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自行车.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377130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654.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52868.2

申请日:

2004.07.15

公开号:

CN1586969A

公开日:

2005.03.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K15/00

主分类号:

B62K15/00

申请人:

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民昌

地址:

215300江苏省昆山顺帆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折叠自行车,主要包含有一车架单元及一扣具。该车架单元具有相对接的一前架杆与一后架杆,分别装设在该前、后架杆一前端、一后端的一前车轮与一后车轮,及沿水平方向轴穿该前架杆一后端与该后架杆一前端的一枢轴,该枢轴与该前、后车轮回转中心间的相对位置是呈等腰三角形。该扣具是可定位该前、后架杆,使该前、后架杆对接伸展成骑行状态,及解除该前、后架杆的限位关系,使该前、后架杆可分别环绕该枢轴回旋转动,而与前、后车轮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
一车架单元,具有相对接的一前架杆与一后架杆,分别装设在该前、后架杆一前端、一后端的一前车轮与一后车轮,及沿水平方向轴穿该前架杆一后端与该后架杆一前端的一枢轴,该枢轴与该前、后车轮回转中心间的相对位置是呈等腰三角形;及
一扣具,是可定位该前、后架杆,使该前、后架杆对接伸展成骑行状态,及解除该前、后架杆的限位关系,使该前、后架杆可分别环绕该枢轴回旋转动,而与前、后车轮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前、后架杆是沿一轴线方向延伸,并分别具有形成在一后端、一前端且相互契合的一斜端面,该等斜端面是受限于面向只能环绕该枢轴向下相对回转靠近。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前、后架杆更具有分别由该斜端面延伸的一枢接块与形成在该斜端面的一嵌槽,该枢接块与该嵌槽的中心线是与该轴线形成有一倾角,供该枢轴以垂直于中心线的方向贯穿该枢接块与该嵌槽,使该枢轴与该轴线也形成有一倾角而非正交,当该前、后架杆折叠并置后,该后架杆会与该轴线形成有一间距,供容置该后车轮,使该前、后车轮相互并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扣具更具有二相互枢结且与该前、后架杆相互枢结的一第一连杆与一第二连杆,使该第一、第二连杆与该前、后架杆形成四连杆机构的连动关系,当该前、后架杆以该等斜端面对合且静止不旋动时,该第一、第二连杆是可缩小夹角并旋动至一下死点,使该前、后架杆与该第一、第二连杆间形成一彼此相互限位的关系,而不能旋动,达到定位的目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扣具更具有一第一栓轴、一第二栓轴与一球轴,该第一栓轴是沿水平方向穿经该前架杆邻近该斜端面的位置,该第二栓轴是沿水平方向穿经该第二连杆邻近一端的位置,该球轴是沿水平方向穿经该后架杆邻近该斜端面的位置,并具有穿出该后架杆的一球头,该第一连杆是以一端及另一端分别与该第一、第二栓轴枢结,且可环绕该第一、第二栓轴旋动,该第二连杆更具有形成在一顶面且可与该第一连杆相互挡止的一顶壁,及形成在另一端且与该球头套枢的一球槽,可配合该前、后架杆折叠时的角度变化,具有多方向的活动裕度。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扣具更具有一手把,该手把是以一端与该第二连杆一端枢结,并具有形成在一侧面且可与该第二连杆重迭扣合的一扣槽,及形成在另一端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握持部,该手把可向上拉动该第二连杆及带动该第一连杆,并向上牵引该前架杆后端与该后架杆前端,使该前架杆前端与该后架杆后端利用本身的重力向下垂落,并相对收合。

7.
  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车架单元更具有由该后架杆沿该轴线方向向后延伸一置物架,及形成在该置物架一后端的多数滚轮,当该前、后架杆与前、后车轮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时,该置物架是以该滚轮滑行于一平面。

8.
  根据权利要求1项所述之折叠自行车,其特征为:该扣具更具有可旋动的枢设在该前架杆一底面且邻近该斜端面的一扣环,及固设在该后架杆一底面且邻近该斜端面的一勾扣,当该前、后架杆与前、后车轮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时,该勾扣是卡扣在该扣环内,使该并列的前、后架杆获得定位。

说明书

折叠自行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特别是指一种能以回旋方式快速折叠的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一般折叠式自行车,因可缩小整体体积,方便搬运及停放,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其中一种以回旋方式折叠的自行车,会因为车架呈线性方向延伸,在折叠后有前、后车轮相互干涉的情形,所以,必须先将前车轮卸离车架另外置放,不但折叠速度缓慢,且会造成使用上的困扰。
参照图2折叠自行车1,主要包含有:可相互对接伸展的一前车架11与一后车架12,及沿垂直方向穿枢该前、后车架11、12的一枢轴13。藉此,该前、后车架11、12与该枢轴13可形成类似于铰炼的结构,而于折叠时,以该垂直方向的枢轴13为回转中心,左、右对折收合。上述折叠自行车1虽然可以达到收合的目的,但在实际使用时,仍存有以下缺失有待解决:
由于该枢轴13是沿垂直方向贯穿该前、后车架11、12,因此,骑乘时的负重,会落在该前、后车架11、12的枢结部位,也就是铰练式的枢轴13上,不但负载力有限,且该铰练式的枢轴13也容易受扭转力量的剪切而毁损,而在使用上有安全性的疑虑。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简易折叠且结构稳固的折叠自行车。
于是,本发明的折叠自行车包含:一车架单元及一扣具。该车架单元具有相对接的一前架杆与一后架杆,分别装设在该前、后架杆一前端、一后端的一前车轮与一后车轮,及沿水平方向轴穿该前架杆一后端与该后架杆一前端的一枢轴,该枢轴与该前、后车轮回转中心间的相对位置是呈等腰三角形。该扣具是可定位该前、后架杆,使该前、后架杆对接伸展成骑行状态,及解除该前、后架杆的限位关系,使该前、后架杆可分别环绕该枢轴回旋转动,而与前、后车轮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
本发明的功效是能提升结构安全性,及使操作更为省力而简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图,一种折叠自行车;
图2是一正视图,说明本发明一折叠自行车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3是一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是沿一轴线方向伸展;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一枢轴是沿一枢接块与一嵌槽的中心线轴穿一前架杆与一后架杆;
图5是一部分的正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一扣具位于定位该前、后架杆的状态,及解除该前、后架杆定位限制的状态;
图6是一部分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扣具位于解除该前、后架杆定位限制的状态;
图7是一部分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扣具位于该前、后架杆的状态;
图8是一正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前、后架杆开始回旋折叠;
图9是一附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扣具与该前、后架杆间的连动关系;
图10是一正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前、后架杆完成收折;
图11是一立体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前、后架杆收折成左、右并置的状态;
图12是一正视图,说明本发明一折叠自行车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及
图13是一正视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完成收折及以二滚轮滑行于一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之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二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明白。
参阅图2、图3、图4,本发明的折叠自行车的一第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车架单元2及一扣具3。
该车架单元2具有相对接的一前架杆21与一后架杆22,分别装设在该前、后架杆21、22邻近一前端211、一后端221的一前车轮23与一后车轮24、一枢接块25、一概呈U型的嵌槽26,及一枢轴27。
该前、后架杆21、22是沿一轴线X方向延伸,并分别具有形成在一后端212、一前端222且相互契合的一斜端面213、223。
该枢接块25是由该前架杆21斜端面213朝该后架杆22方向延伸。该嵌槽26是形成在该后架杆22斜端面223上,且供该枢接块25穿置。值得一提的是,贯穿该枢接块25与该嵌槽26的中心线C是与该轴线X形成有一倾角而非正交。
该枢轴27是沿该中心线C以水平方向轴穿该后架杆22、该嵌槽26与该前架杆21、该枢接块25,使该前、后架杆21、22形成枢结状态,且可环绕该枢轴27旋转。该枢轴27与该前、后车轮23、24回转中心P1、P2间的相对位置是呈等腰三角形。
参图5、图6、图7,该扣具3具有一第一栓轴31、一第二栓轴32、一球轴33、一第一连杆34、一第二连杆35、一手把36、一勾环37及一勾扣38。
该第一栓轴31是沿水平方向穿经该前架杆21邻近该端斜面213的位置。
该第二栓轴32是沿水平方向穿经该第二连杆35邻近一端351的位置。
该球轴33是沿水平方向穿经该后架杆22邻近该端斜面223的位置,并具有穿出该后架杆22的一球头331。
该第一连杆34是以一端341及另一端342分别与该第一、第二栓轴31、32枢结,且可环绕该第一、第二栓轴31、32旋动。
该第二连杆35具有形成在一顶面且可与该第一连杆34相互挡止的一顶壁350,及形成在邻近另一端352且与该球轴33球头331套枢的一球槽353,可配合该前、后架杆21、22折叠时的角度变化,具有多方向的活动裕度。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第二连杆34、35是与该前、后架杆21、22形成四连杆机构的连动关系。
该手把36是以一端361与该第二连杆35一端351枢结,并具有形成在一侧面362且可与该第二连杆35重叠扣合的一扣槽363,及形成在另一端且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一握持部364。
该勾环37是固设在该前架杆21一底面且邻近该斜端面213的位置。
该勾扣38是可旋动地枢设在该后架杆22一底面且邻近该斜端面223的位置,该勾扣38是可相对该勾环37旋动及卡扣在该勾环37内。
由于该前架杆21与该后架杆22是以该等斜端面213、223对接,因此,该等斜端面213、223会受限于面向形成互卡抵的关系,不能向上旋动。所以,当该前、后架杆21、22沿该轴线X方向伸展,及以该等斜端面213、223对合且静止不旋动时,该第一、第二连杆34、35是可缩小夹角,并旋动至该第二连杆35的顶壁350受阻于该第一连杆34,形成如图5所示的一下死点,使该前、后架杆21、22与该第一、第二连杆34、35间形成一彼此相互限位的关系,而不能向下旋动,达到定位可供骑行的目的。参图6、图7,且在该第一、第二连杆34、35角度变化的过程中,该第二连杆35是可利用该球槽353与该球轴33球头331间形成的活动裕度,向外以极小的间距调整位移及调整枢结角度。
参图5、图7,收折该自行车时,只要反向扳动该第一、第二连杆34、35,就可以使该第一、第连杆34、35脱离下死点呈可活动地状态,及解除该前、后架杆21、22的限位关系。
参图4、图8、图9,此时,使用者只须延展该手把36,使该手把36扣槽363脱离该第二连杆35,就可以握持该手把36的握持部364并向上拉动该第二连杆35,及藉由与该第一连杆34、该前、后架杆21、22间形成四连杆机构的连动关系,带动该第一连杆34,并向上牵引该前架杆21后端212与该后架杆22前端222,由于该枢轴27是形成在该车架单元2的中点位置,因此,当扣具3向上提起该前、后架杆21、22时,可以使该前架杆21前端211与该后架杆22后端221利用本身的重力均等地向下垂落,及以该枢轴27为回转中心相对旋动收合,由于该枢轴27与该前、后架杆21、22上的枢接块25、嵌槽26是与该轴线X形成有有一倾角,因此,在旋动过程中,该后架杆22会逐渐偏离该轴线X,而与该轴线X间逐渐形有一间距L,参图10、图11,供容置该后车轮24,且不会与该前架杆21或前车轮23有干涉的情形,使该前、后架杆21、22与前、后车轮23、24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
当然,在该前、后架杆21、22旋动的过程中,第一、第二连杆34、35与该前、后架杆21、22间的角度也会跟随着变化,因此,同样可以利用该第二连杆35球槽353与该球轴33球头331间形成的活动裕度,向外以极小的间距调整位移及调整枢结角度,藉以平衡该后车架22偏离的该轴线X的位差,使该前、后架杆21、22可顺畅的旋动。
当该前、后架杆21、22与前、后车轮23、24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时,该勾扣38是卡扣在该扣环37内,可以使该并列的前、后架杆21、22获得定位,避免提行时有分开的情形。
参图12、图13,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
该车架单元2更具有由该后架杆22沿该轴线方向向后延伸一置物架28,及形成在该置物架28一后端281的多数滚轮29。藉此,当该前、后架杆21、22与前、后车轮23、24收合成左、右并列的折叠状态时,该置物架28是以该滚轮29滑行于一平面,可辅助该收折后的车架单元2立置于平面,或方便该车架单元2拖行。
据上所述可知,本发明之折叠自行车具有下列优点及功效:
1.由于本发明是以回旋的方式折叠,除了有别于以往对折的方式外,更可省去拆卸前车轮的时间,使折叠动作更迅速,且由于该枢轴27是形成在该车架单元2的中点位置,可以藉由提起的动作收折该前、后架杆21、22,使操作更为省力而简便,
2.由于该枢轴27是以水平方向枢结该前、后架杆21、22,且该前、后架杆21、22是以斜端面213、223相互对接承受负重,因此,负重不会集中在该枢轴27上,藉此,可以加强结构的稳固性,以提升骑乘时安全性。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折叠自行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折叠自行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折叠自行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折叠自行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叠自行车.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折叠自行车,主要包含有一车架单元及一扣具。该车架单元具有相对接的一前架杆与一后架杆,分别装设在该前、后架杆一前端、一后端的一前车轮与一后车轮,及沿水平方向轴穿该前架杆一后端与该后架杆一前端的一枢轴,该枢轴与该前、后车轮回转中心间的相对位置是呈等腰三角形。该扣具是可定位该前、后架杆,使该前、后架杆对接伸展成骑行状态,及解除该前、后架杆的限位关系,使该前、后架杆可分别环绕该枢轴回旋转动,而与前、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