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灯具,特别涉及设有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的反射镜的车辆用前
照灯。
背景技术
近年,使用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等半导体发光元
件的车辆用灯具的开发得到进展。在此,提出以下车辆用灯具:在反射镜反射
多个LED各自发出的光,形成各自的热区用的配光图案和扩散区域用的配光
图案。另外,也考虑由一个光源切换多个配光图案的车辆用灯具(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1或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353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23838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车辆用灯具中,主要考虑近光用配光图案的切换,关于向水
平线上方的配光,一点也没有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种状况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由一个
光源简单地切换多个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车辆用前照灯包括:
光源;
使光源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
反射镜,构成反射面,将从光源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同时,与移动
的光源位置相对应,形成多个配光图案。
移动机构构成为能使光源平行移动到多个位置。
根据该形态,通过光源的平行移动可以实现形成多个配光图案。
移动机构也可以构成为能使光源移动到反射镜的光轴方向的位置不同的
多个位置。由此,能形成相对水平线上端位置不同的多个配光图案。
移动机构也可以构成为能使光源以与光源的发光面交叉的轴为中心回
转。由此,仅仅通过发光组件的平行移动或回转移动不能实现的多个配光图案
的形成成为可能。
也可以控制光源,使得多个配光图案之中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时的亮度
比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时的亮度大。由此,能使得用远光用配光图案照射的区
域更明亮。
本发明的另一形态也涉及车辆用前照灯。该车辆用前照灯包括:
光源;
反射镜,构成反射面,将从光源射出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与光源实像或
光源虚像的位置相对应,形成多个配光图案;
光路变化机构,使从上述光源射出的光的路径变化;以及
移动机构,使上述光路变化机构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反射镜之间的区域移
动,同时,使上述光路变化机构从该区域退避。
根据该形态,通过光路变化机构的移动可实现形成多个配光图案。
上述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将本发明的表现在方法、装置、系统等方面
进行变换,作为本发明的形态也有效。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可用一个光源简单地切换多个配光图案。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正面图,图1(b)是图
1(a)的P-P截面图。
图2是从图1的视点R看到的发光组件(module)图。
图3(a)~图3(d)是表示反射镜形状的图。
图4是表示由灯具单元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近光用配光图案PL的
图。
图5(a)是模式地表示热区形成部包含的各段(segment)的图,图5(b)
是表示由热区形成部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热区用配光图案PA的图。
图6(a)是模式地表示扩散区域形成部包含的各段的图,图6(b)是表
示由扩散区域形成部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第一扩散配光图案的图。
图7(a)是模式地表示扩散区域形成部包含的各段的图,图7(b)是表
示由扩散区域形成部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第二扩散配光图案的图。
图8(a)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看发光组件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8(b)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看发光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图
8(c)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看发光组件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9(a)是表示与发光组件处于第一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一例的图,
图9(b)是表示与发光组件处于第二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一例的图,图
9(c)是表示与发光组件处于第三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一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移动机构的模式图。
图11(a)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发光组件处于第
一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图11(b)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
及的发光组件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概略构成的模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因棱镜进退引起的光路变化的模式图。
图14(a)是表示与光源处于第一位置(实像的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
图案一例的图,图14(b)是表示与光源处于第二位置(虚像的位置)场合
对应的配光图案一例的图。
图15(a)是从上面看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棱镜的图,图15(b)是从侧
面看棱镜的图,图15(c)是棱镜的立体图,图15(d)是从正面看棱镜的图。
图中符号意义说明如下:
10-车辆用前照灯
21-移动机构
22-发光组件
24-反射镜
24a-反射面
50-发光元件
52a-发光面
52b-上端边缘
90-移动机构
92-板
94-回转手段
94a-回转轴
100-车辆用前照灯
102-光源
104-棱镜
106-移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在以下
实施形态中,虽然对构成要素,种类,组合,形状,相对配置等作了各种限
定,但是,这些仅仅是例举,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在附图说明中,相同要素标以相同符号,重复说明适当省略。又,在以下
说明中,虽然说明左侧配光的车辆用前照灯,但是,也可以是右侧配光的车辆
用前照灯。
[第一实施形态]
图1(a)是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正面图,图1(b)是图
1(a)的P-P截面图。车辆用前照灯10包括壳体12、外罩14和灯具单元16。
以下,在图1(b)中以箭头X所朝方向作为灯具前方进行说明。还有,在灯
具前方看,右侧称为灯具右侧,左侧称为灯具左侧。车辆用前照灯10在车辆
左前部和右前部各设置一个。图1(a)和图1(b)表示左右任意一个车辆用
前照灯10的构成。
壳体12形成具有开口的箱状。外罩14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或玻璃形成
碗状。外罩14的边缘部安装在壳体12的开口部。这样,在由壳体12和外罩
14覆盖的区域形成灯室。
在灯室内设有灯具单元16。灯具单元16配置在灯室内,使得光向灯具
前方照射。灯具单元16包括支承板18、支承部件20、移动机构21、发光组
件22、反射镜24、遮蔽件26、散热装置28、以及冷却风扇30。灯具单元16
构成为形成向车辆前方照射的近光用配光图案和远光用配光图案。在灯具单
元16的灯具前方,设有延伸反射镜34,其设有用于使得由反射镜24反射的
光沿灯具前方前进的开口部。
支承板18的角部之中,三处由对光螺钉32固定在壳体12。支承部件20
形成为有厚度的矩形板状,一侧面固定在支承板18的前面,且移动机构21
设在下面。作为光源的发光组件22安装在移动机构21的下面,使主光轴稍
稍朝向灯具后方。移动机构21构成为使得发光组件22移动。关于移动机构
21将在后文作详细说明。
支承部件20由铝等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形成,以便能有效回收发光组件22
产生的热量。在支承部件20的上面隔着散热装置28安装冷却风扇30。这样,
发光组件22通过移动机构21、支承部件20和散热装置28由冷却风扇30冷
却,抑制温度上升。
反射镜24安装在支承板18的前面,位于支承部件20的下方。反射镜24
起着作为使得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向着灯具前方聚光的光学部件的功能。具
体地说,反射镜24将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形成近光用配
光图案和远光用配光图案。
遮蔽件26形成为板状,大致垂直地配置在发光组件22的附近。当通过
移动机构21使得发光组件22移动到第一位置场合,遮蔽件26对以下光进行
遮光:由反射镜24向灯具前方反射的光之中,由延伸反射镜34反射朝向近光
用配光图案上方的光,以及从LED光源直接朝向近光用配光图案上方的光。
由此,可以抑制作为非有效反射面的延伸反射镜34反射给与车辆前方存在者
的眩光。遮蔽件26也可以不是垂直配置,而是水平配置,或相对水平方向倾
斜配置。还有,遮蔽件26配置在不遮住从发光组件22直接向反射镜24射出
的光的位置。还有,当为了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通过移动机构21使得发光
组件22移动到第二位置场合,配置遮蔽件26,使得光到达近光用配光图案上
端边缘的上方。
图2是从图1的视点R看到的发光组件22的图。发光组件22包括由多
个发光元件50构成的发光元件列52,以及基板54。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发光
元件50设有四个,该四个发光元件50安装在基板54。当然,发光元件50的
数量不限定为四个,也可以设为一个或其他数量的发光元件50。
发光元件50包括半导体发光元件(图中未表示)和萤光体(图中未表示)。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发光元件50设为发白色光。具体地说,半导体发光元件
主要采用发出蓝色光的蓝色LED。还有,萤光体采用将蓝色光变换成黄色光
的进行波长变换的器件。若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光,则半导体发光元件发出的
蓝色光和由萤光体进行波长变换的黄色光进行叠加混色,从发光元件50的发
光面发出白色光。这样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和萤光体为公知,省略详细说明。
当然,发光元件50不限定为发出白色光,也可以发出淡黄色光或淡蓝色
光等其他色。还有,半导体发光元件也可以主要发出例如紫外线光等蓝色以
外的其他波长的光。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多个发光元件50各自形成正方形。发光元件50各
自也可以形成正方形以外的矩形。多个发光元件50各自以一端边缘与相邻发
光元件50的一端边缘相接的状态排成一列配置,构成发光元件列52。因此,
发光元件列52起着作为具有细长矩形发光面52a的一体的面光源的功能。也
可以取代发光元件列52,单一地使用细长矩形的发光元件。还有,发光元件
列52的发光面52a也可以形成矩形以外的其它形状。另外,发光面52a也可
以不是平整的面,如后所述,只要具有用于形成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和第二明
暗截止线CL2的边缘就行。
由于发光面52a形成细长矩形,发光面52a包括二条长的直线状边缘和
二条短的直线状边缘共计四条边缘。该四条边缘之中,作为长边缘的上端边
缘52b用于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的明暗截止线。
图3(a)~图3(d)是表示反射镜24形状的图。具体地说,图3(a)、图3
(b)、图3(c)分别是反射镜24的立体图、正面图、俯视图。图3(d)是
图3(c)的Q-Q截面图。
反射镜24包括反射面24a和凹部24b。凹部24b形成为与支承部件20
下方的外形大致相同形状,凹部24b嵌入支承部件20的下部,反射镜24相
对支承部件20定位。
反射面24a包括热区形成部24A、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热区形成
部24A配置在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之间。从正面看反射镜24,即向着
灯具后方看,扩散区域形成部24B配置在热区形成部24A的右侧,向着灯具
后方看,扩散区域形成部24C配置在热区形成部24A的左侧。热区形成部24A
将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形成后述的热区用配光图案。扩散
区域形成部24B、24C将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向灯具前方反射,形成后述的
扩散配光图案。
配置热区形成部24A,使其到发光组件22的平均距离比扩散区域形成部
24B、24C短。该平均距离是热区形成部24A、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的各
自表面和发光组件22的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值,也可通过积分计算。由此,可
以简单地形成照度(发光强度)高的热区。
热区形成部24A、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各自包括多个段。多个段各
自形成平滑曲面,与互相以边缘连接的相邻段通过阶梯差或折线连接。
图4是表示由灯具单元16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近光用配光图案PL
的图。近光用配光图案PL包括因非平行地延伸、互相具有角度相交的第一明
暗截止线CL1和第二明暗截止线CL2。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在从消点沿上下
方向延伸的垂直线(V-V线)的右侧,在水平线(H-H线)稍下方(0.6度)
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明暗截止线CL2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和V-V线的交
点,越向左前进越变高地倾斜延伸。上述遮蔽件26设为遮蔽向上述第一明暗
截止线和第二明暗截止线的上方的光。
灯具单元16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PL。具体地说,热区形成部24A反射
发光组件22发出的光,形成包含第一明暗截止线和第二明暗截止线的热区用
配光图案PA。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形成水平方向比热区用配光图案PA
长的扩散配光图案PB。如上所述,热区形成部24A配置在扩散区域形成部24B、
24C之间。这样,通过将使得光扩散的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配置在热区
形成部24A的外侧,可以避免反射镜24的形状复杂化。
近光用配光图案PL是热区用配光图案PA和扩散配光图案PB重合形成。
扩散配光图案PB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伸,具有与近光用配光图案PL相同的
水平方向的长度。扩散配光图案PB由V-V线右侧的上端边缘形成第一明暗截
止线CL1。
热区用配光图案PA形成为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之中,为了提高照度,
包含热区。热区用配光图案PA包含互相具有角度相交的第一明暗截止线CL1
和第二明暗截止线CL2。热区用配光图案PA形成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双方的
长度都比扩散配光图案PB小。
图5(a)是模式地表示热区形成部24A包含的各段的图,图5(b)是表
示由热区形成部24A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热区用配光图案PA的图。图5
(a)是从正面看反射镜24的图,即,表示向着灯具后方看反射镜24的图。
图5(b)是向着灯具前方看由热区形成部24A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热区
用配光图案PA的图。
热区形成部24A包括通过分割成上下方向三列、左右方向二列而形成的
段A1~A6的六个段。段A1~A6各自形成矩形(其中,A3、A6大致为矩形)。
段A1~A3包含在向着灯具后方的右侧列,从上向下按段A1、A2、A3的顺序
配置。段A4~A6包含在向着灯具后方的左侧列,从上向下按段A4、A5、A6
的顺序配置。
热区用配光图案PA由投影像PA1~PA6重叠形成。投影像PA1~PA6各自
由段A1~A6各自产生的反射光形成。
段A1~A3各自利用发光面52a形成细长矩形,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投
影像PA1~PA3。具体地说,投影像PA1包括与热区用配光图案PA大致相同
的水平方向的长度。投影像PA1形成为其上端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
合。还有,投影像PA1形成为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的右侧位置。
投影像PA2具有比投影像PA1短的水平方向的长度。投影像PA2也形成
为其上端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且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
稍右侧的位置。投影像PA3具有比投影像PA2短的水平方向的长度。投影像
PA3形成为其上端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且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
于V-V线稍右侧的位置。
这样,段A1~A3通过形成重叠投影像PA1~PA3的配光图案,其上端边
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沿水平方向延伸,同时,形成随着靠近消点照
度增加的配光图案。
段A4~A6各自利用发光面52a形成细长矩形,形成与第二明暗截止线
CL2大致平行延伸的投影像PA4~PA6。具体地说,投影像PA4的上端边缘与
第二明暗截止线CL2的全长重合,倾斜延伸形成。因此,投影像PA4具有热
区用配光图案PA的大约一半的长度。还有,投影像PA4形成为其右端部位于
V-V线稍右的位置,其左端部位于热区用配光图案PA的左端部的位置。
投影像PA5形成为与第二明暗截止线CL2平行方向以及垂直方向的双方
长度都比投影像PA4短。投影像PA5也形成其上端边缘与第二明暗截止线CL2
重合,倾斜延伸。还有,投影像PA5形成为其右端部位于消点和投影像PA4
的右端部之间,其左端部位于比投影像PA4的左端部靠近消点的位置。
投影像PA6形成为与第二明暗截止线CL2平行方向以及垂直方向的双方
长度都比投影像PA5短。投影像PA6也形成其上端边缘与第二明暗截止线CL2
重合,倾斜延伸。还有,投影像PA6形成为其右端部位于消点和投影像PA5
的右端部之间,其左端部位于比投影像PA5的左端部靠近消点的位置。
这样,段A4~A6通过形成重叠投影像PA4~PA6的配光图案,其上端边
缘与第二明暗截止线CL2重合,倾斜延伸,同时,形成随着靠近消点照度增加
的配光图案。
在此,热区形成部24A用发光面52a的相同上端边缘52b的反射像形成
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和第二明暗截止线CL2。近年,LED光源等具有平面发光
面的面发光源的开发进展迅速。这样的面发光源具有边缘。通过利用这样的
面发光源的边缘形成明暗截止线,能简单地形成明确的明暗截止线。
再有,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利用具有细长矩形发光面52a的发光元件列
52作为光源。因此,可以避免为了形成细长配光图案使得发光面发出的光过
度扩散反射,更易于形成明确的明暗截止线。
再有,段A1~A3用发光面52a的上端边缘52b的反射像形成第一明暗截
止线CL1。段A4~A6用发光面52a的上端边缘52b的反射像形成第二明暗截
止线CL2。这样,通过用发光面52a的相同上端边缘52b的反射像,形成互
相具有角度延伸的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和第二明暗截止线CL2,与用例如互
相具有角度延伸的二列发光元件列52的反射像形成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和第
二明暗截止线CL2的场合等相比,可以抑制发光元件所需的成本。
还有,形成第一明暗截止线CL1的段A1~A3和形成第二明暗截止线CL2
的段A4~A6相邻配置。由此,与例如使段A1~A3和段A4~A6分离场合相比,
可以抑制热区形成部24A的大小。
也可以是段A1~A3中某段形成第一明暗截止线CL1,其余不形成第一明
暗截止线CL1。还有,也可以是段A4~A6中某段形成第二明暗截止线CL2,
其余不形成第二明暗截止线CL2。
图6(a)是模式地表示扩散区域形成部24B包含的各段的图,图6(b)
是表示由扩散区域形成部24B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第一扩散配光图案
PB1的图。图6(a)是在正面看反射镜24的图,即,表示向着灯具后方看反
射镜24的图。图6(b)是向着灯具前方看由扩散区域形成部24B的反射光
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第一扩散配光图案PB1的图。
扩散区域形成部24B分割成上下方向二列。其中,上列分割成左右方向排
列的二个段,下列分割成左右方向排列的三个段。其结果,扩散区域形成部
24B分割成五个段B1~B5。段B1、B2各自形成矩形(其中,B2大致为矩形)。
扩散区域形成部24B的下端边缘呈大致圆弧状,因此,段B3~B5各自形成矩
形下部倾斜切除的梯形状。段B1、B2位于扩散区域形成部24B的上列,向着
灯具后方从左到右按段B1、B2顺序配置。段B3~B5位于扩散区域形成部24B
的下列,向着灯具后方从左到右按段B3~B5的顺序配置。
第一扩散配光图案PB1由投影像PB11~PB15重叠而成。投影像PB11~
PB15各自通过段B1~B5各自的反射光形成。
段B1~B5各自利用发光面52a形成细长矩形,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投
影像PB11~PB15。具体地说,投影像PB11形成为以比扩散配光图案PB短的
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向着灯具前方,投影像PB11形成为其右端部位于
扩散配光图案PB的右端部,其左端部位于比扩散配光图案PB的左端部靠近
V-V线的位置。还有,投影像PB11的上端边缘形成为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
重合。
投影像PB12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11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向着灯具前方,投影像PB12形成为其右端部位于扩散配光图案PB的右端部,
其左端部位于比投影像PB11的左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
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
投影像PB13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12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形成为投影像PB13的水平方向中央部位于V-V线附近,其左端部位于比投影
像PB12的左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
线CL1重合。
投影像PB14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13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投影像PB14形成为其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附近,其左、右端部分别
位于比投影像PB13的左、右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边缘
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
投影像PB15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14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投影像PB15形成为其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附近,其左、右端部分别
位于比投影像PB14的左、右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边缘
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
图7(a)是模式地表示扩散区域形成部24C包含的各段的图,图7(b)
是表示由扩散区域形成部24C在假想垂直屏幕上形成的第二扩散配光图案
PB2的图。图7(a)是在正面看反射镜24的图,即,表示向着灯具后方看反
射镜24的图。图7(b)表示向着灯具前方看由扩散区域形成部24C的反射
光在假想垂直屏幕形成的第二扩散配光图案PB2的图。
扩散区域形成部24C分割成上下方向二列。其中,上列分割成左右方向排
列的二个段,下列分割成左右方向排列的三个段。其结果,扩散区域形成部
24C分割成五个段C1~C5。段C1、C2各自形成矩形(其中,C2大致为矩形)。
扩散区域形成部24C的下端边缘呈大致圆弧状,因此,段C3~C5各自形成矩
形下部被倾斜切除的梯形状。段C1、C2位于扩散区域形成部24C的上列,向
着灯具后方从右到左按段C1、C2顺序配置。段C3~C5位于扩散区域形成部
24C的下列,向着灯具后方从右到左按段C3~C5顺序配置。
第二扩散配光图案PB2由投影像PB21~PB25重叠形成。投影像PB21~
PB25各自通过段C1~C5各自的反射光形成。
段C1~C5各自利用发光面52a形成细长矩形,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投
影像PB21~PB25。具体地说,投影像PB21形成为以比扩散配光图案PB短的
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向着灯具前方,投影像PB21形成为其左端部位于
扩散配光图案PB的左端部,其右端部位于比扩散配光图案PB的右端部靠近
V-V线的位置。还有,投影像PB21形成为其上端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
重合。
投影像PB22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21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向着灯具前方,投影像PB22形成为其左端部位于扩散配光图案PB的左端部,
其右端部位于比投影像PB21的右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
边缘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
投影像PB23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22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投影像PB23形成为其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附近,其右端部位于比投
影像PB22的右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边缘与第一明暗截
止线CL1重合。
投影像PB24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23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投影像PB24形成为其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附近,其左、右端部分别
位于比投影像PB23的左、右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边缘
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
投影像PB25形成为以比投影像PB24短的长度沿水平方向延伸。这时,
投影像PB25形成为其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V-V线附近,其左、右端部分别
位于比投影像PB24的左、右端部靠近V-V线的位置,再有,形成为其上端边缘
与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
这样,扩散区域形成部24B通过段B1~B5,形成重叠投影像PB11~PB15
的第一扩散配光图案PB1。还有,扩散区域形成部24C通过段C1~C5,形成
重叠投影像PB21~PB25的第二扩散配光图案PB2。因此,扩散区域形成部24B、
24C使第一扩散配光图案PB1和第二扩散配光图案PB2重叠,其上端边缘与
第一明暗截止线CL1重合,沿水平方向延伸,同时,形成随着靠近消点照度增
加的扩散配光图案PB。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反射镜24的反射面24a将从发光组件22射出的光向
灯具单元16前方反射,同时,与通过移动机构21移动的发光组件22的位置
对应,形成多个配光图案。以下,对移动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移动机构]
说明图1所示的移动机构21的功能。图8(a)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看
发光组件2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图8(b)是从灯具单元的上方
看发光组件2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图8(c)是从灯具单元的上
方看发光组件22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的模式图。图8(a)~图8(c)各图
的X方向为灯具前方,Y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
图9(a)是表示与发光组件22处于第一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一例
的图,图9(b)是表示与发光组件22处于第二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一
例的图,图9(c)是表示与发光组件22处于第三位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
一例的图。
发光组件22在图8(a)所示第一位置的车辆用前照灯10如图4及图9
(a)所示,可以形成通过非平行延伸互相具有角度相交的、包括第一明暗截
止线CL1和第二明暗截止线CL2的近光用配光图案PL。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灯具单元16通过移动机构21可以使处于第一位置的
发光组件22平行移动到图8(b)所示第二位置。为了实现具有这种功能的
移动机构21,可以采用电机和齿轮等公知技术。也可以例如通过来自外部的
驱动力使发光组件22和载置发光组件22的载置台滑动。
发光组件22在图8(b)所示第二位置的车辆用前照灯10如图9(b)所
示,可以形成与近光用配光图案PL相比照射范围整体扩展至上方的远光用配
光图案PH1。在远光用配光图案PH1中,增加了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没有被
照射的范围,即,位于垂直线右侧、水平线上侧的区域的照射范围。
这样,设有灯具单元16的车辆用前照灯10可以通过发光组件22的平行
移动实现多个配光图案的形成。还有,移动机构21构成为可以使发光组件
22移动到反射镜的光轴方向位置不同的多个位置。由此,可以形成相对水平
线上端位置不同的多个配光图案。在此,所谓反射镜的光轴方向也可以取作
车辆前后方向。并且,所谓反射镜的光轴方向位置不同的多个位置也可以取
作与反射镜的水平方向距离不同的多个位置。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灯具单元16构成为可以通过移动机构21使处于第二
位置的发光组件22回转移动到图8(c)所示的第三位置。发光组件22在第
三位置中,发光面52a具有的长边缘、即上端边缘52b相对反射镜的光轴方
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因此,与发光面52a具有的长上端边缘52b与图
8所示的X方向或Y方向平行场合相比,可以形成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配光图
案。
为了实现具有使得发光组件22回转的功能的移动机构21,可以采用电
机和齿轮等公知技术。也可以例如通过来自外部的驱动力使发光组件22和载
置发光组件22的载置台回转。
发光组件22在图8(c)所示第三位置的车辆用前照灯10如图9(c)所
示,可以形成与远光用配光图案PH1相比照射范围扩展至更上方的远光用配
光图案PH2。在远光用配光图案PH2中,进一步增加了位于垂直线右侧、水平
线上侧的区域的照射范围。还有,远光用配光图案PH2其上端成大致水平,
在车辆前方的左侧区域和右侧区域均等扩展。
这样,移动机构21构成为能以与发光组件22的发光面52a交叉的轴为
中心,使得发光组件22回转,或平行移动。由此,仅仅通过发光组件22的平
行移动或回转移动不能实现的多个(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三种)配光图案的形
成成为可能。
也可以控制发光组件22,使多个配光图案之中,形成远光用配光图案
PH1、PH2时的亮度比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PL时的亮度大。由此,可以使得
用远光用配光图案PH1、PH2照射的区域更明亮。也可以例如在车辆用前照灯
10的内部或外部设置控制向发光组件22的通电量的控制手段。控制手段根
据驾驶员的扫描、或车辆的行驶状态以及周围环境等信息,控制向发光组件
22的通电量和移动机构21的动作,以便成为合适的配光图案。
[第二实施形态]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分别作为不同的动作说明发光组件22的平行移动和
回转移动。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移动机构以一个动作实现发光组件22的平行
移动和回转移动。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移动机构的模式图。
图10所示的移动机构90构成为在载置发光组件22的板92上安装使板
92回转的回转手段94的回转轴94a。回转轴94a与板92的上面交叉,且从正
上方看,使得回转轴94a安装在不与发光组件22重合的位置。
图11(a)是从灯具单元上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发光组件22处于第
一位置状态的模式图,图11(b)是从灯具单元上方看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
发光组件22处于第二位置状态的模式图。图11(a)、图11(b)各图中的X
方向为灯具前方,Y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
发光组件22在图11(a)所示第一位置的车辆用前照灯也如图4和图9
(a)所示,可以形成通过非平行延伸互相具有角度相交的、包括第一明暗截
止线和第二明暗截止线的近光用配光图案PL。
本实施形态涉及的灯具单元16通过移动机构90可以使处于第一位置的
发光组件22回转移动到图11(b)所示的第二位置。
发光组件22在图11(b)所示第二位置的车辆用前照灯10如第一实施
形态一样,可以形成与远光用配光图案PH1相比照射范围扩展至更上方的远
光用配光图案PH2(参照图9(c))。
这样,设有灯具单元16的车辆用前照灯10可以通过发光组件22的回转
移动(公转移动)实现形成多个配光图案。还有,移动机构90构成为使得发
光组件22能移动到反射镜的光轴方向位置不同的多个位置。由此,可以形成
相对水平线上端位置不同的多个配光图案。
还有,发光组件22在第二位置中,发光面52a具有的长边缘,即上端边
缘52b相对反射镜的光轴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倾斜。因此,可以形成与以
往不同的新的配光图案。
为了实现具有使得发光组件22以回转轴94a为中心公转的功能的移动机
构90,可以采用电机和齿轮等公知技术。也可以例如通过来自外部的驱动力
使发光组件22和载置发光组件22的板92回转。
这样,移动机构90构成为可以使发光组件22以与发光面52a以外的板
区域交叉的回转轴94a为中心公转(或者使板92回转)。由此,可以通过一
个动作实现发光组件22的平行移动和回转移动,能形成多个(在本实施形态
中为二种)配光图案。
[第三实施形态]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通过用某些方法使光源移动,能形成多个配光图
案。在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中,不是使光源积极地移动,而是采
用光源的外表上位置变化的机构。并且,能得到与上述各实施形态同样的作
用效果。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概略构成的模式图。图
12所示的车辆用前照灯100包括光源102、反射镜24、棱镜104、以及移动
机构106(参照图13)。所述反射镜24构成反射面,将从光源102射出的光朝
灯具前方(箭头X)方向反射,根据光源实像或光源虚像的位置形成多个配
光图案,所述棱镜104作为光路变化机构,使得从光源射出的光的路径变化,
所述移动机构106使得棱镜104在光源102和反射镜24之间的区域移动,同
时,使得棱镜104从该区域退避。
图13是用于说明因棱镜进退引起光路变化的模式图。如图13所示,在
棱镜104从光源102和反射镜24之间的区域退避的状态下,由光源102笔直
向着反射镜24的光(箭头F1)形成配光图案。另一方面,在通过移动机构
106使棱镜104滑动进入光源102和反射镜24之间的区域的状态下,从光源
102射出的光在棱镜104折射,通过以虚线箭头F2那样的光路,由向着反射
镜24的光形成配光图案。
这样,由于棱镜104的作用,使光源的虚像位置(图13中以虚线表示的
光源位置)与光源的实像位置(图13中以实线表示的光源位置)相比,外表
上朝车辆前方侧移动。本实施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100因光路变化机构
的移动,光源的外观上位置变化,能形成多个配光图案。
图14(a)是表示与光源102处于第一位置(实像的位置)场合对应的
配光图案一例的图,图14(b)是表示与光源102处于第二位置(虚像的位
置)场合对应的配光图案一例的图。如图14(a)、图14(b)所示,本实施
形态涉及的车辆用前照灯100也可以通过一个光源102形成近光用配光图案
PL和远光用配光图案PH2’的二种配光图案。
还有,在车辆用前照灯100中,如图14(b)所示远光用配光图案PH2’
那样,照射区域扩展至水平线的上方。这是由于通过棱镜104的插入,投影
在反射镜24的热区形成部24A、扩散区域形成部24B、24C的光源像的倾斜
变化,热区用配光图案和扩散配光图案整体朝上方移动的缘故。还有,由于
棱镜104的插入引起的热区用配光图案和扩散配光图案的向上方的移动量可
通过变更棱镜形状分别进行调整,能解消出现在近光用配光图案PL中的明暗
截止线。
图15(a)是从上面看第三实施形态涉及的棱镜的图,图15(b)是从侧
面看棱镜的图,图15(c)是棱镜的立体图,图15(d)是从正面看棱镜的图。
如图15(a)~图15(d)各图所示,棱镜104包括六个平面,其中,从
光源102射出的光入射的入射面104a和射出面104b大致呈矩形。入射面104a
和射出面104b周围的四个面相互形状不同,规定入射面104a和射出面104b
形成的角度成为所定的角度。
上面参照上述各实施形态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
形态,合适地组合或置换各实施形态的构成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又,根据本技
术领域者的知识合适地替换各实施形态的组合或处理顺序,或各种设计变更
等的变形也可以对各实施形态加入,加入这种变形的实施形态也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