述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然而仍然存一些不足,例如,现有的一种空调服,
通过将微型散热风扇通过USB借口外接,通过移动电源对风扇供电,然而上述的工作环境军
为长时间的工作环境,移动电源一般具有一定重量,在长时间作业时,会加重身体疲劳,并
且口袋装载移动电源也给手部动作带来不便。鉴于此,有必要对上述情况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便于上时间工作的微型散热组件及具有该微
型散热组件的空调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微型散热组件,安装
于空调服用于提供风力,包括微型风扇及散热组件,所述微型风扇包括一固定环及风扇本
体,所述固定环与所述风扇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从而将微型风扇固定于空调服上,所述电
池组件与所述风扇本体可拆卸的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扇本体包括一风扇上盖、一风扇叶、一风扇下盖、一驱动装置、一
PCB板、一风扇装饰盖以及一风扇按钮盖,所述风扇上盖和所述风扇下盖相扣合,共同形成
一个收容空间,所述风扇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风扇下盖,自远离所述风扇上盖一
端下沉形成一安装槽,所述PCB板及所述风扇装饰盖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底部
具有一圆孔,且沿所述圆孔内壁下沉形成一驱动槽,所述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驱动槽内,所
述所述风扇按钮盖扣合于所述风扇装饰盖上。
优选地,所述风扇下盖还包括一固定位,所述固定位包括一引导固定件,所述引导
固定件包括两引导杆及一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镂空板,位于两引导杆之间的连接板部分
镂空,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开关,所述开关包括固定扣,所述固定扣可拆卸地扣合于所述连接
板的镂空部分。
优选地,所述固定位还包括一接触台,所述接触台上设置有两电触片,所述电触片
与PCB板通过柔性电路板或线缆导通。
优选地,所述电池组件包括电池上盖、可充电电池、电池下盖、电池保护PCB板、输
出电压接触PCB板以及开关组件,所述电池上盖和电池下盖可拆卸式盖合连接,二者合围形
成一容置腔,所述可充电电池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电池上盖向外延伸形成上开关位,
所述电池下盖向外延伸形成下开关位,所述上开关位和所述下开关位共同形成开关位,且
随着所述电池上盖和所述电池下盖的扣合而扣合,所述开关组件与所述输出电压接触PCB
板设置于所述开关位内,所述电池保护PCB板设置于所述开关位和所述容置腔的交界处。
优选地,所述下开关位包括两通孔,所述输出电压接触PCB板上延伸出两插针,两
所述插针分别穿过所述通孔,并与所述PCB板延伸出的电触片抵持,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与
风扇本体的电性导通。
优选地,所述开关组件包括开关,所述开关包括一开关板、一固定扣、一移动推位
以及一连接件,所述固定扣、所述移动推位以及所述连接件均固定于所述开关板上。
优选地,所述上开关位包括一底壁和三个侧壁,底壁上设置有一第一滑孔,其中一
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一滑孔和所述第二滑孔连通,所述开关可以沿着所述第一
滑孔滑动,从而带动开关沿着所述第二滑孔全部收容进开关位内或部分伸出开关位外。
优选地,所述风扇下盖包括上环盖、下环盖以及连通所述上环盖和下环盖的若干
加强杆,所述上环盖设置有若干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向所述下环盖方向延伸形成有卡
持件,所述卡持件远离所述上环盖一端形成一斜楔块,所述固定环靠近所述出风面一端内
壁设置有若干楔形槽,远离所述出风面一端正对所述楔形槽设置若干第三缺口,所述卡持
件从所述楔形槽卡入,并最终使所述卡持件的斜楔块卡持于第三缺口内。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服,包括衣服
本体和以及微型散热组件,所述衣服本体包括一层外层布料,所述微型散热组件固定于所
述外层布料上,所述微型散热组件为上述任一所述微型散热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微型散热组件及采用该散热组件的空调服,通过将电池固
定在PCB板上,实现电池与风扇的一体化设计。或者将电池与微型风扇可拆卸式连接,替代
原有的USB接口,同步也取消了连接风扇与USB接口之间的线缆,使得工作更为方便。将电池
组件替代移动电源对微型风扇供电,减少了穿着人员的工作负担,特别在长时间的工作环
境下尤为重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后视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中微型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的爆炸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中微型风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中微型风扇的风扇下盖结构示意
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的爆炸图之二;
图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电池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电池组件的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
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限
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
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
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示例性的示出了空调服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空调服100包括
衣服本体20以及微型散热组件10,所述衣服本体20包括一层外层布料21,所述微型散热组
件10固定于所述外层布料21上。具体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微型风扇11及电池组件13,所述
微型风扇11与所述外层布料21固定连接,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电池组件13可拆卸的连接于
所述微型风扇11。
进一步,所述衣服本体20包括一内层布料23,所述微型散热组件10固定于所述外
层布料21,并设置于所述内层布料23和所述外层布料21之间,较佳地,所述微型风扇11与所
述内层布料23固定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3,图3示例性的示出了微型风扇1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微型风扇11
包括一固定环80及风扇本体90,所述固定环80与所述风扇本体90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衣
服本体20部分卡持于所述固定环80与所述风扇本体90之间从而将微型风扇11固定于衣服
本体20上。当需要将微型风扇11固定于衣服本体20上时,只需要将固定环80与风扇本体90
分离,再于固定环80与风扇本体90固定时将外层布料21或者内层布料23的一部分卡合在固
定环80与风扇本体90之间即可完成微型风扇11与衣服本体20的固定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5,图4示例性示出了微型散热组件11的结构爆炸图,图5示出
了风扇本体90的爆炸结构图,所述风扇本体90包括一风扇上盖91、一风扇叶92、一风扇下盖
93、一驱动装置94、一PCB板95、一风扇装饰盖96以及一风扇按钮盖97,所述风扇上盖91和所
述风扇下盖93相扣合,共同形成一个收容空间,所述风扇叶92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
风扇下盖93大体呈半椭球形,自远离所述风扇上盖91一端下沉形成一安装槽931,所述PCB
板95及所述风扇装饰盖96设置于所述安装槽931内,所述安装槽931底部具有一圆孔932,且
沿所述圆孔932内壁下沉形成一驱动槽933,所述驱动装置94设置于所述驱动槽933内,所述
驱动槽933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驱动装置94的高度,所述驱动装置94包括一转轴,所述转轴
穿过所述安装槽931的底壁伸入到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风扇叶92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
转轴大体处于所述风扇下盖93的球形直径上,所述风扇装饰盖96具有一凹槽961,所述风扇
按钮盖97扣合在所述凹槽961内。
所述风扇上盖91包括出风面911和扣合圆筒913,所述扣合圆筒913自所述出风面
911向所述风扇下盖93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出风面911直径大于所述扣合圆筒913的外径,所
述出风面911具有一圆形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的内径与所述扣合圆筒913的内径大体相
等,用于风力对流,所述出风口设置若干防护杆,自所述出风口的圆心向出风面911呈放射
状分布,起到安全防护作用。所述扣合圆筒913的外周壁向外延伸形成若干扣合台915,所述
扣合台915大体的竖直截面大体呈梯形,越靠近所述出风面911,高度越高,所述扣合台915
用于与所述风扇下盖93扣合。
所述风扇下盖93包括上环盖934、下环盖935以及连通所述上环盖934和下环盖935
的若干加强杆936,所述上环盖934与所述风扇上盖91的扣合圆筒913相扣合,具体地,所述
上环盖934对应所述扣合圆筒913的扣合台915设置有若干第一缺口934a,当风扇上盖91和
风扇下盖93扣合时,所述风扇上盖91下压,此时只有扣合台915与风扇下盖93抵接,且外力
通过扣合台915传导到风扇下盖93,挤压风扇下盖93,风扇下盖93产生一定变形,当扣合台
915卡合进所述第一缺口934a内时,所述扣合圆筒913的内壁与所述上环盖934的外壁贴紧,
完成风扇上盖91和风扇下盖93的扣合。所述上环盖934还设置有若干第二缺口934b,所述第
二缺口934b向所述下环盖935方向延伸形成有卡持件934c,所述卡持件934c远离所述上环
盖934一端形成一斜楔块934d,用于与固定环80相卡合。
所述固定环80靠近所述出风面911一端内壁设置有若干楔形槽81,远离所述出风
面911一端正对所述楔形槽81设置若干第三缺口83,所述卡持件934c从所述楔形槽81卡入,
并最终使所述卡持件934c的斜楔块934d卡持于第三缺口83内,从而使固定环80固定于风扇
内,拆卸时,只需将卡持件934c略微向内倾斜,即可取出固定环80。
所述下环盖935向所述上环盖934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安装槽931,所述安装槽931大
体呈圆筒状,所述安装槽931底部再沿所述上环盖934方向延伸,形成一圆筒状的驱动槽
933,用以容纳所述驱动装置94,所述驱动装置94设置在所述驱动槽933内,且驱动装置94的
转轴穿过驱动槽933的底壁伸入到收容空间内,所述风扇叶92固定于所述转轴上,并在所述
驱动装置94的驱动下转动。
所述PCB板95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931的底部,例如可以是,安装槽931底部设置
有若干螺纹柱,PCB板95上对应设置若干穿孔,螺钉穿过穿孔将PCB板95固定。优选地,圆筒
形的驱动槽933向下环盖935方向延伸预置距离,该预置距离与螺纹柱等高,这样,将可以为
PCB板95提供有效支撑。
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7,所述风扇下盖93还包括一固定位937,所述固定位937贯穿
安装槽931的内壁和外壁,使的圆筒状的安装槽931形成一缺口,所述固定位937包括一引导
固定件9371,所述引导固定件9371包括两引导杆9372及一连接板9373,两引导杆9372与驱
动槽933的外壁固定并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板9373的两侧。进一步所述连接板9373为镂空
板,位于两引导杆9372之间的连接板9373部分镂空。
所述固定位937用于与电池组件13的连接固定。所述固定位937还包括一接触台
9374,所述接触台9374上设置有两电触片9375,所述电触片9375与PCB板95通过柔性电路板
或线缆导通,所述固定位937的侧壁设置有两滑槽9376,所述电池组件13对应设置滑杆,所
述滑杆沿着所述滑槽9376滑动即完成电池组件13与风扇本体90的固定连接,当电池组件13
与风扇本体90固定时,电池组件13上对应设置有插针1351与电触片9375接触,在电池组件
13固定时同步完成了电连接。
所述风扇装饰盖96上设置有若干卡卡勾,所述安装槽931底部对应所述卡勾设置
若干卡孔,所述风扇装饰盖96通过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孔固定连接。所述风扇装饰盖96的凹
槽961内设置若干卡孔,风扇按钮盖97设置若干卡勾,通过卡勾和卡孔将风扇按钮盖97固定
于所述风扇装饰盖96上,所述风扇按钮盖97上设置有按钮开关,所述按钮开关可以实现不
同档位的按压,从而实现不同档位的风速调节,具体可以按需定制,例如,一般地,可以实现
高中低三档风速调节,则按钮开关可设置四档,不按压时,按钮开关处于初始状态,此时风
扇不转动,按压至第一档,则风扇低速转动,再次按压,进至第二档,风扇中速转动,再按压,
进至第三档,风扇高度转动,再按压,进至第四档,风扇高速转动,第四档后,再次按压,断
电,电源关闭,按钮开关回档至初始状态。
所述驱动装置94可以是直流马达,电机等。
组装所述风扇本体90时,首先,将驱动装置94装入风扇下盖93的驱动槽933内,驱
动装置94的转轴穿过驱动槽933的底壁,然后将风扇叶92固定于该转轴上,再将风扇上盖91
和风扇下盖93扣合,再将PCB板95固定于安装槽931后,风扇装饰盖96卡合进安装槽931内,
最后再将风扇按钮盖97扣合在风扇装饰盖96上。
请参阅图8至图9,所述电池组件13包括电池下盖131、可充电电池132、电池上盖
133、电池保护PCB板134、输出电压接触PCB板135以及开关组件136。所述电池下盖131和电
池上盖133可拆卸式盖合连接,二者合围形成一容置腔,所述可充电电池132设置于所述容
置腔内,所述电池下盖131向外延伸形成下开关位1311,所述电池上盖133向外延伸形成上
开关位1331,所述下开关位1311和所述上开关位1331共同形成开关位137,且随着所述电池
下盖131和所述电池上盖133的扣合而扣合。所述开关组件136与所述输出电压接触PCB板
135设置于所述开关位内,所述电池保护PCB板134设置于所述开关位和所述容置腔的交界
处。
具体地,所述下开关位1311包括两通孔1313,所述输出电压接触PCB板135上延伸
出两插针1351,两所述插针1351分别穿过所述通孔1313,并与所述PCB板95延伸出的电触片
9375抵持,从而实现可充电电池132与风扇本体90的电性导通。
所述上开关位1331与所述容置腔交界处设置有止档位1333,所述止档位1333大体
呈“凹”形,所述开关组件136包括开关1361及弹簧1363,所述弹簧136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
所述止档位1333及开关1361。
所述开关1361包括一开关板136a、一固定扣136b、一移动推位136c以及一连接件
136d,所述固定扣136b、所述移动推位136c以及所述连接件136d均固定于所述开关板136a
上,并可与所述开关板136a一体成型,所述固定扣136b用于与所述引导固定件9371的连接
板9373的镂空部分扣合,所述移动推位136c用于施加外力,所述连接件136d用于与弹簧
1363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上开关位1331包括一底壁和三个侧壁,底壁上设置有一第一滑孔133a,其中
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滑孔133b,所述第一滑孔133a和所述第二滑孔133b连通,所述开关
1361可以沿着所述第一滑孔133a滑动,从而带动开关1361沿着所述第二滑孔133b全部收容
进开关位137内或部分伸出开关位137外。所述移动推位136c穿过所述第一滑孔133a伸出所
述开关位137,以便于施加外力,从而推动开关沿第一滑孔133a滑动。
在不施加外力时,所述固定扣136b露出于所述开关位137外,此时所述弹簧1363处
于轻度压缩状态,所述开关板136a设置有止档件136e,止档件136e抵住上开关位1331侧壁,
以防止开关被全部弹出开关位外,当外力施加于移动推位136c,通过开关板136a的带动,通
过连接件136d间接作用于弹簧1363,弹簧1363随着移动推位136c的移动被重度压缩,持续
积蓄弹性势能,固定扣136b在此过程中缩回开关位137内部。当外力撤去,弹簧1363积累的
弹性势能释放,通过连接件136d推动开关1361移动,固定扣136b沿着第二滑孔133b,弹出开
关位137外
所述下开关位1311和所述上开关位1331的两侧壁设置有滑杆,用于与固定位937
侧壁的滑槽9376相配合。
所述电池保护PCB板134连接有标准微型usb插头,用以对可充电电池132充电。
将电池组件13与风扇本体90组装时,将滑杆于滑槽9376对准,沿着滑槽9376向下
滑动,直至固定扣136b与引导固定件9371的连接板9373抵持,此时用力按压电池组件13,或
者外力施加于移动推位136c,使固定扣136b缩回开关位137内部,继续向下滑动到底部后,
撤去外力,固定扣136b扣合于连接板9373的镂空处,即完成电池组件13与风扇本体90的扣
合固定,扣合时,插针1351抵接于电触片9375,同步完成电连接。
拆卸时,外力施加于移动推位136c,使固定扣136b缩回开关位内部,直接沿着滑槽
9376拔出电池组件13即可。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0,本实施例中,风扇本体290结构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可充电电池的安装方式,本实施力中,可充电电池232直接安装于PCB板295上,相应的,风扇
装饰盖296上对应可充电电池232设置有一个容纳位。风扇装饰盖296将可充电电池232以及
PCB板295直接盖合于安装槽内,其余风扇上盖291、风扇下盖293等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
同。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两个实施例均将电池描述位可充电电池,但是,这不应理
解位限制性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的选择,可充电电池可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电池的数
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一次性干电池替代上述可充电电池也应在上述公开的方案之
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微型散热组件及采用该散热组件的空调服,通过将电池固
定在PCB板上,实现电池与风扇的一体化设计。或者将电池与微型风扇可拆卸式连接,替代
原有的USB接口,同步也取消了连接风扇与USB接口之间的线缆,使得工作更为方便。将电池
组件替代移动电源对微型风扇供电,减少了穿着人员的工作负担,特别在长时间的工作环
境下尤为重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
发明的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