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4104582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PDF 页数:117 大小:37.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58467.1

申请日:

2014.02.20

公开号:

CN104015487A

公开日:

2014.09.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2/175申请日:20140220|||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175

主分类号:

B41J2/175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屋瞬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

优先权:

2013.02.28 JP 2013-03945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联德律师事务所 11361

代理人:

张继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装置的接触部件和容器的端子的接触可靠性的技术。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第1接合部邻接设置,所述容器具有:被设置成能够与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端子;以及能够与第1接合部接合的第1钩状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以及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钩状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钩状部被构造成,在其与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钩状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钩状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5.  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以及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7.  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以及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8.  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9.  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具有:
第1面,其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的液体供给部;以及
第2面,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端子,
所述第2面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的第1被接合部,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11.  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具有: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13.  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14.  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第2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之间。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还包括: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所述第2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2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17.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 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18.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为第1钩状部,所述第2被接合部为第2钩状部。

19.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端子上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20.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所述第2被接合部具有第2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2相对部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端部在所述第2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21.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第2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
液体导入部;以及
容器安装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容器,
该容器具有: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23.  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24.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系统具有: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
容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括:
第1接合部;
第2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包括: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 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26.  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

说明书

说明书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容纳液体的容器相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对于向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供给墨水的技术,使用容纳墨水的墨水容器(简称“容器”)的技术为公众所知。该容器具有:液体容纳部,其用于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以及液体供给部,其用于将液体容纳部的墨水供给打印机。
另外,具备电路基板的容器也是众所周知的,所述电路基板用于与打印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例如,专利文献1)。电路基板上存储有与容器相关的信息,包括容器的制造年月日和容纳的墨水的颜色信息等。在容器被安装到打印机的容器安装部的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的端子与设置在容器安装部上的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由此,能够将电路基板和打印机电连接,从而在电路基板和打印机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74100号公报
在容器的安装状态下,容器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例如,导电性接触部件向容器施加的力(施力)就是外力的一个例子。再例如,通过打印机的打印动作等向容器施加的力也是外力的一个例子。再例如,当打印机类型为容器安装部搭载于设有打印头的托架上的类型(“托架装载型”)时,通过容器沿托架的主扫描方向移动而向容器施加的力(惯性力)也是外力的一个例子。
若容器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则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状态会变 得不稳定,有时会发生不能良好地保持容器和打印机的电连接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容器的底面上设有定位部,以抑制由导电性接触部件施加到容器上的力所导致的位置偏移。容器的定位部为突起状,通过与设置在容器安装部上的定位部相接合,从而抑制由接触部件施加的力所导致的容器的位置偏移。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相对于施加到容器上的外力,有时更难抑制容器上的端子相对于接触部件的位置偏移。例如,在将端子和定位部设置在相距较远的位置的情况下,有时会使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可靠性降低。这样一来,在利用具备端子的容器的技术中,会期待有一种能够提高容器的端子和打印机的接触部件的接触可靠性的技术。另外,在具备端子的容器、液体喷射装置、或者具备容器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系统中,会期待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寿命更长、使用安全性更高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其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第1钩状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钩状部的接合而产生的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进一步地,所述第1钩状部可以被构造成:在其与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钩状部产生的限制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3)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进一步地,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钩状部可以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钩状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钩状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4)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所述第1钩状部可以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当安装容器时,由于第1端部和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因此能够使导电性接触部件摩擦端子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导电性接触部件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而到达未设置端子的部分。
(5)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6)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 方向上。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7)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端子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8)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当安装容器时,即使容器过度偏离液体喷射装置上的设定位置,第1端部也会与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由此,能够使导电性接触部件摩擦端子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导电性接触部件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而到达未设置端子的部分。
(9)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第1面,其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的液体供给部;以及第2面,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端子,所述第2面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 接合的第1被接合部。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0)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设置在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不会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区域发生干涉,从而能够确保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区域。因此,由于第1被接合部能够设置在端子的附近,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形成在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2)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 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3)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之间。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接合部的接合和由第2接合部的接合所产生的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特别是,通过使端子位于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从端子的两侧限制端子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5)根据上述方式的容器还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并且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 距离。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以及第2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形成在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6)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2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力、以及由第2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7)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相对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18)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为第1钩状部,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为第2钩状部。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为钩状部,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第1和第2被接合部。
(19)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端子上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 同一直线上。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将各个部分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通过位于端子两侧的第1和第2被接合部,能够抑制端子上与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接触部分)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使接触部分的位置更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0)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具有第2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2相对部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端部在所述第2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在安装容器时,即使容器过度偏离液体喷射装置上的设定位置,第1端部也会与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且第2端部也会与第2相对部发生触碰。由此,由于能够将导电性接触部件摩擦端子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导电性接触部件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而到达未设置端子的部分。特别是,通过将端子设置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之间,能够在第1端部与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第2端部与第2相对部发生触碰的情况下,抑制端子的倾斜。
(21)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液体导入部;以及容器安装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容器,该容器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接合部的接合和由第2接合部的接合所产生的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特别是,通过使导电性接触部件位于 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第1和第2接合部从导电性接触部件的两侧限制导电性接触部件相对于端子的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2)对于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第2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形成在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不同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3)对于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可以被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通过将各个部分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通过位于导电性接触部件两侧的第1和第2接合部,能够抑制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端子接触的部分(接触部分)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使接触部分的位置更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4)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具备容器和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系统。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括: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包括: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 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接合部与第1被接合部相接合所产生的力、以及由第2接合部与第2被接合部相接合所产生的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特别是,通过使端子位于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从端子的两侧限制端子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5)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第2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形成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即,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26)对于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可以被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通过将各个部分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通过位于导电性接触部件两侧的第1和第2接合部,能够进一步抑制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端子接触的部分(接触部分)的位置偏移。即,能够使接触部分的位置更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方式中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全都是必须的构成要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获得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适当的变更、删除、用新的构成要素替换,或一部分限定内容的删除。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获得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将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并且将其作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种实施方式。
例如,本发明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具备端子和第1钩状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的装置而实现。即,该装置可以具有端子,也可以不具有端子。并且,该装置可以具有第1钩状部,也可以不具有第1钩状部。该装置能够通过例如容器来实现,也能够通过容器以外的其他装置来实现。根据该方式,至少能够解决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种问题中的一种。上述容器、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系统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应用于该装置。
此外,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能够通过诸如容器、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系统、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容器和能够装卸自由地安装容器的容器安装部的单元、具备容器和容纳液体的外部罐的单元等方式而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喷射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A是容器安装部的外观立体图。
图3B是图3A所示容器的剖视图。
图3C是图3A所示容器的剖视图。
图3D是图3A所示容器的剖视图。
图4A是容器安装部的第1外观立体图。
图4B是沿F4A-F4A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容器安装部的第2外观立体图。
图6是容器安装部的俯视图。
图7A是设置在第2插槽上的连接件附近的放大图。
图7B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7C是表示第1和第2接合部与接触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沿F6-F6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第1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0A是第1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第1被接合部的视图。
图10C是用于说明第2被接合部的视图。
图11是第1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第1容器的主视图。
图13是第1容器的后视图。
图14是第1容器的仰视图。
图15是第1容器的俯视图。
图16是第1容器的第1侧视图。
图17是第1容器的第2侧视图。
图18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和第2被接合部与接触部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8B是第1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8C是容器主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沿图15中的F15-F15截取的剖视图。
图20是第2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1是第2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2是第2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3是第2容器的主视图。
图24是第2容器的后视图。
图25是第2容器的仰视图。
图26是第2容器的俯视图。
图27是第2容器的右视图。
图28A是第2容器的左视图。
图28B是用于说明第1被接合部的视图。
图28C是用于说明第2被接合部的视图。
图29A是第2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9B是容器主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30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1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2图。
图32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3图。
图33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4图。
图34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5图。
图35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6图。
图36是沿图35中的F35A-F35A截取的剖视图。
图37是沿图35中的F35B-F35B截取的剖视图。
图3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容器安装部的视图。
图3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视图。
图4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视图。
图41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视图。
图42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剖视图。
图43是第2容器的剖视图。
图44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
图45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
图46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
图47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
图48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电路基板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49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电路基板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50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电路基板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51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2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3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4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5是用于说明容器的示意图。
图56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7是用于说明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的视图。
图58是用于说明被接合部的第1变形例的视图。
图59是用于说明被接合部的第1变形例的视图。
图60是用于说明抵接部件的变形例的视图。
[标号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4、4e~4t:第1容器;4CX:中心;5、5a~5b:容器;5CX:中心;6:记录部;7、7a、7c:容器安装部;7CX:中心轴;9:排出部;9R1:第1端子列;9R2:第2端子列;10:打印机;12:装置主体;14:外壳;16:供纸部盖;16a:载置面;18:记录部保护盖;20:排出部盖;22:操作部;24:供纸部;26:纸张开口部;28:纸张引导部;30、30A:接点机构;31、31A:第2侧面;32、32A:凹状部;33、33A:第1侧面;34、34A:凹状部;36、36A、36a、36b:第1被接合部(第1钩状部);37、37A、37a、37b:第2被接合部(第2钩状部);39、39A:配置部;39a:表面;41、41e、41f、41g:外壳;42、42A:第2壁(第2面、正面);43、43A:第3壁(第3面、背面);44、44A:第1壁(第1面、底面);45、45A:第4壁(第4面、顶面);46、46A:第5壁(第5面、右侧面);47、47A:第6壁(第6面、左侧面);60:控制部;62:托架引导轴;70:插槽(安装空间);70a:第1插槽;70b:第2插槽;71a、71b:安装室;72:第1装置侧侧壁;73:第2装置侧侧壁;74:装置侧底壁;76:第3装置侧侧壁;77:第4装置侧侧壁;80、80a、80b:连接件;82:接触部件组;82R1:列;82R2:列;84:第1接 合部;84a:表面;84fa:第1抵接部;84fb:第1端部;85:第2接合部;85s:第2侧面;85t:第1侧面;85fa:第2抵接部;85fb:第2端部;89:基板;90、90A:电路基板;90a:表面;94:限制部;95、95A:平面;98:旋转支点;99:记忆装置;102、102A:保持部件;104:第1液体保持部件;106:第2液体保持部件;108:第3液体保持部件;110:第4液体保持部件;150、150a、150r:转接器;151:外部罐;153:管;155:辅助转接器;156:辅助转接器;167:流通针;170:手柄;171:操作部;172:旋转轴;175:接合部分;177:旋转轴;191、191q、191r:容纳部件;193、193n:转接器;194:容纳部件主体;197、197n:接纳部;197a:开口;199:开口;199n:开口;321、321A、321a、321b:第2抵接部;322、322A:第2相对部;323、323A:第2侧面部;341、341A、341a、341b:第1抵接部;342:第1相对部;343:第1侧面部;344:主体部;377主体部;412、412A:盖部件;414、414A:容器主体;417:直线;418:圆弧;421、421A:手柄;424:抵接部;426:操作部;427:支点;432、432A、432a、432b:被接合部;436、436A:突出部;441、441A:第1划分面;442、442A:第2划分面(台阶);443、443A:第3划分面;444:槽部;445、445A:被接合部;447、447A、447A1~A3:液体供给部;448:槽部;449、449A:抵接部;450、450A、450A1:大气开放流路;451:一端;452:另一端;455、455A:槽;456、456A:片状部件;461、461A:凹陷部;480、480A、480A1~A3:液体容纳部;480H:第2部分;480L:第1部分;480p:内部容器部;481:第1流路(槽);481A:槽;482:第2流路;483、483A:突起;485A:划分壁;485B:划分壁;485Aa:间隔壁;485Ba:间隔壁;489:第3流路;499:抵接部件;701:流路;703、703a~d:液体导入部;704、704a、704b:底壁接合部;705:开口;706:片状部件;707、707a~c:抵接部;708:台阶;722:装卸部;732:端面;733、733a~c:接合部;739:凸部;741:间隔壁;743:间隔壁;745:间隔壁;800~809:接触部件;811:支点;821:一端部分;855: 连接件主体;900:端子组;910:内部开放流路;930、930A:端子;980:弹簧;P:纸张;C2:平面;SD:安装方向;PN:平面;CT:平面;Da、Db、Lb、Eb、Dc、Dd:距离;Ba:宽度;Ff、Fp、Fs、Ft、Fy、Fq:力;cp:接触部;CT1:部分;CT2:部分;PNA:平面;La1、Ea1、La2、Ea2:距离;CTA:平面;FtY、FtZ: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按照以下顺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A~C.各种实施方式
D.各种变形例
A.第1实施方式
A-1.液体喷射系统1的结构
图1是表示液体喷射系统1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系统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和图2中,绘制有互相垂直的X、Y、Z轴。以下所示的附图也根据需要标注有X、Y、Z轴。图1和图2中的X、Y、Z轴与其他图中的X、Y、Z轴相对应。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0和两种容器4、5。如图2所示,在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1中,容器4、5可装卸地安装在打印机10的容器安装部7上。该容器安装部7设置在托架上,该托架具有用于喷出墨水的打印头。在此,容器4亦被称作“第1容器4”,容器5亦称作“第2容器5”。
第1容器4容纳黑色墨水。第2容器5的内部被划分成三个液体容纳部。通过这样的划分,第2容器5容纳有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三种颜色的墨水。
在此,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的容器的数目和种类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四个第1容器4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这时,可以将分别对应于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墨水的四个第1容器4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另外,也可以将容纳其他颜色(例如, 浅品红色或者淡青色)的墨水的容器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
打印机10为喷墨打印机。如图1所示,打印机10具有外壳14、供纸部盖16、记录部保护盖18、排出部盖20和操作部22。另外,如图2所示,打印机10还具备装置主体12。
如图1所示,外壳14覆盖在装置主体12的周围,构成打印机10的外形。并且,在打印机10的上表面上设有供纸部盖16。供纸部盖16可旋转地安装在外壳14的上表面上。供纸部盖16能够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和闭合的状态(图中未示出)。当供纸部盖16相对于外壳14处于闭合的状态时,其与外壳14的上表面一起构成打印机10的上表面。
另外,当供纸部盖16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其状态为朝向打印机10的背面侧(-Y方向侧)倾斜。在该状态下,供纸部盖16的内面作为纸张载置面16a而发挥功能。
并且,当供纸部盖16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装置主体12的下述供纸部24的纸张开口部26呈现为向打印机10的上方开口的状态。因此,供纸部24能够将承载在载置面16a上的纸张向进给路径运送。该进给路径是指进行印刷时纸张的移动路径。另外,在纸张开口部26处设有一对纸张引导部28。该对纸张引导部28被构造成在打印机10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间隔可调。该对纸张引导部28约束纸张宽度方向的两端,限定纸张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当供纸部盖16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记录部保护盖18和操作部22处于在打印机10的上表面上露出的状态。记录部保护盖18能够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图中未示出)和闭合的状态(图1)。当记录部保护盖18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用户能够在设置于装置主体12上的记录部6处进行操作。
此外,操作部22具备用于操作打印机10的电源按钮和打印设定按钮等。当供纸部盖16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用户可以实现对操作部22的操作,从而能够操作打印机10。
进一步地,在外壳14的前面上设有排出部盖20。排出部盖20可 旋转地安装在外壳14的前面上。排出部盖20能够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图1)和闭合的状态(图中未示出)。当排出部盖20相对于外壳14处于打开的状态时,排出部盖20可从装置主体12的排出部9将进行过记录的纸张P向打印机10的前方排出。
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12具有供纸部24、记录部6、排出部9和控制部60。
控制部60与供纸部24、记录部6以及排出部9电连接,其根据从操作部22输入的指令控制各个部分的动作。并且,控制部60通过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控制托架(图中未示出)的移动和运送辊轴的旋转。托架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的底面上。另外,控制部60可与容器4、5上的电路基板之间进行信号的交换。
记录部6还设有托架引导轴62和图中未示出的托架驱动单元。托架引导轴62被设置为沿X轴方向,即装置主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托架引导轴62穿过设置在托架背面侧的轴承部(图中未示出)。托架引导轴62支撑托架。并且,托架引导轴62为中空轴的结构。
托架为能够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托架驱动单元在装置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上进行运送的结构。通过在装置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上运送托架,使容器安装部7在装置主体12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即,容器4、5通过打印机10在运送方向(X轴方向)上传送。按照本实施方式,容器4、5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该容器安装部7设置在使打印头移动的托架上,这种打印机10的类型亦称作“托架装载型”。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与托架不同的部位形成不动的容器安装部7,使墨水经由软管从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的容器4、5供给托架上的打印头。这种打印机类型亦称作“非托架装载型”。这时的容器4、5并不限于可装卸的容器,也可以是固定的墨罐。该墨罐也可以是具有能够从外部注入墨水的墨水注入口的墨罐。
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以沿托架往复移动的主扫描方向(左右方向)的轴为X轴,以沿运送纸张的副扫描方向(前后方向)的轴为Y轴,以沿铅垂方向(上下方向)的轴为Z轴。并且,沿铅 垂向上的方向为+Z轴方向,沿铅垂向下的方向为-Z轴方向。另外,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是指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面为与X轴以及Y轴平行的面(XY平面)。
A-2.容器的安装状态
图3A是容器安装部7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A中,示出了在安装了第1和第2容器4、5的状态下的容器安装部7。如图3A所示,在容器4、5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上的安装状态下,第1和第2容器4、5在运送方向(X轴方向)上并排地设置。在安装状态下,第1和第2容器分别具备的作为装卸机构部的手柄421、421A与容器安装部7相接合。使用者通过向手柄421、421A的操作部426、426A施加外力来改变手柄421、421A的位置,从而解除其与容器安装部7上的装卸部722的接合。通过解除容器安装部7和容器4、5的接合,使用者能够将容器4、5从容器安装部7上取下。
图3B是将图3A所示的容器4所在的部分沿与Y轴和Z轴平行的平面(YZ平面)剖切时的剖视图。图3C是将图3A所示的容器4所在的部分沿与图3B不同的YZ平面剖切时的剖视图。图3D是将图3A所示的容器4所在的部分沿与图3B以及图3C不同的YZ平面剖切时的剖视图。以下将结合图3B~D对容器4的安装状态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图3B~D所示的力的关系即使在容器5的安装状态下也是相同的,因此省略关于容器5的安装状态的说明。
如图3B所示,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容器安装部7上的导电性接触部件800(具体为一端部分821)与容器4上的电路基板90(具体为端子930)接触。由此,容器4受到接触部件800施加的力Ft。力Ft包含作为第1方向即-Y轴方向的分量和作为第2方向即+Z轴方向的分量。也即,力Ft能够分解为-Y轴方向的力FtY和+Z轴方向的力FtZ。
另外,如图3B所示,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容器安装部7上 的接合部733与容器4上的被接合部432相接合。由此,通过接合部733能够向容器4施加-Z轴方向(铅垂向下方向)的力Fq。通过力Fq,可限制容器4中位于-Y轴方向侧的部分向+Z轴方向(铅垂向上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3C所示,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将容器安装部7上的液体导入部703插入到容器4上的液体供给部447中,使两个部件703、447连接在一起。由此,和液体供给部447连接的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与液体导入部703相抵接。通过两部件104、703的抵接,由液体导入部703向容器4施加沿+Z轴方向(铅垂向上方向)的力Ff。另外,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也能够被视为液体供给部447的一部分。
并且,如图3C所示,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容器安装部7上的第1接合部84与容器4上的第1被接合部36(亦称作“第1钩状部36”)相接合。由此,通过第1接合部84向容器4施加沿+Y轴方向的力Fp。通过施加力Fp以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能够限制容器4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包含沿-Y轴方向的分量。并且,容器安装部7上的第2接合部85与容器4上的第2被接合部37(亦称作“第2钩状部37”)具有同样的关系。第1被接合部36与第2被接合部37相比位于+X轴方向侧。在图3C中示出了第2被接合部37和第2接合部85的截面。
如图3D所示,在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容器安装部7上的装卸部722与容器4上的手柄421相接合。由此,通过装卸部722向容器4施加沿-Z轴方向(铅垂向下方向)的力Fy。并且,通过装卸部722向容器4施加沿-Y轴方向的力Fs。通过施加力Fy,容器4上的+Y轴方向侧的部分向+Z轴方向侧的移动将受到限制。
A-3.容器安装部7的详细说明
图4A是容器安装部7的第1外观立体图。图4B是沿F4A-F4A截取的剖视图。图5是容器安装部7的第2外观立体图。图6是容器 安装部7的俯视图。图7A是设置在第2插槽70b上的连接件80附近的放大图,是将设置在容器安装部7上的连接件80放大后的视图。图7B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图7C是表示第1和第2接合部84、85与接触部82cp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8是沿F6-F6截取的局部剖视图。以下将结合图4A~图8对容器安装部7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A所示,容器安装部7具有五个壁72、73、74、76、77。这五个壁72、73、74、76、77由合成树脂形成。容器安装部7由五个壁72、73、74、76、77限定而成。容器安装部7为凹状,内侧具有用于安装容器4、5的插槽70(安装空间70)。插槽70具备用于安装第1容器4的第1插槽70a和用于安装第2容器5的第2插槽70b。第1和第2插槽70a、70b通过间隔壁741划分而成。间隔壁741的高度比液体导入部703的高度高。即,间隔壁741位于+Z轴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被设置为高于液体导入部703位于+Z轴方向侧的端部的位置。由此,在容器4、5的安装过程中,能够减小容器4、5的外壳触碰液体导入部703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减小液体导入部703破损的可能性。
第1和第2插槽70a、70b的形状均大致为长方体形状。在容器安装部7中,以X轴方向为宽度方向,以Y轴方向为长度方向,以Z轴方向为高度方向。第2插槽70b的宽度大于第1插槽70a的宽度。
壁74限定了容器安装部7的底面,壁72、73、76、77分别限定了容器安装部7的侧面,且容器安装部7的侧面与容器安装部7的底面相交。壁74亦称作“装置侧底壁74”,壁72亦称作“第1装置侧侧壁72”,壁73亦称作“第2装置侧侧壁73”,壁76亦称作“第3装置侧侧壁76”,壁77亦称作“第4装置侧侧壁77”。在与装置侧底壁74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开口,当装卸容器4、5时,所述开口允许容器4、5通过。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两个面(要素)“相交”的含义是指以下状态中的任何一种:两个面(要素)相互交叉并且实际相交;一个面(要素)的延长面(延长部)与另一个面(要素)相交;以及相互的延长面(延长部)相交。
第1~第4装置侧侧壁72、73、76、77相对于装置侧底壁74竖直地设置。第1~第4装置侧侧壁72、73、76、77从装置侧底壁74上大致垂直地延伸。第1装置侧侧壁72和第2装置侧侧壁73夹持插槽70并且彼此相对。第3装置侧侧壁76和第4装置侧侧壁77夹持插槽70并且彼此相对。在此,装置侧底壁74相对于插槽70位于-Z轴方向侧。第1装置侧侧壁72相对于插槽70位于+Y轴方向侧。第2装置侧侧壁73相对于插槽70位于-Y轴方向侧。第3装置侧侧壁76相对于插槽70位于+X轴方向侧。第4装置侧侧壁77相对于插槽70位于-X轴方向侧。
如图4A所示,装置侧底壁74上形成有台阶708。由此,插槽70具备深度不同的安装室71a、71b,且安装室71b比安装室71a深。即,安装室71b的底面设置在比安装室71a的底面低的位置。
如图4A和图6所示,装置侧底壁74具有液体导入部703、底壁接合部704、抵接部707。其中,设置有四个液体导入部703,两个底壁接合部704和三个抵接部707。
液体导入部703为管状。液体导入部703从装置侧底壁74上沿+Z轴方向延伸。在安装了容器4、5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703与容器4、5的液体供给部447连接。通过形成于液体导入部703的一端部上的开口705(图4B),将容纳在容器4、5中的墨水导入到液体导入部703内的流路701(图4B)中。导入液体导入部703中的墨水向打印头流动。如图4A和图4B所示,液体导入部703的周围设有片状部件706。在容器4、5的安装状态下,片状部件706通过与容器4、5上的液体供给部447的周围相接触,抑制了墨水向液体导入部703的外侧漏出。如图4B所示,液体导入部703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7CX。
如图4A所示,当对四个液体导入部703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四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703”;当对每个液体导入部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703a”、“703b”、“703c”、“703d”。液体导入部703a设置在第1插槽70a上,而液体导入部703b、703c、703d 设置在第2插槽70b上。如图6所示,液体导入部703a~703d沿X轴方向布置。液体导入部703a~703d大致以一定的间隔隔开设置。
如图4A和图6所示,底壁接合部704为形成于装置侧底壁74上的凹陷部。并且,底壁接合部704也可以是通孔。如图6所示,底壁接合部704分别在第1插槽70a和第2插槽70b上各形成有一个。底壁接合部704中插入容器4、5的一部分。由此,进行容器4、5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的定位。当对两个底壁接合部704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两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704”,当对每个底壁接合部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704a”、“704b”。底壁接合部704a设置在第1插槽70a中,底壁接合部704b设置在第2插槽70b中。
如图4A所示,抵接部707为形成于装置侧底壁74上的突起。抵接部707设置在靠近液体导入部703的位置。在将容器4、5向容器安装部7安装时的安装过程中,抵接部707与容器4、5的一部分抵接。通过使抵接部707与容器4、5的一部分相抵接,能够抑制容器4、5过度装入容器安装部7中。由此,能够实现液体导入部703与容器4、5的液体供给部适当程度的接触。因此,能够将从容器4、5向液体导入部703导入的墨水量维持在适当的范围。
当对三个抵接部707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707”;当对每个抵接部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707a”、“707b”、“707c”。如图6所示,抵接部707a设置在第1插槽70a上,抵接部707b、707c设置在第2插槽70b上。为了抑制第2容器5的倾斜并且实现稳定的抵接,抵接部707b、707c在X轴方向上隔开设置。在X轴方向上,抵接部707b设置在与液体导入口703b相重合的位置,所述液体导入口703b在三个并排的液体导入口703b~703d中位于最靠近-X轴方向侧的位置。并且,在X轴方向上,抵接部707c设置在与液体导入口703d相重合的位置,所述液体导入口703d在三个并排的液体导入口703b~703d中位于最靠近+X轴方向侧的位置。
如图5所示,第1装置侧侧壁72具有连接件80和装卸部722。设有两个连接件80。当对这两个连接件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两个中 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80”;当对每个连接件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80a”、“80b”。连接件80a设置在第1插槽70a上,连接件80b设置在第2插槽70b上。即,连接件80a与第1容器4接触,连接件80b与第2容器5接触。
如图7A所示,连接件80具有连接件主体855、第1接合部84、第2接合部85、接触部件组82。接触部件组82包括九个导电性接触部件801~809。在此,当对这九个接触部件801~809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九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800”。连接件主体855为用于固定导电性接触部件800的部件。连接件主体855的表面84a朝向包含+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即,作为平面的表面84a的法线沿包含+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延伸。
如图7A所示,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均固定在连接件主体855上。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均为从连接件主体855向铅垂向上方向延伸的柱状部件。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的形状相同。在安装状态下,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分别与容器4、5上对应的被接合部(钩状部)36、37相接合(图3C)。
如图7A所示,第1接合部84与接触部件800相邻地设置。第2接合部85与接触部件800相邻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合部84与接触部件800在X轴方向上相邻设置。第2接合部85与接触部件800在X轴方向上相邻设置。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1接合部84具有第1抵接部84fa和第1端部84fb。第1抵接部84fa和第1端部84fb均构成第1接合部84的外表面。第1抵接部84fa为位于+Y轴方向侧的面。第1端部84fb为第1接合部84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的面。第1抵接部84fa与第1端部84fb相交。第2接合部85具有第2抵接部85fa和第2端部85fb。第2抵接部85fa和第2端部85fb均构成第2接合部85的外表面。第2抵接部85fa为位于+Y轴方向侧的面。第2端部85fb为第2接合部85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的面。第1和第2抵接部84fa、85fa为垂直延伸的面。第1和第2端部84fb、85fb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 态下为水平的面。
在容器4、5的安装状态下,第1抵接部84fa通过与作为容器4、5的一部分的被接合部36相接触而与之接合。在容器4、5的安装状态下,第2抵接部85fa通过与作为容器4、5的一部分的被接合部37相接触而与之接合。在将容器4、5向容器安装部7安装的安装过程中,第1端部84fb与作为容器4、5的一部分的被接合部36相对。在安装过程中,第2端部85fb与作为容器4、5的一部分的被接合部37相对。
如图7A所示,导电性接触部件800由连接件主体855保持。接触部件800具有弹力。接触部件800的一部分从连接件主体855的表面84a突出。如图7A和图7B所示,接触部件800中从表面84a突出的部分亦称作“一端部分821”。一端部分821的侧面形状为三角形,其顶部形成与容器4、5的端子930接触的接触部82cp。
如图8所示,接触部件800的另一部分与设置在容器安装部7上的基板89接触。基板89与打印机10的控制部60电连接。接触部件800为板状的弹性部件,并具有弹力。接触部件800的一端部分821能够以支点811为中心沿箭头R8所示方向位移。箭头R8的方向为在与Y轴方向和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YZ平面)内的方向。
如图7A所示,接触部件800在由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夹持的位置处固定在连接件主体855上。接触部件800在X轴方向上位于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之间。
在此,接触部件801亦称作“第1接触部件801”,接触部件802亦称作“第2接触部件802”,接触部件803亦称作“第3接触部件803”,接触部件804亦称作“第4接触部件804”,接触部件805亦称作“第5接触部件805”,接触部件806亦称作“第6接触部件806”,接触部件807亦称作“第7接触部件807”,接触部件808亦称作“第8接触部件808”,接触部件809亦称作“第9接触部件809”。
如图7B所示,第1~4接触部件801~804的各个接触部82cp以形 成沿X轴方向的列82R2的方式设置。并且,第5~9接触部件805~809的各个接触部82cp以形成沿X轴方向的列82R1的方式设置。各个列82R1、82R2位于不同的高度。
如图8所示,在安装状态下,接触部件800对容器4(具体为电路基板90)施加力Ft。力Ft为包含沿第1方向即-Y轴方向的分量和沿第2方向即+Z轴方向的分量的力。即,力Ft能够被分解为-Y轴方向的力FtY和+Z轴方向的力FtZ。另外,在图8中,虽然仅针对容器4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容器5来说,其也受到通过连接件80施加的与力Ft方向相同的力。
如图7B所示,接触部件800中形成列82R1的接触部件805~809上与容器4、5的端子接触的部分82cp至液体导入部703的中心轴(中心)7CX的距离为距离Dd。另外,接触部件800中形成列82R2的接触部件801~804上与容器4、5的端子接触的部分82cp至液体导入部703的中心轴(中心)7CX的距离为距离Dc。此外,第1接合部84上与容器4、5的被接合部36接触的部分CT1至液体导入部703的中心轴(中心)7CX的距离为距离Db。第2接合部85上与容器4、5的被接合部37接触的部分CT2至液体导入部703的中心轴(中心)7CX的距离为距离Da。各个距离Da~Dd均为Y轴方向上的尺寸。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距离Da和距离Db大小相同。打印机10具有以下关系:距离Da大于距离Dc、Dd;距离Db大于距离Dc、Dd。而且,在容器4、5安装前的状态和安装状态下均满足上述关系。
如图7C所示,部分CT1与部分82cp位于同一平面PN上,其中,所述部分82cp是形成列82R2的接触部件800和容器4、5的端子接触的部分。并且,部分CT2与部分82cp位于同一平面PN上,其中,所述部分82cp是形成列82R2的接触部件800和容器4、5的端子接触的部分。在容器4、5安装前的状态和安装状态下均满足图7C所示的关系。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第1抵接部84fa上的部分CT1的区域带有单线阴影线。并且,在第2抵接部85fa上的部分CT2的区域带有单线阴影线。
图4A所示的装卸部722与容器4、5所具备的手柄421、421A相接合。装卸部722为设置在第1装置侧侧壁72的上端部的板状部件。
如图4A所示,第2装置侧侧壁73具有接合部733。接合部733为通孔,并且有四个。在此,当对四个接合部733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四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733”;当对每个接合部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733a”、“733b”、“733c”、“733d”。接合部733a、733b设置在第1插槽70a上,接合部733c、733d设置在第2插槽70b上。
A-4.第1容器4的外观说明
以下将利用图9~图17,重点对第1容器4的外观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第1容器4的外观立体图。图10A是第1容器4的外观立体图。图10B是用于说明第1被接合部36的视图。图10C是用于说明第2被接合部37的视图。图11是第1容器4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第1容器的4主视图。图13是第1容器4的后视图。图14是第1容器4的仰视图。图15是第1容器4的俯视图。图16是第1容器4的第1侧视图。图17是第1容器4的第2侧视图。在此,图10A是在将第1容器4从电路基板90上取下的状态下的视图。
如图9、图16~图17所示,第1容器4为角柱形状。如图9和图12所示,第1容器4具有外壳41、片状部件456(图11)和电路基板90。外壳41的内部被划分成用于容纳墨水的空间(液体容纳部480)。外壳41形成第1容器4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外壳41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并且,外壳41的一部分由树脂制的片状部件形成。
如图13和图17所示,第1容器4的尺寸以长度Bb最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长度Bb(Y轴方向的尺寸)、宽度Ba(X轴方向的尺寸)、高度Bc(Z轴方向的尺寸)。并且,第1容器4的各个尺寸的大小关系能够任意变化。
如图9以及图13所示,第1容器4具有第1壁44、第2壁42、 第3壁43、第4壁45、第5壁46和第6壁47。所述壁42~47限定了第1容器4的内部空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标号42~47作为构成第1容器4的外壳的壁、尤其是以外表面的含义使用。因此,第1~第6壁42~47也可以称为第1~第6面42~47。第2~第6面42、43、45、46、47为大致平坦的面。第1面44由多个大致平坦的面形成。大致平坦包括整个区域完全平坦的情况和面的一部分具有凹凸的情况。也就是说,包括即使面的一部分有些许凹凸,只要是确保能够构成第1容器4的外壳的面或者壁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面或者壁由位于不同平面的多个要素组合构成的情况。第2~第6面42、43、45、46、47的外形均大致为长方形。
在此,第1面44亦称作底面44,第2面42亦称作正面42,第3面43亦称作背面43,第4面45亦称作顶面45,第5面46亦称作右侧面46,第6面47亦称作左侧面47。
如图17所示,第1面44和第4面45在Z轴方向上相对。第2面42和第3面43在Y轴方向上相对。如图13所示,第5面46和第6面47在X轴方向上相对。第1面44相对于外壳41的内部空间位于-Z轴方向侧。第4面45相对于外壳41的内部空间位于+Z轴方向侧。第2面42相对于外壳41的内部空间位于+Y轴方向侧。第3面43相对于外壳41的内部空间位于-Y轴方向侧。第5面46相对于外壳41的内部空间位于+X轴方向侧。第6面47相对于外壳41的内部空间位于-X轴方向侧。
如图9和图16所示,第1面44包括第1划分面441、第2划分面442和第3划分面443。第1~第3划分面441~443均大致为平坦的面。并且,第1~第3划分面441~443的外形均大致为长方形。第1划分面441和第3划分面443在安装状态下为水平的面。第3划分面443与第1划分面441相比位于-Z轴方向侧(铅垂向下方向侧)。第2划分面442为垂直的面。第2划分面442与第1划分面441以及第3划分面443连接而形成台阶。由此,如图17所示,第1容器4的内部空间具有第1部分480L和比第1部分480L高度更大的第2部分 480H。即,液体容纳部480具有高度不同的第1部分480L和第2部分480H。
如图9和图14所示,第1面44中的第1划分面441上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如图14所示,液体供给部447为圆形的开口。液体供给部447具有中心4CX。液体供给部447使液体容纳部480与外部连通。液体供给部447中连接(插入)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703。若使液体导入部703连接到液体供给部447上,则能够将容纳在液体容纳部480中的墨水导入液体导入部703。
如图16所示,将第1容器4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上时的安装方向SD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铅垂向下方向)。在此,在实际将第1容器4插入容器安装部7时,第1容器4的状态通常并不总是一定的。在欲将第1容器4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上的中间阶段,存在第1容器4的状态相对于Z轴倾斜的情况。然而,在即将安装之前和安装之后的状态下,液体供给部447(图14)接纳液体导入部703,该液体导入部703具有沿Z轴方向的中心轴7CX。因此,第1容器4能够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向-Z轴方向安装。
如图9所示,第1面44的第1划分面441还具备被接合部445和抵接部449。被接合部445为突起,且在第1面44上被设置在靠近第6面47和第3面43的相交处的部位。被接合部445是用于使液体供给部447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定位的部件。被接合部445的外周形成为比容器安装部7的底壁接合部704a(图6)的内周稍小。在安装状态下,被接合部445插入容器安装部7的底壁接合部704a(图6)中。由此,能够使液体供给部44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703a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进行定位。
如图9所示,抵接部449为突起。在第1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抵接部449为用于抑制液体导入部703过度插入液体供给部447内的部件。抵接部449设置在靠近液体供给部447的位置。在安装过程中,抵接部449与容器安装部7的抵接部707a(图6)相抵接。由此,通过两部件449、707a相抵接的状态,能够进一步抑制第1容器4沿铅 垂向下方向装入。在此,抵接部707、449中的至少一方为突起的状况起到了以下效果:即,通过确保突起的精度以代替形成突起的部分的整体的精度,从而能够抑制第1容器4的过度装入。
如图13和图16所示,第3面43具有被接合部432和突出部436。被接合部432为突起,且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有两个。当对两个被接合部432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两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432”,当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432a”、“432b”。在安装状态下,被接合部432a与接合部733a(图4A)相接合,被接合部432b与接合部733b(图4A)相接合。通过两部件432、732的接合,处于安装状态的第1容器4的第3面43侧朝铅垂向上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突出部436在第3面43上设置在第4面45侧的上边缘部分。在安装状态下,突出部436与第2装置侧侧壁73相比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图3A、图4)。
如图9所示,第2面42具有手柄421和包括端子930的接点机构30。如图12所示,手柄421和接点机构30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
在将第1容器4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进行装卸时使用手柄421。并且,手柄421通过与容器安装部7的装卸部722(图4A)接合而限制第1容器4的+Y轴方向侧向+Z轴方向(铅垂向上方向)的移动。如图9所示,手柄421具有支点427、抵接部424和操作部426。支点427位于最靠近-Z轴方向侧,支点427、抵接部424、操作部426依次位于+Z轴方向侧。手柄421能够以支点427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发生弹性形变。抵接部424在安装状态下与装卸部722接合。操作部426为使用者施加外力的部分。使用者通过朝-Y轴方向侧(靠近第2面42的一侧)对操作部426施加外力,从而解除装卸部722和抵接部424的接合。
如图9和图12所示,接点机构30具备第1被接合部36、第2被接合部37、配置部39和电路基板90。配置部39和电路基板90均设置在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之间。
如图10A所示,配置部39大致为三角柱状。配置部39的表面39a向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的第1划分面441倾斜。具体来讲,表面39a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倾斜:随着表面39a从第1面44逐渐靠近第4面45,表面39a逐渐远离第2面42。换言之,表面39a朝向包含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的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即,沿表面39a的平面法线向包含-Z轴方向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
如图16所示,配置部39上位于+X轴方向侧的第1侧面33从第1被接合部36中露出。另外,如图10A所示,配置部39上位于-X轴方向侧的第2侧面31从第2被接合部37中露出。
如图9所示,电路基板90设置在配置部39的表面39a上。如图12所示,电路基板90的表面90a上设有端子组900。表面90a为平面。如图12所示,端子组900包括九个端子931~939。电路基板90的背面设有记忆装置99(图18B)。记忆装置99中存储有与第1容器4的墨水有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或者容纳的墨水颜色)等。通过端子组900与打印机10的接触部件组82(图7A)的接触,在电路基板90的记忆装置99和打印机10的控制部60之间进行数据信号的交换。当对九个端子931~939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九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930”。
在此,端子931亦称作“第1端子931”,端子932亦称作“第2端子932”,端子933亦称作“第3端子933”,端子934亦称作“第4端子934”,端子935亦称作“第5端子935”,端子936亦称作“第6端子936”,端子937亦称作“第7端子937”,端子938亦称作“第8端子938”,端子939亦称作“第9端子939”。
如图12所示,端子930位于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之间。具体来讲,在X轴方向(宽度方向)上,端子930设置在由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所夹持的位置。九个端子931~939均大致形成为矩形。九个端子931~939以形成两列9R1、9R2的方式设置。两列9R1、9R2位于不同的高度,且均沿第1容器4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两列9R1、9R2之中位于-Z轴方向侧的列亦称作第1端子列9R1, 位于+Z轴方向侧的列亦称作第2端子列9R2。第1端子列9R1包括五个端子935~939。第2端子列9R2包括四个端子931~934。在各个端子931~939的中央部均存在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接触部cp。第1和第2端子列9R1、9R2均可认为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
形成第1端子列9R1的端子935~939的各个接触部cp与形成第2端子列9R2的端子931~934的各个接触部cp相互之间错开设置。具体地说,各个接触部cp被设置成所谓的相互错开的格子状。接触部cp形成于端子930的端面上。所述端面为平面。
如图16所示,平面95相对于第1划分面441倾斜,其中,所述平面95包含端子930上的形成有接触部cp的端面930a,所述第1划分面441上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平面95也可以说是由各个接触部cp限定的平面。平面95的倾斜度与配置部39的表面39a的倾斜度相同。即,平面95朝向包含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的分量和+Y轴方向分量的方向倾斜。例如,平面95相对于水平面(第1划分面441)以范围在25度~45度的设定角度倾斜。
如图10A和图16所示,第1被接合部36为钩状。即,如图10B所示,第1被接合部36具有凹状部34,其朝铅垂向下方向侧(第1面44侧)开口。凹状部34为将第1被接合部36上的位于铅垂向下方向侧的端部的中间部分切下后的形状。第1被接合部36被构造成,在其与第1接合部84(图7A)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限制端子930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
如图10B所示,凹状部34具有第1抵接部341、第1相对部342和第1侧面部343。凹状部34由这些要素341、342、343限定而成。在第1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第1抵接部341与第1接合部84的第1抵接部84fa相接合。第1相对部342为凹状部34的底部。第1相对部342在安装过程中与第1接合部84的第1端部84fb(图7A)相对。第1被接合部36亦称作“第1钩状部36”。凹状部34亦称作“第1凹状部34”。
如图10A所示,第2被接合部37为钩状。即,如图10C所示, 第2被接合部37具有凹状部32,其朝铅垂向下方向侧(第1面44侧)开口。凹状部32为将第2被接合部37上的位于铅垂向下方向侧的端部的中间部分切下后的形状。第2被接合部37被构造成为,在其与第2接合部85(图7A)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限制端子930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
凹状部32具有第2抵接部321、第2相对部322和第2侧面部323。凹状部32由这些要素321、322、323限定而成。在第1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第2抵接部321与第2接合部85的第2抵接部85fa相接合(图7A)。第2相对部322为凹状部32的底部。第2相对部322在安装过程中与第2接合部85的第2端部85fb(图7A)相对。第2被接合部37亦称作“第2钩状部37”。凹状部32亦称作“第2凹状部32”。
如图9所示,第1和第2凹状部34、32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第1和第2凹状部34、32形成在相同的高度。
如图11所示,第4面45设有大气开放流路450。大气开放流路450使第1容器4的液体容纳部480与外部连通。随着液体容纳部480内液体的消耗,大气开放流路450将大气导入液体容纳部480内。如图11和图15所示,大气开放流路450由槽455和片状部件456形成,所述槽455形成于第4面45上,所述片状部件456粘贴在第4面45上。片状部件456由液体无法透过的部件形成。大气开放流路450的一端451与外部连通,另一端452与液体容纳部480连通。大气开放流路450为曲折路径。由此,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使流路的长度更长。因而,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480内的墨水从大气开放流路450向外部蒸发。
如图16所示,第5面46上具有凹陷部461。凹陷部461在第5面46上设置在与容器安装部7上的间隔壁741(图4A)相对应的位置。凹陷部461为能够接纳间隔壁741的结构。由此,由于能够有效地将容器安装部7的插槽70用于安装第1容器4,故而能够实现容器安装部7的小型化。
A-5.第1容器4的各个要素(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
下面结合图9~图18A对第1容器4上的多个要素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8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与接触部cp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如图12所示,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在第1容器4的宽度方向上隔开设置。以在第1容器4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穿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的中央,并且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为平面CT。这时,第7端子937的接触部cp穿过平面CT。第7端子937的接触部cp位于形成第1端子列9R1的多个接触部cp的中央位置。并且,第7端子937的接触部cp位于电路基板90的宽度中央。如图12所示,各个端子931~939在第1容器4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之间。通过使第7端子937的接触部cp穿过平面CT,能够防止多个端子931~939相对于接触部件800发生位置偏移。
如图18A所示,第1被接合部36上与第1接合部84(图7A)接触的部分341(第1抵接部341),和形成第2端子列9R2的端子931~934上与接触部件801~804(图7A)接触的部分cp(接触部cp)设置在同一平面PN上。并且,第2被接合部37上与第2接合部85(图7A)接触的部分321(第2抵接部321),和形成第2端子列9R2的端子931~934上与接触部件801~804(图7A)接触的部分cp(接触部cp)设置在同一平面PN上。即,当从预定位置观察第1容器4时,部分321、部分341以及部分cp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如图18A所示,平面PN亦称作直线PN。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预定位置为平面PN所在的高度位置。另外,为了便于理解,接触部分341、321处标有单线阴影线。
如图14所示,接触部件800(图7A)与端子930接触的部分cp至液体供给部447的中心4CX的距离为距离La1和距离La2。距离La1为形成第1端子列9R1(图12)的接触部cp与中心4CX的距离。距离La2为形成第2端子列9R2(图12)的接触部cp与中心4CX的 距离。另外,第1接合部84(图7A)与第1被接合部36接触的部分341至中心4CX的距离为距离Lb。另外,第2接合部85(图7A)与第2被接合部37接触的部分321至中心4CX的距离为距离Lb。各个距离La1~Lb为Y轴方向上的距离。第1容器4具有以下关系:即,距离Lb大于距离La1、La2。
如图14所示,被接合部445与第1被接合部36具有第1位置关系。该第1位置关系是指以下关系:即,从-Z轴方向侧观察第1面44时,在形成第1面44的对角的角部上,被接合部445位于一个角部附近,第1被接合部36位于另一个角部附近。换言之,所述第1位置关系是指以下关系:即,被接合部445与第1被接合部36夹持XZ平面C3,并且设置在夹持着YZ平面C2的位置处,所述XZ平面C3穿过第1容器4的长度Bb的中心,所述YZ平面C2穿过第1容器4的宽度Ba的中心。另外,所述第1位置关系还指以下关系:即,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第1面44时,被接合部445与第1被接合部36位于夹持中心4CX的相对侧。由此,被接合部445与第1被接合部36(具体为第1抵接部341)能够设置在隔开的位置。XZ平面C3为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面。YZ平面C2为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面。
另外,被接合部445与第2被接合部37具有第2位置关系。该第2位置关系是指以下关系:即,被接合部445与第2被接合部37夹持XZ平面C3,并且设置在夹持规定的YZ平面C2a的位置处。另外,所述第2位置关系还指以下关系:即,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第1面44时,被接合部445与第2被接合部37位于夹持中心4CX的相对侧。由此,被接合部445与第2被接合部37能够设置在隔开的位置。YZ平面C2a为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面。
如图16所示,第1被接合部36(具体为凹状部34)设置在为平面95所穿过的位置。即,第1被接合部36(具体为凹状部34)相对于端子930位于面930a(包含接触部cp的面930a)的延长方向上,所述面930a为端子930上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面。另外,如 图17所示,第2被接合部37(具体为凹状部34)设置在为平面95所穿过的位置。即,第2被接合部37(具体为凹状部32)相对于端子930位于面930a(包含接触部cp的面930a)的延长方向上,所述面930a为端子930上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面。
A-6.第1容器4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结合图18B~图19对第1容器4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18B是第1容器4的分解立体图。图18C是容器主体414的外观立体图。图19是沿图15中的F15-F15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18B所示,第1容器4的外壳41具有容器主体414和盖部件412。容器主体414为凹状。容器主体414中容纳有保持部件102。盖部件412紧密地安装在容器主体414的位于+Z轴方向侧的端面上,以堵塞容器主体412上形成于+Z轴方向侧的开口。由此,容器主体414的内侧被限定成液体容纳部480。
如图18B所示,液体容纳部480具备用于保持墨水的保持部件102。保持部件102具有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和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
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的内部均形成有墨水能够流通的流路。并且,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均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的原材料由无纺布形成。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均由合成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均由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复合材料形成。另外,若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只要是能够使墨水流通并且能够通过毛细管力保持墨水的部件即可,其并不限于无纺布,也可以使用聚氨酯等多孔部件。
如图19所示,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与液体供给部447连接。并且,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被设置为覆盖作为开口的液体供给部447。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是用于与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703(图5)的开口端面相接触的部件。由此,将保持在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 中的墨水导入液体导入部703。
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位于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上侧,与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连接。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容纳在液体容纳部480的第2部分480H中。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与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连接。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容纳在液体容纳部480的第1部分480L中。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与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连接。第2和第4液体保持部件106、110设置于在Y轴方向上夹持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位置。如上所述,通过将相邻的液体保持部件104~110连接设置,使得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成为能够使墨水流通的结构。
如图18B和图18C所示,液体容纳部48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483。该多个突起483形成于液体容纳部480上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的表面上。多个突起483以在Y轴方向上夹持液体供给部447的方式设置。多个突起483通过限制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移动,从而抑制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相对于液体供给部447的位置偏移。
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各自的保持液体的特性互不相同。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密度大于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密度;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密度大于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的密度;并且,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密度大于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的密度;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的密度与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的密度大致相同。
根据上述密度的大小关系,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的毛细管力具有下述大小关系:即,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毛细管力大于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毛细管力;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毛细管力大于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的毛细管力;并且,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毛细管力大于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的毛细管力;第2液体保持部件106的毛细管力与第4液体保持部件110的毛细管力大致相同。
由于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的毛细管力具有如上所述的 大小关系,液体容纳部480内的墨水按照下述顺序流通:即,墨水从毛细管力小的部件向毛细管力大的部件流动。如图19所示,当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内的墨水被消耗时,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内的墨水则向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移动。墨水从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向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移动的驱动力主要是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毛细管力。
由于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内的墨水向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移动,当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内的墨水被消耗时,第2和第4液体保持部件106、110内的墨水则向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移动。墨水从第2和第4液体保持部件106、110向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移动的驱动力主要是第3液体保持部件108的毛细管力。
如上所述,通过在液体容纳部480中容纳有特性不同的多种液体保持部件104~110,并且使液体保持部件按照越靠近液体供给部447其毛细管力越大的顺序设置,能够高效地消耗容纳在液体容纳部480内的墨水。即,能够减少液体容纳部480内的墨水余量。
另外,若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为距离液体供给部447越远毛细管力越小的结构,则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的密度的大小关系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即使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的密度相同,也能够通过在第1~第4液体保持部件104~110中进行防水处理或者亲水处理,从而形成具有上述毛细管力大小关系的保持部件102。
A-7.第2容器5的外观说明
接下来,结合图20~图28C,主要对第2容器5的外观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第2容器5的外观立体图。图21是第2容器5的外观立体图。图22是第2容器5的外观立体图。图23是第2容器5的主视图。图24是第2容器5的后视图。图25是第2容器5的仰视图。图26是第2容器5的俯视图。图27是第2容器5的右视图。图28A是第2容器5的左视图。图28B是用于说明第1被接合部36A的视 图。图28C是用于说明第2被接合部37A的视图。
在针对第2容器5的说明中,关于与第1容器4相同或者对应的结构,第2容器5的结构使用在所示标号后附上“A”的标号,并且省略了主要说明。第1容器4和第2容器5的结构的主要差异在于X轴方向的长度、液体容纳部480A的数目、液体供给部447A的数目以及抵接部449的数目。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第2容器5的主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第2容器5为角柱形状。并且,第2容器5的内部被划分而成用于容纳墨水的空间(三个液体容纳部480A1~A3)。如图23和图25所示,第2容器5的尺寸以长度Pb为最大,按照长度Pb(Y轴方向的尺寸)、宽度Pa(X轴方向的尺寸)、高度Pc(Z轴方向的尺寸)的顺序依次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容器5的长度Pb等于第1容器4的长度Bb。另外,第2容器5的高度Pc等于第1容器4的高度Bc。并且,第2容器5的宽度Pa大于第1容器4的宽度Ba。第2容器5的长度、宽度、高度的大小关系可以任意改变。在此,当对三个液体容纳部480A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480A”,而当对每个液体容纳部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480A1”、“480A2”、“480A3”。液体容纳部480A1中容纳有青色墨水,液体容纳部480A2中容纳有品红色墨水,液体容纳部480A3中容纳有黄色墨水。
如图20、图23以及图24所示,第2容器5具有第1壁44A、第2壁42A、第3壁43A、第4壁45A、第5壁46A和第6壁47A。第1~第6壁42A~47A与第1容器4的相同,也可以称作第1~第6面42A~47A。第2~第6面42A、43A、45A、46A、47A均为大致平坦的面。第1面44A由多个大致平坦的面形成。在此,第1面44A亦称作底面44A,第2面42A亦称作正面42A,第3面43A亦称作背面43A,第4面45A亦称作顶面45A,第5面46A亦称作右侧面46A,第6面47A亦称作左侧面47A。
第1面44A~第6面47A的位置关系与对应的第1容器4中的第1 面44~第6面47的相同。例如,第1面44A和第4面45A在Z轴方向上相对。第2面42A和第3面43A在Y轴方向上相对。第5面46A和第6面47A在X轴方向上相对。
第1面44A与第1容器4中的第1面44相同,包括第1划分面441A、第2划分面442A和第3划分面443A。第1面44A中的第1划分面441A上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A。液体供给部447A形成有三个。当对三个液体供给部447A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447A”,而当对每个液体供给部区别使用时,则使用标号“447A1”、“447A2”、“447A3”。三个液体供给部447A1~A3沿第2容器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设置。液体供给部447A1与容器安装部7的液体导入部703b(图6)连接,液体供给部447A2与容器安装部7的液体导入部703c连接,液体供给部447A3与容器安装部7的液体导入部703d连接。液体供给部447A1~A3分别将容纳在相应的液体容纳部480A1~A3中的墨水导入对应的液体导入部703b~d中。
如图25所示,液体供给部447A为近似椭圆状的开口。具体而言,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第1面44A时,液体供给部447A由平行的两条直线417、416和中心同为5CX的两条圆弧418、419形成。液体供给部447A的中心5CX为两条圆弧418、419的中心5CX。
如图25所示,第1面44A的第1划分面441A具有抵接部449A和被接合部445A。抵接部449A形成有两个。当对两个抵接部449A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两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449A”,而当对每个抵接部区别使用时,则使用标号“449A1”、“449A2”。被接合部445A在第1面44A上设置在靠近第3面43A和第6面47A的相交部的位置。
两个抵接部449A1、449A2设置在夹持YZ平面C2A的位置,所述YZ平面C2A穿过第2容器5的宽度Pa的中心。并且,两个抵接部449A1、449A2设置在夹持液体供给部447A2的位置,而所述液体供给部447A2位于三个液体供给部447A1~A3沿X方向的正中间。 并且,两个抵接部449A1、449A2设置在靠近三个液体供给部447A1~A3的位置。
如图24和图27所示,第3面43A具有被接合部432A和突出部436A。各个要素432A、436A的结构与第1容器4中的各个要素432、436(图13)的结构相同。
如图23所示,第2面42A具备手柄421A和包含端子930A的接点机构30A。手柄421A和接点机构30A在X轴方向上并排设置。手柄421A的各个部分426A、424A、427A具有固定的宽度。手柄421A的其他结构与第1容器4的相应结构相同。
如图23所示,接点结构30A具备第1被接合部36A、第2被接合部37A、配置部39A和电路基板90A。这些要素30A、36A、37A、39A、90A与第1容器4中的对应要素30、36、37、39、90的结构相同。接下来,针对各个要素30A、36A、37A、39A、90A中的主要结构再次说明如下。
如图23所示,配置部39A和电路基板90A均设置在第1接合部36A和第2接合部37A之间。如图21所示,配置部39A具有第1侧面33A和第2侧面31A。电路基板90A上的四个端子931A~934A形成第2端子列9R2,五个端子935A~939A形成第1端子列9R1(图23)。如图28A所示,平面95A相对于作为水平面的第1划分面441A倾斜,所述平面95A包含端子930A上的形成有接触部cp的端面930a。如图21、图27、图28A所示,第1被接合部36A和第2被接合部37A均为钩状。
如图28B所示,第1被接合部36A具有凹状部34A。如图28C所示,第2被接合部37A具有凹状部32A。凹状部34A的结构与第1容器4的凹状部34(图10B)的结构相同。即,如图28B所示,凹状部34A包括第1抵接部341A、第1相对部342A和第1侧面部343A。并且,如图28C所示,凹状部32A包括第2抵接部321A、第2相对部322A和第2侧面部323A。
如图22所示,大气开放流路450A由槽455A和片状部件456A (参照图26)形成,所述槽455A形成于第4面45A上,所述片状部件456A粘贴在第4面45A上。形成有三个大气开放流路450A。当对三个大气开放流路450A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三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450A”,而当对每个大气开放流路进行区别使用时,使用标号“450A1”、“450A2”、“450A3”。三个大气开放流路450A1~A3使相应的液体容纳部480A1~A3与外部连通。
如图20和图28A所示,第6面47A上具有凹陷部461A。凹陷部461A与第1容器4的第5面46上的凹陷部461(图16)结构相同。凹陷部461A在第6面47A上设置在与容器安装部7上的间隔壁741(图4A)对应的位置。凹陷部461A为能够接纳间隔壁741的结构。由此,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的多个容器4、5的相邻面46、47A分别具有凹陷部461、461A,并且凹陷部461、461A为能够接纳间隔壁741的结构。因此,通过间隔壁741限定容器安装部7的插槽70,同时能够有效地将插槽70用于安装多个容器4、5。即,能够使容器安装部7小型化。
A-8.第2容器5的各个要素(各个部件)的位置关系
上述第1容器4所具备的多个要素的位置关系,第2容器5的多个要素也同样满足。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就第2容器5的多个位置关系中的主要关系再次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以在第2容器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穿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A、37A的中央,并且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平行的平面为平面CTA。这时,第7端子937A的接触部cp穿过平面CTA。并且,各个端子931A~939A在第2容器5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A、37A之间。
如图27所示,第1被接合部36A上与第1接合部84(图7A)接触的部分341A(第1抵接部341A),与端子931A~934A上与接触部件801~804(图7A)接触的部分cp(接触部cp)设置在同一平面PNA上。并且,如图28A所示的,第2被接合部37A上与第2接合 部85(图7A)接触的部分321A(第2抵接部321A),与端子931A~934A上与接触部件801~804(图7A)接触的部分cp(接触部cp)设置在同一平面PNA上。即,当从预定位置观察第2容器5时,部分321A、部分341A以及部分cp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预定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面PNA所在的高度位置。
如图25所示,接触部件800(图7A)与端子930A接触的部分cp至液体供给部447A的中心5CX的距离为距离Ea1和距离Ea2。另外,第1接合部84(图7A)与第1被接合部36A接触的部分341A至中心5CX的距离,以及第2接合部85(图7A)与第2被接合部37A接触的部分321A至中心5CX的距离均为距离Eb。在此,满足Eb>Ea2>Ea1的关系。另外,距离Ea1与距离La1(图14)相等,距离Ea2与距离La2(图14)相等,距离Eb与距离Lb(图14)相等。
另外,被接合部445A与接点结构30A具有以下位置关系:即,如图25所示,当从-Z轴方向侧观察第1面44A时,在形成第1面44A的对角的角部上,被接合部445A设置在一个角部附近,而接点结构30A设置在另一个角部附近。即,被接合部445A与接点结构30A具有如下位置关系:即,夹持XZ平面C3A(相当于图14中的XZ平面C3),并且夹持YZ平面C2A(相当于图14中的平面C2)。由此,被接合部445A与接点结构30A能够设置在隔开的位置。
另外,如图27和图28A所示,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A、37A设置在为平面95A所穿过的位置。即,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A、37A(具体为凹状部34A、32A)相对于端子930A位于面930a(包含接触部cp的面930a)的延长方向上,所述面930a为端子930A上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面。
A-9.第2容器5的内部结构
图29A是第2容器5的分解立体图。图29B是容器主体414A的外观立体图。如图29A和图29B所示,容器主体414A的内部设有两个划分壁485A、B,用于形成三个液体容纳部480A1~A3。当对两个 划分壁485A、B使用统称时,或者提及两个中的任意一个时,使用标号“485”。通过将盖部件412A紧密地安装在形成容器主体414A的开口的端面以及划分壁485A、B的端面上,形成三个液体容纳部480A1~A3。如图29B所示,划分壁485A限定出液体容纳部480A2和液体容纳部480A3。划分壁485B限定出液体容纳部480A1和液体容纳部480A2。
如图29A所示,三个液体容纳部480A1~A3均具有保持部件102A。保持部件102A的结构和特性与第1容器4的保持部件102相同。即,保持部件102A包括第1~第4保持部件104A~110A。如图29B所示,在各个液体容纳部480A1~A3的内表面上设有多个突起483A。
A-10.关于容器4、5的安装过程和安装状态
A-10-a.安装过程
以下将结合图30~图37对将容器4、5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上时的情形进行说明。由于第1容器4和第2容器5的安装方式相同,下面将结合第1容器4进行说明。图30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1图。图31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2图。图32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3图。图33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4图。图34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5图。图35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6图。图36是沿图35中的F35A-F35A截取的剖视图。图37是沿图35中的F35B-F35B截取的剖视图。图30~图35是用YZ平面剖切的第1容器4的安装方式的剖视图。图30和图31是用穿过装卸部722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32~图34是用穿过接触部件800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35是用穿过第2接合部85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
如图30所示,当将第1容器4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上时,将第1容器4以如下方式倾斜:即,使第3面43侧与第2面42侧相比,更位于铅垂向下方向的一侧。在该状态下,被接合部432插入接合部733中。接着如图31所示,以被接合部432为旋转支点,使第2面42侧 朝铅垂向下方向旋转移动。由此,将第2面42侧容纳在插槽70中,使手柄421的抵接部424与容器安装部7的装卸部722接合。由此,第1容器4被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在安装状态下,手柄421与无负载状态相比,以靠近第2面42侧的方式发生弹性形变。因此,在安装状态下,通过装卸部722向第1容器4施加将第1容器4按压向第2装置侧侧壁73侧的力Fs。另外,在安装状态下,被接合部445插入底壁接合部704(图6)中。
另外,在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703通过与液体保持部件104抵接,对第1容器4施加沿铅垂向上方向的力Ff。此时,在安装状态下,通过使第1容器4的抵接部449与容器安装部7的抵接部707相抵接,能够抑制液体导入部703过度插入液体供给部447中。特别是,通过将抵接部449设置在液体供给部447的附近,能够减小处于铅垂方向的液体供给部44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703的位置偏离预定位置的可能性。例如,第1容器4的Y轴方向的尺寸大于沿其他轴方向的尺寸。因此,第1容器4在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具有容易向铅垂向下方向挠曲的形状。液体供给部447位于第1容器4上沿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因此,在铅垂方向上,液体供给部447的附近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容易发生位置偏移。通过将抵接部449设置在液体供给部447附近,就能够抑制第1容器4沿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发生挠曲,并且抑制液体供给部447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在铅垂方向上发生的位置偏移。由此,打印机10能够将顺利进行打印的墨水量从液体容器部480导入液体导入部703。并且,通过在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的第3划分面443上形成被接合部445,能够精确地进行液体供给部44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703在XY平面上的定位。
图32的状态与图30相同,为将被接合部432插入接合部733时的状态。与图30所示的状态相比,通过将第1容器4的第2面42侧朝向铅垂向下方向推进,以进行第1容器4向容器安装部7的安装。图32所示的状态为接触部件800的一端部分821与端子930开始接触的状态。
在安装过程中,与图32的状态相比,进一步地将第1容器4的第2面42侧向铅垂向下方向推进。由此,如图33和图34所示,从两部件800、930开始接触的时刻至第1容器4完成安装的期间,接触部件800一边与端子930的表面摩擦一边进行移动。该移动亦称作擦拭移动(Wiping)。通过使接触部件800摩擦端子930的表面,能够去除端子930的表面上的灰尘和氧化层等杂质。由此,能够良好地保持端子930和接触部件800的电连接。
如图35所示,在第1容器4到达安装状态的安装过程中,第1被接合部36的第1相对部342与第1端部84fb相对,所述第1端部84fb在第1接合部84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并且,在第1容器4到达安装状态的安装过程中,第2被接合部37的第2相对部322与第2端部85fb相对,所述第2端部85fb在第2接合部85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至少在第1容器4的安装状态下,第1相对部342与第1端部84fb相对,第2相对部322与第2端部85fb相对。在第1容器4的安装过程中,与安装状态相比,第3面43侧稍微朝向铅垂向下方向推进。然后,在使用者完成对第1容器4的安装操作之后,第1容器4在力Ff、FtZ的作用下向铅垂向上方向移动。这种向铅垂向上方向的移动进行至手柄421与装卸部722接合时为止。
两部件342、84fb,322、85fb在铅垂方向上的距离优选地被预设为满足如下所述的预定状态:即,自安装状态通过将第2面42侧向铅垂向下方向推进而使两部件342、84fb,322、85fb相接触时,接触部件800与端子930维持接触的状态。
A-10-b.安装状态
如图35所示,在安装状态下,第1被接合部36的第1抵接部341与第1接合部84的第1抵接部84fa相接合(亦称作“第1接合”)。并且,在安装状态下,第2被接合部37的第2抵接部321与第2接合部85的第2抵接部85fa相接合(亦称作“第2接合”)。第1接合和第2接合均克服包含-Y轴方向分量的力Ft,并且限制第1容器4 向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方向(+Y轴方向)的移动。即,从容器安装部7向第1容器4施加力Fp。
另外,如图36所示,在安装状态下,配置部39在X轴方向上位于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之间。即,在安装状态下,第1接合部84与配置部39的第1侧面33相对,第2接合部85与配置部39的第2侧面31相对。
即,第1容器4具有:配置部39,其从第2面42上突出设置;电路基板90,其设置在配置部39的表面39a上,并且包含端子930;第1被接合部36,其设置在配置部39的一个侧面上;以及第2被接合部37,其设置在配置部39的另一个侧面上。第1被接合部36具有第1凹状部34,其能够接纳容器安装部7的突起状的第1接合部84。第2被接合部37具有第2凹状部32,其能够接纳容器安装部7的突起状的第2接合部85。配置部39的一个侧面33和电路基板90的一个侧面与第1凹状部34相对,配置部39的另一个侧面31和电路基板90的另一个侧面与第2凹状部32相对。换言之,配置部39的一个侧面33和电路基板90的一个侧面设置在通过第1凹状部34从外部可见的位置,配置部39的另一个侧面31和电路基板90的另一个侧面设置在通过第2凹状部32从外部可见的位置。
另外,如图37所示,在安装状态下,连接件80在X轴方向上位于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之间。即,在安装状态下,第1被接合部36与连接件主体855的第1侧面85t相对,第2被接合部37与连接件主体855的第2侧面85s相对。
A-11.效果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结合第1容器4的结构和安装第1容器4的第1插槽70a的结构,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然而,第2容器5中与第1容器4相对应的结构,以及安装第2容器5的第2插槽70b中与第1插槽70a对应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A-11-a.第1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容器4具有:端子930,其设置为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36,其能够与第1接合部84接合(图9、图12)。并且,第1接合部84设置在打印机10上。由此,利用接触部件800产生的弹力Ft和由两部件84、36产生的力Fp(限制力Fp),能够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图3C)。即,第1被接合部36的结构为,在其与第1接合部84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限制端子930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良好地保持两部件800、930的接触。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的接触部件800与第1接合部84相邻地设置(图7A)。即,与接触部件800对应的第1容器4的端子930和与第1接合部84对应的第1容器4的第1被接合部36设置在相邻的位置。由此,由于在距离端子930更近的位置处限制端子930的动作,能够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容器4具有:第1面44,该第1面44上形成有液体供给部447;以及第2面42,该第2面42上具有端子930和第1被接合部36(图9)。第1被接合部36的结构为:在其与第1接合部84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限制端子930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的结构(图9)。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两部件800、930的接触。并且,第1被接合部36设置在设有端子930的第2面42上。第2面42为与设有液体供给部447的第1面44不同的面。根据该结构,在第1容器4的安装过程中,能够减小第1被接合部36与容器安装部7发生触碰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减小容器安装部7和第1容器4损坏的可能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距离La1、La2相比,距离Lb更大,其中,所述距离La1、La2为接触部件800与端子930接触的部分cp至液体供给部447的中心4CX的距离,所述距离Lb为第1接合部84与第1被接合部36接触的部分341至中心4CX的距离(图14)。并 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距离La1、La2相比,第2接合部85与第2被接合部37接触的部分321至中心4CX的距离Lb更大(图14)。由此,与接触部分cp相比,接触部分341、321能够形成于从第1容器4的外壁42向外侧突出的位置。与第1容器4的外壁42相比,外侧并没有密集设置其他结构的部件。因此,由于能够使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的设置位置和形状保持自由度,能够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36设置为与手柄421邻接。并且,能够将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形成为钩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子930设置在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之间。并且,接触部件800设置在第1接合部84和第2接合部85之间。由此,通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与对应的第1和第2接合部84、85的接合,能够从端子930的两侧分别产生限制力Fp(图35)。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被接合部36相对于端子930,设置在为平面95所穿过的位置,所述平面95包括端子930上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面(图16)。即,第1被接合部36相对于端子930,位于端子930上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面930a的延长方向上(图16)。由此,由于将第1被接合部36设置在为平面95所穿过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36设置在靠近端子930的位置。具体而言,能够将第1凹状部34设置在靠近端子930的位置,所述第1凹状部34用于接纳第1接合部84以形成接合。在安装状态下,通过将第1被接合部36(具体为第1凹状部34)设置在靠近端子930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所述第1被接合部36与第1接合部84接合以限制端子930的移动。由此,在安装状态下,即使向第1容器4施加弹力Ft,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两部件800、930接触的可靠性。
并且,第2被接合部37与第1被接合部36相同,同样是相对于 端子930地设置在为平面95所穿过的位置(图17)。即,第2被接合部37相对于端子930,位于端子930上能够与接触部件800接触的面930a的延长方向上。由此,第2被接合部37与第1被接合部36相同,也能够设置在靠近端子930的位置。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被接合部36具有第1相对部342,所述第1相对部342在第1容器4的安装过程中与第1接合部84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的第1端部84fb相对(图35)。由此,当将第1容器4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上时,由于第1端部84fb与第1相对部342发生触碰,因此能够将接触部件800摩擦端子930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被接合部37具有第2相对部322,所述第2被接合部37与第1被接合部36相对并且夹持端子930,所述第2相对部322在安装过程中与打印机10的第2端部85fb相对(图35)。由此,通过第1端部84fb与第1相对部342发生触碰以及第2端部85fb与第2相对部322发生触碰,能够抑制第1容器4向第5面46侧或者第6面47侧倾斜。即,在安装过程中,能够抑制端子930向第5面46侧或者第6面47侧倾斜。另外,通过第1相对部342和第2相对部322,能够进一步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接触部件800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930到达未配置端子930的部分(部件限制效果)。以下将对部件限制效果的详细内容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33所示,在第1容器4的安装过程中,以被接合部432为旋转支点,与设有被接合部432的第3面43相对的第2面42侧通过旋转运动向铅垂向下方向移动。在安装过程中,与图35所示的安装状态相比,存在第2面42侧被进一步向铅垂向下方向推进的情况。当第1容器4相对于容器安装部7被过度地向铅垂向下方向侧推进时,接触部件800摩擦电路基板90表面的距离变大。由此,会发生接触部件800摩擦端子930以外的部分的情况。通过接触部件800摩擦端 子930以外的部分,例如,切削设有端子930的部件(电路基板90)中未形成端子930的部分,有可能产生碎屑。当第1容器4被过度地向铅垂方向下游侧推进时,第1相对部342和第2相对部322与容器安装部7的第1端部84fb和第2端部85fb发生触碰。通过两部件342、322、84fb、85fb的触碰,能够抑制第1容器4被过度地向铅垂方向下游侧推进。由此,能够将接触部件800摩擦端子930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均为钩状。即,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均为板状部件,并且具有向铅垂方向下游开口的凹状部34、32(图10B、C)。第1凹状部34为能够接纳第1接合部84的结构,第2凹状部32为能够接纳第2接合部85的结构。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形成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7。
A-11-b.第2组的效果
另外,如图18A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部分321、部分341以及部分cp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由此,与各个部分321、341、cp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端子上与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接触部cp)的位置偏移。即,通过将各个部分321、341、cp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能够缩短部分cp和部分321的距离以及部分cp和部分341的距离。因此,能够在距离部分cp较近的位置通过部分321、341限制部分cp的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端子930相对于接触部件800在互相垂直的3个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上的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限制端子930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其理由详述如下。
对X轴方向上移动的限制:
即使在向第1容器4施加使端子930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外力的情况下,如图36所示,配置部39的侧面31、33和电路基板90的侧 面也会与第1和第2接合部84、85发生触碰。由此,能够限制端子930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
对Y轴方向上移动的限制:
即使在向第1容器4施加使端子930向-Y轴方向移动的外力(例如,外力Ft)的情况下,如图35所示,通过第1被接合部36与第1接合部84的接合,能够限制端子930向-Y轴方向移动。并且,同样地,通过第2被接合部37与第2接合部85的接合,能够限制端子930向-Y轴方向移动。
对Z轴方向上移动的限制:
即使在向第1容器4施加使端子930向-Z轴方向上移动的外力的情况下,如图35所示,通过使第1被接合部36与第1接合部84发生触碰,能够限制端子930向-Z轴方向移动。并且,同样地,通过使第2被接合部37与第2接合部85发生触碰,能够限制端子930向-Z轴方向移动。
即使在向第1容器4施加使端子930向+Z轴方向移动的外力(例如,图34所示的外力FtZ)的情况下,如图31所示,通过手柄421与装卸部722的接合,能够限制端子930向+Z轴方向移动。
另外,通过将用于限制安装状态下的端子930在3个方向上的移动的部件36、37、90、46、47、421设置在设有端子930的第2面42上,能够将限制移动的部件设置在端子930附近。由此,通过各个部件36、37、90、46、47、421,能够高精度地限制端子930的移动。
A-11-c.其他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被接合部445与第1被接合部36具有第1位置关系。由此,能够将被接合部445和第1被接合部36设置在相隔较远的位置。在此,如图14所示,在安装状态下,存在向第1容器4施加以下外力的情况:即,以第1被接合部36为支点使第1容器4的第3面43侧沿箭头ST方向旋转运动的外力。所述箭头ST方向为沿XY平面的方向。在该情况下,通过将被接合部 445设置在远离第1被接合部36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第1容器4的第3面43侧向箭头ST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从第1容器4外表面上的液体供给部447至端子930的路径之间形成有台阶442。由此,即使墨水从液体供给部447漏出,也能够通过台阶442减小漏出的墨水到达端子930的可能性。由此,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维持端子930和接触部件800的接触。
B.第2实施方式
图3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容器安装部7a的图。容器安装部7a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安装部7(图4A)的不同之处在于,容器安装部7a具有间隔壁743、745。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与容器安装部7相同,因此对于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另外,打印机10的除了容器安装部7a以外的结构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间隔壁743、745自装置侧底壁74向铅垂向上方向延伸。间隔壁743位于液体导入部703c和液体导入部703d之间。间隔壁745位于液体导入部703b和液体导入部703c之间。
图3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5a的视图。图4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5a的视图。第2容器5a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容器5(图2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1面44A的第1划分面441A上形成有槽部444、448。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具有与第2容器5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如图39所示,槽部448形成于液体供给部447A2和液体供给部447A3之间。槽部444形成于液体供给部447A1和液体供给部447A2之间。槽部444为能够接纳间隔壁745的结构。槽部448为能够接纳间隔壁743的结构。
如图40所示,间隔壁485Aa和间隔壁485Ba用于划分液体容纳 部480A1~A3。间隔壁485Aa、485Ba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上均形成有槽。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状态下,第2容器5的槽部444、448接纳对应的间隔壁745、743。由此,能够限制处于安装状态的第2容器5a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703b~d与液体供给部447A1~A3的位置偏移,并且能够将墨水从第2容器5a导入液体导入部703b~d。
C.第3实施方式
C-1.第2容器5b的结构以及效果
图41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5b的视图。图42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5b的剖视图。图43是第2容器5b的剖视图。第2容器5b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5a(图40)的不同之处在于,第2容器5b具有内部开放流路910(图43)。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具有与第2容器5a(图4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并且,安装第2容器5b的打印机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结构相同。
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液体容纳部480A1的内表面,第1面44A上形成有两个槽481A、481B,这两个槽481A、481B从液体供给部480A1延伸至第3面43A。并且,在液体容纳部480A1的内表面,第3面43A上形成有凸部739。凸部739在容器主体414A中从第1面44A(底面44A)延伸至形成开口的端面732。在此,当对两个槽481A、481B使用统称时,使用标号“481”。
如图43所示,第2容器5b的液体容纳部480A1上具有用于使液体供给部447A1与外部连通的内部开放流路910。内部开放流路910的一端连接液体供给部447A1,另一端与大气开放流路450的另一端连接。内部开放流路910从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具有第1流路481、第2流路482和第3流路489。
第1流路481由槽481和保持部件102A的间隙所限定。第2流 路482由凸部739形成的第3面43A和保持部件102A的间隙所限定。第3流路489由保持部件102A和盖部件412A的间隙所限定。
在此,在将第2容器5b安装到容器安装部7a的安装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空气经由液体供给部447A1流入液体容纳部480A1内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容器5b具有内部开放流路910,其用于使液体供给部447A1与外部连通。由此,即使空气经由液体供给部447A1流入液体容纳部480A1内,也能够使通过内部开放流路910流入的空气排放到外部。因此,能够减小流入的空气在液体供给部447A1附近滞留的可能性以及将空气导入液体导入部703的可能性。通过减少空气向液体导入部703的导入,能够减少所谓的打印机10空打等故障的发生。
C-2.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C-2-1.第1变形例
在第3实施方式中,内部开放流路910形成于液体容纳部480A1上,但也可以形成于其他液体容纳部上。例如,也可以在第2容器5b的所有的液体容纳部480A1~A3上形成内部开放流路910,也可以在第1容器4上形成内部开放流路910。并且,还可以在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5或者第2实施方式中的容器5a上形成内部开放流路910。
C-2-2.第2变形例
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第1流路481通过设置槽481而形成,但也可以通过设置凸部以代替槽481来形成第1流路481。另外,第2流路482通过设置凸部739而形成,但也可以通过在第3面43A上设置槽以代替凸部739来形成第2流路482。另外,第3流路489由保持部件102A和盖部件412A的间隙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在盖部件412A的内表面上设置槽来形成第3流路489。
D.关于容器结构的变形例
D-1.关于容器外形的变形例
图44~图47示出了与容器外形相关的变形例。以下的变形例能够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第1容器4和第2容器5、5a、5b。下面将以第1容器4为例进行说明。图44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图45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图46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图47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容器形状的示意图。
图44所示的容器4e的外壳41e具有呈曲面状的侧表面。作为这种外壳41e的形状,可以例举出如图44所示的由曲面和平面组合的形状以及近似椭圆形的形状。在容器4e的第3面43侧设有被接合部432,在容器4e的第1面44侧设有液体供给部447,在容器4e的第2面42侧具有接点机构30和手柄421。容器4e具有一定的宽度。如上所述,容器4e与打印机10的各个部件相对应地设有被接合部432、液体供给部447、接点机构30和手柄421。容器4e与容器4具有互换性。即,打印机10的容器安装部7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容器4e。
图45所示的容器4f的外壳41f的侧面由曲面形状而形成。图45所示的容器4f由于与容器4具有互换性而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
图46所示的容器4g的外壳41g的形状为长方体。容器4g的高度尺寸与容器安装部7之中深度较浅的安装室71a的高度尺寸相对应。即,在容器4g的第1面44和装置侧底壁74之间,局部留有空隙。图46所示的容器4g由于与容器4具有互换性而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
图47所示的容器4h的第2面42为倾斜的面。第2面42倾斜为与平面95平行,该平面95包含端子930的接触部cp。容器4h的第2面42本身具有配置部39(图10A)的功能。图47所示的容器4g由于与容器4具有互换性而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
正如从图44~图47所示的各种例子中理解的那样,可以认为容器 的外形有各种各样的变形例。即使容器的外形具有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44~图47中的点划线或者实线所示,容器4e~4h具有与本实施方式的容器4相对应的假想的六个面。即,能够假想如图10A、图16所示的第1面44(底面44)、第2面42(正面42)、第3面43(背面43)、第4面45(顶面45)、第5面46(右侧面46)以及第6面47(左侧面47)。在本说明书中,术语“面”(平面)的含义可以包括上述假想的面(假想面、亦称作非实际面)和如图10A和图16所示的实际面两者。并且,术语“面”的含义可以包括平面和曲面两者。
另外,在将墨水导入打印机10的容器中,如果从提高电路基板90的端子930与打印机10的接触部件800的接触可靠性的角度考虑,那么容器4只要至少具备接点机构30和抵接部424即可。优选的是,抵接部424位于接点机构30所在侧(第2面42侧)的同一侧。被接合部432可以省略。
D-2.与电路基板90的配置结构相关的变形例
图48~图50中示出了与电路基板90的配置结构相关的变形例。以下的变形例能够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第1容器4以及第2容器5、5a、5b。下面将以第1容器4为例进行说明。图48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电路基板90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图49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电路基板90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图50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电路基板90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
在图48所示的容器4i中,电路基板90通过弹簧980安装在配置部39上。在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90借助接触部件800(图7A)的弹力Ft位于配置部39上。容器4i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容器4的结构相同。例如,虽然图中省略了,但是容器4i具备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图11)。
在图49所示的容器4j中,电路基板90具有旋转支点98。由此,电路基板90被构造成为能够以旋转支点98为支点进行旋转的结构。 在安装过程中,通过接触部件800(图7A)与电路基板90的接触,对电路基板90施加外力。由此,电路基板90从点划线所示的位置向实线所示的位置旋转。在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90处于实线位置。在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90的端子930与接触部件800相接触。容器4j上除了配置部39以外的其他结构均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的结构相同。例如,虽然图中省略了,但是容器4j具备第1被接合部36和第2被接合部37(图11)。另外,容器4j不具备配置部39,但是容器4j也可以具备配置部39。
图50所示的容器4k与容器4j相同,其电路基板90具有旋转支点98。所述容器4k与容器4j的不同之处在于,容器4k具备限制部94,用于限制电路基板90的旋转。限制部94从第2面42上突出。在安装状态下,电路基板90位于实线所示的位置。即,在安装状态下,通过电路基板90的上端部与限制部94相抵接,使电路基板90的状态(姿势)得到稳定。
上述容器4i~4k由于与容器4具有互换性而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
另外,在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端子930虽然设置在电路基板90的表面上,但是也可以省略电路基板90,而将端子930直接设置在容器4的容器主体414的表面上。例如,也可以直接设置在配置部39的表面39a(图10A)上。
D-3.使用了转接器的容器
图51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容器4m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2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容器4m的结构的立体图。容器4m能够分解为具有液体容纳部480的容纳部件191和转接器193。当容纳部件191内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者可以更换新的容纳部件191或者向容纳部件191补充墨水。转接器193能够再利用。容器4m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图9)具有互换性。
如图51所示,容器4m的外壳41由容纳部件191的外壳和转接 器193的外壳组合而成。容纳部件191构成容器4m的外壳41的第4面45。容纳部件191具有:用于容纳墨水的液体容纳部480;以及液体供给部447,其与打印机10的液体导入部703连接。在容纳部件191的内部,容放有包括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保持部件。如图52所示,容纳部件191具有盖部件412,该盖部件412上形成有大气开放流路450。盖部件412既可以可装卸地安装在容纳部件主体194上,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手段不可装卸地进行安装。
转接器193构成容器4m的外壳41的第1面44、第2面42、第3面43、第5面46和第6面47。转接器193上相当于第2面42的面上形成有开口197a。如图52所示,转接器193的内部形成有接纳部197,其为接纳容纳部件191的空间。另外,第1面44上与液体供给部447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199。当将容纳部件191安放在转接器193的接纳部197中时,液体供给部447为经由开口199与液体导入部703连接的状态。在转接器193上设有接点机构30、手柄421等与容器安装部7的各个部分相对应的部件。如上所述,容器4m也可以由容纳部件191和转接器193而构成。
图53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4n的结构的立体图。容器4n能够被分解为具有液体容纳部480的容纳部件191和转接器193n。当液体容纳部480内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者可以更换新的容纳部件191,或者向液体容纳部480内补充墨水。转接器193n能够再利用。该容器4n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图9)具有互换性。
图51和图52所示的容器4m与图53所示的容器4n的不同之处在于转接器193n的结构。由于容纳部件191等其他结构为与容器4m相同的结构,对于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
容器4n的外壳41由容纳部件191的外壳和转接器193n的外壳组合而成。容纳部件191构成容器4n的外壳41的第4面45和第5面46。
转接器193n具有容器4n的外壳41的第1面44、第2面42、第3面43和第6面47。在转接器193n上相当于容器4n的外壳41的第 4面45和第5面46的面上形成有开口。
转接器193n具有接纳部197n,其为接纳容纳部件191的空间。另外,在第1面44上与液体供给部44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使液体供给部447相对于液体导入部703露出的开口199n。当将容纳部件191安放在转接器193n的接纳部197n中时,液体供给部447为经由开口199n与液体导入部703连接的状态。转接器193n上设有接点机构30、手柄421等与容器安装部7的各个部分相对应的部件。如上所述,容器4n可以由容纳部件191和转接器193n构成。
图54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4p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5是用于说明容器4p的示意图。如图54所示,容器4p包括转接器150、外部罐151、管153和辅助转接器155(图55)。除了保持部件102的结构和第4面45的结构以外,转接器150上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相同。
外部罐151中容纳有墨水。外部罐151放置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10的外部。如图55所示,液体容纳部480内设有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辅助转接器155在液体容纳部480的内部以覆盖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的方式安装。由此,在液体容纳部480内形成有由辅助转接器155限定而成的内部容纳部480p。内部容纳部480p中设有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管153的一部分经由形成于第4面45上的开口插入液体容纳部480内。管153使外部罐151与内部容纳部480p连通。当外部罐151内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者可以更换新的外部罐151,或者向外部罐151内补充墨水。转接器150能够再利用。该容器4p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图9)具有互换性。即,转接器150为能够安装在容器安装部7上的结构。并且,转接器150可以不具备第4面45。另外,内部容纳部480p内并不是必须要容纳有液体保持部件104。例如,在内部容纳部480p内,只要容纳有与容纳部件191连接设置的能够保持墨水的部件即可。能够保持墨水的部件可以使用诸如海绵等的多孔部件或者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
图56是表示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4q的结构的立体图。容器 4q具有转接器150a、外部罐151、管153和辅助转接器156。转接器150a具有与图53所描述的转接器193n同样的结构。外部罐151中容纳有墨水。外部罐151设置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10的外部。
辅助转接器156设有液体供给部447。并且,辅助转接器156为箱体。辅助转接器156内容纳有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第1液体保持部件104与液体供给部447连接设置。另外,内部容纳部480p内并不是必须要安置有液体保持部件104。例如,在内部容纳部480p内,只要容纳有与容纳部件191连接设置的能够保持墨水的部件即可。能够保持墨水的部件可以使用诸如海绵等的多孔部件或者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
管153使辅助转接器156与外部罐151连通。管153使外部罐151内的墨水向辅助转接器156流动。外部罐151、管153以及辅助转接器156作为容纳墨水的容纳部件191q而发挥功能。容纳部件191q能够和转接器150a分离。当外部罐151内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者可以更换新的外部罐151,或者向外部罐151内补充墨水。转接器150a能够再利用。该容器4q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图9)具有互换性。
图57是用于说明使用了转接器的其他容器4r的图。容器4r具有转接器150r、外部罐151、管153和流通针167。转接器150r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的结构相同。外部罐151中容纳有墨水。外部罐151设置在图1所示的打印机10的外部。
流通针167插入液体容纳部480中,通过流通针167和管153,外部罐151与液体容纳部480相连通。外部罐151、管153以及流通针167作为容纳墨水的容纳部件191r而发挥功能。容纳部件191r能够和转接器150r分离。当外部罐151内的墨水用尽时,使用者可以更换新的外部罐151,或者向外部罐151内补充墨水。转接器150r能够再利用。该容器4r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容器4(图9)具有互换性。
具有如上所述的转接器的容器4m~4r也能够应用于本说明书的其他容器。例如,第2容器5中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结构。
D-4.关于被接合部36、37的变形例
被接合部36、37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结构。关于被接合部36、37,只要是能够与接合部84、85接合的结构即可。下面将对被接合部36、37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58是用于说明被接合部的第1变形例的视图。第1被接合部36a为设置在第2面42上的部件。所述第1被接合部36a具有:向+Y轴方向延伸的主体部344;以及从主体部344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1抵接部341a。第2被接合部37a为设置在第2面42上的部件。所述第2被接合部37a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主体部377;以及从主体部377向+X轴方向延伸的第2抵接部321a。
在安装状态下,第1抵接部341a上与第2面42相对的部分与第1接合部84(图7A)相接合。由此,可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能够限制容器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另外,在安装状态下,第2抵接部321a上与第2面42相对的部分与第2接合部85(图7A)相接合。由此,可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能够限制容器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
图59是用于说明被接合部的第1变形例的视图。第1被接合部36b为设置在第2面42上的部件。第1被接合部36b具有用于接纳第1接合部84(图7A)的第1抵接部341b。第1抵接部341b为朝-Z轴方向(容器安装方向)侧敞开的凹部。第2被接合部37b具有用于接纳第2接合部85(图7A)的第2抵接部321b。第2抵接部321b为朝-Z轴方向侧敞开的凹部。在安装状态下,通过将第1接合部84插入第1抵接部341b内,使第1抵接部341b的内表面与第1接合部84相接合。由此,可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能够限制容器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并且,在安装状态下,通过将第2接合部85插入第2抵接部321b内,使第2抵接部321b的内表面与第2接合部85相接合。由此,可克服接触部件800的弹力Ft,并且能够限制容器从接触部件800脱离的动作。
另外,上述被接合部的变形例也能够应用于本说明书的其他容 器。例如,第2容器5中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结构。
D-5.其他变形例
D-5-1.第1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容器虽然具备手柄421,但是也可以将其省略。容器只要具有在安装状态下能够限制第2面42侧向铅垂向上方向移动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用实现抵接部424功能的部件(抵接部件)来代替手柄421。下面将说明该具体例。
图60是用于说明抵接部件的变形例的视图。图60所示的容器4t具有代替手柄421的抵接部件499。关于其他的结构,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容器4的结构相同,对于同样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说明。容器安装部7c的第1装置侧侧壁72上设有手柄170。手柄170在装卸容器4t时使用。抵接部件499为设置在第2面42上的突起。如图60所示,手柄170在安装状态下与抵接部件499相接合。通过手柄170与抵接部件499的接合,使容器4t上的第2面42侧向铅垂向上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手柄170具有旋转轴172。接合部分175能够以旋转轴172为中心沿箭头QR方向移动。使用者通过向手柄170的操作部171施加-Y轴方向的外力,可使接合部分175向解除接合的方向(+Y轴方向)移动。由此,解除了抵接部件499和手柄170的接合。上述变形例也能够适用于本实施方式或者其他变形例的容器以及容器安装部。
D-5-2.第2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器4、5虽然设置了第1和第2被接合部36、36A、37、37A,但是只要设有被接合部36、36A、37、37A中的至少一个即可。即便如此,通过实际设置的被接合部36、36A、37、37A与接合部84、85的接合,能够提高接触部件800和端子930接触的可靠性。
D-5-3.第3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喷墨打印机及其墨水容器,也能够适用于喷射除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何液体喷射装置及其容纳液体的容器(液体容纳容器)。例如,能够适用于如下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容器。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使用的滤色器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电致发光,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样品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对时钟或者照相机等精密机械精确地定位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者碱性蚀刻剂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备喷射其他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所谓的“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等状态。此外,这里所述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 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就可以,粘性高或低的液态的材料、以及像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态材料也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到溶媒中的物质等也包含在“液体”中。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例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种墨水或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水是指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的各种液体状组成物。
D-5-4.第4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还能够以以下的方式进行实施。在以下的方式中,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相同结构的部分,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
(方式1)
一种容器,其能够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接触部件、第1接合部以及能够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用于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给部,其用于从所述液体容纳部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所述液体;
第1被接合部,其用于与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端子,其用于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其中,
所述端子通过受到所述接触部件施加的包含第1方向分量的施力,使所述第1被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方式2)
根据方式1所述的容器,还具有:
第2被接合部,其用于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第2接合部接合,其中,
所述端子通过受到所述施力而使所述第2被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 2接合部接合。
(方式3)
根据方式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设置在由所述第1被接合部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4)
根据方式2或方式3所述的容器,其中,
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接触部cp)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1部分为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通过与所述第1接合部抵接而形成接合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通过与所述第2接合部抵接而形成接合的部分,所述第3部分为所述端子上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
(方式5)
根据方式2至方式4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还具有:
电路基板,其包括所述端子;以及
配置部,其用于设置所述电路基板,其中,
所述配置部具有配置面,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配置面相对于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铅垂方向倾斜,
所述电路基板设置在所述配置面上。
(方式6)
根据方式5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部在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方式7)
根据方式6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2被接合部具有第2相对部,其在所述安装过程中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端部在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配置部设置在由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8)
根据方式5至方式7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配置部设置在由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9)
根据方式2至方式8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同一侧。
(方式10)
根据方式9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所在侧不同的一侧。
(方式11)
根据方式2至方式10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同一侧。
(方式12)
根据方式11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部所在侧不同的一侧。
(方式13)
一种容器,其能够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的容器安装部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容器安装部,其用于安装容器;
液体导入部,其设置在形成所述容器安装部底面的装置侧底壁上,用以导入液体;以及
连接件,其设置在与所述装置侧底壁相交的第1装置侧侧壁上, 并且具有:
连接件主体;
第1接合部,其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
第2接合部,其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以及
接触部件,其在由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处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
所述容器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用于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给部,其用于从所述液体容纳部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所述液体;
第1被接合部,其用于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第2被接合部,其用于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以及
端子,其设置在由所述第1被接合部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用于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其中,
所述端子通过受到由所述接触部件施加的包含第1方向分量的施力,使所述第1被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并且使所述第2被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方式14)
根据方式13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容器由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沿运送方向传送,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夹持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位置。
(方式15)
根据方式13或方式14所述的容器,还具有:
电路基板,其包括所述端子;以及
配置部,其用于设置所述电路基板,其中,
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容器由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沿运送方向传送,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夹持所述配置部的位置。
(方式16)
根据方式15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配置部具有配置面,其在所述安装状态下,相对于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铅垂方向倾斜,
所述电路基板设置在所述配置面上。
(方式17)
根据方式16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所述第2被接合部具有第2相对部,其在所述安装过程中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端部在所述第2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配置部设置在由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18)
根据方式15至方式17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配置部设置在由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19)
根据方式13至方式18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1部分为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3部分为所述端子上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
(方式20)
根据方式13至方式19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所述第2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液 体容纳部设置在同一侧。
(方式21)
根据方式13至方式20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所述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所述容器的外壳上与所述第1侧面相对的部分。
(方式22)
根据方式1至方式21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施力包含所述第1方向分量和与所述第1方向分量垂直的第2方向分量,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第2方向分量为朝向铅垂向上方向的分量,
所述容器还具有:
被限制部(抵接部424),其用于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限制部(装卸部722)接合,所述端子通过受到所述接触部件施加的所述第2方向分量的力,使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接合。
(方式23)
根据方式22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方式24)
根据方式22或者方式23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同一侧。
(方式25)
一种容器,其能够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接触部件、第1接合部以及能够导入液体的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用于容纳所述液体;
液体供给部,其用于从所述液体容纳部向所述液体导入部供给所述液体;
第1面,该第1面上形成有所述液体供给部;
第4面,其与所述第1面相对;
第2面和第3面,该第2面和第3面分别与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4面相交,并且彼此相对;
第5面,其与所述第1面、所述第2面、所述第3面以及所述第4面相交;
第6面,其与所述第5面相对;
第1被接合部,其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所述第2面侧,用于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端子,其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所述第3面侧,用于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其中,
所述端子通过受到由所述接触部件施加的包含第1方向分量的施力,使所述第1被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方向分量为沿着所述第2面和所述第3面相对的方向,并且是从所述第2面指向所述第3面的方向。
(方式26)
根据方式25所述的容器,还具有:
第2被接合部,其相对于所述液体供给部设置在所述第2面侧,用于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的第2接合部接合,其中,
所述端子通过受到所述施力,使所述第2被接合部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方式27)
根据方式26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在所述第5面和所述第6面相对的方向上隔开设置,
所述端子设置在由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28)
根据方式26或者方式27所述的容器,其中,
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第3部分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1部分为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部分为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3部分为所述端子上与所述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
(方式29)
根据方式26至方式28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还具有:
电路基板,其包括所述端子;以及
配置部,其设置在所述第2面上,并且具有用于设置所述电路基板的配置面,其中,
所述配置面从所述第1面侧靠近所述第4面侧,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面倾斜,使得其位于从所述第3面侧朝向所述第2面侧的方向上。
(方式30)
根据方式29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部为所述第1接合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并且位于从所述第1面指向所述第4面的方向侧的端部。
(方式31)
根据方式29或者方式30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第2被接合部具有第2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2相对部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端部为所述第2接合部的一部分,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并且位于从所述第1面指向所述第4面的方向侧的端部,
在安装状态下,所述配置部设置在由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32)
根据方式29至方式31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配置部设置在由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方式33)
根据方式25至方式32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施力包含所述第1方向分量和与所述第1方向分量垂直的第2方向分量,所述第2方向分量为沿着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4面相对的方向,并且是从所述第1面指向所述第4面的方向,
所述容器还具有:
被限制部(抵接部424),其用于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限制部(装卸部722)接合,所述端子通过受到由所述接触部件施加的所述第2方向分量的力,使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限制部接合,
所述被限制部相对于所述液体容纳部设置在所述第2面侧。
(方式34)
根据方式33所述的容器,其中,
所述被限制部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方式35)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容器安装部,其能够安装容器,具有限定形成所述容器安装部的装置侧底壁以及第1装置侧侧壁,该第1装置侧侧壁与所述装置侧底壁相交;
液体导入部,其设置在所述装置侧底壁上,能够将容纳在所述容器内的液体导入;以及
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第1装置侧侧壁上,能够与所述容器的端子电连接,
所述连接件具有:
连接件主体;
第1接合部,其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用于与所述容器接合;以及
接触部件,其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用于与所述端子接触,
在将所述容器安装到所述容器安装部上的安装状态下,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端子接触,通过对所述端子施加包含第1方向分量的施力, 使所述第1接合部与所述容器的第1被接合部相接合。
(方式36)
根据方式3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件还具有第2接合部,其固定在所述连接件主体上,用于与所述容器接合,
所述接触部件设置在由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所夹持的位置,
在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端子接触,通过对所述端子施加所述施力,使第2接合部与所述容器的第2被接合部相接合。
(方式37)
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具有:
根据方式1至方式34中的任一种所述的容器;以及
液体喷射装置,其通过从所述容器供给液体,将液体向外部喷出,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容器安装部,其能够安装容器,具有限定形成所述容器安装部的底面以及侧面,该侧面与所述底面相交;
液体导入部,其设置在所述底面上,能够导入容纳在所述容器内的液体;以及
连接件,其设置在所述侧面上,能够与所述容器的端子电连接。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变形例,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和发明内容中记载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替换或者组合。此外,若所述技术特征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可以适当地删除。

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pdf(1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1548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9.03 C N 1 0 4 0 1 5 4 8 7 A (21)申请号 201410058467.1 (22)申请日 2014.02.20 2013-039456 2013.02.28 JP B41J 2/175(2006.01) (71)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国东京都 (72)发明人大屋瞬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联德律师事务所 11361 代理人张继成 (54) 发明名称 容器、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液体喷射装置的 接触部件和容器的端子的接触可靠。

2、性的技术。本 发明涉及一种容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 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 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第1接 合部邻接设置,所述容器具有:被设置成能够与 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端子;以及能够与第1接 合部接合的第1钩状部。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44页 附图68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4页 说明书44页 附图68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015487 A CN 104015487 A 1/4页 2 1.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

3、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 置具有: 第1接合部;以及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钩状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钩状部被构造成,在其与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 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钩状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 面的延长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

4、征在于, 所述第1钩状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 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 上方向侧。 5.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 置具有: 第1接合部;以及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 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

5、行限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 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7.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 置具有: 第1接合部;以及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 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权 利 要 求。

6、 书CN 104015487 A 2/4页 3 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 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 向上方向侧。 9.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 置具有: 第1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具有: 第1面,其上形成有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的液体供给部;以及 第2面,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端子, 所述第2面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的第1被接合部, 所述第1。

7、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 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11.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 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具有: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

8、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 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 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14.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

9、装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 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第2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15487 A 3/4页 4 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还包括: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

10、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 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所述第2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2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 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17.。

11、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所述第1被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位于能够与所述 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为第1钩状部,所述第2被接合部为第2钩状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 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端子上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条直 线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4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其特征在于, 。

12、所述第1被接合部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 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 侧; 所述第2被接合部具有第2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 程中,所述第2相对部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端部在所述第2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 侧。 2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 第1接合部; 第2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 液体导入部;以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15487 A 4/4页 5 容器安装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

13、容器, 该容器具有: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

14、于, 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 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条直 线上。 24.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液体喷射系统具有: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 容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上,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括: 第1接合部; 第2接合部; 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 及 液体导入部, 所述容器包括: 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 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 第。

15、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26.根据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 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条直 。

16、线上。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015487 A 1/44页 6 容器、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与容纳液体的容器相关的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一直以来,对于向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供给墨水的技术,使用容纳 墨水的墨水容器(简称“容器”)的技术为公众所知。该容器具有:液体容纳部,其用于容纳 作为液体的墨水;以及液体供给部,其用于将液体容纳部的墨水供给打印机。 0003 另外,具备电路基板的容器也是众所周知的,所述电路基板用于与打印机之间进 行信息交换(例如,专利文献1)。电路基板上存储有与容器相关的信息,包括容器的制造年 月日和容纳的墨水。

17、的颜色信息等。在容器被安装到打印机的容器安装部的安装状态下,电 路基板的端子与设置在容器安装部上的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由此,能够将电路基板和打 印机电连接,从而在电路基板和打印机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74100号公报 0007 在容器的安装状态下,容器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例如,导电性接触部件向容器 施加的力(施力)就是外力的一个例子。再例如,通过打印机的打印动作等向容器施加的力 也是外力的一个例子。再例如,当打印机类型为容器安装部搭载于设有打印头的托架上的 类型(“托架装载型”)时,通过容器沿托架的主扫描。

18、方向移动而向容器施加的力(惯性力)也 是外力的一个例子。 0008 若容器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力,则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状态会变得不稳定,有时 会发生不能良好地保持容器和打印机的电连接的情况。 0009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容器的底面上设有定位部,以抑制由导电性接触部件 施加到容器上的力所导致的位置偏移。容器的定位部为突起状,通过与设置在容器安装部 上的定位部相接合,从而抑制由接触部件施加的力所导致的容器的位置偏移。 0010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相对于施加到容器上的外力,有时更难抑制容 器上的端子相对于接触部件的位置偏移。例如,在将端子和定位部设置在相距较远的位置 的情况下,有时。

19、会使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可靠性降低。这样一来,在利用具备端子的容器 的技术中,会期待有一种能够提高容器的端子和打印机的接触部件的接触可靠性的技术。 另外,在具备端子的容器、液体喷射装置、或者具备容器和液体喷射装置的系统中,会期待 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化、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寿命更长、使用安全性更高 等。 发明内容 0011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其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 现: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2/44页 7 0012 (1)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 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

20、;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 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 触;以及第1钩状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 0013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钩状部的接合而产生的 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14 (2)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进一步地,所述第1钩状部可以被构造成:在其与第1接 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 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0015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钩状部产生的限制力, 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

21、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16 (3)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进一步地,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钩状部可以位于 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0017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钩状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能 够将第1钩状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 可靠性。 0018 (4)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所述第1钩状部可以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述容器向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端 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0019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当安装容器时,由于第。

22、1端部和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因此能 够使导电性接触部件摩擦端子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 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导电性接触部件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而到达未设 置端子的部分。 0020 (5)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 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 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 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被接合部被构造成:在其 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

23、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0021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 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22 (6)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位于能够与所 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0023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 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 的可靠性。 0024 (7)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体喷 射装置上,该。

24、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以及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 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所述容器具有: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3/44页 8 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被接合部相对于所述端子 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0025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 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 的可靠性。 0026 (8)在上述方式的容器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具有第1相对部,。

25、在将所述容器 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其中,所述第1 端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0027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当安装容器时,即使容器过度偏离液体喷射装置上的设定位 置,第1端部也会与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由此,能够使导电性接触部件摩擦端子的距离保 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导 电性接触部件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而到达未设置端子的部分。 0028 (9)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 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

26、,并且与所 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第1面,其上形成有能够与所 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的液体供给部;以及第2面,其具有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 端子,所述第2面上具有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的第1被接合部。所述第1被接合部 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 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0029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 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 的可靠性。 0030 (10)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

27、一步地,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 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 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0031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设置在与导电 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不会与导 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区域发生干涉,从而能够确保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接触 的区域。因此,由于第1被接合部能够设置在端子的附近,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 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32 (11)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 体喷射装置上。

28、,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与所 述第1接合部相邻地设置;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 体导入部连接;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以及第1被接合部,其 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 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 心的距离。 0033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形成在与导电 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 说 明 书CN 1040154。

29、87 A 4/44页 9 在第1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 靠性。 0034 (12)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被构造成:在其与所 述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 电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0035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和由第1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 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36 (13)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相对于所述端子,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位 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向上。 0037。

30、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的平面上,因此 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 的可靠性。 0038 (1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容器,该容器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在液 体喷射装置上,该液体喷射装置具有: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 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容器具有: 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 部接合;以及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第1被接 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

31、合部之间。 0039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接合部的接合和由第2接 合部的接合所产生的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特别是,通过使端 子位于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从端子的两侧限 制端子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40 (15)根据上述方式的容器还具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所 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 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并且所述第2接合 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

32、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 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供给部中心的距离。 0041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以及第2接合 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接触部分形成在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 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 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42 (16)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进一步地,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 第1接合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 性接触部件脱离的动作进。

33、行限制;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被构造成:在其与所述第2接合 部相接合的状态下,克服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并且对所述端子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 件脱离的动作进行限制。 0043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力、 以及由第2被接合部产生的限制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44 (17)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相对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所述第1被接合部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5/44页 10 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位于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所述端子的面的延长方 向上。 0045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能够将第1被接。

34、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与端子相同 的平面上,因此能够将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设置在靠近端子的位置。由此,能够提 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46 (18)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为第1钩状部,所述第2 被接合部可以为第2钩状部。 0047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由于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为钩状部,因此能够通过简 单的结构形成第1和第2被接合部。 0048 (19)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触的部 分、所述第2被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端子上与所述导电性接触 部件接触的部分被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00。

35、49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通过将各个部分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通过位于端子两侧 的第1和第2被接合部,能够抑制端子上与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的部分(接触部分)的位置 偏移。由此,能够使接触部分的位置更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 靠性。 0050 (20)对于上述方式的容器,其中,所述第1被接合部可以具有第1相对部,在将所 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1相对部与第1端部相对,该第1端 部在所述第1接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所述第2被接合部可以具有第2相对部,在将 所述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安装的安装过程中,所述第2相对部与第2端部相对,该第2 端部在所述第2接。

36、合部上位于铅垂向上方向侧。 0051 根据该方式的容器,在安装容器时,即使容器过度偏离液体喷射装置上的设定位 置,第1端部也会与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且第2端部也会与第2相对部发生触碰。由此, 由于能够将导电性接触部件摩擦端子的距离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 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例如,能够防止导电性接触部件的摩擦区域越过端子而到达 未设置端子的部分。特别是,通过将端子设置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之间,能够在 第1端部与第1相对部发生触碰、第2端部与第2相对部发生触碰的情况下,抑制端子的倾 斜。 0052 (21)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

37、装置具 有: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导电性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 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液体导入部;以及容器安装部,其能够可装卸地安装容器,该容器具 有: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所述导电性接触 部件接触;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第2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 第2接合部接合。 0053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的弹力、由第1接合部的接合 和由第2接合部的接合所产生的力,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特别 是,通过使导电性接触部件位于第1接合部和第2接合部之间,能够通过第1和第2接合部。

38、 从导电性接触部件的两侧限制导电性接触部件相对于端子的移动。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 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10 6/44页 11 0054 (22)对于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 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 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 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 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 0055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

39、部分以及 第2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形成在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的接触部分不同的 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 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56 (23)对于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 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 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可以被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0057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通过将各个部分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通过位于导 电性接触部件两侧的第1和第2接合部,能够抑制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端子接触的部分(接 触部分。

40、)的位置偏移。由此,能够使接触部分的位置更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 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58 (24)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方式,提供了一种具备容器和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 射系统。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包括: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导电性 接触部件,其具有弹力,并且设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之间;以及液体导入 部。所述容器包括:液体供给部,其能够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端子,其被设置成能够与 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接触;第1被接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1接合部接合;以及第2被接合 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 0059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利用导电性接触部件。

41、的弹力、由第1接合部与第1被 接合部相接合所产生的力、以及由第2接合部与第2被接合部相接合所产生的力,能够提高 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特别是,通过使端子位于第1被接合部和第2被接 合部之间,能够通过第1和第2被接合部从端子的两侧限制端子的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 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60 (25)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和所述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 部分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 至所述液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所述第2接合部和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 体导入部中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所述导电性接触部。

42、件和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至所述液体导 入部中心的距离。 0061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能够将第1接合部和第1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 第2接合部和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形成在如下所述的位置,即,与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 子的接触部分相比,从容器的外壁更加向外侧突出的位置。由此,由于能够在第1被接合部 和第2被接合部的设置位置上保持自由度,因此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 靠性。 0062 (26)对于上述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上与所述第1被接合部 接触的部分、所述第2接合部上与所述第2被接合部接触的部分、以及所述导电性接触部件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1。

43、1 7/44页 12 上与所述端子接触的部分可以被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0063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喷射系统,通过将各个部分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通过位于导 电性接触部件两侧的第1和第2接合部,能够进一步抑制导电性接触部件上与端子接触的 部分(接触部分)的位置偏移。即,能够使接触部分的位置更稳定,并且能够提高导电性接触 部件和端子接触的可靠性。 0064 上述本发明的各种方式中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全都是必须的构成要素,为 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获得本说明书所描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 部,可以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适当的变更、删除、用新的构成要素替换,或一 部分限定内容的。

44、删除。并且,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获得本说明书 所描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将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 部分或者全部与包含在上述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进行组合, 并且将其作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种实施方式。 0065 例如,本发明的一种方式能够通过具备端子和第1钩状部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 上的要素的装置而实现。即,该装置可以具有端子,也可以不具有端子。并且,该装置可以 具有第1钩状部,也可以不具有第1钩状部。该装置能够通过例如容器来实现,也能够通过 容器以外的其他装置来实现。根据该方式,至少能够解决装置小型化、低成本化、资源节约 化。

45、、制造容易化、使用更便利等各种问题中的一种。上述容器、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射系统 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均能够应用于该装置。 0066 此外,本发明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能够通过诸如容器、液体喷射装置、液体喷 射系统、容器的制造方法、液体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具备容器和能够装卸自由地安装容器 的容器安装部的单元、具备容器和容纳液体的外部罐的单元等方式而实现。 附图说明 0067 图1是表示液体喷射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0068 图2是表示液体喷射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69 图3A是容器安装部的外观立体图。 0070 图3B是图3A所示容器的剖视图。 0071 图3C是。

46、图3A所示容器的剖视图。 0072 图3D是图3A所示容器的剖视图。 0073 图4A是容器安装部的第1外观立体图。 0074 图4B是沿F4A-F4A截取的剖视图。 0075 图5是容器安装部的第2外观立体图。 0076 图6是容器安装部的俯视图。 0077 图7A是设置在第2插槽上的连接件附近的放大图。 0078 图7B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0079 图7C是表示第1和第2接合部与接触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80 图8是沿F6-F6截取的局部剖视图。 0081 图9是第1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0082 图10A是第1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12 8/4。

47、4页 13 0083 图10B是用于说明第1被接合部的视图。 0084 图10C是用于说明第2被接合部的视图。 0085 图11是第1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0086 图12是第1容器的主视图。 0087 图13是第1容器的后视图。 0088 图14是第1容器的仰视图。 0089 图15是第1容器的俯视图。 0090 图16是第1容器的第1侧视图。 0091 图17是第1容器的第2侧视图。 0092 图18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和第2被接合部与接触部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0093 图18B是第1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0094 图18C是容器主体的外观立体图。 0095 图19是沿图15中的F15-F15。

48、截取的剖视图。 0096 图20是第2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0097 图21是第2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0098 图22是第2容器的外观立体图。 0099 图23是第2容器的主视图。 0100 图24是第2容器的后视图。 0101 图25是第2容器的仰视图。 0102 图26是第2容器的俯视图。 0103 图27是第2容器的右视图。 0104 图28A是第2容器的左视图。 0105 图28B是用于说明第1被接合部的视图。 0106 图28C是用于说明第2被接合部的视图。 0107 图29A是第2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0108 图29B是容器主体的外观立体图。 0109 图30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1。

49、图。 0110 图31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2图。 0111 图32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3图。 0112 图33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4图。 0113 图34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5图。 0114 图35是用于说明安装方式的第6图。 0115 图36是沿图35中的F35A-F35A截取的剖视图。 0116 图37是沿图35中的F35B-F35B截取的剖视图。 0117 图3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容器安装部的视图。 0118 图3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视图。 0119 图4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视图。 0120 图41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视图。 0121 图42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2容器的剖视图。 说 明 书CN 104015487 A 13 9/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