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 本发明涉及备有增压器的柴油机的燃料限制装置,特别是关于能确保燃料的起动增量、同时用隔膜式增压促动器抑制快速加速时燃料的增量的技术。
作为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以往公知的结构有例如图11所示的(以下称作以往例子1)或图12所示的(以下称作以往例子2)的形式。
该以往例子1的结构如图11所示,带增压器的发动机E的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采用了通过离心式调节器10的双调节杆14移动以便调量的结构。在摆动支撑轴Q支撑地摆动杆31的动力点J处卡合有隔膜式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同时,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从其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而设置。上述增压促动器26响应上述发动机E的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抑制上述调量仪21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的增量移动。
上述增压促动器26采用了通过上述增压压力P克服回位弹簧28使输出杆30伸出的结构,随着快速加速时等的增压器(涡轮增压)1的旋转滞后引发的上述增压压力P的上升滞后,限制过剩的燃料供给,防止黑烟的发生或无用燃料的消耗。另外,还设置有在发动机起动时用强大的力克服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而把上述调量仪21推压到起动增量位置的推杆M。在这里,图11中的符号2表示的是上述增压器的透平,3是压缩机,4是用于降低高速运转时排出气体C产生的过剩排气压力的废气闸阀,5是吸气管,6是排气管,8是增压压力连通管,11是调速操作杆,12是调速杆,13是调节弹簧,14a及14b是构成双调节杆14的第一杆及第二杆,15是该调节杆14的摆动支撑轴,16是扭矩提升装置,18是起动弹簧,46是调节套筒。
以往例子2的结构如图12所示,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的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采用了通过离心式调节器10的双调节杆14移动以便调量的结构。在摆动支撑轴Q支撑的摆动杆31的动力点J处卡合有隔膜式增压(ブ-スト)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同时,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从其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而设置。上述增压促动器26响应上述发动机E的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抑制上述调量仪21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的增量移动。上述摆动支撑轴Q由促动器40变位,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发动机冷起动时,上述促动器40的输出杆35缩回,调量仪21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增量地移动,由此可解除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发动机起动后,维持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
根据上述以往例子1及以往例子2,虽然随着增压压力P的上升滞后,限制了过剩燃料的供给,由此可避免黑烟的发生或无用燃料的消耗。然而,仍然存在着以下有待于改进的地方。
也就是说,发动机起动时,作用在增压促动器26上的增压压力为零,其输出杆30处于缩回状态,这样,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妨碍了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向起动增量位置的移动。
因此,在以往例子1中,必须设置带有另一用途的推杆M,以便克服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而把上述调量仪21推压到起动增量位置,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需要克服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而把上述推杆M推出的强大的驱动力。另一方面,如果发动机起动时调量仪21始终位于起动增量位置,在热起动时会供给过剩的燃料,导致黑烟发生或无用燃料的消耗等问题。
此外,在以往例子2中,由于采用了发动机起动时、上述促动器40的输出杆35缩回、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增量地移动的结构,虽然消除了上述以往例子1的缺点,但是,由于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不能脱离地与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卡合在一起,因而,为了在快速加速时使增压促动器26抑制上述调量仪21的增量移动,必须把该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的弹力强度设定成能基本平衡快速加速时调节弹簧13的张力的程度,与之对应,也需要隔膜27有大的受压面积。结果,导致增压促动器26整体大型化。这一点与以往例子1是相同的。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使上述调量仪位于起动增量位置,而不需要用于克服增压促动器的回位弹簧的强大的驱动力,仅通过增压促动器小型化、简单、廉价的结构就能确保发动机的起动性。另外,还提供一种可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供给,避免黑烟发生或无用燃料的消耗的燃料限制装置。
本发明具有例如图1、图2、图8、图9及图10所示的与以往例子1(图11)基本相同的构成。就是说,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的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采用了通过调节杆14移动以便调量的结构。在摆动支撑轴Q支撑的摆动杆31的动力点J处卡合有隔膜式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同时,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从其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而设置。上述增压促动器26响应上述发动机E的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抑制上述调量仪21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的增量移动。
第一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第一发明)的特征是,在具有上述基本构成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例如如图1、图2及图8所示,上述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从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可连接或分离地设置着,同时,由增压弹簧18朝起动增量侧给上述调量仪21施力;上述摆动支撑轴Q由促动器40变位;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而且还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发动机冷起动时,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仪21;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调量仪21。这里所谓的冷起动是指发动机在热机前的状态起动的情况,所谓的热起动是指发动机在其环境温度变热的状态下起动(包括发动机热机后的起动,以下同样)的情况。
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第二发明)的特征是,在具有上述基本构成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例如如图9及图10所示,上述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从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可连接或分离地设置着,同时,由增压弹簧18朝起动增量侧给上述调量仪21施力;上述摆动杆31的动力点J由搭载在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上的促动器40逆向变位,由此,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
发动机冷起动时,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仪21;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调量仪21。在这里,所谓的“促动器40的逆向变位”是指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的促动方向与搭载在该输出杆30上的促动器40的促动方向相反。
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上述促动器40由感温促动器32构成。
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通过容纳在容器34内的石蜡的感温体积膨胀,使输出杆35伸出,依此构成上述感温促动器32。
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发动机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器41和根据该温度检测器41的检测信号N使上述促动器40动作的电气驱动电路42,发动机冷起动时,不驱动上述促动器40,发动机热起动时,上述促动器40以ON驱动。
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的特征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上述促动器40由依赖于发动机的吸气负压、背压、或润滑油压力驱动的活塞促动器44构成,在发动机起动时,通过该活塞促动器44的不驱动,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仪21。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a)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第一发明)中,在具有上述基本构成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上述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从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可连接或分离地设置着,同时,由增压弹簧18朝起动增量侧给上述调量仪21施力;因而,隔膜式增压促动器适用于小输出力的情况,可小型化。
即是说,在通常运转时,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由增压弹簧18朝起动增量侧施力,由此,可跟踪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的驱动。另一方面,在快速加速时,通过调速杆12以调节弹簧力把调节杆14向燃料增量侧R强迫地引拉时,上述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离开上述调量仪21,向燃料增量侧R移动。而且,在上述调量仪21上没有作用调节力GF,只有增压弹簧18的弹力起作用,但这时,为了发挥增压促动器26的增压功能、抑制调量仪21的增量移动,最好把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的弹力强度设定成能基本平衡上述增压弹簧18的弹力的程度。就是说,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的弹力与以往例子相比非常小,也大幅度地缩小了与之对抗的隔膜27的受压面积。因此,增压促动器26是小输出力型结构,可以小型化。
(b)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第一发明)中,除了上述(a)之外,上述摆动杆31的支撑轴Q由促动器40变位,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因此,发动机冷起动时,调量仪21由增压弹簧18推压到起动增量位置St。就是说,由于不需要克服隔膜式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把调量仪21推压到起动增量位置St所用的推杆M(以往例子1),所以,简化了构成,降低了成本。
(c)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第一发明)中,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构成:发动机冷起动时,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仪21,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调量仪21。所以,能确保发动机的冷起动性,同时可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的供给,避免了黑烟的发生等。
就是说,在发动机冷起动时,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由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因此,可供给发动机冷起动时所需要的燃料,确保了冷起动性。
另外,由于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因此,能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的供给,避免了黑烟的发生等。
(d)在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第二发明)中,与上述第一发明同样,上述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从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可连接或分离地设置着,同时,由增压弹簧18朝起动增量侧给上述调量仪21施力。而且还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发动机冷起动时,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仪21;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调量仪21。因此,能获得与上述第一发明(a)、(c)同样的作用、效果。
(e)在第二方面记载的发明(第二发明)中,例如如图9及图10所示,上述摆动杆31的动力点J由搭载在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上的促动器40逆向变位,由此,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发动机冷起动时,调量仪21由由增压弹簧18推到起动增量位置St。就是说,由于不需要克服隔膜式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把调量仪21推压到起动增量位置St所用的推杆M(以往例子1),所以,简化了构成,降低了成本。
(f)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上述促动器40由感温促动器32构成。因此,与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发明同样,能确保发动机的冷起动性,同时可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的供给,避免了黑烟的发生等。
(g)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三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通过容纳在容器34内的石蜡的感温体积膨胀,使输出杆35伸出,依此构成上述感温促动器32。因此,可以用简单且廉价的构成制造该感温促动器32。
(h)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还设置有用于检测发动机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器41和根据该温度检测器41的检测信号N使上述促动器40动作的电气驱动电路42,发动机冷起动时,不驱动上述促动器40,发动机热起动时,上述促动器40以ON驱动。因而,能确保发动机的冷起动性,同时可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的供给,避免了黑烟的发生或无用燃料的消耗。
(i)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发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中,上述促动器40由依赖于发动机的吸气负压、背压、或润滑油压力驱动的活塞促动器44构成,在发动机起动时,通过该活塞促动器44的不驱动,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仪21。因而,与发动机的环境温度无关,通过解除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能确保燃料的起动增量,易于起动。
例如,在发动机的发电机等这样的发动机起动时有大的牵引负载的场合,即使在热起动时,如果不能确保燃料的起动增量,就会产生起动不良,而根据本发明,可以消除发动机有大的牵引负载情况下的起动不良。
图1是本发明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的模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形式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的纵端面图。
图3是第一发明的摆动杆的平面图。
图4是第一发明的感温促动器的动作说明图,图4(A)示出了冷起动时的驱动状态,图4(B)示出了热起动时的状态。
图5是第一发明的主要部分的驱动说明图,图5(A)示出了冷起动时的驱动状态,图5(B)示出了热起动时的状态,图5(C)示出了起动后快速加速后的状态。
图6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5(B)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4(B)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相当于图2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相当于图2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相当于图2的图。
图11是以往例子1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的简要图。
图12是以往例子2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的模式图。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图1是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以下将此称作“第一发明”)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的模式图,图2是第一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1的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燃料限制装置的纵端面图。
适用于第一发明的离心式调节器10如图1及图2所示,设有构成双调节杆14的第一杆14a及第二杆14b,在上述第一杆14a和第二杆14b之间装有扭矩提升装置16,可一体地进行摆动。
第一发明的燃料限制装置25如图1及图2所示,具有与以往例子1(图11)及以往例子2(图12)基本相同的结构。
就是说,带增压器的发动机的燃料喷射泵的调量仪21采用了通过调节杆14可调量移动的结构。在摆动支撑轴Q支撑的摆动杆31的动力点J处卡合有隔膜式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同时,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从其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仪21而设置。上述增压促动器26响应上述发动机E的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抑制上述调量仪21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的增量移动。
以下,说明具有第一发明特征的构成。
上述第一杆14a上端的输出部17从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仪(以下称作“调量齿条21”)可连接或分离地设置着,由起动(スタ-ト)弹簧18朝起动增量侧给上述调量齿条21施力。这样,如下文所述,增压促动器26是小输出力型结构,因而,可以小型化。
就是说,第二杆14b由调节弹簧13的张力向燃料增量侧R施力,第一杆14a由调节力GF向燃料减量侧L推压,借助于两者的平衡,使调节杆14摆动。在正常运转时,燃料喷射泵的调量齿条21由起动弹簧18向起动增量侧施力,跟踪调节杆14的输出部17的摆动。
另一方面,快速加速时,强迫地引拉调速杆12,通过调节弹簧13把第二杆14b用力地拉向燃料增量侧R,这时,上述第一杆14a与第二杆14b一起向燃料增量侧R运动,其输出部17离开上述齿条销23。这时,在上述调量齿条21上没有作用调节力,只有起动弹簧18的弹力朝燃料增量侧R作用。此时,可发挥增压促动器26的增压功能(以下称作“燃料限制功能”),抑制调量齿条21的增量移动。
在这里,为了发挥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最好把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的弹力强度设定成能基本平衡上述起动弹簧18的弹力的程度。即是说,回位弹簧28的弹力与以往例子相比非常小,由此,也大幅度地缩小了与之对抗的隔膜27的受压面积。结果,可使增压促动器26为小输出力型结构,可以小型化。
如图1及图2所示,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卡合在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ラツク)21上,同时,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从燃料增量侧R面对上述调量齿条21而设置。发动机起动后,上述增压促动器26响应上述发动机E的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由此,可抑制上述调量齿条21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的增量移动。通过这种结构,随着快速加速等的增压压力P的上升滞后,可限制燃料的过剩供给,防止黑烟的发生或无用燃料的消耗。
上述增压促动器26如图2所示,在壳体26a内设置有接受发动机E的增压压力P的隔膜27和与该隔膜27对抗的回位弹簧28。通过上述增压压力P推压隔膜27,使输出杆30伸出,上述输出杆30在摆动支撑轴Q支撑的上述摆动杆31的动力点J处产生作用。
上述摆动支撑轴Q由促动器40变位,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根据上述促动器40的输出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就是说,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在发动机冷起动时,通过该促动器44的不驱动,由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齿条21;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调量齿条21。另外,在该第一实施形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上述摆动杆31的中间部由摆动支撑轴Q支撑,上述动力点J与作用点K分别设定在上述摆动杆3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上述构成不需要以往例子1(图11)那样的推杆M,换言之,不需要克服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而推压调量齿条21的强大的驱动力。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设置成可通过促动器40变位的结构,由此,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可使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增量位置St。
就是说,发动机冷起动时,作用在增压促动器26上的增压压力为零,与摆动杆31的动力点J卡合的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处于缩回状态。支撑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及该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由起动弹簧18向燃料增量侧R施力,允许该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增量位置St。由此,可解除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供给发动机冷起动时所需要的燃料,确保了发动机的起动性。
上述摆动杆31如图3所示,在其动力点J设有上述输出杆30的卡合孔31a,在其作用点K设有发动机停止的螺线管43的驱动杆43a的贯通孔31b,在其中间部设有上述摆动支撑轴Q的贯通孔31c。如上文所述,调量齿条21由起动弹簧18向燃料增量侧施力。发动机起动时,可滑动自如地设置的缓冲杆22的尖端部22a压接在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处。
上述促动器40由图2及图4所示的感温促动器32构成。在这里,图4是感温促动器32的动作说明图,图4(A)示出了不驱动状态,图4(B)示出了驱动状态。该感温促动器32具有安装在机壁48b上的壳体33、容纳在该壳体33内的容器34、弹性地接受上述容器34的接受弹簧36、从上述容器34伸出的输出杆35、以及系在该输出杆35尖端部的摆动支撑轴Q。通过容纳在容器34内的石蜡的感温体积膨胀,使输出杆35伸出,用于支撑上述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进退地变位。通过上述感温促动器32能简单且廉价地构成促动器40。另外,代替上述感温促动器32,也可以使用双金属或者形状记忆装置。
如图4所示,上述感温促动器32在其感温温度未满15℃的场合,由于不驱动所以输出杆35不会伸出,可解除发动机起动时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另外,当其感温温度在例如22℃以上的场合,输出杆35伸出,支撑上述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向燃料减料侧L变位,热起动时,上述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减量位置Ls。就是说,容纳在上述容器34内的石蜡在15℃~25℃从固体变化成液体,并且,上述输出杆35的最大伸出量为3.5mm的程度。
设置有与上述摆动支撑轴Q对峙并由其中一个回位弹簧38弹性推压的接触部件39。该接触部件39安装在可进退调节地设置于机壁48b上的限制销37的尖端部,随着发动机环境温度的降低,感温促动器32的输出杆35由回位弹簧38推回容器34内。另外,上述限制销37限制感温促动器32的输出杆35的伸出量,在石蜡膨胀使输出杆35越过该规定值而伸出的场合,如图(4B)所示,该容器34克服弹簧36后退。
图5是上述第一实施形式的主要部分的驱动说明图,图5(A)示出了冷起动时的状态,图5(B)示出了热起动时的状态,图5(C)示出了起动后快速加速后的状态。就是说,如图5(A)所示,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和感温促动器32的输出杆35没有伸出,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起动增量侧,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通过缓冲杆22位于起动增量位置St。由此,可确保发动的冷起动性。
热起动时(其环境温度在例如22℃以上的场合),如图5(B)所示,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没有伸出,而感温促动器32的输出杆35伸出,因而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起动减量侧,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通过缓冲杆22位于起动减量位置Ls。由此,可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供给,避免黑烟发生等。
发动机起动后,调速杆快速加速时,如图5(C)所示,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响应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而伸出,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也滞后,变位到燃料增量侧R,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通过缓冲杆22产生滞后,移动到燃料增量侧R。在图5(C)中示出了例如境温度为22℃以上的场合,并且感温促动器32的输出杆35伸出。另外,当境温度为15℃以下时,解除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
图6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变形例1的相当于图5(B)的图。该变形例1代替上述感温促动器32,设置有用于检测发动机环境温度的温度检测器41和根据该温度检测器41的检测信号N使上述促动器40动作的电气驱动电路42。在上述温度检测器41所检测的温度未满给定温度(例如15℃)的场合,通过上述促动器40的OFF驱动,可解除发动机起动时的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当该温度检测器41所检测的温度为给定温度(例如22℃)以上时,通过上述促动器40的ON驱动,摆动支撑轴Q变位,上述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减量位置Ls。
就是说,发动机冷起动时,与上述实施形式同样,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处于缩回状态,通过上述促动器40的OFF驱动,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处于不变位状态,因而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后退,允许燃料喷射泵的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增量位置St。由此,可供给发动机冷起动时所要的燃料,确保冷起动性。
另外,发动机热起动时,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处于缩回状态,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通过上述促动器40的ON驱动变位,因而,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把燃料喷射泵的调量齿条21限制在起动减量位置Ls。由此,可抑制发动机热起动时过剩燃料的供给,避免黑烟的发生。另外,发动机的环境温度包含发动机的氛围温度或润滑油温度、冷却水温度等。
图7是表示第一发明的变形例2的相当于图5(B)的图。在该变形例2中,上述促动器40由依赖于发动机的吸气负压、发动机的背压、或润滑油压力驱动的活塞促动器44构成。上述活塞促动器44在气缸壳体33内自由滑动地容纳有活塞杆35a的活塞35b,通过把发动机的背压或润滑油压力导入活塞促动室34a内推压活塞35b,使活塞杆35a伸出。另外,在通过发动机的吸气负压驱动活塞促动器44的场合,在杆侧活塞促动室34b中作用有吸气负压,使活塞杆35a伸出。
根据该变形例2,与环境温度无关,发动机起动时,通过该活塞促动器44的不驱动,活塞杆35a缩回,解除了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能确保燃料的起动增量,易于起动。例如,在发动机的发电机等这样的发动机起动时有大的牵引负载的场合,即使在热起动时,如果不能确保燃料的起动增量,就会产生起动不良,而根据本发明,可以消除发动机有大的牵引负载情况下的起动不良。
图8是表示第一发明的第二实施形式相当于图2的图。该实施形式的不同点在于把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形式中的支点与动力点互换,其它方面与第一实施形式同样的构成。就是说,上述摆动杆31的上部由摆动支撑轴Q支撑,其动力点J与作用点K分别设定在上述摆动杆31的中间部和下端部,摆动杆31的摆动支撑轴Q由促动器40变位。还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发动机起动时,通过上述促动器40的不驱动,解除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发动机起动后,维持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
在上述第二实施形式中,作为使摆动支撑轴Q变位的促动器40,是由上述感温促动器32或双金属、或图6所示的电气驱动电路驱动的。进一步,如图7所示,也可以采用由发动机的吸气负压、背压或润滑油压力驱动的活塞促动器44。
图9是与第二方面所记载的发明(以下将此称作“第二发明”)对应的相当于图2的图。第二发明的燃料限制装置25具有如图9所示的与以往例子1(图11)及以往例子2(图12)基本相同的构成。除了以下特征构成的部分之外,具有与第一发明同样的构成。
第二发明采用了这样的结构:通过上述摆动杆31的动力点J由搭载在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上的促动器40逆向变位,可使上述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或燃料减量侧L。发动机冷起动时,位于燃料增量侧R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增量位置St接受上述调量齿条21;发动机热起动时,位于燃料减量侧L的上述作用点K在起动减量位置Ls接受上述调量齿条21。另外,在该实施形式中,上述摆动杆31的中间部由构成摆动支撑轴Q的销37、该销37尖端部的轴承座圈39和推压弹簧38b支撑,上述动力点J与上述作用点K分别设定在上述摆动杆3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
上述构成不需要以往例子1(图11)那样的推杆M,换言之,不需要克服增压促动器26的回位弹簧28而推压调量齿条21的强大的驱动力。摆动杆31的动力点J设置成可通过促动器40逆向变位,由此,在发动机冷起动时,可使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增量位置St。
就是说,发动机冷起动时,作用在增压促动器26上的增压压力为零,其输出杆30处于缩回状态。用于约束搭载在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上的上述摆动杆31的动力点J的促动器40也处于不驱动状态,因而,其中间部由摆动支撑轴Q支撑的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燃料增量侧R。另一方面,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由图中未示的增压弹簧向燃料增量侧R施力,允许该调量齿条21位于起动增量位置St。由此,可解除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供给发动机起动时所需要的燃料,确保了发动机的起动性。
另外,热起动时(其环境温度在例如22℃以上的场合),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没有伸出,而感温促动器32的输出杆35伸出,因而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位于起动减量侧,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通过缓冲杆22位于起动减量位置Ls。由此,可抑制热起动时的过剩燃料供给,避免黑烟发生等。
发动机起动后,调速杆快速加速时,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响应增压压力P上升的滞后而伸出,摆动杆31的作用点K也滞后,变位到燃料增量侧R,燃料喷射泵20的调量齿条21通过缓冲杆22产生滞后,移动到燃料增量侧R。就是说,维持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
图10是表示第二发明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的图,该变形例的不同点在于把图9所示的支点与动力点互换,其它方面与图9所示的结构具有同样的构成。即是说,采用了这种结构:上述摆动杆31的上部由摆动支撑轴Q支撑,其动力点J与作用点K分别设定在上述摆动杆31的中间部和下端部,摆动杆31的的动力点J由搭载在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上的促动器40逆向变位。还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发动机起动时,通过上述促动器40的不驱动,解除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发动机起动后,维持增压促动器26的燃料限制功能。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作为搭载在上述增压促动器26的输出杆30上的促动器40是由上述感温促动器32或双金属、或图6所示的电气驱动电路驱动的。进一步,如图7所示,也可以采用由发动机的吸气负压、背压或润滑油压力驱动的活塞促动器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