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收容容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 2009 年 11 月 11 日、 申请号为 200910221305.4、 发明名称为 “液 体收容容器” 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取出贮存的液体的液体收容容器。背景技术 作为处理液体的装置, 例如, 有使用液体的墨液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 作为印刷装 置, 有从能够拆装的墨盒向记录头供给墨液, 利用该记录头向纸张喷出墨液滴进行印刷的 印刷装置。
作为在这样的印刷装置安装的墨盒, 有具有收容了海绵体等排出墨液吸收部件的 排出墨液回收盒, 通过墨液回收路将排出墨液回收于排出墨液回收盒的墨盒 ( 例如, 参照 专利文献 1)。
另外, 已知有能够更换吸收废墨液的废墨液吸收部件的结构 ( 例如, 参照专利文 献 2)。
【专利文献 1】 日本特开昭 59-204569 号公报 ;
【专利文献 2】 日本特开平 11-70672 号公报。
如上所述的墨盒在使用完印刷用墨液的使用完结的状态下, 吸收部件吸收墨液而 污染。因此, 即使填充新的墨液, 在回收的废液 ( 废墨液 ) 残留于盒内的状态下也不能再使 用。
从而, 在上述墨盒的情况下, 若使用完结, 则需要废弃处置或拆卸盒, 将吸收部件 更换为新的部件, 重新填满新的墨液而再生使用, 进行所谓的再利用。 在进行再利用的情况 下, 与直接再利用的情况相比, 成本变高, 还对环境带来影响。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不导致拆卸作业或吸收部件的更换等成本上升的 情况下, 能够容易地抽取贮存的液体而再使用的液体收容容器。
能够解决所述问题的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 其具有贮存液体的液体贮存部, 其 特征在于, 具有 :
液体出入口, 其设置于形成所述液体贮存部周壁 ;
液体流路, 其一端与所述液体出入口连通, 另一端配置在所述液体贮存部内并开 口;
壁部, 其将所述液体贮存部划分为经由连通部相互连通的第一室和第二室 ;
大气连通路, 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室连通, 另一端能够在比所述第二室还远离所述 第一室的位置与外部连通。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通过从液体出入口注入液体 ( 废液 ), 能够经由液体流路向液体贮存部容易地导入液体而贮存。还有, 在取出该液体贮存部内的液体的情 况下, 将液体流路的另一端成为下方侧地配置的状态下, 从液体出入口吸引。若这样, 则液 体贮存部内的液体从液体流路的另一端引入液体流路内而被抽取。
若向液体贮存部内导入液体, 则由于所述液体, 液体贮存部内的空气向大气连通 路送出而向外部放出, 因此, 液体贮存部的内压不易上升。由此, 能够将液体在不由于内压 而逆流的情况下, 顺畅地导向液体贮存部内。
另外, 大气连通路的一端与第一室连通, 大气连通路的向外部的开放端即另一端 配置于比第二室还远离第一室的位置, 因此, 在液体收容容器形成为各种姿势的情况下, 也 能够防止液体贮存部内的液体经由大气连通路向外部流出。
这样, 能够在不使用保持回收的液体的吸收部件的情况下, 贮存废液, 不拆卸液体 收容容器, 也能够可靠地取出贮存的废液, 容易地再使用。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所述第一室划分为相互连通的多个分隔室, 所 述连通部侧的空间与所述大气连通路经由所述分隔室连通。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第一室划分为相互连通的多个分隔室, 连通部 侧的空间和大气连通路经由分隔室连通, 因此, 即使第二室的液体流入第一室, 也能够利用 分隔室防止流入大气连通路的情况, 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向外部的液体的流出。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使所述分隔室彼此连通的通气部以锯齿状配置。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使分隔室彼此连通的通气部以锯齿状配置, 因 此, 能够有效地抑制分隔室之间的液体的流动, 能够进一步提高向大气连通路的液体的流 入防止效果, 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向外部的液体的流出。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所述第二室比第一室宽敞, 所述液体流路从所 述一端侧随着朝向所述另一端侧而逐渐向所述第二室侧倾斜。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液体流路从一端侧随着朝向另一端侧而逐渐向 第二室侧倾斜, 因此, 能够使送入液体出入口的液体顺着倾斜在液体流路内顺畅地流过, 并 导向液体贮存部内, 将其贮存在比第一室宽敞的第二室内。 从而, 容易将导入的液体仅积存 在第二室内。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在所述壁部形成有所述液体流路。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通过在将液体贮存部划分为第一室和第二室的 壁部形成液体流路, 能够简化构造。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在所述第二室设置有弹性变形部, 该弹性变形 部通过内压的上升而弹性变形, 从而使所述第二室的容积增加。
根据该结构可知, 例如, 使第一室位于下方等, 在第一室内填满了液体的状态下, 由于温度变化或气压变化, 第二室的内压上升的情况下, 弹性变形部也变形, 增加第二室的 容积。因此, 能够抑制液体贮存部的内压的上升, 能够防止由于内压上升, 在第一室侧贮存 的液体向大气连通路被压出, 向外部流出的不妥善情况。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在形成所述液体流路的形成部中, 所述另一端 的液体流路在所述第二室侧形成得比在所述第一室侧短。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从液体收容容器抽取收容的液体时, 第一室的
空气容易向成为负压的第二室移动, 因此, 容易缓和第二室的负压, 从而能够提高抽取作 业。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在通过所述连通部连通的分隔室中, 将形成所 述连通部的壁的角部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截面积为 63 平方毫米以上。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能够使向第一室移动的气泡破裂, 因此, 能够防 止在气泡中包含的液体流入第一室的情况。
优选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在所述第一室的所述分隔室中, 通过所述连通 部连通的分隔室比其他分隔室大。
根据该结构的液体收容容器可知, 通过仅增大使气泡消泡的分隔室, 减小其他分 隔室, 而设置多个分隔室。
在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中, 所述大气连通路以包围所述第一室及所述第二室或 沿所述液体收容容器的外周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 加长大气连通路, 因此, 液体通过大气连 通路向液体收容容器外泄漏的情况减少, 故优选。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即安装有墨盒的喷墨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 2 是从图 1 的喷墨打印机拆卸了打印机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3 是图 2 的墨盒的立体图。
图 4 是图 2 的墨盒的从右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 5 是图 2 的墨盒的从左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 6 是表示图 2 的墨盒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 7 是图 5 中的 A-A 剖面图及 B-B 剖面图。
图 8 是表示液体的抽取作业时的姿势的墨盒的剖面图。
图 9 是表示墨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 10 是将图 9 的墨盒从薄膜侧观察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 11 是图 10 中的 C-C 剖面图。
图 12 是表示图 9 的墨盒的姿势的墨盒的剖面图。
图 13 是图 12 的姿势下的墨盒的纵向剖面图。
图 14 是示出表示墨盒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例子的墨盒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 15 是表示图 14 的液体抽取作业时的姿势的墨盒的剖面图。
图 16 是用于说明图 14 中的空气室的空气向贮存室移动的样子的空气移动说明 图。
图 17 是将废墨液送入墨液贮存部内时的消泡说明图。
图中 : 17- 墨盒 ( 液体收容容器 ) ; 45- 墨液贮存部 ( 液体贮存部 ) ; 52- 框部 ( 周 壁) ; 53- 墨液流路 ( 液体流路 ) ; 53a- 一端 ; 53b- 另一端 ; 54- 壁部 ; 61- 空气室 ( 第一室 ) ; 62- 贮存室 ( 第二室 ) ; 71a ~ 71h- 隔壁 ; 72a ~ 72h- 分隔室 ; 81、 82- 通气孔 ( 通气部 ) ; 87- 大气连通路 ; 87a- 一端 ; 87b- 另一端 ; 101- 缓冲器 ( 弹性变形部 )。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的实施方式的例子。
图 1 是安装有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即墨盒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 是从喷墨式打印机下载了打印机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3 是墨盒的立体图, 图 4 是墨盒的从 右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 5 是墨盒的从左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 6 是表示墨盒的内部结 构的剖面图, 图 7 是图 5 中的 A-A 剖面图及 B-B 剖面图, 图 8 是表示液体的抽取作业时的姿 势的墨盒的剖面图。
首先, 说明安装有本发明的墨盒的喷墨式打印机。
如图 1 所述, 喷墨式打印机 1 使用多种彩色墨液, 在辊纸被抽出的一部分进行彩色 印刷, 在覆盖打印机主体的打印机箱 2 的前表面上开闭自如地设置有辊纸罩 5 及墨盒 7。 进 而, 在打印机箱 2 的前表面上, 与电源开关 3 一同还配置有进给开关或指示器等。
如图 2 所示, 若打开辊纸罩 5, 则收容了作为印刷的介质的辊纸 ( 介质 )11 的纸张 收容部 13 被开放, 从而能够更换辊纸 11。
另外, 若打开墨盒 7, 则墨盒安装部 15 成为开放状态, 从而能够进行向墨盒安装部 15 的墨盒 ( 液体收容容器 )17 的拆装。
在这种情况下, 构成为联动于打开墨盒 7 的动作, 将墨盒 17 向墨盒安装部 15 的前 方拉出规定距离。 在打印机箱 2 内的纸张收容部 13 的上方设置有搭载了喷墨头 21 的滑架 23。滑 架 23 通过沿辊纸 11 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引导部件 25 被支承为在纸张宽度方向上移动自如, 并且, 利用对在辊纸 11 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环形带 26a 和环形带 26a 进行驱动的滑架马达 26b, 能够在压板 28 的上方沿辊纸 11 的宽度方向往返移动。喷墨头 21 对辊纸 11 的抽出的 一部分喷出墨液, 进行印刷处理。
如图所示, 隔着辊纸 11 的墨盒安装部 15 的相反侧成为往返移动的滑架 23 的待机 位置 ( 原位置 )。还有, 在该待机位置的下方设置有吸引向滑架 23 的下表面露出的喷墨头 21 的各墨液喷嘴内的墨液的吸引机构 29。
墨盒 17 在盒箱 18 内收容了多个省略图示的彩色墨液包。墨盒 17 内的各墨液包 由挠性材料, 以在内部贮存了墨液的状态密封, 在将墨盒 17 安装于墨盒安装部 15 时, 在墨 盒安装部 15 侧设置的省略图示的墨液供给针插入连接墨液包的后述的墨液供给口 43。在 墨盒安装部 15 的墨液供给针连接有固定于打印机箱 2 内的墨液流路 31, 在该墨液流路 31 连接有区分为各色的挠性墨液供给管 33 的一端。
墨液供给管 33 的另一端与在滑架 23 上设置的各色的墨液泵部 34 连接。各墨液 泵部 34 设置于喷墨头 21 的上方, 与连接于喷墨头 21 的自密封单元 36 分别连接。
在滑架 23 中除了喷墨头 21 之外, 还一体地搭载了墨液泵部 34 及自密封单元 36。
由此, 墨盒 17 内的各墨液包的墨液从墨盒安装部 15 的墨液供给针经过墨液流路 31、 墨液供给管 33、 各色的墨液泵部 34 及各色的自密封单元 36 向喷墨头 21 的各墨液喷嘴 分别供给。
墨液泵部 34 通过滑架 23 的移动, 从墨盒 17 引入墨液, 通过滑架 23 的移动, 使墨 液泵部 34 动作的限制板 37 配置于滑架 23 的向待机位置的移动方向的前方。
还有, 在该墨液泵部 34 中, 若由于滑架 23 向待机位置的移动, 摆动臂 35 与限制板 37 抵接, 则该摆动臂 35 摆动, 驱动内部的泵。由此, 能够从墨盒 17 引入墨液。
还有, 在喷墨头 21 的清洁处理时, 利用墨液吸引机构 29 从喷墨头 21 吸引的墨液 作为废墨液返回墨盒 17。
其次, 说明在上述喷墨式打印机 1 的墨盒安装部 15 安装的本实施方式的墨盒 17。
如图 3 ~图 5 所示, 墨盒 17 具有形成为箱形形状的盒箱 18。盒箱 18 包括主体箱 41 和盖体 42。在主体箱 41 中, 在其内部设置有墨液包, 在主体箱 41 的一侧面即安装面 44 排列有各自的墨液包的墨液供给口 43。
在墨盒 17 中, 在盖体 42 侧形成有贮存废墨液 ( 废液 ) 的墨液贮存部 ( 液体贮存 部 )45。该墨液贮存部 45 包括 : 盖体 42、 在该盖体 42 贴附的薄膜 46。
盖体 42 具有形成为平板状的平板部 51, 在该平板部 51 上, 沿其缘部竖立设置有框 部 ( 周壁 )52。还有, 以覆盖该框部 52 的方式贴附有高刚性的薄膜 46, 由此, 在盖体 42 形 成墨液贮存部 45。
如图 6 所示, 在墨液贮存部 45 中, 在上下方向的中央的上方侧形成有向左右方向 延伸的墨液流路 ( 液体流路 )53。还有, 图 6 所示的墨盒 17 的姿势是墨盒 17 安装于墨盒安 装部 15 的状态, 以该姿势, 将废墨液导入墨液贮存部 45。
墨液流路 53 利用平板部 51、 在平板部 51 竖立设置的一对壁部 54 及薄膜 46 来形 成。还有, 该墨液流路 53 中, 其一端 53a 在安装面 44 开口, 另一端 53b 在安装面 44 的对置 面侧的框部 52 附近开口。还有, 在安装面 44 开口的墨液流路 53 的一端 53a 与在安装面 44 形成的墨液出入口 ( 液体出入口 )55 连通。还有, 在该墨液出入口 55 设置有通过插入墨液 排出针 ( 省略图示 ) 而开口的阀 56。另外, 在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位置, 在框部 52 形 成有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57, 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配置于凹部 57 内而开口。 形成有上述墨液流路 53 的墨液贮存部 45 以墨液流路 53 为边界, 上方侧被划分为 空气室 ( 第一室 )61, 下方侧被划分为贮存室 ( 第二室 )62, 墨液流路 53 和凹部 57 的底部 的间隙形成为空气室 61 和贮存室 62 的连通部 58。墨液流路 53 形成于墨液贮存部 45 中的 上下方向的中央的上方侧, 因此, 贮存室 62 比空气室 61 宽敞。
另外, 上述墨液流路 53 从安装面 44 侧一端 53a 随着朝向凹部 57 侧的另一端 53b 而逐渐向下方倾斜。即, 墨液流路 53 从一端 53a 随着朝向另一端 53b 而向贮存室 62 侧倾 斜。
在空气室 61 侧, 在连通部 58 侧的相反侧的区域形成有通过在平板部 51 竖立设置 多个隔壁 71a ~ 71h 而划分的多个分隔室 72a ~ 72h。
如图 7(a) 所示, 隔壁 71a、 71c、 71e 具有包括在薄膜 46 侧形成的槽部和薄膜 46 的 通气孔 81, 如图 7(b) 所示, 隔壁 71b、 71d 具有在平板部 51 侧形成的通气孔 82。还有, 多个 隔壁 71a ~ 71g 与连通部 58 中的从贮存室 62 向空气室 61 的废墨液的流动方向大致平行 地竖立设置。
通气孔 81 配置于空气室 61 中的上方侧, 通气孔 82 配置于空气室 61 中的下方侧。 由此, 分隔室 72a 相对于连通部 58 侧的空间在上方侧连通, 分隔室 72b 相对于分隔室 72a 在下方侧连通, 分隔室 72c 相对于分隔室 72b 在上方侧连通, 分隔室 72d 相对于分隔室 72c 在下方侧连通, 分隔室 72e 相对于分隔室 72d 在上方连通。另外, 通气孔 81、 82 在墨盒 17 的厚度方向上也形成于不同的位置。
另外, 在分隔室 72e 中的平板部 51 形成有孔部 83a, 在分隔室 72f 中的平板部 51
中形成有一对孔部 83b、 83c, 在分隔室 72g 中的平板部 51 形成有一对孔部 83d、 83e, 在分隔 室 72h 中的平板部 51 形成有一个孔部 83f。
如图 5 所示, 在平板部 51 中, 在与墨液贮存部 45 相反的面形成有多个槽部 84。另 外, 在平板部 51 中的墨液贮存部 45 的相反的面以覆盖槽部 84 的方式贴附有高刚性的透明 薄膜 85。由此, 在平板部 51 中的墨液贮存部 45 的相反的面形成有包括槽部 84 和透明薄膜 85 的多个通气路 86a、 86b、 86c。
通气路 86a 与分隔室 72e 的孔部 83a 和分隔室 72f 的孔部 83b 连通, 通气路 86b 与分隔室 72f 的孔部 83c 和分隔室 72g 的孔部 83d 连通, 通气路 86c 与分隔室 72g 的孔部 83e 和分隔室 72h 的孔部 83f 连通。
另外, 在墨液贮存部 45 的周围形成有通过其上部侧、 安装面 44 的相反侧及底部侧 的大气连通路 87。该大气连通路 87 中, 其一端 87a 侧与空气室 61 的分隔室 72h 连通, 另一 端 87b 侧与在底部侧的安装面 44 侧形成的大气开放室 88 连通。在安装面 44 上, 在底部附 近位置形成有与大气开放室 88 连接的大气开放孔 89, 利用该大气开放孔 89 将大气连通路 87 向大气开放。由此, 使空气室 61 和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路 87 中其大气开放侧的另一端 87b 配置于比贮存室 62 还远离空气室 61 的位置。 另外, 在安装面 44 的相反侧中的大气连通路 87 的中途形成有上方侧开口的液体 积存空间 90。
在构成墨液贮存部 45 的贮存室 62 中, 连通部 58 中的从贮存室 62 阻碍向空气室 61 的废墨液的流动的方向即大致水平且相互平行地配置的肋 91 竖立设置在平板部 51, 利 用各肋 91 确保平板部 51 和薄膜 46 的间隔。
还有, 在盖体 42 的平板部 51 中, 在其外缘形成有能够与在主体箱 41 侧形成的卡 合部 ( 省略图示 ) 卡合的多个卡合片 92。由此, 通过将盖体 42 组装于主体箱 41, 卡合片 92 与卡合部卡合, 而相对于主体箱 41 安装盖体 42。
在上述结构的墨盒 17 的情况下, 通过安装于喷墨式打印机 1 的墨盒安装部 15, 在 墨盒安装部 15 侧设置的墨液供给针插入连接于墨液供给口 43, 从而能够将各色的墨液向 喷墨式打印机 1 侧供给。
另外, 若将墨盒 17 安装于墨盒安装部 15, 则在墨盒安装部 15 侧设置的墨液排出针 插入墨液出入口 55。 由此, 通过喷墨头 21 的清洁处理排出的废墨液经由墨液排出针送入墨 液出入口 55。还有, 送入该墨液出入口 55 的废墨液通过墨液流路 53, 从该墨液流路 53 的 另一端 53b 送入墨液贮存部 45 内, 贮存于贮存室 62。
墨液流路 53 从墨液出入口 55 侧的一端 53a 朝向在凹部 57 内开口的另一端 53b 侧而向下方侧的贮存室 62 侧倾斜, 因此, 送入墨液出入口 55 的废墨液顺着倾斜在墨液流路 53 内顺畅地流动, 导向墨液贮存部 45 内, 贮存于贮存室 62 内。
若如上所述地送入废墨液, 则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空气通过送入的废墨液, 经由利 用各通气孔 81、 82 及通气路 86a ~ 86c 从连通部 58 侧开始依次连通的分隔室 72a ~ 72h 向大气连通路 87 送出, 进而, 通过该大气连通路 87 导向大气开放室 88, 从大气开放孔 89 向 外部放出。从而, 墨液贮存部 45 在被导入废墨液的情况下, 内压也不上升。由此, 经由墨液 排出针送入的废墨液不会由于内压而逆流, 顺畅地导向墨液贮存部 45。
从喷墨式打印机 1 的墨盒安装部 15 拆卸消耗了墨液包内的墨液的使用完结的墨
盒 17。由此, 从墨液包的墨液供给口 43 拔出墨盒安装部 15 侧的墨液供给针, 并且, 从墨液 出入口 55 拔出墨盒安装部 15 侧的墨液排出针。
在该墨盒 17 的贮存室 62 中为贮存有废墨液的状态, 即使墨盒 17 向废墨液容易从 贮存室 62 经由连通部 58 向空气室 61 流动的方向 ( 在图 6 中为下方 ) 振动, 肋 91 阻碍废 墨液的流动, 因此, 能够减少向空气室 61 流动的废墨液的量。此时, 空气室 61 的多个隔壁 71a ~ 71g 与从连通部 58 中的贮存室 62 向空气室 61 的废墨液的流动大致平行地竖立设 置, 因此, 向空气室 61 流动的废墨液不向分隔室 72a ~ 72h 移动。
其次, 说明从上述墨盒 17 抽取废墨液, 能够再使用的情况。
如图 8 所示, 将从该墨盒安装部 15 拆卸的墨盒 17 以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成 为下方侧的方式配置。由此, 形成为墨液流路 53 配置于上下方向, 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 液贮存于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侧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 向墨盒 17 的墨液出入口 55 插入省略图示的吸引用墨液针而吸引。 由 此, 墨盒 17 的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从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吸入墨液流路 53 内, 经由吸引用墨液针被抽取。此时, 墨盒 17 内成为负压, 但与送入废墨液的情况相反地, 大气 经由大气连通路 87 等流入, 因此, 负压不变大, 不会成为吸引的障碍。
还有, 即使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残留量变少, 废墨液的液面接近在下方侧配 置的框部 52 的内表面, 也由于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配置于凹部 57 内而开口, 因此, 残 留量变少的废墨液在凹部 57 内经由墨液流路 53 可靠地被吸出。
这样从墨液贮存部 45 抽取废墨液后, 将墨液填充于墨液包, 由此能够再使用墨盒 17。
另外, 在该墨盒 17 的情况下, 即使采用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的抽取时的图 8 所示的姿势, 进而形成为上下倒置样子的姿势, 或形成为将安装面 44 朝向下方的姿势, 大 气连通路 87 也围绕贮存室 62 而形成, 作为大气连通路 87 的向外部的开放端的另一端 87b 配置于比贮存室 62 还远离空气室 61 的位置, 因此, 防止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经由大 气连通路 87 向外部流出的情况。
另外, 在空气室 61 中, 在从连通空气室 61 和贮存室 62 的连通部 58 远离的位置设 置有邻接的分隔室之间相互连通的分隔室 72a ~ 72h, 因此, 防止贮存室 62 的废墨液的向大 气连通路 87 的流入。
而且, 在划分空气室 61 的连通部 58 侧的空间的隔壁 71a、 划分隔室 72b ~ 72e 的 隔壁 71b ~ 71e 形成的通气孔 81、 82 在墨盒 17 的上下方向及厚度方向上以锯齿状配置, 因 此, 将分隔室 72a ~ 72e 中的废墨液的流动在所有的方向上有效地抑制。
由此, 贮存室 62 内的废墨液的向大气连通路 87 的流入防止效果变得更高, 进而可 靠地防止向外部的废墨液的流出。
另外, 即使废墨液流入大气连通路 87, 所述废墨液积存于在大气连通路 87 的中途 形成的液体积存空间 90 或大气开放室 88, 从而防止从大气开放孔 89 向外部流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容器即墨盒 17 可知, 通过从墨液出入口 55 注入废墨液, 能够将废墨液容易地经由墨液流路 53 导向墨液贮存部 45 内而贮存。若向墨 液贮存部 45 内导入废墨液, 则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空气由于送入的废墨液, 经由从连通部 58 侧开始依次连通的分隔室 72a ~ 72h 向大气连通路 87 送出, 进而, 通过该大气连通路 87,导向大气开放室 88, 从大气开放孔 89 向外部放出, 因此, 墨液贮存部 45 在导入废墨液的情 况下, 内压也不上升。由此, 能够将废墨液在不由于内压而倒流的情况下, 顺畅地导向墨液 贮存部 45 内。另外, 在取出该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的情况下, 以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 端 53b 成为下方地配置的状态从墨液出入口 55 吸引。这样, 墨盒 17 能够在不使用保持废 墨液的吸收部件的情况下, 贮存废墨液, 并在不拆卸墨盒 17 的情况下取出贮存的废墨液, 容易地再使用。
另外, 大气连通路 87 的向外部的开放端即另一端 87b 配置于比贮存室 62 还远离 空气室 61 的位置, 因此, 在从墨盒安装部 15 拆卸了墨盒 17 的状态下, 墨盒 17 形成为各种 姿势, 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的经由大气连通路 87 向外部流出。
另外, 在空气室 61 中, 在从连通空气室 61 和贮存室 62 的连通部 58 远离的位置, 设置有邻接的分隔室之间相互连通的分隔室 72a ~ 72h, 因此, 能够防止贮存室 62 的废墨液 流入至大气连通路 87, 能够进一步可靠防止向外部的废墨液的流出。
另外, 在划分空气室 61 的连通部 58 侧的空间和分隔室 72a 的隔壁 71a、 划分分隔 室 72b ~ 72e 的隔壁 71b ~ 71e 形成的通气孔 81、 82 在墨盒 17 的上下方向及厚度方向上 以锯齿状配置, 因此, 能够有效地抑制分隔室 72a ~ 72e 中的废墨液的流动, 能够进一步提 高贮存室 62 内的废墨液向大气连通路 87 的流入的防止效果, 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向外部的 废墨液的流出。 另外, 墨液流路 53 从墨液出入口 55 侧的一端 53a 朝向在凹部 57 内开口的另一端 53b 侧而向下方侧的贮存室 62 侧倾斜, 因此, 能够使送入墨液出入口 55 的废墨液顺着倾斜 在墨液流路 53 内顺畅地流动, 导向墨液贮存部 45 内, 将其贮存于比空气室 61 形成得宽敞 的贮存室 62 内。
另外, 使分隔室 72e ~ 72h 连通的通气路 86a ~ 86c 能够经由透明薄膜 85 来目视, 因此, 能够容易地确认来自空气室 61 的废墨液的流出的有无。若在确认到废墨液附着于通 气路 86a ~ 86c 的情况的情况下, 可设想废墨液流入至大气连通路 87 的情况, 因此, 不再使 用墨盒 17, 拆卸进行清洗处理等, 而进行再利用也可。
其次, 说明墨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例子。
图 9 是表示墨盒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 图 10 是从薄膜侧观察的具备墨液 贮存部的盖体的俯视图, 图 11 是图 10 中的 C-C 剖面图, 图 12 是表示墨盒的姿势的墨盒的 剖面图, 图 13 是图 12 的姿势下的墨盒的纵向剖面图。
如图 9 ~图 11 所示, 在该墨盒 17B 中, 在薄膜 46 设置有缓冲器 ( 弹性变形部 )101。 该缓冲器 101 配置于贮存室 62 侧, 因此, 具有在高刚性的薄膜 46 形成的安装孔 102 安装了 在外缘安装有环状的密封部件 103 的具有挠性的缓冲器薄膜 104 的构造。缓冲器薄膜 104 是例如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的薄膜和聚丙烯 (PP) 的薄膜之间夹着片状的橡胶 的多层构造的弹性体薄膜。
还有, 在具备这样的缓冲器 101 的墨盒 17B 中, 例如, 如图 12 所示, 空气室 61 成为 下方, 空气室 61 内被废墨液充满的状态下, 由于温度变化或气压变化, 墨液贮存部 45 的内 压上升的情况下, 如图 13 所示, 缓冲器 101 的缓冲器薄膜 104 向外方弹性变形而膨胀, 墨液 贮存部 45 的容积增加, 由此吸收内压的上升。 由此, 能够抑制墨液贮存部 45 的内压的上升, 能够防止由于内压上升, 在空气室 61 积存的废墨液向大气连通路 87 被压出而流入的情况。
其次, 说明墨盒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例子。 关于图和说明, 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 同或同一功能的部件等标注相同符号, 省略说明。
图 14 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6, 是表示墨盒 17C 的内部构造的剖面图。图 15 相 当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8, 是表示液体的抽取作业时的姿势及其状态的墨盒 17C 的剖面图。
与第一实施方式较大的不同点在于增大了贮存室 ( 第二室 )62 的比例, 减小了空 气室 ( 第一室 )61 的比例。由此, 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所处的凹部 57a 如图 14 所示 地形成于框部 52 的上方的角侧。
另外, 在形成墨液流路 53 的平板部 51 竖立设置的一对壁部 54a、 54b 在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处, 空气室 61 侧的壁部 54a 的端部配置于凹部 57a 内, 贮存室 62 侧的壁部 54b 的端部形成为比壁部 54a 的端部短尺寸 L 程度, 并位于凹部 57a 的凹陷部分的上侧。
说明从上述墨盒 17C 抽取废墨液, 能够再使用的情况。如图 15 所示, 若将从该墨 盒安装部 15 拆卸的墨盒 17C 配置为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成为下方侧, 则墨液流路 53 配置于上下方向, 形成为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贮存于墨液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侧的 状态。在墨盒 17C 中, 在大气开放孔 89 的部位设置有阀 (valve)77, 使得在墨盒 17C 为单体 的情况下, 废墨液不从大气开放孔 89 漏出。本实施方式的阀 77 形成为与在墨液出入口 55 设置的阀 56 相同的结构, 但可以为其他结构的阀构造。 在墨盒 17C 中, 在安装于墨盒安装部 15 时或废墨液抽取时适当地打开所述阀, 顺 畅地进行向墨液贮存部 45 的废墨液的导入或自墨液贮存部 45 的废墨液的抽取。
在开放阀 77 后, 与实施方式 1 相同地, 在该状态下, 向墨盒 17C 的墨液出入口 55 中 插入省略图示的吸引用墨液针而吸引。由此, 墨盒 17C 的墨液贮存部 45 内的废墨液从墨液 流路 53 的另一端 53b 被引入墨液流路 53 内, 经由吸引用墨液针被抽取。此时, 墨盒 17 内 成为负压, 但由于从空气室 61 流入空气, 因此, 负压不变大, 不会成为吸引的障碍。
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 与第一实施方式较大不同点在于贮存室 62 侧的壁部 54b 的端部形成为比壁部 54a 的端部短尺寸 L 程度这一点。使用图 16 的用于说明空气室的空 气向贮存室移动的样子的空气移动说明图具体说明如下, 若从墨液流路 53 向箭头 A 方向被 吸引, 则贮存室 62 侧的废墨液向箭头 B 方向移动而被吸收。
空气室 61 的空气通过连通部 58a 向成为负压的贮存室 62, 作为气泡 b 如箭头 C 方 向所示地移动。此时, 由于尺寸 L 的阶梯差, 如图 16 所示, 从空气室 61 通过了连通部 58a 的气泡 b 向墨液流路 53 侧移动的量变少, 贮存室 62 内的废墨液能够与空气置换, 能够大幅 度提高吸引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 形成为贮存室 62 侧的壁部 54b 的端部位于从凹部 57a 的凹陷部 分脱离的上侧的结构, 但使壁部 54b 的端部位于凹部 57a 的凹陷部分内也可。关于该点, 只 要构成墨液流路 53 的部分中贮存室 62 侧的一方形成为比空气室 61 侧短即可。
其次, 使用图 17 的废墨液送入墨液贮存部内时的消泡说明图, 说明在上述所有的 实施方式中共通设置的在连通部 58a 侧设置的空气室 61。图 17 是以示意性说明墨液排出 针插入墨液出入口 55, 废墨液通过墨液流路 53, 送入墨液贮存部 45 内时的样子的消泡说明 图。
送入墨液流路 53 的废墨液中不仅包含废墨液, 还包含成为气泡的空气。因此, 与 废墨液一同流过墨液流路 53 的气泡的一部分从连通部 58a 向空气室 61 移动, 但空气室 61
的区域比其他部分宽, 因此, 向空气室 61 移动的气泡聚集而成为大的气泡 r1, 气泡生长为 r2、 r3, 成为更大的气泡 r4 的情况下, 气泡的外周面的表面张力变弱而破裂。由此, 废液和 空气的气泡不会进入与大气开放孔 89 连接的分隔室 73a, 在分隔室 73a 中仅流入空气。
还有, 空气室 61 的大小需要气泡 r1 生长为 r2、 r3, 然后, 自然地破裂的气泡 r4 的 大小即在图 17 中包含以连通部 58a 为中心轴, 形成空气室 61 的一方的空气室 61a 的角部 61c 和另一方的壁 61b 的角部 61d 的扇状的空间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 空气室 61 不是扇状, 形成为容易制作的方柱状的空气室 61。实 验的结果, 连结与产生的气泡的外周的大小有关的角部 61c 和角部 61d 的截面积为 63 平方 毫米以上的情况下, 所有的气泡破裂, 但比其少的情况下, 气泡不破裂, 空气室 61 有时被气 泡充满。在本实施方式中, 将角部 61c 和角部 61d 连接起来而得到的截面积为 70 平方毫米 以上而使气泡消泡。其他分隔室 72a ~ 72h、 73a 等形成为比空气室 61 小的情况下, 能够形 成大量的分隔室, 因此, 容易防止废墨液向大气连通路 87 流入。
另外, 大气连通路 87 沿包围空气室 61 及墨液贮存部 45 的也包括分隔室的墨盒 17、 17B、 17C 的外周而设置的情况下, 大气连通路 87 变长, 因此, 液体通过大气连通路向液 体收容容器外部泄漏的情况变少, 因此优选。 还有, 在上述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中, 也像第三实施方式一样, 在大气开放孔 89 的部位设置阀 77, 在将墨盒 17 安装于墨盒安装部 15 时或废墨液抽取时适当地打开所述阀, 顺畅地进行向墨液贮存部 45 的废墨液的导入或自墨液贮存部 45 的废墨液的抽取也可。
还有, 本发明的液体收容容器还可以适用于以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喷墨式打印 机中使用的墨盒为首的、 使用了在液晶显示器等滤色片的制造中使用的色材喷出头、 有机 EL 显示器、 FED( 面发光显示器 ) 等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出头、 生化元件制造中使 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出头等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的液体喷出装置、 或作为精密吸液管的 试料喷出装置等中使用液体收容容器中。
另外, 液体的概念中还包括凝胶状液体、 粘性高的液体、 将固态物混合于溶媒的液 体, 进而, 墨液的概念中还包括水性墨液、 油性墨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