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尤其涉及具有离嵌插件具备嵌入体和枢转止 动体, 能够通过两次卡定操作使嵌入体相对于枢转止动体卡定的构造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 链。
背景技术 以往, 作为具有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之一, 已知具有通过将配置在一方的牙列的一 端的嵌入体相对于配置在另一方的牙列的端部的枢支体, 从枢支体的侧面插入, 并使之卡 接, 能够使左右的牙列啮合的侧开型的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另外, 针对具有这样的侧开型的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例如, 在日本特开 2008-43568 号公报 ( 专利文献 1) 中公开了使其分离嵌插件的使用便利性提高了的拉链。
该专利文献 1 记载的带分离嵌插件 62 的拉链 61 如图 10 所示, 具有在左右的拉链 带 63 上排列设置合成树脂制的多个单独链牙 64, 并形成有牙列 65 的左右一对拉链条 66、 设置在牙列 65 的一端部的分离嵌插件 62、 省略了图示的拉头。
另外, 在该拉链 61 中, 链牙 64 通过对拉链带 63 进行射出成形而被形成为规定的 形状。另外, 作为穿过由这样的链牙 64 构成的牙列 65 的拉头, 能够使用以往就被公知的一 般的拉头。
上述分离嵌插件 62 与牙列 65 连续地形成, 具有配置在左侧的拉链带 63 的下端 部, 发挥插管的作用的嵌入体 67 和配置在右侧的拉链带 63 的下端部, 发挥插针以及箱体的 作用的枢转止动体 68。
上述嵌入体 67 具有被紧固在左侧的拉链带 63 的正反两面的薄板状的嵌入板部 67a、 在嵌入板部 67a 的布带端部侧的前端部 ( 后端部 ) 向布带正反方向突出地设置的被枢 转止动部 ( 枢轴部 )67b、 沿嵌入板部 67a 的布带内侧侧缘形成的突条部 67c、 配置在嵌入板 部 67a 的牙列 65 侧的端部 ( 前端部 ) 的啮合部 ( 钩部 )67d、 形成在嵌入板部 67a 的正面以 及反面的凹陷部 67e。
另外, 嵌入板部 67a 除凹陷部 67e 以外, 正反面均平坦, 其布带正反方向的壁厚形 成得比设置在拉头的上下法兰之间的间隙的间隔小。再有, 在嵌入板部 67a 上设置从布带 端部侧向布带内侧切入的切口部 67f。
上述枢转止动体 68 具有形成在右侧的拉链带 63 的正反两面的拉头保持部 ( 插针 部 )68a、 经阶梯部 68b 与拉头保持部 68a 相比被形成为厚壁, 且在正视时呈大致 J 字形状的 枢转止动部 ( 箱体部 )68c、 形成在比拉头保持部 68a 靠布带内侧, 提高枢转止动体 68 向拉 链带 63 的紧固强度的加强部 68d。另外, 在拉头保持部 68a 的与嵌入板部 67a 相向的侧面 和枢转止动部 68c 的与嵌入板部 67a 相向的侧面的一部, 形成使嵌入板部 67a 嵌合的嵌合 凹槽 68e。
再有, 拉头保持部 68a 的嵌入体相向侧缘以其中间部位略微向嵌入体 67 鼓出的方 式弯曲。该拉头保持部 68a 在使拉头滑动与阶梯部 68b 对接时, 被插入拉头的牙引导路内,
能够保持拉头。
上述枢转止动部 68c 具有为能够使嵌入体 67 的被枢转止动部 67b 从枢转止动体 68 的侧面卡合脱离而将上方开口的枢转运动空间 68f、 能够使嵌入该枢转运动空间 68f 的 被枢转止动部 67b 抵接, 旋转自由地卡定的内周面 68g。再有, 在枢转止动部 68c 的前端部 从内周面 68g 到外周面形成狭缝 68h, 该狭缝 68h 的布带正反方向上的槽宽度被设定得比嵌 入板部 67a 的壁厚大。
若为具备了具有这样的嵌入体 67 以及枢转止动体 68 的分离嵌插件 62 的专利文 献 1 的拉链 61, 则通过在将拉头保持在枢转止动体 68 的状态下, 将嵌入体 67 的被枢转止动 部 67b 从该枢转止动体 68 的侧面嵌入枢转止动体 68, 使得该被枢转止动部 67b 旋转自由地 卡定在枢转止动体 68 的枢转止动部 68c 上。
再有, 通过在将被枢转止动部 67b 卡定在枢转止动部 68c 的状态下, 以被枢转止动 部 67b 为中心, 使嵌入体 67 向枢转止动体 68 旋转, 嵌入体 67 的嵌入板部 67a 经设置在拉 头的上下法兰之间的布带槽被插入牙引导路。此后, 通过使拉头沿牙列 65 向啮合方向滑 动, 首先, 使嵌入体 67 的啮合部 ( 钩部 )67d 卡合于与枢转止动体 68 相邻的链牙 64, 进而, 能够使左右的牙列 65 从分离嵌插件 62 侧的端部开始依次啮合。 另一方面, 在该拉链 61 中, 在将未图示出的拉头保持在枢转止动体 68 的状态下, 通过将嵌入体 67 的被枢转止动部 67b 从拉头的肩口经该拉头的牙引导路插入枢转止动体 68, 也使得被枢转止动部 67b 被旋转自由地卡定在枢转止动体 68 的枢转止动部 68c 上。此 后, 通过使拉头沿牙列 65 向啮合方向滑动, 与上述同样, 能够使左右的牙列 65 啮合。
即, 在专利文献 1 的拉链 61 中, 能够任意选择在使左右的牙列 65 啮合时, 通过将 嵌入体 67 的被枢转止动部 67b 从枢转止动体 68 的侧面横向插入, 直接嵌入而卡定在枢转 止动体 68 的第一操作和通过将被枢转止动部 67b 经拉头的牙引导路插入而卡定在枢转止 动体 68 的第二操作, 使嵌入体 67 旋转自由地卡定在枢转止动体 68, 因此, 能够大幅提高拉 链 61 的操作性以及便利性。
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 2008-43568 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 1 记载的拉链 61 中, 通过射出成形而形成的合成树脂制的单独链牙 64 跨拉链带 63 的布带正反面配置。另外, 各单独链牙 64 具有以拉链带 63 为中心正反对称的 形状。因此, 在该拉链 61 中, 在使左右的牙列 65 啮合时, 左右的各链牙 64 在拉链带 63 的 布带正面侧和布带反面侧的两方牢固地啮合。
另外, 在这种情况下, 就形成分离嵌插件 62 的嵌入体 67 以及枢转止动体 68 而言, 也与链牙 64 同样, 跨拉链带 63 的布带正反面, 形成为正反对称的形状。 尤其是该嵌入体 67 以及枢转止动体 68 能够轻易地确保布带正反方向的厚度, 例如, 即使分离嵌插件 62 受到布 带正反方向的上推力, 嵌入体 67、 枢转止动体 68 也不会轻易地挠曲。
因此, 专利文献 1 的拉链 61 例如在左右的牙列 65 啮合着的状态下, 即使牙列 65、 分离嵌插件 62 受到布带正反方向的上推力或布带宽度方向的横向拉力, 也能够维持牙列 的啮合状态, 防止产生啮合开裂。
但是, 在为像专利文献 1 那样由被射出成形的单独链牙 64 形成牙列的拉链的情况 下, 由于各链牙 64 跨拉链带 63 的布带正反面被紧固, 所以, 例如与牙列由线圈状或锯齿状 的连续链牙形成的拉链相比, 存在拉链的柔软性不佳的缺点。
另一方面, 例如在由线圈状或锯齿状的连续链牙形成牙列的拉链中, 在作为分离 嵌插件, 使用具有专利文献 1 那样的嵌入体和枢转止动体, 能够通过两种不同的卡定操作, 使嵌入体卡定在枢转止动体的分离嵌插件的情况下, 存在在该分离嵌插件受到上推力时, 容易在牙列上产生啮合开裂的问题。
具体进行说明, 在具有线圈状或锯齿状的连续链牙的拉链中, 使用缝制线, 将左右 的连续链牙缝合在拉链带的一面 ( 上面 ) 侧, 据此, 形成牙列。
另外, 在用于该拉链的拉头上, 在上下翼板的左右侧缘配置上下法兰, 另外, 在该 上下法兰之间设置用于使拉链带穿过的布带槽。
在这种情况下, 配置在拉头的左右的布带槽由于连续链牙像上述那样被缝合在拉 链带的上面侧, 所以, 其布带槽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被设定在比上下翼板之间的中央部 靠下翼板侧而被形成。 另外, 由于该布带槽恰当地保持连续链牙的姿势, 使左右的连续链牙 稳定地啮合, 所以, 与例如由单独链牙 64 形成牙列的情况相比, 能够缩窄其槽宽度地形成。
因此, 在将图 10 所示那样的具有嵌入体 67 和枢转止动体 68 的分离嵌插件 62 配 置在具有这样的连续链牙的拉链上的情况下, 需要将嵌入体 67 的嵌入板部 67a 形成得薄, 以便能够将其布带正反方向的高度尺寸 ( 壁厚 ) 插入拉头的布带槽。再有, 因为在这种情 况下, 拉头的布带槽和下翼板的间隔比该布带槽和上翼板的间隔窄, 所以, 必须使嵌入板部 67a 的布带反面侧上的壁厚比布带正面侧薄。
然而, 在将嵌入体 67 的嵌入板部 67a 的壁厚像上述那样设定得薄的情况下, 由于 使嵌入板部 67a 的刚性降低, 所以, 在例如使拉链的牙列啮合了的状态下, 分离嵌插件 62 受 到了布带宽度方向的横向拉力、 布带正反方向的上推力等时, 嵌入板部 67a 容易以在布带 正反方向收缩的方式挠曲。尤其是嵌入板部 67a 由于布带反面侧上的壁厚比布带正面侧 薄, 所以, 在受到了横向拉力、 上推力时, 容易以向布带反面侧凸状地弯曲的方式挠曲。
其结果为, 因为产生嵌入体 67 的啮合部 67d 的姿势相对于布带正反方向倾斜地倾 倒或该啮合部 67d 的位置向后方侧错开的现象, 所以, 存在该啮合部 67d 和啮合对方侧的连 续链牙的卡合容易脱开, 在该拉链的牙列上, 从分离嵌插件 62 侧的端部容易产生啮合开裂 的问题。
本发明是借鉴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做出的发明, 其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牙列由线 圈状或锯齿状的连续链牙形成, 且具备能够通过两种操作使嵌入体卡定在枢转止动体的分 离嵌插件, 进而, 即使分离嵌插件受到横向拉力、 上推力等, 也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的啮合 状态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是在所述带分离 嵌插件的拉链中, 拉头穿过由安装在左右一对拉链带的相向的布带侧缘部的线圈状或锯齿 状的连续链牙构成的牙列, 具有紧固在一方的上述牙列的一端的嵌入体和紧固在另一方的 上述牙列的一端的枢支体, 上述嵌入体具备紧固在上述拉链带的布带正反面, 且具有第一 面以及第二面的薄板状的嵌入板部、 突出地设置在该嵌入板部的与上述牙列相反一侧的端 部上的枢轴部, 上述枢支体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该枢支体具备从上述牙列的端部向布 带端部侧沿布带长度方向延伸地设置, 并保持上述拉头的插针部和从该插针部延伸的箱体
部, 上述箱体部具有能够使上述枢轴部从上述枢支体的侧面卡合脱离, 且可通过形成在上 述拉头内的牙引导路卡合脱离的大致 J 字形状, 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 上述枢轴部仅被突 出地设置在上述嵌入板部的第一面上, 上述枢支体具有从上述插针部的第一面侧向布带外 侧延伸地设置, 在上述牙列啮合时支撑上述嵌入板部的第一面侧的突片部和从上述箱体部 的第二面侧向布带外侧延伸地设置, 在上述牙列啮合时支撑上述嵌入板部的第二面侧的平 板状支撑部。
在有关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中, 优选上述箱体部从上述插针部经阶梯部 延伸, 上述平板状支撑部在布带长度方向, 被配置在比上述阶梯部的位置靠上述箱体部侧 且比卡定在上述枢支体上的上述枢轴部靠上述牙列侧的位置上, 在布带宽度方向, 被配置 在比上述箱体部的靠上述枢支体侧的外壁面的位置靠内侧且比卡定在上述枢支体上的上 述枢轴部靠布带外侧的位置上。
另外, 优选上述嵌入体在上述嵌入板部的靠上述牙列侧的基端部具有与啮合对方 侧的上述连续链牙啮合的啮合部, 上述牙列在使芯绳穿插在上述连续链牙内的状态下被缝 合, 上述芯绳的一端被埋设在上述啮合部内。
在这种情况下, 优选上述啮合部具备向上述牙列突出的突部, 上述突部形成在上 述嵌入板部的靠近第一面侧的位置上。 再有, 优选上述平板状支撑部支撑上述嵌入板部的形成有上述枢轴部的端部的包 括上述第二面侧部位的端部区域。
发明效果
有关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由线圈状或锯齿状的连续链牙形成左右的牙 列, 另外, 具有被紧固在一方的牙列的一端的嵌入体和被紧固在另一方的牙列的一端的枢 支体。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嵌入体被紧固在拉链带的布带正反面, 具备具有第一面以及 第二面的薄板状的嵌入板部和仅在该嵌入板部的第一面上突出地设置的枢轴部。 上述枢支 体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 另外, 该枢支体具备从牙列的端部向布带端部侧沿布带长度方 向延伸地设置, 保持拉头的插针部、 从该插针部延伸的大致 J 字形状的箱体部、 从插针部的 第一面侧向布带外侧与上述嵌入板部平行地延伸地设置的突片部、 从箱体部的第二面侧向 布带外侧与上述嵌入板部平行地延伸地设置的平板状支撑部。
这样的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由于牙列由线圈状或锯齿状的连续链牙形 成, 所以, 柔软性优异。 另外, 该拉链由于枢轴部仅被突出地设置在嵌入板部的第一面上, 所 以, 即使在枢支体中的箱体部的第二面侧设置平板状支撑部, 也能够在使嵌入体卡定在枢 支体时, 防止平板状支撑部与嵌入体干涉。
再有, 在该拉链中, 在使嵌入体卡定在枢支体, 使左右的牙列啮合时, 枢支体的突 片部支撑嵌入体的第一面侧, 平板状支撑部支撑嵌入板部的第二面侧。 据此, 即使在由嵌入 体以及枢支体构成的分离嵌插件受到了布带宽度方向的横向拉力、 布带正反方向的上推力 等时, 也能够由枢支体的突片部支撑嵌入板部的第一面侧, 防止嵌入板部以向布带正面侧 弯曲成凸状的方式挠曲, 另外, 枢支体的平板状支撑部支撑嵌入板部的第二面侧, 能够防止 嵌入板部以向布带反面侧弯曲成凸状的方式挠曲。
因此, 即使分离嵌插件受到横向拉力、 上推力等, 也能够防止嵌入板部挠曲、 弯曲,
所以, 能够稳定地维持嵌入体和枢支体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进而, 据此, 能够防止在牙列从 分离嵌插件侧的端部产生啮合开裂, 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的啮合状态。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中, 上述箱体部从上述插针部经阶梯部延 伸, 上述平板状支撑部在布带长度方向, 被配置在比上述阶梯部的位置靠上述箱体部侧, 且 比卡定在上述枢支体上的上述枢轴部靠上述牙列侧的位置上, 在布带宽度方向被配置在比 上述箱体部的靠上述枢支体侧的外壁面的位置靠内侧, 且比卡定在上述枢支体上的上述枢 轴部靠布带外侧的位置上。据此, 能够由枢支体的平板状支撑部更稳定地支撑嵌入板部的 第二面侧, 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嵌入板部挠曲。
另外, 在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中, 上述嵌入体在上述嵌入板部的上述牙 列侧的基端部具有与啮合对方侧的上述连续链牙啮合的啮合部, 上述牙列在使芯绳穿过上 述连续链牙内的状态下被缝合, 上述芯绳的一端被埋设在上述啮合部内。
即, 在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中, 将在连续链牙内穿过的芯绳的一端埋设 在嵌入体的啮合部内, 从嵌入板部将芯绳切除。据此, 能够将连续链牙稳定地向拉链带安 装, 且能够将嵌入板部形成为更加薄的壁, 因此, 能够圆滑且稳定地进行将嵌入板部向拉头 的布带槽插入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 上述啮合部具备向上述牙列突出的突部, 上述突部形成在上述嵌 入板部的靠近第一面侧的位置上。据此, 能够使设置在啮合部上的突部轻易地卡合在形成 有枢支体的一侧的牙列, 据此, 能够提高左右的牙列的啮合强度。
再有, 在本发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中, 在使嵌入体卡定在枢支体, 使左右的牙 列啮合时, 平板状支撑部支撑嵌入板部的形成有枢轴部的端部的包括第二面侧的端部区 域。 据此, 平板状支撑部能够更稳定地支撑嵌入板部的第二面侧, 能够切实地防止嵌入板部 挠曲。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 1 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的正视图。
图 2 是表示配置在该拉链上的分离嵌插件的嵌入体以及枢支体的立体图。
图 3 是该分离嵌插件的嵌入体以及枢支体的后视图。
图 4 是表示使嵌入体的枢轴部卡定在枢支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5 是表示使嵌入体卡定在枢支体, 将该嵌入体的嵌入板部插入到拉头的布带槽 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6 是表示使左右的牙列啮合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 7 是图 6 所示的 VII-VII 线剖视图。
图 8 是说明将该拉链打开时的枢轴部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 9 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的枢支体的正视图。
图 10 是表示以往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拉链 ; 2: 牙列 ; 3: 拉链条 ; 4: 拉头 ; 4a : 上翼板 ; 4b : 下翼板 ; 4c : 连结柱 ; 4d : 上 下法兰 ; 4e : 停止爪 ; 4f : 拉手安装柱 ; 4g : 拉手 ; 4h : 牙引导路 ; 5: 拉链带 ; 6: 链牙 ; 6a : 第 一链牙 ; 7: 芯绳 ; 8: 缝制线 ; 9: 上止 ; 10 : 分离嵌插件 ; 11 : 嵌入体 ; 11a : 嵌入板部 ; 11b : 枢
轴部 ; 11c : 啮合部 ; 11d : 第一突条部 ; 11e : 第二突条部 ; 11f : 退让部 ; 11g : 阶梯差面 ; 11h : 突部 ; 11i : 凹部 ; 11k : 圆柱面 ; 11m : 第一平坦面 ; 11n : 第二平坦面 ; 12 : 枢支体 ; 12a : 插针 部; 12b : 第一阶梯部 ; 12c : 箱体部 ; 12d : 第二阶梯部 ; 12e : 突片部 ; 12f : 平板状支撑部 ; 12g : 斜面部 ; 12h : 凹部 ; 12i : 空间部 ; 12j : 内壁面 ; 12k : 狭缝 ; 12m : 第一滑动接触面 ; 12n : 第二滑动接触面 ; 15 : 加强部 ; 21 : 拉链 ; 22 : 枢支体 ; 22f : 平板状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列举实施例, 一面参照附图, 一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 本发明 并不受下面说明的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且能够产生 同样的作用效果, 即可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例如, 在通过下面的各实施例所说明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中, 在左右的拉链带 的布带侧缘部缝合线圈状的连续链牙, 形成牙列,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在拉链带 的布带侧缘部缝合锯齿状的连续链牙, 形成牙列。
实施例 1
图 1 是表示有关本实施例 1 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的正视图。图 2 是表示配置在 该拉链上的分离嵌插件的嵌入体以及枢支体的立体图, 图 3 是该分离嵌插件的嵌入体以及 枢支体的后视图。 另外, 图 4 是表示使嵌入体的枢轴部卡定在枢支体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 5 是表示 使嵌入体卡定在枢支体, 将该嵌入体的嵌入板部插入到拉头的布带槽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 是表示使左右的牙列啮合的状态的正视图。另外, 在图 4 ~图 6 等中, 为了便于理解地表示 该拉链的状态, 省略了将连续链牙向拉链带缝合的缝制线的图示。
另外, 在本实施例 1 以及后述的实施例 2 中, 将拉链带的布带长度方向作为前后方 向 ( 将配置了上止的一侧作为前方, 将配置了分离嵌插件的一侧作为后方 ), 将布带宽度方 向作为左右方向 ( 将从正面看时的左侧作为左方, 将右侧作为右方 ), 将布带正反方向作为 上下方向 ( 将相对于拉链带配置了连续链牙的一侧作为上方, 将其相反一侧作为下方 ), 进 行说明。
有关本实施例 1 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1 具有形成了牙列 2 的左右一对的拉链条 3、 被安装在该拉链条 3 的牙列 2 的一端的分离嵌插件 10、 使左右的牙列 2 啮合·分离的拉 头 4。
本实施例 1 的拉链条 3 通过在左右的拉链带 5 的相向的各布带侧缘部的上面侧缝 合线圈状的连续链牙 6 而形成。另外, 左右的拉链条 3 的各牙列 2 是通过在使芯绳 7 穿插 在线圈状的连续链牙 6 内的状态下, 使用缝制线 8, 将该连续链牙 6 缝合在拉链带 5 的上面 而被形成。
另外, 穿插在右侧的连续链牙 6 内的芯绳 7 向比右侧的牙列 2 的下端靠下方的位 置延伸, 被埋设在分离嵌插件 10 的后述的枢支体 12 内。另一方面, 穿插在左侧的连续链牙 6 内的芯绳 7 被一直配置到分离嵌插件 10 的后述的嵌入体 11 的啮合部 11c 的位置, 该芯绳 7 的后端被埋设在啮合部 11c 内。因此, 从该嵌入体 11 的后述的嵌入板部 11a 的区域切除 芯绳 7, 在嵌入板部 11a 内不配置芯绳 7。
线圈状的连续链牙 6 可通过将合成树脂制单丝成形为线圈状得到。该链牙 6 具有
相对于对方的链牙 6 啮合·脱离的啮合头部、 从该啮合头部向一方向 ( 布带内侧 ) 延伸的 上下一对脚部、 将相互相邻的牙之间的脚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另外, 在上述脚部中, 将配 置在上方的一侧作为上脚部, 将配置在下方的一侧作为下脚部。在这样的线圈状链牙 6 中 通过形成牙列 2, 能够轻易地确保牙列的柔软性。
另外, 在左右的牙列 2 的上端部紧固着上止 9。再有, 在拉链带 5 的布带长度方向 的下端部正反面, 通过熔敷合成树脂制薄膜, 形成加强部 15。
上述拉头 4 使用具有线圈状的连续链牙 6 的与以往的拉链 1 中使用的通常的拉头 4 同样的拉头。该拉头 4 具有上下翼板 4a、 4b、 由拉头 4 的前端部将该上下翼板 4a、 4b 连结 的连结柱 4c、 设置在上下翼板 4a、 4b 的左右侧缘的上下法兰 4d、 被配置在上翼板 4a 上, 能 够通过与牙列 2 的卡合, 使拉头 4 停止的停止爪 4e、 被竖立地设置在上翼板 4a 的正面的拉 手安装柱 4f、 安装在拉手安装柱 4f 上的拉手 4g。
另外, 在该拉头 4 的配置着连结柱 4c 的一侧的端部 ( 前端部 ), 在该连结柱 4c 的 左右形成肩口, 在其相反一侧的端部 ( 后端部 ) 形成后口。在该拉头 4 内, 设置将左右的肩 口和后口连通, 正视时呈大致 Y 字形状的牙引导路 4h。在该牙引导路 4h 内, 形成用于使在 该牙引导路 4h 通过的链牙 6 的位置稳定的未图示出的间壁, 该间壁由形成在上下翼板 4a、 4b 的靠牙引导路 4h 侧的正面 ( 内面 ) 上的突状部构成。
再有, 在该拉头 4 的上下法兰 4d 之间, 配置在使拉头 4 沿牙列 2 滑动时使拉链带 5 通过的布带槽, 该拉头 4 中的左右的布带槽被设定在上下翼板 4a、 4b 之间的比上下方向 ( 高度方向 ) 的中央位置靠下翼板 4b 侧的位置。
即, 由于左右的拉链条 3 的牙列 2 仅在拉链带 5 的上面侧被配置, 所以, 通过将拉 头 4 的布带槽配置在靠近下翼板 4b 的位置, 能够在使拉头 4 滑动, 使左右的牙列 2 啮合或 分离时, 缩小拉头 4 的下翼板 4b 和拉链带 5 的布带下面的间隔。因此, 能够抑制在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内, 连续链牙 6 在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倾倒 ( 滚动 ), 使连续链牙 6 的姿势稳定。因此, 能够圆滑地进行左右的牙列 2 的啮合·分离。
本实施例 1 的上述分离嵌插件 10 通过将聚甲醛、 聚酰胺等热塑性树脂向拉链带 5 射出成形, 而在该拉链带 5 的下端部被成形并被一体化, 具有配置在左侧拉链带 5 的布带侧 缘部的嵌入体 11 和被配置在右侧拉链带 5 的布带侧缘部的枢支体 12。
该分离嵌插件 10 的嵌入体 11 从左侧的牙列 2 的下端缘连续, 跨拉链带 5 的布带 正反面地被成形。该嵌入体 11 具有被紧固在拉链带 5 的布带正反面的薄板状的嵌入板部 11a、 被突出地设置在该嵌入板部 11a 的后端侧的角部的枢轴部 11b、 被配置在嵌入板部 11a 的牙列 2 侧的基端部 ( 前端部 ) 的啮合部 11c、 沿嵌入板部 11a 的正反面的布带内侧侧缘部 形成的第一以及第二突条部 11d、 11e。在这种情况下, 将上述嵌入板部 11a 的正面 ( 上面 ) 作为第一面, 将反面 ( 下面 ) 作为第二面。
该嵌入体 11 中的上述嵌入板部 11a 正反面均被形成为平坦的薄壁板状, 其壁厚被 设定得比拉头 4 的布带槽的槽宽度 ( 上下法兰 4d 之间的间隔 ) 的大小小。还被设定得比 牙列 2 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小。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 1 中的嵌入板部 11a 没有像上述那样配置芯绳 7。 因此, 能够轻 易地使嵌入板部 11a 的壁厚比布带槽的槽宽度薄, 且由于嵌入板部 11a 未被芯绳 7 分割, 所 以, 能够提高嵌入板部 11a 的强度、 刚性。另外, 芯绳 7 进入啮合部 11c 的内部。另外, 由于该嵌入板部 11a 在使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枢支在枢转止动体 12 时, 像后述那样经配置在拉头 4 的靠近下翼板 4b 的位置的布带槽被插入牙引导路 4h, 所以, 与 嵌入板部 11a 的配置在布带上面侧的上面部分的壁厚相比, 将配置在布带下面侧的下面部 分的壁厚形成得薄。
该嵌入体 11 中的上述枢轴部 11b 在嵌入板部 11a 的后端侧 ( 在嵌入板部 11a 的 上面, 与牙列 2 侧相反的端部侧 ), 被配置在布带外方侧 ( 枢支体相向侧缘侧 ) 的角部, 例 如, 与上述专利文献 1 那样的突出地设置在嵌入板部 11a 的上下两面的被枢支部 67b( 枢轴 部 ) 不同 ( 参见图 10), 仅被突出地设置在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在这种情况下, 从嵌入板 部 11a 的下面到枢轴部 11b 的上面的布带正反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 厚度 ) 被设定成比拉头 4 的上下翼板 4a、 4b 之间的间隔小, 另外, 比拉头 4 的布带槽大。
另外, 该枢轴部 11b 虽然是被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部件, 但是, 枢轴部 11b 的侧壁 面由圆柱面 11k、 被配置在枢轴部 11b 的布带内方侧, 与布带长度方向平行的第一平坦面 11m、 以使枢轴部 11b 的布带宽度方向的尺寸从该第一平坦面 11m 经屈曲部向后方逐渐减小 的方式倾斜的第二平坦面 11n 形成。
该嵌入体 11 中的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突条部 11d、 11e 在从该嵌入板部 11a 的正面 以及反面突出的状态下, 沿嵌入板部 11a 的布带内侧侧缘形成。通过形成这样的第一以及 第二突条部 11d、 11e, 能够提高嵌入板部 11a 的刚性。 另外, 在被配置在嵌入板部 11a 的正面的第一突条部 11d 的下端部和被配置在嵌 入板部 11a 的反面的第二突条部 11e 的下端部, 以从嵌入板部 11a 侧的侧面向布带内侧切 开的方式设置退让部 11f, 第一以及第二突条部 11d、 11e 的后端部上的宽度尺寸 ( 布带宽度 方向的尺寸 ) 比其前端部上的宽度尺寸小。
再有, 设置在第二突条部 11e 上的退让部 11f 与设置在第一突条部 11d 上的退让 部 11f 相比, 在布带长度方向形成得长, 设置在第二突条部 11e 上的退让部 11f 的前端位置 被配置在比设置在第一突条部 11d 上的退让部 11f 的前端靠牙列侧 ( 前方侧 )。通过将这 样的退让部 11f 设置在第一以及第二突条部 11d、 11e 上, 在像后述那样, 使嵌入体 11 的枢 轴部 11b 枢支在枢支体 12 时, 还有, 在以卡定在枢支体 12 上的枢轴部 11b 为中心, 使嵌入 体 11 向枢支体 12 侧旋转时, 防止第一以及第二突条部 11d、 11e 分别与枢支体 12 的后述的 箱体部 12c 以及平板状支撑部 12f 干涉。
该嵌入体 11 中的上述啮合部 11c 跨拉链带 5 的布带正反面, 与嵌入板部 11a 一体 地形成。该啮合部 11c 也与嵌入板部 11a 同样, 配置在啮合部 11c 的布带下面侧的部分的 壁厚被设定成比配置在布带上面侧的部分的壁厚薄。
另外, 该啮合部 11c 具有在使左右的牙列 2 啮合时能够载置啮合对方侧的链牙 6 的阶梯差面 11g、 从该阶梯差面 11g 向前方 ( 朝向牙列的方向 ) 突出的四角锥台状的突部 11h、 沿啮合部 11c 的下面侧的枢支体相向侧缘被凹陷地设置的凹部 11i。 在本实施例 1 中, 啮合部 11c 的突部 11h 如图 7 所示, 是通过薄板状的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侧 ( 第一面侧 ) 变化而形成的。
通过在啮合部 11c 像上述那样形成突部 11h, 在使左右的牙列 2 啮合了时, 能够将 突部 11h 稳定地插入被载置在阶梯差面 11g 上的啮合对方侧的链牙 6 的上下脚部之间, 轻 易地使啮合部 11c 和链牙 6 卡合。据此, 能够提高左右的牙列 2 的分离嵌插件 10 侧端部的
啮合强度。
另外, 通过在啮合部 11c 形成凹部 11i, 例如在将拉头 4 保持在枢支体 12 的后述的 插针部 12a 后, 将嵌入体 11 的嵌入板部 11a 插入该拉头 4 内时, 能够避免嵌入体 11 的啮合 部 11c 和设置在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内的间壁相互干涉。
本实施例 1 中的分离嵌插件 10 的上述枢支体 12 从右侧的牙列 2 的下端缘连续, 跨拉链带 5 的布带正反面被成形。该枢支体 12 具有跨右侧的拉链带 5 的正反面形成的插 针部 12a、 从该插针部 12a 的后端经第一阶梯部 12b 与该插针部 12a 相比被形成为厚壁, 且 正视时呈大致 J 字形状的箱体部 12c、 从插针部 12a 的第一面侧 ( 上面侧 ) 向布带外侧经第 二阶梯部 12d, 与该插针部 12a 相比被延伸设置成薄壁的突片部 12e、 被延伸地设置在箱体 部 12c 的第二面侧 ( 下面侧 ) 的平板状支撑部 12f。
该枢支体 12 中的上述插针部 12a 将布带正反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 厚度 ) 设定成 比拉头 4 的布带槽的槽宽度 ( 上下法兰 4d 之间的间隔 ) 大, 且比该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的高度尺寸 ( 上下翼板 4a、 4b 之间的间隔 ) 小。该插针部 12a 以在使拉头 4 沿牙列 2 滑动 到与枢支体 12 的第一阶梯部 12b 抵接的位置时, 被插入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内, 对拉头 4 进行保持的方式被形成。 另外, 在将拉头 4 保持在插针部 12a 时, 为了避免该拉头 4 的未图示出的间壁和插 针部 12a 以及突片部 12e 干涉, 在插针部 12a 以及突片部 12e 的上面侧形成朝向其前端缘 向下倾斜的斜面部 12g( 参见图 2)。 另外, 在插针部 12a 的下面侧的嵌入体相向侧缘沿布带 长度方向凹陷地设置着凹部 12h。
该枢支体 12 中的上述箱体部 12c 从插针部 12a 延伸地设置到布带端缘部, 再有, 从其布带端缘部朝向嵌入体 11 侧弯曲地被形成, 正视时具有大致 J 字形状, 以便能够从枢 支体 12 的侧面使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卡合脱离。在这种情况下, 箱体部 12c 具有为了 在将拉头 4 保持在插针部 12a 时, 能够从枢支体 12 的侧面接受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而 形成的空间部 12i 和将经该空间部 12i 插入的枢轴部 11b 旋转自由地卡定的内壁面 12j。
另外, 在箱体部 12c 的内壁面 12j 上具有在枢支枢轴部 11b 时与该枢轴部 11b 的 上述第一平坦面 11m 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面 12m 和与该枢轴部 11b 的上述第二平坦面 11n 滑动接触的第二滑动接触面 12n。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滑动接触面 12m 相对于布带长度 方向被平行地配置。另外, 第二滑动接触面 12n 从第一滑动接触面 12m 经屈曲部而被形成, 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被倾斜地配置。
再有, 在箱体部 12c 的弯曲的一侧的前端部形成具有比嵌入板部 11a 的壁厚大的 槽宽度的狭缝 12k, 以便能够插入嵌入体 11 的嵌入板部 11a。该狭缝 12k 从箱体部 12c 的 外壁面穿过内壁面 12j 地被配置在箱体部 12c 的下面侧, 该狭缝 12k 的下方侧的内壁面 12j 由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上面形成。
该枢支体 12 中的上述突片部 12e 从插针部 12a 的嵌入体相向侧缘朝向布带外侧, 经第二阶梯部 12d 向插针部 12a 的上面侧, 与拉链带 5 的布带上面以及布带下面平行地, 与 插针部 12a 相比被延伸地设置成薄壁。在这种情况下, 第二阶梯部 12d 沿布带长度方向形 成。
该突片部 12e 在布带长度方向以在使左右的牙列 2 啮合了时成为比嵌入体 11 的 啮合部 11c 的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被配置, 且被配置在比枢支体 12 的箱体部 12c 靠前
方的位置上。另外, 该突片部 12e 在使牙列 2 啮合了时, 与嵌入体 11 的嵌入板部 11a 在布 带正反方向重合, 以该突片部 12e 的下面和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面接触的方式被形成。
该枢支体 12 中的上述平板状支撑部 12f 与拉链带 5 的布带上面以及布带下面平 行地被形成在箱体部 12c 的下面侧。另外, 该平板状支撑部 12f 在布带长度方向被配置在 比第一阶梯部 12b 的位置靠后方侧 ( 箱体部 12c 的端部侧 ), 且在布带宽度方向被配置在比 箱体部 12c 的前端部外壁面的位置成为拉链带 5 侧靠内侧的位置上。再有, 该平板状支撑 部 12f 在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卡定在枢支体 12 时, 被配置在比其枢轴部 11b 靠牙列 2 侧的位置, 且向比其枢轴部 11b 靠布带外侧的位置延伸地被配置。即, 平板状支撑部 12f 被形成为从正面看时成为大致矩形状。
再有, 在本实施例 1 中, 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前端面与布带宽度方向平行地被配 置, 形成与第一阶梯部 12b 的阶梯差面齐平的平面。另外, 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左侧面 ( 在 使嵌入体 11 卡定在枢支体 12 上时, 与嵌入体 11 的第二突条部 11e 相向的侧面 ) 形成与箱 体部 12c 的前端部外壁面齐平的平面。
接着, 对将与具有上述的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例 1 相关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 1 闭合时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 使拉头 4 沿配置在右侧的拉链条 3 上的牙列 2 向枢支体 12 滑动, 使该拉头 4 的后口侧端部 ( 后端部 ) 抵接枢支体 12 的第一阶梯部 12b 以及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前端 面, 且将该拉头 4 保持在插针部 12a。
此时, 由于在枢支体 12 的插针部 12a 和突片部 12e 上形成有斜面部 12g, 所以, 在 使拉头 4 滑动, 抵接第一阶梯部 12b 以及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前端面时, 能够使该拉头 4 的 停止爪 4e 圆滑地骑上插针部 12a 以及突片部 12e 的上面。另外, 通过形成斜面部 12g, 能够 防止插针部 12a 以及突片部 12e 与拉头 4 的间壁干涉。 再有, 由于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前端 面像上述那样与布带宽度方向平行地被配置, 所以, 通过使拉头 4 抵接在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前端面, 能够相对于布带长度方向笔直地保持拉头 4 的姿势。
然后, 通过使配置在左侧的拉链条 3 上的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经枢支体 12 的 空间部 12i 抵接箱体部 12c 的内壁面 12j, 使该枢轴部 11b 枢支在箱体部 12c( 参见图 5)。 此时, 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可通过下述两种方法任意选择进行使枢轴部 11b 枢支在箱 体部 12c 上的操作。
首先, 作为第一操作方法, 从枢支体 12 的左侧面引导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将该 枢轴部 11b 经箱体部 12c 和拉头 4 之间的空间部 12i 插入箱体部 12c 的内壁面 12j, 据此, 如图 4 所示, 能够使枢轴部 11b 抵接箱体部 12c 的内壁面 12j, 枢支在箱体部 12c 上。
此时, 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由于仅在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突出地设置着枢轴 部 11b, 所以, 即使平板状支撑部 12f 向箱体部 12c 的下面侧延伸, 在使枢轴部 11b 枢支在箱 体部 12c 上时, 也不存在嵌入体 11 与平板状支撑部 12f 干涉的情况。
另外, 由于在箱体部 12c 的前端部设置着狭缝 12k, 所以, 在使枢轴部 11b 枢支在 箱体部 12c 时, 通过将嵌入体 11 的嵌入板部 11a 插入狭缝 12k, 还能够防止该嵌入板部 11a 与箱体部 12c 干涉。再有,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使嵌入板部 11a 的下面和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上面滑动接触, 能够将枢轴部 11b 圆滑地引导枢支在箱体部 12c 上。
而且, 在使枢轴部 11b 枢支在箱体部 12c 后, 通过以其枢轴部 11b 为中心, 使嵌入
体 11 向枢支体 12 旋转, 将嵌入体 11 的嵌入板部 11a 从拉头 4 的布带槽插入牙引导路 4h。 此时, 使嵌入体 11 旋转, 直至嵌入板部 11a 抵接拉头 4 的连结柱 4c 或直至抵达连结柱 4c 近旁的位置。据此, 能够将嵌入体 11 和枢支体 12 的相对位置关系设定为图 5 所示的能够 稳定地开始牙列 2 的啮合的状态。
另一方面, 作为第二操作方法, 通过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从拉头 4 的左侧肩 口经牙引导路 4h 插入枢支体 12 的空间部 12i, 使该枢轴部 11b 抵接箱体部 12c 的内壁面 12j, 能够使该枢轴部 11b 枢支在箱体部 12c 上。据此, 与上述的第一操作方法同样, 能够将 嵌入体 11 和枢支体 12 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设定成为图 4 所示的能够稳定地开始牙列 2 的啮 合的状态。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第一操作方法或第二操作方法, 将嵌入体 11 和枢支体 12 保持 为规定的位置关系后, 使拉头 4 向作为牙啮合方向的前方滑动。据此, 配置在嵌入体 11 的 啮合部 11c 上的突部 11h 被插入与枢支体 12 相邻的右侧的链牙 6( 下面将该链牙 6 记载为 第一链牙 6a) 的上下脚部之间, 啮合部 11c 和第一链牙 6a 卡合, 进而, 左右的牙列 2 从该第 一链牙 6a 依次啮合, 因此, 能够轻易地封闭拉链 1。
这样, 使左右的牙列 2 啮合了的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如图 6 以及图 7 所示, 在嵌入 体 11 中的嵌入板部 11a 的枢支体相向侧缘部的上面, 在布带正反方向重合着枢支体 12 的 突片部 12e, 成为该突片部 12e 的下面和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面接触了的状态。
另外, 配置有嵌入板部 11a 的枢轴部 11b 的包括角部的相反面侧 ( 第二面侧 ) 的 后端部区域由与该嵌入板部 11a 平行地延伸的平板状支撑部 12f 从下面侧支撑。与此同 时, 该后端部区域被插入箱体部 12c 的狭缝 12k, 因此, 该后端部区域的一部分由箱体部 12c 的前端部从上面侧支撑。另外, 后端部区域是指在嵌入板部 11a 中, 至少包括配置有枢轴部 11b 的角部的下面侧 ( 第二面侧 ), 且从该角部朝向布带内侧的后端侧的区域。
即, 在左右的牙列 2 啮合的状态下, 嵌入体 11 的薄板状的嵌入板部 11a 以由枢支 体 12 的突片部 12e、 平板状支撑部 12f 以及箱体部 12c 的前端部夹持的方式从上下方向被 支撑。据此, 即使分离嵌插件 10 受到例如布带宽度方向的横向拉力、 布带正反方向的上推 力, 枢支体 12 的突片部 12e 也在与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相面对的状态下重合, 对该嵌入板 部 11a 进行支撑, 且箱体部 12c 的前端部从上面侧对嵌入板部 11a 进行支撑。
因此, 即使嵌入板部 11a 欲以向上面侧凸状地弯曲的方式挠曲, 也能够通过与突 片部 12e 面接触, 防止其进一步变形。另外, 由于枢支体 12 的平板状支撑部 12f 支撑嵌入 板部 11a 的第二面侧, 所以, 即使嵌入板部 11a 欲以向下面侧凸状地弯曲的方式挠曲, 也能 够防止该嵌入板部 11a 的变形。
这样, 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即使分离嵌插件 10 受到横向拉力、 上推力, 也能 够防止嵌入板部 11a 在上下方向挠曲, 因此, 能够稳定地保持设置在嵌入板部 11a 的上端部 的啮合部 11c 的相对的位置、 姿势。因此, 能够稳定地维持该啮合部 11c 和右侧的第一链牙 6a 的卡合, 能够防止在牙列 2 上从分离嵌插件 10 侧的端部产生啮合开裂。
另外, 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链牙 6 被缝合在拉链带 5 的上面侧, 该拉头 4 的 布带槽如上所述被形成在靠下翼板 4b 的位置, 因此, 下翼板 4b 被配置在比上翼板 4a 靠近 拉链带 5 的布带面的位置。因此, 从插针部 12a 向布带外侧突出的突片部 12e 如上所述虽 然能够设置在插针部 12a 的上面 ( 第一面 ) 侧, 但是, 由于在插针部 12a 的下面 ( 第二面 )侧, 不能在拉头 4 的下翼板 4b 和拉链带 5 的布带面之间得到足够的空间, 所以, 不能设置突 片部。即, 从插针部 12a 延伸地设置的突片部虽然能够从上面侧支撑嵌入板部 11a, 但不能 从下面侧支撑该嵌入板部 11a。在这种情况下, 嵌入板部 11a 的下面如上所述, 由平板状支 撑部 12f 支撑。因此, 即使分离嵌插件 10 受到横向拉力、 上推力, 也能够稳定地维持牙列 2 的啮合状态。
另外,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在左右的牙列 2 处于啮合着的状态时, 枢 轴部 11b 的第一平坦面 11m 和箱体部 12c 的第一滑动接触面 12m 离开, 另外, 枢轴部 11b 的 第二平坦面 11n 和箱体部 12c 的第二滑动接触面 12n 面接触。因此, 例如在分离嵌插件 10 受到了横向拉力的情况下, 枢轴部 11b 沿箱体部 12c 的第二滑动接触面 12n 向左斜上方相 对移动, 使枢轴部 11b 的第一平坦面 11m 和箱体部 12c 的第一滑动接触面 12m 之间的距离 缩短, 因此, 嵌入体 11 相对于枢支体 12 以向前方被上推的方式移动。
其结果为, 由于啮合部 11c 的突部 11h 被更深地插入第一链牙 6a 的上下脚部之 间, 所以, 能够使啮合部 11c 和第一链牙 6a 更牢固地卡合。因此, 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即使分离嵌插件 10 受到横向拉力, 也能够切实地防止产生啮合开裂。
另外, 分离嵌插件 10 受到横向拉力, 枢轴部 11b 像上述那样沿箱体部 12c 的第二 滑动接触面 12n 移动, 枢轴部 11b 的第一平坦面 11m 和箱体部 12c 的第一滑动接触面 12m 面接触, 据此, 能够稳定地保持枢轴部 11b 的位置, 防止枢轴部 11b 从箱体部 12c 脱开。
另外, 在本实施例 1 的拉链 1 中, 在将左右的牙列 2 分离, 将拉链 1 打开的情况下, 首先, 使拉头 4 沿牙列 2 向分离嵌插件 10 滑动, 使该拉头 4 的后端部抵接枢支体 12 的第一 阶梯部 12b 以及平板状支撑部 12f 的前端面, 并将拉头 4 保持在插针部 12a。据此, 左右的 牙列 2 分离, 且嵌入体 11 的啮合部 11c 和第一链牙 6a 的卡合也被解除。
此后, 使嵌入体 11 以枢轴部 11b 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以便离开枢支体 12。 据此, 嵌入体 11 的嵌入板部 11a 从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被拔出。而且, 通过嵌入体 11 进 一步旋转, 如图 8 所示, 配置在嵌入板部 11a 的上面侧的第一突条部 11d 的下端接触箱体部 12c, 且配置在下面侧的第二突条部 11e 的下端接触平板状支撑部 12f, 此后, 嵌入体 11 以它 们的接触点为支点,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据此, 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经拉头 4 的后端部 和箱体部 12c 的弯曲的一侧的前端部之间的空间部 12i, 从箱体部 12c 向左侧面轻易地拔 出, 因此, 能够圆滑地打开拉链 1。
另外, 在本实施例 1 中, 在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从箱体部 12c 拔出时, 也可以 不是像上述那样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经空间部 12i 向左侧面拔出, 而是从空间部 12i 经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拔出。
实施例 2
图 9 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实施例 2 的带分离嵌插件的拉链的枢支体的正视图。
另外, 在本实施例 2 中, 对具有与通过上述的实施例 1 所说明的零件或部件相同的 结构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表示, 据此, 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21 中的枢支体 22 形成为平板状支撑部 22f 的前端面相对于布 带宽度方向从随着离开拉链带 5 而向后端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另外, 就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21 中的平板状支撑部 22f 的前端面以外的结构而言, 与上述实施例 1 的拉链 1 基本相同。
若为这样的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21, 则在将拉头 4 保持在插针部 12a 时, 通过使拉头4 的后端以面接触的方式抵接枢支体 22 的第一阶梯部 12b, 能够与上述实施例 1 同样, 相对 于布带长度方向笔直地保持拉头 4 的姿势。或者, 通过使拉头 4 的后端以面接触的方式抵 接平板状支撑部 22f 的前端面, 能够如图 9 所示, 将拉头 4 的姿势保持为正视时相对于布带 长度方向在逆时针方向倾倒的状态。
据此, 在使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向枢支体 22 的箱体部 12c 枢支时, 例如在使用 上述第一操作方法的情况下 ( 即, 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从枢支体 22 的左侧面插入的 情况下 ), 使拉头 4 的后端以面接触的方式抵接枢支体 22 的第一阶梯部 12b, 相对于布带长 度方向笔直地保持该拉头 4 的姿势, 据此, 能够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向枢支体 22 的箱 体部 12c 圆滑地插入, 使之枢支在该箱体部 12c 上。
另一方面, 在使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向枢支体 22 的箱体部 12c 枢支时, 例如在 使用上述的第二操作方法的情况下 ( 即, 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经拉头 4 的牙引导路 4h 插入的情况下 ), 使拉头 4 的后端以面接触方式抵接平板状支撑部 22f 的前端面, 将该拉头 4 的姿势保持为倾倒的状态, 据此, 能够将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向枢支体 22 的箱体部 12c 圆滑地插入, 使之枢支在该箱体部 12c 上。
即, 在本实施例 2 的拉链 21 中, 能够与使嵌入体 11 的枢轴部 11b 向箱体部 12c 枢 支时的操作方法相应地轻易改变拉头 4 的姿势。据此, 能够更圆滑地进行使嵌入体 11 的枢 轴部 11b 向箱体部 12c 枢支的操作, 因此, 能够进一步提高拉链 21 的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