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容量式叶片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变容量式叶片泵.pdf(4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482807.3(22)申请日 2014.09.192013-194392 2013.09.19 JPF04C 14/22(2006.01)(71)申请人日立汽车系统转向器株式会社地址日本埼玉县(72)发明人熊坂悟多 饭岛正昭 内田由纪雄村松聪(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代理人岳雪兰(54) 发明名称可变容量式叶片泵(57)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在将排出端口(44)的终止端(D)和吸入端口(43)的起始端(A)之间作为第一禁闭区域,将吸入端口的终止端(B)和排。
2、出端口的起始端(C)之间作为第二禁闭区域,将吸入端口的起始端和排出端口的终止端的周向中间点作为基准点,将与转子(6)的驱动轴(5)的旋转轴(O)直角相交并通过基准点的线作为基准线时,形成在泵构件收容部的内周侧的凸轮支承面(93)以与基准线的最短距离从第二禁闭区域侧向第一禁闭区域侧变小的方式形成,定子(8)形成为:在定子(8)的偏心量最大时,在第二禁闭区域侧,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30页 附图10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4454518 A(43)申请公。
3、布日 2015.03.25CN 104454518 A1/3页21.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壳,其具有泵构件收容部;驱动轴,其被轴支承在所述泵壳上;转子,其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狭缝;多个叶片,其进出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狭缝中;凸轮支承面,其形成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的内周侧;定子,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内以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上滚动,形成为环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泵室;吸入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吸入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的相反侧;排出口。
4、,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排出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侧;定子控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在将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离开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吸入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吸入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终止端,将离开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排出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排出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将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和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一禁。
5、闭区域,将所述吸入口的终止端和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二禁闭区域,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作为周向时,将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和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在所述周向上的中间点作为基准点,将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直角相交并通过所述基准点的线作为基准线,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将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化率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将所述定子配置为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一致时,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中的、与所述基准线相交的一对点中的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的点作为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0度,将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定义为,在所述定子。
6、的内周面的各个点处,沿着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所述角度向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增加,并且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1周为360度,此时,所述凸轮支承面以与所述基准线的最短距离从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向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变小的方式形成,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80度的点处,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为负值。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
7、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时的最大值为负值。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4518 A2/3页3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容积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该增加时的最大值的值为负值。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减少之后增加,之后再次减少,再之后再次增加,再之后再次减少。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
8、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减少之后增加,之后再次减少,再之后再次增加,再之后再次减少。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减少之后增加,之后再次减少,再之后再次增加,再之后再次减少。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两次减少中的一次的最小值为正值。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
9、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与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对应的位置,所述容积变化率为正值。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所述容积变化率为正值。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所述容积变化。
10、率为负值。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相对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的位置,所述容积变化率的值为负值。13.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壳,其具有泵构件收容部;驱动轴,其被轴支承在所述泵壳上;转子,其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狭缝;多个叶片,其进出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狭缝中;凸轮支承面,其形成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的内周侧;定子,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内以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上滚动,形成为权 利 要 求 书CN 10。
11、4454518 A3/3页4环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泵室;吸入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吸入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的相反侧;排出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排出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侧;定子控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在将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离开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吸入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吸入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
12、口的终止端,将离开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排出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排出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将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和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一禁闭区域,将所述吸入口的终止端和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二禁闭区域,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作为周向时,将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和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在所述周向上的中间点作为基准点,将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直角相交并通过所述基准点的线作为基准线,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在将所述定子配置为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一致时,。
13、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中的、与所述基准线相交的一对点中的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的点作为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0度,将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定义为,在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各个点处,沿着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所述角度向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增加,并且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1周为360度,此时,所述凸轮支承面以与所述基准线的最短距离从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向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变小的方式形成,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容积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与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对应的。
14、位置,所述容积变化率为负值。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容积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该增加时的最大值的值为负值。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将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化率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时的最大值为负值。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特征在于,所述。
15、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所述容积变化率为负值。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454518 A1/30页5可变容量式叶片泵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背景技术0002 以往公知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其将叶片可进出地收容在转子的狭缝中,且使形成在定子内周面、转子外周面和叶片之间的泵室的容积变化。专利文献1记载了与上述说明的技术相关的一例。000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7777号公报0004 在上述的现有装置中,在低速旋转时,泵室内的压力急剧上升,存在想要进一步抑制所谓的冲击压的需求。发明内容0005 本。
16、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0006 在本发明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在将排出口的终止端和吸入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一禁闭区域,将吸入口的终止端和排出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二禁闭区域,将吸入口的起始端和排出口的终止端的周向中间点作为基准点,将与转子的驱动轴的旋转轴直角相交并通过基准点的线作为基准线时,形成在泵构件收容部的内周侧的凸轮支承面以与基准线的最短距离从第二禁闭区域侧向第一禁闭区域侧变小的方式形成,定子形成为:在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第二禁闭区域侧,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后再次增加。0007 因此,在本发明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中,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
17、压。0008 具体而言,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包括:泵壳,其具有泵构件收容部;驱动轴,其被轴支承在所述泵壳上;转子,其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狭缝;多个叶片,其进出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狭缝中;凸轮支承面,其形成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的内周侧;定子,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内以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上滚动,形成为环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片一起形成多个泵室;吸入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吸入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的相反侧;排出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
18、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排出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侧;定子控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泵壳上,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在将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离开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吸入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吸入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终止端,将离开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排出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排出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将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和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一禁闭区域,将所述吸入口的终。
19、止端和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二禁闭区域,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说 明 书CN 104454518 A2/30页6向作为周向时,将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和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在所述周向上的中间点作为基准点,将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直角相交并通过所述基准点的线作为基准线,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将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化率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将所述定子配置为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一致时,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中的、与所述基准线相交的一对点中的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的点作为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0度,将所述定子轮廓定义。
20、用的角度定义为,在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各个点处,沿着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所述角度向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增加,并且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1周为360度,此时,所述凸轮支承面以与所述基准线的最短距离从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向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变小的方式形成,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0009 根据技术方案1,凸轮支承面为所谓的顺向倾斜,因此能够在定子偏心量最大时抑制在第二禁闭区域中的压缩率,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另外,在定子内周面为正圆形状的正圆凸轮的情况下,在第二禁闭区域,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一旦开始减少则为单调减少,压缩。
21、速度过快,而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即使暂时开始减少也将再次转为增加,因此能够使压缩速度平缓,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0010 技术方案2是技术方案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80度的点处,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为负值。0011 根据技术方案2,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值为负、即处于压缩工序,因此能够抑制高速旋转时的气蚀。0012 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2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时的最大值。
22、为负值。0013 根据技术方案3,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再次增加时的最大值越大,偏心量小时的膨胀率也越大,因此,通过使该最大值为负值,能够抑制偏心量小时的膨胀,其结果,能够抑制气蚀。0014 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2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容积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该增加时的最大值的值为负值。0015 根据技术方案4,与半径变化率同样,容积变化率再次增加时的值为负值,由此能够抑制偏心量小时的膨胀,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蚀。0016 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
23、2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减少之后增加,之后再次减少,再之后再次增加,再之后再次减少。0017 根据技术方案5,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即使暂时开始减少也将两次转为增加,因此能够使压缩速度和膨胀速度平缓,能够抑制冲击压或气蚀。0018 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5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说 明 书CN 104454518 A3/30页7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减少之后增加,之后再次减少,再之后再次增加,再之后再次减少。0019 根据技术方案6,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即使暂时开始减。
24、少也将两次转为增加,因此能够使压缩速度平缓,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0020 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5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减少之后增加,之后再次减少,再之后再次增加,再之后再次减少。0021 根据技术方案7,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即使暂时减少、再开始增加也将两次转为减少,因此能够使膨胀速度平缓,能够抑制高速旋转时的气蚀。0022 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2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两次减少中的一次的最小值为正值。002。
25、3 根据技术方案8,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两次减少中的一次的最小值为正值,因此压缩速度变得平缓,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0024 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2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与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对应的位置,所述容积变化率为正值。0025 根据技术方案9,开始与排出口(凹槽)连通的点处的容积变化率为正值,因此压缩速度平缓,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0026 技术方案10是在技术方案2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
26、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所述容积变化率为正值。0027 根据技术方案10,在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容积变化率也为正值,因此压缩速度平缓,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0028 技术方案11是在技术方案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所述容积变化率为负值。0029 根据技术方案11,在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容积变化率也为负值,因此膨胀速度平缓,能。
27、够抑制高速旋转时的气蚀。0030 技术方案12是在技术方案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相对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的位置,所述容积变化率的值为负值。0031 根据技术方案12,开始与排出口(凹槽)连通的点处的容积变化率为负值,因此,能够施以所谓的预压缩,能够抑制与排出口连通时的压力变化,实现对异响的抑制。0032 另外,技术方案13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式叶片泵,该可变容量式叶片泵包括:泵壳,其具有泵构件收容部;驱动轴,其被轴支承在所述泵壳上;转子,其设置在所述泵壳内,由所述驱动轴驱动旋转,。
28、并且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狭缝;多个叶片,其进出自如地设置在所述狭缝中;凸轮支承面,其形成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的内周侧;定子,其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泵构件收容部内以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上滚动,形成为环状,在内周侧与所述转子及所述叶说 明 书CN 104454518 A4/30页8片一起形成多个泵室;吸入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吸入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的相反侧;排出口,其形成在所述泵壳上,在所述多个泵室中的容积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减少的排出区域中开口,相对于所述驱动轴来说配置在所述凸轮支承面侧;定子控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泵壳上,。
29、控制所述定子相对于所述转子的偏心量;在将伴随所述转子的旋转而离开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吸入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吸入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吸入口的终止端,将离开所述吸入区域的所述叶片与所述排出口最开始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将处于所述排出区域的所述叶片最后与所述排出口发生重叠的点作为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将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和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一禁闭区域,将所述吸入口的终止端和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之间作为第二禁闭区域,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作为周向时,将所述吸入口的起始端和所述排出口的终止端在所述周向上的中间点。
30、作为基准点,将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直角相交并通过所述基准点的线作为基准线,将所述多个泵室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容积变化率作为容积变化率,在将所述定子配置为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一致时,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中的、与所述基准线相交的一对点中的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的点作为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0度,将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定义为,在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各个点处,沿着所述定子的内周面,所述角度向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增加,并且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1周为360度,此时,所述凸轮支承面以与所述基准线的最短距离从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向所述第一禁闭区域侧变小的方式形成,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
31、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容积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0033 根据技术方案13,凸轮支承面为所谓的顺向倾斜,因此能够在定子偏心量最大时抑制在第二禁闭区域中的压缩率,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另外,根据技术方案13记载的发明,容积变化率即使暂时开始减少也将再次转为增加,因此能够使压缩速度平缓,能够抑制低速旋转时的冲击压。0034 技术方案14是在技术方案13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与所述排出口的起始端对应的位置,所述容积变化率为负值。0035 根据技术方案14,开始与排出口(凹槽)连通的点处的容积变化率为负值,因此,能够。
32、施以所谓的预压缩,能够抑制与排出口连通时的压力变化,实现对异响的抑制。0036 技术方案15是在技术方案13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容积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该增加时的最大值的值为负值。0037 根据技术方案15,与半径变化率同样,容积变化率再次增加时的值为负值,由此能够抑制偏心量小时的膨胀,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蚀。0038 技术方案16是在技术方案13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在将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中心到所述定子的内周面的距离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将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在所述驱动轴的旋转方向上的变化率作为凸轮轮廓半径变化。
33、率时,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时,在所述第二禁闭区域侧,所述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在暂时减少之后再次增加时的最大值为负值。说 明 书CN 104454518 A5/30页90039 根据技术方案16,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再次增加时的最大值越大,偏心量小时的膨胀率也越大,因此,通过使该最大值为负值,能够抑制偏心量小时的膨胀,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气蚀。0040 技术方案17是在技术方案13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基础上,所述定子形成为,在所述定子的偏心量最小时,在所述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所述容积变化率为负值。0041 根据技术方案17,在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为170度的点处,容积。
34、变化率也为正值,因此膨胀速度平缓,能够抑制高速旋转时的气蚀。附图说明0042 图1是应用了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CVT的框图。0043 图2是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内部的剖视图。0044 图3是从z轴正方向侧观察实施例1的板部件()的俯视图。0045 图4是从z轴正方向侧观察实施例1的后机身的图。0046 图5是从z轴负方向侧观察实施例1的前机身的图。0047 图6是表示实施例1的控制部的结构的图。0048 图7是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实施例1的定子和接合环的图。0049 图8是表示实施例1的定子偏心量最大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图。0050 图。
35、9是表示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转速与排出流量的关系的特性图。0051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定子偏心量最小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图。0052 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定子偏心量最大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图。0053 图12是表示实施例4的定子偏心量最小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容积变化率的图。0054 图13是表示实施例5的定子最大偏心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图。0055 图14是表示实施例6的定子最小偏心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凸轮轮廓半径变化率的图。0056 图15是表示实施例7的定子偏心量最大。
36、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容积变化率的图。0057 图16是表示实施例8的定子偏心量最大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容积变化率的图。0058 图17是表示实施例9的定子偏心量最小时相对于定子轮廓定义用的角度的容积变化率的图。0059 附图标记说明0060 1 可变容量式叶片泵;3 控制部(定子控制机构);4 机身(泵壳);5 驱动轴;6 转子;7 叶片;8 定子;40 后机身(泵壳);41 板部件(泵壳);42 前机身(泵壳);43 吸说 明 书CN 104454518 A6/30页10入端口(吸入口);44 排出端口(排出口);61 狭缝;93 凸轮支承面;400 收容孔;A 起始端;。
37、B 终止端;C 起始端;D 终止端;r 泵室。具体实施方式0061 【实施例1】0062 可变容量式叶片泵的结构0063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以下称为“叶片泵”)1的带式无级变速器(CVT)100的一例的框图,以下将对实施例1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以下称为“叶片泵”)1的大体情况进行说明。叶片泵1作为CVT100的液压供给源使用。0064 叶片泵1由内燃机(发动机)的曲轴(未图示)驱动,吸入/排出工作流体。作为工作流体使用液压油,具体来说是ATF(自动变速器油)。液压油(ATF)具有弹性系数大、压力相对于微小的容积变化大幅度变化的性质。0065 在控制阀200内,设置有由。
38、CVT控制单元300控制的各种阀201213。从叶片泵1排出的液压油经由控制阀200被向CVT100的各部分(初级带轮101、次级带轮102、前进离合器103、倒车制动器104、变矩器105、润滑/冷却系统106等)供给。0066 叶片泵1是能够调节每旋转一周排出的流体量(以下称为“泵容量”)的可变容量式,叶片泵1将吸入/排出液压油的泵部2和控制泵容量的控制部3设置为一体的单元。0067 泵部的结构0068 泵部2具有驱动轴5、转子6、叶片7、定子8、接合环9、板部件41、后机身(泵壳)40和前机身(泵壳)42这些主要的构成构件,驱动轴5由曲轴驱动,转子6由驱动轴5驱动旋转,叶片7可进出地收容。
39、在形成在转子6的外周上的多个狭缝61各自之中,定子8包围转子6而配置,接合环9包围定子8而配置,板部件41被配置在定子8及转子6的轴向侧面,与定子8、转子6及叶片7一起形成多个泵室r,后机身(泵壳)40具有收容孔400,将板部件41收容在收容孔400的底部402,并且将定子8、转子6及叶片7收容在收容孔400内,前机身(泵壳)42封闭后机身40的收容孔400,并且与定子8、转子6及叶片7一起形成多个泵室r。0069 图2是从旋转轴方向观察叶片泵1的内部的局部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设置三维正交坐标系,在叶片泵1的径向上设定x轴及y轴,在叶片泵1的旋转轴方向上设定z轴。在叶片泵1的旋转轴O上设置z。
40、轴,在定子8的中心轴P相对于旋转轴O摆动的方向上设置x轴,在与x轴及z轴正交的方向上设置y轴。将图2的纸面上方作为z轴正方向,将P相对于O分离的一侧(相对于第一禁闭区域来说的第二禁闭区域这一侧。参照图3)作为x轴正方向,相对于吸入区域将排出区域这一侧作为y轴正方向。0070 接合环的结构0071 在后机身40上,形成有沿着z轴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收容孔400。在该收容孔400中设置有圆环状的接合环9。0072 接合环9的内周面构成沿着z轴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收容孔90。在收容孔90的x轴正方向侧,形成有与yz平面大致平行的第一平面部91。在收容孔90的x轴负方向侧,形成有与yz平面大致平行的第二平面部92。在第二平面部92的z轴方向大致中央,在x轴负方向侧形成有台阶部920。说 明 书CN 104454518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