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pdf

上传人:xia****o6 文档编号:4011305 上传时间:2018-08-1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8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20187985.X

申请日:

2012.04.28

公开号:

CN202559800U

公开日:

2012.11.28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H 6/18申请日:20120428授权公告日:20121128终止日期:20150428|||授权

IPC分类号:

E04H6/18

主分类号:

E04H6/18

申请人:

梁嘉麟

发明人:

梁嘉麟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学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它包括:设置在行车道路(4)上空且由支撑结构(3)支持的至少一层停车坪(2),以及设置了连接第一层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倾斜引导车道(1-a),或/和设置了连接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此举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行车道路的上空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停车收费利润可抵消初期的全部建造费用,根据我国现有经济实力与技术能力,再借助于其他高“性价比”的涉及立体车库发明专利的技术(包括:诸如居民小区狭窄道路上设置的不影响白天景观的立体停车位),期望在最近几年内就能逐步缓解甚至完全解决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在结构上它包括:设置在行车道路(4)上空且由支撑结构(3)支持的至少一层停车坪(2),以及设置了连接第一层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倾斜引导车道(1-a),或/和设置了连接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所述的引导车道(1-a)至少在相反的倾斜方向上设置一对;所述的升降井(1-b)至少设置一对;所述的停车坪(2)的地表面是由能够行驶车辆的硬质材料铺设的。2.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所述的升降井(1-b)内的电梯厢,其结构是在一个直线方向上贯通的,或者是在垂直的两个直线方向上贯通的。3.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所述的支撑结构(3)的设置位置至少包括:车道分界线(6)所在的位置地面上。4.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所述的停车坪(2)采用钢构建筑形式来实现。

说明书

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技术,尤其涉及了一种横跨道路上空由电梯载车司机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汽车(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越多,建造昂贵的车辆直进停车式楼房车库(立体车库的一种)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之后,又出现的占地面积很小的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的立体车库(以机电传输方式将车辆输进停车位),对于缓解上述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应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现了制约该现有立体车库发展的问题:立体车库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层框架结构形式出现的,占地面积虽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会城市或一线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车的部位再找到适合于建造立体车库及其辅助的短距离车辆专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当困难了。——以上情况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已经是占地面积不大的现有立体车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 

就是为了解决繁华城市中停车难大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技术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本发明包括:设置在行车道路上空且由支撑结构支持的至少一层停车坪,以及设置了连接第一层停车坪与行车道路之间的倾斜引导车道,或/和设置了连接停车坪与行车道路之间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

所述的引导车道至少在相反的倾斜方向上至少设置一对;——主要用于车辆从行车道路驶进第一层停车坪以及车辆从第一层停车坪再驶进行车道路时,实施最佳状态的分流车辆运行的格局。 

所述的升降井至少设置一对;——成对的升降井设置在行车道路不同的行车方向上,各自能够分别承担运载车辆上与下的运行方式;如果上述的对数增加,则可以增加运载车辆的速率或者让运载车辆实现上与下分流的运载方式,以避免可能产生在运载过程中的矛盾,这于增加运载车辆的速率更有利。 

所述的停车坪的地表面是由能够行驶车辆的硬质材料铺设的;——可以采用常规的水泥路面或木料路面一类的硬质材料铺设而成。 

——所述的升降井内的电梯厢能够在一个直线方向上贯通或在垂直的两个直线方向上贯通。 

——所述的支撑结构的设置位置至少包括:车道分界线所在的位置地面上。 

——所述的停车坪采用钢构建筑形式来实现。 

——所述的设置了升降井的位置适当占用了旁边的人行道面积。——对慢速行走的人们影响极其有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一.本发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利用了行车道路(包括:单条行车道路与由两条行车道路垂直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等地理位置)的上空来解决停车位的设置空间;——不影响地面车辆的交通; 

二.本发明的最大特点之二是可以让司机驾驶汽车直接驶进或驶离悬空设置的停车坪;——停车的方便程度与现有建造在普通专用地皮上的车辆直进停车位的封闭式楼房车库相同; 

三.本发明的实施涉及的与其他有可能相关的方面几乎没有矛盾;——以适当占用人行道面积(不影响慢速行进的行人)来换取给行人已经带来的地面停车影响行人行进的麻烦或由此给行人带来的由于交通拥挤而发生的交通事故问题;

四.本发明的“性价比”很高;——由于没有占用城市中宝贵的地皮,而是利用了行车道路空闲的上空所致。

附图说明

图1示意了位于行车道路上空通过倾斜引导车道进入停车坪的作为本发明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的结构断面。 

图2 是图1的作为第一类实施例(司机全程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一实例俯视图(设置在道路上空的纯驾车进入式立体车库)。 

 图3是图1的作为第一类实施例(司机全程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二实例俯视图(设置在十字路口上空的纯驾车进入式立体车库)。 

图4示意了位于行车道路上空通过升降电梯载车进入停车坪而仍然由司机开车进入停车位的作为本发明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的结构断面。 

图5是图4的作为第二类实施例(司机利用电梯升降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三实例俯视图(设置在道路上空的利用电梯与司机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 

图6是图4的作为第二类实施例(司机利用电梯升降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四实例俯视图(设置在十字路口上空的利用电梯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 

1-a:倾斜的引导车道;1-b: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2:按照常规布局设计的由硬质停车位形成的停车坪;3:定位在地面的支撑结构(例如:最简单的立柱型);4:行车道路;5:人行道;6:车道分界线(含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与图1示意的是本发明最为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一类实施例中的第一个实例,例如:在由六个车道形成的行车道路4的上空设置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其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为60米;在该第一层停车坪2的两侧共设置了两对相反倾斜方向的共四个倾斜引导车道1-a(例 如:倾斜角度为20度——箭头的指向为行车方向);该第一层停车坪2的高度距离行车道路4地面应该大于或远大于7米。 

车辆由司机控制从行车道路4直接驾驶车梁顺着倾斜引导车道1的箭头方向进入架空的第一层停车坪2,再继续驾车停稳在自选的或规定的停车位当中;——根据停车坪2不同平面的形状设计成各种停车位的排列以及配用行车路线的布局方式均属于相当成熟的现有技术(详述从略);当车辆需要离开时,司机即可重新进入停车位中的车辆,开车从停车坪2另一处的倾斜引导车道1-a并依据其箭头的指向由上而下地进入行车道路4 驶离他处。 

根据上述实例的使用情况来看,完全可以将该实例中连接第一层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的倾斜引导车道1-a由上述的相反倾斜方向的两对共四个,减少到相反倾斜方向的一对共两个,即在顺着行车道路4某一个行车方向上设置与第一层停车坪2前后两侧相连接的各一个倾斜引导车道1-a,将另一个行车方向上的行车道路4上的一对倾斜引导车道1-a撤销;使用时,在该另一个行车方向上行驶的车辆,可以在行车道路4的十字路口处转换其行车方向,即转换到设置了倾斜引导车道1-a的行车方向的行车道路4上,再通过倾斜引导车道1-a行驶并进入上述的第一层停车坪2来实现存车之目的;当欲离开该第一层停车坪2时,同样也可以通过上述转换或绕道的方式来调整该车辆行车的方向。——是否省略上述的一对倾斜引导车道1-a,完全可以视有可能发生的存车流量而定;一般来说,设置了一对两个倾斜引导车道1-a方案的第一层停车坪2的面积可以设计得小一些,例如:第一层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可以由上述实例的60米减小为本实例的30米即可。 

上述停车坪2也可以视具体情况而设计成多层(甚至是密封型的),这样,就需要在两个上下层的停车坪2之间,选择合适的位置再设置若干个倾斜引导车道1-a,尽管这也属于相当成熟的现有技术(详述从略),然而,由于该实例的停车坪2层次一般可以取得很大,因此,将其设计为一层更为妥当(可简化结构),这在其结构上的处理就方便得多了,于高“性价比”有利。 

图3与图1示意的是本发明最为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一类实施例中的第二个实例(例如:在由两个交叉而形成十字路口的上空设置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它与上述第一个实例不同点在于:由于该第二个实例是位于十字路口上空的,构成它的停车坪2,在十字交叉的两条行车道路4的四个方向上,共设置了相反倾斜方向的四对共八个倾斜引导车道1-a,其导车方向见图3所示意的对每个引导车道1-a标示的箭头方向;该第一层停车坪2的高度距离行车道路4地面应该大于或远大于7米。 

显然,根据在三叉路口与五叉路口等不同的地形,在其上空设置的本发明实例,主要在于停车坪2的形状与倾斜引导车道1-a在配用数量上有所不同,是不难推理与设计的,这里详述从略。 

图5与图4示意的是本发明最为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二类实施例(例如:设置在由六个车道的行车道路4上空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司机利用电梯升降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中的第三个实例,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为60米;该实例中的停车坪2距离行车道路4的地面高度应该大于或远大于7米。 

此时,本发明中使用的在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以实线方框加叉示意)内的电梯厢,应该确保车辆能够从电梯厢内一个直线方向上贯通,即从两个相反方向过来的车辆都应该能够径直贯穿电梯厢;——在顺着行车道路4的一个行车方向上位于停车坪2的前后两个升降井1-b(以实线方框加叉示意)内的两部电梯厢,前者电梯厢主要用于运载车辆上升到停车坪2之后再开车到停车位存车的(车辆从电梯厢的前门进后门出),而后者电梯厢主要用于运载车辆下降并直驶行车道路4离开本发明的(车辆还是从电梯厢的前门进后门出);如此分流使用前后两个电梯厢的方式,于增加车流量的快速调度有利。 

根据上述实例的使用情况来看,完全可以将该实例中连接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的升降井1-b由上述的两对共四个,减少到一对共两个,即在行车道路4相反的行车方向上各设置一个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以虚线方框示意),由相反行车方向上的各一个升降井1-b(以虚线方框示意)来分别承担一个行车方向上的车辆,在上与下不同运行方式中使用同一个升降井1-b内的电梯厢。——是否省略上述的一对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完全可以视有可能发生的存车流量而定;一般来说,设置了一对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以虚线方框示意)方案的第一层停车坪2的面积可以设计得小一些,例如:该第一层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可以由上述实例的60米减小为本实例的30米即可。 

图6与图4示意的是本发明设置在十字路口上空的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二类实施例中的又一个实例,即第四个实例;——其中四个升降井1-b的分布是与图6的中心点位置相互对称的。 

本发明上述的第四个实例中使用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内的电梯厢,应该确保车辆能够从电梯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直线方向上贯通,即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的车辆都应该能够径直贯穿电梯厢;它与上述第三个实例主要的区别在于:升降井1-b 内的电梯厢必须在两个垂直的直线方向上贯通,而第三个实施例中只需要在一个直线方向上贯通即可。 

显然,根据在三叉路口与五叉路口等不同的地形,在其上空设置的本发明实例,主要在于停车坪2的形状与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在配用数量上有所不同,是不难推理与设计的,这里详述从略。 

在先已经提到,在停车坪2上可以按照现有的惯例设计出任何认为合理停车位的各种排列常规顺序与配用的行车路线(详述从略),当车辆驶进或离开本发明的停车坪2时,可以由司机照直驾驶车辆从行车道路4上或停车坪2上进入升降井1-b 中等待着的电梯厢内,达到目的地之后,再由司机照直驾车从电梯厢内开出,直接进入停车坪2内的停车位中停车;或者,由司机驾车离开升降井1-b 内电梯厢顺着就近的行车道路4远去他处。——显然,驶进与驶离本发明的全过程中,尽管有电梯的协助,仍然离不开司机亲自驾驶自己的车辆运行,这一点与上述第一类实施例是一样的。 

上述的两类实施例中分别采用了倾斜引导车道1-a与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如果在一个实例中,既采用了倾斜引导车道1-a,又采用了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例如:在繁华的市中心区的行车道路4或十字路口的上空设置了本发明,它的第一层停车坪2与其下部的路面之间采用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而第一层停车坪2至以上的有限层次的停车坪2之间(例如:设置了总共三层停车坪2)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楼房式停车库中采用的倾斜引导车道1-a的结构形式(该倾斜引导车道1-a可视具体情况设计成可弯曲的——属于成熟的现有技术,详述从略),此举的目的是,既解决了地面交通拥堵地段尽可能少占行车道路4中的地皮问题与载车电梯的成本(成本较高)问题,又通过增加层次来解决停车数量与采用成本低廉的倾斜引导车道1-a的问题;——由此可见,由于采用了引导车道1-a与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两者在同一个本发明中实施的混合技术,又增加了一种能够解决特殊具体问题的本发明实施方案中的具体实例。 

由于停车坪2上行驶的汽车必然是处于慢速行进状态,就有可能以高“性价比”的结构形式将整个停车坪2设计成常规的钢构停车平台的结构形式;这就为本发明成为可拆卸型的空中停车建筑结构创造了条件。——当停车坪2面积不大,又是长期(例如:一年以上)难得使用一次需要集中停车的状况下,可以采用此全钢构的空中停车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较适合于单层停车坪2的结构形式),便于如此状态的本发明可以在一个地区内巡回使用,提高利用效率。 

不难看出:由于派生出部分钢构(停车坪2)的本发明建筑结构形式,以及设置一层或多层停车坪2,再加上非敞开式(该式样的本发明车库主体建筑同于设置在专用地皮上现有的车辆直进停车位的封闭式楼房车库)与敞开式的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利用电梯与不利用电梯升降等情况,经过排列组合,本发明实施例是不限于上述的几个实施例,可以派生出根据不同需求的许多实施例了。 

显然,纵观本发明的技术整体,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非要占据城市中宝贵的地皮才行)而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改进:既然人们为了汽车的通行修建了行车道路4,那么,也应该为了解决汽车的停车难问题再利用该行车道路4内闲置的上空来解决汽车所需要的众多停车位的问题,这应该是解决当前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最佳方案。 

一个成熟的城市,尤其是包括省会在内的一线大城市中,符合建造本发明的十字路口与行车道路4上空停车位的面积相当可观的,若实施本发明不愁没有地方,因为,不少需要大批量集中停车的大型商场,大型饭店,影剧院与众多的办公楼,等等公用设施都会开设在行车道路4的两侧或/和十字路口附近。 

此外,若能对本发明的外观进行精心设计,就有可能成为城市道路上空的风景线。——对此若有异议,可以设想一下类似的问题:是首先解决人能够居住的问题重要还是首先解决住房外观漂亮的问题重要。 

另外,前面已经谈及了本发明涉及采用钢构的建筑结构型式(成本低建速快重量轻),而钢构少不了紧固件;最理想的紧固件是现有的铆钉(必须地面烧红锻打实施紧固“铆接”——现场“铆接”操作困难),其次是“螺栓防松型旋紧”(相比之下劣于现有的“铆接”:抗振功能较差,易于被振松脱),这里建议采用工程(制造与施工)“性价比”最高且具有“四两拨千斤”力学放大机构作用的作为另一项简单发明专利的“螺栓型‘铆接’”技术(ZL200310108707.6),来实施本发明在空间利用专用工具徒手方便地实现“现场旋紧型‘铆接’”:只有强行破坏了该“螺栓型铆钉”结构之后才会失去其“铆接”功能。——“铆接”紧固性能这一点几乎同于现有的常规“铆接”技术(抗振功能极强不存在松脱的可能)。 

如果,从现在起,就能够着手规划并实施涉及包括本发明在内的有关立体车库的诸个发明项目,那么,有条件的我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中的停车难问题,很可能就会在几年内逐步予以解决,尤其是在新兴的城市当中。——况且,经营并解决停车难的事业还能够创造“停车收费利润”来抵消本发明的初期建造费用,就如修建收费高速公路一样。 

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559800 U(45)授权公告日 2012.11.28CN202559800U*CN202559800U*(21)申请号 201220187985.X(22)申请日 2012.04.28E04H 6/18(2006.01)(73)专利权人梁嘉麟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学院(72)发明人梁嘉麟(54) 实用新型名称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57) 摘要一种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它包括:设置在行车道路(4)上空且由支撑结构(3)支持的至少一层停车坪(2),以及设置了连接第一层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

2、间的倾斜引导车道(1-a),或/和设置了连接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此举的最大特点是利用了行车道路的上空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停车收费利润可抵消初期的全部建造费用,根据我国现有经济实力与技术能力,再借助于其他高“性价比”的涉及立体车库发明专利的技术(包括:诸如居民小区狭窄道路上设置的不影响白天景观的立体停车位),期望在最近几年内就能逐步缓解甚至完全解决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 1 页。

3、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1/1页21.一种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在结构上它包括:设置在行车道路(4)上空且由支撑结构(3)支持的至少一层停车坪(2),以及设置了连接第一层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倾斜引导车道(1-a),或/和设置了连接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之间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所述的引导车道(1-a)至少在相反的倾斜方向上设置一对;所述的升降井(1-b)至少设置一对;所述的停车坪(2)的地表面是由能够行驶车辆的硬质材料铺设的。2.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所述的升降井(1-b)内的电梯厢,其结构是在一。

4、个直线方向上贯通的,或者是在垂直的两个直线方向上贯通的。3.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所述的支撑结构(3)的设置位置至少包括:车道分界线(6)所在的位置地面上。4. 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所述的停车坪(2)采用钢构建筑形式来实现。权 利 要 求 书CN 202559800 U1/5页3横跨道路上空能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立体车库技术,尤其涉及了一种横跨道路上空由电梯载车司机驾车直进停车位的立体车库技术。 背景技术0002 目前,城市中的民众拥有小型汽车(轿车)作为代步工具的数量越来。

5、越多,建造昂贵的车辆直进停车式楼房车库(立体车库的一种)或/和地下车库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0003 之后,又出现的占地面积很小的以钢构形式出现的廉价的立体车库(以机电传输方式将车辆输进停车位),对于缓解上述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也应该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生事物,然而,也出现了制约该现有立体车库发展的问题:立体车库的设计方案都是以呈矩形地面的高层框架结构形式出现的,占地面积虽然小,然而,欲在已有的城市道路,尤其是成熟的省会城市或一线大城市中需要集中停车的部位再找到适合于建造立体车库及其辅助的短距离车辆专用通道的地皮,也是相当困难了。以上情况已经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已经是占地面。

6、积不大的现有立体车取得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 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之目的: 0005 就是为了解决繁华城市中停车难大问题而设计的一种技术解决方案。0006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拟采用以下的技术: 0007 本发明包括:设置在行车道路上空且由支撑结构支持的至少一层停车坪,以及设置了连接第一层停车坪与行车道路之间的倾斜引导车道,或/和设置了连接停车坪与行车道路之间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0008 所述的引导车道至少在相反的倾斜方向上至少设置一对;主要用于车辆从行车道路驶进第一层停车坪以及车辆从第一层停车坪再驶进行车道路时,实施最佳状态的分流车辆运行的格局。 0009 所述的升降井至少设置一对;成。

7、对的升降井设置在行车道路不同的行车方向上,各自能够分别承担运载车辆上与下的运行方式;如果上述的对数增加,则可以增加运载车辆的速率或者让运载车辆实现上与下分流的运载方式,以避免可能产生在运载过程中的矛盾,这于增加运载车辆的速率更有利。 0010 所述的停车坪的地表面是由能够行驶车辆的硬质材料铺设的;可以采用常规的水泥路面或木料路面一类的硬质材料铺设而成。 0011 所述的升降井内的电梯厢能够在一个直线方向上贯通或在垂直的两个直线方向上贯通。 0012 所述的支撑结构的设置位置至少包括:车道分界线所在的位置地面上。 0013 所述的停车坪采用钢构建筑形式来实现。 说 明 书CN 202559800。

8、 U2/5页40014 所述的设置了升降井的位置适当占用了旁边的人行道面积。对慢速行走的人们影响极其有限。 00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比较的特点: 0016 一本发明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利用了行车道路(包括:单条行车道路与由两条行车道路垂直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等地理位置)的上空来解决停车位的设置空间;不影响地面车辆的交通; 0017 二本发明的最大特点之二是可以让司机驾驶汽车直接驶进或驶离悬空设置的停车坪;停车的方便程度与现有建造在普通专用地皮上的车辆直进停车位的封闭式楼房车库相同; 0018 三本发明的实施涉及的与其他有可能相关的方面几乎没有矛盾;以适当占用人行道面积(不影响慢速行进的行人)来换取。

9、给行人已经带来的地面停车影响行人行进的麻烦或由此给行人带来的由于交通拥挤而发生的交通事故问题;0019 四本发明的“性价比”很高;由于没有占用城市中宝贵的地皮,而是利用了行车道路空闲的上空所致。附图说明0020 图1示意了位于行车道路上空通过倾斜引导车道进入停车坪的作为本发明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的结构断面。 0021 图2 是图1的作为第一类实施例(司机全程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一实例俯视图(设置在道路上空的纯驾车进入式立体车库)。 0022 图3是图1的作为第一类实施例(司机全程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二实例俯视图(设置在十字路口上空的纯驾车进入式立体车库)。 0023 图4示意了位于行车。

10、道路上空通过升降电梯载车进入停车坪而仍然由司机开车进入停车位的作为本发明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的结构断面。 0024 图5是图4的作为第二类实施例(司机利用电梯升降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三实例俯视图(设置在道路上空的利用电梯与司机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 0025 图6是图4的作为第二类实施例(司机利用电梯升降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的第四实例俯视图(设置在十字路口上空的利用电梯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 0026 1-a:倾斜的引导车道;1-b: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2:按照常规布局设计的由硬质停车位形成的停车坪;3:定位在地面的支撑结构(例如:最简单的立柱型);4:行车道路;5:人行道;6:车道。

11、分界线(含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0027 图2与图1示意的是本发明最为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一类实施例中的第一个实例,例如:在由六个车道形成的行车道路4的上空设置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其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为60米;在该第一层停车坪2的两侧共设置了两对相反倾斜方向的共四个倾斜引导车道1-a(例 如:倾斜角度为20度箭头的指向为行车方向);该第一层停车坪2的高度距离行车道路4地面应该大于或远大于7米。 0028 车辆由司机控制从行车道路4直接驾驶车梁顺着倾斜引导车道1的箭头方向进入说 明 书CN 202559800 U3/5页5架空的第一层停车坪2,再继续驾车停稳在自选。

12、的或规定的停车位当中;根据停车坪2不同平面的形状设计成各种停车位的排列以及配用行车路线的布局方式均属于相当成熟的现有技术(详述从略);当车辆需要离开时,司机即可重新进入停车位中的车辆,开车从停车坪2另一处的倾斜引导车道1-a并依据其箭头的指向由上而下地进入行车道路4 驶离他处。 0029 根据上述实例的使用情况来看,完全可以将该实例中连接第一层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的倾斜引导车道1-a由上述的相反倾斜方向的两对共四个,减少到相反倾斜方向的一对共两个,即在顺着行车道路4某一个行车方向上设置与第一层停车坪2前后两侧相连接的各一个倾斜引导车道1-a,将另一个行车方向上的行车道路4上的一对倾斜引导车道1。

13、-a撤销;使用时,在该另一个行车方向上行驶的车辆,可以在行车道路4的十字路口处转换其行车方向,即转换到设置了倾斜引导车道1-a的行车方向的行车道路4上,再通过倾斜引导车道1-a行驶并进入上述的第一层停车坪2来实现存车之目的;当欲离开该第一层停车坪2时,同样也可以通过上述转换或绕道的方式来调整该车辆行车的方向。是否省略上述的一对倾斜引导车道1-a,完全可以视有可能发生的存车流量而定;一般来说,设置了一对两个倾斜引导车道1-a方案的第一层停车坪2的面积可以设计得小一些,例如:第一层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可以由上述实例的60米减小为本实例的30米即可。 0030 上述停车坪2也可以视具体情况。

14、而设计成多层(甚至是密封型的),这样,就需要在两个上下层的停车坪2之间,选择合适的位置再设置若干个倾斜引导车道1-a,尽管这也属于相当成熟的现有技术(详述从略),然而,由于该实例的停车坪2层次一般可以取得很大,因此,将其设计为一层更为妥当(可简化结构),这在其结构上的处理就方便得多了,于高“性价比”有利。 0031 图3与图1示意的是本发明最为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一类实施例中的第二个实例(例如:在由两个交叉而形成十字路口的上空设置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它与上述第一个实例不同点在于:由于该第二个实例是位于十字路口上空的,构成它的停车坪2,在十字交叉的两条行车道路4的四个方向上。

15、,共设置了相反倾斜方向的四对共八个倾斜引导车道1-a,其导车方向见图3所示意的对每个引导车道1-a标示的箭头方向;该第一层停车坪2的高度距离行车道路4地面应该大于或远大于7米。 0032 显然,根据在三叉路口与五叉路口等不同的地形,在其上空设置的本发明实例,主要在于停车坪2的形状与倾斜引导车道1-a在配用数量上有所不同,是不难推理与设计的,这里详述从略。 0033 图5与图4示意的是本发明最为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二类实施例(例如:设置在由六个车道的行车道路4上空的单层敞开式立体车库司机利用电梯升降并驾车直接进入停车位)中的第三个实例,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为60米;该实。

16、例中的停车坪2距离行车道路4的地面高度应该大于或远大于7米。 0034 此时,本发明中使用的在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以实线方框加叉示意)内的电梯厢,应该确保车辆能够从电梯厢内一个直线方向上贯通,即从两个相反方向过来的车辆都应该能够径直贯穿电梯厢;在顺着行车道路4的一个行车方向上位于停车坪2的前后两个升降井1-b(以实线方框加叉示意)内的两部电梯厢,前者电梯厢主要用于运载车辆上升到停车坪2之后再开车到停车位存车的(车辆从电梯厢的前门进后门出),而后者电梯说 明 书CN 202559800 U4/5页6厢主要用于运载车辆下降并直驶行车道路4离开本发明的(车辆还是从电梯厢的前门进后门出);如此分。

17、流使用前后两个电梯厢的方式,于增加车流量的快速调度有利。 0035 根据上述实例的使用情况来看,完全可以将该实例中连接停车坪2与行车道路4的升降井1-b由上述的两对共四个,减少到一对共两个,即在行车道路4相反的行车方向上各设置一个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以虚线方框示意),由相反行车方向上的各一个升降井1-b(以虚线方框示意)来分别承担一个行车方向上的车辆,在上与下不同运行方式中使用同一个升降井1-b内的电梯厢。是否省略上述的一对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完全可以视有可能发生的存车流量而定;一般来说,设置了一对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以虚线方框示意)方案的第一层停车坪2的面积可以设计得小一些。

18、,例如:该第一层停车坪2延着行车道路4的长度,可以由上述实例的60米减小为本实例的30米即可。 0036 图6与图4示意的是本发明设置在十字路口上空的简单而实用的单层大面积露天停车坪2的第二类实施例中的又一个实例,即第四个实例;其中四个升降井1-b的分布是与图6的中心点位置相互对称的。 0037 本发明上述的第四个实例中使用的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内的电梯厢,应该确保车辆能够从电梯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直线方向上贯通,即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的车辆都应该能够径直贯穿电梯厢;它与上述第三个实例主要的区别在于:升降井1-b 内的电梯厢必须在两个垂直的直线方向上贯通,而第三个实施例中只需要在一个直线方向上。

19、贯通即可。 0038 显然,根据在三叉路口与五叉路口等不同的地形,在其上空设置的本发明实例,主要在于停车坪2的形状与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在配用数量上有所不同,是不难推理与设计的,这里详述从略。 0039 在先已经提到,在停车坪2上可以按照现有的惯例设计出任何认为合理停车位的各种排列常规顺序与配用的行车路线(详述从略),当车辆驶进或离开本发明的停车坪2时,可以由司机照直驾驶车辆从行车道路4上或停车坪2上进入升降井1-b 中等待着的电梯厢内,达到目的地之后,再由司机照直驾车从电梯厢内开出,直接进入停车坪2内的停车位中停车;或者,由司机驾车离开升降井1-b 内电梯厢顺着就近的行车道路4远去他处。。

20、显然,驶进与驶离本发明的全过程中,尽管有电梯的协助,仍然离不开司机亲自驾驶自己的车辆运行,这一点与上述第一类实施例是一样的。 0040 上述的两类实施例中分别采用了倾斜引导车道1-a与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如果在一个实例中,既采用了倾斜引导车道1-a,又采用了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例如:在繁华的市中心区的行车道路4或十字路口的上空设置了本发明,它的第一层停车坪2与其下部的路面之间采用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而第一层停车坪2至以上的有限层次的停车坪2之间(例如:设置了总共三层停车坪2)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楼房式停车库中采用的倾斜引导车道1-a的结构形式(该倾斜引导车道1-a可视具体情况设计。

21、成可弯曲的属于成熟的现有技术,详述从略),此举的目的是,既解决了地面交通拥堵地段尽可能少占行车道路4中的地皮问题与载车电梯的成本(成本较高)问题,又通过增加层次来解决停车数量与采用成本低廉的倾斜引导车道1-a的问题;由此可见,由于采用了引导车道1-a与专用于电梯的升降井1-b两者在同一个本发明中实施的混合技术,又增加了一种能够解决特殊具体问题的本发明实施方案中的具体实例。 说 明 书CN 202559800 U5/5页70041 由于停车坪2上行驶的汽车必然是处于慢速行进状态,就有可能以高“性价比”的结构形式将整个停车坪2设计成常规的钢构停车平台的结构形式;这就为本发明成为可拆卸型的空中停车建。

22、筑结构创造了条件。当停车坪2面积不大,又是长期(例如:一年以上)难得使用一次需要集中停车的状况下,可以采用此全钢构的空中停车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较适合于单层停车坪2的结构形式),便于如此状态的本发明可以在一个地区内巡回使用,提高利用效率。 0042 不难看出:由于派生出部分钢构(停车坪2)的本发明建筑结构形式,以及设置一层或多层停车坪2,再加上非敞开式(该式样的本发明车库主体建筑同于设置在专用地皮上现有的车辆直进停车位的封闭式楼房车库)与敞开式的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利用电梯与不利用电梯升降等情况,经过排列组合,本发明实施例是不限于上述的几个实施例,可以派生出根据不同需求的许多实施例了。 0043 。

23、显然,纵观本发明的技术整体,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非要占据城市中宝贵的地皮才行)而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改进:既然人们为了汽车的通行修建了行车道路4,那么,也应该为了解决汽车的停车难问题再利用该行车道路4内闲置的上空来解决汽车所需要的众多停车位的问题,这应该是解决当前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最佳方案。 0044 一个成熟的城市,尤其是包括省会在内的一线大城市中,符合建造本发明的十字路口与行车道路4上空停车位的面积相当可观的,若实施本发明不愁没有地方,因为,不少需要大批量集中停车的大型商场,大型饭店,影剧院与众多的办公楼,等等公用设施都会开设在行车道路4的两侧或/和十字路口附近。 0045 此外,若能对本发。

24、明的外观进行精心设计,就有可能成为城市道路上空的风景线。对此若有异议,可以设想一下类似的问题:是首先解决人能够居住的问题重要还是首先解决住房外观漂亮的问题重要。 0046 另外,前面已经谈及了本发明涉及采用钢构的建筑结构型式(成本低建速快重量轻),而钢构少不了紧固件;最理想的紧固件是现有的铆钉(必须地面烧红锻打实施紧固“铆接”现场“铆接”操作困难),其次是“螺栓防松型旋紧”(相比之下劣于现有的“铆接”:抗振功能较差,易于被振松脱),这里建议采用工程(制造与施工)“性价比”最高且具有“四两拨千斤”力学放大机构作用的作为另一项简单发明专利的“螺栓型铆接 ”技术(ZL200310108707.6),。

25、来实施本发明在空间利用专用工具徒手方便地实现“现场旋紧型铆接”:只有强行破坏了该“螺栓型铆钉”结构之后才会失去其“铆接”功能。“铆接”紧固性能这一点几乎同于现有的常规“铆接”技术(抗振功能极强不存在松脱的可能)。 0047 如果,从现在起,就能够着手规划并实施涉及包括本发明在内的有关立体车库的诸个发明项目,那么,有条件的我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中的停车难问题,很可能就会在几年内逐步予以解决,尤其是在新兴的城市当中。况且,经营并解决停车难的事业还能够创造“停车收费利润”来抵消本发明的初期建造费用,就如修建收费高速公路一样。 说 明 书CN 202559800 U1/2页8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559800 U2/2页9图4图5图6说 明 书 附 图CN 202559800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