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017519 U(45)授权公告日 2011.10.26CN202017519U*CN202017519U*(21)申请号 201120099815.1(22)申请日 2011.04.08E21F 11/00(2006.01)(73)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地址 214082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无锡市116信箱(72)发明人陈春滋 褚旭东 潘建强(74)专利代理机构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代理人聂汉钦(54) 实用新型名称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其包括救生舱,救生舱下部。
2、安装有两个以上的滑橇。进一步地,滑橇端部设置弯头,各弯头之间连接有导板。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救生舱与地面摩擦力显著减少,舱体承受爆炸冲击时,更容易产生滑动,缓冲部分爆炸冲击能量,显著降低舱内设备的冲击力加速度,保护舱体结构,并可使救生舱不易产生倾覆。(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2 页CN 202017520 U 1/1页21.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包括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舱下部安装有两个以上的滑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橇端部设置弯头,所述各。
3、弯头之间连接有导板。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017519 UCN 202017520 U 1/2页3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 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舱,主要应用于矿井生产中的紧急避险。 背景技术000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以下简称“救生舱”)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遇险人员快速救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的子项目,于2006年立项研究,2009年首台样机在山西潞安集团试验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救生舱是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中紧急避险的必备装备。该装备在井下遭遇冒顶、瓦斯爆炸或透水事故中的遇险人员提供紧急避险场所。为地面救援争取必要时间,为避险人员提供较好的生存。
4、条件。救生舱在煤矿巷道安装后,由于舱体自重较重,当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时,舱体在受爆炸冲击后,整体会产生滑移,爆炸当量不同,滑移距离不同。 现有救生舱舱体一般与地面呈直角,其结构见图4。此种连接结构具有如下缺点:1)舱体8与地面10直接面接触、摩擦力大,在舱体8承受爆炸冲击产生位移时,其端部直角容易嵌入地面10,由于舱体8重心较高,一旦前部嵌入地面10或遇到障碍物9,容易形成翻转力矩,引起倾倒。同时,一旦舱体8滑动受阻,爆炸能量则会全部作用在舱体8上,进而产生较大作用力,形成较大塑性变形。2)井下地面10不平,有煤块石块等杂物,当舱体8滑动时,障碍物9的尖角容易对舱体8滑动产生阻碍。 0003 发。
5、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进行研究和改进,提供了一种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抗爆缓冲结构。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本实用新型包括救生舱,其特征在于救生舱下部安装有两个以上的滑橇。进一步地,滑橇端部设置弯头,各弯头之间连接有导板。0007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0008 1)救生舱与地面摩擦力显著减少,舱体承受爆炸冲击时,更容易产生滑动,缓冲部分爆炸冲击能量,显著降低舱内设备的冲击力加速度,保护舱体结构,并可使救生舱不易产生倾覆。0009 2)舱体下部有滑撬,便于井下舱体的吊装和安装。 0010 3)舱体与井下地面留。
6、有空隙,有利于舱体的防腐,延长救生舱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图1的右视图;0013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0014 图4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具体实施方式0016 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救生舱1,救生舱1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滑橇2,滑橇2说 明 书CN 202017519 UCN 202017520 U 2/2页4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以上,各滑橇2相互平行;滑橇2为圆柱形,可以由圆管、圆棒或者其他类似型材制作;为了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两端滑橇2之间的间距大于舱体间距3的一半。见图3,滑橇2的两端部设置弯头4,图3中只显示出。
7、滑橇2右端部的弯头4,其左端部具体结构同右端部。见图2,弯头4之间连接导板5,导板5的形状为与弯头4配合的斜面,如此导板5与弯头4配合起到导向作用。0017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救生舱1通过滑橇2与地面7线接触,摩擦力显著减小,使救生舱1承受爆炸冲击时,更容易产生滑动,缓冲部分爆炸冲击能量,显著降低舱内设备的冲击力加速度,保护舱体结构,并可使救生舱1不易产生倾覆,提高救生舱1使用寿命。滑橇2两端的弯头4以及导板5可以使救生舱1顺利通过地面7上可能存在的障碍物6。 说 明 书CN 202017519 UCN 202017520 U 1/2页5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17519 UCN 202017520 U 2/2页6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017519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