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侧部结构.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386039 上传时间:2018-02-13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61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57264.7

申请日:

2004.08.26

公开号:

CN1590186A

公开日:

2005.03.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D25/02

主分类号:

B62D25/02

申请人: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三好伸介; 荒川聪; 屋形高志; 后藤惠志; 菊池隆司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3.08.29 JP 2003-30745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在车身侧部结构中,前部增强件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后部顶板侧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布置成使得前部增强件连接到后柱增强件上,且提高了后车门开口周边和前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结构,包括:
车身侧部外板,该车身侧部外板形成车辆的外部构件,并独立限定了前车门开口和后车门开口,且中柱部分夹在这两开口之间;
车身侧部内板,该车身侧部内板沿车身侧部外板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的车辆内部,并与该车身侧部外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以及
车身侧部增强件,该车身侧部增强件沿前车门开口的周边边缘和后车门开口的周边边缘成字符“8”的形状布置在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车身侧部内板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侧部增强件至少与所述车身侧部内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侧部增强件包括:
前部增强件,该前部增强件形成于前车门开口的周边,并有周边形状;以及
后部增强件,该后部增强件与前部增强件一起限定后车门开口。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增强件形成为朝着车辆前部的基本字符“U”形形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增强件具有:后柱上部增强件,该后柱上部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后边缘上部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后部顶板侧增强件,该后部顶板侧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以使得前部增强件连接到后柱上部增强件上;门槛增强件,该门槛增强件连接到前部增强件上,并布置成对着车身侧部外板的侧门槛部分的状态;以及后柱下部增强件,该后柱下部增强件沿后车轮壳体形成,并使后柱上部增强件连接到门槛增强件上。

6.
  一种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结构,包括:
车身侧部外板,该车身侧部外板形成车辆的外部构件,并独立限定了前车门开口和后车门开口,且中柱部分夹在这两开口之间;
车身侧部内板,该车身侧部内板沿该车身侧部外板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的车辆内部,并与车身侧部外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以及
前部增强件,该前部增强件沿前车门开口的周边边缘布置在所述车身侧部外板和所述车身侧部内板之间,并至少与所述车身侧部内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后柱增强件,该后柱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后边缘上部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并至少与车身侧部内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后部顶板侧增强件,该后部顶板侧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以使得前部增强件连接到后柱增强件上,并至少与车身侧部内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说明书

车身侧部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非临时性的申请参引2003年8月29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No.2003-307457的主题,本申请要求该专利申请No.2003-307457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侧部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增强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辆的前车门开口周边和后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车身侧部构成为使得车身侧部内板接合到作为外部板的车辆车身侧部外板的内侧上,这些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并保证车辆的刚性。
不过,在如四门车辆一样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辆(例如客车)中,前车门的开口和后车门的开口形成于车身侧部内,因此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开口区域较大,车身侧部的车辆车身刚性降低。
通常,后柱需要足够支承来自后车轮的输入,因此后柱部分设有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沿后车门开口的后边缘上部的后柱增强件,作为增强材料,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后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
不过,只通过这样的后柱增强件并不能增强整个车身侧部的车辆车身刚性,特别地,前柱或中柱比后柱更窄,因此前车门开口的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趋于较低。
因此,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9-104358中所公开的,已经研制出这样的车身侧部结构,其中在前车门开口的周边,一增强件插入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
不过,即使当提供了后柱增强件,且前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如在文献中公开的车身侧部结构所示得以增强时,后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仍然不充分。
特别地,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连接到顶板上,但是顶板是平板,因此初始刚性较低,且当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部分的车辆车身刚性较低时,将有这样的问题,即,例如当撞车时,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部分趋于与顶板一起弯曲和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使得后车门的打开和关闭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这些问题,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侧部结构,用于增强后车门开口周边以及前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
为此目的,提供了一种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的车辆的车身侧部结构,它包括:车身侧部外板,该车身侧部外板形成车辆的外部构件,并独立限定了前车门开口和后车门开口,且中柱部分夹在这两开口之间;车身侧部内板,该车身侧部内板沿着该车身侧部外板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的车辆内侧,并与车身侧部外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以及车身侧部增强件,该车身侧部增强件沿前车门开口的周边边缘和后车门开口的周边边缘成字符“8”的形状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的分解结构图;
图2是从图1的箭头A的方向看时的视图,是其中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只有车身侧部增强件设在车身侧部外部的状态的视图;
图3是沿图2的线B-B剖取的、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线C-C剖取的、后车门开口的后边缘下部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的分解结构图;以及
图6是从图5的箭头A′的方向看时的视图,是其中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只有车身侧部增强件设在车身侧部外部的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实施例。
首先,将描述第一实施例。
参考图1,图中示出了具有前车门和后车门(都未示出)的轿车类型客车的一对右、左车身侧部1、1地右侧部分的分解结构图,下面将基于该视图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顺便说明,左侧部分的车辆车身结构(未示出)和右侧部分的车辆车身结构相对于车辆的中心对称。
车身侧部1设置成这样,即,车身侧部内部件20接合到作为外部构件的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车辆内侧上,并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而且此外,车身侧部增强件30插入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之间,该车身侧部增强件30的板厚度稍微大于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的厚度。
还有,车身侧部外板10独立形成前车门开口和后车门开口,同时中柱部分夹在这两开口之间。
特别地,车身侧部外部件10设置成具有前车门开口40和后车门开口42,且前柱外部部分12、中柱外部部分14、顶板侧外部部分15、后挡板部分16和门槛外部部分18通过压制而成一体模制。顺便说明,这些前柱外部部分12、中柱外部部分14、顶板侧外部部分15、后挡板部分16和门槛外部部分18也可以是分开的部分,且车身侧部外部件10可以通过将这些部分接合而形成。
在车身侧部内部件20中,前柱内部部分22、中柱内部部分24、顶板侧内部部分25根据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形状而成一体模制,而且,后柱上侧内部件26、后柱下侧内部件27和门槛内部件28通过如箭头所示沿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形状接合而形成。
即,根据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形状,车身侧部内部件20形成为沿前车门开口40的周边边缘和后车门开口42的周边边缘具有字符“8”的形状。
还有,通过如箭头所示沿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形状或者沿车身侧部内部件20的形状将沿前车门开口40的周边边缘模制的前部增强件32、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后柱上部增强件(后柱增强件)36、后柱下部增强件37和门槛增强件38接合在一起而形成车身侧部增强件30。
前部增强件32沿前车门开口的周边边缘布置在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之间,并与至少车身侧部内部件20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还有,后柱上部增强件(后柱增强件)36沿后车门开口的后边缘上部布置在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之间,并与至少车身侧部内部件20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此外,后部顶板侧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布置在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之间,以使得前部增强件32连接到后柱上部增强件(后柱增强件)36上,并与至少车身侧部内部件20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还有,门槛增强件38连接到前部增强件32上,并布置成对着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侧门槛部分的状态。
后柱下部增强件37沿后车轮壳体形成,并使后柱上部增强件(后柱增强件)36连接到门槛增强件38上。
顺便说明,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后柱上部增强件(后柱增强件)36、后柱下部增强件37和门槛增强件38形成后部增强件39。
换句话说,参考图2,图2是从图1的箭头A方向看时的视图,即,当在没有布置车身侧部内部件20的情况下只将车身侧部增强件30布置在车身侧部外部件10上时的状态的视图,根据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形状或车身侧部内部件20的形状,车身侧部增强件30也形成为沿前车门开口40的周边边缘和后车门开口42的周边边缘而限定具有字符“8”的形状。
然后,车身侧部外部件10、车身侧部内部件20和车身侧部增强件30在各自的周边凸缘处接合起来,或者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在各自的周边凸缘处接合起来,且车身侧部内部件20和车身侧部增强件30也相互接合。因此,由车身侧部外部件10、车身侧部内部件20和车身侧部增强件30形成了分成两部分的封闭剖面结构,或者由车身侧部外部件10和车身侧部内部件20形成了封闭的剖面结构,且在该封闭的剖面结构内部,还由车身侧部内部件20和车身侧部增强件30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即,由前柱外部部分12和前柱内部部分22、中柱外部部分14和中柱内部部分24、顶板侧外部部分15和顶板侧内部部分25、后挡板部分16的前部和后柱上侧内部件26和后柱下侧内部件27、以及门槛外部部分18和门槛内部件28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而且,各封闭的剖面结构通过前部增强件32、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后柱上部增强件36、后柱下部增强件37和门槛增强件38得以增强。
参考图3,图3示出了沿图2的线B-B剖取的、后车门开口42的上边缘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例如,在后车门开口42的上边缘中,由顶板侧外部部分15和顶板侧内部部分25形成的封闭剖面结构由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分成两个部分,并形成两个封闭的剖面结构,因此提高了在后车门开口42的上边缘中的刚性。
还有,参考图4,图4示出了沿图2的线C-C剖取的、后车门开口42的后边缘下部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例如,在后车门开口42的后边缘下部中,在由后挡板部分16的前部和后柱下侧内部件27形成的封闭的剖面结构中进一步形成由后柱下侧内部件27和后柱下部增强件37形成的封闭剖面结构,因此提高了在后车门开口42的后边缘下部中的刚性。
以这种方式,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中,提高了后车门开口42周边和前车门开口40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
因此,根据该车身侧部结构,例如,即使在撞车的情况下,后车门开口42和前车门开口40也可以确实保持为使得开口周边边缘具有较小变形的状态,并能够很好地防止前车门和后车门不能打开和关闭的故障。
顺便说明,这里已构成使得前部增强件32、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后柱上部增强件36、后柱下部增强件37和门槛增强件38单独模制并接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并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压制而使这些部件成一体模制。
下面将介绍第二实施例。参考图5,图5以与图1类似的方式示出了第二实施例的一对右、左车身侧部1′、1′的右侧部分的分解结构图,并且参考图6,图6以与图2类似的方式示出了从图5的箭头A′方向看时的视图,下面将根据这些视图来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顺便说明,通过使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和区域以相同标号表示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没有后柱下部增强件37,且下面只描述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
如图5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通过如箭头所示沿车身侧部外部件10的形状或者沿车身侧部内部件20的形状将沿前车门开口40的周边边缘模制的前部增强件32、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后柱上部增强件(后柱增强件)36和门槛增强件38接合在一起而形成车身侧部增强件30′。
即,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结构为这样,前部增强件32通过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而连接到后柱上部增强件36上,但是后柱上部增强件36与门槛增强件38分开,并且在后挡板部分16的前部和后柱下侧内部件27之间没有增强件。
不过,即使当后挡板部分16的前部和后柱下侧内部件27之间没有增强件时,至少前部增强件32通过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而连接到后柱上部增强件36上,因此,可以获得与上述类似的效果。前部增强件32、后柱上部增强件36和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至少与车身侧部内板一起形成封闭的剖面结构。
特别地,后车门开口42的上边缘是连接到顶板(未示出)上的部分,且顶板为平板,因此,初始刚性较低,但是用于使前部增强件32连接到后柱上部增强件36上的后部顶板侧增强件34与前部增强件32一起至少布置在后车门开口42的上边缘中,因此,可以集中提高趋于弯曲和变形的后车门开口42的后边缘上部和上边缘的车辆车身刚性以及前车门开口40的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同时使得所需的部件数目减至最小,并降低车辆车身的成本和重量。
因此,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车身侧部结构,例如,即使在撞车的情况下,后车门开口42和前车门开口40可以充分保持为开口周边边缘变形较小的状态,并且也能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防止前车门和后车门不能打开和关闭的故障。

车身侧部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车身侧部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车身侧部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身侧部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身侧部结构.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在车身侧部结构中,前部增强件布置在车身侧部外板和车身侧部内板之间,后部顶板侧增强件沿后车门开口的上边缘布置成使得前部增强件连接到后柱增强件上,且提高了后车门开口周边和前车门开口周边的车辆车身刚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