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针织横机组合凸轮式换色基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用的换色基座, 属于电脑针织横机制造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电脑针织横机在工作过程中, 经常用到多种颜色的纱线来构成织物的组织, 这就 需要通过换色装置选择不同的导纱器滑架 (也称乌斯座) , 带动相应纱嘴中的纱线来编织各 种织物。
现有的换色装置一般均采用电磁铁配合杠杆推动的方式来实现其功能, 杠杆为跷 跷板式设置。 电磁铁顶杆伸出时, 推动杠杆的一端, 杠杆的另一端则翘起带动切换滑块向上 运动, 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 电磁铁顶杆缩回时, 杠杆不起作用, 切换滑块在弹簧的作用下向 下运动选择导纱器滑架。
上述导纱器滑架的上端为两边高中间低的凹槽状, 切换滑块在向下运动后落入导 纱器滑架的凹槽内, 凹槽的两边挡住切换滑块, 电脑针织横机的天桥带动切换滑块在左右 运动时带动导纱器滑架滑行, 即选择了导纱器滑架 ; 切换滑块向上运动后, 其脱离导纱器滑 架上端的凹槽, 切换滑块在左右运动时则带动不了导纱器滑架滑行, 即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生产制造的电脑针织横机一般均采用上述的原理, 其缺 点是 :
1、 每个电磁铁都有连接控制线, 再加上电磁铁的磁场较大, 造成电控部分的干扰 较大, 会出现机头编织运动不按规则、 乱选针、 度目出错等问题, 影响电控稳定性和可靠 性;
2、 电磁铁瞬间工作冲击力大, 容易损坏切换机架和电磁铁自身, 切换启用频率高, 噪声大, 维修率高、 更换不方便 ;
3、 单个电磁铁不能正常工作时, 不能尽快确定, 也无法报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组合凸轮式换色基座, 该换色基座结构简 单, 不易损坏且成本低。
为了达到上述的技术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电脑针织横机组合凸轮式 换色基座, 包括多个换色机构, 所述换色机构包括用来选择导纱器滑架的切换滑块、 杠杆和 动力装置, 所述杠杆为跷跷板式设置, 其两端分别设置有切换滑块、 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推 动杠杆一端, 杠杆的另一端带动切换滑块向上运动, 所述切换滑块上设置有复位弹簧, 在动 力装置推动杠杆一端的力度解除后, 复位弹簧使切换滑块向下复位。
本发明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驱动的凸轮, 所述凸轮的曲面推动安装在其下方杠杆 的一端。
进一步地, 所述凸轮与杠杆一端之间设置有顶销, 顶销上端紧靠凸轮的曲面, 其下 端作用在杠杆的一端。
为了减少凸轮的曲面与顶销之间的摩擦力, 在凸轮和顶销之间设置有轴承。
在凸轮推动杠杆一端的力度解除后 (即凸轮的凹陷部位的曲面与顶销接触时) , 复 位弹簧使切换滑块向下复位。切换滑块在向下运动时也将带动杠杆一端向下, 此时设置在 凸轮下的杠杆一端将向上运动, 从而带动顶杆向上运动, 此过程是顶杆的复位的过程。 为了 更加有利于顶杆的复位, 所述顶销上设置有弹性装置, 在凸轮的突出部分曲面给顶销施加 压力使其向下运动后, 所述弹性装置将顶销向上复位。
电脑织针横机在使用上述换色基座时, 可以采用一个电机带动一个凸轮 (电机通 过将凸轮安装在电机轴上实现驱动) , 但经济的方式是一个电机轴上设置多个不同形状的 凸轮, 具体的, 如可以一个电机轴上设置有四个凸轮, 每个凸轮对应一个换色机构, 这样一 个电机便可以驱动多个换色机构。
一般情况下, 单系统的电脑针织横机的换色基座由八个并排的换色机构构成, 从 一端起, 相邻四个换色机构的凸轮设置在一个电机轴上。
所述八个换色机构的凸轮依次为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 第四凸轮、 第五 凸轮、 第六凸轮、 第七凸轮和第八凸轮, 每个凸轮按角度均分为八份, 顺时针依次为第一凸 轮块、 第二凸轮块、 第三凸轮块、 第四凸轮块、 第五凸轮块、 第六凸轮块、 第七凸轮块和第八 凸轮块, 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和第四凸轮的凸轮块状态如下 :
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和第四凸轮的第一凸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和第四凸轮的第二凸轮块突出, 第三凸轮的第二凸轮块凹 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和第三凸轮的第三凸轮块突出, 第四凸轮的第三凸轮块凹 第一凸轮、 第三凸轮和第四凸轮的第四凸轮块突出, 第二凸轮的第四凸轮块凹 第一凸轮的第五凸轮块凹陷,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和第四凸轮的第五凸轮块突陷;
陷;
陷;
出; 第一凸轮、 第三凸轮的第六凸轮块凹陷, 第二凸轮、 第四凸轮的第六凸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第四凸轮的第七凸轮块凹陷,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的第七凸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第三凸轮的第八凸轮块突出, 第二凸轮、 第四凸轮的第八凸轮块凹陷 ;
第五凸轮、 第六凸轮、 第七凸轮和第八凸轮的凸轮块状态与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和第四凸轮的凸轮块状态对称。
上述所述凸轮块的突出或凹陷指的是凸轮的曲面在所述凸轮块处的突出或凹陷。
本发明换色基座另一种结构形式是 : 所述切换滑块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基座上, 通过电机驱动的凸轮安装在切换滑块的上方, 切换滑块的顶端与凸轮的曲面接触, 所述切 换滑块上还设置有复位装置, 在切换滑块顶端与凸轮的突出部分之间的接触转向与凸轮的 凹陷部分曲面之间接触时, 所述复位装置使切换滑块向上复位。
同样, 为了减少凸轮的曲面与顶销之间的摩擦力, 凸轮与切换滑块的顶端之间设 置有轴承。
所述复位装置为套设在切换滑块上的弹簧, 所述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切换滑块的上 端, 其下端固定在基座上。
同上述结构的换色基座一样, 一个电机轴上可设置有多个不同形状的凸轮, 每个 凸轮对应一个换色机构。 优选所述换色基座由八个并排的换色机构构成, 从一端起, 相邻四 个换色机构的凸轮设置在一个电机轴上。
本发明改变了原采用组合电磁铁来分别推动所需切换滑块的结构, 避免了电控部 分造成的干扰大、 稳定性差的缺点。本发明利用电机驱动组合的凸轮, 推动所需切换滑块, 由切换滑块带动导纱器滑架, 凸轮与切换滑块之间工作配合无冲击力, 因此噪声也小 ; 其 减少了电路控制连接, 结构简单、 制作成本低, 各相关部件也不容易损坏, 维修少, 使用寿命 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 1 为电脑针织横机换色基座安装在天桥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 2 为本发明换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 3 为两组凸轮在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 4 为图 3 中对应的凸轮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 5 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脑针织横机的换色基座包括多个换色机构, 一般情况下, 单系统的电脑针织横 机的换色基座具有 6 至 8 个换色机构, 这些换色机构依次排在一起 ; 双系统则需要再加 6 至 8 个换色机构, 12 至 16 个换色机构并排成两行, 如图 1 所示 ; 而三系统、 四系统则以此类推。
本发明的换色机构如图 2 所示, 包括用来选择导纱器滑架的切换滑块 2、 杠杆 3 和 动力装置, 所述杠杆 3 为跷跷板式设置, 其中部采用轴 4 固定, 杠杆 3 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切 换滑块 2、 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推动杠杆 3 一端, 杠杆 3 的另一端带动切换滑块 2 向上运动, 所述切换滑块 2 上设置有复位弹簧 10, 复位弹簧 10 设置在切换滑块 2 和安装盖板 11 之间, 在动力装置推动杠杆 3 一端的力度解除后, 复位弹簧 10 使切换滑块 2 向下复位。
所述动力装置摒弃传统采用组合电磁铁来分别推动所需切换滑块 2 的结构, 其包 括电机驱动的凸轮 6, 所述凸轮 6 安装在电机轴 5 上, 凸轮 6 下方为杠杆 3, 凸轮 6 的曲面作 用在杠杆 3 的一端, 即凸轮 6 的曲面推动杠杆 3 的一端。
如图 2 所示, 还可以在凸轮 6 与杠杆 3 之间设置顶销 8, 所述顶销 8 上下活动地安 装在凸轮 6 下方的基座 12 上, 其上端紧靠凸轮 6 的曲面, 其下端作用在杠杆 3 的一端。
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电机作为凸轮 6 的动力, 但实现凸轮 6 的转动并不仅限于电机, 其他能够实现驱动凸轮 6 转动的方式均可。
当然, 可以在凸轮 6 和顶销 8 之间设置轴承 7, 这样就减少了凸轮 6 的曲面与顶销 8 之间的摩擦力。
电机工作时, 电机轴 5 带动凸轮 6 运动, 凸轮 6 的曲面直接作用在顶销 8 上端, 凸 轮 6 突出的部位压迫顶销 8 向下运动, 而顶销 8 的下端则推动杠杆 3 的一端向下运动, 杠杆 3 的另一端则向上运动, 带动切换滑块 2 向上运动, 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当凸轮 6 运动到其曲面的凹陷部位时, 凸轮 6 对顶销 8 的压力消失, 从而杠杆 3 对切换滑块 2 向上的支撑力消失, 切换滑块 2 在复位弹簧 10 的作用下向下运动, 落在导纱器 滑架上端的凹槽内, 选中导纱器滑架, 并带动导纱器滑架滑行。
在正常的工作状态时, 当凸轮 6 推动杠杆 3 一端的力度解除后 (即凸轮 3 的凹陷部 位的曲面与顶销 8 接触时) , 复位弹簧 10 使切换滑块 2 向下复位。切换滑块 2 在向下运动 时也将带动杠杆 3 一端向下, 此时设置在凸轮下杠杆 3 的一端将向上运动, 从而带动顶销 8 向上运动, 此过程是顶销 8 的复位的过程。为了更加有利于顶销 8 的复位, 所述顶销 8 上设 置有弹性装置, 在凸轮 6 的突出部分曲面给顶销 8 施加压力使其向下运动后 (此时凸轮 6 运 动到其曲面的凹陷部位) , 所述弹性装置将顶销 8 向上复位。
弹性装置具体的可以选择结构简单、 成本低的弹簧 9, 将弹簧 9 套设在顶销 8 的外, 顶销 8 设置为 T 形, 这样顶销 8 的上端便可以束缚弹簧 9 的上端, 弹簧 9 的下端依靠顶销 8 下部的基座 12 来限位。 顶销 8 向下运动时, 顶销 8 上端向下运动压迫弹簧 9 产生弹性形变, 在压迫顶销 8 向下运动的力度消失后, 弹簧 9 恢复原状使顶销 8 复位。
电脑织针横机在使用上述换色基座时, 可以采用一个电机 13 带动一个凸轮 6, 即 一个电机 13 驱动一个换色机构, 但经济的方式是一个电机轴 5 上设置有多个凸轮 6, 每个凸 轮 6 对应一个换色机构, 即一个电机 13 驱动多个换色机构。此时考虑到不同切换滑块 2 选 择导纱器滑架的时间不同, 因此此时凸轮 6 的形状是不同的。凸轮 6 具体的形状有多种选 择, 但选择的思路是 : 一个或多个导纱器滑架的选择与其他没有被选中的导纱器滑架之间 互不干扰, 不干涉正常的工作。优化的选择可以是 : 一个电机 13 驱动 4 个凸轮 6, 如图 2 所 示, 2 个电机 13 共驱动 8 个凸轮 6。 下面以单系统为例对电机驱动凸轮、 以及凸轮形状的选择进行详细说明 : 单系统 的电脑针织横机换色基座具有八个换色机构 (此处以八个换色机构为例进行说明, 一般单 系统的电脑针织横机换色基座具有六至八个换色机构) 。如图 1 所示, 换色基座安装在天桥 1 上, 从一端起, 将换色基座上相邻四个换色机构的凸轮 6 通过一个电机 13 驱动, 这样八个 换色机构仅用两个电机 13 便可以实现驱动, 两个电机 13 分别位于换色基座的两端。
将上述换色基座的凸轮 6 分别命名为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第四 凸轮 64、 第五凸轮 65、 第六凸轮 66、 第七凸轮 67 和第八凸轮 68, 每个凸轮 6 按角度均分为 8 份, 顺时针依次为第一凸轮块、 第二凸轮块、 第三凸轮块、 第四凸轮块、 第五凸轮块、 第六凸 轮块、 第七凸轮块和第八凸轮块。并且, 每个凸轮 6 的各个凸轮块所处的位置相同 , 即每个 凸轮 6 的第一凸轮块在电机轴 5 上的位置相同, 第二凸轮块、 第三凸轮块、 第四凸轮块、 第五 凸轮块、 第六凸轮块、 第七凸轮块和第八凸轮块以此类推均相同。
根据实际编织物要求, 有时要用两个纱嘴同时编织, 一般不用相邻两个纱嘴, 这样 两个纱嘴之间的夹角大, 纱嘴前后交换方便, 容易居中。 考虑到上述因素, 第一凸轮 61、 第二 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第四凸轮 64、 第五凸轮 65、 第六凸轮 66、 第七凸轮 67 和第八凸轮 68 的状态如图 3 所示来进行优化, 其中第一凸轮、 第二凸轮、 第三凸轮和第四凸轮的凸轮块状 态如下 :
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的第一凸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和第四凸轮 64 的第二凸轮块突出, 第三凸轮 63 的第二 凸轮块凹陷 ;
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和第三凸轮 63 的第三凸轮块突出, 第四凸轮 64 的第三
凸轮块凹陷 ;
第一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的第四凸轮块突出, 第二凸轮 62 的第四 凸轮块凹陷 ;
第一凸轮 61 的第五凸轮块凹陷,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的第五 凸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的第六凸轮块凹陷, 第二凸轮 62、 第四凸轮 64 的第六凸 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61、 第四凸轮 64 的第七凸轮块凹陷,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的第七凸 轮块突出 ;
第一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的第八凸轮块突出, 第二凸轮 62、 第四凸轮 64 的第八凸 轮块凹陷 ;
第五凸轮 65、 第六凸轮 66、 第七凸轮 67 和第八凸轮 68 的凸轮块状态与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的凸轮块状态对称。
所述对称是指第一凸轮 61 与第八凸轮 68 相同, 第二凸轮 62 和第七凸轮 67 相同, 第三凸轮 63 和第六凸轮 66 相同, 第四凸轮 64 和第五凸轮 65 相同。 以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为例, 初始状态默认所有 凸轮 6 的第一凸轮块位于顶销 8 上方 (即第一凸轮块与顶销 8 接触, 或通过轴承 7 与顶销 8 接触) 。
上述八个换色机构在电机 13 驱动下工作过程如下 :
在电机带动凸轮组逆时针转动 45°后, 第三凸轮 63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 导纱器滑架, 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和第四凸轮 64 收起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 继续逆时针 转动 45°后,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和第三凸轮 63 收起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 继续逆时针转动 45°后, 第二凸轮 62 对应的切 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一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收起不选择导纱器 滑架 ; 继续逆时针转动 45°后, 第一凸轮 61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二 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收起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 继续逆时针转动 45°后, 第一 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二凸轮 62、 第四凸轮 64 收 起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 继续逆时针转动 45°后, 第一凸轮 61、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收起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 继续逆时针转动 45°后, 第二凸轮 62、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一凸轮 61、 第 三凸轮 63 收起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在需要第三凸轮 63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其他导纱器滑 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只需要顺时针转动 45°即可。
在需要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其他导纱器滑 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需要顺时针转动 90°。 转动 90°必然需要经过 45°的过程, 因此 第三凸轮 63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会有短暂的先落下后收起的过程。
在需要第二凸轮 62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其他导纱器滑 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需要顺时针转动 135°。 转动 135°必然需要经过 45°、 90°的过 程, 因此第三凸轮 63、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会有短暂的先落下后收起的过程。
在需要第一凸轮 61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其他导纱器滑 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需要顺时针转动 180°。转动 180°必然需要经过 45°、 90°和 135°的过程, 因此第三凸轮 63、 第四凸轮 64 和第二凸轮 62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会有短暂的 先落下后收起的过程。
在需要第二凸轮 62、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 其他导纱器滑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需要逆时针转动 45°。
在需要第一凸轮 61、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 其他导纱器滑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需要逆时针转动 90°。 转动 90°必然需要经过 45° 的过程, 因此第二凸轮 62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会有短暂的先落下后收起的过程。
在需要第一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不选择 其他导纱器滑架时, 电机 13 带动凸轮组需要逆时针转动 135°。转动 135°必然需要经过 45°、 90°的过程, 因此第二凸轮 62、 第四凸轮 64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会有短暂的先落下后收 起的过程。
上述短暂的时间内即便对应未选择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也不会带 动无需选择的导纱滑架。此种情况是一个电机 13 驱动多个换色机构产生的结果, 如果采用 一个电机带动两个凸轮, 则只要交替上下和统一休息 ; 不会出现各切换滑块之间切换时出 现的无关切换滑块的短暂的先落下后收起的过程。 上述默认所有凸轮 6 的第一凸轮块的初始位置位于顶销 8 上方 (即初始状态) , 但 并不限定初始状态时是何凸轮块位于顶销 8 上方, 所述凸轮的初始状态可以是第一凸轮 块位于顶销 8 上方, 也可以是第二凸轮块、 第三凸轮块、 第四凸轮块、 第五凸轮块、 第六凸轮 块、 第七凸轮块或第八凸轮块中任一凸轮块位于顶销 8 上方。
例如, 当所有凸轮 6 的第三凸轮块位于顶销 8 上方时 (即初始状态) , 第二凸轮 62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第一凸轮 61、 第三凸轮 63 和第四凸轮 64 收起不选 择导纱器滑架 ; 此时若要第三凸轮 63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择导纱器滑架, 则只要电机 13 驱动所有凸轮 6 顺时针转动 90°即可。
同理, 第五凸轮 65、 第六凸轮 66、 第七凸轮 67 和第八凸轮 68 的工作过程及选择原 理均相同。
各凸轮 6 转动的具体结果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凸轮 6 示意图与图 3 中相对应。
由于第一凸轮 61、 第二凸轮 62、 第三凸轮 63、 第四凸轮 64 组成的一组凸轮与第五 凸轮 65、 第六凸轮 66、 第七凸轮 67、 第八凸轮 68 组成的另一组凸轮分别采用两个独立的电 机驱动, 因此一组凸轮的八种状态可与另一组凸轮的八种状态任意组合。
图4中 “” 代表凸轮 6 表面 (即曲面) 此时凹陷,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中导纱器滑架 ; “○” 代表凸轮 6 表面此时突出,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不落下, 从而不会选中导纱器 滑架。角度代表顺时针转动的角度。而凸轮 6 在电机带动下转动不同角度获得的不同状态 如下表 1、 2 所示 :
表 1 凸轮分度转动状态表
表2凸轮分度转动状态表
表 1、 2中代表凸轮 6 表面此时凹陷,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落下选中导纱器滑架 ;○代表凸轮 6 表面此时突出, 对应的切换滑块 2 不落下, 从而不会选中导纱器滑架。表 1 中 的度数代表逆时针转动的角度。
上述仅介绍了一个电机 13 驱动四个凸轮 6 的情况, 在一个电机 13 只驱动一个凸 轮 6 时, 最简单的凸轮 6 的曲面只要具备一个突出部分和一个凹陷部分即可。当一个电机 13 选择驱动多个凸轮 6 时, 则要考虑一个或多个导纱器滑架的选择不干涉其他没有被选中 的导纱器滑架, 这就需要对凸轮 6 的各个凸轮块的实际状态 (即凸轮 6 表面曲面是突出还是 凹陷) 进行优化选择。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如图 5 所示, 所述切换滑块 2 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基座 12 上, 电机驱动 (不限于电机驱动) 的凸轮 6 安装在切换滑块 2 的上方, 切换滑块 2 的顶端与凸轮 6 的曲面接触, 所述切换滑块 2 上还设置有复位装置, 在切换滑块 2 顶端与凸轮 6 的突出部 分曲面之间的接触转向与凸轮 6 的凹陷部分曲面之间接触时, 所述复位装置使切换滑块 2 向上复位。
同样, 为了减少凸轮的曲面与顶销之间的摩擦力, 凸轮 6 与切换滑块 2 的顶端之间 设置有轴承 7。
所述复位装置为套设在切换滑块上的弹簧 9, 所述弹簧 9 的上端固定在切换滑块 2 的上端, 其下端固定在基座 12 上上。
工作时,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机理相同, 差别之处在于选择切换滑块 2 的过程 相反, 因为此实施例没有通过杠杆 3, 而是直接作用在切换滑块 2 上。当凸轮 6 的突出部分 曲面与切换滑块 2 接触时, 选择导纱器滑架, 而当凸轮 6 的凹陷部分曲面与切换滑块 2 接触 时, 则不选择导纱器滑架。
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凡是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获得 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