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4038106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48649.4

申请日:

2013.09.19

公开号:

CN104662501A

公开日:

2015.05.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F 3/044申请日:20130919|||公开

IPC分类号:

G06F3/044; G06F3/041

主分类号:

G06F3/044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发明人:

安藤正道

地址:

日本京都府

优先权:

2012-213703 2012.09.27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代理人:

舒艳君; 李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触摸面板(10)由在厚度方向依次配置了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绝缘层(101)、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绝缘层(102)、屏蔽导体(40)、绝缘层(103)、以及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构造构成。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和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通过在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的贯通导体(23A~23E)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连接。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通过第一引出导体(12A~12D)被引出至规定的端边(902),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通过贯通导体(23A~23E)、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第二引出导体(32A~32E)被引出至端边(902)。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触摸面板,其中,具备:
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由沿操作面的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构成,在所述操作面中沿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由沿所述第二方向伸长的形状构成,沿所述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第一绝缘层,在与所述操作面正交的方向被配置在所述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与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之间;
第一引出导体,终端被配置在所述操作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端边,与该终端相反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连接;
操作面侧布线导体,是从所述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端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突出了规定长度的形状;
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相对于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隔着第二绝缘层针对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每一个形成并形成为比所述操作面侧布线导体的宽度宽;
层方向连接导体,将所述操作面侧布线导体和所述背面侧布线导体连接;以及
第二引出导体,将所述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引出至所述操作面的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个端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所述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一引出导体、所述操作面侧布线导体、所述背面侧布线导体、所述背面侧布线导体、以及所述第二引出导体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层方向连接导体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层方向连接导体由贯通所述第二绝缘层的贯通导体构成。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所述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同一平面上排列形成,
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所述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分别通过线状导体连接,
通过将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形成有所述线状导体的区域折弯,来夹着所述第二绝缘层配置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所述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
由所述线状导体实现了所述操作面侧布线导体和所述层方向连接导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同一平面上排列形成,
通过夹着所述第一绝缘层将所述第二绝缘层中的所述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形成区域和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形成区域的中间位置折弯,来夹着所述第一绝缘层配置所述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形成区域和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面板,其中,
在所述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与所述背面侧布线导体之间配置屏蔽导体。

说明书

说明书触摸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手指等在操作面上的操作位置进行检测的触摸面板。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各种对操作面上的触摸位置进行检测,来进行与触摸位置对应的操作输入的触摸面板。在这样的触摸位置的检测中,一般采用由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结构构成的静电电容方式。
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触摸传感器)夹着绝缘层具备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第一电极图案由在第一方向伸长的多个长条状电极构成,第一电极图案的多个长条状电极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第二电极图案是在第二方向伸长的多个长条状电极,第二电极图案的多个长条状电极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隔开规定间隔配置。
由这样的结构构成的触摸面板必须将由第一电极图案和第二电极图案检测到的检测信号与外部的触摸检测电路(外部电路)连接。因此,需要将第一、第二电极图案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引出电极。引出电极在以往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形成在触摸面板中的第一、第二电极图案的形成区域的周围。
而且,为了使向外部电路的连接变得容易,第一电极图案用的引出电极和第二电极图案用的引出电极形成为终端被配置在触摸面板的相同的端边。
然而,在上述的以往的结构中,由于引出电极形成在第一、第二电极图案的形成区域的周围,所以用于形成引出电极的区域受到限制。特别是对于向与配置有引出电极的终端的端边平行的方向伸长的电极图案用的引出电极而言,引出距离变长,能够分配为各引出电极的区域变小。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以往使引出电极细线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9720号公报
伴随着搭载这样的触摸面板的便携式电子仪器的小型化,要求触摸面板的小型化。由此,优选将触摸面板尽可能大的范围用于操作检测用。
然而,若如上述那样形成引出电极,则触摸面板的面积变大引出电极的形成区域的量。另一方面,若想要不改变触摸面板的大小地增大操作检测用的面积,则引出电极进一步细线化。该情况下,引出电极的电阻值变大,导致检测信号的传送损失增加,使得检测性能降低。
并且,在触摸面板的背面配置液晶显示器等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触摸面板的透光性。该情况下,若想要使引出电极细线化,则必须增加引出电极的厚度。若增加引出电极的厚度,则透光性降低,导致能够视觉确认引出电极(可视)。这样的话,作为需要透光性的触摸面板的美观性降低,具有透光性的意义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降低触摸检测性能且能够尽可能小面积化的触摸面板。
本发明的触摸面板具有以下特征。触摸面板具备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一引出导体、操作面侧布线导体、背面侧布线导体、背面侧布线导体、层方向连接导体、以及第二引出导体。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由沿操作面的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构成,在操作面中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由沿第二方向伸长的形状构成,沿第一方向隔开间隔配置。第一绝缘层在与操作面正交的方向被配置在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与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之间。第一引出导体的终端被配置在操作面的第一方向的一个端边,与该终端相反侧的端部和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连接。操作面侧布线导体由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端部沿第二方向突出了规定长度的形状构成。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相对于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隔着第二绝缘层针对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每一个形成并形成为比操作面侧布线导体的宽度宽。层方向连接导体由将操作面侧 布线导体和背面侧布线导体连接的形状构成。第二引出导体由将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引出至操作面的第一方向的一个端边的形状构成。
在该结构中,当俯视操作面时,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引出用的导体图案的大致整体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重叠。由此,能够不使引出用的导体图案的宽度变窄地在俯视操作面的状态下减小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用的引出导体的形成区域。尤其即便是将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都从操作面中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伸长方向的端边引出的结构的情况,也能够不使引出用的导体图案的宽度变窄地减小操作面。
另外,优选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为以下那样的结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一引出导体、操作面侧布线导体、背面侧布线导体、背面侧布线导体以及第二引出导体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具有透光性的触摸面板。而且,通过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引出用的导体图案的可视化,能够实现外观优良的触摸面板。
另外,优选在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中,层方向连接导体也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在该结构中,能够进一步实现整体透光性优良的触摸面板。
另外,在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中,层方向连接导体也可以是贯通第二绝缘层的贯通导体。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用贯通导体,能够减小俯视操作面的状态下的仅形成有引出用的导体的区域。
另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也可以为以下的结构。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在第二绝缘层的同一平面上排列形成。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分别通过线状导体连接。通过将第二绝缘层的形成有线状导体的区域折弯,来夹着第二绝缘层配置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多个背面侧布线导体,由 线状导体实现了操作面侧布线导体和层方向连接导体。
在该结构中,能够不使用贯通导体地减小俯视操作面的状态下的仅形成有引出用的导体的区域。另外,可以只是简单的折弯加工即可,能够容易地制造。
另外,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在第二绝缘层的同一平面上排列形成。通过夹着第一绝缘层将第二绝缘层中的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形成区域和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形成区域的中间位置折弯,来夹着第一绝缘层配置多个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的形成区域和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
在该结构中,能够将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以及背面侧布线导体形成于一张绝缘板。由此,制造工序简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触摸面板中,优选在多个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和背面侧布线导体之间配置屏蔽导体。
在该结构中,能够减小由第一、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检测的检测电压受到背面侧布线导体的影响。由此,能够使操作面尽可能小面积化且实现高精度的触摸位置检测。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降低触摸检测性能地尽可能小面积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表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后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折弯处理前的俯视 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折弯处理前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表面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后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侧面剖视图。其中,图1、图2、图3、图4省略了绝缘性的保护膜,但在现实的使用中具备该绝缘性的保护层。另外,在图1至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地图示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适当夸张地表示了各尺寸、特别是厚度方向的尺寸。
触摸面板10具备平板状的绝缘层101。该绝缘层10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绝缘层”。
绝缘层101俯视时为矩形状。由在第一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向与该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端边901、902、和在第二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并向与该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端边903、904形成绝缘层101的外周边。
绝缘层101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例如,由PET、PEN、PLA、丙烯酸树脂等材料构成。其中,对绝缘层101的材料而言,透光性越高越好。
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B、11C、11D(以下,在概括的情况下称为11A~11D)如图1、图2所示那样,形成在绝缘层101的一个主面(平板面)。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由ITO、ZnO、银纳米线电极、碳纳米管、石墨烯等透明电极形成。或者,由以聚噻吩、聚苯胺为主成分的有机系的透明电极形成。
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由沿第一方向伸长的长条状构成。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由宽幅部和窄幅部沿第一方向(长条方向)交替连接的形状构成。
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的第一方向的两端是宽幅部。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的端边901侧的端的宽幅部被形成为尽可能接近端边901。根据被嵌入触摸面板10的边框(Bezel)的宽度、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的制造位置精度、触摸面板10的组装精度来适当地设定该距离。
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沿第二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形成。
第一引出导体12A、12B、12C、12D(以下,在概括的情况下称为12A~12D)由具有规定的导体宽度的线状导体构成。第一引出导体12A~12D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同样地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其中,优选第一引出导体12A~12D和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为相同的材料,通过为相同的材料而能够同时形成。
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的一端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的端边902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即,第一引出导体12A的一端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的端边902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第一引出导体12B的一端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B的端边902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第一引出导体12C的一端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C的端边902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第一引出导体12D的一端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D的端边902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
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的另一端大致到达绝缘层101的端边902。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该排列间隔比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的排列间隔短。根据这样的引出方式,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的长度被形成为尽可能短。
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B、21C、21D、21E(以下,在概括的情况下称为21A~21E)如图1、图2所示那样形成在绝缘层101的另一主面(平板面)。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由具有透 光性的材料形成。例如,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由ITO、ZnO、银纳米线电极碳纳米管、石墨烯等透明电极形成。或者,由以聚噻吩、聚苯胺为主成分的有机系的透明电极形成。
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由沿第二方向伸长的长条状构成。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由宽幅部和窄幅部沿第二方向(长条方向)交替连接的形状构成。
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第二方向的两端为宽幅部。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端边903侧的端的宽幅部和端边904侧的端的宽幅部都被形成为尽可能接近端边903、904。根据被嵌入触摸面板10的边框的宽度、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制造位置精度、后述的操作面侧布线导体、贯通导体的制造精度、触摸面板10的组装精度来适当地设定该距离。
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沿第一方向隔开规定间隔排列形成。此时,在俯视触摸面板10(从与绝缘层101的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和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被形成为各自的窄幅部重叠。
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B、22C、22D、22E(以下,在概括的情况下称为22A~22E)由从各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宽幅部沿第二方向突出规定量的形状构成。具体而言,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由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的端边904侧的端的宽幅部向端边904方向突出的形状构成。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B由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B的端边903侧的端的宽幅部向端边903方向突出的形状构成。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C由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C的端边904侧的端的宽幅部向端边904方向突出的形状构成。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D由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D的端边903侧的端的宽幅部向端边903方向突出的形状构成。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E由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E的端边904侧的端的宽幅部向端边904方向突出的形状构成。
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E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同样地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其中,优选操作面侧布线导体 22A~22E和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为相同的材料,通过为相同的材料而能够同时形成。
绝缘层102夹着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以及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E被配置在与绝缘层101相反侧。换言之,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以及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E由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被绝缘层101和绝缘层102夹着的结构构成。
绝缘层102也与绝缘层101同样地俯视时为矩形状。绝缘层102可以是俯视时与绝缘层101大致相同的形状。绝缘层102也与绝缘层101同样地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例如,由PET、PEN、PLA、丙烯酸树脂等材料构成。其中,对绝缘层102的材料而言,也是透光性越高越好。
屏蔽导体40被配置在绝缘层102的与形成有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以及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E的面相反侧的面。屏蔽导体40跨越绝缘层102的大致整个面而形成。屏蔽导体40与上述的各导体同样地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
绝缘层103夹着屏蔽导体40被配置在与绝缘层102相一侧。换言之,屏蔽导体40由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被绝缘层102和绝缘层103夹着的结构构成。
绝缘层103也与绝缘层101、102同样地俯视时为矩形状。绝缘层103可以是俯视时与绝缘层101、102大致相同的形状。绝缘层103也与绝缘层101、102同样地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构成,例如由PET、PEN、PLA、丙烯酸树脂等材料构成。其中,对绝缘层103的材料而言,也是透光性越高越好。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B、31C、31D、31E(以下,在概括的情况下称为31A~31E)如图1、图3所示那样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例如,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由ITO、ZnO、银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等透明电极形成。或者,由以聚噻吩、聚苯胺为主成分的有机系的透明电极形成。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主要由沿第一方向伸长的长条状构成。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被形成为比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E的宽度宽。以面积尽可能大的形状形成了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
以俯视触摸面板10时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形状形成了背面侧布线导体31A。以俯视触摸面板10时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B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形状形成了背面侧布线导体31B。以俯视触摸面板10时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C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形状形成了背面侧布线导体31C。以俯视触摸面板10时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D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形状形成了背面侧布线导体31D。以俯视触摸面板10时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E的形成区域重叠的形状形成了背面侧布线导体31E。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B、31C由宽度在中途发生变化的形状构成,端边901侧的区域比端边902侧的区域宽度宽。另外,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可以是从越远离距离端边902的位置被引出,各自的宽度越宽。例如,如图3所示,在沿第一方向的大致相同的位置,背面侧布线导体31A的宽度WA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宽度WB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宽度WB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宽度WC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宽度WC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D的宽度WD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D的宽度WD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E的宽度WE宽。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因引出的长度的不同引起的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间的电阻值之差。由此,能够减小因位置引起的检测电压之差,能够提高检测性能。
第二引出导体32A、32B、32C、32D、32E(以下,在概括的情况下称为32A~32E)由具有规定的导体宽度的线状导体构成。第二引出导体32A~32E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同样地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其中,优选第二引出导体32A~32E和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为相同的材料,通过为相同的材料而能够同时形成。
第二引出导体32A~32E的一端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端边902侧的端连接。即,第二引出导体32A的一端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A的端边902侧的端连接。第二引出导体32B的一端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端边902侧的端连接。第二引出导体32C的一端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端边902侧的端连接。第二引出导体32D的一端与背面 侧布线导体31D的端边902侧的端连接。第二引出导体32E的一端与背面侧布线导体31E的端边902侧的端连接。
第二引出导体32A~32E的另一端大致到达端边902。第二引出导体32A~32E的另一端沿第二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该排列间隔可以与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的排列间隔大致相同。在俯视触摸面板10时,第二引出导体32A~32E被配置成与第一引出导体12A~12D排列。
贯通导体23A~23E分别形成为将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22E和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连接。具体而言,以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A贯通背面侧布线导体31A的形状形成了贯通导体23A。以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B贯通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形状形成了贯通导体23B。以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C贯通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形状形成了贯通导体23C。以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D贯通背面侧布线导体31D的形状形成了贯通导体23D。以沿触摸面板10的厚度方向从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2E贯通背面侧布线导体31E的形状形成了贯通导体23E。
通过在贯通孔填埋银膏或银纳米线来形成贯通导体23A~23E。由此,贯通导体23A~23E也具有透光性。
在这样的结构中,若操作者接触触摸面板10的表面,则接触位置或接近于接触位置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和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通过获取因该变化而产生的检测电压,能够检测触摸位置。
而且,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操作面侧,即使是从作为第一方向的一端的端边902获取在沿第一方向伸长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与沿第二方向伸长的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间产生的检测电压的结构,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引出用的导体图案也几乎都形成在触摸面板10的背面侧。由此,可以不像以往那样将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引出用的导体图案配置到俯视观察触摸面板10时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以及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形成区域的周围。由此,能 够在俯视触摸面板10时实现小面积化。
并且,由于能够增宽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引出用的导体图案的宽度(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宽度),所以能够降低引出用的导体图案的电阻值。由此,能够使检测电压不容易衰减,提高检测性能。
另外,由于还能够增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宽度,所以能够使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厚度变薄。由此,能够抑制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可视化,可形成外观优良的触摸面板10。
此外,虽然也能够省略屏蔽导体40,但通过配置屏蔽导体40,能够抑制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对在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和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中产生的电压造成的影响。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触摸位置的检测精度。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折弯处理前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侧面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10A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导体11A~11D、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10相同。因此,省略这些构成要素的具体说明。
绝缘层101A被配置在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以及第一引出导体12A~12D、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之间。
针对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在与绝缘层101A相反侧配置有绝缘层104。绝缘层104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绝缘层102同样地具有透光性。绝缘层104由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绝缘层102的两倍的面积构成。此时,绝缘层104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绝缘层102的端边904所对应的侧扩展的形状。因此,绝缘层104的沿第二方向的从端边903A至端边904A为止的距离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绝缘层102的沿第二方向的从端边903至端边904为止的距离的二倍。在沿该第二方向 的中央,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线设为中央线910,而且,从绝缘层104的中央线910开始端边903A侧成为第一区域911,从绝缘层104的中央线910开始端边904A侧成为第二区域912。第一区域911的面积和第二区域912的面积大致相同。
上述的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以及第一引出导体12A~12D、和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如图6所示那样形成在第一区域911。
连接导体24A~24E从绝缘层104的第一区域911至第二区域912,跨越中心线910而形成。连接导体24A~24E是沿第二方向伸长的长条状。连接导体24A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的中心线910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连接导体24B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B的中心线910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连接导体24C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C的中心线910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连接导体24D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D的中心线910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连接导体24E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E的中心线910侧的端的宽幅部连接。连接导体24A~24E也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此时,连接导体24A~24E可以是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相同的材料。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和第二引出导体32A~32E如图6所示,形成在绝缘层104的第二区域912。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和第二引出导体32A~32E形成在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相同的面。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也由具有透光性的材料形成。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主要由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构成。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被形成为比连接导体24A~24E的宽度宽。在第二区域912中,以面积尽可能大的形状形成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沿第一方向伸长的部分从中央线910侧开始沿第二方向按背面侧布线导体31E’、背面侧布线导体31D’、背面侧布线导体31C’、面侧布线导体31B’、背面侧布线导体31A’的顺序依次排列。
背面侧布线导体31A’的一端与连接导体24A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出导体32A连接。而且,对背面侧布线导体31A’而言,连接导体24A侧(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二方向伸长的形状,第二引出导体32A侧(另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
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一端与连接导体24B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出导体32B连接。而且,对背面侧布线导体31B’而言,连接导体24B侧(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二方向伸长的形状,第二引出导体32B侧(另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
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一端与连接导体24C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出导体32C连接。而且,对背面侧布线导体31C’而言,连接导体24C侧(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二方向伸长的形状,第二引出导体32C侧(另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
背面侧布线导体31D’的一端与连接导体24D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出导体32D连接。而且,对背面侧布线导体31D’而言,连接导体24D侧(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二方向伸长的形状,第二引出导体32D侧(另一端侧)的部分为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
背面侧布线导体31E’的一端与连接导体24E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引出导体32E连接。背面侧布线导体31E’为沿第一方向伸长的形状。
第二引出导体32A~32E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是根据需要而具有弯曲部的线状导体,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端边902A的附近,各自的端部形成为沿第二方向以规定间隔排列。
此外,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D’的向第二方向伸长的部分的宽度可以比向第一方向伸长的部分长。
并且,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可以是越从远离端边902A的位置被引出,沿第一方向伸长的部分各自的宽度越宽。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背面侧布线导体31A’的宽度WA’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宽度WB’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B’的宽度WB’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宽度WC’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C’的宽度WC’比背面侧布线导体31D’的宽度WD’宽,背面侧布线导体31D’的宽度WD’比 背面侧布线导体31E’的宽度WE’宽。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因引出的长度的不同引起的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间的电阻值之差。由此,能够减轻因位置引起的检测电压之差,能够提高检测性能。
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按照沿中心线910将绝缘层104的未形成导体的面彼此贴合的方式折弯,能够形成如图5、图7所示那样在俯视时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面积、且各导体由相同的层结构构成的触摸面板10A。其中,在该折弯时,通过在绝缘层104被折弯而重叠的区域配置屏蔽导体40,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0相同的层结构。
而且,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不使用贯通导体而仅通过绝缘层的折弯,在电学上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0相同的结构。由此,能够以更简单的工序制造触摸面板。
另外,由于能够在绝缘层的同一平面上一并形成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连接导体、背面侧布线导体、以及第二引出导体,所以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其中,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银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或者以聚噻吩、聚苯胺为主成分的弯曲性较强的电极作为透明电极。另外,为了避免电极的折弯部因电极的破损引起的导通不良,有时对弯曲部附加少量的导电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触摸面板的折弯处理前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0B通过对绝缘层105形成所有的导体并折弯来形成触摸面板,基本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0A相同。因此,仅针对不同的地方详细进行说明。
绝缘层105由针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绝缘层104沿第一方向从第一区域911开始扩张相同面积量而具备第三区域913的形状构成。第一区域911和第三区域913的边界线成为中心线920B。
在区域913形成有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和第一引出导体12A~12D。此时,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相对于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形成在端边901B侧(与中心线911B相反侧)。
在这样的结构中,按照沿中心线910B将绝缘层105的未形成导体 的面彼此贴合的方式折弯,并且按照沿中心线920B将绝缘层105的形成有导体的面彼此贴合的方式折弯。此时,在沿中心线910B将绝缘层105的未形成导体的面彼此贴合的一侧配置屏蔽导体40,在将绝缘层105的形成有导体的面彼此贴合的一侧配置绝缘层101。
由此,能够形成在俯视时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面积、且各导体由相同的层结构构成的触摸面板10B。
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构结构,也能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不使用贯通导体而仅通过绝缘层的折弯,在电学上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10相同的结构。由此,能够以更简单的工序制造触摸面板。
另外,由于能够在绝缘层的同一平面上一并形成所有导体,所以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其中,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银纳米线、碳纳米管、石墨烯,或者以聚噻吩、聚苯胺为主成分的弯曲性较强的电极作为透明电极。另外,为了避免电极的折弯部因电极的破损引起的导通不良,有时对弯曲部附加少量的导电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与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等相同的面形成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和第一引出导体12A~12D的例子,但也可以在绝缘层105的相反面形成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第一引出导体12A~12D。该情况下,不需要另外夹持绝缘层101,可进一步简化制造。
另外,在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夹持屏蔽导体40的结构,但也可以在绝缘层的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的里面预先形成图案。
附图标记说明:10、10A、10B...触摸面板;101、102、103、104...绝缘层;11A~11D...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2A~12D...第一引出导体;21A~21E...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2A~22E...操作面侧布线导体;23A~23E...贯通导体;24A~24E...连接导体;31A~31E、31A’~31E’...背面侧布线导体;32A~32E...第二引出导体;40...屏蔽导体;901、902、903、904、901A、902A、903A、904A...端边;910、910B、920B...中央线;911...第一区域;912...第二区域;913...第三区域。

触摸面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触摸面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触摸面板.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触摸面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触摸面板.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触摸面板(10)由在厚度方向依次配置了第一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11A11D)、绝缘层(101)、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绝缘层(102)、屏蔽导体(40)、绝缘层(103)、以及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的构造构成。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和背面侧布线导体(31A31E)通过在第二静电电容检测用导体(21A21E)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附近形成的贯通导体(23A23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