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为总体构成图,由群控装置(10)和由其控制的1号机~4号机用电梯厢控制装置(11)~(14)所构成。(10A)为登记和解除各楼层候梯处呼叫(上升呼叫和下降呼叫),同时运算候梯处呼叫后的经过时间即持续时间的候梯处呼叫登记装置;(10B)为运算各电梯厢到达各楼层候梯处(方向不同)所需时间的预测值即预计到达时间的预计到达时间运算装置;(10C)为对候梯处呼叫服务选择一部最佳电梯厢进行分配的分配装置,它根据候梯处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和下述的预测电梯厢部数进行分配运算。(10D)为预测运算从现时开始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的电梯厢位置预测装置;(10E)为根据上述预测电梯厢位置和预测电梯厢方向来预测运算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各电梯厢的时间间隔或空间间隔的电梯厢间隔预测装置;(10F)为当电梯厢对所有的呼叫应答结束时使之在应答结束的楼层或在特定楼层进行待机的待机装置。
(11A)为在1号机用电梯厢控制装置(11)上设置的对各楼层候梯处呼叫输出候梯处呼叫消除信号的众所周知的候梯处呼叫消除装置;(11B)为同样登记各楼层电梯厢呼叫的众所周知的电梯厢呼叫登记装置;(11C)为同样控制各楼层到达预报灯(图中未示出)亮灯的众所周知的到达预报灯控制装置;(11D)为决定电
梯厢运行方向的众所周知的运行方向控制装置;(11E)是为了使电梯厢作准备或对所分配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而控制电梯厢的运行和停止的众所周知的运行控制装置;(11F)为控制门的开关的众所周知的门控制装置。并且,2号机~4号机用电梯厢控制装置(12)~(14)具有与1号机用电梯厢控制装置(11)相同的结构。
图2为群控装置(10)的电路方框图,群控装置(10)由微型计算机(以下简称微机)构成,有MPU(微处理部件)(101)、ROM(102)、RAM(103)、输入电路(104)和输出电路(105)。向输入电路(104)中输入来自各楼层候梯处按鈕的候梯处按鈕信号(19)和来自电梯厢控制装置(11)~(14)的1号机~4号机的状态信号,由输出电路(105)向安装在各候梯处按鈕内的候梯处按鈕灯输出信号(20)和向电梯厢控制装置(11)~(14)输出指令信号。
其次,参照图3~图7对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构成群控装置(10)的微机ROM(102)中所存储的群控程序的流程方框图,图4为表示该电梯厢位置预测程序的流程方框图,图5为同样表示电梯厢间隔预测程序的流程方框图,图6为同样表示分配限制运算流程的程序方框图,图7为表示将楼房划分成多个楼层区域的状态图。
首先,按照图3来说明群控工作概况。
步骤(31)的输入程序是输入候梯处按鈕信号(19)、以及来自电梯厢控制装置(11)~(14)的状态信号(电梯厢位置、方向、停止、运行、门开关状态、电梯厢负载、电梯厢呼叫、候梯处呼叫消除信号等)。这是众所周知的。
步骤(32)的候梯处呼叫登记程序是进行候梯处呼叫的登记、消除、候梯处按鈕灯的亮灯、熄灯的判断,同时运算候梯处呼叫的持续时间。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步骤(33)~(36)的暂时分配评价程序,是当候梯处呼叫C重新登记时,将此候梯处呼叫C分别暂时分配给1号机~4号机,并分别运算此时的分配限制评价值P1~P4和等待时间评价值W1~W4。
1号机的暂时分配评价程序(33)中的预计到达时间运算程序(33A),对每个电梯厢j(j=1,2,3,4)都运算出将重新登记的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时各电梯厢到达各候梯处i(i=1、2、3、……11分别表示B2、B1、1、……9层的上升方向候梯处,i=12、13、……21、22分别表示10、9、……1、B1层的下降方向候梯处)的预计到达时间Aj(i)。预计到达时间按下述方式进行运算;例如,假设电梯厢驶至一层需要2秒钟,一次停止需要10秒钟,电梯厢沿所有候梯处顺次运行一周。此外,无方向的电梯厢作为由电梯厢所在位置层直达各候梯处的电梯厢来运算预计到达时间。并且,预计到达时间的运算方法是众所周知的。
步骤(33B)中的电梯厢位置预测程序,是当将上述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时,对各电梯厢分别预测运算出1号机~4号机在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1(T)~F4(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1(T)~D4(T)。下面按照图4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4所示的电梯厢位置预测程序(33B)中,步骤(41)
将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步骤(51)即步骤(42)~(50)表示1号机在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1(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1(T)的运算顺序。当1号机有被分配的候梯处呼叫时,按步骤(42)→(44)进行,此处将最远的分配候梯处呼叫的前方终端层作为1号机的最终呼叫层进行预测,并考虑到此层的电梯厢运行方向(在最上层时为下降方向,在最下端时为上升方向),设定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为h1。此外,当1号机没有被分配的候梯处呼叫而只有电梯厢呼叫时,按步骤(42)→(43)→(45)进行,此处将最远的电梯厢呼叫层作为1号机的最终呼叫层进行预测,也考虑到此时电梯厢的运行方向,设定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为h1。此外,当1号机既没有分配候梯处呼叫,又没有电梯厢呼叫时,按步骤(42)→(43)→(46)进行,此处将1号机的电梯厢所在位置层作为最终呼叫层进行预测,也考虑到此时的电梯厢方向,设定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为h1。
这样一来,若能求出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h1,则可在下一步骤(47)中求出1号机变成为空闲电梯厢所需的时间预测值(以下称为空闲电梯厢预测时间)t1。空闲电梯厢预测时间t1是在到达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h1的预计到达时间A1(h1)中加入在该候梯处的停止时间预测值Ts(=10秒)求得的。并且,当将电梯厢所在位置层作为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h1设定时,根据电梯厢状态(行进中、减速中、开门动作中、门开中、关门动作中等)预测停止时间的剩余时间,将此时间设定为空闲电梯厢预测时间t1。
其次,在步骤(48)~(50)中运算1号机在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1(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1(T)。当
1号机的空闲电梯厢预测时间t1小于规定时间T时,意味着直到经过规定时间T时1号机才成为空闲电梯厢,因此,进行步骤(48)→(49),此处根据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h1,将该候梯处h1的楼层设定为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预测电梯厢位置h1(T)。此外,将预测电梯方向D1(T)设定为“0”。并且,预测电梯厢方向D1(T)为“0”时表示无方向,为“1”时表示方向向上,为“2”时表示方向向下。
另一方面,当1号机的空闲电梯厢预测时间t1大于规定时间T时,意味着即使经过规定时间T也不能成为空闲电梯厢,因此,按步骤(48)→(50)进行,此处将候梯处i-1的预计到达时间A1(i-1)和候梯处i的预计到达时间A1(i)变成为预计到达时间为{A1(i-1)+Ts≤T<A1(i)+Ts}的候梯处i的楼层,设定为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1(T),将与此候梯处i相同的方向设定为预测电梯厢方向D1(T)。
这样一来,在步骤(51)中运算1号机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1(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1(T),2号机~4号机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2(T)~F4(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2(T)~D4(T)也分别按照步骤(52)→(54)(由与步骤(51)相同的程序构成的)进行运算。
并且,在图3中,步骤(33C)中的电梯厢间隔预测程序分别预测运算将上述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时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各电梯厢间隔。按照图5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5所示的电梯厢间隔预测程序(33C)内,在步骤(61)中根据经过电梯厢位置预测程序(33B)所运算出来的规定时间T
后的预测电梯厢位置F1(T)~F4(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1(T)~D4(T),对每个电梯厢运算出从此时开始到达各候梯处i(i=1、2、……22)的预计到达时间B1(i)~B4(i)。运算方法与预计到达时间运算程序(33A)相同。
在步骤(62)中,初始设定前方电梯厢的机号K为“1”,后方电梯厢的机号m为“1”。并且,在步骤(63)中,将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初始设定为“10000”(较大的值)。在步骤(64)中,判定后方电梯厢m和前方电梯厢K是不同的电梯厢后进入步骤(65)。
在步骤(65)中,根据预计到达时间Bm(1)~Bm(22),求出后方电梯厢m到达前方电梯厢K所在的候梯处(相当于预测电梯厢位置FK(T)和预测电梯厢方向DK(T)的候梯处)的预计到达时间,将此时间设定为预测电梯厢间隔Lm,K(T)。此外,当预计前方电梯厢K成为空闲电梯厢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单起见,将前方电梯厢K所在的候梯处视为上升方向的候梯处,并求出预测电梯厢间隔Lm,K(T)。(并且,若根据其他电梯厢的状况,将无方向电梯厢所在的候梯处改变为上升方向候梯处或下降方向候梯处,则无疑会更加有效)
在步骤(66)中,对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和预测电梯厢间隔Lm,K(T)进行比较。若Lm,K(T)<LO,K(T),则进入步骤(67),在其中将Lm,K(T)再设定为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进行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的更新。
在步骤(68)中,将下一个后方电梯厢的机号m仅更新“1”,在步骤(69)中判断是否对所有的电梯厢都执行了上述步骤(64)
~(68)。若有未执行的电梯厢(m≤4),则在返回步骤(64),与上述方法相同求出预测电梯厢间隔Lm,K(T),并进行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的更新。
当对所有的电梯厢处理完毕时进入步骤(70),在其中将下一个前方电梯厢的机号K只更新“1”,将后方电梯厢的机号m初始设定为“1”。然后,对新的前方电梯厢K重复步骤(63)~(69)的处理过程,并求出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
这样一来,当对所有的前方电梯厢K(K=1、2、3、4)求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的处理结束时,在步骤(71)中K>4,结束该电梯厢间隔预测程序(33C)的处理。
并且,由上述步骤(33A)~(33C)构成暂时分配方法(33X)。
图3所示群控程序(10)中的步骤(33D)的分配限制程序,根据上述最小电梯厢间隔LO,K(T),运算出作为1号机难于分配给上述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的理由的分配限制评价值P1。并且,电梯厢间隔LO,1(T)~LO,4(T)的偏差越大,应将分割限制评价值P1设定得越大。按照图6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6的分配限制程序(33D)中,在步骤(72)中求出电梯厢间隔LO,1(T)~LO,4(T)的分散,也就是说,用下式运算电梯厢间隔LO,1(T)~LO,4(T)的平均值La:
La=〔LO,1(T)+LO,2(T)+LO,3(T)+LO,4(T)〕÷4 …… ①
然后用下式求出电梯厢间隔的分散Lv:
Lv=〔(LO,1(T)-La)2+(LO,2(T)-La)2
+(LO,3(T)-La)2+(LO,4(T)-La)2〕
÷3 …… ②
在步骤(73)中,在电梯厢间隔的分散Lv中引用系数Q(=2)的加权,并设定分配限制评价值P1=QXLV。
这样,设定将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时的分配限制评价值P1。
因外,在图3所示的群控程序(10)中,由步骤(33E)的等待时间评价值程序,运算将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时的与各候梯处呼叫的等待时间有关的评价值W1。关于该等待时间评价值W1的运算方法是众所周知的,因此,不作详细说明,例如,求各候梯处呼叫i的预测等待时间U(i)(i=1、2……、22,若候梯处呼叫未被登记,则设定为“0”秒),这些平方值的总和,即等待时间评价值用W1=U(1)2+U(2)2+……+U(22)2进行运算。
这样,在1号机的暂时分配评价程序(33)中,运算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1号机时的分配限制评价值P1和等待时间评价值W1。其他号机的分配限制评价值P2~P4和等待时间评价值W2~W4也同样在暂时分配评价程序(34)~(36)中分别进行运算。
其次,在步骤(37)的分配电梯厢选择程序中,根据上述分配限制评价值P1~P4和等待时间评价值W1~W4,选择一部分配电梯厢。在本实施例中,用Ej=Wj+K,Pj(K:常数)求出
将新规定候梯处呼叫C暂时分配给j号机时的综合评价值Ej,选择该综合评价值Ej为最小的电梯厢作为正式分配电梯厢。对分配电梯厢设定对应于候梯处呼叫C的分配指令和预报指令。
并且,在步骤(38)的待机工作程序中,当出现对所有候梯处都应答结束的空闲电梯厢时,为使电梯厢不聚集在一起,要判断使上述空闲电梯厢原样在最终呼叫的楼层待机,还是使之在特定楼层待机,当判断在特定楼层待机时,则对上述空闲电梯厢设定使之向该特定楼层行驶的待机指令。例如,使上述空闲电梯厢在各楼层暂时待机时,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运算出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各电梯厢的预测电梯厢间隔,根据这些结果,选择不使空闲电梯厢聚集在一处的暂时待机层。然后,当所选择的暂时待机层中包括最终呼叫的楼层时,就使之原样地在该最终呼叫的楼层待机,当上述暂时待机层中不包括最终呼叫的楼层时,就使上述空闲电梯厢行驶到上述暂时待机层,并在那里待机。
最后,在步骤(39)的输出程序中,如上所述,将所设定的候梯处按鈕灯信号(20)送至候梯处,同时将分配信号、预报信号和待机指令等送至电梯厢控制装置(11)~(14)。
按照这样的步骤反复执行上述群控程序(31)~(39)。
其次,按照图8~图10对本实施例中的群控程序进行更具体的说明。并且,为了简单起见,在图7所示的楼房中,对设置2部电梯厢A和B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图8中,假定将8层的下降呼叫(8d)分配给电梯厢A,随后(1秒钟后)7层的下降呼叫(7d)被登记。此时,暂时分配给电梯厢A时的8层下降呼叫(8d)和7层下降呼叫(7d)的预
测等待时间分别为15秒和26秒,此时的等待时间评价值WA为WA=152+262=901。另一方面,暂时分配给电梯厢B时的8层下降呼叫(8d)和7层下降呼叫(7d)的预测等待时间分别为15秒和12秒,此时的等待时间评价值WB为WB=152+122=369。因此,若按以往的分配方式,由于WB<WA,所以7层下降呼叫(7d)分配给电梯厢B。
其次,将7层下降呼叫(7d)暂时分配给电梯厢A和电梯厢B时,经过规定时间T后电梯厢位置分别如图9和图10所示。因此,暂时分配给电梯厢A时的预测电梯厢间隔LA,B(20)=14,LB,A(20)=37,最小电梯厢间隔LO,A(20)和LO,B(20)分别为LO,A(20)=LB,A(20)=37,LO,B(20)=La,B(20)=14,因而电梯厢间隔的平均值La=(37+14)/2=25.5,电梯厢间隔的分散Lv=(37-25.5)2+(14-25.5)2=264.5。另一方面,暂时分配给电梯厢B时的预测电梯厢间隔为LA,B(20)=7,LB,A(20)=45,最小电梯厢间隔LO,A(20)和LO,B(20)分别为LO,A(20)=LB,A(20)=45,LO,B(20)=LA,B(20)=7,因而电梯厢间隔的平均值La=(7+45)/2=26,电梯厢间隔的分散Lv=(7-26)2+(45-26)2=722。
因此,当暂时分配给电梯厢A时,虽然不能说电梯厢聚集在一起,但是电梯厢间隔的分散Lv=264.5(较小的值),分配限制评价值PA=2×264.5=529。另一方面,当暂时分配给电梯厢B时,电梯厢间隔的分散Lv=722(较大的值),分配限制评
价值PB=2×722=1444。因此,综合评价值EA=WA+PA=901+529=1430,EB=WB+PB=369+1444=1813,由于EA<EB,最终7层下降呼叫(7d)分配给电梯厢A。
若按以往的分配方式则分配给电梯厢B,如图10所示,在最近的将来电梯厢成为低效率运转,容易发生长时间等待呼叫。但是,考虑到经过规定时间T(20秒)后的电梯厢配置,并由于分配给电梯厢A,可以防止这样的低效率运转。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梯厢从现时开始按顺序对呼叫进行应答,并预测运算出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再根据这些结果分别预测运算出经过规定时间后的各电梯厢的时间间隔,根据该预测电梯厢间隔进行分配动作和待机动作,因此,电梯厢不会聚集在一处,从现在起直到不久将来可以缩短候梯处呼叫的等待时间。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预测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时,首先预测电梯厢对最终呼叫应答结束后可能成为空闲电梯厢的楼层和到达该楼层所需的时间,然后要预测经过规定时间T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这是因为假定电梯厢成为空闲电梯厢时就在该楼层原样待机的缘故。若决定必须使空闲电梯厢在特定楼层待机时,则为了使之行驶到特定楼层而预测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就可以。此外,若在成为空闲电梯厢的可能性不大,即在交通量较多的交通状态下,则省略空闲电梯厢预测时间和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的运算,在即使经过规定时间T也不会成为空闲电梯厢的条件下,也容易预测运算出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并且,还考虑到直到经过
规定时间T可能会重新发生呼叫,也可以预测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此外,最终呼叫预测候梯处的运算方法也可以不采用本实施例那样的简化方法,而采用根据用统计方法求出的电梯厢呼叫和候梯处呼叫的发生概率进行仔细预测的方法。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是根据经过规定时间后的各电梯厢的预测电梯厢位置求出各电梯厢的时间间隔,而根据该时间间隔的分散值分别设定用来限制对候梯处呼叫进行分配的分配限制评价值(>0),但是,不用时间间隔而用各电梯厢间的楼层数和应行驶的距离等空间间隔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此外,将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电梯厢配置的偏差用①式的平均值La和②式的分散Lv进行量化,并判断电梯厢是否集中,但判断电梯厢是否集中以便设定分配限制评价值的条件不仅限于此。例如,用模糊集合来表现电梯厢是否集中,用其从属度函数进行数值化也可以设定分配限制评价值。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限制对候梯处呼叫的分配的手段,采用了对特定的电梯厢设定比其他电梯厢具有较大值的分配限制评价值,将此评价值与等待时间评价值进行加权加法计算,求出综合评价值,以该综合评价值为最小的电梯厢作为正式分配电梯厢的选择方式。这样,将分配限制评价值与其他评价值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评、分配正是对分配限制评价值小的电梯厢优先进行分配。也就是说,上述分配限制评价值大的电梯厢比其他电梯厢难于分配。
此外,限制对候梯处呼叫的分配的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例,还有将满足分配限制条件的电梯厢预先从分配电梯厢的候补中除去的方式。例如可以考虑根据规定基准(例如,等待时间评价值最小或到达
时间最短等),从分配限制评价值小于规定值的电梯厢中选择正规的分配电梯厢,而将分配限制评价值大的电梯厢从分配候补电梯厢中除去的方式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等待时间评价值定为候梯处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平方值的总和,但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运算方法不仅限于此。例如,已经明确,本发明还适合采用下述方式,即将被登记的多个候梯处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总和作为等待时间评价值,也可以将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大值作为等待时间评价值。当然,与分配限制评价值相组合的评价项目不仅限于等待时间,还可以与以预报落空和满员等作为评价项目的评价指标组合起来。
在上述实施例中,就一种规定时间T对各电梯厢分别预测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并根据此结果运算了分配限制评价值;就多种规定时间T1、T2、……、Tr(T1<T2<……Tr)对各电梯厢分别预测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又就多种规定时间T1、T2、……、Tr分别运算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预测电梯厢间隔LO,K(T1)~LO,K(Tr)(K=1、2、……)。然后,根据各组合{LO,1(T1),LO,2(T1),……}{LO,1(T2),LO,2(T2),……},……,{LO,1(Tr),LO,2(Tr)……},对所设定的分配限制评价值P(T1),P(T2),……P(Tr)分别进行加权加法计算,即根据P=K1·P(T1)+K2·P(T2)+……+Kr·P(Tr)(式中K1、K2、……、Kr为加权系数)算式进行运算,因而也容易设定最终分配限制评价值P。在此情况下,不仅注视某时刻T的电梯厢位置,而且可以对
T1、T2、……、Tr等多个时刻的电梯厢配置进行全局性评价,因此,从现在起至最近的将来可以进一步缩短候梯处呼叫的等待时间。而且,如图11所示,关于上述加权系数K1、K2、……Kr的选择方法,可以根据重视哪个时间的电梯厢位置来考虑采用何种设定方法,并根据交通状态和楼房特性适当选择就可以。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预测电梯厢间隔来进行候梯处呼叫分配工作。此外,当在最终呼叫楼层决定电梯厢的运行方向或者当延长、缩短开门时间等时,该预测电梯厢间隔可以作为用来控制电梯厢的基本动作、使电梯厢分散并能对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的条件加以利用。也就是说,在最终呼叫楼层决定电梯厢的运行方向的情况,当通过电梯厢位置预测装置预测到电梯厢对呼叫的应答结束时,对所预测到的对呼叫的应答结束的电梯厢和其他电梯厢之间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间隔,分别按照沿上升方向结束应答和沿下降方向结束应答两种情况,利用电梯厢间隔预测装置进行预测,利用该电梯厢间隔求出沿上升方向结束应答时的分散Vv和沿下降方向结束应答时的分散Vd。
然后,若Vv≤Vd,则应使之停止在上升方向,并通过电梯厢控制装置向上升方向发送设定指令;若Vv≥Vd,则向下降方向发送设定指令。
此外,在延长或缩短开门时间的情况下,对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电梯厢的间隔,分别就设想的多个开门时间,例如t1(=2秒)、t2(=4秒)、t3(=6秒),利用电梯厢间隔预测装置进行预测。根据该电梯厢间隔,分别求出对应于各开门时间的分散V1、V2、V3。
然后,选择分散(V1、V2、V3)为最小的开门时间ti,并通过电梯厢控制装置来设定该开门时间ti。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电梯群控装置具有下述装置,即当操作候梯处按鈕时登记候梯处呼叫的候梯处呼叫登记装置;对应于候梯处呼叫从多个电梯厢中选择应该服务的电梯厢进行分配的分配装置;对电梯厢的运行方向的确定、起动、停止及开关门等的运转进行控制,并使电梯厢对电梯厢呼叫和上述分配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的电梯厢控制装置;以及当电梯厢对所有的呼叫应答结束时使之在应答结束的楼层待机或使之行驶到规定楼层待机的待机装置。在该电梯群控装置中,通过电梯厢位置预测装置,使电梯厢从现时开始对电梯厢呼叫和分配候梯处呼叫按顺序应答,并分别预测运算出经过规定时间后的电梯厢位置和电梯厢方向,通过电梯厢间隔预测装置,根据上述预测电梯厢位置和预测电梯厢方向,分别预测运算出经过上述规定时间后的各电梯厢的时间间隔或空间间隔,利用上述预测电梯厢间隔,只少使上述分配装置、电梯厢控制装置、待机装置中的一个进行工作,因此,可以准确地掌握随着时间的进展所发生的电梯厢配置情况的变化,同时从现在起至最近的将来可缩短候梯处呼叫的等待时间。
此外,通过暂时分配装置,暂时分配候梯处呼叫,并在各电梯厢对该暂时分配的候梯处呼叫进行应答的假定下,由于设置了根据经过规定时间后的预测电梯厢间隔来限制暂时分配电梯厢被正式分配的分配限制装置,所以具有能够避免电梯厢被集中分配在一部分楼层区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