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路器.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714778.9(22)申请日 2014.11.28H01H 9/26(2006.01)(71)申请人国家电网公司地址 100031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86号申请人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72)发明人刘成立 汪源远 赵永满 刘文全郭文全 于乐 李萌 段振刚苏春园 杨连艳(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代理人吴贵明 张永明(54) 发明名称断路器(57)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开关盒,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盒(10)和第二开关盒(20),第。
2、一开关回路(15)设置在第一开关盒(10)中,第二开关回路(25)设置在第二开关盒(20)中,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互锁连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断路器的开关盒中的相邻线路发生短路或烧损问题。(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09255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11CN 104409255 A1/1页21.一种断路器,包括开关盒,所述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盒(1。
3、0)和第二开关盒(20),所述第一开关回路(15)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盒(10)中,所述第二开关回路(25)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关盒(20)中,所述第一开关回路(15)和所述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互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回路(15)和所述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电气互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回路(15)和所述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通过继电器实现电气互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回路(15)和所述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机械互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回路。
4、(15)和所述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通过连杆机构实现机械互锁。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盒(1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伞群。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盒(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伞群。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盒(10)和所述第二开关盒(20)由绝缘材料制成。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09255 A1/3页3断路器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断路器。背景技术0002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10千伏断路器常用的开关盒。弹簧储能开关盒共有两个四对接点,既两对常开、两。
5、对常闭接点并排排列,其中常开接点一10串在合闸回路中并与绿灯相连,当断路器手动或自动合闸后,储能弹簧释放,在弹簧未储能时断开合闸回路闭锁合闸,在弹簧储能后接通合闸回路,同时绿灯亮,保证可靠合闸。0003 手动或自动合闸后,常闭接点二40闭合,使储能电机带电启动,储能电机启动带动连杆运动,当储能到位时,连杆带动按板压住弹簧储能开关盒中的弹簧储能。此时,弹簧储能开关盒内的常开、常闭接点变位,常闭接点一20、常闭接点二40打开,达到切断储能电机电源的作用。常开接点一10、常开接点二30闭合,接通合闸回路,发出弹簧储能信号的目的。常开接点二30与开关柜面板弹簧储能指示灯相连,在弹簧储能到位后,储能指示。
6、灯亮,提示储能弹簧已经储能完毕。常闭接点一20串接在继保装置中,当断路器手动或自动合闸后,储能弹簧释放,为监控设备发出信号,提示弹簧未储能。在储能电机启动时,储能弹簧储能到位后常闭接点一20打开,弹簧未储能信号消失。常闭接点二40为启动储能电机的接点,当断路器手动或自动合闸后,储能弹簧释放,常闭接点二40接通,储能电机启动。储能到位时常闭接点二40在按板的压力下打开,断开储能电机回路,储能电机断电停止。0004 上述的10千伏断路器虽满足了电力使用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开关盒中的两个开关回路距离过近,容易导致开关盒中的相邻线路发生短路或烧损。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
7、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断路器的开关盒中的相邻线路发生短路或烧损问题。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开关盒,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盒和第二开关盒,第一开关回路设置在第一开关盒中,第二开关回路设置在第二开关盒中,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之间互锁连接。0007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之间电气互锁。0008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之间通过继电器实现电气互锁。0009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之间机械互锁。0010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之间通过连杆机构实现机械互锁。0011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
8、盒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伞群。0012 进一步地,第二开关盒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伞群。0013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盒和第二开关盒由绝缘材料制成。0014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分别设置在第一开关盒和说 明 书CN 104409255 A2/3页4第二开关盒中。这样,就加大了高频使用的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之间的距离,避免了第一开关回路和第二开关回路因距离近而容易产生电弧的问题,进而避免了电弧引起的短路现象和开关盒烧损的现象。0015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0016 构。
9、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0017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断路器的开关盒结构示意图;以及0018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断路器的开关盒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19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0020 10、常开接点一;20、常闭接点一;30、常开接点二;40、常闭接点二;10、第一开关盒;15、第一开关回路;20、第二开关盒;25、第二开关回路。具体实施方式0021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
10、细说明本发明。0022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
11、,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0024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断路器包括开关盒,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其特征在于,开关盒包括第一开关盒10和第二开关盒20,第一开关回路15设置在第一开关盒10中,第二开关回路25设置在第二开关盒20中。0025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分别设置在第一开关盒10和第二开关盒20中。这样,就加大了高频使用的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
12、5之间的距离,避免了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因距离近而容易产生电弧的问题,进而避免了电弧引起的短路现象和开关盒烧损的现象。0026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机械互锁。通过机械互锁可以保证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互锁的靠性高。优选地,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通过连杆机构实现机械互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能说 明 书CN 104409255 A3/3页5力通过简单的机械机构实现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的互锁,因此连杆机构实现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的互锁并不构成对于发明的限定。0027 当然,第一开。
13、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也可以采用电气互锁的技术方案。通过电气互锁可以简单、灵活的实现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间的互锁。优选地,第一开关回路15和第二开关回路25之间通过继电器实现电气互锁。0028 为了增强断路器的安全性能,第一开关盒1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一伞群。这样,增大了爬电距离,避免了电弧的产生。优选地,第二开关盒20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伞群。0029 为了保证本实施例第一开关盒10和第二开关盒20的绝缘性能,第一开关盒10和第二开关盒20由绝缘材料制成。绝缘材料优选为绝缘环氧树脂。003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保障了断路器的安全运行,而且施工成本较小,效果良好。003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104409255 A1/1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0925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