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4112330 上传时间:2018-08-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11723.3

申请日:

2014.07.02

公开号:

CN104117919A

公开日:

2014.10.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4C 3/00申请日:20140702|||公开

IPC分类号:

B24C3/00; B24C9/00

主分类号:

B24C3/00

申请人:

宁波普锐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朱红光

地址:

315141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咸二村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代理人:

代宇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括带抛丸腔室(2)的壳体(1),壳体(1)设有三根定位滚轴,履带(3)套合在定位滚轴上;第一压轮(6)和第二压轮(7)将履带(3)压出弧形面(3.1);第一压轮(6)的第一中心孔(6.1)构成抛丸腔室(2)的唯一入口;壳体(1)的后端面(1.2)设有抛丸腔室(2)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内端与第二中心孔(7.1)连通;履带(3)上设有倾斜牙槽(11);抛丸腔室(2)悬吊有前挡板(12)和后挡板(13);该抛丸机还设有输送带(14)。该抛丸机能实现自动化进料及出料且进料和出料过程中能连续抛丸、无需停机。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括中空的壳体(1),壳体(1)内设有抛丸腔室(2),抛丸腔室(2)内设有履带(3)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可转动安装有三根平行的定位滚轴(5),三根定位滚轴(5)中的至少一根为主动轴,环形的履带(3)套合在三根定位滚轴(5)上;壳体(1)的前端面(1.1)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一压轮(6),壳体(1)的后端面(1.2)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二压轮(7),两个压轮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两个压轮的轴线与定位滚轴(5)平行,两个压轮将位于两个定位滚轴(5)之间的履带(3)压成弧形面(3.1);第一压轮(6)设有第一中心孔(6.1),第一中心孔(6.1)构成抛丸腔室(2)的唯一入口,第一中心孔(6.1)内设有随着第一压轮(6)旋转而将工件推入抛丸腔室(2)的内螺纹(6.2);第二压轮(7)也设有第二中心孔(7.1),第二压轮(7)的第二中心孔(7.1)内设有内轮(8),内轮(8)和第二压轮(7)经多块风扇叶片(9)连接,当第二压轮(7)旋转时风扇叶片(9)将工件推出第二中心孔(7.1);壳体(1)的后端面(1.2)设有抛丸腔室(2)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一个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内端与第二中心孔(7.1)连通;履带(3)上设有当履带(3)旋转时将工件向出口方向推移的倾斜牙槽(11);抛丸腔室(2)悬吊有防止砂丸进入入口的前挡板(12)和防止砂丸进入出口的后挡板(13),两挡板上端均与壳体(1)固定;该抛丸机还设有将工件送到壳体(1)入口的输送带(14)。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压轮(6)包括同心的小轮(6.3)和大轮(6.4),小轮(6.3)和大轮(6.4)为一体,大轮(6.4)与履带(3)压紧,小轮(6.3)配合在壳体(1)前端面(1.1)的轴承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其特征在于:壳体(1)后端面(1.2)的轴承内配合有一根转轴(15),转轴(15)内端与第二压轮(7)的内轮(8)固定。

说明书

说明书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方面的表面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背景技术
抛丸是一种机械方面的表面处理工艺,它是一种冷处理过程,分为抛丸清理或抛丸强化,抛丸清理是指高速运动的砂丸冲击工件表面以去除表面氧化层及杂质以提高外观质量,抛丸强化是指通过砂丸流连续冲击工件表面,迫使工件材料性能得到强化。而履带式抛丸机就是给工件抛丸来实现抛丸清理或抛丸强化的机器。
现有技术的履带式抛丸机包括中空的壳体,壳体内设有抛丸腔室,壳体上设有一个用于开闭抛丸腔室的舱门,抛丸腔室内设有用于翻滚工件的履带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履带上设有多个溜孔,溜孔与砂丸收集处连通,该抛丸机还包括将砂丸从砂丸收集处运输到抛丸器处以实现砂丸循环的斗式提升机。
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为:打开舱门,放入工件,再闭合舱门,启动履带带动工件翻滚,同时抛丸器将砂丸高速抛射到正在翻滚的工件表面上以抛丸。砂丸从履带的溜孔进入砂丸收集处,再被斗式提升机运输提升到抛丸器处以实现砂丸循环。
现有技术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每批工件抛丸完成后,需要关机并打开舱门,将工件全部取出后,放入新的一批工件才能继续开机工作,这样,抛丸过程被中断,需要等到工件替换之后,才能恢复工作,其效率低、速度慢;其次,进料和出料过程本身,是完全采用人工,用料斗一斗接一斗的将工件放入或铲出的,其劳动强度大、速度慢、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进一步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化进料及出料且进料和出料过程中能连续抛丸、无需停机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括中空的壳体,壳体内设有抛丸腔室,抛丸腔室内设有履带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壳体内可转动安装有三根平行的定位滚轴,三根定位滚轴中的至少一根为主动轴,环形的履带套合在三根定位滚轴上;壳体的前端面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一压轮,壳体的后端面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二压轮,两个压轮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两个压轮的轴线与 定位滚轴平行,两个压轮将位于两个定位滚轴之间的履带压成弧形面;第一压轮设有第一中心孔,第一中心孔构成抛丸腔室的唯一入口,第一中心孔内设有随着第一压轮旋转而将工件推入抛丸腔室的内螺纹;第二压轮也设有第二中心孔,第二压轮的第二中心孔内设有内轮,内轮和第二压轮经多块风扇叶片连接,当第二压轮旋转时风扇叶片将工件推出第二中心孔;壳体的后端面设有抛丸腔室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一个出料斗,出料斗的内端与第二中心孔连通;履带上设有当履带旋转时将工件向出口方向推移的倾斜牙槽;抛丸腔室悬吊有防止砂丸进入入口的前挡板和防止砂丸进入出口的后挡板,两挡板上端均与壳体固定;该抛丸机还设有将工件送到壳体入口的输送带。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为:开机启动履带,履带会带动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旋转,工人将工件批量堆放在输送带上,输送带将工件送到壳体入口,工件进入第一压轮的第一中心孔,第一中心孔内的内螺纹将工件推入抛丸腔室的履带上,随着履带转动履带上的牙槽会在驱动工件翻滚的同时推动工件向抛丸腔室中部移动,使得工件经过前挡板下端与履带的间隙进入到履带的抛丸区,抛丸器将砂丸高速抛射到正在翻滚的工件表面上以抛丸,工件一边抛丸一边被牙槽向出口继续推移,进而经过抛丸区,穿过后挡板与履带的间隙移动到第二压轮的第二中心孔,被旋转的风扇叶片推移到出料斗上,完成出料。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机械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工人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向输送带批量堆放工件,然后,机器自动完成进料、抛丸、出料过程,相比现有技术完全采用人工用料斗一斗接一斗的将工件放入或铲出的操作方法,本发明技术方案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显著加快速度、明显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关键的是,该机器在可以连续不间断地抛丸,无需因为上料或出料停机,故更进一步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而且,本发明技术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技术亮点:一是前后挡板的悬吊式设计,两挡板对防止砂丸从入口和出口泄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由于两挡板的存在,才使得该机器在抛丸过程中无需关闭入口和出口,使抛丸与进料、出料过程同时进行、使得连续操作避免停机成为可能,而且,挡板在阻挡砂丸的过程中,又充分利用了工件自重大,会集中在履带的弧形面底部的特点,将挡板悬挂且使得挡板下端与履带的弧形面的底部留有间隙,这些间隙保证了履带上的工件能顺利通过以继续向出口移动,而且,工件基本将间隙填满,防止砂丸泄露;二是在履带上布设牙槽的设计,使得工件被履带翻滚的同时被同步向出口移动,即实现了工件沿履带长度方向的自动移动,这样,才便于将履带划分为有砂丸的抛丸区域和无砂丸的非抛丸区域,进而保证抛丸与进出料同步 进行且砂丸不会泄露;三是在第一中心孔设计内螺纹,且在第二中心孔设计风扇叶片,这样,使得工件在第一中心孔内和第二中心孔内都能自动移动,这样,就可以将两个中心孔设计的更长一些,使得出口和入口与抛丸区离得更远,进一步杜绝砂丸泄露的可能;而且风扇叶片除了能将工件外推,还能将工件卷起再排出,这样实际上加速了外推工件的速度。
作为改进,第一压轮包括同心的小轮和大轮,小轮和大轮为一体,大轮与履带压紧,小轮配合在壳体前端面的轴承内,这样的结构装配方便,性能可靠。
作为再改进,壳体后端面的轴承内配合有一根转轴,转轴内端与第二压轮的内轮固定,这样的结构同样便于装配,而且装配后各个部件功能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的去掉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壳体,1.1、前端面,1.2、后端面,2、抛丸腔室,3、履带,3.1、弧形面,4、溜孔,5、定位滚轴,6、第一压轮,6.1、第一中心孔,6.2、内螺纹,6.3、小轮,6.4、大轮,7、第二压轮,7.1、第二中心孔,8、内轮,9、风扇叶片,10、出料斗,11、牙槽,12、前挡板,13、后挡板,14、输送带,15、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括中空的壳体1,壳体1内设有抛丸腔室2,抛丸腔室2内设有履带3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履带3上设有多个溜孔4,溜孔4与砂丸收集处连通,该抛丸机还包括将砂丸从砂丸收集处运输到抛丸器处以实现砂丸循环的斗式提升机。所述的斗式提升机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其结构类似于水车,它包括跑道形的传送带,传送带包括上弧形段、下弧形段和两竖直段,传送带上固定多个倾斜的砂丸斗,随着传送带移动,位于下弧形段的砂丸斗将砂丸从砂丸收集处舀起,砂丸斗随着一竖直段上升达到上弧形段,此时砂丸斗正好翻转过来,将砂丸倾倒在高处的抛丸器处,以便循环利用。
壳体1内可转动安装有三根平行的定位滚轴5,三根定位滚轴5中的至少一根为主动轴,环形的履带3套合在三根定位滚轴5上。壳体1的前端面1.1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一压轮6,壳体1的后端面1.2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二压轮7,两个压轮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两个压轮的轴线与定位滚轴5平行。两个压轮将位于两个定位滚轴5之间的 履带3压成弧形面3.1,具体的说,三根定位滚轴5呈直角三角形分布,两个压轮将直角三角形斜边位置的履带3压成弧形面3.1。
第一压轮6设有第一中心孔6.1,第一中心孔6.1构成抛丸腔室2的唯一入口,第一中心孔6.1内设有随着第一压轮6旋转而将工件推入抛丸腔室2的内螺纹6.2。第二压轮7也设有第二中心孔7.1,第二压轮7的第二中心孔7.1内设有内轮8,内轮8和第二压轮7经多块风扇叶片9连接,即每块风扇叶片9外端与第二压轮7固定而内端与内轮8固定,当第二压轮7旋转时风扇叶片9将工件推出第二中心孔7.1。壳体1的后端面1.2设有抛丸腔室2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一个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内端与第二中心孔7.1连通。
第一压轮6与壳体1的前端面1.1配合的具体结构为:第一压轮6包括同心的小轮6.3和大轮6.4,小轮6.3和大轮6.4为一体,大轮6.4与履带3压紧,小轮6.3配合在壳体1前端面1.1的轴承内,第一中心孔6.1贯穿大轮6.4和小轮6.3。第二压轮7与壳体1的后端面1.2配合的具体结构为:壳体1后端面1.2的轴承内配合有一根转轴15,转轴15内端与第二压轮7的内轮8固定。
履带3上设有当履带3旋转时将工件向出口方向推移的倾斜牙槽11。抛丸腔室2悬吊有防止砂丸进入入口的前挡板12和防止砂丸进入出口的后挡板13,两挡板上端均与壳体1固定;两挡板的下端与履带3的搁置工件的弧形面3.1之间留有间隙。而喷射砂丸的抛丸器位于两挡板之间,这样,两挡板之间的履带3的弧形面3.1就构成了抛丸区域,而两挡板外侧的履带3的弧形面3.1为非抛丸区域。
该抛丸机还设有将工件送到壳体1入口的输送带14。

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1791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0.29 C N 1 0 4 1 1 7 9 1 9 A (21)申请号 201410311723.3 (22)申请日 2014.07.02 B24C 3/00(2006.01) B24C 9/00(2006.01) (71)申请人宁波普锐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地址 315141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咸 二村 (72)发明人朱红光 (74)专利代理机构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代理人代宇琛 (54) 发明名称 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2、,它 包括带抛丸腔室(2)的壳体(1),壳体(1)设有 三根定位滚轴,履带(3)套合在定位滚轴上;第 一压轮(6)和第二压轮(7)将履带(3)压出弧形 面(3.1);第一压轮(6)的第一中心孔(6.1)构 成抛丸腔室(2)的唯一入口;壳体(1)的后端面 (1.2)设有抛丸腔室(2)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 有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内端与第二中心孔 (7.1)连通;履带(3)上设有倾斜牙槽(11);抛丸 腔室(2)悬吊有前挡板(12)和后挡板(13);该抛 丸机还设有输送带(14)。该抛丸机能实现自动化 进料及出料且进料和出料过程中能连续抛丸、无 需停机。 (51)Int.Cl. 权利要。

3、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17919 A CN 104117919 A 1/1页 2 1.一种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括中空的壳体(1),壳体(1)内设有抛丸腔室(2),抛 丸腔室(2)内设有履带(3)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可转动安装 有三根平行的定位滚轴(5),三根定位滚轴(5)中的至少一根为主动轴,环形的履带(3)套 合在三根定位滚轴(5)上;壳体(1)的前端面(1.1)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一压轮(6),壳 体(1)的后端面(1。

4、.2)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二压轮(7),两个压轮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 上且两个压轮的轴线与定位滚轴(5)平行,两个压轮将位于两个定位滚轴(5)之间的履带 (3)压成弧形面(3.1);第一压轮(6)设有第一中心孔(6.1),第一中心孔(6.1)构成抛丸 腔室(2)的唯一入口,第一中心孔(6.1)内设有随着第一压轮(6)旋转而将工件推入抛丸 腔室(2)的内螺纹(6.2);第二压轮(7)也设有第二中心孔(7.1),第二压轮(7)的第二中 心孔(7.1)内设有内轮(8),内轮(8)和第二压轮(7)经多块风扇叶片(9)连接,当第二压 轮(7)旋转时风扇叶片(9)将工件推出第二中心孔(7.1);壳体(1)的。

5、后端面(1.2)设有 抛丸腔室(2)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一个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内端与第二中心 孔(7.1)连通;履带(3)上设有当履带(3)旋转时将工件向出口方向推移的倾斜牙槽(11); 抛丸腔室(2)悬吊有防止砂丸进入入口的前挡板(12)和防止砂丸进入出口的后挡板(13), 两挡板上端均与壳体(1)固定;该抛丸机还设有将工件送到壳体(1)入口的输送带(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其特征在于:第一压轮(6)包括同心 的小轮(6.3)和大轮(6.4),小轮(6.3)和大轮(6.4)为一体,大轮(6.4)与履带(3)压紧, 小轮(6.3)配合在壳体(1)。

6、前端面(1.1)的轴承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其特征在于:壳体(1)后端面(1.2)的 轴承内配合有一根转轴(15),转轴(15)内端与第二压轮(7)的内轮(8)固定。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17919 A 1/3页 3 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械方面的表面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全自动履带式抛丸 机。 背景技术 0002 抛丸是一种机械方面的表面处理工艺,它是一种冷处理过程,分为抛丸清理或抛 丸强化,抛丸清理是指高速运动的砂丸冲击工件表面以去除表面氧化层及杂质以提高外观 质量,抛丸强化是指通过砂丸流连续冲击工件表面,迫使工。

7、件材料性能得到强化。而履带式 抛丸机就是给工件抛丸来实现抛丸清理或抛丸强化的机器。 0003 现有技术的履带式抛丸机包括中空的壳体,壳体内设有抛丸腔室,壳体上设有一 个用于开闭抛丸腔室的舱门,抛丸腔室内设有用于翻滚工件的履带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 器,履带上设有多个溜孔,溜孔与砂丸收集处连通,该抛丸机还包括将砂丸从砂丸收集处运 输到抛丸器处以实现砂丸循环的斗式提升机。 0004 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为:打开舱门,放入工件,再闭合舱门,启动履带带动工件翻滚, 同时抛丸器将砂丸高速抛射到正在翻滚的工件表面上以抛丸。砂丸从履带的溜孔进入砂丸 收集处,再被斗式提升机运输提升到抛丸器处以实现砂丸循环。 000。

8、5 现有技术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每批工件抛丸完成后,需要 关机并打开舱门,将工件全部取出后,放入新的一批工件才能继续开机工作,这样,抛丸过 程被中断,需要等到工件替换之后,才能恢复工作,其效率低、速度慢;其次,进料和出料过 程本身,是完全采用人工,用料斗一斗接一斗的将工件放入或铲出的,其劳动强度大、速度 慢、效率低下,人工成本高,进一步降低了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实现自动化进料及出料且进料和出料过 程中能连续抛丸、无需停机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 0007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 括。

9、中空的壳体,壳体内设有抛丸腔室,抛丸腔室内设有履带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壳体 内可转动安装有三根平行的定位滚轴,三根定位滚轴中的至少一根为主动轴,环形的履带 套合在三根定位滚轴上;壳体的前端面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一压轮,壳体的后端面经轴 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二压轮,两个压轮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两个压轮的轴线与定位滚轴 平行,两个压轮将位于两个定位滚轴之间的履带压成弧形面;第一压轮设有第一中心孔,第 一中心孔构成抛丸腔室的唯一入口,第一中心孔内设有随着第一压轮旋转而将工件推入抛 丸腔室的内螺纹;第二压轮也设有第二中心孔,第二压轮的第二中心孔内设有内轮,内轮和 第二压轮经多块风扇叶片连接,当第二压。

10、轮旋转时风扇叶片将工件推出第二中心孔;壳体 的后端面设有抛丸腔室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一个出料斗,出料斗的内端与第二中心 孔连通;履带上设有当履带旋转时将工件向出口方向推移的倾斜牙槽;抛丸腔室悬吊有防 说 明 书CN 104117919 A 2/3页 4 止砂丸进入入口的前挡板和防止砂丸进入出口的后挡板,两挡板上端均与壳体固定;该抛 丸机还设有将工件送到壳体入口的输送带。 0008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09 该机器的工作过程为:开机启动履带,履带会带动第一压轮和第二压轮旋转,工人 将工件批量堆放在输送带上,输送带将工件送到壳体入口,工件。

11、进入第一压轮的第一中心 孔,第一中心孔内的内螺纹将工件推入抛丸腔室的履带上,随着履带转动履带上的牙槽会 在驱动工件翻滚的同时推动工件向抛丸腔室中部移动,使得工件经过前挡板下端与履带的 间隙进入到履带的抛丸区,抛丸器将砂丸高速抛射到正在翻滚的工件表面上以抛丸,工件 一边抛丸一边被牙槽向出口继续推移,进而经过抛丸区,穿过后挡板与履带的间隙移动到 第二压轮的第二中心孔,被旋转的风扇叶片推移到出料斗上,完成出料。 0010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机械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工人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向输 送带批量堆放工件,然后,机器自动完成进料、抛丸、出料过程,相比现有技术完全采用人 工用料斗一斗接一斗的将工件。

12、放入或铲出的操作方法,本发明技术方案大幅度降低劳动强 度、显著加快速度、明显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关键的是,该机器在可 以连续不间断地抛丸,无需因为上料或出料停机,故更进一步加快了速度,提高了效率。而 且,本发明技术方案存在以下几个技术亮点:一是前后挡板的悬吊式设计,两挡板对防止 砂丸从入口和出口泄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由于两挡板的存在,才使得该机器在抛丸 过程中无需关闭入口和出口,使抛丸与进料、出料过程同时进行、使得连续操作避免停机成 为可能,而且,挡板在阻挡砂丸的过程中,又充分利用了工件自重大,会集中在履带的弧形 面底部的特点,将挡板悬挂且使得挡板下端与履带的弧形面的底。

13、部留有间隙,这些间隙保 证了履带上的工件能顺利通过以继续向出口移动,而且,工件基本将间隙填满,防止砂丸泄 露;二是在履带上布设牙槽的设计,使得工件被履带翻滚的同时被同步向出口移动,即实现 了工件沿履带长度方向的自动移动,这样,才便于将履带划分为有砂丸的抛丸区域和无砂 丸的非抛丸区域,进而保证抛丸与进出料同步进行且砂丸不会泄露;三是在第一中心孔设 计内螺纹,且在第二中心孔设计风扇叶片,这样,使得工件在第一中心孔内和第二中心孔内 都能自动移动,这样,就可以将两个中心孔设计的更长一些,使得出口和入口与抛丸区离得 更远,进一步杜绝砂丸泄露的可能;而且风扇叶片除了能将工件外推,还能将工件卷起再排 出,这。

14、样实际上加速了外推工件的速度。 0011 作为改进,第一压轮包括同心的小轮和大轮,小轮和大轮为一体,大轮与履带压 紧,小轮配合在壳体前端面的轴承内,这样的结构装配方便,性能可靠。 0012 作为再改进,壳体后端面的轴承内配合有一根转轴,转轴内端与第二压轮的内轮 固定,这样的结构同样便于装配,而且装配后各个部件功能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的去掉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中所示1、壳体,1.1、前端面,1.2、后端面,2、抛丸腔室,3、履带,3.1、弧形面,4、 溜孔,5、定位滚轴,6、第一压。

15、轮,6.1、第一中心孔,6.2、内螺纹,6.3、小轮,6.4、大轮,7、第二 压轮,7.1、第二中心孔,8、内轮,9、风扇叶片,10、出料斗,11、牙槽,12、前挡板,13、后挡板, 说 明 书CN 104117919 A 3/3页 5 14、输送带,15、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7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全自动履带式抛丸机,它包括中空的壳体1,壳体1内设 有抛丸腔室2,抛丸腔室2内设有履带3和用于喷射砂丸的抛丸器。履带3上设有多个溜孔 4,溜孔4与砂丸收集处连通,该抛丸机还包括将砂丸从砂丸收集处运输到抛丸器处以实现 砂丸循环的斗。

16、式提升机。所述的斗式提升机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其结构类似于水车,它包 括跑道形的传送带,传送带包括上弧形段、下弧形段和两竖直段,传送带上固定多个倾斜的 砂丸斗,随着传送带移动,位于下弧形段的砂丸斗将砂丸从砂丸收集处舀起,砂丸斗随着一 竖直段上升达到上弧形段,此时砂丸斗正好翻转过来,将砂丸倾倒在高处的抛丸器处,以便 循环利用。 0018 壳体1内可转动安装有三根平行的定位滚轴5,三根定位滚轴5中的至少一根为主 动轴,环形的履带3套合在三根定位滚轴5上。壳体1的前端面1.1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 第一压轮6,壳体1的后端面1.2经轴承可转动配合有第二压轮7,两个压轮的轴线位于同 一直线上且两个压轮的轴。

17、线与定位滚轴5平行。两个压轮将位于两个定位滚轴5之间的履 带3压成弧形面3.1,具体的说,三根定位滚轴5呈直角三角形分布,两个压轮将直角三角形 斜边位置的履带3压成弧形面3.1。 0019 第一压轮6设有第一中心孔6.1,第一中心孔6.1构成抛丸腔室2的唯一入口,第 一中心孔6.1内设有随着第一压轮6旋转而将工件推入抛丸腔室2的内螺纹6.2。第二压 轮7也设有第二中心孔7.1,第二压轮7的第二中心孔7.1内设有内轮8,内轮8和第二压 轮7经多块风扇叶片9连接,即每块风扇叶片9外端与第二压轮7固定而内端与内轮8固 定,当第二压轮7旋转时风扇叶片9将工件推出第二中心孔7.1。壳体1的后端面1.2设。

18、有 抛丸腔室2的唯一出口,出口内套合有一个出料斗10,出料斗10的内端与第二中心孔7.1 连通。 0020 第一压轮6与壳体1的前端面1.1配合的具体结构为:第一压轮6包括同心的小 轮6.3和大轮6.4,小轮6.3和大轮6.4为一体,大轮6.4与履带3压紧,小轮6.3配合在壳 体1前端面1.1的轴承内,第一中心孔6.1贯穿大轮6.4和小轮6.3。第二压轮7与壳体1 的后端面1.2配合的具体结构为:壳体1后端面1.2的轴承内配合有一根转轴15,转轴15 内端与第二压轮7的内轮8固定。 0021 履带3上设有当履带3旋转时将工件向出口方向推移的倾斜牙槽11。抛丸腔室2 悬吊有防止砂丸进入入口的前挡板12和防止砂丸进入出口的后挡板13,两挡板上端均与 壳体1固定;两挡板的下端与履带3的搁置工件的弧形面3.1之间留有间隙。而喷射砂丸 的抛丸器位于两挡板之间,这样,两挡板之间的履带3的弧形面3.1就构成了抛丸区域,而 两挡板外侧的履带3的弧形面3.1为非抛丸区域。 0022 该抛丸机还设有将工件送到壳体1入口的输送带14。 说 明 书CN 104117919 A 1/2页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17919 A 2/2页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17919 A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磨削;抛光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