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果蔬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是一种多功能的生命营养元素,硒具有抗癌、保护心
脏、防止克山病和大骨节病、延缓衰老等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提高繁育机能,硒
还可排出体内重金属毒素,硒在体内是以硒氨酸的形式组成硒蛋白,硒蛋白遇到铅、汞、镉、
砣等有害金属灰迅速结合变成无害化合物而排出体外。如果人体缺硒,将对人体的心血管、
生育、视力等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通过食用富硒产品是有效补充体内硒的办法。
葡萄是世界上最古老分布最广的一种水果之一。葡萄粒大、皮厚、汁少、水多,皮肉易分
离,味道酸甜可口,葡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即可补气养血强心,又
可补虚健胃,还具有生津液、强筋骨、止咳除烦、通利小便之功效,既可做水果生食,也可酿
酒或制作葡萄干,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生产富硒葡萄多采用叶面喷施硒溶液或者施硒肥
的方法,叶面喷施硒溶液或者施硒肥的方法易导致硒不能很好的富集到果实中,使大量的
硒元素进入到葡萄的其他部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富硒的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在葡萄果
粒长至0.3~0.8cm时,使用含硒量为20~30mg/kg的硒液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果粒长至
1.5~3cm时,使用含硒量为30~50mg/kg的硒液浸果并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采摘前10~15
天,向果实喷洒含硒量为10~20mg/kg的硒液。
优选地,在葡萄果粒长至1.5~3cm时,用含硒量为30~50mg/kg的硒液浸果时,果
实全部浸入硒液5~8秒后取出。
优选地,所述硒液为纳米硒、亚硒酸钠、亚硒酸铵、硒酸钠的水溶液。
优选地,所述硒液为纳米硒水溶液。
优选地,所述硒液还含有农用有机硅助剂,增加硒的渗入和硒液的分散性。
优选地,所述农用有机硅助剂为农用有机硅展渗透剂RH-208。
优选地,所述农用有机硅助剂的浓度为120~150mg/kg。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的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根据葡萄生长的不同阶段对硒的需求量,采用含
有农用有机硅助剂的含硒水溶液涂抹葡萄果梗或者浸果,使得硒源较好的吸收并转化为有
机硒的富集到果实中,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
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所述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在葡萄果粒长至0.3~0.5cm时,用含硒量为
30mg/kg的硒液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果粒长至1.5~2cm时,用含硒量为40mg/kg的硒液浸
果7秒后取出,同时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采摘前12天,向果实喷洒含硒量为15mg/kg的硒
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硒液为纳米硒水溶液,所述纳米硒水溶液含有120mg/kg农用有机
硅展渗透剂RH-208。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所述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在葡萄果粒长至0.4~0.7cm时,用含硒量为
25mg/kg的硒液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果粒长至2~3cm时,用含硒量为30mg/kg的硒液浸果8
秒后取出,同时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采摘前10天,向果实喷洒含硒量为10mg/kg的硒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硒液为亚硒酸钠水溶液,所述纳米硒水溶液含有130mg/kg农用有
机硅展渗透剂RH-208。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所述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在葡萄果粒长至0.5~0.8cm时,用含硒量为
20mg/kg的硒液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果粒长至2~3cm时,用含硒量为35mg/kg的硒液浸果7
秒后取出,同时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采摘前15天,向果实喷洒含硒量为20mg/kg的硒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硒液为亚硒酸铵水溶液,所述纳米硒水溶液含有150mg/kg农用有
机硅展渗透剂RH-208。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中所述富硒葡萄的种植方法,在葡萄果粒长至0.5~0.8cm时,用含硒量为
25mg/kg的硒液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果粒长至1.5~3cm时,用含硒量为50mg/kg的硒液浸
果5秒后取出,同时涂抹葡萄果梗;在葡萄采摘前14天,向果实喷洒含硒量为18mg/kg的硒
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硒液为硒酸钠水溶液,所述纳米硒水溶液含有130mg/kg农用有机
硅展渗透剂RH-208。
为进一步确认本发明所述富硒葡萄种植方法,采摘后随机抽样检测葡萄总硒含
量和有机硒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葡萄硒含量检测结果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富硒葡萄种植方法能够使得硒源较好的吸收并转化为有
机硒的富集到果实中,有效提高葡萄果肉中的总硒和有机硒含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
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
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