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铁合金的破碎方法,所说合金是指那些用于冶金工艺的铁合金,尤其是指那些用于钢液炉后处理的多元铁合金,以及那些用于冶金领域以外的,特别是用来制造电焊条药皮的铁合金。 现代钢铁冶炼的特点是愈来愈广泛地采用钢液的炉后处理,包括充分地脱氧,脱硫,如有必要,还进行硅化处理和将多元铁合金粉末喷射到钢水包上以调整钢液的成分。在这类铁合金中,除铁以外还包括下列合金元素中的至少两种元素:钙、硅、铝、锰、铬、钛、硼、铈或碱金属类中的元素。在炉后处理中应用最普通的是Fe-Ca-Si和Fe-Ca-Si-Al,以及Fe-Si-Al,Fe-Mn-Al,Fe-Al-Mn-Si,Fe-Mn-Si-Al-Ca和Fe-Si-Al-Cr。
只有当加入到钢液中的铁合金事先被粉碎到粒度小于2.0mm的情况下,炉后处理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由于粉末加料方式和生产方法上的原因,最佳颗粒粒度为1.5mm-0.075mm。多元铁合金粉末是用喷枪借助于载气流(氩气或氮气)吹入钢水包的,或者以粉末棒的形式连续地将多元合金粉末加入钢水包中,这种粉末棒也称芯棒,所说地芯棒具有由粉末调节剂做成的芯体以及一层由薄钢带绕裹成的铁皮外壳。如果铁合金粉末的粒度与最佳粒度判别较大,那末当它通过喷枪与载气一起吹入钢液时将会发生气流量的波动和/或吹喷系统的管道堵塞。当所用粉末的粒度不是最佳尺寸时,也不可能生产出良好的芯棒,这是因为有较大量的粒度大于1.5mm的过大粒子以及特别是有较大量的粒度小于0.075mm的过小粒子存在时,粉末就不能以均匀的方式从加料器流进由钢带卷成的喇叭口中,所说的喇叭口逐渐缩小以形成一根铁皮管,这一事实导致在芯棒中产生空隙或使铁皮管不能完全裹严,这样得到的是劣质的芯棒。此外,如果铁合金粉末的粒度小于0.75mm,以及尤其是铁合金粉末中含有钙、铝、锰时,容易发生爆炸。因此,在用于钢液炉后处理的合金粉末中,过小粒子的含量不应超过10%。本发明的方法对那些用来生产电焊条药皮的铁合金也是适宜的,只是这时粉末的最佳粒度范围是0.45-0.06mm。
铁合金一般是用机械粉碎方法来制成粉末状的,如各种各样的破碎机,球磨机和锥形磨机以及其他类似设备,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耗电量大和由于产生噪音和大量的粉尘而对环境有害。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高压的氢气气氛中使铁合金被氢气饱和,这样可使铁合金碎裂成粉末。作为该方法的一个例子是公开号为日开昭60-63304的日本专利申请,其分类号为B22G9/04,9/00和H01 61/06,公开时间为1985年8月20日。然而,由于该方法须在高压条件下操作以及高压室的工作条件困难,使得上述专利申请的适用范围十分局限。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研究出这样一种能使多元铁合金块破碎成粉末的方法,并使该方法能消除污染和克服现有工艺的缺点。
本发明的特征是将粒度大于3mm的块状铁合金置于阴、阳两电极间的电解液中能产生氢离子的电解场内,并按电解水的工艺参数对这些合金块进行氢化处理,在此条件下,块状铁合金由于发生多向性的脆裂而逐渐破碎成形状不规则的粉末,所说的铁合金需在氢离子场中维持这样一段时间,以使得块状铁合金至少有一部分已破碎并已变成粉末,然后将其与电解液分离并置于潮湿和空气流通的环境中。在此条件下,大部分的颗粒发生进一步的滞后氢脆裂,而尤其是过大的粒子发生了碎裂,这样就生成了较小的,粒度符合要求的粒子,从而使粒度符合要求的粉末的百分数增加。接着将获得的粉末干燥和过筛,以将这些粉末筛分成粒度符合要求的部分、筛上部分和筛下部分。在所述方法中,用作电解液的是一种低百分数的易溶盐的水溶液,并且该水溶液最好呈中性反应。
如果在对装料的铁合金进行破碎处理之后,未充分碎裂的铁合金碎片所占的百分比过大,则要在电解后进行调整处理。
块状铁合金碎裂成粉末的过程可以用已知的现象来解释,这是因为水电解时能产生氢离子场,氢离子在不断地流向阴极的路径中与块状铁合金相迂,而这种铁合金块中具有许多晶格缺陷与组织缺陷,这样就使得氢离子和/或氢原子在合金中扩散并达到饱和。氢在这些晶格缺陷、空隙和铁合金晶粒边界上,要末相互结合成体积较氢原子大得多的小气泡,要末作为强还原剂与合金元素,特别是与晶粒边界层中大量存在的氧化物进行化学反应,这样反应产生的多种还原产物的体积要远远大于反应物质的体积。从而使铁合金的内应力显著增加,以致这种内应力超过了合金中结晶组织的结合力,其结果就发生了块状铁合金的滞后氢脆裂现象,这就使其变成了粉末状。通过这一简单、安全、有效的生产过程,可获得所需粒度的铁合金粉末。
下面将通过两个具体实施例来详细地解释本发明的破碎铁合金的方法。实施例1叙述一种生产粒度为1.5-0.075mm的钙硅粉末的方法,在所获粉末中,粒度大于2mm的过大粒子的数量小于或等于10%,而过小的粒子的数量为10%。实施例2叙述一种生产粒度为1.0-0.075mm的钙硅铝粉末的方法,在所获粉末中,过大粒子和过小粒子的数量各占10%。
实施例1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生产了可用于制造芯棒的,粒度为1.5-0.075mm的钙硅颗粒,其步骤是将粒度为5-20mm的块状钙硅合金作原料装入内盛0.5%NaCl水溶液的电解槽内的两电极之间,使装料层厚度约为100mm并使电解液面高出装料层几十毫米。往电解槽中通以直流电,其电流强度使相应的阴极电流密度为0.02-0.2A/cm2,所用的电压在10-70V之间。在该电流条件下使水电解进行约2小时,同时伴随发生铁合金与氢的氢化反应。之后,切断电解槽外部电源,倒出电解液,把所得的粉末从电解槽中取出,并将剩余的没有充分碎裂的块状铁合金也从电解槽中取出并接着将其放在平板上铺成20-30mm厚的料层,在室温下定期地用水将其湿润。在这一处理期间,由于滞后氢脆裂现象而使铁合金进一步破碎。该过程要持续12到24小时才完全消失。将在电解槽中产生的粉末和经处理所获的粉末二者在300℃下干燥,接着用筛孔为1.6和0.075mm的两个筛子配合起来过筛。这样就获得了粒度为1.5-0.075mm的钙硅粉末,其中带有8%的过小粒子。粒度符合要求的粉末占装料量的70-90%,其中有40-70%是在电解槽中粉化的,而有10-40%是经处理后碎裂而产生的。
实施例2
用一支喷枪借助氩气将粒度为1.0-0.075mm的钙硅铝粉末吹入钢水包以对钢液进行炉后处理。将粒度为5-20mm的钙硅铝块装入内盛8%NaCl水溶液的电解槽内的两电极之间,使装料层厚度为在80-120mm之间,而且电解液面至少要高出装料层20mm,往电解槽通以直流电,其电流强度使相应的阴极电流密度为0.02-0.2A/cm2所用的电压在10-70V之间。在该电流条件下使水电解0.5-1.5小时,在此期间伴随发生铁合金与氢的氢化作用。在上述的氢化处理期间,由于合金的滞后氢脆裂现象,使块状铁合金破碎成粒度小于2.0mm的粉末。在切断电流和倒出电解液之后,从电解槽中取出粉末状铁合金并将其置于150℃-200℃下干燥。然后用合适的筛子将所获粉末筛分成粒度为1.0-0.075mm的所需粒子、过大粒子和过小粒子三个筛分,这三者的百分数相应地分别为82%、10%和8%。
用来制造电焊条药皮的以及用于钢液炉后处理的其他铁合金也可以用上述类似的方法进行破碎,但要根据合金的化学成分和它的物理、化学性质,按照本发明的原理来选择具体的电解槽参数以及操作的程序。
本发明使铁合金破碎的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以很低的在产成本和可保证生产厂的操作工人在安全的工作条件下生产出最高质量的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