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4068909 上传时间:2018-08-1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99.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495870.6

申请日:

2013.10.18

公开号:

CN104577388A

公开日:

2015.04.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R 13/02申请日:20131018|||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02; H01R13/66; H01R27/00

主分类号:

H01R13/02

申请人: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发明人:

徐佥昱; 江惠雪

地址:

215324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锦商路85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孔,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对接部同一侧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插接孔内,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子电路板,所述子电路板表面排布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一排金属接触片,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及接触片三者位于不同的高度,并且前后间隔开。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电连接器,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孔,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对接部同一侧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插接孔内,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各自排成一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子电路板,所述子电路板表面排布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一排金属接触片,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及接触片三者位于不同的高度,并且前后间隔开。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为水平板状结构,所述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为向上凸出的弧形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组合符合标准USB 3.0传输规范。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位于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的前方并且低于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所述插接孔侧向观察呈“┍”型。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电路板具有向前凸伸出对接部的对接端,所述接触片排布于对接端的表面。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位于后端并且排列成一排的连接部,所述子电路板具有位于后端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表面排布有与接触片电性连接的一排金属连接片。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向后凸伸出绝缘本体,所述连接片与连接部在前后及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排布。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分开后再固定在一起的第一、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包括第一主体、自第一主体向前延伸的所述对接部及自第一主体向后延伸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本体包括与第一主体固定在一起的第二主体及自第二主体向后延伸的第二支撑部,第二支撑部收容于第一支撑部内,第一、第二支撑部的后端相互平齐,第一本体底面凹设有前后贯穿第一本体的固定槽,所述子电路板固定于固定槽内,所述第一端子组固定于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二端子组固定于第二本体上。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所述插接孔位于顶壁与对接部及对接端之间,所述底壁向上贴靠在子电路板与对接部底面,所述两侧壁贴靠对接部侧面上并且与对接端左右间隔开。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其中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片的排布符合一非USB规范,所述接触片包含若干对差分信号接触片、接地信号接触片及电源信号接触片。

说明书

说明书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08年11月,由Intel、微软、惠普、德州仪器、NEC、ST-NXP等业界巨头组织负责制定的新一代USB 3.0(超高速USB)标准正式完成并公开发布。USB 3.0标准提供了十倍于USB 2.0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节能效率,可广泛用于PC外围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
USB(Universal Serial Bus 通用串行总线)标准的发展历程如下:第一版USB 1.0是在1996年出现,速度只有1.5Mb/s;两年后升级为USB 1.1,速度也大大提升到12Mb/s;2000年4月,目前还广泛使用的USB 2.0推出,速度达到了480Mb/s,但是,USB 2.0的速度早已经无法满足应用需要;2008年11月,USB 3.0也就应运而生,最大传输带宽高达5.0Gb/s。
USB 3.0标准中定义了A类(A type)插座(Receptacle)和插头(Plug),USB 3.0A类插头可以和上一代的USB 2.0A类插座兼容对接。与上一代的USB 2.0A类插座及插头相比,USB 3.0A类插座及插头增加了5根导电端子(pin),一共是9根导电端子,增加的这5根导电端子分别为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另一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
然而,目前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软件资料量不断攀升,现有的USB 3.0连接器已渐渐不敷高流量数据传输的需求。并且现有电子产品上的连接器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结构复杂、成本增加。
所以,有必要设计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制造简便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孔,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对接部同一侧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插接孔内,所述第一、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各自排成一行,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子电路板,所述子电路板表面排布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一排金属接触片,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及接触片三者位于不同的高度,并且前后间隔开。 
 本发明电连接器还包括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子电路板,所述子电路板表面排布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一排金属接触片,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及接触片三者位于不同的高度,并且前后间隔开,金属接触片取代端子,减少了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总数量,电连接器结构简单,制造简便,降低了生产成本,另外,电连接器能够插接单一型的对接连接器,也能够插接复合型的对接连接器,减少了电子产品上连接器的数量,具有整合、使用效率高、节省体积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与本发明电连接器相对接的对接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分解图,显示绝缘本体与金属壳体分离开。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子电路板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为一插头连接器,与该电连接器100相对的对接连接器200为插座连接器,对接连接器200为一种复合型的连接器,其能够传输USB 2.0信号、USB 3.0信号及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 Express,周边元件扩展接口)信号三者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可以为插座连接器,而对接连接器200可以为插头连接器。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的子电路板30、包覆绝缘本体10的金属壳体40及与导电端子20及子电路板30连接在一起的线缆(未图示)。
绝缘本体10包括分开后固定在一起的第一、第二本体11、12,第二本体12是向下组装于第一本体11上后再两者卡扣在一起。第一本体11包括第一主体111、自第一主体111向前延伸超过第二本体12的对接部112及自第一主体111向后延伸的第一支撑部113,第二本体12包括与第一主体111卡扣在一起的第二主体121及自第二主体121向后延伸的两个第二支撑部123。对接部112顶面凹设有若干收容槽114,第一支撑部113顶部设有若干凸块115及相邻两凸块115之间的凹槽116,每一凸块115顶面凹设有第一定位槽117,该两个第二支撑部123左右间隔开,并且依次固定于凹槽116内,每一第二支撑部123顶面还凹有第二定位槽127,第一、第二支撑部113、123的后端相互平齐,第一、第二定位槽117、127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第一本体11底面凹设有一前后贯穿的固定槽118,固定槽118沿前后方向依次贯穿对接部112、第一主体111及第一支撑部113,沿前后方向观察,该固定槽118呈U型。
导电端子20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第一端子组21符合标准USB 2.0传输规范,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的组合符合标准USB 3.0传输规范,使得电连接器100能够利用导电端子20传输USB 2.0信号或USB 3.0信号,最高速率可以达到5Gb/s。第一端子组21其包含一电源端子、一接地端子及位于该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之间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第二端子组22包含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该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一接地端子。第一端子组21镶埋成型于第一本体11上,第二端子组22镶埋成型于第二本体12上。
每一导电端子20包括位于前端的接触部211、221及位于后端的连接部212、222,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11为水平板状结构,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21为向上凸出的弧形结构,第一、第二端子组21的接触部211、221排布在对接部112上,沿前后方向排成两行,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11位于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21的前方,两者还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高度,第二端子组22的接触部221自第一本体11对接部112的收容槽114向上凸出,接触部221能够上下弹性摆动。第一端子组21的连接部212一一收容于对应第一定位槽117内,第二端子组22的连接部222一一收容于对应第二定位槽127内,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的连接部212、222暴露于绝缘本体10外部用以与线缆连接在一起,沿左右方向排成一排并位于同一水平面,第一端子组21中的电源端子与接地端子的连接部212位于该排的左右两端最外侧位置,另外,第二端子组22中接地端子的连接部222设置为左右间隔开的两个连接部222,第一端子组21中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212排布该两连接部222之间。
子电路板30水平放置,其包括位于前端的对接端31、位于后端的连接端32及连接对接端31与连接端32的中间部33,中间部33固定于绝缘本体10固定槽118内,对接端31向前凸伸出绝缘本体10的对接部112,在左右方向上,对接端31的宽度小于对接部112的宽度,连接端32向后凸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一、第二支撑部113、123,子电路板30与绝缘本体10的底面基本位于同一水平面,但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对接端31的上表面排布有一排金属接触片310,连接端32的上表面也排布有与接触片310电性连接的一排金属连接片320,连接片320用以与线缆焊接在一起。
接触片310与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11、221在上下及前后方向上错开排布,接触片310位于导电端子20接触部211、22的前方且低于接触部211、221。连接片320与导电端子20连接部212、222也在上下及前后方向上错开排布,连接片320位于导电端子20连接部212、222的后方且低于连接部212、222。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触片310与第一端子组21的接触部211或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221的位置可以相互替换的,为焊接方便,连接片320可以布置在子电路板30的底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片310与连接片320分别共设置有12个,接触片310与连接片320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在图3中,从左向右,在图8中,从上向下,将第一个接触片310命名为Pin1,按此顺序知道最后一个接触片312命名为Pin12,接触片310的定义与排布满足区别于USB3.0规范的一非USB规范,使得电连接器100能够利用子电路板30达到大于USB 3.0的高速传输速率。下表详细列出各Pin定义:

 金属壳体40包括顶壁41、与顶壁42相对的底壁42及连接顶壁41与底壁42的两侧壁43,一插接孔45形成在绝缘本体10对接部112、子电路板30与金属壳体40三者之间,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200,顶壁42与对接部112及子电路板30的对接端31上下间隔开以形成该插接孔45,使得插接孔45侧向观察呈“┍”型,底壁42向上贴靠在子电路板30与对接部112底面上,两侧壁43贴靠在对接部112侧面上而与子电路板30的对接端31左右间隔开,子电路板30的接触片310及导电端子20的接触部211、220分别向上暴露于插接孔45内,以与对接连接器200接触。
在其它实施方式,第一、第二端子组21、22采用组装的方式固定在第一、第二本体11、12上,绝缘本体10可以为一件式结构,子电路板30镶埋成型在绝缘本体10上,同样可以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借由设置子电路板30,子电路板30上设置有暴露于插接孔45内的接触片310以取代端子,减少了电连接器100的端子的总数量,电连接器100结构简单,制造简便,降低了生产成本,接触片310用来与对接连接器200接触,实现非USB信号的高速传输。另外,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在同一插接孔45整合了至少USB 2.0、USB 3.0及非USB三种信号的传输,能够插接单一的USB 2.0连接器、USB 3.0连接器或非USB连接器(未图示),也能够插接复合型的对接连接器200,减少了电子产品上连接器的数量,具有整合、使用效率高、节省体积等优点。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电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连接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孔,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对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第二端子组,每一导电端子具有排布于对接部同一侧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暴露于插接孔内,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设于绝缘本体上的子电路板,所述子电路板表面排布有暴露于插接孔内的一排金属接触片,所述第一端子组的接触部、第二端子组的接触部及接触片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