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塞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塞规.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80737A43申请公布日20141203CN104180737A21申请号201410485928322申请日20140922G01B3/4620060171申请人重庆红旗缸盖制造有限公司地址402760重庆市璧山县璧城工业园区72发明人刘力嘉蒋卫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代理人李海建54发明名称一种塞规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塞规,通过在其两端均增加引导部分,并将引导部分的轴径设计的比相邻检测端的直径小;引导部分的采用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检测时通端易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引导部分能够轻易的插入孔中,且左右晃动很小,能够很好的起到导向作用,保。
2、证了塞规检测部位与孔的同心度,因此通端能顺利的插入合格的孔中。进一步的,将引导部分与测量部分中间用圆锥体连接,此段圆锥体的锥度较小一般为1015,且圆锥体的长度较长,能够引导通端平缓的插入孔中,同时会将孔口的毛刺向外部挤压,从而保护孔内壁不被划伤。此种塞规制作简单快捷,经久耐用,准确可靠,能有效的提高检验速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适合于大量推广使用。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80737ACN104180737A1/1页21一种塞规,包括通端11、止端13和连接在两者之。
3、间的手柄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端11的端部的第一引导部分14,和设置在所述止端13的端部的第二引导部分15;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的外表面到所述通端11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端11的半径;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的外表面到所述止端13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端11的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均为圆柱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的直径比所述通端11的直径小02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的直径比所述止端13的直径小02MM。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4、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的端部均设置有倒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端部的倒角为30或45。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通端11和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之间的第一圆锥体16,和连接在所述止端13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之间的第二圆锥体17。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锥体16和所述第二圆锥体17的锥度均为1015。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分14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通端11的端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塞规,其特征在于,。
5、所述第二引导部分15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止端13的端部。权利要求书CN104180737A1/4页3一种塞规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机械零件检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塞规。背景技术0002在机械零件的制造和检验行业中,塞规通常用于对零部件上精度要求高的孔的内径进行检验,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出被检验孔的孔径是否符合设计要求。0003目前通用塞规的结构图1所示,其外形上看一般为圆柱体,中间部分有防滑滚花为手柄02,两端凸起部位用于检验,分别以通端01和止端03命名。通常被检验孔的公差较小,因此用肉眼从两端的大小上不易区分出通端和止端。为了便于区分通止端,在实际制作塞规时,往往会将通端。
6、01做长一些,止端03做短一些,同时在手柄02的两末端刻标识,具体为靠近通端处刻T,靠近止端处刻Z。使用时先将通端01插入被检测孔中,拔出后再将止端03插入孔中。合格孔的判定通端01插能顺利插入孔孔,同时止端03不能插入孔中。不合格孔的判定通端01不能插入孔中或者止端03能插入孔中。0004目前,通用塞规虽然使用比较普遍,但是它的结构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给使用带来了不便,使得工作效率的提高受到了限制。主要问题在于00051检测时通端不易插入孔中。原因通、止端的头部只有简单的倒角或倒圆,其结构可以参照图1所示,在检验工件孔时,操作者不能很好地保证赛规与孔的同心度,导致塞规会左右摇晃,不易插入孔中。
7、。00062划伤孔的表面、影响光洁度。原因一般塞规的倒角为45或30,且倒角尺寸较小051,通常被检测孔的孔径与通、止端的轴径相差极小,因此在将塞规插入被检测孔中时,倒角或倒圆边会将孔口毛刺向孔内挤压,从而划伤孔的表面、影响光洁度,还极易划伤孔的表面,影响光洁度。发明内容0007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塞规,其通端易插入待检测孔中。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0009一种塞规,包括通端、止端和连接在两者之间的手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端的端部的第一引导部分,和设置在所述止端的端部的第二引导部分;0010所述第一引导部分的外表面到所述通端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端的半径;00。
8、11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的外表面到所述止端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通端的半径。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均为圆柱结构。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分的直径比所述通端的直径小02MM。0014优选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的直径比所述止端的直径小02MM。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的端部均设置有倒角。0016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端部的倒角为30或45。说明书CN104180737A2/4页40017优选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通端和所述第一引导部分之间的第一圆锥体,和连接在所述止端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之间的第二圆锥体。0018优选的,所述第。
9、一圆锥体和所述第二圆锥体的锥度均为1015。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通端的端部。0020优选的,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止端的端部。0021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塞规,通过在其两端均增加引导部分,并将引导部分的轴径设计的比相邻检测端的直径小;引导部分的采用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检测时通端易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引导部分能够轻易的插入孔中,且左右晃动很小,能够很好的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了塞规检测部位与孔的同心度,因此通端能顺利的插入合格的孔中。附图说明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
10、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23图1为现有技术中塞规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塞规的结构示意图。0025其中,在图1的现有技术中,01为通端,02为手柄,03为止端;0026在图2的本方案中,11为通端,12为手柄,13为止端,14为第一引导部分,15为第二引导部分,16为第一圆锥体,17为第二圆锥体。具体实施方式0027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塞规,其通端易插入待检测孔中。00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11、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29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塞规的结构示意图。003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塞规,包括通端11、止端13和连接在两者之间的手柄12,其核心改进点在于,还包括设置在通端11的端部的第一引导部分14,和设置在止端13的端部的第二引导部分15;0031其中,第一引导部分14的外表面到通端11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通端11的半径;可以理解的是,这里提到的通端11的半径是指其基本尺寸,即实际用于检测的外周。
12、面的半径尺寸,下同;0032类似的,第二引导部分15的外表面到止端13的中轴线的距离,小于通端11的半径基本尺寸。0033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塞规,通过在其两端均增加引导部分,并将引导部分的轴径设计的比相邻检测端的直径小;引导部分的采用可以有效解说明书CN104180737A3/4页5决问题检测时通端易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引导部分能够轻易的插入孔中,且左右晃动很小,能够很好的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了塞规检测部位与孔的同心度,因此通端能顺利的插入合格的孔中。0034为了实现引导功能,引导部分的外形尺寸小于相应检测端的外形尺寸,针对待检测孔为圆形的结构特点,作为优选,第一引导。
13、部分14和第二引导部分15均为圆柱结构,从而能够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0035引导部分的轴径设计的比相邻检测端的直径小,是为了便于插入孔中。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的技术方案,将引导部分的轴径与相邻检测端的直径之间的差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引导部分的外壁与待检测孔的内径之间的空隙过大,从而减小引导部分在孔中的晃动,提高了塞规检测部位与孔的同心度,以起到更好的导向作用。在本方案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分14的直径比通端11的直径小02MM。类似的,第二引导部分15的直径比止端13的直径小02MM。当然,以上直径的差值是依照常规测试情况确定的,对于待检测孔的尺寸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
14、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不再赘述。003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塞规,其第一引导部分14和第二引导部分15的端部均设置有倒角。作为优选,上述倒角为30或45。0037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连接在通端11和第一引导部分14之间的第一圆锥体16,和连接在止端13和第二引导部分15之间的第二圆锥体17。其结构如图2所示,圆锥体的第一端连接于引导部分,第二端连接于相应的检测端,圆锥体的截面尺寸由其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变大;第二端的直径尺寸等于检测端的直径基本尺寸。0038作为优选,第一圆锥体16和第二圆锥体17的锥度均为1015。0039通过设置上述的圆锥体,能够有效避免划伤待测内。
15、孔表面。引导部分与测量部分中间用圆锥体连接,此段圆锥体的锥度较小一般为1015,且圆锥体的长度较长,能够引导通端平缓的插入孔中,同时会将孔口的毛刺向外部挤压,从而保护孔内壁不被划伤。0040在本方案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中,塞规为一体式结构,为了便于其加工,在圆锥体和引导部分之间设置有退刀槽,圆锥体第一端的直径尺寸等于退刀槽的直径尺寸,小于引导部分的直径基本尺寸,0041除了上述的一体式结构外,本发明的塞规还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具体的,第一引导部分14可拆卸连接于通端11的端部。类似的,第二引导部分15可拆卸连接于止端13的端部。这样一来,就便于根据需要更换引导部分,整体结构更加灵活,还可以直接在。
16、现有结构上改造得到。作为优选,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为螺纹连接或者插接结构。0042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塞规,通过在其两端均增加引导部分,并将引导部分的轴径设计的比相邻检测端的直径小;引导部分的采用可以有效解决问题检测时通端易插入。在插入的过程中,引导部分能够轻易的插入孔中,且左右晃动很小,能够很好的起到导向作用,保证了塞规检测部位与孔的同心度,因此通端能顺利的插入合格的孔中。进一步的,通过设置圆锥体,能够有效避免划伤待测内孔表面。引导部分与测量部分中间用圆锥体连接,此段圆锥体的锥度较小一般为1015,且圆锥体的长度较长,能够引导通端平缓的插入孔中,同时会将孔口的毛刺向外部挤压,从而保护孔内。
17、壁不被划伤。此种塞规说明书CN104180737A4/4页6制作简单快捷,经久耐用,准确可靠,能有效的提高检验速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适合于大量推广使用。004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说明书CN104180737A1/1页7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8073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