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
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
背景技术
大倾斜特厚煤层是指倾角α=55°~75°且厚度为4.5m以上的煤层,
在俄罗斯、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和我国西部赋存较多,特别是新疆储量较
大,开采难度极大。长期以来,开采此类煤层的小型煤矿普遍采用的是传
统落后的非机械化采煤法,如落垛、仓储、台阶、巷放等,存在劳动强度
大、作业环境差、安全事故多、产量效率低等缺陷。上世纪70年代以来,
中型煤矿在此类煤层中逐步试验并推广钢丝绳锯和伪俯斜面倾柔性掩护
支架采煤法(简称柔掩采煤法),作业环境和安全状况有所改善,但钢丝
绳锯夹死处理难度大,柔掩支架不适应煤层厚度变化且下放困难、初采与
末采工艺复杂,仍然存在劳动强度大、产量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随后,有
些中小煤矿针对柔掩采煤法不适应煤层厚度变化的缺陷进行改造,提出并
试验了分段密集采煤法和斜台阶采煤法,尽管此种采煤法对煤层厚度变化
适应性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劳动强度大、产量效率低等同样问题。上世
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一些中小型煤矿试验了大倾斜特厚
煤层水平分段滑移支架或网格支架放顶煤法,劳动强度有所降低,安全状
况和工作环境有所改善;特别是大中型煤矿试验成功了大倾斜特厚煤层水
平分段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简称综放采煤法),劳动强度显著降低,
安全状况和工作环境明显改善。但与大倾角(α=35°~55°)厚煤层走向
长壁(80m以上)采煤法相比,掘进率高、产量效率低。水平分段采煤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作面长度受煤层厚度和倾角的双重制约,忽长忽短,
工作面被迫频繁增减支架,无法正常推进。近年来,有的煤矿为了提高大
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工作面产量,试验加大分段高度(即大段高)
以加大顶煤厚度的方法,尽管产量效率增加幅度较大,但由于“跨层拱”
的形成,分段高度增加受到制约,工作面产量增加依然受限。
近十多年来,大倾角中厚煤层长壁综采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良好的
安全与经济效益,其中大倾角中厚煤层指的是倾角α=35°~55°且层厚为
1.3m~3.5m的煤层,长壁指的是工作面长度为80m~150m。同时,层厚为
3.5m~4.5m的大倾角厚煤层长壁大采高综采技术也相继取得了成功。层厚
为4.5m以上的大倾角特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综放技术初见成效,但随着
煤层倾角增大和工作面加长,顶煤控制难度大,支架易失稳倒架的问题尤
为严重。特别是煤层松散时,顶煤漏冒加剧并沿工作面倾斜向上迅速扩展,
导致支架群滑群倒,工作面生产瘫痪,处理冒顶和倒架事故难度极大,安
全隐患剧增,恢复生产异常困难。由于冒落顶煤滑滚并大量堆积在工作面
下部采空区而无法放出,导致顶煤放出率极低。由于长壁工作面长度一般
为80m以上,工作面操控与管理难度极大,且随着长度的加大,难度异常
之大,经常造成工作面无法正常生产。
由此可见,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一直是悬而未决的技术难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
种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方法简单、设计合理、施
工简便且开采效率高、开采过程安全可靠,能有效解决大倾斜特厚煤层开
采过程中存在的开采难度大、安全系数低、不能实现高效开采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倾斜特厚煤层
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在于:所开采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同一阶
段内由上至下布置有多个采煤区段,上下相邻两个所述采煤区段之间留设
有用于保护或隔离的区段保护煤柱,每个所述采煤区段的上下部沿大倾斜
特厚煤层的煤层走向分别设置有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多个所述采煤区段
的采煤工作面结构均相同且其段高H均相同,所述采煤区段的段高H为该
采煤区段的垂直高度;对大倾斜特厚煤层进行开采时,由上至下依次对多
个所述采煤区段分别进行开采;对大倾斜特厚煤层中一个阶段进行开采
时,开采过程如下:
步骤一、采煤工作面确定: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述采煤区段的采煤
工作面进行确定;
所述采煤工作面为高段走向壁式工作面,所述高段走向壁式工作面为
俯斜工作面且其为所述采煤区段的实际开采工作面;所述采煤工作面分为
下段工作面和位于所述下段工作面上方的上段工作面,所述下段工作面布
置为折线段工作面,所述上段工作面为直线段工作面;所述采煤工作面的
长度L=L1+L2且L≥80m,其中L1为上段工作面的长度,L2为所述下段工
作面的长度;
所述采煤工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伪俯斜面倾角β且β≤55°,
所述采煤工作面与大倾斜特厚煤层的煤层走向之间的夹角为走向夹角γ,
其中
α为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倾角;
所述下段工作面由多个工作面节段从下至上拼接而成,多个所述工作
面节段均为直线段工作面且其沿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所述工作面节段的长
度为5m~20m,所述下段工作面的长度L2为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的长度之
和;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由前至后逐渐增大;所述大
倾斜特厚煤层的煤层厚度越大,所述工作面节段的长度越大;所述伪俯斜
面倾角β越大,所述下段工作面的长度越小;
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中位于最下部的工作面节段为底部工作面节段,
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中位于最上部的工作面节段为顶部工作面节段,所述
底部工作面节段位于所述顶部工作面节段前侧;所述运输平巷位于所述底
部工作面节段的底部,所述回风平巷位于所述上段工作面的顶部;
步骤二、段高确定: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的所述采煤区段的采煤工作
面结构,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述采煤区段的段高H进行确定;其中,
H=H1+H2,H1为所述上段工作面的竖直高度且H1=L1×sinβ,H2为所述下段
工作面的竖直高度且H2=L2×sinβ;
步骤三、煤层开采:由上至下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的多个所述采煤区
段分别进行开采,过程如下:
步骤301、第一采煤区段开采:以步骤一中所确定的采煤工作面为实
际开采工作面且以大倾斜特厚煤层的煤层走向为推进方向,对当前所开采
阶段内位于最上部的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
对当前所开采的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将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倾角α转
变为伪俯斜面倾角β;且开采过程中,采用工作面支架对实际开采工作面
进行同步支护;
步骤302、下一个采煤区段开采:按照步骤301中所述的方法,对当
前所开采阶段内的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
步骤303、重复步骤302,直至完成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有采煤区段
的开采过程。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
每个所述工作面节段的倾角均为该工作面节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所述
底部工作面节段的倾角为5°~15°,所述顶部工作面节段的倾角比伪俯
斜面倾角β小5°~15°,所述下段工作面中除所述顶部工作面节段之外
的各工作面节段的倾角均比其后侧相邻工作面节段的倾角小5°~15°。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
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段的数量不小于三个;所述伪俯斜面倾
角β越大,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段的数量越少。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
所述运输平巷沿大倾斜特厚煤层的顶板进行布设,所述回风平巷沿大倾斜
特厚煤层的底板进行布设,且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均位于大倾斜特厚煤层
内。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301
中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和步骤302中对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
行开采时,采煤机均沿所述采煤工作面自上向下割煤且自下向上空刀返
回;
开采过程中,采用工作面支架对实际开采工作面进行同步支护时,按
照自下向上的顺序进行移架与推溜。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301
中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过程如下:
步骤3011、巷道打通:在所述第一采煤区段的上下部,分别打通回风
平巷和运输平巷;
步骤3012、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步骤3011中所述回风平巷和运输
平巷打通过程中,采用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同步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的采
煤工作面上下端头分别进行支护;
步骤3013、煤层回采:采用常规的煤层开采方法,对所述第一采煤区
段进行回采。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302
中对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采用全部垮落法进行放顶煤。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302
中对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过程如下:
步骤3021、巷道打通:在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的上下部,分别打通回
风平巷和运输平巷;
步骤3022、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步骤3021中所述回风平巷和运输
平巷打通过程中,采用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同步对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的
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分别进行支护;
步骤3023、煤层回采:采用常规的煤层开采方法,对当前所开采采煤
区段进行回采;
步骤3024、放顶煤开采:对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进行放顶煤开采,开
采过程中区段保护煤柱全部跨落,使得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后方的采空区
与其上方相邻采煤区段的采空区相互连通。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301
中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不放顶煤或者在工作面支架不出现倾
倒、下滑或咬架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放顶煤。
上述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其特征是:步骤301
中所述工作面支架为放顶煤液压支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方法步骤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实现方便。
2、采煤工作面结构设计合理,分为上段工作面和下段工作面;并且,
采煤工作面按伪俯斜面倾工作面进行布置,将所开采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开
采工作面由真倾角α的理论工作面转换为伪俯斜面倾角β的伪俯斜面倾工
作面后,将大倾斜特厚煤层大幅减小,有效减小了工作面坡度,缓解顶煤
冒落下滑,从而大幅度降低了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开采难度,大幅度降低了
大倾斜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系数。其中,上段工作面为直线
段工作面且其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伪俯斜面倾角β。下段工作面为折线
段工作面,该折线段工作面能充分利用煤层特厚的条件,将传统的工作面
下段由直线段改为折线段,各工作面节段的倾角由0°逐渐增大至工作面
坡度(即伪俯斜面倾角β),折线段工作面的上端与上段工作面相连且其
下端为工作面下端头,这种折线段结构极大地简化了工作面下段直线布置
形式的下端头综放设备选型配套的复杂性,同时能提供工作面倾斜段支架
稳定的下部基点,并能缓冲滚石坠物速度确保下部安全出口不受威胁。
3、高段走向壁式工作面沿伪俯斜面倾方向布置且具有以下优势:一
方面既可避免水平分段综放工作面的长度受煤层厚度和倾角的双重制约
导致频繁增减支架的困难,又能消除大段高顶煤形成的“跨层拱”,为加
大段高降低掘进率奠定了基础,同一阶段内各采煤区段的段高大;另一方
面避免了倾斜分层放顶煤法下分层开采受上分层采空区冒落破碎顶板和
残余动压(有时强度很大持续时间长)的威胁。
4、采煤方法简单,采用常规采煤方法,采煤机沿工作面自上向下割
煤,自下向上空刀返回;自下向上拉架推溜;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5、使用效果好,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基于大倾角厚煤层长壁综放
和水平分段放顶煤的技术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机集成,充分发挥二者的优
势,能有效适用于大倾斜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并且保证工作面正常
推进和安全生产。
综上所述,本发明方法简单、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开采效率高、开
采过程安全可靠,能有效解决大倾斜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开采难度
大、安全系数低、不能实现高效开采等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框图。
图2本发明所确定采煤工作面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同一阶段内采煤区段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采煤工作面与巷道沿煤层走向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采煤工作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区段保护煤柱;2—回风平巷;3—运输平巷;
4—上段工作面;5—工作面节段;6—大倾斜特厚煤层;
7—首采煤区段;8—第二采煤区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大倾斜特厚煤层高段走向壁式综放采煤法,所开采
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同一阶段内由上至下布置有多个采煤区段,上下相邻
两个所述采煤区段之间留设有用于保护或隔离的区段保护煤柱1,每个所
述采煤区段的上下部沿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煤层走向分别设置有回风平巷
2和运输平巷3,详见图3和图4;多个所述采煤区段的采煤工作面结构均
相同且其段高H均相同,所述采煤区段的段高H为该采煤区段的垂直高度;
对大倾斜特厚煤层6进行开采时,由上至下依次对多个所述采煤区段分别
进行开采;对大倾斜特厚煤层6中一个阶段进行开采时,开采过程如下:
步骤一、采煤工作面确定: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述采煤区段的采煤
工作面进行确定;
所述采煤工作面为高段走向壁式工作面,所述高段走向壁式工作面为
俯斜工作面且其为所述采煤区段的实际开采工作面;如图4所示,所述采
煤工作面分为下段工作面和位于所述下段工作面上方的上段工作面4,所
述下段工作面布置为折线段工作面,所述上段工作面4为直线段工作面;
所述采煤工作面的长度L=L1+L2且L≥80m,其中L1为上段工作面4的长
度,L2为所述下段工作面的长度;
如图2所示,所述采煤工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伪俯斜面倾角β
且β≤55°,所述采煤工作面与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煤层走向之间的夹角
为走向夹角γ,其中
α为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倾角;
所述下段工作面由多个工作面节段5从下至上拼接而成,多个所述工
作面节段5均为直线段工作面且其沿由前至后进行布设,所述工作面节段
5的长度为5m~20m,所述下段工作面的长度L2为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5
的长度之和;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由前至后逐渐增
大;所述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煤层厚度越大,所述工作面节段5的长度越
大;所述伪俯斜面倾角β越大,所述下段工作面的长度越小;
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5中位于最下部的工作面节段5为底部工作面节
段,多个所述工作面节段5中位于最上部的工作面节段5为顶部工作面节
段,所述底部工作面节段位于所述顶部工作面节段前侧;所述运输平巷3
位于所述底部工作面节段的底部,所述回风平巷2位于所述上段工作面的
顶部;
步骤二、段高确定:根据步骤一中所确定的所述采煤区段的采煤工作
面结构,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述采煤区段的段高H进行确定;其中,
H=H1+H2,H1为所述上段工作面4的竖直高度且H1=L1×sinβ,H2为所述下
段工作面的竖直高度且H2=L2×sinβ;
步骤三、煤层开采:由上至下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的多个所述采煤区
段分别进行开采,过程如下:
步骤301、第一采煤区段开采:以步骤一中所确定的采煤工作面为实
际开采工作面且以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煤层走向为推进方向,对当前所开
采阶段内位于最上部的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
对当前所开采的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将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倾角α
转变为伪俯斜面倾角β;且开采过程中,采用工作面支架对实际开采工作
面进行同步支护;
步骤302、下一个采煤区段开采:按照步骤301中所述的方法,对当
前所开采阶段内的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
步骤303、重复步骤302,直至完成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有采煤区段
的开采过程。
本实施例中,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述采煤区段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
述采煤区段分别为首采煤区段7(即所述第一采煤区段)和位于首采煤区
段7下方的第二采煤区段8。
实际开采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当前所开采阶段内所述采煤区段的
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大倾斜特厚煤层6为倾角α=55°~75°且煤层厚度
为4.5m以上的煤层。
如图2所示,步骤一中所述采煤工作面(即所述伪俯斜面倾工作面)
与所述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理论工作面之间的夹角为90°-γ,所述大倾角
煤层的理论工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真倾角且真倾角为煤层倾角α。
所述上段工作面4的长度L1为上段工作面4的倾斜长度,所述工作面节
段5的长度为该工作面节段5的倾斜长度。图2中,三角形ABD所处的平
面为所述采煤工作面(即所述伪俯斜面倾工作面),三角形ABD所处的平
面为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理论工作面,∠ACB为真倾角即煤层倾角α,∠
ADB为伪俯斜面倾角β,∠ADC为所述采煤工作面(即所述伪俯斜面倾工作
面)与煤层走向方向的夹角(简称走向夹角γ),DC方向为采煤工作面的
走向推进方向,CA方向为采样工作面的倾斜方向。实际开采过程中,走向
夹角γ大于40°。伪俯斜面倾角β根据煤层倾角α和所述采煤工作面的长
度L,并考虑刮板输送机的下滑上窜量等因素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采煤工作面的长度L=80m~150m。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采煤工作面的长度L和伪俯斜
面倾角β的大小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每个所述工作面节段5的倾角均为该工作面节
段5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所述底部工作面节段的倾角为5°~15°,所
述顶部工作面节段的倾角比伪俯斜面倾角β小5°~15°,所述下段工作
面中除所述顶部工作面节段之外的各工作面节段5的倾角均比其后侧相邻
工作面节段5的倾角小5°~15°。
实际施工时,除所述顶部工作面节段和所述底部工作面节段外的其它
各工作面节段的长度与倾角依据支架高度与宽度、工作面刮板输送机的立
面允许最小弯曲度和便于放煤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段5的数量
不小于三个;所述伪俯斜面倾角β越大,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
节段5的数量越少。
并且,步骤一中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段5的数量为3个
至5个。
实际开采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
段5的数量以及各工作面节段5的长度进行相应调整。
由上述内容可知,根据煤层倾角α(或伪俯斜面倾角β)和煤层厚度
的不同,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段5进行设计;同一煤层倾角
α条件下,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工作面节段5的长度随之增加;同一煤
层厚度条件下,随着煤层倾角α(或伪俯斜面倾角β)的增大,所述下段
工作面的长度L2和所述下段工作面中所包括工作面节段5的数量减小。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运输平巷3沿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顶板进
行布设,所述回风平巷2沿大倾斜特厚煤层6的底板进行布设,且运输平
巷3和回风平巷2均位于大倾斜特厚煤层6内。
其中,所述高段走向壁式工作面中的“高段”指步骤二中所述采煤区
段的段高H为大段高。
本实施例中,H1为H2的1.5倍~3倍。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中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和步骤302
中对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采煤机均沿所述采煤工作面自上向
下割煤且自下向上空刀返回;
开采过程中,采用工作面支架对实际开采工作面进行同步支护时,按
照自下向上的顺序进行移架与推溜。
其中,推溜指的是使用推溜油缸将刮板输送机向前面推进;移架指的
是是移动所述工作面支架。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中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过程如下:
步骤3011、巷道打通:在所述第一采煤区段的上下部,分别打通回风
平巷2和运输平巷3;
步骤3012、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步骤3011中所述回风平巷2和运
输平巷3打通过程中,采用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同步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
的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分别进行支护;
步骤3013、煤层回采:采用常规的煤层开采方法,对所述第一采煤区
段进行回采。
本实施例中,步骤302中对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采用全
部垮落法进行放顶煤。
并且,步骤302中对下一个所述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过程如下:
步骤3021、巷道打通:在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的上下部,分别打通回
风平巷2和运输平巷3;
步骤3022、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步骤3021中所述回风平巷2和运
输平巷3打通过程中,采用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同步对当前所开采采煤区
段的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分别进行支护;
步骤3023、煤层回采:采用常规的煤层开采方法,对当前所开采采煤
区段进行回采;
步骤3024、放顶煤开采:对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进行放顶煤开采,开
采过程中区段保护煤柱1全部跨落,使得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后方的采空
区与其上方相邻采煤区段的采空区相互连通。
因而,实际进行开采时,所述区段保护煤柱1为临时保护煤柱,起临
时支撑作用。所述区段保护煤柱1的厚度应确保位于其下方的下一个采煤
区段回采过后能及时垮落使上下两个采煤区段的采空区连通,以便放出上
一个采煤区段采空区滞留的煤炭,并使下一个采煤区段上方的空洞上移,
消除瓦斯在此处聚集。
本实施例中,步骤3023中回采过程中,减小当前所开采采煤区段与
其上方相邻的采煤区段后方采空区之间的区段保护煤柱1的宽度,在受控
的状态下减小或消除区段保护煤柱1对采煤工作面顶板的支撑作用。
实际开采过程中,冒落顶煤主要集中堆积在所述下段工作面下段的采
空区内,因而要随时放出,重点要放出采煤工作面下端头后部的冒落顶煤。
此处,采用多架一组端头支架与放顶煤液压支架能实现多处顺序或间隔进
行多轮放煤,并采用尾部加长转载机将该采煤区段放下的煤运出。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2中和步骤3022中进行工作面上下端头支护时,
所采用的所述工作面端头液压支架为煤矿专用的端头支护支架。其中,对
工作面上端头进行支护的上端头液压支架,能可靠支护回风平巷2与所速
回采煤工作面相交处的三角区,并能保证通风、行人和运料畅通。对工作
面下端头进行支护的下端头液压支架,能保证可靠支护,并能保证冒落顶
煤的顺利放下与配合转载机运出,还要保证通风、行人畅通。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中对所述第一采煤区段进行开采时,不放顶煤
或者在工作面支架不出现倾倒、下滑或咬架的前提下进行控制性放顶煤。
本实施例中,步骤301中所述工作面支架为放顶煤液压支架。
因而,工作面支护采用适用于大坡度工作面的放顶煤液压支架,防倒
防滑可靠,能带压移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
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
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