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以及构成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 同样地, 在另一端部侧设有连接 有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三集液箱, 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 并且, 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位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的上方, 第二集液箱具有使气液分离并积存液体 的功能 ( 参照国际公开第 2010/047320 号小册子 )。 根据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 在连接在第二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中的第二集液 箱侧的部分上, 设有与连接在第一集液箱上的热交换管中的第一集液箱侧的端部相比向左 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并且, 在相邻的突出部间配置有散热片, 通过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上的热交换管的突出部以及相邻的突出部间的散热片形成热交换部, 所以, 与上述公报记 载的热交换器相比, 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 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提高。
但是, 在冷凝器中, 一般要求使封入制冷剂时出现的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 宽度变宽, 从而能够得到相对于负荷变动以及制冷剂泄漏更稳定的过冷特性, 在与上述公 报记载的热交换器相比提高了制冷剂冷凝效率以及制冷剂过冷却效率的上述小册子记载 的冷凝器中, 谋求使上述的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 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最大限度确保性能、 同时使稳定 区域的宽度变宽的冷凝器。
本发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由以下的方式构成。
1) 一种冷凝器, 其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以前者位于上侧的方式设置, 具有 : 使长 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且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成并列状的多个热交换管 ; 使长度方向 朝向上下方向地配置且连接有热交换管的左右两端部的集液箱, 在冷凝部以及过冷却部上 分别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 在冷凝部的热交换 管中流动的全部制冷剂流入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
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 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 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 该连通区段经 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 连通部被设在 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 第二 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被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 第二集液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 相比位于上方, 并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能, 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 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 并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
2) 在 1) 所述的冷凝器中, 在冷凝部上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 在第一集液箱上设有 连接有冷凝部的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 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 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与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而连通。
3) 在 1) 所述的冷凝器中, 在冷凝部上设有两个以上的热交换通路, 制冷剂从上下 在第一集液箱内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 某一端的热交换通路向其另一端的热交换通路流动, 最下游侧热交换通路的全部热交换管的一个连通区段, 第一集液箱的所述连通区段的高度 的中间位置的下侧的部分和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连通。
根据上述 1) ~ 3) 的冷凝器, 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 : 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 换管的第一集液箱、 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 在第一集液箱上设
有一个连通区段, 该连通区段经由连通部与第二集液箱相通且连接有构成一个热交换通路 的全部热交换管, 连通部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管 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 第二集液箱与第一集液箱相比配置在左右方向外侧, 第二集液 箱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 且第二集液箱具有分离气液并积存液体的功 能, 通过冷凝部的热交换管的全部制冷剂流入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 并且通过连通部 流入第二集液箱, 所以, 在封入制冷剂时, 在第一集液箱的连通区段内的制冷剂到达连通部 的时刻, 制冷剂通过连通部流入第二集液箱内, 进而流入制冷剂过冷却通路的热交换管内。 因此, 与连通区段内的制冷剂在到达连接在连通区段上的全部热交换管中的上端的热交换 管后流入第二集液箱内的情况相比, 能够在较早的阶段通过液相制冷剂充满制冷剂过冷却 通路的热交换管内。 因此, 过冷度为恒定的稳定区域的宽度, 即过冷度为恒定的制冷剂封入 量的宽度变宽, 其结果为, 相对于负荷变动以及制冷剂泄漏能够得到更稳定的过冷特性, 能 够长期维持使用该冷凝器的汽车空调的性能。
另外, 由于过冷却部的全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的长度比冷凝部的全热交换通路 的热交换管的长度长, 所以, 与上述公报记载的冷凝器相比, 热交换部的面积增大, 制冷剂 过冷却效率提高。 如上述 1) 的冷凝器那样, 在左右某一端部侧设有连接有冷凝部的全部热交换管 的第一集液箱和连接有过冷却部的全部热交换管的第二集液箱的情况下, 若第一集液箱和 第二集液箱没有通过连通部连通, 则如上述小册子记载的冷凝器那样, 在第二集液箱中分 离成气液, 且不能通过得到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充满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 但是, 即使 在该情况下, 若第一集液箱和第二集液箱通过连通部连通, 则在第二集液箱中分离成气液, 并能够通过得到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充满过冷却部的热交换管内。
附图说明
图 1 是具体地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构成的主视图。
图 2 是示意地表示图 1 的冷凝器的主视图。
图 3 是图 1 的 A-A 线放大剖视图。
图 4 是表示图 1 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5 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一变形例的与图 3 相当的图。
图 6 是表示图 5 的连通部的连通部件的立体图。
图 7 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二变形例的与图 3 相当的图。
图 8 是表示图 7 的连通部的连通部件的立体图。
图 9 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三变形例的与图 3 相当的图。
图 10 是表示具有图 9 的连通部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11 是表示连通部的第四变形例的与图 3 相当的图。
图 12 是表示连通部的第五变形例的与图 3 相当的图。
图 13 是表示连通部的第六变形例的与图 3 相当的图。
图 14 是表示具有图 13 的连通部的冷凝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 15 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 16 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图 17 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 18 是示意地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 将图 1 的纸面里侧作为前、 将其相反侧作为后。
另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 “铝” 这种用语除了纯铝以外还包含铝合金。
而且, 在整幅图中, 对相同部分以及相同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 1 具体表示本发明的冷凝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全体构成, 图 2 示意地表示图 1 的冷凝器, 图 3 以及图 4 表示图 1 的冷凝器的主要部分的构成。图 2 中, 各个热交换管的图 示被省略, 且波纹状散热片、 侧板、 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也被省略。
在图 1 以及图 2 中, 在冷凝器 1 中, 冷凝部 1A 以及过冷却部 1B 以前者位于上侧的 方式设置, 具有 : 在使宽度方向朝向通风方向且使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下在上下 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多个铝制扁平状热交换管 2A、 2B ; 使长度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地配 置且通过钎焊连接有热交换管 2A、 2B 的左右两端部的三个铝制集液箱 3、 4、 5; 配置在相邻 的热交换管 2A、 2B 彼此之间以及上下两端的外侧且钎焊在热交换管 2A、 2B 上的铝制波纹状 散热片 6A、 6B ; 配置在上下两端的波纹状散热片 6A、 6B 的外侧且被钎焊在波纹状散热片 6A、 6B 上的铝制侧板 7。
在冷凝器 1 的冷凝部 1A 以及过冷却部 1B 上分别设有由在上下连续地排列的多个 热交换管 2A、 2B 构成的至少一个, 这里为一个热交换通路 P1、 P2, 设在冷凝部 1A 中的热交 换通路 P1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设在过冷却部 1B 中的热交换通路 P2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 路。 而且, 构成各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 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这里, 将冷凝部 1A 的热 交换通路 P1 称作第一热交换通路, 将过冷却部 1B 的热交换通路 P2 称作第二热交换通路。
在冷凝器 1 的左端侧单独设有 : 第一集液箱 3, 该第一集液箱 3 通过钎焊连接在设 于冷凝部 1A 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 ; 第二集液箱 4, 该第二集 液箱 4 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过冷却部 1B 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热交换管 2B 的左端部。 第二集液箱 4 的上端与第一集液箱 3 的下端相比位于上方, 这里位于与第一集液箱 3 的上 端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另外, 第二集液箱 4 的下端与第一集液箱 3 的下端相比位于下方, 在第二集液箱 4 中的与第一集液箱 3 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 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二热 交换通路 P2 的热交换管 2B。 第二集液箱 4 的内容积成为如下的内容积, 即在流入到第二集 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 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而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 下部, 且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通过重力而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上部, 由此, 能 够对气液进行分离的内容积。因此, 第二集液箱 4 具有作为利用重力使气液分离且积存液 体的受液部的功能。
这里, 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的热交换管 2A 称作第一热交换管, 将连接在第二 集液箱 4 上的热交换管 2B 称作第二热交换管。另外, 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彼 此之间、 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和上侧侧板 7 之间、 以及下端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和上端的 第二热交换管 2B 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 6A 称作第一波纹状散热片, 将配置在相邻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彼此之间以及下端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和下侧侧板 7 之间的波纹状散热片 6B 称 作第二波纹状散热片。
在冷凝器 1 的右端部侧配置有第三集液箱 5, 该第三集液箱 5 连接有构成第一以及 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右端部。第三集液箱 5 的横截面形状与 第一集液箱 3 相同。
第三集液箱 5 内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与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之间的高度位 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8 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 9 和下侧集液部 11。在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 液部 9 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2, 且在下侧集液部 11 上形成有制冷剂出 口 13。另外, 在第三集液箱 5 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2 连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 14 以及与 制冷剂出口 13 连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 15。
第一集液箱 3 中连接有设在冷凝部 1A 上的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 管 2A、 且经由连通部 16 设有与第二集液箱 4 连通的一个连通区段 17。即, 第一集液箱 3 内 的全体成为连通区段 17。连通部 16 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 17 上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相比处于下方的高度位置, 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 17 的高度 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如图 3 以及图 4 所示, 连通部 16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9 ; 配置在第一集液箱 3 和第二集液箱 4 之间且被 钎焊在两集液箱 3、 4 上、 且具有使两集液箱 3、 4 的贯通孔 18、 19 彼此连通的流路 22 的铝制 连通部件 21。在连通部件 21 的右侧面设有沿第一集液箱 3 的外周面的第一凹圆筒面 21a, 在其左侧面设有沿第二集液箱 4 的外周面的第二凹圆筒面 21b, 流路 22 的两端向两凹圆筒 面 21a、 21b 开口。
冷凝器 1 可以统一地通过钎焊来制造全部的零件。
冷凝器 1 与压缩机、 膨胀阀 ( 减压器 ) 以及蒸发器一起构成冷冻循环, 并作为汽车 空调搭载在车辆上。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 1 中, 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入 口部件 14 以及制冷剂入口 12 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9 内, 并在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连通区段 17 内。流 入到第一集液箱 3 的连通区段 17 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 16 的第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连通部件 21 的流路 22 以及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 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下部, 并进入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
进入到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 进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11 内, 并通过制 冷剂出口 13 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 15 流出, 经由膨胀阀向蒸发器输送。
另一方面, 流入到第二集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 液箱 4 内的上部。
图 5 ~图 14 表示使第一集液箱 3 的连通区段 17 和第二集液箱 4 连通的连通部的 变形例。
图 5 以及图 6 所示的连通部 30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9 ; 具有使两集液箱 3、 4 的贯通孔 18、 19 彼此连通 的流路 32, 且被钎焊在两集液箱 3、 4 上的铝制圆筒状连通部件 31。在连通部件 31 的长度 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位于两集液箱 3、 4 之间的环状加强筋 33, 在连通部件 31 中的环状加强 筋 33 的右侧部分上设有被插入到第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内的第一插入部 34, 在其左侧 部分上设有被插入到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内的第二插入部 35。
图 7 以及图 8 所示的连通部 40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9 ; 配置在第一集液箱 3 和第二集液箱 4 之间且被 钎焊在两集液箱 3、 4 上, 且具有使两集液箱 3、 4 的贯通孔 18、 19 彼此连通的流路 42 的铝制 连通部件 41。在连通部件 41 的右侧面设有沿第一集液箱 3 的外周面的第一凹圆筒面 41a, 在其左侧面设有沿第二集液箱 4 的外周面的第二凹圆筒面 41b, 流路 42 的两端向两凹圆筒 面 41a、 41b 开口。
另外, 在连通部件 41 的下半部设有向通风方向的某一方延伸并沿第一集液箱 3 的 外周面的第一延长部 43, 并被钎焊在第一集液箱 3 上, 且在其上半部设有向与第一延长部 43 相同的方向延伸并沿第二集液箱 4 的外周面的第二延长部 44、 且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 4 上。在第一延长部 43 的右侧面形成有嵌入到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外周面的有底孔 45 中 的第一突起 46, 在第二延长部 44 的左侧面形成有嵌入到形成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外周面的有 底孔 47 中的第二突起 48。 图 9 以及图 10 所示的连通部 50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9 ; 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的贯通孔 19 的周围以 向外方突出状一体形成, 且被插入到第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内并被钎焊在第一集液箱 3 上的筒状部 51, 筒状部 51 内成为使两集液箱 3、 4 的贯通孔 18、 19 彼此连通的流路 52。
图 11 所示的连通部 55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 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9 ;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的贯通孔 18 的周围以向外方 突出状一体形成, 且被插入到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内并被钎焊在第二集液箱 4 上的筒 状部 56, 筒状部 56 内成为使两集液箱 3、 4 的贯通孔 18、 19 彼此连通的流路 57。
图 12 所示的连通部 60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 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9 ;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的贯通孔 18 的周围以向外方突 出状一体形成的第一筒状部 61 ; 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的贯通孔 19 的周围以向外方突出 状一体形成、 且嵌装在第一集液箱 3 的第一筒状部 61 的周围并被钎焊在第一筒状部 61 上 的第二筒状部 62, 两筒状部 61、 62 内成为使两集液箱 3、 4 的贯通孔 18、 19 彼此连通的流路 63、 64。
图 13 以及图 14 所示的连通部 65 具有 : 形成在第一集液箱 3 的周壁上的贯通孔 18 ; 形成在第二集液箱 4 的周壁上且被钎焊在第一集液箱 3 上的外方鼓出部 66 ; 形成在外 方鼓出部 66 的鼓出顶壁上且与第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连通的贯通孔 67。在外方鼓出部 66 的鼓出顶壁的外表面设有沿第一集液箱 3 的外周面的凹圆筒面 66a。
图 15 ~图 18 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冷凝器的其他的实施方式。此外, 图 15 ~图 18 是示意地表示冷凝器的图, 各热交换管的图示被省略, 且波纹状散热片、 侧板、 制冷剂入口 部件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的图示也被省略。
在为图 15 所示的冷凝器 70 的情况下, 冷凝部 70A 以及过冷却部 70B 以前者位于 上侧的方式设置, 在冷凝部 70A 上, 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A 构成的至少一个热 交换通路, 这里为三个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沿上下并排地设置, 在过冷却部 70B 上, 设有由 上下连续地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B 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 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 路 P4。设在冷凝部 70A 上的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设在过冷却部 70B 上的热交换通路 P4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 构成各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P4 的全 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 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不同。此外, 将设在冷凝部 70A 上的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 称作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将设在过冷却部 70B 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 P4 称作 第四热交换通路 P4。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通过 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 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的全部热交换管 2B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 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中的比第一集液箱 3 靠近下方位置的部分上。这里, 将连接在第一集液 箱 3 上的热交换管 2A 称作第一热交换管, 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上的热交换管 2B 称作第 二热交换管。
配置在冷凝器 70 的左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 70A 上的第一~第三热 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 3 内, 通过设在第二热交换 通路 P2 和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71 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 72 和下侧集液部 73。 配置在冷凝器 70 的右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P4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右端部的第三集液箱 5 内, 通过分别设在第一热交换 通路 P1 和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及设在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和第四热交换 通路 P4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74、 75 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 76、 中间集液部 77 和下侧集液部 78。在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76 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2, 且在下侧集液 部 78 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3。另外, 在第三集液箱 5 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2 相通的制 冷剂入口部件 ( 图示略 ) 以及与制冷剂出口 13 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 ( 图示略 )。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73 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 70A 上的第一~第三热交 换通路 P1、 P2、 P3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且经由连通部 16 设有与第二集液箱 4 相通的一个连通区段 79。连通部 16 设在与连接 于连通区段 79 上的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相比靠近下方的高度位置, 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 79 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比的下侧且 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 1 ~图 4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构成的冷凝器 70 中, 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制 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12 流入到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76 内, 并在第一热交 换通路 P1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72 内。流入到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72 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第一热 交换管 2A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中间集液部 77 内。流入到第三 集液箱 5 的中间集液部 77 内的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左方 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73 的连通区段 79 内。流入到第一集液
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73 的连通区段 79 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 16 的第一集液箱 3 的贯 通孔 18、 连通部件 21 的流路 22 以及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 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下部, 并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的第二 热交换管 2B 内。
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 进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78 内, 并通过制 冷剂出口 13 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 经过膨胀阀后被输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到第二集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 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为图 16 所示的冷凝器 80 的情况下, 冷凝部 80A 以及过冷却部 80B 以前者位于 上侧的方式设置, 在冷凝部 80A 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A 构成的至少一个 热交换通路, 这里三个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在上下并排设置, 在过冷却部 80B 上设有由上 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B 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 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 P4。 设在冷凝部 80A 上的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设在过冷却部 80B 上的热 交换通路 P4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 构成各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P4 的全部的热 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 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 冷剂流动方向不同。此外, 将设在冷凝部 80A 上的三个热交换通路从下开始按顺序称作第 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将设在过冷却部 80B 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 P4 称作第四热 交换通路 P4。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 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 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的全部热交换管 2B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 二集液箱 4 中的与第一集液箱 3 相比的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这里, 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的热交换管 2A 称作第一热交换管, 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上的热交换管 2B 称作第二热 交换管。
配置在冷凝器 80 的左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 80A 上的第一~第三热 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 3 内, 通过设在第二热交换 通路 P2 和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81 被划分成下侧集液部 82 和上侧集液部 83。
配置在冷凝器 80 的右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四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P4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第三集液箱 5 内, 通过分别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和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之间的高度位置以及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和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84、 85 而被划分成中间集液部 86、 上侧集液部 87 和下侧集 液部 88。在第三集液箱 5 的中间集液部 86 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2, 且在下侧集液部 88 形成 有制冷剂出口 13。 另外, 在第三集液箱 5 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2 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 ( 图示略 ) 以及与制冷剂出口 13 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 ( 图示略 )。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83 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 89, 该连通区段 89 连接有 设在冷凝部 80A 上的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三 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且经由连通部 16 与第二集液箱 4 相通。连通部 16 被设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 89 上的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中的上端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 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 89 的高度的中间位置相 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 1 ~图 4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的构成的冷凝器 80 中, 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 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12 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中间集液部 86 内, 在第一热交换 通路 P1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82 内。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82 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87 内。流入到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87 内的制冷剂在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左方流动期间 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83 的连通区段 89 内。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 集液部 83 的连通区段 89 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 16 的第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连通 部件 21 的流路 22 以及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 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下部, 并进入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的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 进入到第四热交换通路 P4 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 进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88 内, 并通过制 冷剂出口 13 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 经由膨胀阀被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到第二集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 液箱 4 内的上部。
在为图 17 所示的冷凝器 90 的情况下, 冷凝部 90A 以及过冷却部 90B 以前者位于 上侧的方式设置, 在冷凝部 90A 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A 构成的至少一个热 交换通路, 这里两个热交换通路 P1、 P2 在上下并排地设置, 在过冷却部 90B 上设有由上下连 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B 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 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 P3。 设在 冷凝部 90A 上的热交换通路 P1、 P2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设在过冷却部 90B 上的热交换通 路 P3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 构成各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并且, 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 方向不同。此外, 将设在冷凝部 90A 上的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上开始按顺序称作第一~第二 热交换通路 P1、 P2, 将设在过冷却部 90B 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 P3 称作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 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B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中的与 第一集液箱 3 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这里, 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的热交换管 2A 称作 第一热交换管, 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上的热交换管 2B 称作第二热交换管。而且, 第一~ 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
配置在冷凝器 90 的左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 90A 上的第一~第二热 交换通路 P1、 P2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 3 内, 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 P 1 和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91 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 92 和 下侧集液部 93。 第一集液箱 3 的上端与配置在冷凝器 90 的左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 过冷却部 90B 上的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B 的左端部的第二集液箱 4 的上端
相比位于上方,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92 中的与第二集液箱 4 相比向上方突出的部 分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2, 在第一集液箱 3 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2 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 件 ( 图示略 )。
配置在冷凝器 90 的右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右端部的第三集液箱 5 内, 通过设在第二热李换通路 P2 和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94 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 95 和下 侧集液部 96。在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96 上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3, 在第三集液箱 5 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出口 13 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 ( 图示略 )。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93 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 97, 该连通区段 97 连接有 设在冷凝部 90A 上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二热交 换通路 P2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且经由连通部 16 与第二集液箱 4 相通。连通部 16 被设 置在与连接于连通区段 97 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中的上端的第 一热交换管 2A 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 这里被设置在与连通区段 97 的高度的中间位置 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 1 ~图 4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的构成的冷凝器 90 中, 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 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12 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92 内, 并在第一热交 换通路 P1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而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95 内。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95 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第一热交 换管 2A 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93 的连通区段 97 内。 流入到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93 的连通区段 97 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 16 的第 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连通部件 21 的流路 22 以及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而流入第二 集液箱 4 内。
流入到第二集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 主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下部, 并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第二 热交换管 2B 内。
进入到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 进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96 内, 并通过制 冷剂出口 13 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 并经由膨胀阀被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 箱 4 内的上部。
在为图 18 所示的冷凝器 100 的情况下, 冷凝部 100A 以及过冷却部 100B 以前者位 于上侧的方式设置, 在冷凝部 100A 上设有由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A 构成的至少 一个热交换通路, 这里两个热交换通路 P1、 P2 在上下并排设置, 在过冷却部 100B 上设有由 上下连续并排的多个热交换管 2B 构成的至少一个热交换通路, 这里设有一个热交换通路 P3。 设在冷凝部 100A 上的热交换通路 P1、 P2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设在过冷却部 100B 上的 热交换通路 P3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路。而且, 构成各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的热交 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相同, 且相邻的两个热交换通路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制冷剂 流动方向不同。此外, 将设在冷凝部 100A 上的两个热交换通路从下开始按顺序称作第一~
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将设在过冷却部 100B 上的一个热交换通路 P3 称作第三热交换通路 P3。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一集液 箱 3 上, 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全部热交换管 2B 的左端部通过钎焊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中 的与第一集液箱 3 相比位于下方的部分上。这里, 将连接在第一集液箱 3 上的热交换管 2A 称作第一热交换管, 将连接在第二集液箱 4 上的热交换管 2B 称作第二热交换管。而且, 第 一~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成为制冷剂冷凝通路, 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成为制冷剂过冷却通 路。
配置在冷凝器 100 的左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设在冷凝部 100A 上的第一~第二 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全部热交换管 2A 的左端部的第一集液箱 3 内, 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 通路 P1 和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101 而被划分成下侧集液部 102 和上侧集液部 103。在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102 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 12, 在第一 集液箱 3 上接合有与制冷剂入口 12 相通的制冷剂入口部件 ( 图示略 )。
配置在冷凝器 100 的右端侧、 且通过钎焊连接有构成第一~第三热交换通路 P1、 P2、 P3 的全部的热交换管 2A、 2B 的第三集液箱 5 内, 通过设在第一热交换通路 P1 和第三热 交换通路 P3 之间的高度位置上的铝制分隔板 104 而被划分成上侧集液部 105 和下侧集液 部 106。在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106 形成有制冷剂出口 13, 在第三集液箱 5 上接合 有与制冷剂出口 13 相通的制冷剂出口部件 ( 图示略 )。 在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103 上设有一个连通区段 107, 该连通区段 107 连接 有设在冷凝部 100A 上的第一~第二热交换通路 P1、 P2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最下游侧的第二 热交换通路 P2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且经由连通部 16 与第二集液箱 4 相通。连通部 16 被设在与连接在连通区段 107 上的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全部第一热交换管 2A 中的上端的 第一热交换管 2A 相比的下方的高度位置上, 这里被设在与连通区段 107 的高度的中间位置 相比的下侧且靠近下端的部分上。
其他的构成与图 1 ~图 4 所示的冷凝器同样。
在上述的构成的冷凝器 100 中, 通过压缩机被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 制冷剂入口部件以及制冷剂入口 12 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下侧集液部 102 内, 在第一热交 换通路 P1 的第一热交换管 2A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 部 105 内。流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上侧集液部 105 内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通路 P2 的第一 热交换管 2A 内向左方流动期间被冷凝并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103 的连通区段 107 内。流入第一集液箱 3 的上侧集液部 103 的连通区段 107 内的制冷剂通过构成连通部 16 的第一集液箱 3 的贯通孔 18、 连通部件 21 的流路 22 以及第二集液箱 4 的贯通孔 19 而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的制冷剂为气液混相制冷剂, 该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液相主 体混相制冷剂通过重力滞留在第二集液箱 4 内的下部, 并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第二热 交换管 2B 内。
进入第三热交换通路 P3 的第二热交换管 2B 内的液相主体混相制冷剂在第二热交 换管 2B 内向右方流动期间被过冷却后, 进入第三集液箱 5 的下侧集液部 106 内, 并通过制 冷剂出口 13 以及制冷剂出口部件流出, 并经由膨胀阀被送到蒸发器。
另一方面, 流入第二集液箱 4 内的气液混相制冷剂中的气相成分滞留在第二集液
箱 4 内的上部。
在为图 15 ~图 18 所示的冷凝器 70、 80、 90、 100 的情况下, 代替连通部 16, 还可以 通过图 5 ~图 14 所示的连通部 30、 40、 50、 55、 60、 65 中的某一个连通部, 使第一集液箱 3 的 连通区段 79、 89、 97、 107 与第二集液箱 4 相连通。
在图 1 ~图 4、 图 15 ~图 18 所示的冷凝器 1、 70、 80、 90、 100 中, 还可以在第二集液 箱 4 内配置干燥剂以及过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