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侧手柄的装运器用的撕条 本发明总体上针对一种将容器固定在一起以形成包装的新型的装运器。具体地说,涉及到一种能将诸如瓶子之类的容器固定在一起成为一个包装并能从其中容易地将容器取出的装运器。
目前,在这种将容器固紧为一个包装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多种型式的装运器。其中一些装运器设置了可使用户快速而容易地从装运器中取出容器的快速拆卸装置。
美国专利NO.3038602公开过上述这种装运器,它在一个包装组合中可固定6个罐盒容器。该装运器置于每个罐盒靠近顶部的位置。该装运器上装有一条位于两排罐盒之间的拉链,用户拉开拉链即可从装运器中取出罐盒。但当拉链拉开时,装运器形成分别带有3个罐盒的两组包装。
这种快速拆卸装运器带来一个问题,即当拉链拉开时,形成两个独立的包装,这可能对搬运这些罐盒不方便。
美国专利NO.5174441公开过另一种类似的装运器,这是一种可在一个包装中固定多个罐盒的撕开式容器装运器。每个罐盒固定在一个容器箍环中。装运器上在容器箍环外面装有撕条。用户撕开撕条就可从装运器中取出罐盒,但撕去撕条却会弄破每一个独立的箍环。
此种快速拆卸装运器的问题是,当撕开撕条时,装运器上的每一个箍环都破裂,这会导致所有罐盒从装运器中失控地散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拆卸运输器,它克服了或减少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具有新的长处和特征。
本发明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用来装运多个诸如瓶子、罐盒或类似容器地塑料装运器,该装运器带有新型的便于用户容易且快速地从装运器中取出容器的撕条。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新型撕条的装运器,在撕条与装运器的其余部分分离的同时装运器还能将容器固定在一个包装中,从而可防止容器从装运器失控地散落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质地坚固、同时又能快速且方便地从其中取出容器的装运器。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装运多个容器(例如瓶子、罐盒等)的新型塑料装运器,它带有新型的撕条,能让用户容易且快速地从装运器中取出容器,其特征在于,当撕开撕条时,最后面一个容器随之从装运器中脱出。
简言之,如上面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有多个容器(例如瓶子、罐盒等)的新型装运器,它具有能与装运器分离的新型撕条,从而使装运器所固定的容器能从装运器中轻易且迅速地取出。该装运器具有分别带有环状件或箍环的容器接合部分,所述箍环形成与容器侧壁接合的孔洞,以便将容器固定而形成一个包装。孔洞的外边经过仿形加工。
每个环件或箍环有一个内边部分、一个外边部分和两个侧边部分。相邻箍环的内边部分连接在一起,相邻箍环的侧边部分也连接在一起。每一个撕条位于这些箍环的外边上。通过一条能沿着它撕开撕条的打孔线,将撕条与装运器的其它部分分开。一旦撕条被撕开,便沿着装运器长度方向留下一条狭窄而连续的料条,以将容器固定在包装组合中。该窄条可以有选择地弄破,也可以通过对着相邻容器撬动一个容器将它弄破。
上述打孔线由一系列隔开的点、划等组成。在每个点或划之间是装运器的连续部分。每条撕条的宽度大于两相邻的点或划之间的距离。
在本装运器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每条打孔线起始于装运器的一端,而终止于与装运器另一端最后面一个孔洞的侧边向内隔开的区域。由于打孔线终止于装运器周边之内的一个区域,所以,当撕条与装运器的其它部分分离时,它的一端仍然附着在装运器上。
在本装运器的第三实施例中,装运器具有平坦的容器接合部分,并带有一个与一个容器接合部分的一侧相连接的手柄。沿每个容器接合部分的外边设有一条打孔线。因此位于装运器带手柄的一侧的打孔线处于手柄和孔洞之间。在手柄与容器接合部分相连接的区域内,各点、划等之间的间距比打孔线其余部位的点、划等之间的间距大。
每条打孔线起始于装运器的一端,终止于装运器的另一端上接近最后面一个孔洞的区域。装运器在位于打孔线和该孔洞之间的打孔线的终点处有一对隔开排列的狭缝,在撕下撕条时它们把撕力导入装运器的最后面的一个孔洞,以松开其中的容器。隔开排列的两条狭缝平行于打孔线。另一方面,装运器也可以在位于打孔线和孔洞之间的打孔线终点处开一条单个的斜缝,当撕下撕条时,它会将撕力导入装运器最后面一个孔洞以松开其中的容器。当撕条与装运器其余部分分离时,撕条仍然附着在装运器上。
打孔线的起始端可以与打孔线的其它部分成一直线,或者也要以是打孔线起始端与打孔线其余部分呈约为5°的斜角。增加靠近打孔线起始端的孔洞附近的面积可防止撕力被导入第一个孔洞。这就限定了最靠近打孔线的一点。斜角打孔线与打孔线其余部分的交点位于孔洞上最接近打孔线的点的前面。
本发明的结构和操作的组织和方式以及其它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参考下面结合附图的说明得到最好的理解,附图中相似的部分用相似的标号表示,附图中:
图1为具有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特征的装运器侧视图;
图2为具有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特征的装运器顶视图;
图3为图1所示装运器的立体图,图中示出其包围着多个容器而形成的一个包装;
图4是图1中标记所示的装运器某一部分的放大图;和
图5是具有本发明的多个特征在装运器第三实施例的顶视图。
虽然本发明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予以实施,但是在附图中示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例并在下面加以详细说明。应该明白的是,本文的说明只是本发明原则的一种范例,而没有将本发明限制于这些说明和描述的意思。
如上述附图所示,按照本发明的原理设计的复合包装装置或装运装置20、20a、20b固定多个容器22。图1和图3示出装运器20的第一实施例,图2示出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图5示出装运器20b的第三实施例。在每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号示出,其中第二实施例中的相同部分标号后面加有下标“a”,而第三实施例中的相同部分标号后面加下标“b”。
如图3所示,按照本发明的原则设计的装运器20用来提携6个瓶子22而形成一个包装23,当然,图2和图3所示的装运器20a、20b的实施例也分别用相同的方式形成包装。每个瓶子22具有侧壁24、瓶底26和瓶顶或盖28。必须明白,装运器20、20a、20b也能提携其它型式的容器例如罐盒等。
图1所示的复合包装装置可装运装置20的第一实施例的总体结构及其成形方法已经在属本专利转让人所有的美国专利申请NO.08/230308公开过,该专利的名称为“容器装运器”,其内容作为本文的参考资料。分别示于图2和图3的复合包装装置或装运器20a、20b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总体结构是由大体上为平板坯料或薄板通过已知的适当方法制造而成的装运器20a、20b。
每种装运器20、20a、20b都是由具有适宜的柔软性、弹性和可延展性的材料例如塑料制成。最好用低密度的聚乙烯制造装运器20、20a和20b,这样,装运器20、20a、20b就能绷紧在容器22并与容器22的侧壁24相贴合。可通过已知的方法例如用Braun的美国专利NO.4250682所公开的机器,或者Creed等的美国专利NO.3204386公开的机器将装运器20、20a、20b应用于容器22。
当容器22固定在装运器20、20a、20b构成的包装内时,整齐排列成两排。如第一实施例的装运器20所示,每排有3个瓶子。而装运器20a、20b则每排有4个瓶子。必须明白,用装运器20、20a、20b提携任何数目的容器都同样好用。
下面专门说明图1所示装运器20的第一实施例的总体结构。该装运器20具有由多个环件或箍环34组成的容器接合部分30、32,每个箍环34具有一个内边36、一个外边38和两个将每个箍环34的内边36与同一个箍环34的外边38相连接的侧边40、42。相邻的箍环34的侧边连结在一起,这样,沿装运器20的长度方向,箍环34的外边38是连续不断的。
如下文所述,箍环34通过一条平行于其内边的接缝或连接部分44相连或连接在一起。箍环34构成多个成形孔洞46,用以牢牢地固定容器22,见图3。由于上述原因,每个孔洞46的外边48都稍微经过仿形加工。
容器接合部分30、32从连接部分44自由地外伸。当装运器20装上容器22时,连接部分44通常垂直于容器接合部分30、32的平面而凸出。
在每个箍环34的内边36之间,挤压出一条或一层可延展的弹性材料例如塑料(最好是低密度聚乙烯材料),然后,用已知的方法(最好是将薄层热封和融焊在一起的方法)将容器接合部分22、24的内边36和挤压成的塑料薄层熔化且融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结实的整体熔合部分,这样,就制成了连接部分44。该连接部分44中其长度方向上被容器接合部分30、32之间形成孔洞的切口50断开。
最好采用将两块单独的塑料板在连接部分44接合在一起的方法来制造装运器20。然而,采用一整块塑料板对半折叠,然后用塑料或其它材料的薄层将材料焊合在一起而形成连接部分44来制造装运器20的方法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装运器20带有一个从其连接部分44向上伸出的手柄部分52,该手柄52具有两个由两块制造装运器20的板料形成的侧面部分。沿手柄部分52的上部,在其侧面之间用热封法或挤压成形塑料薄层法做成一个接头54,以阻止手柄部分52的侧面分离,从而使用户易于抓住手柄部分52。另外,装运装置20也可制成不带手柄。
现在来说明图2所示的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的总体结构,装运器20a由一块大致平坦的坯料或薄板制成,它带有分别由多个环状件或箍环34a组成的容器接合部分30a、32a。每个箍环34a具有一个内边36a、一个外边38a和两个侧边40a、42a,该侧边将每个箍环34a的内边36a与同一个箍环34a的外边38a相连。相邻箍环34a的内边整体地连结在一起。相邻箍环34a的侧边整体地连结在一起,这样,沿装运器20a的长度方向上箍环34a的外边38a是连续不断的。
箍环34a构成多个成形孔洞46a,以将容器牢固地固定在其内。因此上述每个孔洞46a的外边48a皆经过轻微的仿形加工。整体连结的内边36a被容器接合部分30a、32a之间形成孔洞的切口50a所断开。用户将其手指伸进孔洞50a,就能容易地抓起包装。 现在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部分。每个装运装置20、20a都带有新型的撕条58、58a。为了清楚说明这些撕条,下面参照图1所示的复合包装装置或装运装置的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撕条。请注意到第一实施例中的撕条58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撕条58a之间的不同之处。
鉴于上述原因,通过一条细而直的打孔线60将位于装运装置20每一侧上的箍环34的连续外边38分隔成第一部分56和第二部分58。该第二部分58在组合容器22的每一侧构成一条沿着箍环34的连续外边48的撕条。每条撕条58都由箍环34的连续外边48的实体部分构成。一旦撕条58与装运器20的其余部分分离,便容易快速地从装运器中取出容器22。
将撕条或第二部分58与第一部分56分离的打孔线60可由一系列隔开的点组成,如图4所示,或者,也可由一系列隔开的短线组成。由装运器的连续不断的部分将打孔线60上的每个点相互分开。虽然打孔线60方便于撕开和去除装运器20每一侧的撕条58,但它并不显著地降低包装的整体性。也可以设想用一种挤压的串珠材料而不用打孔线。打孔线60可采用适当的已知方法形成。
每条打孔线60起始于装运器20的端部62,最好终止于装运器20周边之内的点64,以便使撕条56在点64与装运器20的其它部分整体连结。如图1和图3所示,用于装运器20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撕条58都起始于装运器20上的相同一端。用于图2所示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撕条58a则起始于装运器20a的相反一端。虽然附图示出了上述这种结构,但是装运器的第一实施例也可以采用起始于相反一端的打孔线60,而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也可采用起始于相同一端的打孔线60a。 在沿打孔线60将每一条撕条58撕下时,撕条仍然与装运器在点64相连,而不会分开成可从装运器20的其余部分中丢弃的截然分离的部分。因此,每条打孔线60终止于与位于运输器20每一侧的最后一个孔洞的端部上向内隔开的点64。
有了打孔线60,用户就能够撕开撕条58而将它与相邻的第一部分56分离。如图3所示,一旦每条撕条与相连的第一部分56分开时,便留下一条由上述第一部分56形成的很窄的连续料条,它不会因撕下撕条58而撕裂或破裂。由于有了窄条56使容器22得以留在包装组合中,而不致于相互分离。当用户打开包装23时,上述的连续窄条会防止容器22失控地掉落出来。将撕条58从装运器20的其余部分撕下会形成一条沿窄条56长度方向的锯齿边。如图4所示,上述第一部分56在撕下撕条58后形成窄条的宽度最好大于打孔线60上相邻点或线之间的距离,以便使撕除撕条58的力尽可能不会被过早地导入装运器的孔洞46内。
为了从装运器20中取出容器22,可以有选择地弄破窄条56,由于运输器20是沿每个瓶子22的侧壁24安置的,所以通过对着其相邻瓶子22撬动瓶子22,弄破将瓶子22固定在包装组合中的剩余窄条56,窄条56就可以有选择且容易地撕破。
由于装运器20上的孔洞36的外边46经过轻微仿形加工,并且每个撕条都是直线形的,这就形成了剩下的窄条56中的一个宽度明显减小的区域57,并造成应力集中和薄弱环节,以便利于弄破窄条56并随后取出容器22。而且,由于每条打孔线终止于向内隔开最后面的孔洞46的端部的点64处,所以,根据撕开撕条58的力的大小不同,最后的撕力可能被导入上述孔洞46而松开在该孔洞内的容器22,而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孔洞仍然固定着容器22。
现在来说明图5所示的装运器20b的第三实施例。在形式上,装运器20b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与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相似,因此,在此仅就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与装运器20b的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沿一个容器接合部分(图中以容器接合部分32b示出)的外边38b整体地制出一个手柄部分70,该手柄70实际上是撕条58b的一部分。手柄部分70有连接部分72、74,它们与撕条58最外边的部分和抓握部分75整体做成,抓握部分75位于连接部分72和74之间,并且将72和74整体连接起来。穿过手柄部分70做出孔洞77。用户将其手指穿过孔洞77,抓住中间抓握部分75,就可提携该容器包装。用户提携包装时,容器是侧放的。
将撕条或第二部分58b和手柄部分70与第一部分56b分开的打孔线60b可通过一系列互相隔开的单个点组成,或者,由一系列隔开的单个短线或狭缝组成。打孔线60b的每一个点或狭缝被装运器20b的连续不断部分互相隔开。
每条打孔线60b起始于装运器20b上的端部62b,而终止于点64b。点64b位于装运器20b周边之内,并且靠近装运器20b一侧的最后孔洞64b″的内边,此孔洞46b″位于与打孔线60b起始侧相对的一侧。由图可见,打孔线60b延伸过孔洞64b″宽度约1/4处。必须明白,打孔线还可以终止于比图中所示更远处的一点,只要打孔线60b终止于装运器20b的周边内即可。
如图所示,在装运器20b的一侧,在打孔线60b的终点64b和最后面的孔洞64b″之间设置一对狭缝76,这样,在撕开撕条58b时,撕力便被向内导进最后的孔洞64b″,从而松开固定在其中的容器。狭缝76平行于打孔线60b,并且互相错开。狭缝76由装运器20b的连续部分互相隔开,又与打孔线60b的终点以及孔洞46b″隔开。也可以采用多于两条的狭缝,狭缝76通过适当的方法形成。
另外,如图所示,在装运器20b的另一侧,在打孔线60b的终点64b和最后面的孔洞64b″之间设置了一条单一的狭缝81,这样,在撕开撕条58b时,撕力被向内导进最后面的孔洞64b″,从而松开固定在其中的容器。狭缝81相对于打孔线60b呈一小角度,并且由装运器20b上的连续部分将它与打孔线60b的终点和孔洞46b″隔开。可用适当的方法做出狭缝81。虽然图中示出两条狭缝76位于装运器的一侧,而狭缝81位于装运器20b的另一侧,但是必须明白,两条狭缝76也可以设置在装运器20b的两侧,或者,单条的斜缝81也可以设置在装运器20b的两侧。
如图5所示,装运器20b的每一侧的撕条,都开始于装运器20的相同一端。虽然图中的结构是如此,但是与装运器20a的第二实施例一样,装运器20b的打孔线60b也可开始于相反一端。
在撕下撕条58b以后,第一部分56b形成窄条,其宽度大于打孔线60b上任何相邻两点或线间的距离。在整个打孔线60b的长度方向上,装运器20b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打孔线上的点、划等不是等间距的。如图5所示,在位于每个连接部分72、74底部的区域80(图中用椭圆示出)内,打孔线60b中的点、划等之间的间距大于打孔线60b上其它部位的点、划等之间的间距。打孔线上其余的点、划等(区域80之外)的间距较密。区域80中打孔线上的点、划等的间距比打孔线上其它点、划等的间距更大,是为了使手柄部分70和撕条58b与第一部分56b相连接处具有结构整体性。这样,在包装被提携的过程中就能承受住用户相对于包装其它部分的向上提拉手柄部分70时所产生的应力。这就防止了或至少减小了由于这些应力而使打孔线在区域80过早撕裂的可能性。然而,区域80中的点、划等也不要间隔太远以致撕不开打孔线60b,只要区域80比打孔线的其它地方较难撕开即可。此外,区域80中点、划等之间的间距还应小于第一部分56b的宽度。
离打孔线60b的起始端较远的孔洞46b、46b″的形状与第二实施例中所示的形状相似。具体地说,每个孔洞46b具有一个内边47b、一个外边48b以及两个侧边49b,内边47b和侧边49b大体上是呈直线的。内边47b与每一个侧边49b由圆角边51b连接。每个孔洞46b的外边48b经过轻微仿形加工而呈弧状。仿形加工过的带圆弧的外边48b通过圆角边53b与每一个侧边49b连接。外边48b相对于孔洞46b的其它部分凸起,这样,孔洞46b的外边与打孔线60b之间在弧的中部的距离最短。
在装运器20b的本实施例中,最靠近打孔线60b起始点的孔洞46b′的形状与装运器20b的其它孔洞46b、46b″相比有所修改。具体地说,在最靠近打孔线60b起始点的孔洞46b′的侧面,第一个孔洞46b′的外边48b′与打孔线60b之间的距离有所加宽并且呈锥形,以增加在孔洞46b′和打孔线60b之间的面积。它的各边47b′、49b′、51b′和53b′的形状分别与装运器20b的其它孔洞46b、46b″的相应各边47b、49b、51b和53b的形状相同。外边48b′以过修改,带有一个弧边部分55b′和一个直边部分57b′,弧边部分55b′的第一端与距打孔线60b起始端最远的圆角边53′相连接,而其第二端与直边部分57b′的终点在点83相连接,该点83最好位于超过孔洞46b′一半的地方。点83也确定了孔洞46b′的外边距打孔线60b距离最小的一点。直边部分57b′的另一端与最靠近打孔线60b的起点的圆角边53b′连接。外边48b′的弧边部分55b′通常是凸起的,使得孔洞46b′的外边48b′的弧边部分55b′与打孔线60b之间的距离从弧边部分55b′的第一端向弧边部分55b′的第二端逐渐减小。这样,孔洞46b′的外边48b′的直边部分57b′与打孔线60b之间的距离是从直边部分57b′与弧边部分55b′连接的一端向直边部分57b′与最靠近打孔线60b的始端的角边53b′连接的一端不断增大的。这就增大了82处的材料宽度消除了或至少减低了在开始撕开撕条58b时意外损坏第一孔洞46b′的可能性。
如图所示,在装运器20b的一侧,打孔线60b的起点与打孔线的其余部分呈直线对准,以便使整条打孔线60b成为直线。但是,如图所示,在装运器20b的相反一侧,与第一孔洞46b′相邻的打孔线60b的起始部分85可相对于打孔线60b的其它直线部分向着装运器20b的外边向外倾斜约5°角。如图所示,打孔线60b的起始部分85是一系列隔开的狭缝,但是,必须明白,上述的打孔线60b的起始部分85也可以是与打孔线60b的其它部分一样的一系列隔开的点。打孔线60b的倾斜起始部分85与打孔线60b的其它部分相交于孔洞46b′上的点83前面的点87。这就是说,点87比点83距装运器20b的端部62b更近。必须明白,如果需要的话,在装运器的两侧,打孔线60b的起始部分可以都与打孔线60b的其余部分成直线,或者,在装运器20b的两侧都做出倾斜的打孔线起始部分85。
当沿打孔线60b撕下每一条撕条58b时,位于打孔线60b终点的狭缝76将撕力向内导入孔洞46b″,以松开固定在最后一个孔洞46b″中的容器。撕条58b的终点仍在点64b处与装运器20b相连,即与装运器20b的外边38b的其它部分相连,而不会与装运器20b的其它部分分离而成为单独的可丢弃的部分。当撕下与手柄部分70整体制造的撕条时,手柄部分70与撕条58b一起被撕下。
一旦撕条58b与其毗连的第一部分56b分离开时,便在邻近孔洞46处留下一条由第一部分56b形成的很窄的连续料条,但最后面的孔洞46b″除外,因为狭缝76将撕力向内导入而松开了固定在该孔洞的容器。撕下撕条58b却没有撕破或破坏窄条56b的其它地方,窄条56仍固定着包装中剩下的容器,使之不互相分离。从装运器20b的其余部位撕下撕条58b,会沿窄条56b的长度方向留下一条锯齿边。
为了从装运器20b中取出剩下的容器可以有选择地弄破窄条56b。由于装运器20b置于每个瓶子的侧壁,所以,通过对着相邻瓶子撬动一个瓶子,弄破将瓶子固定在包装组合中的剩余窄条56b,就可以有选择地并且容易地弄破窄条56b。
如图所示,每条撕条在其带有孔洞68、68a、68b的起始端,都可以有一个增宽部分66、66a、66b。用户为了撕开撕条58、58a、58b可以抓住撕条58、58a、58b增宽部分66、66a、66b,并将一个手指伸进增宽部分66、66a、66b的孔洞68、68a、68b中,故很方便于抓住撕条58、58a、58b,而使它们易于撕开。
本发明的装运器20、20a、20b还具有其它几个优点。例如,当用户轻易且快速地取出容器22时,装运器20、20a、20b仍然是结实的。另外,本发明的装运器20、20a、20b的制造成本低。
虽然上面示出并且说明了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但可以设想,在不脱离下面所述权利要求的精神与范围的条件下,熟悉本技术的人们能够设计出本发明的各种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