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焚烧炸药的设备,该设备具有一个燃烧反应器和一个在该反应器内部和外部运行的输送装置,它具有多个燃烧载架,载架在反应器的外部装载上炸药,然后被送入反应内的点燃装置处以点燃炸药,由此处起载着正燃烧的炸药在反应器内继续运行,最后,在结束燃烧之后再离开反应器。 这种形式的设备是公知的,它用来销毁装有爆炸危险性或爆炸力物质的东西,例如特别是来自军事领域的弹药、火箭、各种烟火组分等等。关于销毁的原因既可以是,上面列举的东西已达到一定年限,由此年限起,在生产这些有爆炸危险性或有爆炸力的物质时确保的和在其应用时必须具有的特性已不可能保证,也可以是,因为例如武器系统已继续发展了,那么为这些武器系统已经生产和贮存的弹药就不能找到其符合规定的应用。
下面,将上述有爆炸危险性或有爆炸力地物质称之为“炸药”。对此,人们一般理解为固体液体和似凝胶的物质,以及物质混合物,它们是为了爆破或驱动目的而生产的。但是,上面所说的炸药的概念,也包括了这样一些不是为了爆破或射击目的生产的物质,例如,用作催化剂的有机过氧化物、现代泡沫材料和塑料技术中用的气体释放剂、某些杀虫剂,以及其他等等。属于此列的,例如还有普遍公知的混合物“铝热剂”,人们知道它是铝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它在剧烈放热时转化成氧化铝和铁。这种放热作用,例如可用来进行轨道焊接。
炸药既可能以任意粒度的散料形式,粘附形式,具确定尺寸的有形体例如压制品形式存在,但是也可能以填充物形式存在于中空体中。作为“炸药”概念下所知的那类物质,可以鲁道夫·迈尔所著“炸药”第六版,第127页起所列者为依据。
基于销毁炸药操作对人员和周围设备都有不安全性,所以世界上都通过所谓的焚烧或点爆方式来进行。就“焚烧”而言,实际上所有以较大量存在的炸药,在开始化学分解反应后,不必添加其它反应组分,特别是不要“燃烧”时常需的空气氧就能继续反应下去。焚烧炸药的目标是,使炸药在低于100m/s(米/秒)的烧尽速度下较慢地进行“爆燃(Deflagration)”,而在任何情况下,炸药爆炸的结果是,炸药以1000至9000m/s的较高烧尽速度进行伴有冲击波的“爆震(Detonation)”。爆燃和爆震这两个概念,以后都概括在“爆炸(Explosion)”的概念中。
本说明书起始所述公知的炸药焚烧设施,主要以传统上公知的做法完全在露天进行焚烧,或者例如象DE-OS38 22 648中所述的设施那样,在一个安全可靠的建筑物中,它因具有部分敞开的通风墙结构方式而带有敞开式燃烧场的特性。在前一种公知设施中,人身安全通过简单的土护墙来确保,这种土护墙将围绕焚烧区围起来,或者至少在有人的方向上将焚烧区屏蔽起来,或者,在DE-OS38 22 648中所述设备的情况下,则采用保护性建筑物的一垛坚固墙,例如将燃烧区和装料区隔离开来。
这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公知炸药焚烧设备,其不足之处特别在于,虽然人身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敞开式结构方式,或者在DE-OS38 22 648的情况下部分敞开式结构方式,所以根本不能减少排放或者减少排放的程度不足。炸药发生反应即在其分解时,大部分生成气态反应产物,或者也生成固态物质,这些固态物质以焚烧残余物(烬)和/或气溶胶形式夹携在生成的气态物质中。这些所产生的物质在先头所述种类的公知设施中,要么根本不能,要么只是不能令人满意地被捕集,因为,按照迄今可鉴的专业知识,看来不具备这样一种捕集游离有害物质的先决条件,亦即具有相宜捕集装置的封闭空间,其根据是,在炸药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爆震时,这样一种封闭空间总伴随有危险性。
本发明的任务是,将开头所述的那种炸药焚烧设施加以发展,使它既能完全确保人身安全,同时又基本上保证完全防止排放。这一任务是以第四号联邦防止污染规定(4.BImSchv)、化工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炸药销毁准则以及事故预防规定“46a炸药及含炸药的物品一般规定(VBG55a)”等相关准则及规定为基础的。
这一任务是用开头所述种类的炸药焚烧设备,按本发明通过如下措施来解决的,即将燃烧反应器安置在一个基本抗碎裂抗爆炸隧道的内部。
本发明的优点特别在于,燃烧反应器和抗碎裂抗爆炸隧道构成一个封闭的焚烧设备,在该设备中,将焚烧时生成的气态反应物组分捕集并在减少有害物质后排放到周围空气中,并使液态和/或固态反应物处理成对环境无害的可存放物质,同时,在实施焚烧时还经常确保符合法律规定的人员安全。其中一个特别的优点是,在人身安全符合法律和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的规定同时,还能够遵守第17号联邦防污染规定及TA-空气的排放极限值的规定。
本发明优选的扩展结构方案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已予说明。
即,遂道(2)由一个管(4)和一个围绕管(4)的砂覆盖层(6)构成。
所述管(4)由椭圆形钢管型材组成。
所述燃烧反应器(1)的形状基本为矩形,在输送装置(11)的运送方向上纵向延伸。
所述燃烧反应器(1)的构架由金属型材(8)构成。
所述燃烧反应器(1)的壳体内壁用耐热的纤维材料(1)敷衬。
所述燃烧反应器(1)具有一个排气装置,它具有至少一个在燃烧反应器(1)的入口区域(3)安置在输气接管(18)和具有至少一个在出口区域(5)安置的抽气接管(19)。
所述入口区(3)通过一个可制动的百叶窗(20)与燃烧区(7)相隔开,百叶窗的各叶尤其可单独调节。
入口区域(3)和出口区域(5)各有一个通道(9,9')供焚烧载架(16)借助输送装置(11)出入燃烧反应器(1)之用。
所述通道(9,9')在输送方向上基本被贯穿运行的焚烧载架(16)气密封闭。
在从入口区(3)到燃烧区(7)的过渡区中,在入口通道(9)的末端,安置一个挡火活门(17)。
所述焚烧载架(16)发展成可运行的载车,其上有一个容纳待焚烧炸药用的物槽(21)。
焚烧载架(16)具有固定装置用以夹紧容有待焚烧爆炸药的料槽。
该砂覆盖层(6)侧面用固定墙(12,13)支承住。
平行于隧道(2)配置一个用固定墙(13)隔开的供料区(14)。
在燃烧反应器(1)之后连接一个净化装置,用来清除焚烧时所产生反应产物。
所述净化装置包含清洗级,其将以所有物态生成的有害物质从废气中分离出去。
所述净化装置含有热力式有害物质减少级。
所述净化装置含有生化式有害物质减少级。
这样,隧道最好由一根管子和该管的砂覆盖构成,这是一种扩展结构,它主要涉及炸药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爆燃时的人身安全问题。在这样类型的爆震时,该燃烧反应器(从爆震中心起)被炸成碎片,而这些碎片就以很高的速度在爆震冲击波之前崩入隧道管中,视爆震强烈程度而定,有时还可将管件炸碎。此时,包围隧道管的砂覆盖层有两个任务:第一,该砂覆盖层用来承接燃烧反应器碎片和可能有的隧道管碎片;第二,如果隧道管也被炸碎时,那么砂覆盖层本身将一起塌落并将焚烧中心覆盖住。这样,通过包围和覆盖隧道管的砂覆盖层,就一方面构成一个特别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阻尼护套,另一方面还形成一个特别安全的和有效的以及同时可扑灭爆震时所发生火情的护套。
一个尽可能简化实施的隧道管扩展结构方案是,该管件最好是由椭圆形钢管型材组装而成的。这种椭圆形结构的特殊优点是,这种型材一般可市购而得,并且在燃烧反应器的两个纵向侧构成可通行的检查通道。
另外两个优选扩展结构方案涉及到燃烧反应器的结构设置。按照其中之一规定,该反应器具有一个基本矩形的、在输送装置输送方向纵向延伸的结构形状,而按照另一个优选扩展方案规定,该燃烧反应器的构架由金属型材组成。特别是,这种金属型材的结构,其优点是,在炸药发生药爆震时,这种型材结构被炸成相对轻的碎片,因此,相对于燃烧反应器是较重型的结构来说,这轻的爆炸碎片只需要较薄的砂覆盖层就可阻止住。原则上,燃烧反应器的构架还可以由其他材料的型材构成,例如塑料。由金属型材作结构设置的另一优点是,该燃烧反应器可以比较经济地在隧道管外部予先制造(构件),然后在隧道管内部组装合成。
最好是,燃烧反应器构架的内壁用抗高温的纤维材料敷衬。这些纤维材料首先用以承受燃烧反应器内炸药焚烧时产生的特别高的温差。燃烧反应器中的温度,从燃烧中心至其周围,特别在燃烧中心的上方于数秒钟内就上升到2000℃至3000℃,这是因为在炸药进行化学分解反应时,经历一强裂的放热过程!为了阻隔所形成的热辐射和特别使燃烧反应器的金属型材保持隔离而安置了抗高温的纤维材料。此处最好应用矿物棉。
最好,该燃烧反应器置有一个空气排出装置,它具有至少一个在燃烧反应器的入口区域安置的输入管道和至少一个在出口区域安置的排出管道。
按照另外一有利的扩展方案,在燃烧区域的入口区域用一个可制动的百叶窗隔开,其导件尤其可单个地立,也就是说,可彼此独立地调节。通过百叶窗就可实现与流过燃烧反应器的空气流量相关的多个重要优点:第一:通过百叶窗可以调节一个有利的通过燃烧反应器的流动方向,即应该如此设置的:被输入的新鲜空气一方面尽可能快的与生成的热废气混合,并由此使废气冷却以及与还未完全燃烧的反应物进行氧化作用,而且另一方面还要避免将置于燃烧载架上的炸药卷扬起来。由于导流件可彼此独立调节,就能够使通过燃烧反应器的主空气流平面从上部区域,越过中间区域改变到下边的区域。最后,借助百叶窗可在特定的体积流量下,使燃烧反应内调节到一定的低压。通过这种低压就可确保,气态反应物只能通过空气排放装置离开燃烧反应器。此外,还得出经济意义的优点,即该燃烧反应器允许大致不密封,这就可实现一种低廉的生产。P
特别优选的方式是,在入口区域和出口区域分别设置一条通道,供焚烧载架借助输送装置进出燃烧反应器之用,同时,这些通道按照下一个扩展方案是如此结构设置的。即它们借助在输送方向上贯穿运行的焚烧载架,被基本上气密封闭。依此,这两个扩展结构方案产生的有利作用是,可获得一股从燃烧反应器的入口区经由燃烧区至出口区连续的和可控的空气流。
另外,有利地规定了,在入口区至燃烧区的过渡区内,在入口通道的末端处,安置一块挡火翻板,它最好设置成是反转受阻的,以阻止火花从正在燃烧区内燃烧的炸药传到还在入口通道区域内放置在焚烧载架中的炸药上。
一个特别优选的输送装置及其所属的多个焚烧载架的结构方案在于,该焚烧载架设置成可运行的载车结构,它具有一个用以容纳待焚烧炸药的盆件。依此,该载车就可以设置成“有轨斗车”的形式,它们(按照前面已阐述的本发明优选结构)在通过入口通道及出口通道时基本上气密地(也就是说,除了固定的剩余空气流之外)将入口及出口通道分别封闭住。此剩余空气流通过焚烧载车的行走机构区域到达燃烧反应器,它一方面起到使装有炸药的盆件冷却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使焚烧载车在其上缓缓驰过燃烧反应器的路面清洁的作用。
最好是,围绕隧道管件的砂覆层侧边用固定墙支护,同时,该平行于隧道的固定墙之一,用来隔出一个往焚烧载车上装填炸药的供料区。依此,输送装置可以具有一个用于运行载车的循环轨道,它过供料区布置,并通到燃烧反应器内,再到出口通道末端,然后又与供料区相连接。
为了提高防止扩散污染的能力,最好规定,对应燃烧反应器或者空气排出装置的排出接管后边附加一个净化装置,用来净化焚烧时生成的气态反应产物。特别优选的是,该净化装置含有洗涤级,它将以各种物态生成的有害物质从废气中分离出去。
对于由洗涤级未分离出的或者没有完全分离出的有害物质,可以使净化装置另外配置热力或有害物减少级,或者,择其之一或累积地配置生化式有害物减少级。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示出通过基本上抗碎裂抗爆炸的、其内置有燃烧反应器的隧道横截面图;
图2A和图2B中示出隧道带有砂覆盖层的简意平面图,以及示出一个对应的侧面图;
图3示出点燃装置高度上的燃烧反应器横剖图;
图4示出附有沿输送方向连续行进的焚烧载车的燃烧反应器纵剖图。
图1表示炸药焚烧设备的燃烧反应器1,它安置在一条基本上抗破碎裂、抗爆炸的隧道的内部。该隧道由用椭圆形钢管型材组装成的管件4和将管件4覆盖的砂覆盖层6构成,砂覆盖层6本身在侧面通固定墙12、13支承,并被一个上边的覆盖件25封盖住。燃烧反应器1置于隧道管4中的混凝土地基23上,且具有大约3m的高度,而混凝土地基23上方的隧道管4具有大约4m的内高度。平行于隧道2,安置一个装料区14,用来为焚烧载车装上待焚烧的炸药,该装料区14通过一垛固定墙13与隧通2相隔开。隧道管4,砂覆盖层6以及固定墙13确保了炸药焚烧设备运行时所必需的人身安全。关于此,在本来能焚烧的炸药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爆震时,与此相关进行的过程,以后还要阐述。
供料区14借助输送装置11(图中只示出一部分)而与隧道2以及其中安置的燃烧反应器1相连接,并构成一个尤其为椭圆形运行的循环式输送轨道,在其上,属于输送装置11的燃烧载车16在离开供料区11后,首先驶过燃烧反应器1的入口区3,然后是燃烧区7,接着是出口区5,此后又被送回供料区14(图2,4)。反应器1具有一个基本为矩形并在输送装置11的输送方向(图4)纵向延伸的结构形式,并且该反应器1的构架是由金属型材8建造的。反应器1的构架内壁用矿物棉10敷衬,以保护金属型材8不被炸药焚烧时产生的极高温度(高达3000℃)所损坏。此外,燃烧反应器在输送装置行进方向上,还设有进口26,前面已提过的入口区3,燃烧区7与出口区5,以及出口27(图4)。在隧道管4内的混凝土地基23上置有燃烧反应器1。
图2A和图2B表示隧道2连同砂覆盖层6的平面图及侧面图,其中燃烧反应器1未予画入。由此图可以看出,隧道2总体上为基本矩形的和纵向延伸的结构。未予画入的燃烧反应器1,其入口区3,燃烧区7,以及出口区5均用带括号的标号表明。
图3表示较图1放大的、点燃装置高度上的燃烧反应器1横剖图。燃烧反应器1内部置有一个结构为可运行车辆16的燃烧载架,它具有一个可凭借轮子28行驶的运行构架15,及一个装于该运行构架上的、用以容置待焚炸药的料槽21。在料槽21的后边还可以看到一块隔板24,此处以载车16的输送方向看,隔板24在料槽21后边垂直地安装在运行构架15上。靠近载车16的右边和左边各安置一个属于点燃装置的燃烧咀22,借助它使爆炸物点燃。燃烧载架或载车16在其通过燃烧反应器1的路线上,通过一个从属于输送装置11的导向装置29和相应的导引轨道33来导行或者也可通过这些构件来驱动。在载车16的上边,可以看到一个在燃烧反应器1的出口区域5中安置的空气抽吸装置抽气接管19,关于它的功用还将借助图4作详细说明。
图4表示燃烧反应器1的纵剖图,多个前面已述及的燃烧载架或载车16贯穿该反应器行驶,这些载车或载车将需要焚烧的炸药从供料区14运送到燃烧反应器1中去,并且将焚烧时产生的残余物运出以便进而清除残余物。这些装有炸药的载车16,通过入口区3的进口通道9驶入燃烧反应器1中,然后依次送入燃烧区7。在燃烧区中安置了两侧都设置燃烧咀22的点燃装置,在此处点燃相关载车16上料槽21所载的炸药。为了防止火花蔓延到后也载有炸药的载车16上,在从入口区3到燃烧区的过渡区域内,于进口通道9的端部处,安置一块挡火翻板17,它是反转受阻的,以免进一步形成火花。这个挡火翻板17与后边载车16上的隔板24一起作用,最大程度地将进口通道9气密封闭。仅有微小剩余量的新鲜空气通过进口通道9在载车16的下方沿箭头30方向导入燃烧区7中,用来从下边冷却燃烧载架,此外,在燃烧反应器中构成一个向上的空气流,以防止炸药或其反应产物落到行车道上。特别是,还可以在燃烧反应器1的侧墙上设置另外的挡气翻板,它能够对空气流的温度进行调节。
载车16,从燃烧咀22的位置起,载着正燃烧的炸药沿输送方向慢慢地继续运行,以使炸药在燃烧反应器1内完全焚烧。这样一种焚烧的持续时间,平均在数秒至数分钟之间。焚烧结束以后,载车16通过从属于出口区域的出口通道9',离开燃烧反应器1。出口通道9',如同入口通道9那样,由于载车16的结构(特别是隔板24)而基本气密封闭。和入口通道9的情况相类似,仅仅是一个微小的,但却希望的部分新鲜空气沿箭头31所指方向通过出口通道9'到达燃烧区7中。
前面已经提及的燃烧反应器1的空气抽吸装置,包括在反应器1的入口区域3中两侧安置的送气接管18(此处只示出了其中一根送气接管的抽吸网格),还包括一个在反应器1的出口区域5内中心安置的排气接管19。在此排气接管19上连接一个净化装置(未示出),用于清除燃烧时产生的反应产物。该净化装置首先包含用以从排气(废气)中将以各种物态形成的有害物质分离出去的清洗级,还包含(优选择一,或累积式的)热力型或生物型有害物减少级。
经送气接管18吸入并经排气接管19沿箭头32方向排出的空气,基本上有三个功能。一方面,它确保将气态反应产物及其中所含的气溶胶定量输送到洗涤级,以洗涤废气,第二方面,必需空气的原因是,为了将清洗级的入口温度限制到最高约为300℃,而该清洗级最好含有一个文丘利涤气器。这一特别对已在开头联系在燃烧反应器1的敷衬所述的背景,即炸药可以至高3000℃温度焚烧,具有重大意义。在反应器1内部吸入及排出空气的第三个功能是,它应能调节燃烧反应器1内的氧化条件,从而将焚烧时产生的未氧化物质的含量尽可能保持很微小。因此,这部分空气通过对未氧化或未充分氧化的物质进行尾气焚烧而起到补充燃烧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有毒物排放。
由送气接管18至排气接管19的空气流(箭头32),可通过可调节的、在其导流位置可制动的百叶窗20将流动方向及空气流量调节到规定数值。
净化装置的洗涤级,除了已经提及的文丘利涤气器以外,还可以含有一个或多个湿洗器。此时,文丘利涤气器的任务是,将大约300℃的热废气冷却到冷却极限温度,并将最大部分的气溶胶,例如,炭黑、金属化合物、五氧化二磷等等分离出去(视废气组成而定,在又丘利涤气器内还将另外的有害物质,例如HCL,HF分离掉,并由于然后出现的小pH值而将呈碱性的有害物质如氨分离掉)。
至于湿洗器,既可经设置一个用于洗涤废气中酸性组分(特别是HCL和HF)的湿洗器,也可以设置一个用来洗涤废气中碱性组分(尤其NH)的湿洗器。酸性洗涤器按逆流原则作为喷淋式洗涤器设置,而碱性洗涤器则按顺流原则在pH值大约为9的情况下工作。在碱性洗涤器中,弱酸如SO,HS和HCN可被吸收。
关于该焚烧设备在炸药发生某种意想不到的爆震时确保人身安全的保护功能,下面借助图1予以说明。发生爆震时,燃烧反应器1会被炸得粉碎,碎片以很高的速度飞向隧道钢管4,在可能发生的情况下,该钢管同样也会被炸碎。燃烧反应器1和隧道钢管4的碎片被砂覆盖层6所截获,同时在隧道钢管4被炸碎的情况下,砂覆盖层6就会盖住爆炸中心,并用砂子将可能的火情扑灭。
上面所述的用于焚烧炸药的设备,在处理量为每小时1000至1500kg时,明显贡献是减少了对环境的有害物排放,同时还完全保证工作人。特别是,在本设备中,可能出现的有害物质:氯化氢,磷,硫氧化物,氢氧酸,以及氮氧化物(Chlorwasserrtoff,phosphor,schwefeloxide,Blausaure,Stichstoffoxide)被化合并被除掉。而且,本设备的结构安排基本上能使清除所有产生的有害物成为可能,而且,用于它的洗涤设备及方法,在目前或将来都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加以实现,或者将能实现。所推荐的燃烧设备能附加设置上任何净化装置,而不用改变燃烧设备的核心部分,亦即不用改变在基本抗碎裂和抗爆破的隧道2中安置的燃烧反应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