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806110.7(22)申请日 2014.12.23F16C 35/04(2006.01)(71)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北京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 11 号(72)发明人 王玉超 林福严 郁信波 袁文明(54) 发明名称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它包括:支撑外圈,其三等分处均开有螺纹孔和刻度线,所述螺纹孔与三根刻有四等分刻度线的螺纹加载柱相配合可实现三根加载柱等距进退 ;扇形块组件,每两块之间留有间隙,其内圈与轴承外圈贴合,外圈顶部与压簧及导杆组件连接。
2、,配合三根加载柱等距进退实现轴承圆周径向力的加载与卸载;压力传感器,其坐落在所述扇形块顶部用于测量加载力。本发明轴承座能够模拟轴承与轴承座在采用不同配合制时的配合应力的大小,应用于轴承在不同配合应力下摩擦力矩的实验研究。(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55017 A(43)申请公布日 2015.03.25CN 104455017 A1/1 页21.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包括 :支撑外圈、加载柱、压簧、导杆、扇形块、准心架及压力传感器,所述准心架安装在支撑。
3、外圈一侧,所述支撑外圈三等分处开有螺纹孔,三根带螺纹加载柱内部开有通孔,导杆能够在所述通孔内滑动 ;所述导杆端部与扇形块顶部进行螺纹连接,压簧位于所述加载柱与扇形块之间 ;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加载力。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支撑外圈,其特征在于 :三等分处均有刻度线及螺纹孔。3.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加载柱,其特征在于 :表面攻有螺纹,内部开有通孔,四等分处均刻有刻度线,与所述支撑外圈上的螺纹孔进行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导杆,其特征在于 :一端攻有螺纹,且与所述加载柱内部通孔相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扇形块,其特征在于 :顶部铣有圆形凹槽,且凹槽底部开有螺纹孔。6.根据权。
4、利要求 1 所述压簧,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加载柱底部与所述扇形块顶部圆形台阶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准心架,其特征在于 :与支撑外圈一侧贴合,且支脚外圆弧线与所述支撑外圈的外圆重合。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顶部扇形块的凹槽内。9.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其特征在于 :所有部件材质均为不锈钢。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5017 A1/3 页3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滚动轴承摩擦磨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背景技术0002 滚动轴承是机械传动中减小系统摩擦磨损的部件,广泛应用于各种。
5、旋转轴系中。轴承摩擦力矩对轴系的工作寿命,旋转精度,运动平稳性具有较大的影响。轴承的旋转阻力作为系统摩擦阻力的组成部分,其大小直接与系统功耗及运行成本相关,特别是对轴承旋转阻力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因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不同配合应力而造成轴承摩擦力矩发生变化的现象将使得轴系性能降低,甚至检测不达标。0003 但是,关于能够模拟轴承在不同配合应力下摩擦力矩变化的实验装置尚未出现,所以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为止很少,甚至空白。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座,它能够给轴承施加圆周径向力来模拟轴承与轴承座之间的不同配合应力。0005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轴承座,其包括 。
6、:支撑外圈,其三等分处均开有螺纹孔和刻度线,在所述支撑外圈底部另开有一螺纹孔与基座通过螺栓连接 ;加载柱,其表面攻有螺纹,且在四等分处刻有四条刻度线,所述加载柱底部开有通孔,使得导杆能够在其内部滑动 ;扇形块,内圈与轴承外圈贴合,外圈与压簧、导杆及加载柱一并组成加载组件 ;准心架,其与所述支撑外圈一侧通过螺钉连接,中心与所述支撑外圈的中心同轴 ;压力传感器,其坐落于所述扇形块的圆形凹槽里,用于测量加载力。0006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外圈底部为一平面,并开有螺纹孔。0007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载柱一端开有垂直于轴线的通孔。0008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有扇形块。
7、内圈一侧留有挡边,且三个扇形块之间留有小间隙。0009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扇形块顶部铣有圆形凹槽,且凹槽底部开有螺纹孔。001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簧一端坐落于扇形块顶部的圆形台阶里,另一端插入所述支撑外圈三等分处的螺纹孔里与所述加载柱底部接触。001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杆在加载柱通孔里滑动,其一端与所述扇形块顶部螺纹连接。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轴承座能够实现滚动轴承圆周径向力加载、卸载及测量,进而能够模拟轴承与轴承座之间不同的配合应力。附图说明说 明 书CN 104455017 A2/3 页4001。
8、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0014 图 1 为本发明的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的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0015 图 2 为图 1 所示的轴承座 A-A 方向的剖视图。0016 图 3 为图 1 所示的轴承座 B-B 方向的剖视图。0017 图 4 为图 1 所示的轴承座的后视图。0018 图 5 为图 1 所示轴承座所提供的扇形块 15 的立体示意图。0019 图 6 为图 5 所示的顶部扇形块 C-C 方向的剖视图。0020 图 7 为图 1 所示轴承座所提供的其余两扇形块 16 的立体示意图。002。
9、1 图 8 为图 7 所示的其余扇形块 D-D 方向的剖视图。0022 图 9 为图 1 所示轴承座所提供的加载柱立体示意图。0023 图 10 为图 9 所示的加载柱 F-F 方向的剖视图。0024 图 11 为图 1 所示轴承座所提供的导杆 14 立体示意图。0025 图 12 为图 1 所示轴承座所提供的其余两导杆 17 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6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0027 本发明轴承座100。
10、包括支撑外圈10,加载柱11,螺母12,压簧13,导杆14、17,扇形块 15、16,准心架 18,压力传感器 19。上述支撑外圈 10 的三等分出可有三条同样的刻度线101 及三个同尺寸的螺纹孔 104,其底部平面 102 开有与基座起连接作用的螺纹孔 103。所述三根同样的加载柱 11 与支撑外圈 10 的三个螺纹孔相互旋合,且其螺纹表面 111 四等分处刻有四条同样的刻度线 112,底部和顶部分别开有相互垂直的通孔 114 及 113。上述压簧13 一端插入支撑外圈 10 的螺纹孔里与加载柱 11 的底部接触,另一端坐落在扇形块 16 顶部的圆形台阶里 161 或导杆 14 端部的平面 。
11、142 上。所述导杆 14 圆柱部分 141 插入加载柱11 的底部通孔里,另一端顶部 143 与压力传感器 19 相接触。所述导杆 17 圆柱部分 171 插入加载柱 11 的底部通孔里,另一螺纹端 172 与扇形块 16 的顶部螺纹孔 162 相互旋合。上述准心架 18 与所述支撑外圈 10 的一侧 105 靠螺钉 182 连接,具体地,其两根同样支脚 181的端部与支撑外圈的外圆重合,支脚 183 端部与支撑外圈 10 底部平面 102 平行且贴合。上述压力传感器 19 坐落在扇形块 15 顶部带豁口的圆形凹槽 151 内。0028 进一步地,上述支撑外圈 10 底部的螺纹孔 103 通。
12、过与基座之间的螺纹连接,可实现轴承座 100 垂直方向上的高度调节。0029 所述准心架 18,其作用在于保证在轴承装入之后支撑外圈 10 与扇形块组件之间的同心度。0030 所述扇形块 14、17,其内圆车有轴承挡边 152、163,其作用在于防止轴承轴向窜动,其内圈表面 153、164 与轴承外圈表面贴合。0031 所述压力传感器 19,其平面底部朝下放置,带测头端朝上放置,且其线缆可通过豁口 154 甩出。说 明 书CN 104455017 A3/3 页50032 所述加载柱 11,其端部垂直于轴线的通孔 113 用于杠杆旋拧。0033 在使用过程中,预先将轴装入轴承,然后再装入轴承座,。
13、并以准心架为基准调节加载柱使轴承与支撑外圈同心,同时记录下压力传感器的初始值及三根加载柱上的刻度线的位置。为实现三根加载柱的加载力能够细分且力值相同,可依次令每根加载柱以四分之一螺距的倍数先后旋进即可。然后,通过将上述压力传感器的值乘以三便可得到轴承外圈的圆周径向加载力。0034 本发明圆周径向力加载轴承座能够模拟轴承与轴承座在采用不同配合制时的配合应力的大小,应用于轴承在不同配合应力下摩擦力矩的实验研究。0035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说 明 书CN 104455017 A1/3 页6图1图2图3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55017 A2/3 页7图5图6图7图8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55017 A3/3 页8图9图 10 图 11图 12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45501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