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油压机顶置的冰箱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压机油流出的有油压机顶置冰
箱。
背景技术
有油压机顶置冰箱的压缩机高于蒸发器,二者之间以配管连接。压机仓位于发泡
层外部、隔热箱体顶面后侧的凹部。压缩机壳体内容纳压缩机油,为防止冰箱倒置时压缩机
油流出到蒸发器,通常在压机仓内布置复杂的防油流出管路,这些管路在局促的空间内容
易互碰,增加压缩机噪音。若将压机仓空间扩大,在冰箱体积不变的前提下,会侵占制冷间
室的容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压机仓内管路拥挤、容易互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冰箱,包括箱体,包覆箱体的发泡层,配置
于发泡层外的腔体,容纳于腔体内的压缩机,以及与压缩机相连的防止油流出机构,防止油
流出机构的至少部分位于发泡层并在其中形成位于前后方向竖直平面的第一弯部及位于
左右方向水平面的第二弯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弯部为U型折弯,其由近端向远端依次
包括第一水平部、第一端部和第二水平部,其中,第一水平部由腔体前端进入发泡层,第一
端部位于腔体前部发泡层。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端部比压缩机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更靠
冰箱前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二水平部位于腔体底部的发泡层。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弯部位于腔体底部的发泡层。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弯部远端与第二弯部近端相连。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弯部自压缩机的一侧引出且横跨压缩
机在左右方向的中心线。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弯部为U型折弯。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二弯部比压缩机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更靠
冰箱后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压缩机设置连接管以与防止油流出机构连
接,第一弯部顶部高于连接管顶端所在的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冰箱将防止油流出机构部分设置于发泡层中,释
放了压机仓的空间,减小管路互碰的几率,降低了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2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立体视图;
图5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立体视图;
图7是本发明冰箱一实施方式的立体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
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
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内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冰箱在直立状态作为参照,门与
背板之间的延伸方向为前后方向,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配管靠近
压缩机的方向为近端,远离压缩机靠近蒸发器的方向为远端。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以冰箱为例对本发明做具体的阐释,但应当说明的是,在
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艺精神可以被替换地利用到其它形式的制冷设备上,示范性
地,例如冷柜。
本发明冰箱包括箱体,其内限定若干制冷间室;门,形成于箱体前部并可绕轴枢转
以开闭制冷间室;发泡层,包覆箱体以隔热保温;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
其中,箱体顶部后侧形成一容纳腔(压机仓),其由底钢与背板、顶板围合形成,压缩机容纳
于该腔体中。蒸发器配置于压缩机下方。
配管一端连接蒸发器,另一端通过连接管与压缩机相连。在配管靠近压缩机一端
设置防止油流出机构。冰箱倾倒时,防止油流出机构的最高点始终高于压缩机内油面高度,
当冰箱恢复竖直状态时,压缩机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回流至压缩机,结合调整压缩机启动
时的转速,使压缩机产生足够的负压将防止油流出机构中少量余油吸入压缩机内,从而防
止冰箱倾倒时,压缩机油逆流至蒸发器。
具体的,防止油流出机构是具有若干弯部的配管,其上可以选择性地设置阀体。防
止油流出机构包括前后方向延伸的弯部以及左右方向延伸的弯部。
其中,前后方向延伸的弯部在竖直或接近竖直的平面内折弯,其部分或全部位于
发泡层内以减少压机仓内管路的配置。该弯部前端比压缩机在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更靠前
部,冰箱在向后倾倒时,该弯部的最高点始终高于压缩机内油面高度。
左右方向延伸的弯部也在竖直或接近竖直的平面内折弯,且横跨压缩机在左右方
向的中心线。冰箱在向左或右倾倒时,该弯部的最高点始终高于压缩机内油面高度。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并不被这些实施方式所限
定。
实施例1
参考图1及图2,配管10近端与连接管20相连,从压机仓前壁301穿出底钢进入发泡层,
并向压缩机40下部的蒸发器延伸。
连接管20位于压缩机40下壳体背面的一侧处,配管10自连接管20向下延伸形成一
竖直部101,然后在左右方向竖直平面上向压缩机40背面的相对另一侧水平延伸并形成U型
弯部103。
U型弯部103包括平行的水平部103a、103b及端部103c。其中,相对于竖直部101,端
部103c超过了压缩机40在左右方向的中心线。端部103c如此设置以使冰箱向连接管20所在
的一侧倾斜时,压缩机40内的油面始终低于U型弯部103的最高点。
水平部103b高于连接管20顶部,其远端连接U型弯部105,近端连接端部103c。优选
的,水平部103b自远端向近端呈一较小的向下的斜度,以使容纳其中的压缩机油在重力作
用下向压缩机40回流。仅依靠重力作用,不能使配管10近端的油完全流回压缩机中,可以配
合设置压缩机以高转速启动,在启动瞬间通过负压将配管近端,例如水平部103a、竖直部
101及连接管20中的压缩机油吸入压缩机内部。
U型弯部105在前后方向竖直平面上延伸,包括水平部105a、105b及端部105c。其
中,水平部105a自水平部103b向压机仓前壁301延伸,并穿出底钢进入发泡层,水平部105a
远端与端部105c连接。端部105c在发泡层内竖直向下延伸,其远端与水平部105b相连。水平
部105b在压机仓底板下的发泡层内向后延伸直至冰箱后背处,然后向蒸发器方向弯折。U型
弯部105如此设置,以使其前端比压缩机前端更靠近前方,当冰箱向后倾斜时,压缩机内的
油面始终低于U型弯部105的最高点。
U型弯部也可被其他形状的折弯替换,例如V型、S型等。
实施例2
参考图3及图4,配管60近端通过连接管20与压缩机40相连,其远端从压机仓底板303穿
出底钢进入发泡层。
连接管20位于压缩机40下壳体背面的一侧处,配管60自连接管20向下延伸形成一
竖直部601,然后在左右方向竖直平面上向压缩机40背面的相对另一侧水平延伸并形成U型
弯部603。
U型弯部603结构基本同于图1及图2示出的U型弯部103,以使冰箱向连接管20所在
的一侧倾斜时,压缩机40内的油面始终低于U型弯部603的最高点。区别在于,U型弯部603远
端向下延伸,从压机仓底板303穿出底钢,并连接U型弯部605。
U型弯部605位于发泡层中,其在水平面上前后方向延伸,从近端到远端依次包括
水平部605a、端部605c及水平部605b。水平部605b远端向蒸发器方向弯折并延伸。端部605c
比压缩机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更靠前方,当冰箱向后倾斜时,压缩机内的油面始终低于U型弯
部605的最高点。
实施例3
参考图5及图6,配管70近端通过连接管20与压缩机40相连,其远端从压机仓侧壁305穿
出底钢进入发泡层。
连接管20位于压缩机40下壳体背面的一侧处,配管70自连接管20向下延伸形成一
竖直部701,然后在左右方向竖直平面上向压缩机40背面的相对另一侧水平延伸并形成U型
弯部703。
U型弯部703结构基本同于图1及图2示出的U型弯部703,以使冰箱向连接管20所在
的一侧倾斜时,压缩机40内的油面始终低于U型弯部703的最高点。区别在于,U型弯部703远
端向下并向压机仓前方延伸,从压机仓侧壁305穿出底钢,并连接弯部705。
弯部705位于发泡层中,其从近端到远端依次包括竖直部705a、水平部705b、705c。
竖直部705a大体垂直于水平部705b、705c所在的平面。水平部705b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比压
缩机前后方向的中心线更靠前方,当冰箱向后倾斜时,压缩机内的油面始终低于弯部705的
最高点。水平部705c大体与水平部705b垂直,且向冰箱后背延伸。
实施例4
参考图7,配管80近端通过连接管20与压缩机40相连,其远端从压机仓前壁301上穿出
底钢进入发泡层。配管80穿出位置与连接管20位于压缩机左右方向的同侧。
连接管20位于压缩机40下壳体背面的一侧处。
配管80向前壁301延伸并进入发泡层,形成弯部805,弯部805在前后方向竖直平面
上延伸,其结构同于图1及图2示出的U型弯部105,以使其前端比压缩机前端更靠近前方,当
冰箱向后倾斜时,压缩机内的油面始终低于U型弯部805的最高点。弯部805的顶部高于连接
管20顶部,以使配管80近端的油在重力作用下向压缩机40方向回流。
其中,弯部805远端在压机仓底部的发泡层内向后方延伸直至冰箱后背处,然后沿
水平面向压缩机40背面的相对另一侧水平延伸并形成U型弯部807。弯部805比压缩机40前
后方向的中心线更靠冰箱后方。弯部807的端部807c超过了压缩机40在左右方向的中心线,
以使冰箱向连接管20所在的一侧倾斜时,压缩机40内的油面始终低于弯部807的最高点。弯
部807设置于发泡层内可以进一步释放压机仓的空间。
配管80可以如图7所示,在压机仓内形成U型弯部803,其远端与805连接。U型弯部
803结构同于图1及图2示出的U型弯部103。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
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
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
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
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