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料去褶机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特别是涉及一种缝料去褶机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及
缝纫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在缝纫双层缝料的过程中,如果缝料有褶皱或者凸起,就会造成缝料进给
时遇到过坎处会卡顿,从而造成缝纫线迹的不美观。现有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没有充分
考虑这方面的影响,故对布料进给时的卡顿处理效果并不好;或者,现有的缝纫机自动对边
装置加装一个独立结构、且具有斜坡的导向板,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化、成本低的
缝料去褶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缝料去褶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层缝料沿垂直
于缝纫机进料方向的方向移动的上侧驱动轮,还包括设置在进料方向上、并沿进料方向延
伸的去褶导向部;沿上层缝料向前移动的进料方向,所述去褶导向部位于上侧驱动轮的后
侧,所述去褶导向部远离上侧驱动轮的后端向上倾斜设置、且去褶导向部的后端高于上侧
驱动轮的下端。
优选地,所述去褶导向部靠近上侧驱动轮的前端与上侧驱动轮的下端上下齐平。
进一步地,还包括沿进料方向轴向延伸的驱动轮固定轴、以及分别位于驱动轮固
定轴两端处的驱动轮固定板,所述上侧驱动轮固定套在驱动轮固定轴上,所述驱动轮固定
轴的两端可转动地支撑在驱动轮固定板中。
优选地,所述上侧驱动轮的后端设有倒角部,所述去褶导向部为倒角部的部分外
表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上侧驱动轮后方侧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上侧驱动轮或
驱动轮固定轴相固定,所述导向件上具有呈锥形的导料部,所述导料部的外径由前至后逐
渐减小,所述去褶导向部为导料部的部分外表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位于上侧驱动轮后方侧的导向件,所述导向件与驱动轮固定板
相固定,所述导向件上具有向后上方倾斜的导料部,所述去褶导向部为导料部的外表面。
优选地,位于驱动轮固定轴后端处的驱动轮固定板的下端设有朝后上方倾斜延
伸、或朝前下方倾斜延伸的导料部,所述导料部与驱动轮固定板为一体件,所述去褶导向部
为导料部的外表面。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缝料去褶机构、以及用
于驱动下层缝料沿垂直于缝纫机进料方向的方向移动的下侧驱动轮,所述上侧驱动轮和下
侧驱动轮都可转动、且上下相对设置。
本申请又提供一种缝纫机,所述缝纫机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
置。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缝料去褶机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及缝纫机,具有以
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在上侧驱动轮的后侧设置去褶导向部,以去除缝料在进给时出现的褶皱或
凸起,从而消除缝料进给时出现卡顿现象,以达到较好的缝料进给效果和缝料过坎效果,保
证缝纫线迹的美观度;另外,将去褶导向部设置在上侧驱动轮的后侧,可便于将去褶导向部
与上侧驱动轮组件相结合,使得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和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更加简单紧
凑,有利于降低缝纫机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至图6为本申请中去褶导向部形成结构的不同实施例。
元件标号说明
1 上层缝料
2 下层缝料
3 上侧驱动轮
31 倒角部
4 去褶导向部
5 驱动轮固定轴
6 驱动轮固定板
7 导向件
8 导料部
9 紧固件
10 压脚
11 进给齿
12 进给脚
13 下侧驱动轮
14 分离板
15 上侧检测单元
16 下侧检测单元
17 传感器固定板
18 针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
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
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
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
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
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
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缝料去褶机构,包括用于驱动上层缝料1沿垂直于缝
纫机进料方向的方向移动的上侧驱动轮3,还包括设置在进料方向上、并沿进料方向延伸的
去褶导向部4,所述上侧驱动轮3和去褶导向部4都为上侧驱动轮组件中的一部分;为便于描
述,将缝纫机进料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且缝纫时缝料为向前移动。进一步地,沿上层缝料1
向前移动的进料方向,所述去褶导向部4位于上侧驱动轮3的后侧,所述去褶导向部4远离上
侧驱动轮3的后端向上倾斜设置、且去褶导向部4的后端高于上侧驱动轮3的下端。
缝纫机在运转过程中,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带动缝料向前移动,故缝料先后从去
褶导向部4的下方和上侧驱动轮3的下方通过;当缝料在向前进给时出现褶皱或凸起时,则
褶皱或凸起与去褶导向部4相接触后被逐渐抚平,使得进入上侧驱动轮3下方的缝料上无褶
皱或凸起,故本申请能够有效去除缝料在进给时出现的褶皱或凸起,从而消除缝料进给时
出现卡顿现象,以达到较好的缝料进给效果和缝料过坎效果,缝料进给更加平稳,保证缝纫
线迹的美观度。另外,将去褶导向部4设置为上侧驱动轮组件中的一部分,可使缝纫机自动
对边装置和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更加简单紧凑,有利于降低缝纫机的成本。优选地,所述去
褶导向部4靠近上侧驱动轮3的前端与上侧驱动轮3的下端上下齐平,因此,可将去褶导向部
4的前端向前延伸至上侧驱动轮3的后下端处。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缝料去褶机构还包括沿进料方向前后轴向延伸
的驱动轮固定轴5、以及分别位于驱动轮固定轴5前后两端处的驱动轮固定板6,所述上侧驱
动轮3固定套在驱动轮固定轴5上,所述驱动轮固定轴5的前后两端可转动地支撑在驱动轮
固定板6中。
以下提供几种去褶导向部4形成结构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2所示,所述上侧驱动轮3的后端设有沿进料方向前后延伸的倒角
部31,倒角部31的方式及大小不固定,倒角部31下端的外表面为所述去褶导向部4、起到导
料作用,故去褶导向部4即为倒角部31的部分外表面。该实施例中,将去褶导向部4与上侧驱
动轮3集成为一体、两者简化为一个导向凸轮结构,更加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所述上侧驱动轮3的后方侧设有导向件7,所述导向件7与上
侧驱动轮3或驱动轮固定轴5相固定,故导向件7随上侧驱动轮3一起转动;所述导向件7上具
有一圈呈锥形、且沿进料方向前后延伸的导料部8,所述导料部8的外径由前至后逐渐减小,
导料部8下端的外表面为所述去褶导向部4、起到导料作用,故去褶导向部4为导料部8的部
分外表面。
实施例三、如图4所示,所述上侧驱动轮3的后方侧设有导向件7,所述导向件7与后
侧的驱动轮固定板6通过螺钉等紧固件9相固定,故导向件7不随上侧驱动轮3一起转动,且
导向件7的前端与上侧驱动轮3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导向件7上具有向后上方倾斜、呈斜坡
状的导料部8,导料部8的外表面为所述去褶导向部4、起到导料作用,故去褶导向部4为导料
部8的外表面。
实施例四、如图5所示,位于驱动轮固定轴5后端处的驱动轮固定板6的下端设有朝
前下方倾斜延伸的导料部8,故导料部8也呈斜坡状,导料部8不随上侧驱动轮3一起转动,且
导料部8的前端与上侧驱动轮3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导料部8与驱动轮固定板6为一体件,
所述去褶导向部4为导料部8的外表面。
实施例五、如图6所示,位于驱动轮固定轴5后端处的驱动轮固定板6的下端设有朝
后上方倾斜延伸的导料部8,故导料部8也呈斜坡状,所述导料部8与驱动轮固定板6为一体
件,导料部8不随上侧驱动轮3一起转动,所述去褶导向部4为导料部8的外表面。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缝纫机,配置有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和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
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用于带动上层缝料1和下层缝料2向前移动,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用于
将上层缝料1的边缘和下层缝料2的边缘自动对齐、并位于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的后方。如
图1所示,所述缝纫机缝料进给装置包括配置在针板18上方侧的压脚10、进给齿11、以及进
给脚12,所述进给齿11和进给脚12做上下往复运动和前后往复运动,故进给齿11和进给脚
12的运动轨迹都为椭圆。所述进给齿11配置在针板18的下方,进给齿11上端的下进给齿面
从针板18中向上露出、并与下层缝料2相接触,进行下层缝料2的进给动作;所述进给脚12配
置在压脚10的上方,进给脚12下端的上进给齿面从压脚10中向下露出、并与上层缝料1相接
触,进行上层缝料1的进给动作。
如图1所示,所述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包括具有上侧驱动轮3的上侧驱动轮组件、
具有下侧驱动轮13的下侧驱动轮组件、分离板14、上侧检测单元15和下侧检测单元16;所述
上侧驱动轮3和下侧驱动轮13上下排布;所述分离板14位于上侧驱动轮3和下侧驱动轮13之
间,用于将上层缝料1和下层缝料2在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处分离,故上层缝料1被夹在上侧
驱动轮3和分离板14之间,下层缝料2被夹在下侧驱动轮13和分离板14之间。所述上侧驱动
轮组件包括如上所述的缝料去褶机构,故上侧驱动轮组件中具有去褶导向部4,除此之外,
上侧驱动轮组件还具有上侧驱动单元和上侧升降单元,所述上侧驱动单元用于带动上侧驱
动轮3绕前后延伸的中心线旋转,以带动上层缝料1左右移动;所述上侧升降单元用于带动
上侧驱动轮3上移或下移,使上侧驱动轮3远离或接近分离板14。所述下侧驱动轮组件还包
括下侧驱动单元、以及下侧升降单元,所述下侧驱动单元用于带动下侧驱动轮13绕前后延
伸的中心线旋转,以带动下层缝料2左右移动;所述下侧升降单元用于带动下侧驱动轮13上
移或下移,使下侧驱动轮13接近或远离分离板14。因此,本申请涉及的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
通过上侧驱动轮组件和下侧驱动轮组件各自驱动上层缝料1和下层缝料2的左右移动,从而
实现上层缝料1和下层缝料2的自动对边。较优地,上侧驱动轮3与上层缝料1相接触的面、以
及下侧驱动轮13与下层缝料2相接触的面都为齿面,提高与缝料之间的接触力,从而提高带
动缝料移动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上述缝纫机自动对边装置中,上侧检测单元15配置在进给脚12和上侧
驱动轮3之间,用于检测上层缝料1是否运动至其规定位置,并将结果输入给缝纫机的控制
单元;下侧检测单元16配置在进给齿11和下侧驱动轮13之间,用于检测下层缝料2是否运动
至其规定位置,并将结果输入给缝纫机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基于上侧检测单元15和
下侧检测单元16的检测结果,对各驱动单元进行控制,执行相应的对边操作,以使上层缝料
1和下层缝料2精确地位于各自规定的位置,提高自动对边的准确性。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
示,所述上侧检测单元15和下侧检测单元16由两块前后相对设置的传感器固定板17安装固
定。
缝纫时,进给脚12和进给齿11配合压脚10分别驱动上层缝料1和下层缝料2沿着进
料方向向前移动,上侧驱动轮3和下侧驱动轮13在各自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分别带动上层缝
料1和下层缝料2沿着正交于进料方向的方向左右移动,从而使得上层缝料1和下层缝料2进
行对边缝纫,并通过去褶导向部4有效去除缝料在进给时出现的褶皱或凸起,大大提高了缝
纫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
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
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
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