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380038941.8 (22)申请日 2013.12.20 2012-278879 2012.12.21 JP 2012-278878 2012.12.21 JP 2013-138481 2013.07.01 JP B62K 5/10(2006.01) B62K 5/05(2006.01) B62K 19/40(2006.01) B62K 25/24(2006.01) (71)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地址日本静冈县 (72)发明人饭塚利男 平山洋介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代理人。
2、刘军 (54) 发明名称 车辆 (57) 摘要 本发明提供即使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抑制车 辆的大型化的车辆。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包括:车 身框架(21)、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能够随 着车身的倾斜而变形的连杆机构(5)、以及配置 在连杆机构(5)的车辆前方侧的车辆配件(81、 82、221、222),车辆配件(81、82、221、222)经由从 车身框架(21)向前方延伸并贯通连杆机构(5)的 贯通部(211a、211b)支承在车身框架(21)上。 (30)优先权数据 (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 2015.01.21 (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 PCT/JP2013/084。
3、341 2013.12.20 (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 WO2014/098236 JA 2014.06.26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22页 附图13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87331 A (43)申请公布日 2015.04.01 CN 104487331 A 1/2 页 2 1.一种车辆,包括 : 车身框架 ; 左前轮和右前轮,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被左右配置并能够转 向; 左缓冲装置,所述左缓冲装置在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缓冲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 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
4、上部的的位移 ; 右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在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缓冲所述右前轮在所述车身框 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右侧向部、左侧向部和多个横向部,所述右侧向部支承所 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得所述右缓冲装置能够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 转向轴线旋转,所述左侧向部支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得所述左缓冲装置能够绕与 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所述多个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以使 得所述右侧向部能够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右轴线旋转、在左端部支承所述 左侧向部以使得所述左侧向部能够绕与所述右轴线平行的左轴线旋转、并且中间部被。
5、支承 在作为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连杆支承部上以使得所述连杆机构能够绕与所述右轴线 和所述左轴线平行的中间轴线旋转 ;以及 车辆配件,所述车辆配件被配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 前方的位置 ; 其中, 所述横向部包括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连杆支承部相比位于前方的前横向部,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贯通部,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部位于前可动外缘 的内侧,并形成所述前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与所述前横向部不重合的空间, 其中,所述前可动外缘为所述前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形成的轨迹的外缘, 所述车辆配件经由被配置在所述贯通部形成的空间中的配件支承部而被支承在所述。
6、 车身框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其中, 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部位于所述前横向部的外缘的内侧,所述前横 向部位于所述连杆支承部的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贯通部比所述前横向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更靠近所述中间轴线,所述前横向部位 于所述连杆支承部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车辆,其中, 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中间轴线位于所述贯通部形成的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 2 至 4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配件支承部是将所述前横向部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所述连杆支承部上的旋转支承 部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 2 或 。
7、3 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贯通部形成长孔,该长孔包含以所述前横向部的所述中间轴线为中心的圆弧。 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车辆,其中,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87331 A 2/2 页 3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前上横向部以及前下横向部,所述前上横向部位于所述连杆支承部 的前方,所述前下横向部的所述中间轴线与所述前上横向部相比位于下方、且与所述连杆 支承部相比位于前方, 所述贯通部包括 :作为所述前上横向部的下缘的一部分的上贯通部、以及作为所述前 下横向部的上缘的一部分的下贯通部。 8.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7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配件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连杆支承。
8、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8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贯通部,并设置有多个配件支承部。 10.权利要求 1 至 9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配件还经由连结部而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 时,所述连结部不配置在所述贯通部形成的空间中、而是被配置在所述前可动外缘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10 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配件支承部是所述车身框架、所述车辆配件、以及将所述车辆配件安装在所述车 身框架上的安装支架中任一者的至少一部分。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87331 A 1/22 页 4 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
9、发明涉及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 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等中已知有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在 搭载了非专利文献 1 的连杆机构的车辆中,散热器、头灯等车辆配件配置在连杆机构的前 方。 0003 非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中,连杆机构不在右前轮和左前轮之间, 而是配置比右前轮和左前轮更靠上方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大 型化受到抑制。 0004 在先技术文献 0005 非专利文献 0006 非专利文献 1 :Catalogo parti di ricambio,MP3 300 ie LT Mod.ZAPM64102, Pi。
10、aggio 公司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1 :美国外观设计 547,242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 非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车辆的前部 大。这是由于,包括能够转向的右前轮和左前轮的两个前轮、包括能够以相对于车身框架向 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位移的方式支承右前轮和左前轮的连杆机构。在车身框架相对于竖直 倾斜的状态下,构成连杆机构的部件大幅度移动,右前轮和左前轮相对于车身框架大幅位 移。因此,为了避免与能够大幅度地移动的连杆机构和大幅位移的右前轮和左前轮发生干 涉,设置在车辆的前部的车辆外观部件变得大型化。另外,头灯、转向信号指示灯、前罩、散。
11、 热器等车辆配件也配置在车辆的前部。因此,在这样的车辆中,作为两个前轮的上方的车辆 前部容易大型化。 0010 图 13 是示出非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车辆的车身框架的示意图。在非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构成中,车身罩或散热器等车辆配件被支承部件 100 支承在车身框架 110 上。该 支承部件 100 包括为了避开连杆机构 105 而从连杆机构 105 的上方向前方延伸的上部支承 部件 101、以及从上部支承部件 101 向前方且下方延伸的下部支承部件 103。车身罩被安装 在上部支承部件 101 上。散热器被安装在下部支承部件 103 上。其结果导致,非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包括倾斜的车身框。
12、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车辆的前部变大。 0011 因此,本发明提供即使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抑制车辆的大型化的包括倾斜的车身 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0012 根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本发明可采取的方式 (1), 0013 一种车辆,包括 :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2/22 页 5 0014 车身框架 ; 0015 左前轮和右前轮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所述左前轮和所述右前轮被左右配置并能 够转向 ; 0016 左缓冲装置,所述左缓冲装置在其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缓冲所述左前轮在所述 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 0017 右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在其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缓。
13、冲所述右前轮在所述 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 0018 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右侧向部、左侧向部和多个横向部,所述右侧向部支 承所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得所述右侧向部能够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 右转向轴线旋转,所述左侧向部支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得所述左侧向部能够绕与 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所述多个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以使 得所述右侧向部能够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右轴线旋转、在左端部支承所述 左侧向部以使得所述左侧向部能够绕与所述右轴线平行的左轴线旋转、并且中间部被在作 为所述车身框架的一部分的连杆支承部上以使得所述连杆机构能。
14、够绕与所述右轴线和所 述左轴线平行的中间轴线旋转 ;以及 0019 车辆配件,所述车辆配件被配置在与所述连杆机构相比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 向的前方的位置 ; 0020 其中,所述横向部包括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连杆支承部相比位于前方的前横向 部, 0021 所述连杆机构具有贯通部,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部位于前可动 外缘的内侧,并形成所述前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与所述前横向部不重叠的空 间,所述前可动外缘是所述前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形成的轨迹的外缘, 0022 所述车辆配件经由被配置在所述贯通部形成的空间中的配件支承部而被支承在 所述车身框架上。 0023 以往的。
15、非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 辆中,车辆的前部较大。因此,对以往的非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1 中记载的包括倾斜的车 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的车辆配件的支承构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非专利文献 1 或专利 文献 1 的车辆包括连杆机构的横向部和车辆配件。横向部总是位于从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 在使横向部旋转时横向部所形成的轨迹的外缘即可动外缘的内侧。支承车辆配件的配件支 承部为了避免与车辆配件和横向部发生干涉,而形成为从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绕过横向部 的可动外缘的外侧的形状。具体而言,非专利文献 1 或专利文献 1 的车辆具有从车身框架 绕过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上方并。
16、向连杆机构的前方延伸的上撑条。另外,该车辆具有从车 身框架绕过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下方并向连杆机构的前方延伸的下撑条。在横向部的可动 外缘的上方和下方配置有上撑条和下撑条,因此可知车辆前部会大型化。进一步分析的结 果是,由于车辆配件和车身框架之间的距离大,因此上撑条和下撑条变长。此外,为了确保 对车辆配件进行支承的刚度,上撑条和下撑条变得大型化。因此,车辆前部更加大型化。 0024 进行这样的调查、分析后的结果是,本发明人针对绕过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以往 的技术思想,想到了不绕过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技术思想。这是通过详细分析横向部件相 对于车身框架的旋转而首次发现的。横向部的可动外缘较大。其原因是,。
17、横向部的形状为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3/22 页 6 了承受作用于前轮的载荷而构成得较大。因此,减小横向部的可动外缘是存在界限的。另 外,横向部被可旋转地支承在车身框架上。另外,横向部包括位于车身框架的连杆支承部的 前方的前横向部。因此,发明人注意到,如果可避免与前横向部发生干涉,则即使将车辆配 件配置在车辆前部,车辆前部也难以大型化。因此,发明人想到将该想法反转,在横向部大 可动外缘的内侧进行支承的技术思想、即不绕过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技术思想。并且,发明 人注意到,利用以往被认为是缺点的横向部的形状原本很大的情况,在形状上下工夫,由此 能够容易地在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内侧形。
18、成贯通部。另外,还注意到,即使在连杆机构中形 成贯通部,也能够抑制横向部的可动外缘的大型化。本发明正是基于这样的见解而形成的。 0025 根据本发明可采用的方式 (1),横向部包括位于车身框架的连杆支承部的前方的 前横向部。连杆机构具有贯通部,所述贯通部在从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位于前可动外缘的 内侧,并形成所述前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时与前横向部不重叠的空间,所述前可动 外缘是前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时形成的轨迹的外缘。车辆配件经由配置在贯通部形 成的空间中的配件支承部而被支承在车身框架上。 0026 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抑 制车辆的大型化。 。
19、0027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2),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28 在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贯通部位于所述前横向部的外缘的内侧,所 述前横向部位于所述连杆支承部的前方。 0029 根据 (2) 的方式,由于在前横向部的外缘的内侧形成了贯通部,因此能够进一步 抑制前横向部的前可动外缘的大型化。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 辆中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30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3),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31 所述贯通部比所述前横向部的左端部和右端部更靠近所述中间轴线,所述前横向 部位于所述连杆支承部的前方。 003。
20、2 越将贯通部配置在中间轴线的附近,越能够减小从中间轴线方向观察的贯通部的 大小。因此,根据 (3) 的方式,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 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33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4),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34 在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中间轴线位于所述贯通部形成的空间中。 0035 即使连杆机构动作,中间轴线也不会相对于车身框架移动或旋转。因此,根据 (4) 的方式,能够将贯通部以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大小形成。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 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36 根据本。
21、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5),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37 所述配件支承部是将所述前横向部能够旋转地支承在所述连杆支承部上的旋转 支承部的一部分。 0038 根据 (5) 的方式,由于能够使用支承前横向部的部位构成配件支承部,因此能够 在不另行设置配件支承部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支承车辆配件。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 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39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6),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4/22 页 7 0040 所述贯通部形成包含以所述前横向部的所述中间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长孔。
22、。 0041 根据 (6) 的方式,贯通部形成包含以作为前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的旋转中心的 中间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长孔。因此,能够避免贯通部形成的空间和配件支承部发生干涉, 并且能够减小贯通部的形状。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 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42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7),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43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前上横向部以及前下横向部,所述前上横向部位于所述连杆支 承部的前方,所述前下横向部的所述中间轴线与所述前上横向部相比位于下方、且与所述 连杆支持部相比位于前方, 0044 所述贯通部包括 :作为所述前上横向部。
23、的下缘的一部分的上贯通部、以及作为所 述前下横向部的上缘的一部分的下贯通部。 0045 根据 (7) 的方式,能够使用前上横向部和前下横向部之间的间隙来设置配件支 承部。因此,车辆前部的空间的利用效率变高。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 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46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8),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47 所述车辆配件被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连杆支承部上。 0048 根据 (8) 的方式,连杆支承部支承右前轮、左前轮、支承右缓冲装置和左缓冲装置 的连杆机构,具备高刚度。因此,利用该高刚度来支承车辆配件,能够简化支承车。
24、辆配件的 结构。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 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49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9),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50 设置有多个所述贯通部,并设置有多个配件支承部。 0051 根据 (9) 的方式,通过在多个部位支承车辆配件,能够牢固地进行支承。将各个配 件支承部形成得较小,能够容易地避免与连杆机构发生干涉。因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 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0052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10),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53 所述车辆配件还经由连结部而支承在所。
25、述车身框架上,从所述中间轴线方向观察 时,所述连结部不配置在所述贯通部形成的空间中、而是被配置在所述前可动外缘的外侧。 0054 根据 (10) 的方式,通过配件支承部和连结部,容易确保车辆配件的支承刚度。因 此,即使在包括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 辆的大型化。 0055 根据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方式 (11),在上述车辆中,也可以是 : 0056 所述配件支承部是所述车身框架、所述车辆配件、以及将所述车辆配件安装在所 述车身框架上的安装托架中任一者的至少一部分。 0057 根据 (11) 的方式,能够使用其他部件来简单地构成配件支承部。因此,即使在包 括倾。
26、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上搭载车辆配件,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0058 图 1 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左视图 ;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5/22 页 8 0059 图 2 是在卸下车身罩的状态下示出的图 1 的车辆的整体主视图 ; 0060 图 3 是从右方观察图 1 中示出的车辆的车辆前部的截面图 ; 0061 图 4 是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 0062 图 5 是示出安装托架和流体单元以及头灯的主视图 ; 0063 图 6 是示出使车辆倾斜了的状态的整体主视图 ; 0064 图 7 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的连杆机构和支承部件的主。
27、视图 ; 0065 图 8 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的连杆机构和配件支承部的侧截面 图; 0066 图 9 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的连杆机构和配件支承部的图 ; 0067 图 10 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的连杆机构和配件支承部的图 ; 0068 图 11 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的连杆机构和配件支承部的图 ; 0069 图 12 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变形例涉及的车辆的连杆机构和配件支承部的图 ; 0070 图 13 是示出非专利文献 1 涉及的车辆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1 以下,参照附图对车辆1进行说明,车辆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28、涉及的车辆的 一种。对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赋予相同符号,并不再重复对该部件的说明。 0072 以下,图中的箭头 F 表示车辆 1 的前方。图中的箭头 R 表示车辆 1 的右方。箭头 U 表示上方。车宽方向中央是指主视图中的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车宽方向侧方是 指从车宽方向中央向左方或右方的方向。 0073 0074 图 1 是车辆 1 的整体侧面概略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方向的情 况下,是指从驾驶车辆 1 的驾驶员观察到的前后左右的方向。 0075 车辆 1 包括车身主体 2、前轮 3 和后轮 4。车身主体 2 主要包括 :车身框架 21、车 身罩 22、车把 23、座椅 24。
29、 和动力单元 25。 0076 ( 车体框架 ) 0077 车身框架 21 支承动力单元 25、座椅 24 等。动力单元 25 包括发动机或电动机等动 力源以及传动装置等。图 1 中以虚线示出车身框架 21。 0078 车身框架 21 包括头管 211、前车架 212 和后车架 213。头管 211 配置在车辆的前 部。在头管 211 的周围配置有连杆机构 5。 0079 转向轴 60 可旋转自如地插入到头管 211 中。转向轴 60 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贯 通部 211a 和第二贯通部 211b 从头管 211 以贯通连杆机构 5 的方式向前方突出。 0080 在转向轴 60 的上端安装有车。
30、把 23。前车架 212 从前端向后方向下方倾斜。后车 架 213 支承座椅 24 和尾灯。 0081 ( 车身罩 ) 0082 车身框架 21 被车身罩 22 覆盖。车身罩 22 包括前罩 221、前挡泥板 223 和后挡泥 板 224。 0083 前罩 221 位于座椅 24 的前方。前罩 221 覆盖头管 211 和连杆机构 5。 0084 前挡泥板 223 被分别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轮 3 的上方。前挡泥板 223 被配置在前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6/22 页 9 罩 221 的下方。后挡泥板 224 被配置在后轮 4 的上方。 0085 前轮 3 位于头管 211 。
31、和连杆机构 5 的下方。前轮 3 被配置在前罩 221 的下方。 0086 图 2 是在卸下车身罩 22 的状态下示出车辆 1 的整体主视图。车辆 1 包括车把 23、 转向轴 60、头管 211、左右一对前轮 3、以及连杆机构 5。连杆机构 5 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周 围。连杆机构 5 连接在左前轮 31 和右前轮 32 上。另外,连杆机构 5 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头 管 211 上。连杆机构 5 如图 2、3 所示,包括横向部 50 和侧向部 55。横向部 50 包括位于比 头管 211 靠前方的前横向部 50A 和位于比头管 211 靠后方的后横向部 50B。上横向部 51 包 括位于比。
32、头管 211 靠前方的前上横向部 51A。下横向部 52 包括位于比头管 211 靠前方的前 下横向部 52A 和位于比头管 211 靠后方的后下横向部 52B。前横向部 50A 包括前上横向部 51A 和前下横向部 52A。后横向部 50B 包括后下横向部 52B。侧向部 55 包括左侧向部 53 和 右侧向部 54。 0087 (前轮) 0088 前轮 3 包括能够转向的左前轮 31 和右前轮 32。左前轮 31 配置在比车宽方向中间 靠左方的位置。在左前轮 31 的上方配置有第一前挡泥板 223a。右前轮 32 配置在比车宽方 向中间靠右方的位置。在右前轮 32 的上方配置有第二前挡泥板。
33、 223b。右前轮 32 相对于车 宽方向中间与左前轮 31 对称配置。 0089 本说明书中“车身框架 21 的右方 RF”是指在车辆 1 的正面视图中与头管 211 的轴 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右方。另外,车身框架 21 的上方 UF 是指直立的车辆 1 中的车身框架 21 的上方。例如,车身框架 21 的上方在车辆 1 的正面视图中与头管 211 的轴方向一致。如图 2 所示,在车辆 1 直立的状态下,车身框架 21 的右方 RF 和水平方向的右方 R 一致。因此, 在图 2 中仅表示水平方向的右方 R。如图 6 所示,在车辆 1 相对于路面 G 倾斜的状态下,车 身框架 21 的右方 RF 。
34、与水平方向的右方 R、以及车身框架 21 的上方 UF 与竖直方向的上方 U 不一致。 0090 左前轮 31 与左缓冲器 33 连接。左前轮 31 与左缓冲器 33 的下部连接。左前轮 31 能够以旋转轴311为中心旋转。旋转轴311沿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延伸。左前轮31能够以 旋转轴 312 为中心旋转。通过左前轮 31 以旋转轴 312 为中心旋转,车辆 1 改变行进方向。 0091 右前轮 32 与右缓冲器 34 连接。右前轮 32 与右缓冲器 34 的下部连接。右前轮 32 能够以旋转轴 321 为中心旋转。旋转轴 321 沿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延伸。右前轮 32 能 够以旋转轴。
35、 322 为中心旋转。通过右前轮 32 以旋转轴 322 为中心旋转,车辆 1 改变行进方 向。 0092 ( 缓冲器 ) 0093 左缓冲器 33 吸收施加给左前轮 31 的冲击。左缓冲器 33 在车身框架 21 的上下方 向上被配置在连杆机构 5 的下方。左缓冲器 33 被设置在后述的左侧向部 53( 参照图 3) 和 左前轮 31 之间。左缓冲器 33 沿着与转向轴 60 和头管 211 的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 N1 延 伸。左缓冲器 33 在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左方。左缓冲器 33 在 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左前轮 31 的右方。 0094。
36、 右缓冲器 34 吸收施加给右前轮 32 的冲击。右缓冲器 34 在车身框架 21 的上下方 向上被配置在连杆机构 5 的下方。右缓冲器 34 被设置在后述的右侧向部 54( 参照图 3) 和 右前轮 32 之间。右缓冲器 34 沿着与转向轴 60 和头管 211 的轴线平行的右转向轴线 N2 延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7/22 页 10 伸。右缓冲器 34 在车体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右方。右缓冲器 34 在 车体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右前轮 32 的左方。 0095 左侧向部 53 在车体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
37、左方。右侧向部 54 在车体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头管 211 的右方。左侧向部 53 和右侧向部 54 是圆 柱状的部件。左侧向部 53 和右侧向部 54 分别在下部与左前轮 31 和右前轮 32 连接。 0096 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左侧向部 53 和右侧向部 54 沿车身框架 21 的上下方向延 伸。在左侧向部 53 的下部设置有与左缓冲器 33 连接的第一托架 335。左侧向部 53 的下部 以能够绕左转向轴线 N1 旋转的方式支承着左缓冲器 33。 0097 在右侧向部 54 的下部设置有与右缓冲器 34 连结的第二托架 336。右侧向部 54 的 下部能够绕右转向轴线 N。
38、2 旋转地支承右缓冲器 34。 0098 上横向部 51 是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向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上横 向部 51 被设置在比头管 211 更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在上横向部 51 的车身框架 21 的左 右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一贯通孔 513,在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上左轴承 512 和上右轴承 512。从头管 211 延伸的第一贯通部 211a 贯穿第一贯通孔 513。 0099 图 3 是车辆前部的右视图。如图 3 所示,在第一贯通部 211a 和第一贯通孔 513 之 间设置有上中间轴承 511。通过第一贯通部 211a 和上中间轴承 511,上横向部。
39、 51 以能够绕 上中间轴线 M1 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头管 211。上横向部 51 绕上中间轴承 511 的中心即上 中间轴线 M1 相对于头管 211 旋转。第一贯通孔 513 包括上横向部 51 的上中间轴线 M1。 0100 上横向部 51 经由上左轴承 512 和上右轴承 512 分别与左侧向部 53 的上部和右侧 向部 54 的上部连结。由此,上横向部 51 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 53 和右侧向部 54 分别绕上 左轴线 M2 和上右轴线 M3 旋转。作为上中间轴承 511 的旋转中心的上中间轴线 M1、作为上 左轴承512的旋转中心的上左轴线M2、作为上右轴承512的旋转中心的上右轴。
40、线M3被设为 相互平行。 0101 ( 下横向部 ) 0102 返回到图 2,下横向部 52 被设置在上横向部 51 的下方。下横向部 52 从车辆的前 方观察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下横向部 52 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设为与上横向部 51 的左右方 向的长度大致相等。下横向部 52 被设置在上横向部 51 的下方。 0103 在下横向部52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第二贯通孔523,在第二 贯通孔 523 的左方设置有下左轴承 522,在第二贯通孔 523 的右方设置有下右轴承 522。第 二贯通部 211b 贯穿第二贯通孔 523。 0104 如图 3 所示,在第二贯通部 211b 和。
41、第二贯通孔 523 之间设置有下中间轴承 521。 通过第二贯通部 211b 和下中间轴承 521,下横向部 52 以能够绕下中间轴线 M4 旋转的方式 被支承于头管 211。下横向部 52 绕作为下中间轴承 521 的中心的下中间轴线 M4 相对于头 管 211 旋转。第二贯通孔 523 包括下横向部 52 的下中间轴线 M4。 0105 作为下中间轴承 521 的旋转中心的下中间轴线 M4、作为下左轴承 522 的旋转中心 的下左轴线 M5、作为下右轴承 522 的旋转中心的下右轴线 M6 相互平行地设置。另外,下中 间轴线 M4 设置为与上中间轴线 M1 平行。另外,在车辆 1 处于直立。
42、状态下,下左轴承 522 的 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被设定在与上左轴承 512 的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的位置 相同的位置。在车辆 1 的直立状态下,下右轴承 522 的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被设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8/22 页 11 定成与上右轴承 512 的车身框架 21 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相同。 0106 下横向部 52 经由下左轴承 522 和下右轴承 522 分别与左侧向部 53 的下部和右侧 向部 54 的下部连结。由此,下横向部 52 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 53 和右侧向部 54 分别绕左 转向轴线 N1 和右转向轴线 N2 旋转。 01。
43、07 通过这样的结构,连杆机构 5 能够在包括上横向部 51、下横向部 52、左侧向部 53 和右侧向部 54 的平面内变形。 0108 此外,连杆机构 5 被安装在头管 211 上。因此,即使转向轴 60 随着车把 23 的转向 而旋转,连杆机构 5 也不相对于车身框架 21 旋转。 0109 ( 横拉杆 ) 0110 接着,参照图 2 进行说明。横拉杆 6 将车把 23 的转向传递给左前轮 31 和右前轮 32。由此,能够通过车把 23 对左前轮 31 和右前轮 32 转向。横拉杆 6 被设置在头管 211 的 前方。横拉杆 6 沿左右方向延伸。横拉杆 6 被配置在下横向部 52 的下方、。
44、左前轮 31 和右 前轮 32 的上方。横拉杆 6 与转向轴 60 的下部连结。当使转向轴 60 旋转时,横拉杆 6 在左 右方向上移动。 0111 (托架) 0112 如图 2 所示,在左侧向部 53 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托架 335。第一托架 335 与左缓冲 器 33 连接。 0113 第一托架 335 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左侧向部 53 相对旋转。横拉杆 6 也能够相对 于左侧向部 53 旋转地设置在该第一托架 335 上。第一托架 335 和左侧向部 53 的相对旋转 的旋转轴、以及第一托架 335 和横拉杆 6 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设为与作为左侧向部 53 的延 伸方向的左转向轴线 N1 。
45、平行。 0114 在右侧向部 54 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托架 336。第二托架 336 与右缓冲器 34 连结。 第二托架 336 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右侧向部 54 旋转。横拉杆 6 也以能够相对于右侧向部 54 相对旋转地的方式被安装在该第二托架 336 上。第二托架 336 与右侧向部 54 进行相对 旋转的旋转轴、以及第二托架 336 与横拉杆 6 进行相对旋转的旋转轴,与作为右侧向部 54 的延伸方向的右转向轴线 N2 平行。 0115 当转向轴 60 通过车把 23 的转向而旋转时,横拉杆 6 向左右方向移动。之后,随着 该横拉杆 6 的移动,第一托架 335 以与左侧向部 53 的旋转。
46、轴为中心旋转。由此,第一托架 335 的与左缓冲器 33 连结的连结部 52b 向左右方向移动,左前轮 31 绕旋转轴 312 旋转。 0116 如此,第一托架 335 将车把 23 的转向向左前轮 31 传递。同样地,第二托架 336 将 车把 23 的转向向右前轮 32 传递。 0117 0118 如图 3 所示,在连杆机构 5 的前方设置有头灯 81 和流体单元 82。另外,以覆盖头 灯 81 和流体单元 82 的方式设置前罩 221 和风挡 222。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头灯 81、流体 单元 82、前罩 221 和风挡 222 总称为车辆配件。 0119 此外,流体单元 82 是用于 。
47、ABS(Anti-lock Brake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 ) 的单 元。流体单元 82 包括金属制的框体、设置在框体中的流路、泵和电磁阀。流体单元 82 通过 由电磁阀切换制动液流过的路径,来控制未图示的制动装置。 0120 车辆配件经由安装托架 7 支承在头管 211 上。在以后的说明中,以作为车辆配件 说 明 书CN 104487331 A 9/22 页 12 的一例的头灯 81 和流体单元 82 为例,说明它们安装在车身框架 21 上的安装结构。 0121 图 4 是安装托架 7 的立体图。图 5 是示出安装托架 7 与头灯 81 的一部分、以及流 体单元 82 的主视图。如图。
48、 4、5 所示,安装托架 7 一体地包括板状部 71、以及从板状部 71 倾 斜延伸的延伸部 72。另外,这些头灯 81 和流体单元 82 如图 2 和图 5 所示,当从前方观察车 辆时,至少一部分与连杆机构 5 重叠。 0122 如图 4 所示,在板状部 71 上设置有第一螺孔 711 和第二螺孔 712。固定于从头管 211 延伸的第一贯通部 211a 的螺丝被插入第一螺孔 711。固定于从头管 211 延伸的第二贯 通部 211b 上的螺丝被插入第二螺孔 712。由此,将安装托架 7 固定在头管 211 上。 0123 在板状部 71 的下部的车辆前方形成有第一撑条 73。在第一撑条 7。
49、3 上设置有 :被 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间的第三螺孔 731、被设置在第三螺孔 731 的外侧的一对第四螺 孔 732、被设置在第四螺孔 732 的外侧的一对第五螺孔 733、以及被设置在第五螺孔 733 的 外侧的一对第六螺孔 734。 0124 如图 5 所示,固定流体单元 82 的安装片 821 的螺丝被插入第一撑条 73 的第三螺 孔 731。固定流体单元 82 的安装片 822 的螺丝被插入第一撑条 73 的第四螺孔 732。由此, 将流体单元 82 固定在安装托架 7 上。 0125 第一撑条73的第五螺丝孔733和第六螺丝孔734中插入用于固定前灯81的螺丝。 由此,将前灯 81 固定在安装支架 7 上。 0126 如图 4 所示,在延伸部 72 的顶端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