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器.pdf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025864 上传时间:2018-08-1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569123.7

申请日:

2014.10.22

公开号:

CN104566740A

公开日:

2015.04.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6/00申请日:20141022|||公开

IPC分类号:

F24F6/00; F24F13/28; F24F13/00

主分类号:

F24F6/00

申请人: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李春培; 孙庸遵

地址:

韩国首尔市

优先权:

10-2013-0127094 2013.10.24 KR

专利代理机构: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72003

代理人:

金相允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加湿器。本发明的加湿器包括:本体,具有排出口;底座,上述本体安装于上述底座,且上述底座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托盘,安装于上述底座,用于储存水;以及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托盘,用于对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具有排出口;
底座,上述本体安装于上述底座,且上述底座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 口;
托盘,安装于上述底座,用于储存水;以及
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托盘,用于对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若上述本体安装于上述底座,则上述本体覆盖上述托盘;
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上述本体的内侧沿着上述托盘的外侧上 升。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本体包括:
壳体组件,用于覆盖上述托盘,以及
外壳,用于覆盖上述壳体组件;
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在上述壳体组件和上述托盘之间流动。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入口的位置低于 轴的位置,上述轴是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转的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滤器组件,与上述盘组件相接触,加湿后的空气通过上述过滤器组件; 以及
风扇,配置于上述过滤器组件的下游。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还包括用于吸 入空气的另一吸入口。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另一吸入口的位置 高于上述底座的吸入口的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另一吸入口的位置 高于轴的位置,上述轴是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转的轴。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还包括吸入过 滤器,上述吸入过滤器用于过滤通过上述另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本体还包括空气 引导件,上述空气引导件向上述盘组件侧引导通过上述另一吸入口吸入的空 气。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以高度为基准的情 况下,上述另一吸入口位于上述排出口和上述底座的吸入口之间。

说明书

说明书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器领域。
背景技术
通常,加湿器是为了提高空气中的湿度而排出包含水分的空气的装置。 上述加湿器可以分为利用超声波振动的超声波加湿器和通过使流动的空气与 水分相接触来使空气包含水分的自然汽化式加湿器。
作为现有文献的韩国公开特许第2012-0136137号公开了加湿空气净化 器。
上述加湿空气净化器在上部壳体的周围的多个部分形成有用于使空气流 入的流入口,并在上部壳体的上侧形成用于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
根据如上所述的加湿空气净化器,随着在上部壳体的周围形成有多个流 入口,流入口向外部完全露出,从而存在美感下降,且异物会通过流入口流 入或使加湿器的内部露出的问题。
并且,通过流入口的异物能够直接向储存有水的下部壳体落下,从而导 致水的污染,而利用污染的水来进行加湿,会存在清洁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美感,且能减少内部的污染的加湿器。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加湿器包括:本体,具有排出口;底座,上述本体安 装于上述底座,且上述底座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托盘,安装于上述 底座,用于储存水;以及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托盘,用于对通过上述吸入口 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若上述本体安装于上述底座,则上述本体可以覆盖上述托盘;通过上述 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可在上述本体的内侧沿着上述托盘的外侧上升。
上述本体可以包括:壳体组件,用于覆盖上述托盘,以及外壳,用于覆 盖上述壳体组件;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可以在上述壳体组件和上述托 盘之间流动。
上述吸入口的位置可以低于轴的位置,上述轴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转。
上述加湿器还可包括:过滤器组件,与上述盘组件相接触,加湿后的空 气通过上述过滤器组件;以及风扇,配置于上述过滤器组件的下游。
上述本体还可以包括用于吸入空气的另一吸入口。
上述另一吸入口的位置可以高于上述底座的吸入口的位置。
上述另一吸入口的位置可以高于轴的位置,上述轴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 转。
上述本体还可以包括吸入过滤器,上述吸入过滤器用于过滤通过上述另 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
上述本体还可以包括空气引导件,上述空气引导件向上述盘组件侧引导 通过上述另一吸入口吸入的空气。
在以高度为基准的情况下,上述另一吸入口可以位于上述排出口和上述 底座的吸入口之间。
根据再一实施方式的加湿器包括:底座,具有吸入口,托盘,安装于上 述底座,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托盘,用于对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 加湿,以及壳体组件,安装于上述底座,并覆盖上述托盘;通过上述吸入口 吸入的空气可以在上述壳体组件和上述托盘之间流动。
上述吸入口的位置可以低于轴的位置,上述轴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转。
上述加湿器还可以包括外壳,上述外壳覆盖上述壳体组件,并具有另一 吸入口。
上述另一吸入口的位置可以高于上述底座的吸入口的位置。
上述另一吸入口的位置可以高于轴的位置,上述轴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 转。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加湿器包括:底座,具有第一吸入口;本体,安装 于底座,并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二吸入口和用于排出加湿空气的排出口; 托盘,安装于上述底座,用于储存水;以及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托盘,用于 对通过上述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上述排出口可以位于上述第一吸入口及第二吸入口的上方。
上述第一吸入口的位置可以低于轴的位置,上述轴用于使上述盘组件旋 转,上述第二吸入口的位置可以高于上述轴的位置。
上述本体包括壳体组件,上述壳体组件安装于上述底座,并覆盖上述托 盘;上述壳体组件和上述托盘可以形成第一吸入流路,通过上述第一吸入口 吸入的空气在第一吸入流路流动。
参照附图及以下的说明,对一个或更多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根据对本发 明的说明、附图及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会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本实施例的盘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本实施例的盘组件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控制框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以下,参照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附图用 于示出实施本发明的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说明为了使本发明 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而提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 想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逻辑结构、机械、电学以及化学上的 变更。为了防止不必要的混淆,将省略对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的内容 的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的具体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分解立 体图。
参照图1以及图2,本实施例的加湿器1包括本体和安装上述本体的底 座12。上述本体包括用于形成外形的外壳1。
并且,上述本体可以包括:托盘14,用于储存水;壳体组件16,在上述 壳体10的内部引导空气的流动;风扇电机组件20,用于使空气流动;控制 单元22,用于控制上述加湿器1的运行;输入面板28,安装于上述风扇电机 组件20的上侧,并接收上述加湿器1的操作指令;以及托盘组件30,安装 于上述托盘14。
并且,上述本体还可以包括装饰部件24,上述装饰部件24与上述外壳 10的上侧相结合。
上述本体可以包括排出口105,上述排出口105用于排出加湿后的空气。
当从上述本体的上表面观察时,上述排出口呈闭环形态。作为一例,上 述排出口105可以呈圆环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外壳10的上部及下部开口。即,上述外壳10包括上侧开口和下侧 开口。
上述外壳10包括吸入格栅102,上述吸入格栅具有用于使空气流入的第 二吸入口103。上述吸入格栅102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上述外壳10相连接。
在上述外壳10的上部开口设有用于使加湿空气通过的通道。
可在上述外壳10的内周面的上侧部形成有用于安装上述风扇电机组件 16的安装端101。
以下,对上述加湿器1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3为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6可以包括:上部壳体161,起到风扇 外壳的作用;中部壳体165,设于上述上部壳体161的下侧,用于向上述上 部壳体161引导加湿空气;以及下部壳体170,设于上述中部壳体165的下 侧,并安装于上述底座12。
上述上部壳体161和上述中部壳体165能够以一体方式形成,上述下部 壳体170能够以能够分离的方式与上述中部壳体165相结合。作为另一例, 上述上部壳体161能够以可分离的方式与上述中部壳体165相结合,上述中 部壳体165和上述下部壳体170能够以一体方式形成。或者,能够由上述上 部壳体161、中部壳体165及下部壳体170以一体方式形成,或者也可以分 别单独制造,并相互结合。
在上述上部壳体161的上端部,紧固部162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在上述 紧固部162形成有紧固孔163。上述紧固部162可以紧固于上述风扇电机组 件20。
在收容于上述外壳10的状态下,上述紧固部162可以安装于上述外壳的 安装端101,并得到支撑。
可在上述中部壳体165设有上述控制单元22。并且,可在上述中部壳体 165设有盘式电机组件190。
上述盘式电机组件190可以包括:盘式电机192,产生用于使上述盘组 件30旋转的动力;电机支架193,设有上述盘式电机192;传递部195,与 上述盘式电机192相连接,用于向上述盘组件30传递上述盘式电机192的动 力。
上述电机支架193与缓冲部件194相结合。在上述中部壳体165形成有 突出部16,上述突出部16插入于上述缓冲部件194。
因此,随着与上述电机支架193相结合的缓冲部件194与上述中部壳体 165相结合,在上述盘式电机192的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被上述缓冲部 件194吸收,从而能够最小化向上述中部壳体165传递的振动。
作为一例,上述传递部195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齿轮。可在上述中部壳 体165形成有用于使上述传递部195通过的开口166。若上述盘式电机组件 190设于上述中部壳体165,则上述传递部195通过上述开口166,位于上述 中部壳体165的内部。
可在上述中部壳体165的下侧形成有插入孔167,上述下部壳体170的 插入部172插入于上述插入孔167。
上述中部壳体165可以与空气引导件176相结合,上述空气引导件176 用于引导通过上述第二吸入口103吸入的空气。虽然未图示,但可以在上述 中部壳体165的侧面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空气引导件176的一部分插入的孔。 因此,通过上述第二吸入口103吸入的空气可以借助上述空气引导件176来 通过上述孔,并向上述中部壳体165的内部流入。
可在上述壳体组件16设有过滤器组件180。作为一例,上述过滤器组件 180可以在上述壳体组件16内与上述中部壳体165相结合。
上述过滤器组件180可以包括:过滤器框架181,用于安装过滤器184; 以及过滤器壳体18,与上述过滤器框架181相结合。
可在上述过滤器框架181具有一个以上的钩182,上述一个以上的钩182 与上述过滤器壳体185相结合。可在上述过滤器壳体185具有一个以上的结 合凸台186,上述一个以上的结合凸台186与上述中部壳体165相结合。
图4为本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风扇电机组件可以包括:风扇电机210;电机支撑 件201,用于安装上述风扇电机210;风扇219,与上述风扇电机210的轴212 相结合;电机加压部214,与上述电机支撑件201相结合,并为了防止上述 风扇电机210的摇动而加压上述风扇电机210;引导件217,安装于上述电机 加压部214,并与上述电机支撑件201相紧固;盖218,安装于上述引导件 217的上侧。
在上述电机支撑件201形成有用于收容上述风扇电机210的电机收容部 202。并且,可以在上述电机支撑件201形成有用于使加湿空气通过的孔203。
上述风扇电机210的轴212可以在收容于上述电机收容部202的状态下 贯通上述电机收容部202。因此,在上述电机支撑件201的下侧,上述风扇 219可以与上述风扇电机210的轴212相结合。
并且,上述电机支撑件210还可以包括:安装槽204,用于安装上述电 机加压部214;第一紧固孔206,紧固用于与上述上部壳体161相紧固的紧固 部件;以及第二紧固孔207,紧固用于与上述引导件217相紧固的紧固部件。
在上述电机加压部214形成有用于收容上述风扇电机210的一部分的第 一收容部216。
可在上述引导件217形成有用于收容上述电机加压部214的第一收容部 216的第二收容部217A。并且,可在上述引导件217形成有紧固孔217B, 上述紧固孔217B紧固用于与上述电机支撑件210相紧固的紧固部件。
图5为本实施例的底座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底座12可以包括:下部底座122;以及上部底座 126,安装于上述下部底座122。
上述底座12包括用于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口124、128。上述第一吸入 口124、128可以包括形成于上述下部底座122的第一孔124和形成于上述上 部底座126的第二孔128。
并且,上述上部底座126具有用于收容上述托盘14的一部分的托盘收容 部127。
在本实施例中,以底座12由两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同 地,上述底座12也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
图6为本实施例的盘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本实施例的盘组件的剖 视图。
参照图2、图6以及图7,本实施例的盘组件30可以包括:多个盘310; 上述多个盘310以层叠方式设置;轴320,一同贯通上述多个盘310;第一盘 盖322,在上述多个盘310的一侧与上述轴320的一侧相结合;第二盘盖324, 在上述多个盘310的另一侧与上述轴320的另一侧相结合;以及手柄330, 与上述第一盘盖322及上述第二盘盖324相结合。
作为一例,上述多个盘310可分别呈圆板形状,并可以包括使上述轴320 贯通的轴孔312。
作为一例,上述轴320的截面可以形成为非圆形,上述轴孔312能够形 成与上述轴320的截面相同的形状。因此,上述多个盘310能够借助上述轴 320的旋转而与上述轴320一同旋转。
上述第二盘盖324包括与上述轴320的另一端相结合的轴结合部326。 在上述轴结合部326形成有插入槽327,上述插入槽327用于使上述轴320 插入于插入槽327。并且,在上述轴320的端部形成有螺线,且在上述插入 槽327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轴320的螺线相结合的螺线。
因此,随着上述第二盘盖324和上述轴320以螺纹方式相结合,当上述 第二盘盖324旋转时,上述轴320可一同旋转。
在上述第二盘盖324具有与上述手柄330相结合的手柄结合部328。上 述手柄结合部328可以包括相互隔开的多个钩。
可在上述第二盘盖324的周围形成有多个齿轮325,上述多个齿轮325 与上述盘式电机组件190的传递部195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盘盖322具有设于上述第二盘盖324的轴结合 部326和与手柄结合部329的相同结构的轴结合部和手柄结合部。因此,省 略对上述第一盘盖322的结构的详细说明。
另一方面,上述手柄330可以包括:手柄本体332,使用者把持上述手 柄本体332;以及一对盖结合部334、337,设于上述手柄本体332的两端。 作为一例,上述手柄本体332可以包括:第一本体332A,以及一对第二本体 332B、332C,从上述第一本体332A的两端延伸;可以在上述一对第二本体 332B、332C分别形成上述盖结合部334、337。 即,作为一例,上述手柄本体332能够呈之类的形状。
可在各个上述盖结合部334、337形成有结合孔335,上述结合孔335与 各个上述盘盖322、324的手柄结合部328相结合。由于上述手柄结合部328 包括多个钩,因此,在上述多个钩通过上述结合孔335的过程中,上述多个 钩沿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且通过上述结合孔335之后,重新变 形为原来的状态,由此,上述手柄结合部328与上述盖结合部334、337相结 合。并且,上述手柄330可以在与各个上述盘盖322、324相结合的状态下, 与上述盘盖322、324进行相对旋转。
在上述盘组件30中,各个上述盖结合部334、337能够以安装于上述托 盘14的方式得到支撑。此时,可在各个上述盖结合部334、337形成有引导 突起336,用于使上述手柄330在沿着单方向旋转的状态下,能够安装于上 述托盘14。上述引导突起336可在各个上述盖结合部334、337中沿着与上 述第二本体332B、332C的延伸方向倾斜的方向突出。即,上述引导突起336 和上述第二本体332B、332C构成的角度大于或小于180°。
上述托盘14可以包括:第一安装槽142,用于安装各个上述盖结合部334、 337;以及第二安装槽143,只在上述手柄330沿着单方向旋转的状态下,使 上述引导突起336完全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若在上述盘组件30安装于上述托盘14的状态下,上述 盘式电机192运行,则上述盘式电机192的动力通过上述传递部195向上述 第二盘盖324传递。由此,上述第二盘盖324沿着单方向旋转,且借助上述 第二盘盖324的单方向旋转,上述轴320、上述多个盘310及第一盘盖322 沿着单方向一同旋转。此时,在安装于上述安装槽142、143的状态下,上述 手柄330不旋转而维持停止的状态。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上述轴320不直接安装于上述托盘14,而是在上 述手柄330安装于上述托盘14的状态下,与上述手柄330进行相对旋转。因 此,在上述轴320的旋转过程中,防止上述托盘14受损,且因上述手柄结合 部328在上述手柄330的结合孔336的范围内旋转,因而具有旋转噪音减少 的优点。
图8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控制框图。
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加湿器1可以包括:水位检测部51,用于检测水 位;控制部50,用于控制上述风扇电机210及盘式电机192;输入部282, 用于接收运行指令;以及发光部29,用于发散光。
上述水位检测部51能够基于静电容量来检测上述托盘14内的水位。
上述输入部282可以设于上述输入面板28,作为一例,能够借助触摸操 作来接收指令。并且,上述发光部29也可以设于上述输入面板28。
上述控制部50能够基于由上述水位检测部51所检测的水位信息来控制 上述风扇电机210及盘式电机192。
并且,上述控制部50能够根据从上述输入部282输入的指令,来控制上 述风扇电机210、盘式电机192及上述发光部29。
图9为本实施例的加湿器的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9,首先对加湿器的组装构成进行说明。
使上述托盘14安装于上述底座12。
之后,使上述盘组件30安装于上述托盘14。如上所述,在上述盘组件 30中,手柄330安装于上述托盘14,尤其,只在上述手柄330沿着单方向旋 转的状态下,可以安装于上述托盘14。
若上述盘组件30安装于上述托盘14,则上述多个盘310与上述托盘14 的底面隔开。并且,上述多个盘310的一部分向上述托盘14的外侧突出。
之后,使上述壳体组件16安装于上述底座12。
若上述壳体组件16安装于上述底座12,则上述下部壳体170覆盖上述 托盘14,且上述中部壳体165覆盖向上述托盘14的外部突出的上述多个盘 310。并且,与上述中部壳体165相结合的空气引导件176的下侧的端部位于 与上述多个盘310相邻的位置。此时,上述空气引导件176的下侧的端部高 于上述盘组件30的轴320。
并且,若上述壳体组件16安装于上述底座12,则上述盘式电机组件190 的传递部195与上述盘组件30的第二盘盖324相啮合。
并且,若上述壳体组件16安装于上述底座12,则上述中部底座165的 一部分安装于上述托盘14。并且,设于上述托盘14的检测板40的接触突起 406与设于上述壳体组件16的上述接触板199相接触,并加压上述接触板 199。
并且,若上述壳体组件16安装于上述底座12,则上述过滤器组件位于 上述盘组件30的上方。
之后,使上述壳体组件16与上述控制单元22相结合。当然,在上述控 制单元22与上述壳体组件16相结合的状态下,上述壳体组件16可以安装于 上述底座12。
之后,使上述外壳10安装于上述底座12。
之后,在上述外壳10的上侧,使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收容于上述外壳 10之后,使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与上述外壳10及上述壳体组件16相紧固。
上述外壳10的安装端101安装于上述壳体组件16的紧固部162,且在 上述紧固部162安装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并且,借助单一的紧固部件,上 述风扇电机组件20可以与上述安装端101及上述紧固部162相紧固。
因此,上述外壳10、上述壳体组件16及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可以作为 一个模块,从上述底座12分离。即,上述本体可以作为一个模块,从上述底 座12分离。
之后,使上述外壳10的内周面上侧与上述装饰部件24相结合,且使上 述风扇电机组件20的上侧与上述输入面板28相结合,由此结束上述加湿器 的组装。
此时,也可以在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结合与上述输入面板28之后,使 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与上述外壳10相结合。
以下,对上述过滤器组件180的分离过程进行说明。
为了上述过滤器组件180的洗涤或上述风扇219的洗涤,从上述底座12 分离上述本体。
此时,由于上述外壳10与上述壳体组件16、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相结 合,因而上述壳体组件16、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及上述外壳10一同从上述 底座12分离。
上述过滤器组件180位于上述风扇219的下方。即,上述过滤器组件180 位于上述风扇219和上述盘组件30之间。上述过滤器组件180配置于上述风 扇219的上游。
因此,若上述本体从上述底座12分离,则在上述底座12维持安装有托 盘14的状态。此时,上述托盘14维持安装有盘组件30的状态。
因此,若上述本体从上述底座12分离,则上述过滤器组件180向外部漏 出。由此,使用者能够从上述壳体组件16分离上述过滤器组件180,来清洗 上述过滤器184。
上述过滤器组件180在安装于上述壳体组件16的状态下覆盖上述风扇 219的下侧。并且,上述风扇组件210的轴212的延伸方向与上述过滤器组 件180交叉。并且,上述风扇219的一部分或全部以与上述过滤器组件180 沿着上下方向或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
并且,若上述过滤器组件180从上述壳体组件16分离,则上述风扇219 漏出。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从上述壳体组件16分离上述过滤器组件180的状 态下,清洗向外部漏出的风扇219。
根据本实施例,若从上述底座12分离上述外壳10,且从上述壳体组件 16分离上述过滤器组件180,则漏出上述风扇219,由此,使用者无需分离 上述风扇219也能清洗上述风扇,从而具有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的优点。
以下,对在上述加湿器的内部的空气流动进行说明。
形成于上述底座12的第一吸入口124、128形成第一吸入流路P1。并且, 上述托盘14和上述壳体组件16的下部壳体170以相互隔开的方式形成上述 第一吸入流路P1的一部分。
上述吸入格栅102和上述空气引导件176隔开规定间距,且在上述吸入 格栅102和上述空气引导件176之间形成第二吸入流路P2。并且,在上述第 二吸入流路P2配置有用于过滤所吸入的空气的过滤器60。
借助上述风扇电机210的运行,上述风扇219旋转,且借助上述盘式电 机192的运行,上述盘310旋转。
作为一例,以图11为基准,上述盘310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若上述盘 310旋转,则被水浸湿的上述盘310向上述托盘14的外侧漏出。
若上述风扇219旋转,则空气通过上述第一吸入口124、128及第二吸入 口103吸入于上述加湿器1的内部。即,以贯通上述底座12的方式吸入空气, 并以贯通上述外壳10的方式吸入空气。
此时,在上述第二吸入流路P2上设有过滤器60,因此,上述过滤器60 在上述吸入流路P2上起到组织空气流动的作用。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加湿器1的情况下,向上述加湿器1流入的空气量 中,通过上述第一吸入口124、128吸入的空气量多于通过上述第二吸入口 102吸入的空气量。因此,可将上述第一吸入口124、128命名为主吸入口、 将上述第二吸入口103命名为辅助吸入口。
并且,上述第一吸入口124、128的位置低于上述盘组件30的轴320的 位置,上述第二吸入口103的位置高于上述轴320的位置。
通过上述第一吸入口124、128吸入的空气沿着上述第一吸入流路P1上 升,且一边在浸渍于水中的盘310之间流动,一边在与上述盘410相接触的 过程中,含有水分。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在上述底座12形成有第一吸入口,因而有效 地防止异物通过上述第一吸入口向上述加湿器1的内部流入,由此能够防止 上述加湿器的内部受到污染。
并且,通过上述第二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通过上述吸入过滤器60之后, 借助上述空气引导件176向上述盘组件30侧流动。并且,通过上述第二吸入 口102吸入的空气随着在浸渍于水的盘310之间流动,在与上述盘410相接 触的过程中含有水分。
此时,在上述吸入格栅102形成有第二吸入口103,因而借助上述吸入 格栅102第一次阻断异物的流入,且在上述吸入格栅102的内侧设有吸入过 滤器60,因此借助上述吸入过滤器60第二次阻断异物的流入。因此,能够 防止由异物的流入引起的加湿器的内部的污染。
并且,由于上述第二吸入口形成于上述外壳10的一部分,且使用者不能 看到上述第一吸入口,因此具有提高上述加湿器1的美感的优点。
加湿后的空气随着通过上述过滤器组件180而得到过滤,且通过上述风 扇219之后,借助上述壳体组件16的上部壳体161来引导并上升。
并且,加湿后的空气通过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的孔203之后,通过形成 于上述装饰部件24和上述引导件217之间的排出口105来从上述加湿器1 排出。
如上所述,由于上述排出口105呈闭环形状,使得加湿空气的排出方向 成为整个360°,因此具有能够使加湿空气均匀地分散于室内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装饰部件24和上述引导件217一边形成排出口105, 一边引导空气的排出,因此,可将上述装饰部件24命名为第一引导件,将上 述引导件217命名为第二引导件。
以下,对上述发光部29的运行进行说明。
上述输入部282可以包括设有发光部29的印刷电路基板284。上述发光 部29能够以贯通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的盖218的方式位于上述引导件217 的内部。上述发光部29可以包括能够发散多个颜色的光的多个发光二极管 (LED)。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省略上述风扇电机组件20的盖218。在这种 情况下,上述输入面板28可以起到上述盖218的作用。
可以通过上述输入部282来选择一个以上的加湿模式。并且,可以通过 上述输入部282来选择照明模式。
若选择上述照明模式,则上述控制部50能够在上述风扇电机210及上述 盘式电机192停止的状态下,打开上述发光部29。此时,上述发光部29能 够发散第一颜色的光。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选择照明模式,因 此,上述加湿器能够起到照明机构的作用。
上述控制部50能够以根据所选择的加湿模式来发散与第一颜色不同的 颜色的光的方式控制上述发光部29。当然,上述发光部29也可以发散单一 颜色的光。并且,上述控制部50能够以根据上述加湿模式的种类使从发光部 29发撒的光的颜色不同的方式控制上述发光部29。
上述发光部29可以向上述引导件217照射光。此时,为了使从上述发光 部29照射的光能够透过上述引导件217,上述引导件217可以由透明或半透 明材质形成。
并且,上述发光部29能够通过上述引导件217来向上述装饰部件24照 射。因此,也可以在上述装饰部件24看到光。此时,上述装饰部件24也可 以由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形成。并且,上述装饰部件24可以起到反射板的作用。
根据本实施例,在上述加湿器1运行的情况下,从上述发光部29发散光, 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识别加湿空气正在排出。
以上,对上述发光部29在上述引导件217的内部设在上述输入部282 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同地,上述发光部29也可以设在上述引导件217, 或者设在上述装饰部件24。
并且,本发明虽然以上述装饰部件24由单独的结构制造,并与上述外壳 1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装饰部件也能与上述外壳10形成一体。
以上,参照多个例示性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要理解的是, 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及范围的情 况下,设计出很多其他变更以及实施例。更详细地,在本发明的附图及发明 要求保护范围的范围内,能够对结构要素和/或对象组合的配置进行各种修改 及变更。为了对结构要素和/或配置进行修改及变更,其他选择对于本发明所 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加湿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加湿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加湿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湿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湿器.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加湿器。本发明的加湿器包括:本体,具有排出口;底座,上述本体安装于上述底座,且上述底座具有用于吸入空气的吸入口;托盘,安装于上述底座,用于储存水;以及盘组件,安装于上述托盘,用于对通过上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加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