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即, 在专利文献 1 所记载的衬套中, 除了具有一对轴承构件之外, 还具有一对密封件和 固定环, 还在对连结销进行铆接加工之后安装一对防尘罩。因而, 零部件个数变多, 导致组 装工序的繁杂化, 结果产生制造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另外, 在专利文献 2 所记载的衬套中, 在熔融的高分子材料固化之时, 内筒 (高分 子材料) 固化并收缩, 因此内筒会在套筒内晃动。此时则会产生下述问题 : 即, 不仅产生杂 音, 而且内筒也会过早地产生偏磨损, 从而难以使衬套寿命变长 (组装模式A) 。另外, 在预 先形成内筒的情况下, 在使内方凸缘沿着内筒的形状弯曲之时, 需要考虑套筒的弹回等特 性, 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 (组装模式B)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衬套, 该衬套能够通过削减零部件个数实现低成本 化、 并通过防止晃动来实现长寿命化、 而且不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
本发明的衬套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 用于对在所述各构件间传递 的冲击、 振动进行吸收, 其特征在于 ; 该衬套包括 : 安装于所述一个构件或者所述另一个构 件的外筒 ; 设置在所述外筒的径向内侧的内筒 ; 设置在所述外筒和所述内筒之间的缓冲材 料; 安装于所述另一个构件或者一个构件并在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沿着所述内筒的轴向延 伸的连结销 ; 设置于所述连结销并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该突出部在轴 向两侧具有肩部 ; 设置在所述内筒和所述突出部之间并用于对所述连结销相对于所述内筒 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 ; 设置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两侧并向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弯曲的 弯曲部 ; 以及装在所述弯曲部和所述突出部的肩部之间的弹性构件。
本发明所述衬套,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用于支承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
本发明所述衬套,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装在所述肩部和所述弯 曲部之间。
本发明所述衬套,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至少与所述 连结销的所述突出部中的径向上的最大外径的外周面重叠。
本发明所述衬套,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所述连结销的径 向内侧突出的轴承突起部, 所述轴承突起部支承于所述肩部。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 在内筒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着内筒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 在所述连结销上设置有向所述连结销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突出部的轴向两侧 设置有肩部, 在所述内筒和所述突出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连结销的相对于所述内筒的 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 在所述内筒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所述内筒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 曲部, 在该弯曲部和所述肩部之间装有弹性构件。 由此, 弯曲部通过弹性构件将突出部从轴 向两侧支承, 防止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脱落。因而, 能够省去以前的密封件、 固定环等以削 减零部件个数, 进而能够使组装工序简化, 降低制造成本。而且, 由于连结销通过弹性构件 还能够抑制连结销 来防止脱落, 该弹性构件能够吸收沿着连结销的轴向施加的冲击载荷, 相对于内筒的晃动。由此, 能够防止衬套的过早破损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并且, 在使弯曲部 进行弯曲变形来组装衬套之时, 弯曲部的变形误差能够由弹性构件来吸收, 不需要较高的 组装精度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 弹性构件对轴承的轴向两侧进行支承, 因此, 能够防止轴承
沿着轴向晃动。 由此, 能够防止因轴承的晃动所产生的杂音、 和因轴承承受偏载荷所产生的 偏磨损。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 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装在肩部和弯曲部之间, 因此, 能够提 高弹性构件的密封性。 即, 因为弹性构件以预压状态组装, 所以即使连结销因外力相对于内 筒沿着轴向错位, 弹性构件也不会从突出部离开, 从而能够可靠地阻止尘埃等进入轴承和 突出部之间。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 弯曲部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至少与连结销的突出部的 最大外周面重叠, 因此, 能够提高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拔出强度。 即, 能够提高衬套的刚性。
采用本发明所述衬套, 在轴承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连结销的径向内侧突出的轴承 突起部, 该轴承突起部支承于肩部, 因此, 能够使连结销和轴承沿着轴向以不能相对移动的 方式使连结销和轴承一体化。因而, 能够进一步提高连结销相对于内筒的拔出强度。 附图说明
图 1 是对后轮 2 轴型的大型卡车中的架装在车体和车轴之间的悬架装置进行说明 的说明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悬架装置所使用的转矩杆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被安装在图 2 的转矩杆上的衬套 (第一实施方式) 的剖视图。
图 4 是对衬套主体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5 是对连结销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6 中的 (a) 、 (b) 是对轴承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7 中的 (a) 、 (b) 是对弹性构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8 是对轴承向连结销安装的安装顺序 (组装工序 1) 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9 是对衬套主体向连结销-轴承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 (组装工序 2) 进行说明 的说明图。
图 10 是对各弹性构件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 (组装工序 3) 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11 中的 (a) 、 (b) 、 (c) 是对使各薄壁部进行弯曲变形的铆接工序 (组装工序 4) 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12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 13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 1 是对后轮 2 轴型的大型卡车中的架装在车体和车轴之间的悬架装置进行说明 的说明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的悬架装置所使用的转矩杆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被安装在图 2 的转矩杆上的衬套 (第一实施方式) 的剖视图, 图 4 是对衬套主体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5 是对连结销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6 中的 (a) 、 (b) 是对轴承的构造进行说明的 说明图, 图 7 中的 (a) 、 (b) 是对弹性构件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 1 所示, 在后轮 2 轴型的大型卡车 10 的用于形成车体的框架 11 的后方侧, 沿着框架 11 的长边方向 (图中的左右方向) 并列地设置有一对后轮车轴 12。各后轮车轴 12 的沿着框架 11 的短边方向 (图中的进深方向) 的两端侧分别安装有一对后轮 13(在图示中 仅表示 1 个) , 各后轮车轴 12 分别借助于悬架装置 14 支承于框架 11。
悬架装置 14 包括 : 一端侧连结于框架 11 的连结构件 15 ; 一端侧以转动自如的方 式连结于连结构件 15 的另一端侧的转矩杆 16 ; 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连结于转矩杆 16 的另一 端侧并用于支承后轮车轴 12 的支承构件 17。连结构件 15、 转矩杆 16 和支承构件 17 形成 连杆机构, 在支承构件 17 和框架 11 之间设置有一对空气弹簧 18 和液压缓冲器 19。各空气 弹簧 18 和液压缓冲器 19 与支承构件 17 随着后轮 13 的上下移动而产生的上下移动相对应 地进行伸缩移动。
如图 2 所示, 设置在连结构件 15 和支承构件 17 之间的转矩杆 16 包括杆主体 16a 和被固定在杆主体 16a 的两端侧的一对安装环 16b。在转矩杆 16 的一对安装环 16b 上分别 安装有图 3 所示的衬套 20。衬套 20 包括衬套主体 30、 连结销 40、 轴承 50 和一对弹性构件 60。
如图 3 和图 4 所示, 衬套主体 30 包括由钢材形成的外筒 31, 该外筒 31 压入转矩杆 16 的安装环 16b 的内侧。
在外筒 31 的径向内侧设置有内筒 32, 该内筒 32 形成为比外筒 31 的内径小的外 径, 在该内筒 32 与外筒 31 之间形成有环状间隙 S。内筒 32 的轴向尺寸被设定为比外筒 31 的轴向尺寸长的尺寸, 内筒 32 的轴向两侧分别延伸到外筒 31 的外部。内筒 32 具有主体筒 部 32a, 在主体筒部 32a 的两端侧设置有壁厚比主体筒部 32a 薄的一对薄壁部 32b。各薄壁 部 32b 配置在外筒 31 的外部, 在组装衬套 20 之时, 如图 3 所示那样向径向内侧弯曲变形而 成为弯曲部 33。
在外筒 31 和内筒 32 之间的环状间隙 S 中利用硫化粘接等设置有由橡胶、 弹性体 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缓冲材料 34。缓冲材料 34 成型为筒状, 缓冲材料 34 在外筒 31 和内筒 32 沿着径向或者扭转方向相对移动之时产生弹性变形。这样, 缓冲材料 34 对施加于内筒 32 或者外筒 31 的位移、 即振动进行吸收, 使振动不从一方向另一方传递。在此, 衬套主体 30 包括外筒 31、 内筒 32 和缓冲材料 34。
如图 3 和图 5 所示, 连结销 40 由钢材制的管材形成, 在内筒 32(衬套主体 30) 的 径向内侧沿着轴向以贯穿内筒 32 的方式延伸。连结销 40 的轴向两侧形成为截面为大致正 方形形状 (参照图 2) 的一对安装部 41, 各安装部 41 被安装于用于形成悬架装置 14 的连结 构件 15 或者支承构件 17。在各安装部 41 中分别形成有通孔 41a, 各通孔 41a 供连接螺栓 等连接件 (未图示) 贯穿。由此, 能够借助连接件将连结销 40 固定于连结构件 15 或者支承 构件 17。
在连结销 40 的沿着轴向的大致中央部分、 即在连结销 40 的各通孔 41a 之间设置 有向连结销 40 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筒状的突出部 42。 突出部 42 的外径尺寸被设定为小于内 筒 32 的内径尺寸的尺寸, 在突出部 42 和内筒 32 之间设置有轴承 50。突出部 42 以旋转自 如的方式设置在轴承 50 的径向内侧, 由此, 连结销 40 能够以内筒 32 的轴心为中心相对于 内筒 32(衬套主体 30) 相对旋转。这样, 衬套 20 为旋转型的衬套。
在突出部 42 的轴向两侧具有从突出部 42 的外周面向连结销 40 的中心轴线连续 的肩部 42a, 各肩部 42a 分别面向连结销 40 的大致轴向, 从连结销 40 的轴向支承各弹性构件 60。在连结销 40 的各肩部 42a 与各安装部 41 之间设置有供各弹性构件 60 的各环状唇 62(参照图 7) 安装的一对环状凹部 43, 在各环状凹部 43 中嵌入有各弹性构件 60 的径向内 侧。由此, 各环状唇 62 相对于连结销 40 的向轴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 3 所示, 突出部 42 的外周面 44 (突出部 42 的径向上的最大外径的外周面) 与 内筒 32 的内周面大致平行地形成, 该外周面 44 具有从连结销 40 的轴向看来与内筒 32 的 各弯曲部 33 重叠的外径 (参照图中附图标记T部分) 。即, 各弯曲部 33 的向径向内侧伸出 的伸出量 h 被设定为各弯曲部 33 的顶端部 (径向内侧) 到达与外周面 44 相连的各肩部 42a 的量。由此, 在各肩部 42a 和各弯曲部 33 之间分别保持有各弹性构件 60, 能够可靠地防止 各弹性构件 60 从连结销 40 和轴承 50 的内筒 32(衬套主体 30) 脱落。但是, 例如, 在各弹 性构件 60 的刚性足够高的情况下, 在沿着轴向施加有外力时, 能够使弹性构件 60 不会脱落 而沿着轴向保持弹性构件 60 即可, 因此, 在该情况下, 也能够缩小各弯曲部 33 的向径向内 侧伸出的伸出量 h, 也可以从连结销 40 的轴向看来不使外周面 44 和各弯曲部 33 重叠。不 过, 本发明的弹性构件 60 兼用作尘土密封, 因此从与突出部 42 之间的密合性、 密封性这些 方面出发, 优选具有橡胶硬度 50 ~ 80 度 (JIS K6253 A型杜罗回跳式硬度计) 左右的柔软 性, 因此, 优选地, 根据弹性构件 60 的刚性来调整伸出量 h。 如图 6 所示, 设置在突出部 42 和内筒 32 之间的轴承 50 利用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 为大致筒状。 在轴承 50 上以沿着其轴向的方式设置有缺口部 51, 由此, 轴承 50 能够沿着径 向弹性变形。
在轴承 50 的轴向两侧, 一体地设置有朝向连结销 40 的径向内侧突出的一对轴承 突起部 52, 如图 3 所示, 各轴承突起部 52 与突出部 42 的各肩部 42a 接触并被突出部 42 的 各肩部 42a 支承。由此, 轴承 50 与连结销 40 一体化而不能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在此, 规定量的滑动润滑脂 (未图示) 介于轴承 50 的径向内侧和连结销 40 的外周面 44 之间, 所以 连结销 40 能够顺畅地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轴承 50 引导。此外, 缺口部 51 也能够作为保持滑 动润滑脂的润滑脂存储部来使用。
如图 7 所示, 被保持在各肩部 42a 和各弯曲部 33 之间的各弹性构件 60 形成为环 状。弹性构件 60 能够根据衬套 20 的用途而进行适当的选择, 但作为大型卡车等的转矩杆 衬套, 从强度、 耐磨性这些方面考虑, 优选 NR、 EPDM、 SBR 等或者它们的混合材料。在弹性构 件 60 的轴向一侧的外周缘设置有环状台阶部 61, 如图 3 所示那样轴承 50 的轴承突起部 52 进入环状台阶部 61 并与环状台阶部 61 密合。即, 轴承 50 的轴向两侧与突出部 42 的各肩 部 42a 同样地被各弹性构件 60 支承。
在弹性构件 60 的径向内侧, 沿着弹性构件 60 的轴向并列地形成有一对环状唇 62。 各环状唇 62 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比连结销 40 的环状凹部 43 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 各环状 唇 62 在进入到环状凹部 43 中时发生弹性变形。 由此, 各环状唇 62 用于阻止雨水、 尘埃等异 物进入连结销 40 和轴承 50 之间。这样, 弹性构件 60 作为密封构件而起作用。在此, 各弹 性构件 60 与轴承 50 一起被固定在内筒 32 内, 各环状唇 62 与连结销 40 滑动接触。此外, 规定量的滑动润滑脂也介于各环状唇 62 和环状凹部 43 之间。
弹性构件 60 以预压状态装在各肩部 42a 和各弯曲部 33 之间, 图 3 所示的衬套 20 的组装状态下的轴向尺寸 L1 为比图 7 所示的自然状态 (无负载状态) 下的轴向尺寸 L2 小的 尺寸 (L1 < L2) 。这样, 各弹性构件 60 以被压缩变形的状态夹持于各肩部 42a 和各弯曲部
33 之间, 由此, 弹性构件 60 能够对连结销 40 相对于内筒 32 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这样的 轴向力进行吸收并抑制连结销 40 和轴承 50 相对于内筒 32(衬套主体 30) 的晃动。
而且, 以预压状态装入各弹性构件 60, 从而使各弹性构件 60 和各弯曲部 33 之间 的密闭性提高, 阻止雨水、 尘埃等异物自各弹性构件 60 和各弯曲部 33 之间进入连结销 40 和轴承 50 之间。此外, 即使在连结销 40 相对于内筒 32 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那样的情况 下, 各弹性构件 60 被压缩变形, 因此各弹性构件 60 不会从各肩部 42a 和各弯曲部 33 离开。 即, 在衬套 20 吸收振动过程中 (工作过程中) 不会有损各弹性构件 60 的作为密封构件的作 用。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以上那样形成的衬套 20 的组装顺序进行详细说明。
图 8 是对轴承向连结销安装的安装顺序 (组装工序 1) 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 对衬套主体向连结销-轴承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 (组装工序 2) 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 10 是对各弹性构件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安装的安装顺序 (组装工序 3) 进行说明的说明 图, 图 11 中的 (a) 、 (b) 、 (c) 是对使各薄壁部弯曲变形的铆接工序 (组装工序 4) 进行说明 的说明图。
[组装工序 1] 如图 8 所示, 首先, 在另一工序中, 预先准备已形成为规定形状的连结销 40 和轴承 50。接着, 将连结销 40 的一个安装部 41 插入到第一夹具 70 的支承凹部 71 中, 将连结销 40 放置于第一夹具 70。 另一方面, 在轴承 50 的径向内侧预先使用毛刷等来涂布规定量的滑动 润滑脂 (未图示) 。然后, 如图中箭头 (1) 所示, 在使连结销 40 的轴心与轴承 50 的轴心处于 一致的状态下, 从连结销 40 的另一个安装部 41 侧使用第二夹具 72 而使轴承 50 与连结销 40 临近。此时, 使第二夹具 72 的环状按压部 73 与轴承 50 的另一端部抵接。
接着, 如图中箭头 (2) 所示, 使第二夹具 72 下降, 以便使第二夹具 72 与第一夹具 70 接近。由此, 轴承 50 的一个轴承突起部 52 越过连结销 40 的另一个肩部 42a, 轴承 50 如 图中箭头 (3) 所示那样扩开。此时, 轴承 50 由于缺口部 51 的存在而易于挠曲, 能够大致没 有阻力地使轴承 50 安装于连结销 40 上。 然后, 通过使第二夹具 72 的继续下降, 如图中虚线 部分所示, 轴承 50 以覆盖连结销 40 的突出部 42 的方式被配置在规定位置。即, 轴承 50 的 各轴承突起部 52 分别被结销 40 的各肩部 42a 支承。由此, 完成连结销-轴承组装体 SA1。
[组装工序 2]
接着, 如图 9 所示, 在另一工序中预先准备已组装的衬套主体 30, 在将连结销-轴 承组装体 SA1 放置在第一夹具 70 上的状态下, 使衬套主体 30 的轴心与连结销-轴承组装 体 SA1 的轴心一致。然后, 如图中箭头 (4) 所示, 自连结销 40 的另一个安装部 41 侧使用第 三夹具 74 而使衬套主体 30 与连结销 40 临近。此时, 使第三夹具 74 的环状按压部 75 与内 筒 32 的另一个薄壁部 32b 抵接。
接下来, 如图中箭头 (5) 所示, 使第三夹具 74 下降, 以便使第三夹具 74 与第一夹具 70 接近。由此, 衬套主体 30 的内筒 32 以逐渐覆盖轴承 50 的外周的方式与轴承 50 嵌合。 此时, 各轴承突起部 52 分别被各肩部 42a 支承, 因此轴承 50 不会相对于连结销 40 进行相 对移动。然后, 通过使第三夹具 74 进一步下降, 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衬套主体 30 被配置 在相对于轴承 50 的规定位置。即, 成为轴承 50 的轴向中央部分和衬套主体 30 的轴向中央 部分一致的状态, 完成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接着, 如图 10 所示, 在另一工序预先准备形成为规定形状的一对弹性构件 60, 在 各弹性构件 60 上, 预先涂布用于使各弹性构件 60 容易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安 装的油 (未图示) 。然后, 将一个弹性构件 60 放置于第四夹具 76 的环状凸部 77。此时, 弹性 构件 60 的环状台阶部 61 朝向另一侧 (图中上方) 。接着, 如图中箭头 (6) 所示, 使连结销- 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与第四夹具 76 临近, 将连结销 40 的一个安装部 41 插入到第四夹具 76 的支承凹部 78 中, 将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放置在第四夹具 76 上。
接下来, 如图中箭头 (7) 所示, 在使另一个弹性构件 60 的轴心与连结销-衬套主 体组装体 SA2 的轴心一致的状态下, 使另一个弹性构件 60 与内筒 32 的另一个薄壁部 32b 临近。然后, 如图中箭头 (8) 所示, 自连结销 40 的另一个安装部 41 侧使用第五夹具 79 来 按压另一个弹性构件 60。此时, 使第五夹具 79 的环状按压部 80 与另一个弹性构件 60 抵 接。然后, 如图中虚线部分所示, 各弹性构件 60 被配置在相对于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的规定位置。即, 各弹性构件 60 的各环状唇 62 进入连结销 40 的各环状凹部 43 中, 轴 承 50 的各轴承突起部 52 进入各弹性构件 60 的各环状台阶部 61 中。由此, 各弹性构件 60 的向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的临时安装结束。
[组装工序 4]
接着, 如图 11 中的 (a) 所示, 将临时安装有各弹性构件 60 的连结销-衬套主体组 装体 SA2 移动到第六夹具 81 上。在此, 各弹性构件 60 支承于各环状凹部 43, 因此在向第六 夹具 81 移动之时不会自连结销-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脱落。然后, 将连结销-衬套主体组 装体 SA2 的连结销 40 的一个安装部 41 插入到第六夹具 81 的支承凹部 82 中, 将连结销- 衬套主体组装体 SA2 放置在第六夹具 81 上。此时, 内筒 32 的一个薄壁部 32b 碰到被形成 在第六夹具 81 的支承凹部 82 的开口侧的第一铆接凹部 83。
接下来, 如图中箭头 (9) 所示, 从连结销 40 的另一个安装部 41 侧使第七夹具 84 临 近。此时, 将另一个安装部 41 插入到第七夹具 84 的支承凹部 85 中。然后, 通过进一步使 第七夹具 84 下降, 使被形成在第七夹具 84 的支承凹部 85 的开口侧的第二铆接凹部 86 碰 到内筒 32 的另一个薄壁部 32b。
接着, 通过使第七夹具 84 按压第六夹具 81 的按压载荷变大, 如图 11 中的 (b) 所 示那样内筒 32 的各薄壁部 32b 沿着各铆接凹部 83、 86 的形状而朝着径向内侧弯曲变形, 由 此, 各薄壁部 32b 成为各弯曲部 33。在此, 各薄壁部 32b 沿着各弹性构件 60 弯曲变形并使 各弹性构件 60 压缩变形, 因此, 各弹性构件 60 对各弯曲部 33 的变形误差进行吸收。因而, 不需要考虑各薄壁部 32b 的弹回等就不需要较高的加工精度。
然后, 如图中箭头 (10) 所示, 使第七夹具 84 相对于第六夹具 81 上升, 从第七夹具 84 的支承凹部 85 拔出另一个安装部 41。接着, 如图 11 中的 (c) 的箭头 (11) 所示, 从第六 夹具 81 的支承凹部 82 拔出一个安装部 41, 由此, 完成衬套 20。
在此, 第二夹具 72、 第三夹具 74、 第五夹具 79 和第七夹具 84 的上升动作/下降动 作能够将液压缸等驱动器作为驱动源而以自动方式进行。此外, 在第二夹具 72, 第三夹具 74 和第五夹具 79 的上升动作/下降动作过程中, 不需要像第七夹具 84 那样大的驱动力 (铆 接加工) , 因此也可以由作业者以手动的方式进行。
如以上详述那样,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在内筒 32 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沿着
内筒 32 的轴向延伸的连结销 40, 在连结销 40 上设置有向连结销 40 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 部 42, 在突出部 42 的轴向两侧设置有肩部 42a, 在内筒 32 和突出部 42 之间设置有对连结 销 40 相对于内筒 32 的相对旋转进行引导的轴承 50, 在内筒 32 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内筒 32 的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 33, 在弯曲部 33 和肩部 42a 之间装有弹性构件 60。
由此, 弯曲部 33 通过弹性构件 60 自轴向两侧支承突出部 42, 防止连结销 40 相对 于内筒 32 的脱落。因而, 能够省去以前的密封件、 固定环等以削减零部件个数, 进而使组装 工序简化, 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而且, 连结销 40 通过弹性构件 60 来防止脱落, 因此, 能 够吸收弹性构件 60 对沿着连结销 40 的轴向施加的冲击的载荷或者振动的载荷, 能够进一 步对连结销 40 相对于内筒 32 的晃动进行抑制。由此, 能够防止衬套 20 的过早破损从而延 长衬套 20 的使用寿命。并且, 在使弯曲部 33 弯曲变形来组装衬套 20 之时, 能够利用弹性 构件 60 吸收弯曲部 33 的变形误差, 不需要较高的组装精度, 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弹性构件 60 支承轴承 50 的轴向两侧, 因此, 能 够防止轴承 50 沿着轴向晃动。由此, 能够防止因轴承 50 的晃动而产生的杂音、 能够防止轴 承 50 受到偏载荷所产生的偏磨损。
并且,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弹性构件 60 以预压状态装在肩部 42a 和弯曲 部 33 之间, 因此, 能够使弹性构件 60 的密封性提高。即, 利用处于预压状态的弹性构件 60 能够可靠地阻止尘埃等进入轴承 50 和突出部 42 之间。
而且,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弯曲部 33 的向径向内侧伸出的伸出量 h 为与 连结销 40 的突出部 42 的外周面 44 重叠的伸出量 h, 因此, 能够提高连结销 40 相对于内筒 32 的拨出强度。即, 能够提高衬套 20 的轴向的刚性。
而且, 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在轴承 50 的轴向两侧设置有向连结销 40 的径 向内侧突出的轴承突起部 52, 将轴承突起部 52 按压于肩部 42a 并支承于肩部 42a, 因此, 能 够使连结销 40 和轴承 50 不能沿着轴向进行相对移动而被一体化。因而, 能够进一步提高 连结销 40 相对于内筒 32 的拔出强度。
此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在将本发明的衬套 20 安装在连结构件 15 和转矩杆 16 之间的情况下, 连结构件 15 相当于一个构件 (车体) , 转矩杆 16 的安装环 16b 相当于另一个 构件 (车轴) 。另外, 在将本发明的衬套 20 安装在支承构件 17 和转矩杆 16 之间的情况下, 转矩杆 16 的安装环 16b 相当于一个构件 (车体) , 支承构件 17 相当于另一个构件 (车轴) 。
接着,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另外, 对具有与所述第 一实施方式有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 12 表示用于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 90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相比, 轴承的形状和各弹 性构件的形状不同。
衬套 90 的轴承 91 形成为简单的筒状,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轴承 50 相比, 省略缺口 部 51 和各轴承突起部 52, 并且使轴向尺寸与连结销 40 的突出部 42 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 轴承 91 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与连结销 40 的突出部 42 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 自连结 销 40 的轴向组装轴承 91。
衬套 90 的各弹性构件 92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弹性构件 60 相比省略了环状台阶 部 61, 利用各弹性构件 92 的轴向一侧的端面直接支承轴承 91 的轴向两侧。采用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 90, 除了轴承 91 相对于连结销 40 不具 有轴承突起部这一点之外, 能够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効果。 除此之外, 采用 第二实施方式的衬套 90, 将轴承 91 形成为不具有轴承突起部的简单的筒状, 因此, 能够通 过将聚缩醛树脂、 PTFE 树脂等形成为细长的管状并切割成所需长度来形成轴承 91。因而, 不需要用于成形轴承 91 的模具等, 能够更加降低制造成本。
接着, 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另外, 对具有与所述第 一实施方式有同样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 13 表示用于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 100 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衬套 20 相比, 轴承的形状不同。 衬套 100 的轴承 101 为所谓半分割型, 由第一分割体 102 和第二分割体 103 形成。各分割 体 102、 103 不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缺口部, 各分割体 102、 103 在组装衬套 100 之时分别自 连结销 40 的轴向两侧朝着突出部 42 组装。
在第一分割体 102 和第二分割体 103 之间, 在衬套 100 的组装状态下形成有规定 间隙 O, 由此, 各分割体 102、 103 被各弹性构件 60 沿着轴向按压, 各轴承突起部 52 被按压于 各肩部 42a 并被各肩部 42a 支承。此外, 规定间隙 O 能够作为用于保持滑动润滑脂的润滑 脂存储部来使用。 各分割体 102、 103 的轴承突起部 52 的径向长度被设定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 长度, 即被设定为比各分割体 102、 103 的主体部分厚的壁厚, 为与弯曲部 33 的伸出量 h (参 照图 3) 大致相等的尺寸或者弯曲部 33 的伸出量 h 以上的尺寸。由此, 能够使通过弹性构 件 60 受到来自各弯曲部 33 的约束力的受压面积变大, 可靠地防止轴承 101 相对于内筒 3 的 脱落。而且, 弹性构件 60 在内筒 32 和连结销 40 的向轴向的相对移动时受到轴向载荷所施 加的压力, 但成为弹性构件 60 的与肩部 42a 密合的部分的轴向外侧呈未受任何约束的自由 状态。由此, 在弹性构件 60 上不负载所需以上的轴向载荷, 进而抑制弹性构件 60 的摩耗。
各分割体 102、 103 由硬度较高的轴承用树脂形成, 因此不需要如第一实施方式的 轴承 50 那样为了组装而设置有沿着其轴向延伸的缺口部 51。即, 像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轴 承 50 那样使轴承 50 弹性处于变形的状态下安装于连结销 40 时, 若其弹性变形量较大, 有 时轴承 50 上会产生龟裂等。这导致衬套的组装工序的复杂化、 衬套的寿命降低。因此, 在 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 100 中, 作为半分割型, 准备各分割体 102、 103, 缩短各分割体 102、 103 向连结销 40 安装的安装量 (嵌合长度) 。从而能够不使衬套的组装工序复杂化, 能够实现延 长衬套的使用寿命的目的。但是, 出于对轴承 50 的内径尺寸和突出部 42 的外径尺寸的误 差进行吸收的目的, 也可以设置有沿着轴向延伸的缺口部。
衬套 100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 也能够起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 样的作用効果。除此之外, 采用第三实施方式的衬套 100, 在各分割体 102、 103 之间形成有 规定间隙 O, 因此, 规定间隙 O 对突出部 42 的尺寸误差进行吸收。因而, 能够使各轴承突起 部 52 分别可靠地与各肩部 42a 抵接, 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轴承 101 相对于连结销 40 的晃动。
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各实施方式, 在不脱离其技术构思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 变。例如,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 表示了利用各弹性构件 60 支承各轴承 50、 91 和 101 的轴 向两侧的情况,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也可以使各轴承 50、 91、 101 形成为与各弹性构件 60 非接触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 轴承即使相对于连结销沿着轴向进行移动, 因为轴承与弹性构
件接触, 所以不会产生杂音。
而且,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 表示了将各弹性构件 60 以预压状态装在各弯曲部 33 和各肩部 42a 之间的情况, 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也能够根据衬套的规格、 即衬套所需要的 轴向上的刚性以非预压状态组装各弹性构件 60。
还有,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 表示了将配置在转矩杆 16 的靠后轮车轴 12 侧的衬套 (参照图 1) 安装在支承构件 17 上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当然也可以不借助支承构 件 17 就直接安装在后轮车轴 12 上。
而且,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 表示了将衬套使用于大型卡车 10 的用于形成悬架装 置 14 的转矩杆 16 的情况, 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也能够用于使用旋转型衬套的用途、 例如发 动机架、 稳定器杆等安装部。
衬套设置在一个构件和另一个构件之间, 用于对在各构件间传递的冲击、 振动进 行吸收, 特别是, 衬套在组装于卡车、 公共汽车等的用于将车体和车轴连接起来的转矩杆 上,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车轴相对于车体进行相对移动, 而且, 用于对从路面输入的冲击的振 动向车体的传递进行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