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减薄的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得到的厚度薄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减薄的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得
到的厚度薄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上述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可以作
为一次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吸尿垫等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中的吸水
性芯材使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作为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中的吸水性芯材,可以采用
含有粉碎浆料、其它亲水性纤维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也可以采用
含有亲水性纤维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另外,
含有亲水性纤维的芯材,其体积往往较大,所以,从其厚度方向压缩
芯材而使芯材薄化,这也是众所周知或公知的技术。
图18是表示制造吸水性芯材的工序的现有例的图。在该图的工序
中,作为薄纸的连续体的第2纤维网524,从机械方向MD的上游被
供给到吸引辊551的周面551a上。在该周面551a上,朝着吸引辊551
的中心作用着吸引力556。第2纤维网524进入吸水性材料的供给部
552,在辊551的吸引力556的作用下被吸引到形成于周面551a的凹
部553的内侧。在供给部552,粉碎浆料521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
522在吸引力556的作用下聚集在该凹部553的内侧,形成吸水性材
料的集合体560。从供给部552出来的集合体560被从上方供给来的
薄纸的连续体即第1纤维网523、和载置着集合体560的第2纤维网
524所夹着,成为第1复合纤维网561并朝着机械方向MD运送,再
被一对压辊550压缩而成为具有所需厚度的第2复合纤维网562。其
厚度是由一对压辊550的间隙变化来调节的。通过了压辊550后的第
2复合纤维网562在相邻的集合体560之间被裁断,成为单个的吸水
性芯材513。
另外,美国专利US3938522B(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的一
次性尿布的芯材含有粉碎浆料,作为纤维网朝机械方向行进的该粉碎
浆料经砑光辊压缩后被喷水,再被砑光辊压缩。
日本特许第2512415号公报(专利文献2)记载的发明提供了一
种吸收性结构物,该吸收性结构物是亲水性纤维和作为不溶水性交联
聚合体的水凝胶的离散粒子经空气抄造并干燥后的混合物,具有约
0.15~1g/cm3的密度、不足约10重量%的含水量和不足2g的格利刚
性值,具有挠性,基本上是非结合状态。根据该发明的吸收性结构物
的制造方法,必须把经空气抄造后的亲水性纤维和不溶水性水凝胶粒
子的干燥混合物压缩到约0.15~1g/cm3的密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US3938522B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25124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体液处理用品中使用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是含有亲水性纤维
的集合体时,其厚度往往较厚,因此,优选将该集合体的厚度尽量减
薄,以使其成为在穿用体液处理用品时没有膨大感的穿用感良好的用
品。但是,在利用现有技术压缩集合体而使其成为所需厚度时,考虑
到压缩后厚度的恢复,必须将集合体压缩到远比所需厚度薄的程度。
如果该集合体含有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则在这样压缩时,高吸水性
聚合物粒子的形状被破坏,从而处于粒子内部的交联密度低的聚合物
成分露出,吸水后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之间容易形成凝胶块。由于
封闭在凝胶块内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不能与体液接触,所以,形成
了凝胶块的集合体不能充分发挥作为吸水部件的功能。因此,含有该
集合体的芯材产生了体液吸收量、吸收速度都显著降低的问题。不仅
如此,由于对集合体的过度压缩,在集合体的一部分,亲水性纤维之
间、亲水性纤维与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之间相互密接,有时形成了密
度特别高的部分,从而造成了芯材的柔软性、吸水性的不均匀。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将含有亲水性纤维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
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减薄的新方法,并提供用该方法得到的厚度薄的
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包含第1发明和第2发明。第1发明
是将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第2发明是用该方法制
造的厚度减薄了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
上述第1发明是将上述集合体减薄的方法。该吸水性材料的集合
体包括亲水性纤维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具有厚度方向,在上述厚
度方向将上述集合体减薄。
在该方法中,第1发明的特征是,一边在上述厚度方向压缩上述
集合体,一边对上述集合体喷射温度在水沸点以上的水蒸汽,从而使
上述集合体变薄。
在第1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水蒸汽是湿水蒸汽、饱和水
蒸汽和干水蒸汽之中的任一种。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水蒸汽是蒸汽压为0.1~
2.0MPa的高压水蒸汽。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用在上述集合体的上述厚度方
向相向的一对透气性支承体压缩上述集合体,同时经由上述一对透气
性支承体的任一方在上述厚度方向对上述集合体喷射上述水蒸汽。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真空压的作用下,吸引朝上
述集合体喷射并通过了上述集合体后的上述水蒸汽。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一边使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
以5~500m/min的速度朝一个方向行进,一边相对于与上述一对透气
性支承体的上述一方相向的上述集合体的表面积以1.23kg/m2~0.03
kg/m2的范围喷射上述水蒸汽。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包括在
将上述集合体夹在两支承体之间的状态下朝着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
在该两方向之间的倾斜的方向三者中任一方向行进的部位。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分别是
环形带。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厚度方向机械性地压缩
上述集合体而将上述集合体预先减薄,然后一边压缩上述集合体一边
向上述集合体喷射上述水蒸汽。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至少一对压辊机械性地压
缩上述集合体而将上述集合体预先减薄。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集合体,在其与上述一对
透气性支承体的上述一方相向的部位和与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的另
一方相向的部位中的至少任一部位被透气性片和透气透液性片中的任
一方覆盖后,夹在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之间。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集合体,在喷射了上述水
蒸汽后,在其与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的上述一方相向的部位和与上
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的另一方相向的部位中的任一部位被透气性片、
透气透液性片和非透气性片中的任一方覆盖。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使喷射了上述水蒸汽后的上
述集合体与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体的上述一方和上述一对透气性支承
体的另一方中的任一方分离的工序中,经由相对于上述任一方的透气
性支承体的另一方透气性支承体,对上述集合体作用真空压。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集合体包括98~10重量%
的上述亲水性纤维和2~90重量%的上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亲水性纤维是绒毛浆、棉
纤维、人造丝纤维、醋酯纤维、经亲水化处理过的热塑性合成纤维中
的任一种。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是聚
丙烯酸、聚丙烯酸盐、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醚、
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天然多糖类中的任一种粒子。
在第1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透气性片和上述透气透液
性片中的任一方是薄纸和无纺布中的任一方。
以本发明中的第2发明为对象,其特征是用第1发明的方法制造
的、厚度减薄了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将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减薄的方法以及用该方法得
到的厚度薄的吸水性材料集合体,由于是一边压缩吸水性材料的集合
体一边对该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喷射水沸点以上温度的水蒸汽,所以,
使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整个厚度方向迅速成为加热/加湿状态或加
热状态,可将该集合体减薄。喷射水蒸汽时的集合体的亲水性纤维,
即使不用高压力压缩,也容易变形,而且难于回到原来的形状。含有
该亲水性纤维的集合体也迅速变薄,不会回到原来的厚度。压缩集合
体时,可以防止集合体内所含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破坏。在
能防止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破坏的、厚度薄的吸水性材料的集
合体中,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即使吸水,也不容易形成凝胶块,所以,
可以预先防止发生因凝胶块的形成引起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次性尿布的局部剖切平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面图。
图3是表示含有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芯材的制造工序之一例的
图。
图4是表示芯材的制造工序之另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芯材的制造工序之另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芯材的制造工序之另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负载下吸收速度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中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表面的起伏状态
的图。
图9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表面的起伏状态
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中的、从基准
面到上面的高度分布图。
图11是将实施例中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表面放大50倍的照
片。
图12是将实施例中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表面放大100倍的照
片。
图13是将比较例中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表面放大50倍的照
片。
图14是将比较例中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表面放大100倍的照
片。
图15是表示吸收速度与比容积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负载下吸收速度与比容积的关系的图。
图17是表示透气阻力指数与比容积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芯材制造工序的现有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将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减薄的
方法和用该方法制造的厚度薄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
图1是开放型一次性尿布1的局部剖切平面图,在该尿布1中,
本发明的厚度薄的吸水性材料集合体之一例作为体液吸收性芯材13
来使用。尿布1具有相互正交的前后方向A和宽度方向B,包含有沿
前后方向A长的矩形基体2、安装在基体2的前方部分并朝宽度方向
B延伸的一对前翼3、和安装在基体2的后方部分并朝宽度方向B延
伸的一对后翼4。在基体2的前后方向A,在前翼3与后翼4之间形
成了裆下区域6,在裆下区域6的前方形成了前腰围区域7,在裆下区
域6的后方形成了后腰围区域8。
基体2包含有透液性顶片11、不透液性底片12、和夹在这两片
11、12之间的体液吸收性芯材13。底片12由肌肤触感好的无纺布制
外面片14覆盖着。顶片11和底片12从芯材13的周缘部51伸出并重
叠,经由热熔性粘接剂41a接合着。这些顶片11、底片12和外面片
14,在从芯材13伸出的部分,分别形成了基体2的两侧缘部18和前
后端缘部61、62。在两侧缘部18,分别由沿前后方向A形成得长的
片材,形成了防漏堤31。防漏堤31具有基缘部33、前缘部34、后缘
部36和自由缘部37。基缘部33经由热熔性粘接剂32a与侧缘部18
接合着。前缘部34经由热熔性粘接剂32b与前端缘部61接合着。后
缘部36经由热熔性粘接剂32c与后端缘部62接合着。自由缘部37
比基缘部33更靠基体2的内侧,与顶片11可分离地重叠着。在自由
缘部37上形成了套部38,弹性部件39经由热熔性粘接剂(图未示)
以伸长状态安装在该套部38的内侧。
在基体2的两侧缘部18,以朝前后方向A伸长的状态延伸的腿围
弹性部件41处于外面片14与防漏堤31的基缘部33之间,经由热熔
性粘接剂41a安装在外面片14上。在基体2的前端缘部61,以朝宽
度方向B伸长的状态延伸的前腰围区域弹性部件42处于顶片11与底
片12之间,经由热熔性粘接剂(图未示)接合于这些片11、12中的
至少一方。在基体2的后端缘部62,以朝宽度方向B伸长的状态延伸
的后腰围区域弹性部件43处于顶片11与底片12之间,经由热熔性粘
接剂(图未示)接合于这些片11、12中的至少一方。
这样形成的基体2,前翼3以朝宽度方向B伸出的方式安装在前
腰围区域7的侧缘部18,后翼4以朝宽度方向B伸出的方式安装在后
腰围区域8的侧缘部18。在后翼4上安装着带式紧固件46。在穿用尿
布1时,如假想线所示那样使带式紧固件46朝宽度方向B伸展,并
利用涂敷在带式紧固件46内面上的粘接剂47,能够将带式紧固件46
可剥离地固定在基体2的外面或前翼3的外面。
图2是表示沿图1中的II-II线的芯材13剖切面的图,用双向箭
头C表示芯材13的厚度方向。另外,图1中的II-II线与二等分前后
方向A的基体2尺寸的中心线M-M一致。芯材13是如下形成的:将
含有亲水性纤维21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的吸水性材料被压缩而
成为厚度薄的状态的压缩集合体20的上下面,分别用透气透液性的上
面片23和透气性的下面片24覆盖。
亲水性纤维21占压缩集合体20的98~10重量%,该亲水性纤维
21例如是采用粉碎浆料、棉纤维等的天然纤维、人造丝纤维等的半合
成纤维、经亲水化处理过的热塑性合成纤维等,可采用纤维长度为2~
80mm的短纤维。另外,亲水性纤维21以压缩集合体20重量的15%
为限,可以置换为纤维长度为20~80mm的疏水性热塑性合成纤维且
不经过亲水化处理,利用该热塑性合成纤维有时可以提高压缩集合体
20内的体液的扩散性。
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占压缩集合体20的2~90重量%,可以
采用丙烯酸、丙烯酸盐、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
醚、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天然多糖类等众所周知或公知的聚
合物粒子。这些聚合物的一般已知的形状,除了球形、纤维状等外,
还有不定形的,无论何种形状,只要能与亲水性纤维21混合,都可作
为本发明中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使用。即,本发明中的高吸水性
聚合物粒子22是指具有能与亲水性纤维21混合的形状的高吸水性聚
合物。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说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能与亲水性
纤维21混合,除了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能与亲水性纤维21均匀混
合外,也包含了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在吸水性材料的压缩集合体
20内、换言之在图2的芯材13内,偏向在前后方向A、宽度方向B、
厚度方向C的任何部位的情形。
上面片23与顶片11相向地使用,下面片24与底片12相向地使
用。上面片23和下面片24是作为每单位面积的质量的单位面积重量
为10~30g/m2的薄纸、或单位面积重量为5~40g/m2的无纺布,可以
采用后述容易透过水蒸汽的透气性片状材料、或透气性且透液性的片
状材料。例如,为了使体液容易从顶片11朝着压缩集合体20移动,
还要求上面片23采用透气性且透液性的材料。另一方面,下面片24
除了与上面片23同样地具有透气性且透液性外,为了能够抑制体液从
压缩集合体20朝着底片12移动,有时要求比上面片23低的透液性或
非透液性。上面片23和下面片24从压缩集合体20的周缘伸出并重叠,
起到可以保持压缩集合体20的形状的作用。
图3是表示基于本发明的方法的制造压缩集合体20和含有该压缩
集合体20的芯材13的工序之一例的图。在图3中,用箭头表示各资
材的行进方向即机械方向MD、和与机械方向MD正交的上下方向
TD,该上下方向TD是与芯材13的厚度方向C相当的方向。与这些
机械方向MD和上下方向TD 交的方向是交叉方向CD(图未示)。
图3的工序中包含有第1~第5工序101~105。在位于机械方向MD
上游侧的第1工序101中,作为图2中的下面片24的连续体、透气性
或透气透液性的第2片网224,借助朝机械方向MD旋转的运送辊200
被连续地朝机械方向MD供给。
第2工序102具有朝机械方向MD旋转的吸引滚筒151和以覆盖
吸引滚筒151的方式形成的带罩的吸水性材料供给部152。在吸引滚
筒151的周面151a上,沿周方向以预定的间距形成了形状与芯材13
的平面形状一致的凹部153。当吸引滚筒151旋转、凹部153进入供
给部152时,在该凹部153作用着由真空压产生的吸引力156。供给
部152是向吸引滚筒151供给本发明的吸水性材料的部位,包含有:
用于供给作为构成吸水性材料的亲水性纤维21的粉碎浆料21a的粉碎
浆料供给部157和用于供给构成吸水性材料的物质中的高吸水性聚合
物粒子22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供给部158,能够把粉碎浆料21a和
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以形成为混合状态或层积状态的方式供给进
入了供给部152的凹部153内。来自第1工序101的第2片网224载
置于吸引滚筒151的周面151a并进入供给部152,受到吸引力156的
作用而与凹部153的形状相仿地变形,覆盖凹部153的表面。凹部153
在这样被第2片网224覆盖后,被供给粉碎浆料21a和高吸水性聚合
物粒子22。带罩的供给部152为了使吸引力156有效地作用而制成封
闭的构造,但在与吸引滚筒151的周面151a之间,形成了可供第2
片网224前进以及后述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前进的间隙。
在第3工序103中,载置在运送辊200上的第2片网224离开吸
引滚筒151的周面151a而朝机械方向MD行进。在该第2片网224
上,沿机械方向MD间歇地排列着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该吸水
性材料的集合体160具有与凹部153相仿的形状,是未压缩的状态。
集合体160是由在第2工序102中供给到凹部153并呈堆积状态的粉
碎浆料21a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形成的。在该第3工序中,作为
上面片23的连续体、透气性或透气透液性的第1片网223,从图中上
方被连续地供给,与第2片网224协作而夹着集合体160,这些第1
片网223、第2片网224和间歇排列着的集合体160形成了第1复合
纤维网161。
图3的第4工序104含有在图中成对地配置在上下的透气性的第
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蒸汽喷射部173和蒸汽吸引部174。一
对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是支承集合体160和第1复合纤维
网161的透气性支承体,用于一边在图中的上下方向D即集合体160
的厚度方向压缩包含集合体160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一边使其朝机
械方向MD行进,在支承集合体160的平行行进部175,以例如5~
500m/min的速度相互平行地朝机械方向MD行进。第1、第2网式传
送带171、172,通过调节朝机械方向MD旋转的上游侧上辊176与上
游侧下辊177的间隙、以及下游侧上辊178与下游侧下辊179的间隙,
可将平行行进部175中的上下方向TD的间隙d的尺寸设定为所需值。
利用这样设定了尺寸后的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能够将第
4工序104中的集合体160和第1复合纤维网161压缩成所需的厚度。
在图中水平延伸的平行行进部175,还以夹着一对第1、第2网式传送
带171、172并相向的方式配置着蒸汽喷射部173和蒸汽吸引部174。
在蒸汽喷射部173,沿着与机械方向MD及上下方向TD正交的交叉
方向CD(图未示),以横过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方式,以0.5~10mm、
优选0.5~5mm、更优选0.5~3mm的间距排列着口径为1~2mm的
喷嘴(图未示)。由蒸汽锅炉180产生的水沸点以上温度的水蒸汽,成
为由压力控制阀181调节为例如0.1~2.0MPa的蒸汽压的高压水蒸汽,
经由配管182供给到各喷嘴。该高压的水蒸汽(图未示)从各喷嘴经
由第1网式传送带171被喷射到处于已由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
172压缩的状态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上。对第1复合纤维网161所
含的集合体160喷射的水蒸汽喷射量是根据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
172的行进速度调节的量,对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以5~
500m/min的速度行进时的集合体160,相对于经由第1片网223与第
1网式传送带171相向的集合体160的表面积,优选在1.23kg/m2~
0.03kg/m2的范围喷射。在集合体160的厚度方向C,水蒸汽依次通过
第1网式传送带171、第1复合纤维网161、第2网式传送带172后,
在蒸汽吸引部174的真空压吸引力作用下被回收。被喷射了水蒸汽的
第1复合纤维网161朝机械方向MD行进,与第1、第2网式传送带
171、172分离,成为第2复合纤维网162,进入第5工序105。
在该第4工序104中,为了使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不
局部地压缩第1复合纤维网161,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中
的至少一方可以采用具有容易朝上下方向TD变形的程度的挠性的材
料。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可采用由不锈钢合金、青铜等形
成的金属线材的网式带、由聚酯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形成的塑料
制网式带,也可以采用由开孔金属板形成的金属带来代替网式带。在
非常不希望金属粉混入集合体160等的情况下,优选采用塑料制的网
式带。另外,在是塑料制的网式带且要求高耐热性的情况下,优选采
用聚苯硫醚树脂制的网式带。采用聚苯硫醚树脂的10~75网眼的平纹
网式带具有挠性,是可用于第1网式传送带171和第2网式传送带172
的尤其优选的网式带之一例。优选对第4工序104中的蒸汽喷射部
173、配管182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或者设置排水排出机构。从而,
能够防止在蒸汽喷射部173等产生的排水从喷嘴喷出而使第1复合纤
维网161中含有过多的水分,或者能够防止对由薄纸形成时的第1片
网223造成损伤。向第1复合纤维网161喷射的水蒸汽,有不含作为
水分的液体成分的干蒸汽的情况、饱和蒸汽的情况、和含有液体成分
的湿蒸汽的情况。当水蒸汽是湿蒸汽或饱和蒸汽时,可容易使亲水性
纤维21成为湿润状态而变形。如果亲水性纤维21是绒毛浆21a,则
干蒸汽能够使绒毛浆21a中所含的水分气化,可由气化后的水分使亲
水性纤维21容易变形。另外,如果亲水性纤维21是热塑性合成纤维,
则可由干蒸汽的热使该热塑性合成纤维容易变形。蒸汽喷射部173也
可以在其中设置加热机构,将水蒸汽变成为过热水蒸汽来进行喷射。
蒸汽吸引部174优选具有配管,在吸引的高压水蒸汽通过了气水分离
装置后该配管将其排向排气风扇(图未示)。另外,本发明中,也可以
将第4工序104中的蒸汽喷射部173和蒸汽吸引部174的位置互换,
即,在图3中,也可以以蒸汽喷射部173在下侧而蒸汽吸引部174在
上侧的方式来实施。另外,在第4工序104中,在不需要回收通过了
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高压水蒸汽时,也可以不配置蒸汽吸引部174
地实施本发明。
在第5工序105中,与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分离后的
第2复合纤维网162被载置在运送辊200上,朝机械方向MD行进,
在行进过程中,被切刀185在相邻的集合体160之间裁断而成为单个
的芯材13。集合体160成为被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和水蒸
汽压缩而厚度减薄了的压缩集合体20(见图2),第1、第2片网223、
224成为芯材13的上下面片23、24。另外,虽然并未进行图示,在第
5工序105中,也可以把第2复合纤维网162卷成卷状作为芯材13的
连续体,把该连续体供给到一次性尿布的生产线等。在第5工序105
中,也可以设置用于干燥第2复合纤维网162的装置。
经过图3的工序得到的、图2的芯材13中的压缩集合体20,是
用第1网式传送带171和第2网式传送带172对亲水性纤维21和高吸
水性聚合物粒子22的混合物即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压缩,同时对
该集合体160喷射高压的水蒸汽而形成的。所以,作为亲水性纤维21
的例如粉碎浆料21a在加热/加湿状态或加热状态下迅速变形,失去了
对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的压缩力的反弹力,容易成为与受
压缩时的形状相近的形状。另外,由于水蒸汽中的水分的作用,亲水
性纤维21容易相互接近,在接近后的亲水性纤维21的相互作用下,
各亲水性纤维21容易保持被压缩后的形状。另外,在上述现有技术中,
是对第1复合纤维网161洒水,然后用压辊等压缩第1复合纤维网161,
与该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使用的高压水蒸汽比喷洒的水更容易通
过第1复合纤维网161,所以,可以迅速地使集合体160的整个厚度
方向成为加热状态、也可以成为加湿状态。根据利用高压水蒸汽的图
3的工序,用于从第1复合纤维网161得到第2复合纤维网162的第1、
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的间隙d不必过小,只要设定为与第2复合
纤维网162所需的厚度相近的值,就能得到所需厚度的第2复合纤维
网162。
第2复合纤维网162的厚度与间隙d的比是意味着第1复合纤维
网161被压缩后的厚度的恢复率r的值。该恢复率r表示对第1复合
纤维网161进行压缩的、第4工序104中的高压水蒸汽的效果程度。
恢复率r近于1表示第2复合纤维网162的厚度接近于间隙d。根据
采用第4工序104的本发明,恢复率r有近于1的值的倾向。另一方
面,如现有技术那样在只用压辊压缩第1复合纤维网161使其减薄时、
对第1复合纤维网162洒水后用压辊压缩而使其减薄时,其恢复率r
有远大于1的值的倾向。例如,在只用压辊压缩而得到减薄为所需厚
度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现有技术中,必须把间隙d设定为远小于
所需厚度的值。由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该差异,在本发明中,能够
防止过度地压缩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和第1复合纤维网161而使
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的形状破坏。
另外,在本发明中,采用图3的工序、即利用高压的水蒸汽和具
有挠性的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来压缩第1复合纤维网161
时,即使在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上有局部厚度大的部分的情况下,
水蒸汽的压缩力和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的压缩力也不会集
中在该特别厚的部分上。例如,在集合体160存在高吸水性聚合物粒
子22偏向的部分、且该部分的集合体160的厚度因高吸水性聚合物粒
子22的存在而变得特别厚的情况下,如果用压辊来压缩含有该吸水性
材料的集合体160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则压辊的压缩力集中在该
变厚的部分,从而有时产生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的粒子形状被破
坏、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与亲水性纤维21牢固地密接、或者亲水
性纤维21彼此过于密接的问题。但是,若采用第1、第2网式传送带
171、172使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厚度不变得过薄地压缩该第1复合
纤维网161,同时对第1复合纤维网161喷射水蒸汽,则可以抑制压
缩力集中于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厚度特别厚的部分,所以,可以防
止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的形状破坏等问题的发生,可以得到厚度
薄、吸收速度快、柔软的芯材13。
另外,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在其形状是例如球形时,形状的
破坏会导致粒子内部的交联密度低的聚合物成分露出,这成为吸水后
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相互容易形成凝胶块的原因。封入在凝胶块
内侧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几乎没有机会与体液接触,所以,不
能发挥作为吸水材料的功能。另外,由于凝胶块的形成,高吸水性聚
合物粒子22从粒径小的粒子变成为粒径大的粒子。因此,凝胶块的形
成使得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的本来的吸水能力降低,或者使集合
体160缺乏柔软性,所以,在芯材13中,不希望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
22的形状被破坏。另外,如果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与亲水性纤维
21密接而使得纤维21覆盖粒子22的表面,则纤维21成为高吸水性
聚合物粒子22与体液的接触的妨碍,使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不容
易迅速吸水,所以,芯材13不能利用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迅速地
吸水。另外,亲水性纤维21相互过于密接使得应吸收的水分延迟进入
纤维之间,成为集合体160的吸水速度降低的原因之一。
本发明的图3的工序可以作部分的变更。例如,可以用传送带代
替运送辊200来载置第1复合纤维网161并将其供给到第4工序104。
另外,可以用传送带代替运送辊200来载置第2复合纤维网162朝机
械方向MD供给。图3的工序,在第1工序101中,可以用第1片网
223代替第2片网224,将第1片网223朝机械方向MD供给,在第3
工序103中,可用第2片网224代替第1片网223,将第2片网224
朝机械方向MD供给。另外,在图示例中,对于在第1工序101、第
3、第4、第5工序103、104、105中水平地朝机械方向MD行进的第
2片网224、第1、第2复合纤维网161、162,也可以将其行进过程的
一部分变成为垂直方向、或倾斜状态。考虑实施图3的工序的工厂的
空间等来适当选择这些变更即可。
图4是例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与图3同样的工序图。与图3工
序的不同之处只是第3工序103。在图4的第3工序103中,设置了
用机械机构预先轻度地压缩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一对第1压辊401a、
401b和一对第2压辊402a、402b。一对第1压辊401a、401b的辊间
隙e1和一对第2压辊402a、402b的辊间隙e2被设定为可将第1复合
纤维网161压缩到能顺利进入一对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之
间的程度。这些间隙e1、e2的下限不小于第4工序中的上游侧上辊176
与上游侧下辊177之间的间隙,以避免由第1压辊401a、401b、第2
压辊402a、402b过度地压缩第1复合网161。从而防止集合体160中
所含的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的形状的破坏。对于从图3的第2工序
102出来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来说,亲水性纤维21的含有比例越高,
体积往往越大,所以,当体积大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进入间隙d小
的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之间时,集合体160受到朝机械方
向MD上游侧推回方向的力,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的形状有时会
产生变形。但是,在图4的第3工序103中,在第1复合纤维网161
被第1压辊401a、401b和第2压辊402a、402b压缩后进入一对第1、
第2网式传送带171、172之间时,可以防止集合体160的形状变形等
的异常,并可容易地制造厚度薄的芯材13。
图4的第3工序103可以作各种变更。例如,可以省略掉一对第
1压辊401a、401b和一对第2压辊402a、402b之中的任一方。另外,
在第3工序103中,也可以再增加压辊。
图5也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例的工序图。在图5的工序
中的第1工序101中,透气性的第1片网223被连续地朝机械方向
MD供给。图5的第3工序103中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由第1片网
223、和间歇性地载置在第1片网223上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
形成,不含有图3中的第2片网224。在第4工序104中,该第1复
合纤维网161在调节成预定尺寸的间隙d的第1、第2网式传送带171、
172之间,被从蒸汽喷射部173向集合体160喷射水蒸汽。该水蒸汽
的喷射和吸引的条件与图3的工序中采用的条件相同。但是,第4工
序104的平行行进部175中的第1网式传送带171的长度比第2网式
传送带172的长度短。在第4工序104中,在朝机械方向MD行进的
第1网式传送带171与第1复合纤维网161分离的下游侧上辊178附
近的工序,在第1复合纤维网161和第2网式传送带172的下方,设
置了第2吸引箱192。从第2吸引箱192经由第2网式传送带172对
集合体160作用的真空压,在第1网式传送带171与集合体160分离
时以及分离后,可以防止被第1网式传送带171覆盖的集合体160的
起毛、纤维的飞散。从第4工序104出来的第1复合纤维网161,其
与第1网式传送带171相向的部位即集合体160的表面在第5工序105
中被第2片网224覆盖,成为第2复合纤维网162。第2复合纤维网
162被切刀185间歇性地切断,成为单个的芯材13,集合体160成为
压缩集合体20。
在该图5的工序中,可采用与图3的工序中所用的亲水纤维21、
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第1片网223相同的材料。作为第2片网224,
可采用与图3的工序中第2片网224相同的片网,但是,在图5的工
序中,由于不使水蒸汽透过第2片网224,所以,除了透气性的片网
外,还可以采用非透气性的片网、非透气且非透液性的片网。采用非
透液性的第2片网224而得到的芯材13可以以第2片网224作为一次
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体液处理用品中的防漏性背面片的方式来使用。
另外,在图5的工序中,在第1片网223和第2片网224采用透气性
的片网时,也可以对图5进行变更,使得在第1工序101中供给第2
片网224而在第5工序105中供给第1片网223。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例的、与图5同样的工序的图。
图6的工序包含有第1~第5工序101~105,在其中的第1工序101
中,在朝机械方向MD行进的透气性环形带110的上方包括吸引滚筒
151和带罩的吸水性材料供给部152。滚筒151和供给部152与图5
所例示的相同,但是,不对滚筒151供给第2片网224。在滚筒151
的周面上,沿周方向以预定间距形成凹部153。当该凹部153进入供
给部152时,在该凹部153上作用吸引力156。在供给部152,粉碎浆
料等的亲水性纤维21和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被朝凹部153供给,
形成与凹部153的形状相仿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160。当滚筒151
朝逆时针方向旋转、集合体160到达带110的正上方时,在凹部153,
代替吸引力的鼓风机159发挥作用,将集合体160释放到带110上。
在滚筒151的下方,经由带110设置了第3吸引箱113,被释放的集
合体160在第3吸引箱113的吸引力作用下被接到带110上。另外,
在滚筒151上,也可以在使用鼓风机159的同时或者代替鼓风机159,
用机械的方式使凹部153的底部可后退地朝着滚筒151的径方向外侧
突出,从而释放集合体160。
在图6的第2工序102中,集合体160载置于带110地朝机械方
向MD行进。该带110例如以5~500m/min的速度朝第3工序103行
进。
在图6的第3工序103中,除了带110外,还包含有图3或图5
中使用的第1网式传送带171、蒸汽喷射部173、蒸汽吸引部174和第
2吸引箱192。通过调节上游侧上辊176与上游侧下辊177的上下方向
的间隙、以及下游侧上辊178与下游侧下辊179的上下方向的间隙,
将带110与第1网式传送带171的间隙d设定成所需值。一边用带110
和第1网式传送带171压缩集合体160,一边从蒸汽喷射部173对集
合体160喷射水蒸汽,在蒸汽吸引部174吸引该水蒸汽。在平行行进
部175,第1网式传送带171比带110短,并在下游侧上辊178的附
近从集合体160的表面分离,所以在该下游侧上辊178的正下方,与
图5的第4工序104中的情况同样地,使第2吸引箱192的吸引力对
集合体160作用。与第1网式传送带171分离的集合体160以依然载
置于带110的状态进入第4工序104。
在图6的第4工序104中,透气性的第1片网223从图的上方被
供给,覆盖载置在带110上的集合体160中的、与第1网式传送带171
相向的部位即图中的上面,这些集合体160和第1片网223形成了第
1复合纤维网161。
在图6的第5工序105中,使第1复合纤维网161进入带110与
朝机械方向MD行进的透气性第2环形带112之间。带110与第2环
形带112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与带110与第1网式传送带171之间的
间隙d大致相同的尺寸。在第1复合纤维网161的上方,设置了能经
由第2环形带112向第1复合纤维网161作用由真空压所产生的吸引
力的第4吸引箱194。在第5工序105,一边对第1复合纤维网161
作用真空压,一边使用下游侧下辊179使带110与第1复合纤维网161
的集合体160分离。另外,一边对第1复合纤维网161作用真空压,
一边从图的下方供给第2片网224,用第2片网224覆盖第1复合纤
维网161的集合体160中的、与第2网式传送带172相向的部位即集
合体160的下面,得到包含集合体160和第1、第2片网223、224
的第2复合纤维网162。该第2复合纤维网162,在朝机械方向MD
行进的过程中,在相邻的集合体160与160之间被切刀185切断,成
为单个的芯材13,集合体160成为压缩集合体20。
在该图6的工序中,作为第1片网223,采用透气性或透气透液
性的片网,而作为第2片网224,除了可采用透气性的片网外,还可
以采用非透气性的片网、非透气性且非透液性的片网。
图3图6所例示的工序包含有用蒸汽吸引部174吸引从蒸汽喷
射部173喷射的水蒸汽的工序,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不吸引该蒸汽地实
施。例如,在由于作为蒸汽喷射对象的纤维网的单位面积重量小、或
朝机械方向MD的行进速度低而使得喷射的蒸汽容易透过纤维网的情
况下,可以不要蒸汽吸引部174。另外,用图3图6的工序所例示的
本发明的方法制造的厚度薄的压缩集合体20、和包含该压缩集合体20
的芯材13,除了图1所例示的一次性尿布1外,还可以作为生理用卫
生巾、吸尿垫等一次性体液处理用品中的厚度薄的压缩集合体、芯材
使用。另外,从集合体160连续地制造厚度薄的压缩集合体20的用图
3图6所说明的本发明,也可以以单个的集合体160、或者用透气性
片覆盖该集合体160而成的单个复合体为对象来实施。这时,用不朝
机械方向MD行进而是在上下方向TD可相互接近/分离地运动的一对
透气性支承体,代替由朝机械方向MD行进的第1、第2网式传送带
171、172构成的一对透气性支承体,一边压缩单个的集合体160、单
个的复合体,一边向其喷射水蒸汽,从而可制造出厚度薄的集合体160
或压缩集合体20。
(实施例1~3)
在图3的第1~第3工序中,作为亲水性纤维,以240g/m2的比
例采用粉碎浆料,作为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以240g/m2的比例采用
包含球形粒子和球形粒子的集合体的住友精化(株)制SA60S,作为
第1片网,采用单位面积重量为25g/m2的气粘无纺布(该无纺布由芯
鞘型复合纤维形成,该芯鞘型复合纤维的芯是聚丙烯,鞘是聚乙烯,
纤度是2dtex,纤维长度是51mm),作为第2片网,采用单位面积重
量为18g/m2的薄纸,从而得到第1复合纤维网。该第1复合纤维网
含有厚度为0.18mm、机械方向和交叉方向的尺寸为300mm和200mm
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使该第1复合纤维网以5m/min的速度进入
图3的第4工序,在第4工序的水平行进部,导入到调节为如下(1)~
(3)所示的间隙的一对挠性网式传送带之间。各网式传送带采用由聚
苯硫醚树脂形成的30网眼的平纹网式带。在蒸汽喷射部,从在交叉方
向以2mm间距排列的口径为0.5mm的喷嘴向第1复合纤维网喷射
0.7MPa的高压水蒸汽,得到第2复合纤维网。第2复合纤维网在室温
下自然干燥后被裁断,得到压缩后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被气粘无纺
布和薄纸所夹的实施例1~3的芯材。对得到的芯材,在制造后经过了
24小时以上之后进行评价。网式传送带的间隙如下(1)~(3)所示。
网式传送带的间隙
(1)1.6mm:实施例1
(2)1.2mm:实施例2
(3)0.8mm:实施例3
(比较例1~3)
在图18的工序中,得到与实施例1~3中采用的第1复合纤维网
相同的组成和形状的第1复合纤维网,一边使该第1复合纤维网在室
温20℃下以5m/min的速度朝机械方向行进,一边供给到一对压辊之
间,得到第2复合纤维网。各压辊是采用直径300mm的辊,以对吸
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宽度作用1.5kN/cm的线压的方式调节挤压压力
来压缩第2复合纤维网。一对压辊的间隙如下面(1)~(3)那样地
设定。把在各间隙得到的、在制造后经过24小时以上的芯材,作为比
较例1~3的芯材来进行评价。
压辊的间隙
(1)0.6mm:比较例1
(2)0.5mm:比较例2
(3)0.35mm:比较例3
另外,在实施例1~3的芯材中和比较例1~3的芯材中都是,采
用容易与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剥离的气粘无纺布作为上面片,从而在
观察集合体的表面时,该剥离对集合体表面状态的影响可小到被忽视
的程度。
(芯材的评价)
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芯材,用下述方式评价、观察了(1)单位面
积重量、(2)厚度、(3)压缩后的厚度恢复率、(4)吸收时间、(5)
负载下吸收时间、(6)表面平滑度、(7)透气阻力和(8)表面状态。
(1)单位面积重量
a.把芯材切断成100×100mm而求其重量。把从该重量的100倍
的值减去第1片网和第2片网的单位面积重量所得到的值,作为吸水
性材料的集合体的单位面积重量(g/m2)。
b.测定的结果如表1所示。
(2)厚度
a.把芯材切断成100×100mm,用千分表测定在3gf/cm2负载下的
厚度。把从该厚度减去第1片网和第2片网的厚度的所得到值,作为
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的厚度。
b.从(1)的单位面积重量和(2)的厚度,计算芯材的比容积(cc/g)。
c.厚度和比容积如表1所示。
(3)压缩后的厚度恢复率
a.分别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芯材,把上述(2)中测定的厚度与
网式传送带的间隙d的比作为压缩后的厚度恢复率r而求出,其结果
如表1所示。
b.实施例的芯材,由于压缩后的厚度恢复率r小,所以,不必像
比较例的芯材那样把网式传送带的间隙d设定得很小就能成为具有所
需厚度的芯材。
(4)吸收时间
a.把第1片网从形成了芯材的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上剥离下来
后,将该芯材切断成150×150mm,作为试片。
b.把第2片网作为下面地将试片放在水平面上,在试片的中央
部,把自动滴定管的前端设置在距上面20mm的位置。
c.接着,从自动滴定管的前端,以120cc/min的速度,滴下10cc
人工尿。
d.测定从开始滴下人工尿到人工尿被试片吸收、试片的上面看起
来变白的时间,把该时间作为吸收时间(秒)。吸收时间短表示吸收速
度快。
e.在试片的上面也测定人工尿在机械方向和交叉方向扩散的距
离。
f.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g.人工尿采用在10升的离子交换水中混合或溶解了下述成分的
液体。
h.表1中,对于实施例的试片和比较例的试片,厚度相同时,实
施例的试片有吸水速度加快的倾向。另外,实施例的试片即使比比较
例的试片薄,吸收速度也有加快的倾向。
(5)负载下的吸收时间
a.把与在(4)的吸收时间的测定中所用的试片相同的试片,作
为试片加以准备。
b.把40×40mm的透水性无纺布片(旭化成(株)制Bemliese
PS140)置于试片的上面中央部上。
c.如图7所示地设置试片和测定用具,再在图示的透明圆筒的内
部,把自动滴定管的前端设置在距试片的上面20mm上方的位置。
d.用120cc/min的速度滴下20cc人工尿。
e.接着,观察圆筒的内部,测定从开始滴下人工尿到人工尿被试
片吸收的时间,把该时间作为负载下吸收时间(秒)。负载下吸收时间
短表示负载下吸收速度快。
f.在试片的上面也测定人工尿在机械方向和交叉方向扩散的距
离。
g.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
(6)表面平滑度
a.把芯材切断成100×100mm,把在芯材制造工序中作为第1片
网使用的气粘无纺布从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上剥离下来后的芯材,作
为测定用试片。对于该试片,以芯材的下面朝下的方式置于水平的基
准面上,测定从基准面到试片上面各部位的高度,从而求出与上面的
起伏对应的高度的变化,根据其变化的程度的差来判断吸水性材料的
集合体的表面平滑度是否良好。
b.测定器采用(株)キ-エンス社制的高精度形状测定系统(构
成设备:高精度工作台、KS-1100)和高速/高精度CCD激光变位计(构
成设备:控制器为LK-G3000V组,传感头为LK-G30)。
c.工作台的条件如下设定。
测定范围:40000μm×40000μm
测定间距:20μm
移动速度:7500μm/sec
d.测定头(LK-G3000)的条件如下设定。
测定模式:测定体
设置模式:扩散反射
过滤:平均4次
取样周期:200μs
e.用形状解析软件(KS-H1A)来处理从上述a的试片得到的数
据。处理后的数据,对于X、Y座标,每隔16个部位就提取一个部位
的Z座标,送到微软公司的表计算软件(Excel)。利用该软件,用等
高线图将X、Y、Z座标曲线化。另外,利用该软件的插入功能,进
行全Z轴数据的柱状图处理。
f.对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芯材进行这些测定和处理,其结果如
图8、9、10所示。在图8、9中,使试片的表面起伏的变化可视化,
纵轴Z表示从基准面到试片上面的高度。其中,在图8、9中,为了
避免图形变得繁杂而导致难于观察起伏的变化,对X、Y座标,不是
每隔16个部位就提取一个部位的测定点的所有点,而是对抽出的测定
点,从4个测定点中再取出一个测定点,从而抽出每隔1280μm的测
定点中的Z座标值,图8、9表示用Excel处理该值的结果。根据本发
明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用折线图表示测定结果时,例如,在将X
座标固定、使Y座标变化而表示与该Y座标对应的Z座标值的变化
的折线图中,可用颜色区分表示固定的X座标值的各值,但在图8、9
中,该折线图全部用黑色表示。在图10中,对各试片,用横轴表示从
基准面到试片上面的高度,用纵轴表示该高度的检测次数(单位:次)。
实施例的试片与比较例的试片相比,其上面的起伏变化小,表面平滑
度良好。
(7)透气阻力
a.把芯材切断成直径为88mm的圆形,把第1片网和第2片网从
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剥离而作为试片。
b.使用カト-テック社制的透气性试验机KES-F8-APL,将标准
透气速度设定为2cm/s,测定试片的透气阻力值,,把值作为干条件下
的透气阻力值。
c.使试片吸收20cc的人工尿后,放置1分钟,对该试片与b同
样地测定透气阻力值,将该值作为湿条件下的透气阻力值。
d.用试片的单位面积重量除各透气阻力值作为透气阻力指数,进
行比较。
e.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8)表面状态
a.将芯材切断成100×100mm,把由气粘无纺布形成的第1片网
从吸水性材料的集合体剥离而作为试片。
b.对剥离了第1片网的试片的上面,用キ-エンス社制的Real
Surface View VE7800来拍摄50倍和100倍的照片,用该照片观察表
面状态。
c.把实施例3和比较例3的试片作为观察对象。图11、12是对
实施例3的芯材拍摄的50倍和100倍的照片。图13、14是对比较例
3的芯材拍摄的50倍和100倍的照片。
d.从这些图11~14可以看到,在比较例3的芯材中,高吸收性
聚合物粒子的形状被破坏。即,粒子离散,在离散的粒子中,可以看
到球形表面有破坏的痕迹。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与浆料纤维极
度密接,浆料纤维彼此也极度密接。在实施例3的芯材中,看不到高
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破坏,粒子与浆料纤维之间有间隙,浆料纤
维之间也有间隙。
[表1]
评价项目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1)单位面积重量(g/m2)
525.5
523.1
533.9
510.7
546.6
508.2
(2)厚度(mm)
3.0
2.6
2.1
3.2
2.5
2.0
比容积(cc/g)
5.7
4.9
3.9
6.4
4.5
3.9
(3)压缩后的厚度恢复率
1.9
2.3
2.6
5.7
5.6
6.3
(4)吸收时间
吸收时间(秒)
31.6
29.8
23.6
43.2
31.9
27.9
MD方向扩散距离(mm)
73
82
82
74
92
90
CD方向扩散距离(mm)
68
77
82
63
79
99
(5)负载下吸收时间
吸收时间(秒)
21.9
29.8
52.8
21.6
38.4
66.4
MD方向扩散距离(mm)
114
115
109
112
111
111
CD方向扩散距离(mm)
117
116
106
121
124
115
[表2]
评价项目(7)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透气阻力(干条件)
透气阻力指数
0.000287
0.000285
0.000316
0.000287
0.000359
0.000608
试片的单位面积重量(g/m2)
489.5
430.8
436.3
448.9
461.0
481.3
试片的厚度(mm)
3.0
2.5
1.9
3.5
2.8
1.9
试片的比容积(cc/g)
6.2
5.8
4.4
7.7
6.0
4.0
透气阻力(湿条件)
透气阻力指数
0.000598
0.000730
0.000710
0.000909
0.000877
0.001075
试片的单位面积重量(g/m2)
435.9
427.2
431.0
436.3
457.7
435.2
试片的厚度(mm)
2.8
2.5
2.3
3.2
2.7
2.1
试片的比容积(cc/g)
6.4
5.7
5.3
7.4
5.9
4.8
图15表示表1中的吸收速度与比容积的关系。在比容积相同的实
施例的芯材和比较例的芯材中,存在亲水性纤维21相互间的间隙、亲
水性纤维21与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22之间的间隙较多的倾向的实施
例的芯材13(见图11、12),具有吸收速度更快这样优选的倾向。
图16是表示表1中的负载下吸收时间与比容积的关系的图。就作
为观察对象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芯材来说,芯材具有如下倾向:随着
比容积的增大,负载下的吸收时间变短,即,负载下吸收速度加快。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该倾向大致相同。
图17是表示表2中的透气阻力指数与比容积的关系的图。对于比
容积相同时的实施例的芯材和比较例的芯材,实施例的芯材的透气阻
力指数存在低于比较例的芯材的透气阻力指数的倾向。该倾向在芯材
处于干条件时和处于湿条件时都是相同的。透气阻力指数低的实施例
的芯材意味着是芯材内部的气体流动阻力小、透气透液性好的芯材。
附图标记的说明
13芯材
21吸水性纤维
22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
160集合体
MD机械方向
TD厚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