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367194 上传时间:2018-02-12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01746.3

申请日:

2003.10.22

公开号:

CN1502473A

公开日:

2004.06.0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175; B41J2/185

主分类号:

B41J2/175; B41J2/185

申请人: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明人:

石泽卓; 木村仁俊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2.10.22 JP 306680/2002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东方亿思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柳春雷;李其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墨盒具有上盖,上盖的内部框架的内侧被壁分隔成槽和废墨水储存部分。在废墨水储存部分中容纳废墨水吸收材料,并在这种状态下,用薄膜封住内部框架,从而形成流路和废墨水储存室。使用这种结构的上盖封住容纳有墨水包的下盖的开口,进而形成墨盒。其中,墨盒内的墨水包位于这样的位置:即使在各个方向上变化墨盒的朝向,使下盖的任一面成为底面时,流路的某一部分一定比墨水袋内的墨水液面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液体容器,具有:液体储存装置,储存向液体喷头供给的液 体;及废液储存装置,将通过所述液体喷头的所述液体作为废液回收并储存, 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储存装置具有保存所述废液的废液储存室和向所述废液储存 室导入所述废液的废液流路, 相对于重力方向,在多个方向上放置所述液体容器时,所述废液流路 被设置成在各位置上,所述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 液体储存装置中所述液体的液面高度以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在其内部具有吸收保存废液的废液吸收材料。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由形成在所述液体容器壳体内的槽和封住该槽开口的薄 膜形成。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一面开口的箱体形状, 所述槽由壁分隔所述壳体的内部而形成, 所述废液储存室通过用所述薄膜封住被所述壁同时分隔形成的废液储 存部分而形成。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废液储存室的所述薄膜与形成所述废液流路的所述薄膜是一 体的。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由挠性管形成。
7: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在其流路中具有阀装置。
8: 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具有所述液体储存装置可储存的液体体积的10%以下的 体积。
9: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由形成在所述液体容器壳体内的槽和封住该槽开口的薄 膜形成。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一面开口的箱体形状, 所述槽由壁分隔所述壳体的内部而形成, 所述废液储存室通过用所述薄膜封住被所述壁同时分隔形成的废液储 存部分而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废液储存室的所述薄膜与形成所述废液流路的所述薄膜是一 体的。
12: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由挠性管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在其流路中具有阀装置。
1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具有所述液体储存装置可储存的液体体积的10%以下的 体积。
1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在其流路中具有阀装置。
1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具有所述液体储存装置可储存的液体体积的10%以下的 体积。
1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在其流路中具有阀装置。
1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流路具有所述液体储存装置可储存的液体体积的10%以下的 体积。
19: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装置具有:液体储存装置,储存向液体喷 头供给的液体;及废液储存装置,将通过所述液体喷头的所述液体作为废 液回收并储存,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储存装置具有保存所述废液的废液储存室和向所述废液储存 室导入所述废液的废液流路, 相对于重力方向,在多个方向上放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时,所述废液 流路被设成在各位置上,所述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所 述液体储存装置中所储存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以上。

说明书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作为向目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被广泛使用。详细地说,这种喷墨打印机具有托架和装载在该托架上的记录头。从而,一边相对于记录介质移动所述托架,一边从形成在记录头上的喷嘴喷出墨水,对记录介质进行印刷。而且,在这种喷墨打印机中,设有可更换的墨盒,作为储存墨水的液体容器,并由该墨盒供给从记录头喷出的墨水。

    但是,近年来,有时用上述的喷墨打印机对如A0大小的大型号的纸进行印刷。此时,由于墨水的消耗量增多,需要能够储存大量墨水的墨盒。然而,若在托架上装载这样大容量的墨盒,则托架会变得很重,从而可能会给托架马达等增加很大的负荷。因此,一般采用不将墨盒装载在托架上的结构(即墨盒与托架相分离地结构)。

    此外,在上述墨盒中,用塑料薄膜将盒内空间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容纳墨水袋,另一部分容纳废墨水吸收材料(例如,日本专利特开平11-70672号公报)。而且,墨水袋设有墨水抽出口,该墨水抽出口与墨水供给管的一端连接。此外,墨水供给管的另一端与记录头连接,墨水袋内的墨水通过该墨水抽出口和墨水供给管被导入记录头中。

    而且,废墨水吸收材料通过设置于所述盒上的引入口橡胶与废液管的一端连接。此外,废液管的另一端与为了记录头喷嘴的清洁和保湿而设置的盖连接。由此,进行清洁时在盖内产生的废墨水通过废液管被导入废墨水吸收材料中。

    但是,在喷墨打印机上安装上述墨盒时,墨水袋的位置多设置在重力方向上记录头的下方。这是为了防止当墨水袋的位置在记录头之上时由于水位差墨水从墨水袋流向记录头、盖、泵、以及废墨水吸收材料的情况。

    但是,近年来,除了在上述大型喷墨打印机上以外,在小型、薄型喷墨打印机上也采用墨盒与托架相分离的结构。这是为了使墨盒在设计上更具有自由度。但是,这样的喷墨打印机,在变得越小、越薄的同时,其翻倒的可能性也越高。

    因此,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上,即使将墨水袋设置在重力方向上记录头的下方,由于墨盒翻倒,墨水袋的位置可能也会变为在重力方向上记录头的上方。其结果,可能会使墨水从墨水袋随意流向记录头、盖、空吸泵以及废墨水吸收材料,从而白白浪费墨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翻倒也能够防止墨水从墨水袋随意流向废墨水吸收材料的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设有:液体储存装置,储存向液体喷头供给的液体;及废液储存装置,将通过所述液体喷头的所述液体作为废液回收并储存,所述液体容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储存装置设有保存所述废液的废液储存室和向所述废液储存室导入所述废液的废液流路,相对于重力方向,在多个方向上放置所述液体容器时,所述废液流路被设成,在各位置上,所述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储存装置中所述液体的液面高度以上。

    根据本发明,由于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液体储存装置中的液体的液面之上,所以可以确保规定的水位差。其结果,即使由于液体喷射装置翻倒,液体喷头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液体容器的下方,从而使得液体从液体储存装置通过液体喷头作为废液流向废液储存装置时,废液也不能超出废液流路。由此,能够防止液体从液体储存装置随意流向废液储存装置。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在所述废液流路的内部具有吸收保存废液的废液吸收材料。由此,液体被吸收保存在液体流路内的废液吸收材料中,从而,即使从液体喷射装置卸下液体容器,也可以避免废液从液体流路漏出来。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所述废液流路由形成在所述液体容器盒内的槽和封住该槽开口的薄膜构成。由此,因为能够通过槽和薄膜简单地构成废液流路,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形成废液流路。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所述盒具有一面开口的箱体形状,所述槽由壁面分隔所述盒的内部而形成,所述废液储存室由所述薄膜封住被所述壁面同时分隔形成的废液储存部分而形成。因此,由于通过用壁分隔盒能够同时形成槽和废液储存室,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制造液体容器。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形成所述废液储存室的所述薄膜是与形成所述废液流路的所述薄膜是一体的。由此,由于利用一个薄膜能够同时形成废液流路和废液储存室,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制造液体容器。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所述废液流路由挠性管构成。由此,能够使废液流路在液体容器中朝各个方向延伸,从而能够很容易地使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的高度高于液体储存装置中液面,进而提高了设计自由度。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在所述废液流路的流路中设有阀装置。由此,通过在液体喷射装置上安装液体容器时使阀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从液体喷射装置卸下液体容器时使阀处于关闭状态,能够防止废液从液体容器漏出来。

    在所述液体容器中,所述废液流路具有所述液体储存装置可储存的所述液体体积的10%以下的体积。由此,可以减少从液体喷射装置卸下液体容器时的液体的泄漏。而且,在清洁动作将近结束时,进行空吸,将废液流路内的废液移入废液储存室,但由于废液流路内的废液体积小,所以可以缩短空吸时间。此外,若液体喷射装置翻倒,则从记录头流向盖部件、空吸泵、废液流路的墨水不超出废液流路而停留在废液流路内,但由于废液流路的体积小,可使流进废液流路的墨水量较少。其结果,可减少白白浪费的墨水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射装置,该装置具有:液体储存装置,储存向液体喷头供给的液体;及废液储存装置,将通过所述液体喷头的所述液体作为废液回收并储存,所述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废液储存装置设有保存所述废液的废液储存室和向所述废液储存室导入所述废液的废液流路,相对于重力方向,在多个方向上设置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时,所述废液流路被设成,在各位置上,所述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液体储存装置中所述液体的液面高度以上。

    这样,根据本发明,由于废液流路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液体储存装置中的液体液面更高的位置上,所以可以保证规定的水位差。其结果,即使由于液体喷射装置翻倒,液体喷头的位置重力方向上位于液体容器的下方,从而使得液体从液体储存装置通过液体喷头作为废液流向废液储存装置时,废液也不能超出废液流路。所以,能够防止液体从液体储存装置随意流向废液储存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喷墨打印机示意图;

    图2是同一实施例中的墨盒立体图;

    图3是同一实施例中的墨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同一实施例中的墨盒截面图;

    图5是同一实施例中的墨盒截面图;

    图6是另一例子中的墨盒截面图;

    图7是又一例子中的墨盒截面图;

    图8是再一例子中的墨盒的部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5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本实施例中的喷墨打印机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是不在托架上装载墨盒的、即托架与墨盒相分离的打印机,是使墨盒在设计上更具有自由度的、小型、薄型打印机。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11设有框架12,在框架12的下侧形成有墨盒支架13。在所述墨盒支架13中设有可装卸的墨盒14,用作液体容器。而且,所述墨盒14储存作为液体的墨水,同时还能储存作为废液的废墨水,其详细内容将在后面叙述。

    喷墨打印机11设有导向部件15,该导向部件15被架设在所述框架12上。而且,托架16被导向部件15穿过从而被支撑在所述导向部件15上,因此可在导向部件15的轴线方向移动。托架16通过同步皮带(没有图示)连接在托架马达(没有图示)上,通过托架马达的驱动沿导向部件15往复移动。

    在托架16的下表面设有作为液体喷头的记录头17,同时在托架16上装载有减振器18。减振器18与由聚乙烯等挠性部件形成的墨水供给管19的一端连接,而所述墨水供给管19的另一端则与所述墨盒14连接。由此,减振器18通过墨水供给管19接受由墨盒14供给的墨水。此外,墨水供给管19也可以具有二重结构,其中,用耐化学药品性优良的聚乙烯类树脂等挠性部件作为内包装,用气密性优良的氯乙烯或金属膜等作为外包装覆盖在所述内包装上。

    此外,减振器18与所述记录头17连接,将从墨盒14供给的墨水供给到记录头17中。记录头17,在其下面设有喷嘴排出口(没有图示),并且通过压电元件(没有图示)的驱动,将来自减振器18的墨水作为墨滴从喷嘴排出口喷出。而且,在从喷嘴排出口喷出墨水的同时,托架16相对于作为目标的记录介质(没有图示)往复运动,从而可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印刷。

    此外,托架16沿导向部件15往复移动时,墨水供给管19会随之弯曲,从而将在墨水供给管19内产生压力波动,但这种压力波动会被所述减振器18吸收。由此,从记录头17喷出的墨水将处于已消除压力波动后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所述托架16的移动路径上的非印刷区域(静止位置),设有可封堵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的封口装置21。而且,封口装置21具有由橡胶等弹性元件形成的、有底的盖部件22,盖部件22的上部开口覆盖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而将其封住。当托架16移动到静止位置时,封口装置21移动(上升)到记录头17侧,从而可用盖部件22覆盖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

    所述盖部件22在喷墨打印机11停止工作时覆盖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具有防止喷嘴排出口干燥的盖体功能。此外,封口装置21具有废墨水管23,所述墨水管23的一端与所述盖部件22的底部连接,同时其另一端与所述墨盒连接。此外,封口装置21在所述废墨水管23中还设有空吸泵24,从而通过使空吸泵24驱动,可使位于空吸泵24上侧的盖部件22的内部减压。而且,在盖部件22覆盖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的状态下,通过使盖部件22的内部减压,可以进行从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吸出墨水的清洁动作。

    从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吸出的墨水通过废墨水管23被排出到所述墨盒14中。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静止位置位于所述墨盒支架13的右侧。

    下面,说明墨盒14。

    如图2所示,墨盒14略呈长方体形状。而且,如图3所示,墨盒14设有作为盒体的上盖26,作为废液吸收材料的废墨水吸收材料27、薄膜28、作为液体储存装置的墨水包29及下盖31。上盖26设有长方形的板状部分32和内部框架34,其中,所述内部框架34位于比所述板状部分32的边缘靠内的位置上,从板状部分32垂直凸起。此外,如图4所示,内部框架34具有四个侧面,即第一侧面34a、第二侧面34b、第三侧面34c以及第四侧面34d。

    在由第一侧面34a和第四侧面34d形成的内部框架34的第一拐角部分35附近,形成有连通第一侧面34a的内侧与外侧的贯通孔36。此外,在第一侧面34a的外侧面凸出设有筒状废液导入部分37,所述废液导入部分37包围所述贯通孔36。

    而且,上盖26在所述内部框架34的内侧设有具有“”型壁面的壁38,所述“”型壁面与所述第一侧面34a和第二侧面34b平行。而且,该壁38的高度与内部框架34的高度相同。因此,在该壁38与第一侧面34a及第二侧面34b之间形成槽39。而且,在壁38与第三侧面34c及第四侧面34d之间,形成作为废液储存部分的略呈长方体的废墨水储存部分41。

    而且,壁38的一端38a在比所述贯通孔36的位置更接近所述第一拐角部分35的位置上,与所述第一侧面34a连接。此外,壁38的另一端38b位于由所述第二侧面34b和第三侧面34c形成的第二拐角部分42,并且不与所述内部框架34接触。由此,槽39在第一拐角部分35附近与所述贯通孔36连通,同时,在与第一拐角部分35相对的第二拐角部分42附近与所述废墨水储存部分41连通。其结果,例如,当废墨水通过贯通孔36流入时,废墨水沿着第一侧面34a、第二侧面34b在槽39内移动,并在第二拐角部分42流入废墨水储存部分41中。

    如图3所示,废墨水吸收材料27由多孔质材料形成,呈长方体形状,并具有恰好可以嵌入所述上盖26的废墨水储存部分41内部的大小和厚度。而且,如图4所示,废墨水吸收材料27被放在废墨水储存部分41内。此外,在废墨水储存部分41中的所述第一拐角部分35附近,形成有由壁面38形成的矩形空间43,该空间43中没有废墨水吸收材料27。

    如图3所示,薄膜28例如由聚乙烯、橡胶类材料、PET(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等形成,具有长方形形状。此外,通过将薄膜28的边缘部分热焊接在所述内部框架34上,使得薄膜28密封内部框架34的内部。由此,如图5所示,所述槽39的开口被薄膜28封住,形成作为废液流路的流路39a。而且,所述废墨水储存部分41在容纳废墨水吸收材料27的状态下,被薄膜封住开口,形成作为废液储存室的废墨水储存室41a。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流路39a、废墨水储存室41a和废墨水吸收材料27构成废液储存装置。

    此外,所述流路39a的体积在墨水包29可储存的墨水体积的10%以下。这是为了从所述墨盒支架13卸下墨盒时,减少残留在流路39a内的墨水的泄漏量。此外,在上述清洁动作中,在清洁动作将近结束时,进行空吸,使所述盖部件22、废墨水管23及流路39a内的所有墨水排出到废墨水吸收材料27中,但由于流路39a的体积小,所以可以缩短所述空吸时间。而且,若喷墨打印机11翻倒,则从记录头17流向盖部件22、空吸泵24、流路39a的墨水不超出流路39a而停留在流路39a内,但由于流路39a的体积小,所以可减少流进流路39a的墨水量。其结果,可减少白白浪费的墨水量。

    而且,如图3所示,薄膜28在与所述废墨水储存部分41的空间4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通气孔45。这样,可向外排出由废墨水储存部分41和薄膜28形成的废墨水储存室41a内的剩余气体。

    墨水包29设有墨水袋46和墨水抽出口47。墨水袋46由挠性材料形成,为了提高气体隔离性,例如,可由外侧用尼龙薄膜、内侧用聚乙烯薄膜夹着的铝复合薄膜形成。而且,墨水袋46是通过叠加两张这种略呈长方形的铝复合薄膜,并通过热焊接等方法将它们的周围焊接起来而成,用于在其内部储存墨水。

    墨水抽出口47具有例如由塑料形成的筒部分48。并且,所述筒部分48通过热焊接等方法被安装在墨水袋46的两张铝复合薄膜的粘合部分中的一处,可向外部导出墨水袋46内部的墨水。

    此外,墨水抽出口47具有抽出口橡胶49,抽出口橡胶49嵌入在筒部分48内。这样,通过所述抽出口橡胶49可以密封墨水袋46内的墨水。

    下盖31是略呈长方体形状的上方开口的箱体,具有可插入所述上盖26的内部框架34的尺寸。而且,在其侧面31a设有向外侧凸出的第一凸出部分51和第二凸出部分52。第一凸出部分51及第二凸出部分52的下部分分别呈圆弧形状。

    此外,所述墨水包29的墨水抽出口47可以嵌入到第一凸出部分51中,墨水包29通过将墨水抽出口47嵌入到第一凸出部分51中,从而被装入下盖31中。而且,在第一凸出部分51上,在与墨水包29的墨水抽出口47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的墨水供给孔51a。

    此外,所述上盖26的废液导入部分37可以嵌入到第二凸出部分52中,上盖26通过将废液导入部分37嵌入到第二凸出部分52中,从而封住下盖31的开口。而且,在第二凸出部分52上,在与上盖26的废液导入部分37相对的位置上形成有贯通的墨水排出口52a。此外,墨水排出口52a的位置比所述墨水供给孔51a更接近下盖31的开口。

    由此,如图5所示,在下盖31内装入墨水包29后,将装有废墨水吸收材料27并用薄膜28封住的上盖26插入下盖31中,封住下盖31的开口,从而形成墨盒14。此时,在墨盒14内,墨水包29的墨水袋46在铅垂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流路39a的内侧。

    即,即使改变墨盒14的朝向,从而使下盖31的各侧面31a、31b、31c、31d(参照图4),或底面31e中的任一面成为下底面时,流路39a的某一部分也一定会位于比墨水袋46中墨水液面高的位置上。

    此外,如图1所示,在喷墨打印机11被正常设置的状态下,墨盒14使其下盖31位于下侧、上盖26位于上侧地装在墨盒支架13内。而且,墨水供给孔51a位于墨水排出口52a的左侧。

    此外,墨盒14的所述墨水包29通过墨水供给孔51a与所述墨水供给管19连接。详细地说,墨水供给管19在其端部设有中空的墨水供给针(没有图示),通过所述墨水供给针穿过设于墨水包29的墨水抽出口47上的抽出口橡胶49,到达墨水中,从而连接墨水包29和墨水供给管19。

    而且,墨盒14的所述墨水吸收材料27通过流路39a、废液导入部分37、墨水排出口52a与所述废墨水管23连接。详细地说,废墨水管23在其端部设有中空的废液针(没有图示),通过所述废液针穿过废液导出部分37到达流路39a中,从而连接废墨水吸收材料27和废墨水管23。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喷墨打印机11的作用。

    首先,对喷墨打印机11处于如图1所示的通常状态,即墨盒14位于喷墨打印机11的下部的情况进行说明。喷墨打印机11处于停止状态时,托架16移动到静止位置,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处于被封口装置21覆盖的状态。此时,墨水供给管19、减振器18、记录头17内有墨水,而封口装置21、流路39a(参照图5)内则没有墨水。

    在这种状态下,墨盒14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记录头17的下方。即,在这种状态下,记录头17受负压。因此,储存在墨盒14的墨水包29中的墨水,由于墨盒14与记录头17之间的水位差,不能经由墨水供给管19移动到减振器18中。并且此时,由于由记录头17的喷嘴排出口形成的弯月面作用,记录头17内的墨水不能经由减振器18、墨水供给管19逆流向墨盒14中。

    其结果是,墨盒14的墨水包29内的墨水不会通过记录头17随意流向废墨水吸收材料27中。即,若记录头17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盒14的位置的上侧,则墨水包29内的墨水就不会随意流淌。

    下面,对喷墨打印机11由于被送往用户处等而处于与通常不同的方向,即墨盒14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记录头17之上的情况进行说明。

    作为墨盒14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记录头17之上的情况,可以例举由于喷墨打印机11翻倒,使得图1所示的框架12的左侧壁12a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右侧壁12b之上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墨盒14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静止位置之上、即记录头17之上。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墨盒14的朝向是,墨水供给孔51a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水排出口52a之上。但是,对于在墨盒14内形成的流路39a(参照图5)来说,其中某部分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水包29内的墨水液面高度以上。因此,墨盒14内的墨水即使能够到达流路39a,也无法克服由墨水包29内的墨水液面高度与流路39a的高度的不同而产生的水位差,从而无法通过流路39a。其结果,墨水无法到达废墨水吸收材料27中,从而可以防止墨水从墨水包29随意流向废墨水吸收材料27。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获得如下效果。

    (1)在上述实施例中,即使朝各种方向改变墨盒14,使其下盖31的各表面成为底面时,总是至少有一部分的流路39a位于墨水包29内的墨水液面高度以上。从而,能够保证流路39a与墨水包29内的墨水液面高度之间的水位差。其结果,即使由于喷墨打印机11翻倒,记录头17的位置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墨盒14之下,从而使墨水从墨水包29通过记录头17作为废墨水流进流路39a时,所述墨水也无法超出流路39a。由此,可以防止墨水从墨水包29随意流向废液储存室的废墨水吸收材料27。

    (2)在所述实施例中,流路39a是用薄膜封住槽39而形成的。因此,可以以低成本形成流路39a。

    (3)在所述实施例中,通过用壁38分隔上盖26的内部框架34的内部,从而形成槽39和废墨水储存部分41。这样,由于可以通过用壁38分隔内部框架34来同时形成槽39和废墨水储存部分41,所以可以以低成本制造墨盒14。

    (4)在所述实施例中,用一张薄膜28同时封住槽39和废墨水储存部分41,从而同时形成流路39a和废墨水储存室41a。由此,可以简化墨盒14的制造工序,并能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5)在所述的实施例中,流路39a的体积在墨水包29可储存的墨水体积的10%以下。从而,从所述墨盒支架13卸下墨盒14时,可以减少残留在流路39a内的墨水的泄漏量。此外,在清洁动作中,在清洁动作将近结束时,对所述盖部件22及废墨水管23、流路39a内的墨水进行空吸,但由于流路39a的体积小,所以可以缩短所述空吸时间。此外,若喷墨打印机11翻倒等,则从记录头17流向盖部件22、空吸泵24、流路39a的墨水不超出流路39a而停留在流路39a内,但由于流路39a的体积小,所以可减少流进流路39a的墨水量。其结果,可减少白白浪费的墨水量。

    此外,也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如下变化。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流路39a内不设置废墨水吸收材料27。如图6所示,可以在流路39a内设置与废墨水储存室41a内的废墨水吸收材料27构成一体的废墨水吸收材料61。此外,也可以设置与废墨水吸收材料27不成一体的废墨水吸收材料61。

    这样,即使从喷墨打印机11取出墨盒14,因为残留在流路39a内的废墨水被废墨水吸收材料61吸收保存,所以,可以避免废墨水从流路39a漏出来。

    在上述实施例中,流路39a和废墨水储存室41a是使用同一张薄膜28而形成的,但也可以分别使用不同的薄膜来形成流路39a和废墨水储存室41a。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废液流路的流路39a是用薄膜28封住槽39而形成的。但是,如图7所示,也可以通过挠性管63来形成作为废液流路的流路63a。这样,流路63a能够在墨盒14内的各个方向延伸,从而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流路39a的入口只设置了筒状的废液导入部分37。但是,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废液导入部分37的内侧设置阀装置65。所述阀装置65具有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环状阀座66,近似于圆柱形的阀体67和弹簧68。而且,这些部件在废液导入部分37内从上游向下游按照阀座66、阀体67和弹簧68的顺次排列着。此外,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阀体67通过弹簧68的压力与阀座66接触,从而阀装置65处于关闭状态。

    而且,中空的废液针穿过阀座66与阀体67接触,并通过向下游方向按压阀体67,使阀体67与阀座66分离,阀装置65呈打开状态。

    此外,通过设置这种阀装置65,使得从喷墨打印机11取出墨盒14时,可以防止残留在流路39a内的废墨水向外泄漏。此外,作为阀装置65,若想在喷墨打印机11上安装了墨盒14时使其处于打开状态,而在卸下时使其处于关闭状态的话,那么,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阀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流路39a的体积在墨水包29所能储存的墨水体积的10%以下。但是,也可以使所述体积大于10%。

    在上述实施例中,流路39a沿着上盖26的平面方向在二元方向上延伸,但是也可以使其在三元方向上延伸。由此,除下盖31的各侧面31a、31b、31c、31d或底面31e中的任一面成为底面的情况外,即使上盖26的上表面26a(参照图2)成为底面时,也能够使流路39a的一部分高于墨水包29的墨水的液面高度。因此,可以防止墨水从墨水包29随意流向废墨水吸收材料27。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喷墨打印机虽然例举了小型、薄型打印机,但是,也可以是大型打印机的具体部分。

    在上述实施例中,表示出了使用单色墨水的喷墨打印机11的结构,但喷墨打印机11也可以具有使用例如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等多种墨水的结构。而且,此时,对应于墨水颜色种类设置所述墨水供给管19、减振器18等。此外,所述墨盒14可以与墨水颜色种类对应设置,或者,也可以在一个墨盒14中容纳多个墨水包29。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液体喷射装置,对喷出墨水的打印机(包括传真机、复印机等的印刷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喷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也可以是用于液晶显示器或EL显示器、FED(场发射显示器)等的制造中的、喷射电极材料或有色材料等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者也可以是用于生物芯片的制造中的、喷射生物有机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者也可以是作为精密移液管的样品喷射装置。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墨盒具有上盖,上盖的内部框架的内侧被壁分隔成槽和废墨水储存部分。在废墨水储存部分中容纳废墨水吸收材料,并在这种状态下,用薄膜封住内部框架,从而形成流路和废墨水储存室。使用这种结构的上盖封住容纳有墨水包的下盖的开口,进而形成墨盒。其中,墨盒内的墨水包位于这样的位置:即使在各个方向上变化墨盒的朝向,使下盖的任一面成为底面时,流路的某一部分一定比墨水袋内的墨水液面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