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缝纫机的压脚.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395737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41514.0

申请日:

2010.03.26

公开号:

CN101845717A

公开日:

2010.09.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5B 29/06申请日:20100326|||公开

IPC分类号:

D05B29/06

主分类号:

D05B29/06

申请人: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吉田宪司

地址:

日本爱知县刈谷市

优先权:

2009.03.27 JP 2009-079928; 2010.03.12 JP 2010-05569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王艳江;杨献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一种用于缝纫机的压脚(1),其包括:主体(20),所述主体通过枢转轴(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2)并具有针接纳孔(33);以及限制构件(40),所述限制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主体(20),其中,所述限制构件(40)包括限制部(50),所述限制部从主体(20)的底面(21)向下突出以按压加工材料从而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接触压脚(1)时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缝纫机的压脚(1,11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20;120),所述主体通过枢转轴(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2)并具有针接纳孔(33);以及
限制构件(40;140),所述限制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所述主体(20;120),
其中,所述限制构件(40;140)包括限制部(50),所述限制部从所述主体(20;120)的底面(21;121)向下突出以按压加工材料从而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接触所述压脚(1)时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脚(1),其中,所述限制构件(40)和所述限制部(50)形成为一体式树脂构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脚(1),其中,所述限制部(50)包括弹性按压加工材料的弹性构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脚(1),其中,所述限制部(50)包括多个限制部(50),所述多个限制部在所述限制构件(40)上布置成使得所述针接纳孔(33)定位在所述限制部(50)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脚(110),其中,所述限制构件(140)包括补充限制构件(158),所述补充限制构件定位在所述针接纳孔(133)中并沿着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保持加工材料。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脚(1,110),其中,所述主体(20,120)的所述底面(21,121)具有倾斜部(23;24,123;124),并且所述倾斜部(23;24,123;124)之间的最深部(25,125a)定位成在所述进给方向上比所述旋转轴(4,104)更向后。

说明书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缝纫机的压脚,所述压脚按压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以限制加工材料意外地移动。
背景技术
如图32所示,已知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60包括具有平坦表面的底面61、前压脚部64和后压脚部67。针接纳孔62形成在底面61的中部。压脚60构造成使底面61可靠地按压加工材料(织物),从而防止加工材料随着缝纫针的竖向移动而一起竖向移动(加工材料的这种竖向运动类似于波状起伏的旗帜,因而称为“飘动”)。比如,如图33所示,在给裤子扦边或缝制袢带的情况下,当通过缝纫机对织物的包括三、九和三折的台阶部10进行缝制时,前压脚部64通过底面61的用作支承点的后端部63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进一步地,由于旋转销4布置成靠近后端部63,所以当前压脚部64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时,旋转销4同时向上移动。
所以,如图34和35所示,台阶部10的最厚部靠近旋转销4进给,随后经过旋转销4,即压脚60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0上移下来。当台阶部10的最厚部靠近旋转销4进给时,加工材料可能会因为压脚杆压力而沿着与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而被迫向后移动,而且可能会因为旋转销4的突然向上移动而不能适当进给。
进一步地,如图33所示,当前压脚部64接触到台阶部10时,由台阶部10的上边角、台阶部10的下端66和后压脚部67形成了大致三角形的空间68。在该状况下,压脚60无法可靠地按压空间68中的加工材料。因此,当缝纫针6贯穿加工材料中时,由于压脚60无法可靠地按压加工材料,所以不能均匀地形成线环。结果,会发生诸如跳线等缝纫缺陷。这些缝纫缺陷会以相似的方式出现在压脚60从台阶部10向下移动的情况中(见图35)。
JP1991-65570U(下文中称为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压脚包括通过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下端的压脚板。凹入部形成在压脚板的底面的侧面,从而定位在旋转轴的大致正下方。
进一步地,JP1996-141251A(下文中称为参考文献2)中公开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包括沿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布置的前压脚和后压脚。前压脚和后压脚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臂。第一螺旋弹簧布置在前压脚与后压脚之间,第二螺旋弹簧布置在后压脚与压脚臂之间。当前压脚沿着远离床面的方向旋转时,第一螺旋弹簧向后压脚施加偏置力,从而使得前压脚靠近床面移动。
此外,JP1993-161771A(下文中称为参考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已知的用于缝纫机的织物进给控制装置。织物进给控制装置包括当加工材料的前端或台阶部接近与压脚接触的接触部时,检测加工材料(织物)的台阶部的传感器。当检测到台阶部时,传感器将检测信号传送至CPU。随后,CPU发出命令以减小压脚的压力;因而,增大了送布牙的水平移动距离。
参考文献1中描述的压脚借助于压脚底面的凹入部而能够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以及从该台阶部上移下来。然而,当凹入部的沿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的长度较短时,压脚因为其底面的平坦部而难以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当凹入部的沿进给方向的长度较长时,环绕针接纳孔的部分是凹入的。因此,压脚无法防止加工材料颤动。另外,当压脚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以及从该台阶部上移下来时,其无法可靠地压平加工材料且无法防止加工材料颤动。
此外,根据参考文献2中描述的、包括有分开的前压脚和后压脚的压脚,当在前压脚从台阶部上移下来的情况下对加工材料进行回针缝(倒退进给)时,前压脚的后端不会再次向上移动至台阶部上,因而导致卷入线头。进一步地,当压脚附接至缝纫机时,前压脚向下倾斜,因而导致用户难以在压脚下进给加工材料。此外,压脚的结构复杂且包括更多的部件,因而增加了压脚的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参考文献3中描述的织物进给控制装置,传感器检测压脚的倾角并将检测信号传送至CPU。因此,CPU处理检测信号并将处理过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控制压脚压力的致动器以及输出至控制织物进给量的致动器。结果,对进给状态进行调整,从而轻易地进给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织物控制装置包括这种传感器和致动器并因而仅仅应用在非常昂贵的缝纫机中。因此,织物控制装置无法应用在各种样式的缝纫机中。
所以需要一种便宜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其能够防止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出现跳线,能够适当地进给加工材料,以及能够应用在各种样式的缝纫机中。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用于缝纫机的压脚包括:主体,所述主体通过旋转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并具有针接纳孔;以及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所述主体,其中,所述限制构件包括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从所述主体的底面向下突出以按压加工材料从而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接触所述压脚时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
比如,当台阶部移动至与压脚前部接触的接触位置时,在台阶部与压脚之间(缝纫针向下移动的区域中)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空间。此时,限制部按压加工材料以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因此,线环得以均匀地形成且防止出现跳线。当压脚向上移动至台阶部上以及从该台阶部上移下来时,限制部的这种作用是有效的。进一步地,压脚由诸如主体(比如,由锌合金的压铸部形成)和包括限制部的限制构件等两种类型的部件形成;因此,能够轻易地提供压脚的材料和制造过程。此外,当压脚应用在缝纫机中时,缝纫机的机体无需专用结构。因此,压脚可以应用于传统的缝纫机并可以随意设置在其上。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限制构件和限制部都由树脂形成以形成单体式构件。
因此,所述限制构件能够以低成本制造,而且能够轻易地附接至所述压脚。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所述限制部是借助于弹性力按压加工材料的弹性构件。
因此,所述限制部是借助于弹性力按压加工材料的弹性构件,因而弹性偏置所述限制构件。所以,所述限制构件无需用于使所述限制部从所述压脚的所述主体的所述底面突出的偏置构件(比如,压缩螺旋弹簧)。结果,使所述压脚的部件数目最小化。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至少两个或更多的限制部在所述限制构件上布置成使得所述针接纳孔定位在所述限制部之间。
因此,所述针接纳孔周围的加工材料的移动由所述限制部限定的两条虚线(在三个或更多的限制部的情况下,由所述限制部限定的虚表面)限制;因此,线环得以均匀地形成且抑制出现跳线。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所述限制构件包括补充限制构件,所述补充限制构件定位在所述针接纳孔中并沿着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保持加工材料。
因此,防止所述针接纳孔周围的加工材料移动,因而更为有效地形成线环。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其中,所述主体的所述底面具有倾斜部,并且所述倾斜部之间的最深部定位成沿进给方向比所述旋转轴更向后。
因此,比如,在对厚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在对牛仔裤扦边的情况下),当所述压脚向上移动至所述台阶部上时所述压脚的倾角有所减小,因而减小了将压脚杆的压力传输至加工材料的所述旋转轴的向上移动。进一步地,即使当所述台阶部插入在所述旋转轴的正下方时,所述旋转轴无需向上移动以高于加工材料的所述台阶部的厚度,而且加工材料能够平稳地进给到所述压脚下方。此外,所述压脚的倾角使得所述台阶部沿着所述倾斜部的形状而得到按压。因此,所述底面的比所述旋转轴更向后定位的后部能够轻易地移动至所述台阶部上。所述旋转轴的向上移动是逐渐变化;因而,所述压脚能够轻易地移动至所述台阶部上以及从所述台阶部上移下来。所述倾斜部形成为延伸至所述针接纳孔。因此,在缝制薄加工材料的情况下,薄加工材料的位于针接纳孔周围的部分可能不会由所述压脚的所述主体按压。然而,所述主体与所述限制构件结为一体;因此薄加工材料的环绕所述针接纳孔的部分由所述限制构件按压以抑制出现跳线。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特点和特征将变得更为明显,其中:
图1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的立体图;
图2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俯视图;
图2B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侧视图;
图2C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仰视图;
图2D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沿图2A的线2D-2D的剖视图;
图3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包括有板簧的限制构件的俯视图;
图3B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侧视图;
图3C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仰视图;
图3D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沿图3A的线3D-3D的剖视图;
图4A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限制构件附接至主体的组装情形的俯视图;
图4B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侧视图;
图4C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仰视图;
图4D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沿图4A的线4D-4D的剖视图;
图5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6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开始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前倾斜部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8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一步靠近旋转销进给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9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0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经过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1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终端部移动至旋转销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2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3是图示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接触到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4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以后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15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立体图;
图16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俯视图;
图16B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侧视图;
图16C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仰视图;
图16D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沿图16A的线16D-16D的剖视图;
图17A是根据这里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俯视图;
图17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侧视图;
图17C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仰视图;
图17D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的沿图17A的线17D-17D的剖视图;
图18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限制构件附接至主体的组装情形的俯视图;
图18B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侧视图;
图18C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组装情形的仰视图;
图18D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沿图18A的线18D-18D的剖视图;
图19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0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开始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1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前倾斜部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2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一步靠近旋转销进给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3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4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经过旋转销正下方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5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6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接触到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7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以后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2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型示例,其中补充限制构件附接至限制构件;
图29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30是图示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移动至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的前倾斜部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31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的主体的后倾斜部接触到加工材料的台阶部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32是已知压脚的立体图;
图33是图示已知压脚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时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34是图示已知压脚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时的情形的说明图;以及
图35是图示已知压脚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上移下来时的情形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这里公开的用于缝纫机的压脚1的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下描述中,上、下方向是与缝纫针6的移动方向一致的竖向。前、后方向对应于缝纫机中的加工材料的进给方向。附图中的左、右侧分别对应于前向和后向。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1的立体图。压脚1包括主体20、用于限制加工材料竖向运动的限制构件40,和用作限制部(弹性构件)50的两个板簧,所述限制部50附接至限制构件40。加工材料的竖向运动类似于波状起伏的旗帜,因而下文中称为“飘动”。所以,限制构件40可以当作防飘动构件40。
图2A是压脚1的主体20的俯视图。图2B是主体20的侧视图。图2C是主体20的仰视图。图2D是沿着图2A的线2D-2D剖开的、主体20的剖视图。将压脚杆弹簧的压脚杆压力传输至主体20的压脚保持件2布置在主体2上(见图5)。压脚保持件2固定至能够竖向移动的压脚杆3(见图5)。压脚1的主体20通过旋转销(旋转轴)4可移动地附接至压脚保持件2。
如图2A至2D所示,压脚1的主体20的底面21包括平坦表面22、前倾斜部(倾斜部)23和后倾斜部(倾斜部)24。前倾斜部23与后倾斜部24之间的最深部25定位成比旋转销4更向后。针接纳孔33形成在主体20的大致中部。缝纫针6贯穿针接纳孔33。第一容纳部27和第二容纳部28都布置在底面21。第一容纳部27容纳限制构件40的、与限制构件40的旋转一致的越过部42(见图3),同时第二容纳部28容纳按压针接纳孔33周围的加工材料的按压部41(见图3)。所以,压脚1的主体20的底面21平坦地连接至越过部42和按压部41中任一者。进一步地,第一及第二凹入部31及32都形成在底面21上以防止主体20接触到压脚保持件2的接触部。孔26形成在主体20的侧面上。限制构件40的轴43插置在主体20的孔26中。此外,限制销41附接至主体20。
图3A是包括有板簧50的限制构件40的俯视图。图3B是限制构件40的侧视图。图3C是限制构件40的仰视图。图3D是沿着图3A的线3D-3D剖开的、限制构件40的剖视图。限制构件40包括按压部41和越过部42。板簧50附接至限制构件40的侧面。轴43布置在限制构件40的侧面的内部。限制构件40和板簧50都由树脂形成以形成一体式构件。
图4A是压脚1的组装情形的俯视图,其中限制构件40附接至主体20。图4B是压脚1的组装情形的侧视图。图4C是压脚1的组装情形的仰视图。图4D是沿图4A的线4D-4D剖开的、压脚1的组装情形的剖视图。轴43装配在孔26中,因而将限制构件40可移动地附接至主体20。
以下结合图5至14来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1的操作细节。
图5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靠近压脚1进给之前的情形。在图5中,压脚1按压加工材料(其三折的台阶部)。限制构件40的板簧50的弹性力设置为确定地小于压脚杆压力。因此,如图5中可见,板簧50弹性变形并向上移动。进一步地,压脚杆压力使越过部42容置在主体20的容纳部27中。此外,由于压脚杆压力将越过部42按压在加工材料上,所以按压部41通过轴43按压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33的部分。这种情形看起来与缝制薄加工材料的情况相似,因此防止出现跳线。
图6图示了压脚1开始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的情形。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1形成在压脚1与加工材料之间。此时,加工材料的飘动受到布置在限制构件40的板簧50的弹性力(回复力)的限制,因而防止形成不均匀的线环。进一步地,在压脚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的同时,防止出现跳线。
图7图示了台阶部10移动至与压脚1的前倾斜部23接触的接触位置。在该结构中,台阶部10的上边角接触到主体20的前倾斜部23,而且压脚杆压力没有施加到限制构件40的越过部42。进一步地,板簧50的弹性力(回复力)使按压部41容置在主体20的第二容纳部28中。
图8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进一步靠近旋转销4进给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压脚杆压力强于板簧50的弹性力,因而使板簧50弹性变形。此时,压脚1的倾角α与已知压脚60(见图34)的倾角β相比减小了大约40%。进一步地,旋转销4从加工材料开始的高度h1比已知压脚60(见图34)的旋转销4的高度h2小大约10%。因此,旋转销4的阻力(沿着与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有所减小,所述阻力相对于加工材料而产生直到台阶部10移动至旋转销4正下方,而且压脚杆压力的负荷变化有所减小;因此,加工材料平稳进给以经过压脚1的下方。
图9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移动至旋转销4的正下方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压脚杆压力施加至压脚1的主体20的前倾斜部23的整个区域。由于作为主体20的前倾斜部23与后倾斜部24之间的拐点的最深部25定位成比旋转轴4更向后,所以图9中所示的情形因杠杆原理而实现。
图10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经过旋转销4的正下方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台阶部10的上边角与主体20的后倾斜部24接触。此时,旋转销4的高度发生改变,但是改变的量很小;因此,加工材料的进给未受到抑制。
图11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的终端部移动至旋转销4的大致下方。在该情形下,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1形成在台阶部10与压脚1之间的方式与压脚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所见的方式相同。另外,加工材料的飘动受到限制构件40的板簧50的限制;因此,抑制出现跳线。
图12图示了压脚1的主体20的后端倾斜部29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移下来之前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压脚1从台阶部10上移下来,同时加工材料在主体20与台阶部10之间形成的空间11中的飘动受到限制构件40的板簧50的限制。此时,按压部41未与台阶部10接触,而且没有负荷施加到按压部41上。进一步地,压脚杆压力使越过部42容置在主体20的第一容纳部27中。当在图12所示的情形下对加工材料进行回针缝(倒退进给)时,压脚1能够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0上移下来。
图13图示了压脚1的主体20的后端倾斜部29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接触的情形。如图35中所见,已知压脚60的向下倾角不够压脚60按压加工材料。当送布牙在针板表面以下移动时,由于压脚杆压力,已知压脚60的后端倾斜部69使台阶部10沿着进给方向强行或突然移动。因此,加工材料的进给量增大。结果,缝纫针6可能会因为加工材料的强行或突然移动而弯折。同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压脚1,凹入部31、32增加了主体20的向前倾角,所述凹入部31、32防止主体20与布置在主体20上的压脚保持件2的接触部5冲突。进一步地,加工材料通过限制构件40的越过部42、由施加在主体20上的压脚杆压力保持。结果,抑制加工材料沿进给方向强行或突然移动。
图14图示了压脚1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上移下来以后的情形。在图14中,限制构件40的板簧50以相同于图5中所示的方式弹性变形并向上移动。在该情形下,压脚杆压力使越过部42容置在第一容纳部27中。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压脚1,限制构件40设置有从主体20的底面21突出的板簧50。因此,当台阶部10移动至与压脚1的前部接触的接触位置时,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1形成在台阶部10与压脚1之间。此时,板簧50按压加工材料以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因此,线环得以均匀地形成,且防止出现跳线。当压脚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0上移下来时,板簧50的该作用是有效的。进一步地,压脚1由诸如主体20和包括板簧50的限制构件40等两种类型的部件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提供压脚1的材料和制造过程。此外,当压脚1应用在缝纫机上时,缝纫机的机体无需专用结构。因此,压脚1能够应用于传统的缝纫机且任意地设置在其上。
另外,限制构件40和板簧50都由树脂形成以形成为一体式构件。因此,限制构件40能够以低成本制造且轻易地附接至压脚1。
此外,弹簧构件50是借助于弹性力按压加工材料并因而使限制构件40弹性偏置的弹性构件。所以,限制构件40无需用于使板簧50从压脚1的主体20的底面21突出的偏置构件(比如压缩螺旋弹簧)。结果,使压脚1的部件数目最少化。
在针接纳孔33定位于板簧50之间的情形下,板簧50布置在限制构件40的侧面。因此,针接纳孔33周围的加工材料的运动受到由板簧50限定的虚线的限制;因此,线环得以均匀地形成。
另外,压脚1的主体20的底面21构造成使得前倾斜部23与后倾斜部24之间的最深部25定位成比旋转销4更向后。因此,比如,在对厚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在扦边牛仔裤的情况下),当压脚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上时,压脚1的倾角有所减小,因此减小了将压脚杆压力传输至加工材料的旋转销4的向上移动。进一步地,即使当台阶部10插置在旋转销4的正下方时,因为最深部25的位置所以旋转销4无需向上移动以高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的厚度;因此,加工材料平稳地进给到压脚1的下方。此外,在台阶部10沿进给方向经过旋转销4以后,压脚1的倾角使得沿着前倾斜部23和后倾斜部24的形状来按压台阶部10。因此,底面21的定位成比旋转销4更向后的后部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旋转销4的向上移动逐渐变化,因而使得压脚1能够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0上移下来。另外,前倾斜部23和后倾斜部24形成为延伸至针接纳孔33。因此,当缝纫机对薄加工材料进行缝制时,压脚1的主体20可能无法按压薄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33的部分。然而,主体20与限制构件40结为一体;因而,限制构件40按压薄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33的部分。结果,抑制出现跳线。
下面描述用于缝纫机的压脚101的第二实施方式。图15A是从上方看到的压脚101的立体图。图15B是从下方看到的压脚101的立体图。压脚101主要包括主体120、限制加工材料飘动的限制构件140、压缩螺旋弹簧151(见图18)和扭转螺旋弹簧152(见图18)。
图16A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101的主体120的俯视图。图16B是主体120的侧视图。图16C是主体120的仰视图。图16D是沿着图16A的线16D-16D剖开的、主体120的剖视图。将压脚杆弹簧的压脚杆压力传输至主体120的压脚保持件102布置在主体120上(见图19)。压脚保持件102固定至能够竖向移动的压脚杆103(见图19)。主体120通过旋转销(旋转轴)104可移动地附接至压脚保持件102。
压脚101的主体120的底面121包括前平面122a、后平面122b、前倾斜部(倾斜部)123和后倾斜部(倾斜部)124。前倾斜部123与后倾斜部124之间的实际最深部125a定位成比旋转销104更向后。针接纳孔133形成在主体120的大致中部中。缝纫针106(见图19)贯穿针接纳孔133。容纳部128布置在底面121上。容纳部128容置限制构件140(见图17)的限制部141(见图17)。限制部141与限制构件140的旋转一致地容置在容纳部128中,从而平坦地连接至压脚101的主体120的底面121。进一步地,防止主体120接触压脚保持件102的接触部105的第一及第二凹入部131及132形成在底面121上。孔126形成在主体120的侧面上。限制构件140的轴143(见图17)插置在孔126中。此外,其中保持压缩螺旋弹簧151(见图18)的凹入部156和其中保持扭转螺旋弹簧152(见图18)的配合凹槽157布置在压脚101的主体20中。
图17A是包括有限制部141的限制构件140的俯视图。图17B是限制构件140的侧视图。图17C是限制构件140的仰视图。图17D是沿图17的线17D-17D剖开的、限制构件140的剖视图。限制构件140包括限制部141、旋转限制销142和螺旋弹簧保持部150。轴143布置在限制构件140的侧面的内部。在限制构件140容置在主体120的容纳部128内的情形下,限制构件140的横截面形成为与前倾斜部123和后倾斜部124的形状一致。在该情形下,实际最深部125a设置在限制构件141处。
图18A是压脚101的组装情形的俯视图,其中限制构件140附接至主体120。图18B是压脚101的组装情形的侧视图。图18C是压脚101的组装情形的仰视图。图18D是沿着图18A的线18D-18D剖开的、压脚101的组装情形的剖视图。轴143装配在孔126中,因而将限制构件140可移动地附接至压脚101的主体120。进一步地,限制构件140的允许旋转范围由旋转限制销142和主体120的限制表面127决定。此外,在图18B和18D中可见,压缩螺旋弹簧151的绕轴143、沿顺时针方向作用的负荷持续地施加至限制构件140。顺时针方向对应于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从压脚101的主体120的底面121向下突出的方向。所以,压缩螺旋弹簧151的前述作用防止加工材料飘动。另外,扭转螺旋弹簧152的、使整个压脚101相对于弹簧保持表面105a(见图19)、绕旋转销104向后、向下倾斜的负荷施加至压脚101。所以,在压脚101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上的情况下,当压脚101没有向后、向下倾斜时,将防止出现进给故障(即加工材料未适当进给)。结果,压脚101轻易地移动至台阶部110上。
下面将参照图19至28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101的操作细节。
图19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移动至与压脚101接触的接触位置之前的情形。在图19中,压脚101按压加工材料(其三折的台阶部110)。将负荷施加至限制构件140的压缩螺旋弹簧151的弹性力(恢复力)设置为确定小于压脚杆压力。因此,压缩螺旋弹簧151不能抵抗压脚杆压力,因而使限制构件140绕着轴14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前平部122a、后平部122b和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按压加工材料的位于针接纳孔133周围的部分。该情形看起来与缝制薄加工材料的情况相似。所以,前平部122a、后平部122b和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按压薄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133的部分,因而防止出现跳线。
图20图示了压脚101开始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10上的情形。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11形成在压脚101与加工材料之间。此时,压缩螺旋弹簧151的作用使加工材料的飘动受到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的限制。因此,在压脚10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10上的情形下,防止不均匀地形成线环以及出现跳线。
图21图示了台阶部110移动至与压脚101的前倾斜部123接触的接触位置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台阶部110的上边角与主体120的前倾斜部123接触,而且限制构件140因压缩螺旋弹簧151的作用而进一步旋转,因此限制部141防止加工材料飘动。此时,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从压脚101的主体120的底面121向下完全突出。当限制部141的突出量极大时,限制部141会与缝纫针106冲突。旋转限制销142布置在限制构件140上。旋转限制销142调整与布置在压脚101的主体120上的限制表面127接触的突出量,从而防止限制部141与缝纫针106之间冲突。
图22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进一步靠近旋转销104进给的情形。在该情形下,限制构件140的侧面的下部153沿着台阶部110移动;因而,限制构件140绕着轴14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限制部141容置在主体120的容纳部128中。此时,压脚101的倾角α与已知压脚60(见图34)的倾角β相比减小了大约40%。进一步地,旋转销104从加工材料开始的高度h1比已知压脚60的旋转销4的高度h2小大约10%。因此,旋转销104的阻力(沿着与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有所减小,所述阻力相对于加工材料而产生直到台阶部110移动至旋转销104正下方,而且压脚杆压力的负荷变化有所减小;因此,加工材料平稳进给到压脚101的下方。
图23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移动至旋转销104的正下方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压脚杆压力施加至主体120的前倾斜部123的整个区域。由于作为主体120的前倾斜部123与后倾斜部124之间的拐点的实际最深部125a定位成比旋转轴104更向后,所以图23中所示的情形因杠杆原理而实现。
图24图示了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经过旋转销104的正下方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台阶部110的上边角与主体120的后倾斜部124接触。此时,旋转销104的高度发生改变,但是改变的量很小;因此,加工材料的进给未受到抑制。
图25图示了主体120的后平部122b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上移下来的情形。压脚101从台阶部110上移下来,同时加工材料在台阶部110与主体120之间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11中的飘动受到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的限制。因此,当在图25所示的情形下对加工材料进行回针缝(倒退进给)时,限制构件140的后端部155使得压脚101能够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0上。
图26图示了压脚101的主体120的后端倾斜部129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接触的情形。图32中所示的已知压脚60无法可靠地按压加工材料,因为如图35所示,压脚保持件2的接触部2a与压脚60之间的冲突使得已知压脚60的向下倾角不够。比如,当送布牙在针板表面以下移动时,借助于压脚杆压力,已知压脚60的后端倾斜部69使台阶部10沿着进给方向强行或突然移动;因此,加工材料的进给量增大。结果,缝纫针6可能会因为加工材料沿进给方向的强行移动而弯折。同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压脚101,凹入部131、132增加了主体120的向前倾角,所述凹入部131、132防止主体120与布置在主体120的压脚保持件102上的接触部105冲突。进一步地,加工材料由施加在主体120的弯曲引导部154(图16B和16D)上的压脚杆压力保持。结果,抑制加工材料沿进给方向强行进给。
图27图示了压脚101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上移下来以后的情形。在该情形下,加工材料由限制构件140按压,使得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133的部分由前平部122a、后平部122b和限制部141按压。该情形看起来与缝制薄加工材料的情况相似。所以,薄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133的部分由前平部122a、后平部122b和限制构件140的限制部141按压,因而防止出现跳线。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101,限制构件140设置有从主体120的底面121向下突出的突出部141。因此,当台阶部110移动至与压脚101的前部接触的接触位置时,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11形成在台阶部110与压脚101之间。此时,限制部141按压加工材料以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因此,线环得以均匀地形成,且防止出现跳线。当压脚10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10上移下来时,限制部141的该效果是可见的。进一步地,压脚101由诸如主体120和包括限制部141的限制构件140、压缩螺旋弹簧151和扭转螺旋弹簧152等四种类型的部件形成,而且能够容易地提供压脚101的材料和制造过程。此外,当压脚101应用在缝纫机上时,缝纫机的机体无需专用结构。因此,压脚101能够应用于传统的缝纫机且任意地设置在其上。
另外,限制构件140和限制部141由树脂一体模制。因此,限制构件140能够轻易地以低成本制造且轻易地附接至压脚101。
此外,压脚101的主体120的底面121构造成使得前倾斜部123与后倾斜部124之间的最深部125a定位成比旋转销104更向后。因此,比如,在对厚加工材料的台阶部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在扦边牛仔裤的情况下),当压脚101向上移动至台阶部上时,压脚101的倾角有所减小,因此减小了将压脚杆压力传输至加工材料的旋转销104的向上移动。进一步地,即使当台阶部110插置在旋转销104的正下方时,旋转销104无需向上移动以高于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的厚度,而且加工材料平稳地进给到压脚101的下方。此外,压脚101的倾角使得沿着前倾斜部123和后倾斜部124的形状来按压台阶部110。因此,底面121的定位成比旋转销104更向后的后部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10上。旋转销104的向上移动逐渐变化;因而,压脚101能够轻易地向上移动至台阶部110上以及从该台阶部110上移下来。前倾斜部123和后倾斜部124形成为延伸至针接纳孔133。因此,在对薄加工材料进行缝制的情况下,压脚101的主体120可能无法按压薄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133的部分。然而,主体120与限制构件140结为一体;因而,限制构件140按压薄加工材料的环绕针接纳孔133的部分,因而抑制出现跳线。
图28A和图28B图示了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实施方式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压脚101的改型示例。在图28A和28B中图示的压脚101包括其上附接有补充限制构件158的限制构件140。补充限制构件158具有沿着进给方向定位在针接纳孔133中的臂部158a和158b。图28A和28B分别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101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图29图示了对加工材料的平坦部进行缝制的情形。图30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101向上移动至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10上的情形。图31图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压脚101从台阶部110上移下来的情形。
补充限制构件158附接至限制构件140,因而沿着进给方向将加工材料保持在针接纳孔133中。因此,在缝纫针106向下移动并进入针接纳孔133之前防止加工材料飘动。结果,线环得以均匀且有效地形成。
在前述说明书中对本发明的原理、优选的实施方式和操作模式进行了描述。然而,试图进行保护的本发明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这里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应当作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其它方式进行改型和修改以及采用等效方案。因此,应当明白,落入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改型、修改和等效方案都包括在内。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于缝纫机的压脚.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于缝纫机的压脚.pdf(4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公开一种用于缝纫机的压脚(1),其包括:主体(20),所述主体通过枢转轴(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压脚保持件(2)并具有针接纳孔(33);以及限制构件(40),所述限制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附接至主体(20),其中,所述限制构件(40)包括限制部(50),所述限制部从主体(20)的底面(21)向下突出以按压加工材料从而在加工材料的台阶部(10)接触压脚(1)时限制加工材料的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缝纫;绣花;簇绒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