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限制面线输送量的缝纫机。背景技术
以往,从重视缝制好的产品具有美感的观点出发,在通过限制面线的输送量而形成最初的线迹时,把突出在衣料表面一侧的面线头拉到衣料背面一侧的缝纫机,例如已公开在特开昭62-186892号中。
即,在上述缝纫机中,具有在挑线杆与机针之间夹持面线并设置在挑线杆下方的夹线机构,由于它是在线梭的尖端钩住面线环时夹住面线,停止向机针供给面线,所以在这之后,由于线梭旋转拉出线环而使从机针延长出来的面线端通过缝制物与针板孔被拉向下方。
但是,这样的以往的缝纫机,由于必须有夹持面线的夹线机构,具有其结构复杂的问题。另外,由于为使夹线机构不影响缝制,必须把它限制在与面线的接触面积最小的范围,所以,就必须使用小型精致的部件,具有提高制造成本的问题。
另外,以往的缝纫机是夹持面线的结构,所以操作者要将面线穿过夹线机构进行夹持,具有操作性差地问题。
但是,以往,为了容易在压布机构下对衣料进行操作,就要进行确保压布机构上升量的操作,同时也要进行确保机针上升量的操作。具体地说就是,通常,当进行切线、挑线杆到达上死点时,缝纫机停止运转,在这种状态下机针位于比上死点靠下的位置,所以,在这之后使缝纫机上轴反转以便使机针上升,向上死点移动。
可是,由于当使缝纫机上轴反转以便使机针上升和向上死点移动时,接下来挑线杆会下降,所以,在挑线杆和机针之间面挑会松弛,因此,这时,在结束了切线之后要取出衣料时,把所述松弛的面线与该衣料一起拉出,有从机针延长出的面线端比所需要的长的问题。由于以往的缝纫机对于该问题点一概没有记载,所以必然会有面线端过长的问题。
在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简单的结构在缝制第1针时就限制面线的输送量,将面线端拉向衣料背面一侧的缝纫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在切线后机针停止在上死点时限制面线的输送量,在取出衣料时不会拉出面线的缝纫机。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提出的,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具有:带有可穿过来自面线供给源的面线的线通孔并且上下运动的挑线杆,和使来自所述挑线杆的面线穿过机针孔并且与挑线杆连动的上下运动的机针,和具有能钩住在所述机针的机针孔附近形成的线环的尖端并且与所述机针和挑线杆连动的线梭,其特征为,具有:靠线止动部件、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该靠线止动部件,被设置在所述挑线杆的上下运动路径上,根据所述挑线杆上下运动在横切面线的横断路径上,可进退地设置在该面线的下方,并在进入时挂住面线,同时在后退时解除挂住面线;该驱动装置,使所述靠线止动部件进退;该控制装置,控制驱动装置在起动缝纫机时的第1针中,在使所述线梭的尖端钩住线环之前使所述靠线止动部件进入。
根据本发明之1的缝纫机,在缝制第1针时线梭的尖端钩住线环之前,控制装置通过驱动装置使靠线止动部件进入并在靠线止动部件的上面挂住面线,限制向机针供给面线。为了在挂在梭尖的线环上,使线梭穿过线环而将线环展开时拉动面线,这时,由于限制向机针的挑线杆一侧供给面线,线端一侧的面线受拉,所以,面线端一侧被拉到衣料下方。
因此,由于以简单的结构达到在缝制第1针时把面线头拉到衣料下方,所以能够降低成本。另外,靠线止动部件只挂住面线,没有必要使面线穿过夹持机构,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另外,本发明之2的缝纫机,是在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为,靠线止动部件在挑线杆的上死点附近挂住面线。
根据本发明之2的缝纫机,由于靠线止动部件在挑线杆的上死点附近挂住面线,所以,最小限度地限制了在缝制第1针时向机针供给面线。
因此,能够可靠地把面线端拉到衣料下方。
另外,本发明之3的缝纫机,是在本发明之1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为,靠线止动部件在面线供给源一侧挂住面线。
根据本发明之3的缝纫机,由于靠线止动部件在面线供给源一侧挂住面线,所以,不会像在机针一侧挂住面线时那样,由于挑线杆的下降而拉动面线。
因此,不会使来自机针针孔的面线端脱出,并能够节省操作者的穿线工序。
另外,本发明之4的缝纫机,具有:带有可穿过来自面线供给源的面线的线通孔并且上下运动的挑线杆,和使来自所述挑线杆的面线穿过机针孔并且与挑线杆连动的上下运动的机针,在切线后挑线杆停止在大致上死点处,然后,使所述机针返回上死点,其特征为,具有:设置在所述机针与所述挑线杆之间的限制面线的约束机构,和驱动所述约束机构的驱动装置,和在把切线后的衣料从机针下方取出之前,为使所述约束机构限制面线而控制其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之4的缝纫机,在把切线后的衣料从机针下方取出之前,控制装置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约束机构,限制向机针供给面线。
因此,不会在从机针下方取出衣料时,将面线一起拉出,能够把机针上的面线留在最佳长度。
另外,本发明之5的缝纫机,是在本发明之4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为,约束机构是靠线止动部件,被设置在接近所述挑线杆的上下运动路径上,并能够进退地设置在由所述挑线杆上下运动横切面线的横断路径中的该面线下方,当进入时挂住面线,同时当后退时解除挂住面线;驱动装置使靠线止动部件进退;而控制装置,为了在把切线后的衣料从机针下方取出之前使靠线止动部件进入并挂住面线,来控制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之5的缝纫机,由于通过在挑线杆上死点附近的靠线止动部件的进入,在其上面挂住并止住面线,所以,能够限制向机针供给面线,并且当把衣料从机针下方取出时,面线不会被一起拉动,
因此,以靠线止动部件进退这样简单的结构就能达到防止在取出衣料时拉出面线的目的,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本发明之6的缝纫机,是在本发明之1或5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为,当停止挑线杆动作时,控制装置通过驱动装置使靠线止动部件进入。
根据本发明之6的缝纫机,由于当靠线止动部件进入时,挑线杆处于停止,并且面线也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靠线止动部件能够进入相对于面线的理想位置。
因此,能够在靠线止动部件的上面可靠地止住面线。
另外,本发明之7的缝纫机,是在本发明之1或5所述的缝纫机中,其特征为,当挑线杆位于靠线止动部件略上方的位置时,控制装置通过驱动装置使靠线止动部件后退。
根据本发明之7的缝纫机,由于当靠线止动部件后退时挑线杆位于靠线止动部件的略上方的位置,所以,面线不会松弛。
因此,不会出现松弛的面线缠绕在挑线杆周围的部件上和挑线杆上的情况。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缝纫机机头部附近的概略主视图的放大图。
图2为本发明缝纫机机头部一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控制框图。
图4为本发明停止起动动作流程。
图5为本发明挑线杆和机针以及线梭的关系图。
图6为实施例2中靠线止动杆的设置与面线止动时与线梭的时间关系图。
图7为本发明中控制停止起动的流程图。
图中:100—缝纫机,1—机针,2—针杆,3—导线环,4—挑线杆,5—靠线止动杆(靠线止动部件,约束部件),6—气缸(驱动机构),7—调线钮,10—针板,H—缝纫机机头,B—机台,T—面线。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缝纫机100具有放置缝制衣料的机台B和面对机台B并设置在机台上方的缝纫机机头H,还具有以下的结构。
机针1被固定在上下运动的针杆2上,该针杆2与设置在缝纫机机头H上的缝纫机上轴(未图示)连动,在机针1的下方具有穿过面线T的针孔1a。设置在从缝纫机机头H向下方伸出鄂部HA上的导线环3,将面线T导向机针1。
在缝纫机机头H的正面HF上形成有位于导线环3上方和图1右方的垂直长孔H1。挑线杆4,其前端从长孔H1向缝纫机机头H外方突出,并与缝纫机上轴连动,沿长孔H1上下摇动。在该挑线杆4的前端,形成有沿图1的左右方向(与长孔H1垂直的方向)穿通的面线穿孔4a,面线T可穿过该面线穿孔4a。图1中所示的挑线杆4位于最上点(上死点)的位置。
在这里,对靠线止动杆5和包括靠线止动杆5的靠线止动装置(约束装置)K的整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靠线止动杆5被设置在挑线杆4线架一侧且比挑线杆的上死点稍微靠下方的接近挑线杆4上下动路径的地方,沿与挑线杆4摇动方向的垂直方向可自由滑动地穿过并被支撑在正面部HF和背在面部HR上。靠线止动杆5的基端,从背面部HR向后方突出并与气缸6的连杆6a连接。另外,在固定在基端附近的垫圈5a与背面HR之间设有复位弹簧5b,通常,由该弹簧的弹簧力通过垫圈5a对靠线止动杆5施与向后方(图2右方)的力。
靠线止动杆5由靠线止动部件和约束机构构成。另外,作为面线供给源的线架(未图示)被设置在接近缝纫机机头H的地方。
当向气缸6供给空气,连杆6a向左方进入时,靠线止动杆5反抗复位弹簧5b的弹簧力向左方移动,其前端部从正面部HF进入到越过挑线杆4的穿线孔4a的位置,成为如图2所示的突出状态。在该突出状态的靠线止动杆5,如图1所示,是在穿过挑线杆4的穿线孔4a和后述的调线钮7的面线T的根据挑线杆4上下摇动的横断路径上,并位于穿过上死点挑线杆4的面线T的下方位置。当停止向气缸6供给空气时,复位弹簧5b向图2的右方压垫圈5a,靠线止动杆5向右方移动并且其前端部后退,靠线止动杆5的前端部后退到与正面部HF为同一面的位置。
在这里,由复位弹簧5b和气缸6构成驱动机构。另外,在图1和图2中,靠线止动杆5处于进入状态。
调线钮7,被设置在长孔H1的右侧和下方,将从作为面线供给源的线架上引出的面线T导向挑线杆4。调线钮7,夹持住在调线盘7a、7b之间的面线T,并能够对面线T施与规定的张力。
设置在机台B上的针板10具有针板孔10a。
另外,在机台B内,线梭11也与上轴连接并被驱动,在针板10的下方设有与机针1协调动作而形成缝制线迹的线梭11(参照图5)。所以,机针1、挑线杆4和线梭11都具有连动的关系。
在机台B内的针板下方,虽未图示,但具有由切线驱动源16(参照图3)驱动的切线机构,在结束缝制后,切断面线和底线。
下面,参照图3对控制框图进行说明。
12是控制装置,由储存必须对缝制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数据的ROM,和储存作为能够改写的数据和暂时储存的数据的RAM,和执行所述控制程序的CPU构成。
13,例如是设置在按下缝纫机台等上按键(未图示)时发出起动信号的按键,当控制装置12的CPU从起动按键13输入起动信号时,开始进行缝制动作。
E,例如是由与上轴连接的编码器构成的机针位置检测装置,控制装置12的CPU由机针位置检测装置输入对应于上轴旋转位置的轴旋转位置信号。这样,例如,能够检测出与上轴连动的针杆2的上下位置或挑线杆4上死点的位置。
气缸6,通过电磁阀14与控制装置12连接,控制装置12根据电磁阀14的开闭,控制从空气供给源向气缸6供给空气。
缝纫机电机M通过驱动器15与控制装置12连接,控制装置12通过驱动器15控制缝纫机电机的旋转。
16是切线的驱动源,它通过驱动器17与控制装置12连接,控制装置12通过驱动器15控制对切线驱动源的驱动。
下面,参照图4、图5和图7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针杆2和挑线杆4与上轴的旋转连动,以如图4所示的相位关系动作。另外,图5表示了对应于图4中(a)~(e)的挑线杆、针杆和线梭的关系。
当由踏板等的操作发出切线指令时(步骤S1),在如图4所示的结束缝制时的切线中,根据控制装置12控制驱动的切线驱动源16,在布料下面对面线T和底线进行切线(步骤S2)。在切线之后,被切断了面线T的与机针1相连一侧的线端以穿过衣料的状态留下来。
另外,当控制装置12在结束切线后由针杆位置检测装置E检测出对应于挑线杆上死点的针杆位置时(步骤S3),停止缝纫机电机M来停止缝纫机的运转(步骤S4),针杆2和挑线杆4处于图5(b)所示的状态。
然后,驱动气缸6使靠线止动杆5进入(步骤S5),如图5(b)所示,靠线止动杆5的前端向穿挂在挑线杆4的面线T的正下方移动。这时,由于挑线杆4是停止的,所以能够使靠线止动杆5可靠地进入面线T的正下方。这样,面线T被靠线止动杆5挂住成为止动状态。
然后,控制装置12,在图4中所示的反转区间使缝纫机电机M,即上轴反转,这样使针杆2上升(步骤S6),当由机针位置检测装置E检测出针杆2处于上死点位置时(步骤S7),停止缝纫机电机M(步骤S8)。这样,如图5(a)所示,由于针杆2停止在上死点,很容易对衣料进行处理。然后,在按动起动开关13之前的停止区间中,从机针1的下方取出衣料,由于面线T在靠线止动杆5上受到弯曲阻力或摩擦阻力而限制了向下方的移动,所以在取出衣料的同时,面线T不会被拉出,面线T能够很快地从衣料上抽出,并能确保留在机针1上的面线长度。
然后,当按动起动开关13时,向控制装置12输出起动信号(步骤S9),控制装置12通过驱动器15,开始包括驱动缝纫机电机的缝纫机运转,移到缝纫机运转区间(步骤S10)。
即,当开始运转时,机针1下降,同时挑线杆4向上死点上升,返回图5(b)的状态,然后,机针1的前端穿过衣料。之后,如图5(c)所示,挑线杆4下降,同时机针1到达下死点。在此期间,由于面线T被靠线止动杆5挂住,所以即使挑线杆4下降,面线也不会松弛而保持拉紧状态。由刚才的切线而形成的被切断的切线端的面线端TE,即使机针1到达下死点也在衣料上。
接着,机针1从下死点开始上升,如图5(d)所示,线梭11的梭尖11a进入机针1的线环L。然后,随着线梭11进一步的旋转,如图5(e)所示,为使线梭11穿入线环L内,线环L被立即展开,在这期间,由于面线T也被靠线止动杆5挂住,所以连在机针1一侧的面线T不会被拉出,与面线端TE连接一侧的面线T受到拉力。因此,与线环L扩大的同时,面线端TE被拉向衣料的下方(背面)。另外,在图5(e)中,从图5(d)的状态机针1上升,同时在挑线杆4到达下死点的时刻,面线端TE从衣料穿出,这一时刻并不限定于此,如图5(d)所示的那样,从梭尖11a进入机针1的线环L到为使线梭11穿入线环L内而线环L被展开期间,也能够将面线端TE从衣料穿出。
然后,如图5(a)所示,机针1再次向上死点移动,而且如图5(b)所示,挑线杆4进一步向上死点移动,当由机针位置检测装置E发出起动信号后,和检测出对应于挑线杆的第2次上死点的针杆位置时,即,对应于挑线杆的上死点的针杆位置检测装置E的检测信号(n),当n=2时(步骤S11),放出气缸6中的空气,由弹簧5b的作用使靠线止动杆5后退(步骤S12)。这样,由于使靠线止动杆5的后退是在挑线杆4移动到上死点时进行的,所以在靠线止动杆5后退之后的面线T不会松弛,也就不会出现松弛了的面线T挂在挑线杆周围部件上的情况。
在靠线止动杆5后退之后,可进行与以往同样的缝制,切线后,再次如前所述,靠线止动杆5进入,并在针杆2的上死点停止缝纫机,按动起动键13。
实施例1的缝纫机,由于靠线止动杆5的前端后退到与正面部HF同一个平面上,所以在靠线止动杆5后退之后,不会与面线T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与面线T接触而发生的张力和面线的缠绕。
另外,实施例1的缝纫机,以使靠线止动杆5一次后退的简单动作,能够得到可防止切线后取出衣料时抽出面线以及可防止在缝制开始的第1针缝制中抽出面线的2个效果。
实施例2
参照图6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实施例2只是靠线止动机构K的设置位置不同,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靠线止动杆5被设置在相对于长槽H1的与线架相反的机针一侧,并且位于长槽H1上下方向的略为中央附近。
靠线止动杆5的设置位置,如图6所示,当线梭11的梭尖11a挂在线环L上时,挑线杆4位于上下方向位置的稍微靠下方的位置上,同时当靠线止动杆5处于进入状态时,其前端位于挂在挑线杆4上的面线T的正下方的进入位置。
这样,根据该结构,在缝制开始后,挑线杆4下降,当位于靠线止动杆5的右上方位置时,靠线止动杆5进入并进入面线T的正下方,成为面线T被靠线止动杆5挂住和止动的状态。这时,线梭11,由其梭尖11a挂住线环L。然后,线梭11继续旋转,并且为使它穿过线环L而使线环L展开,由于面线T被止动在靠线止动杆5的上面,不会拉动机针1一侧的线,能够拉动线端一侧的线,将面线端TE拉出衣料和针板孔10a的下方。
实施例2,把靠线止动杆5的进入时刻设在挑线杆4位于靠线止动杆5右上侧的位置时,但该时刻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该时刻设在所进入的靠线止动杆5进入挂在挑线杆4的面线T的下方时。
在实施例1中,把靠线止动杆的上下位置设在挑线杆上死点附近,而在实施例2中,把靠线止动杆的上下位置设在长槽中央附近,但也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线梭的梭尖挂住线环之前,所进入的靠线止动杆进入穿过挑线杆的面线的下方位置即可。具体地说就是,只要是在实施例1中,把靠线止动杆的位置设在上限,和在实施例2中,把靠线止动杆的位置设在下限的区域内即可。由于靠线止动杆位于上方的情况,能够在早期阶段将面线挂住,所以,能够把向机针供给的面线限制在最小限度,并能可靠地将面线端拉向衣料下方。
另外,将靠线止动杆相对于挑线杆的位置,在实施例1中设在线架一侧,在实施例2中设在机针一侧,这是由于具有这样的关系:当靠线止动杆在线架一侧时,由于挑线杆的下降多少要从线架上拉出一些面线,而当靠线止动杆在机针一侧时,几乎不会拉出面线,而是相反会将机针一侧的面线拉入。即,如实施例1靠线止动杆在上方时,由于以挂住面线的状态机针下降,所以,这时如果不拉出面线,面线就会从机针的针孔中脱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靠线止动杆设置在线架一侧就能够防止面线从机针中脱出。
另一方面,如实施例2,靠线止动杆设在下方时,由于靠线止动杆挂住面线不久,被钩住的线环为线梭进入而展开就要拉出面线端,所以,这时如果从挑线杆上拉出面线,就不会将面线端拉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靠线止动杆设置在机针一侧就能够可靠地拉出面线端。因此,在机针到达下死点之前挂住面线时,最好将靠线止动杆设置在线架一侧,而在机针到达下死点附近挂住面线时,最好将靠线止动杆设置在机针一侧。
另外,作为切线后使机针向上死点移动然后停止,再把衣料从机针下方取出时不会拉出面线的变形例,也可像在特开昭62-186892号中公开的那样,在挑线杆下方并且在挑线杆与机针之间设置夹线机构,在切线后驱动夹线机构,夹持限制住面线,不向机针一侧拉面线。这时,夹线机构构成约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