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364190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39549.8

申请日:

2010.07.27

公开号:

CN102336824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C07K 14/415登记生效日:20160512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变更后权利人:福建省中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100093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育中心变更后权利人: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吕岭路1721-1725|||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7K 14/415申请日:20100727|||公开

IPC分类号:

C07K14/415; C12N15/29; C12N15/63; C12N1/15; C12N1/19; C12N1/21; C12N5/10; C12N15/11; A01H5/00

主分类号:

C07K14/415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发明人:

种康; 陈苑; 陈娜; 徐云远

地址:

100093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育中心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任凤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质,是如下1)或2)的蛋白质:1)由序列表中的序列2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表中的序列2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1)衍生的蛋白质。本发明的实验证明,将来OsFBK12导入水稻中获得过表达水稻;过表达水稻的种子粒长、种子粒宽、种子的百粒重均大于所述目的植物。证实转OsFBK12基因可以控制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变化,为将来育种提供基础。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蛋白质, 是如下 1) 或 2) 的蛋白质 : 1) 由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 2)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 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缺失 和 / 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 1) 衍生的蛋白质。
2: 权利要求 1 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编码基因,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编码基因为如下 1)-5) 中任一 所述的 DNA 分子 : 1)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97-1492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2)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3) 序列表中序列 1 所示的 DNA 分子 ; 4) 在严格条件下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杂交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 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子 ; 5) 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至少具有 70%、 至少具有 75%、 至少具有 80%、 至 少具有 85%、 至少具有 90%、 至少具有 95%、 至少具有 96%、 至少具有 97%、 至少具有 98% 或至少具有 99%同源性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子。
4: 含有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重组菌、 转基因细胞系或表达盒。
5: 扩增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 ; 所述引物对如下所 示: 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 3 所示, 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 4 所示。
6: 一种培育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是将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的编码基因 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
7: 根据权利要求 6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粒型改良为如下 1)-3) 中的至少一 种: 1)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长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 2)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宽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 3)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粒重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8: 根据权利要求 6 或 7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粒重为百粒重。
9: 根据权利要求 6-8 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权利要求 2 或 3 所述编码基因 是通过权利要求 4 所述重组载体导入所述目的植物中。
10: 根据权利要求 6-9 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 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优选为水稻。

说明书


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背景技术 水稻的粒型和粒重是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最初发现的矮秆突变体 d1(dwarf 1) 的种子相对野生型显著变小, 其千粒重约是野生型的 40%。利用图位克隆方 法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和序列测定, 发现 D1 编码 G 蛋白 α 亚基, 其突变体表 型是因该基因有 833 碱基缺失而造成的隐性突变。表明 G 蛋白 α 亚基调控了种子的外形, 特别是种子长短的变化。近年来又成功克隆到一个位于水稻第 3 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 控 制米粒长度 / 粒重的主效 QTL, 来源于明恢 63 中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在川 7 的背景下会导致 粒长增加 1.80mm-3.87mm, 千粒重增加 1.50g-15.6g。利用川 7 和明恢 63 构建的近等基因 系, 将该 QTL/ 基因 (GS3) 精细定在 7.9kb 的物理区间内。对 GW2 的研究表明, GW2 作为一 个新的 E3 泛素连接酶可能参与降解促进细胞分裂的蛋白, 从而调控水稻颖壳大小、 控制粒 重以及产量, 在突变体 gw2 中谷壳的宽度、 粒重以及产量都得到了增加。 2008 年又克隆了一 个编码细胞壁蔗糖酶的水稻种子灌浆相关基因 GIF1, 突变体在形态和结实率上表现正常, 但灌浆程度比野生型低、 籽粒淀粉粒排列松散、 垩白度高, 最终的粒重比野生型低 24%、 直 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比野生型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植株种子粒型和 / 或粒重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 本 发 明 提 供 的 蛋 白 质, 名 称 为 OsFBK12, 来 源 于 水 稻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10), 是如下 1) 或 2) 的蛋白质 :
     1) 由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
     2)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 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 缺失和 / 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 1) 衍生的蛋白质。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由 43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 取代和 / 或缺失和 / 或添加是指不超过 10 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缺失和 / 或添加。
     所述蛋白 (OsFBK12) 的编码基因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蛋白 (OsFBK12) 的编码基因为如下 1)-5) 中任一所述的 DNA 分子 :
     1)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97-1492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2)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3) 序列表中序列 1 所示的 DNA 分子 ;
     4) 在严格条件下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杂交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 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子 ;
     5) 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至少具有 70%、 至少具有 75%、 至少具有 80%、
     至少具有 85 %、 至少具有 90 %、 至少具有 95 %、 至少具有 96 %、 至少具有 97 %、 至少具有 98%或至少具有 99%同源性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 子。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 1 由 1899 个核苷酸组成, 其 CDS 区为自 5’ 末端第 197-1492 位核苷酸。
     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在 0.1×SSPE( 或 0.1×SSC), 0.1% SDS 的溶液中, 在 65℃下杂 交并洗膜。
     含有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重组菌、 转基因细胞系或表达盒也是本发明保护 的范围。
     所述重组载体的启动子为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所述重组载体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
     1) 将 用 PstI 和 BamHI 酶 切 质 粒 KSP9 得 到 的 大 小 约 为 2.0kb 的 小 片 段 插 入 pUC19 的 PstI 和 BamH I 识 别 位 点 间 获 得 中 间 载 体 pUC19+UbiPro ; 再 用 SacI 和 EcoRI 酶切 pBI221 得到的小片段插入中间载体 pUC19+UbiPro 的 SacI 和 EcoRI 识别位点间, 获得中间载体 pUC19+UbiPro+Noster ; 再用 EcoRI 部分酶切和 HindIII 完全酶切中间载 体 pUC19+UbiPro+Noster 得到的大小约为 2.3kb 的片段插入 pCAMBIA1301 的 EcoR I 和 HindIII 识别位点间, 构成中间载体 pUN1301 ; 2) 将 OsFBK12 蛋白的编码基因插入中间载体 pUN1301 的 KpnI 和 BamHI 识别位点 间, 获得重组载体。
     扩增所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 ; 所述引物对如下所示 : 一条引物序 列如序列表中序列 3 所示, 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 4 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是将所 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
     所述粒型改良为如下 1)-3) 中的至少一种 :
     1)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长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
     2)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宽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
     3)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粒重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所述粒重为百粒重。
     所述编码基因是通过所述重组载体导入所述目的植物中。
     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优选为水稻, 所述水 稻的品种尤其优选为中花 10 号。
     本发明的实验证明, 将粳稻中花 10 号中克隆到的基因 OsFBK12 导入水稻中花十号 获得过过量表达 OsFBK12 基因的水稻, 同样将基因 OsFBK12 的正义、 反义片段导入水稻中 花十号获得转正义、 反义 OsFBK12 水稻, 发现过量表达 OsFBK12 基因的水稻和转正义、 反义 OsFBK12 水稻在种子粒型和粒重上发生明显的改变 ; 过表达水稻的种子粒长、 种子粒宽、 种 子的百粒重均大于所述目的植物。证实 OsFBK12 基因可以控制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变化, 为 将来育种提供基础。
     附图说明图 1RT-PCR 方法扩增 OsFBK12 的全长 cDNA 图 2RT-PCR 方法扩增 OsFBK12 的用于 RNAi 构建的部分 cDNA 图 3 超表达载体的物理图谱 图 4RNAi 载体构建部分示意图 图 5 转基因水稻的荧光实时定量 PCR 鉴定 图 6 转基因水稻的表型观察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 1、 转 OsFBK12 水稻的获得
     1、 OsFBK12 的克隆
     根据数据库分析的结果设计引物, 5′端引物 ; 5′ -CGG GAT CCT CAG AAG AGC AGG AGGAA-3′ ( 下划线序列为 BamHI 位点 ; 序列 3), 3′端引物 : 5′ -GGG GTA CCG CTA CGG AGCATC AGG A-3′ ( 下划线序列为 KpnI 位点 ; 序列 4), 提取水稻中花十号三叶期幼苗总 RNA 为模板, 采用 RT-PCR 方法扩增到 1296bp 片段。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
     1) 植 物 总 RNA 的 提 取 : 选 取 三 叶 期 水 稻 中 花 十 号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10)( 李梅芳, 水稻花培品种 - 中花 10 号, 农业科技通讯, 1998 年第 1 期第 26 页。 公 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的幼苗 100mg 为材料, 在液氮中研磨, 将液氮中研碎 的冻干粉转入到含 1mlTrizol 试剂 (Invitrogen) 的 1.5ml 离心管中, 充分混匀 ; 25℃放置 5 分钟 ; 每管中加入 0.2ml 新鲜氯仿, 剧烈振摇 15 秒, 25℃温育 2-3 分钟 ; 12,000rpm, 4℃, 离心 15 分钟 ; 把上清的水相 0.5ml 转移到一个新的 1.5ml 离心管中, 加 0.5ml 异丙醇, 室温 放置 10 分钟使 RNA 沉淀 ; 12,000rpm, 4℃, 离心 10 分钟 ; 去上清, 将 RNA 沉淀用 1ml 75%乙 醇清洗 2 次, 超净台吹至半干 ; 用 50μlDEPC-ddH2O 重悬沉淀, 60℃水浴 10 分钟, 以溶解 RNA 沉淀。将此 RNA 溶液分装后 -70℃保存, 备做反转录的模板。
     2)RT-PCR : 取 1μl 上述 RNA 溶液, 用 DEPC-ddH2O 稀释 100 倍, 利用 600nm 光吸收在 分光光度计测定 RNA 浓度。参照 RT-PCR 试剂盒 (Promega) 说明书, 根据 RNA 的定量结果, 取 2μg 上述 RNA 溶液, 加 1.0μg Oligo dT 引物, 用 DEPC-ddH2O 补充至 15μl, 混匀后 70℃ 变性 5 分钟, 冰浴 5 分钟。短暂离心后, 加入 25μl 反转录混合物 (5μl M-MLV5×Reaction Buffer, 6μl dNTP Mixture(2.5mM), 1μl 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 0.5μl RNase Inhibitor, 12.5μl DEPC-ddH2O)。混匀后, 42℃水浴 1 小时完成反转录过程 ; 75℃水浴 10 分钟使反转录酶失活, 得到含有第一链 cDNA 的混合物。
     取 1μl 上 述 第 一 链 cDNA 作 为 PCR 的 模 板, 按 以 下 体 系 进 行 进 行 PCR 反 应 : 0.2μlLA Taq(5U/μl)、 10μl 2×GC buffer, 1.8μl dNTPs, 0.5μl 5′端引物 (10μM, 序列 3), 0.5μl 3′端引物 (10μM, 序列 4),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引物序列如前, PCR 程序为 : 94℃预变性 3 分钟后进入 PCR 循环, 循环参数为 94℃ 30 秒变性→ 58℃ 30 秒复性 → 72℃ 1 分钟延伸, 30 个循环后在 72℃继续合成 10 分钟。
     扩增的 PCR 产物经过 0.8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结果如图 1 所示, 从图中 可 以 看 出, 得 到 分 子 量 大 约 1.3kb 的 条 带, 用 AxyPrep DNA 凝 胶 回 收 试 剂 盒 (AxygenBiosciences) 回收该片断得到 20μl 回收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为该 PCR 产物具有序 列表中序列 1 的自 5’ 末端第 148-1589 位核苷酸序列, 序列 1 的 CDS 区为序列 1 自 5’ 末端 的第 197-1492 位核苷酸。该 PCR 产物的基因命名为 OsFBK12, OsFBK12 编码的蛋白命名为 OsFBK12, 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2、 表达载体 pUN-FBK12 的获得
     1) : 含有 OsFBK12 的 cDNA 序列的载体 pTE-FBK12
     取 3.5μl 上述 PCR 产物的回收产物, 加入 1μl(3U/μl)T4-DNA 连接酶、 5μl 2× 连接酶缓冲液、 0.5μl(50mg/ml)pGEM-T Easy 载体 (Promega)4℃连接过夜, 得到连接产物, 用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 经含羧苄青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得到含有重 组质粒大肠杆菌菌株。采用碱裂解法从该菌株中分离提取重组质粒, 选用 pGEM-T Easy 载 体上的 T7 和 SP6 启动子序列为引物测序, 测序结果为该重组质粒为将序列 1 的自 5‘末端 的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插入 pGEM-T Easy 载体得到, 将该重组质粒命名为 pTE-OsFBK12。
     2)、 OsFBK1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一步 : 剪取约 0.2g 玉米幼苗, 置于液氮中研磨 ; 然后加入 800μL 新配制的提取 缓冲液 ( 含 0.1M Tris-HCl pH8.0, 50mM EDTA, 0.5M NaCl, 1% SDS 和 1% β- 巯基乙醇 ), 剧烈振荡使其全部悬浮 ; 65℃水浴 30 分钟, 每 5 分钟颠倒混匀一次 ; 然后加入 250μL 预冷 的 5M 乙酸钾, 立即颠倒混匀, 冰浴 5 分钟 ; 加入等量酚 / 氯仿, 抽提一次, 12000rpm 离心 5 分 钟; 收集上清, 加入 0.6 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 DNA, 室温放置 40 分钟 ; 4℃ 12000rpm 离心 15 分钟, 弃上清 ; 沉淀用 70%、 100%乙醇各洗一次 ; 干燥后, 溶于 20μL 含 100μg/mL RNaseA 的 ddH2O 中, 得到玉米基因组 DNA。
     第二步 : 取 上 述 玉 米 基 因 组 DNA 溶 液 2μL 作 为 模 板, 在 带 有 HindIII 识 别 位 点 的 5 ′ 引 物 (GGAAGCTTCTGCAGTGCAGCGTGACCCGG) 和 带 有 BamHI 识 别 位 点 的 3 ′ 引 物 (CGGGATCCAAGTAACACCAAACAACAGGG) 为引物, 进行 PCR 扩增, PCR 反应条件为 : 先 94℃ 3 分 钟; 再 94℃ 45 秒, 62℃ 45 秒, 72℃ 2 分钟, 共 35 个循环, 最后 72℃ 10 分钟。反应结束后, 对 PCR 产物进行 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表明得到长度为 1.98kb 的扩增片段, 与预期结 果相符, 回收该 PCR 产物, 再用限制性内切酶 Hind III 和 BamHI 双酶切后回收, 得到片段经 测序, 该 PCR 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 5 自 5’ 末端的第 1-1986 位核苷酸, 为带有粘性末端的 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也可以人工合成获得。)
     第三步 : 用限制性内切酶 Sac I 和 EcoR I 将 Noster poly A 终止序列从质粒载体 pBI 121( 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货号 : MP-091) 上切下, 插入到载体 pUC19( 北 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录号 : DP7801) 的 Sac I 和 EcoR I 识别位点间, 得到重组载 体, 命名为 pUC19-Noster。再用限制性内切酶 HindIII 和 BamHI 双酶切 pUC19-Noster, 琼 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 回收线性化的载体大片段, 并将该回收片段与第二步中获得的带有 粘性末端的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相连, 得到重组载体, 命名为 pUN19。
     第四步 : 用限制性内切酶 EcoRI 部分酶切和 HindIII 完全酶切从第三步购建的重 组载体 pUN19 切下包含 UbiPro 和 Noster 的长度约为 2.3kb 的片段, 将该片段克隆入质粒载 体 pCAMBIA1301(Center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International Agriclture, www.cambia.org) 的 EcoRI 和 HindIII 位 点 处, 得 到 重 组 载 体, 命名为 pUN1301。3) : 表达载体 pUN-FBK12 的获得
     用限制性内切酶 KpnI 和 BamHI 对 B 步骤获得的质粒 pUN1301 进行双酶切, 酶切体 系为 : 质粒 10μl、 10x 酶切缓冲液 5μl、 KpnI 1μl(10U/μl)、 BamHI 0.8μl(10U/μl), 加 ddH2O 补充反应体系至 50μl, 37℃酶切 4 小时。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 用 AxyPrep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 (Axygen Biosciences) 回收线性化的 pUN1301 大片段, 溶于 20μl ddH2O 中。
     先用 KpnI 酶对上述获得 pTE-OsFBK12 进行部分酶切, 酶切体系为 : 质粒 10μl, 酶切缓冲液 5μl、 KpnI 1μl(10U/μl)、 加 ddH2O 补充反应体系至 50μl, 37℃酶切 4 个小 时; 再加入 BamHI 0.2μl(10U/μl), 37℃酶切 20 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 行分离, 用 AxyPrep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1300bp 的 OsFBK12 cDNA 片段。
     将 10μl 上述回收的 1300bp 的 OsFBK12cDNA 溶液、 6μl 回收的载体 pUN1301 大片 段溶液, 与 2μl(3U/μl)T4DNA 连接酶和 2μl 10x 连接酶缓冲液混和, 16℃连接 16 小时, 得到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 经含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得到阳性 克隆。提取阳性克隆中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 结果为该质粒为将序列表序列 1 的自 5’ 末端 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插入到载体 pUN1301 的 KpnI 和 BamHI 的识别位点间得到的, 且启动 子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基因和终止子的结构正确, 将该质粒命名为 pUN-FBK12, 构建 成功植物表达载体, 该表达载体的物理图谱示意图如图 3 所示。 3、 含有 OsFBK12 正、 反义片段的 RNAi 载体 pTCK-FBK12 的获得
     正反义片段的获得 : 设计分别含有酶切点的上游引物 FBK12F(5 ′ -GG GGT ACC ACTAGT AGT ATG ACA AGC AAA ACA-3, 下划线序列为 KpnI-SpeI 位点 ) 以及含有酶切点的 下游引物 FBK12R(5′ -CG GGA TCC GAG CTC TCA GGA CTG AAG CAA TT-3, 下划线序列为 BamHI-SacI 位点 ), 提取水稻中花十号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 10) 的幼苗的 RNA 反转录获得的第一链 cDNA 作为 PCR 的模板, 按以下体系进行 PCR 反应 : 0.2μl LA Taq, 10μl 2×GC buffer, 1.8μl dNTP, 0.5μl 上 游 引 物 FBK12F(10μM), 0.5μl 下 游 引 物 FBK12R(10μM),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PCR 程序为 : 94℃预变性 3 分钟, 进入 PCR 循环, 循 环参数为 94℃ 30 秒变性→ 58℃ 30 秒复性→ 72℃ 1 分钟延伸, 30 个循环后在 72℃继续合 成 10 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 PCR 产物进行分离, 得到 376bpPCR 产物 ( 图 2), 经过测 序, 该 PCR 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的第 1242-1578 位核苷酸。取 10μl 上述 PCR 产物通过 SpeI/SacI 双酶切, 获得长度为 354bp 的正义 OsFBK12 片段 ; 另取 10μl 上述 PCR 产物通过 BamH1/KpnI 双酶切, 获得长度为 366bp 的反义的 OsFBK12 片段, 将获得的正、 反义片段与 RNAi 载体的连接。
     具体方法如下 :
     以下关于质粒的提取、 连接、 对大肠杆菌的转化以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均参照实验 2 中相应的方法。
     RNAi 载 体 的 获 得 : 用 SpeI/SacI 酶 切 载 体 质 粒 pTCK303(A Practical Vector for Efficient Knockdown of Gene Expression in Rice.Wang et al., 2004, Plant Mol Biol Rep 22 : 409-417,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用 AxyPrep DNA 凝 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pTCK303 载体片段。将上述获得的正义的 OsFBK12 片段与上述回收 的 pTCK303 载体片段连接, 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 将转化子提取的质粒经
     SpeI/SacI 双酶切, 获得长度为 354bp 片段的质粒为含有 OsFBK12 正义片段的阳性质粒, 命 名为 pTCK303- 正义 FBK12。将 pTCK303- 正义 FBK12, 再经 BamHI/KpnI 双酶切, 将回收片 段与上述获得的反义的 OsFBK12 片段连接, 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提取转 化子的质粒为模板, 用上游引物 FBK12F1(5′ -ATG ACA AGC AAA ACA-3′ ) 以及下游引物 FBK12R1(5′ -TCA GGA CTG AAG CAA TT-3′ ) 为模板, 按以下体系进行 PCR 反应 : 0.2μl LA Taq, 10μl 2×GC buffer, 1.8μl dNTP, 0.5μl 上游引物 FBK12F1(10μM), 0.5μl 下 游引物 FBK12R1(10μM),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PCR 程序为 : 94℃预变性 3 分钟, 进入 PCR 循环, 循环参数为 94℃ 30 秒变性→ 58℃ 30 秒复性→ 72℃ 1 分钟延伸, 30 个循环后在 72℃ 继续合成 10 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 PCR 产物进行分离, 得到 348bp 的片段。
     提取转化子的质粒, 用限制性内切酶 SacI 和 BamHI 进行双酶切, 酶切体系为 : 质粒 6μl、 10x 酶切缓冲液 5μl、 SacI 1μl(10U/μl)、 BamHI 0.8μl(10U/μl), 加 ddH2O 补充 反应体系至 50μl, 37℃酶切 4 小时。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 得到 1200bp 的片段。
     将上述 PCR 鉴定得到 348bp 的片段且酶切鉴定得到 1200bp 的片段的质粒为阳性 质粒, 命名为 pTCK-FBK12。进一步测序验证 pTCK-FBK12, 证实 pTCK-FBK12 的结构是 : 在 pTCK303 载体的 SpeI/SacI 间插入序列表中的序列 1 自 5’ 末端的第 1242-1578 位核苷酸和 在 pTCK303 载体的 BamHI/KpnI 间插入序列表中的序列 1 自 5’ 末端的第 1242-1578 位核苷 酸的反向互补序列。从该载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 见图 4) 可以看出, 在该载体中 OsFBK12 正、 反义片段中间由 500bp 左右的水稻的内含子序列隔开。
     上述验证结果表明, pTCK-FBK12 为含有 OsFBK12 正、 反义片段的 RNAi 载体。
     4、 转 OsFBK12 水稻的获得
     遗传转化 : 参 照 电 激 仪 (EasyJecT Plus 电 激 仪, 英 国 EquiBio 公 司 ) 操 作 指 南, 分 别 将 上 述 获 得 的 载 体 pUN-FBK12 和 pTCK-FBK12 分 别 用 电 击 法 转 化 农 杆 菌 EHA105(Biovector Co., LTD 产品货号 Biovec-11) 菌株, 经含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 分别得到的超表达工程菌和 RNAi 工程菌, 将超表达工程菌提取质粒, 经 KpnI 和 BamHI 酶切得到 1300bp 片段的质粒, 其对应的工程菌为阳性的超表达工程菌, 命名为 EHA105/ pUN-FBK12 ; 将 RNAi 工程菌提取质粒, 经 SacI 和 BamHI 酶切得到 1200bp 片段的质粒, 其对 应的工程菌为阳性 RNAi 工程菌, 命名为 EHA105/pTCK-FBK12。
     水稻阳性苗的筛选分化 : 将上述获得的 EHA105/pUN-FBK12 和 EHA105/pTCK-FBK12 分别导入中花 10 号水稻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 10) 的愈伤组织, 再分别将导入 EHA105/pUN-FBK12 和 EHA105/pTCK-FBK12 的愈伤组织用含 300mg/L 头孢霉素的无菌水洗涤 4-5 遍, 无菌滤纸吸干后转至 N6D2S1 培养基上, 筛选一代。两周后, 转移至 N6D2S2 培养基上筛 选二代 (2 周 / 代 )。取出经过 3 代筛选生长旺盛的抗性愈伤组织, 转移至预分化培养基上, 在分化培养箱 (12 小时光周期, 白天 28℃, 夜晚 25℃ ) 中培养 7 天 ; 然后转移至分化培养基 上, 在分化培养箱中培养至产生再生苗。再生的苗在生根壮苗培养基上生根壮苗。待小苗 长至 10 厘米左右时, 打开容器封口膜, 炼苗 2-3 天, 然后将小苗移入人工气候室栽培, 分别 获得 15 株 T0 代转 pUN-FBK12 水稻 ( 即转 OsFBK12 水稻 ) 和 65 株 T0 代转 pTCK-FBK12 水 稻 ( 即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 )。
     表 1 水稻组织培养和转化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及其成分实施例 2、 转 OsFBK12 水稻的表型观察
     1、 转 OsFBK12 水稻的验证
     转基因苗的 GUS 鉴定 :
     分 别 从 T0 代 转 OsFBK12 水 稻 和 T0 代 转 正、 反 义 OsFBK12 水 稻 上 收 获 T1 代 转 OsFBK12 水稻和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的种子, 播种获 85 株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 幼苗和 120 株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幼苗。剪取 2-3mm 的幼苗叶片材料放到 GUS 染色液中, 抽气几分钟, 然后置于 37℃温育过夜, 染色后的组织用 70%乙醇脱色。叶片呈 蓝色的即为阳性植株, 获得 63 株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106 株阳性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GUS 染色液 (pH 7.0) 组分为 : 100mM Na3PO4(pH 7.0), 0.1% Triton X-100, 10mM EDTA, 0.5mM 亚铁氰化钾, 0.5mM 铁氰化钾, 1mg/ml X-Gluc。
     转基因植株的定量 PCR 鉴定 : 分别提取上述鉴定获得的 10 株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15 株阳性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的 RNA, 并反转录获得第一链 cDNA。利用 荧光实时定量 PCR 法, 以基因特异序列为引物对转基因植株中 OsFBK12 的表达丰度进行检
     测。用于定量分析的试剂为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TOYOBO)。所用仪器 为美国 Stratagene 公司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 Mx3000P。吸取 1μl 第一链 cDNA 溶液, 稀释 50 倍作为模板, 按以下体系进行 PCR 反应 : 10μl SYBR Green Realtime PCRMaster Mix, 4μl 模版, 1μl 5′端引物 (10μM)(5′ -CTG TAC AGA TCA CGG CA-3′ ), 1μl 3′端引 物 (10μM)(5′ -TCT TTC CTC CTG CTC TTC-3′ ),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用 Actin 作为 内参, 其 5′端引物 : 5′ -ACC ACA GGT ATT GTG TTG GAC TC-3′, 3′端引物为 : 5′ -AGA GCA TAT CCT TCA TAG ATG GG-3′。PCR 程序为 : 预变性 2 分钟, 进入 PCR 循环, 循环参数 为 94℃ 15 秒→ 58℃ 15 秒→ 72℃ 15 秒, 共 40 个循环。
     以野生型水稻 ( 中花 10 号, WT) 为对照, 结果如图 5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 Actin 基因作为内参的情况下, 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 ( 株系编号为 OX9) 和阳性 T1 代 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 ( 株系编号为 R4、 R10、 R12) 的表达丰度有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 调, 说明目的基因 OsFBK12 已经成功导入水稻, 并且发挥了功能。
     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空载体 pUN1301 和 pTCK303 转入水稻中花十号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 10) 中分别获得 T0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0 代转 pTCK303 水稻, 从 T0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0 代转 pTCK303 水稻收获得到 T1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1 代转 pTCK303 水稻, 从 T1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1 代转 pTCK303 水稻收获得到 T2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2 代转 pTCK303 水稻
     2、 转 OsFBK12 水稻的表型分析
     将上述 GUS 检测后的 53 株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90 株阳性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幼苗移栽到网室中种植。 自然光周期下生长约五个月后 (5 月 10 日一 10 月 20 日 ), 从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上分别收获 T2 代转 OsFBK12 水稻种子和 T2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种子。以 T2 代转 pUN1301 水稻、 T2 代转 pTCK303 水稻和野生型水稻 ( 中花 10 号 ) 的种子为对照。
     种子表型如图 6A 所示, 从图中显示与野生型水稻相比, T2 代转 OsFBK12 水稻 (OX9) 种子变大 ; T2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种子 (R4、 R10、 R12) 变小。
     图 6B、 6C 和 6D 分别是对种子的粒长、 粒宽及百粒重统计图, 实验重复三次, 结果 取平均值。结果表明 : 野生型水稻 ( 中花 10 号 ; WT) 粒长、 粒宽和百粒重分别是 0.503cm、 0.269cm 和 2.249g, T2 代转 OsFBK12 水稻株系 OX9 种子的粒长是野生型的 104% (0.526cm)、 粒宽是野生型的 102 % (0.276cm)、 百粒重是野生型的 130 % (2.93g) ; T2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株系 4 号 (R4)、 10 号 (R10) 和 12(R12) 号株系种子的粒长分别为野生型 84% (0.421cm)、 85% (0.427cm)、 85% (0.429cm), 它们的粒宽分别为野生型的 85% (0.229cm)、 86 % (0.232cm)、 90 % (0.242cm), 它 们 的 百 粒 重 分 别 为 野 生 型 的 75 % (1.686g)、 75 % (1.68g)、 77% (1.736g)。这些变化与其表达量的变化基本吻合。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背景技术 水稻的粒型和粒重是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最初发现的矮秆突变体 d1(dwarf 1) 的种子相对野生型显著变小, 其千粒重约是野生型的 40%。利用图位克隆方 法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和序列测定, 发现 D1 编码 G 蛋白 α 亚基, 其突变体表 型是因该基因有 833 碱基缺失而造成的隐性突变。表明 G 蛋白 α 亚基调控了种子的外形, 特别是种子长短的变化。近年来又成功克隆到一个位于水稻第 3 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 控 制米粒长度 / 粒重的主效 QTL, 来源于明恢 63 中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在川 7 的背景下会导致 粒长增加 1.80mm-3.87mm, 千粒重增加 1.50g-15.6g。利用川 7 和明恢 63 构建的近等基因 系, 将该 QTL/ 基因 (GS3) 精细定在 7.9kb 的物理区间内。对 GW2 的研究表明, GW2 作为一 个新的 E3 泛素连接酶可能参与降解促进细胞分裂的蛋白, 从而调控水稻颖壳大小、 控制粒 重以及产量, 在突变体 gw2 中谷壳的宽度、 粒重以及产量都得到了增加。 2008 年又克隆了一 个编码细胞壁蔗糖酶的水稻种子灌浆相关基因 GIF1, 突变体在形态和结实率上表现正常, 但灌浆程度比野生型低、 籽粒淀粉粒排列松散、 垩白度高, 最终的粒重比野生型低 24%、 直 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比野生型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植株种子粒型和 / 或粒重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 本 发 明 提 供 的 蛋 白 质, 名 称 为 OsFBK12, 来 源 于 水 稻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10), 是如下 1) 或 2) 的蛋白质 :
     1) 由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
     2)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 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 缺失和 / 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 1) 衍生的蛋白质。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由 43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 取代和 / 或缺失和 / 或添加是指不超过 10 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缺失和 / 或添加。
     所述蛋白 (OsFBK12) 的编码基因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蛋白 (OsFBK12) 的编码基因为如下 1)-5) 中任一所述的 DNA 分子 :
     1)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97-1492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2)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3) 序列表中序列 1 所示的 DNA 分子 ;
     4) 在严格条件下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杂交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 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子 ;
     5) 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至少具有 70%、 至少具有 75%、 至少具有 80%、
     1) 由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
     2) 将序列表中的序列 2 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 缺失和 / 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 1) 衍生的蛋白质。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 2 由 43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 取代和 / 或缺失和 / 或添加是指不超过 10 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 / 或缺失和 / 或添加。
     所述蛋白 (OsFBK12) 的编码基因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所述蛋白 (OsFBK12) 的编码基因为如下 1)-5) 中任一所述的 DNA 分子 :
     1)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97-1492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2) 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所示的 DNA 分子 ;
     3) 序列表中序列 1 所示的 DNA 分子 ;
     4) 在严格条件下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杂交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 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子 ;
     5) 与 1) 或 2) 或 3) 限定的 DNA 序列至少具有 70%、 至少具有 75%、 至少具有 80%、
     至少具有 85 %、 至少具有 90 %、 至少具有 95 %、 至少具有 96 %、 至少具有 97 %、 至少具有 98%或至少具有 99%同源性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 DNA 分 子。
     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 1 由 1899 个核苷酸组成, 其 CDS 区为自 5’ 末端第 197-1492 位核苷酸。
     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在 0.1×SSPE( 或 0.1×SSC), 0.1% SDS 的溶液中, 在 65℃下杂 交并洗膜。
     含有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重组菌、 转基因细胞系或表达盒也是本发明保护 的范围。
     所述重组载体的启动子为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所述重组载体通过如下步骤获得 :
     1) 将 用 PstI 和 BamHI 酶 切 质 粒 KSP9 得 到 的 大 小 约 为 2.0kb 的 小 片 段 插 入 pUC19 的 PstI 和 BamH I 识 别 位 点 间 获 得 中 间 载 体 pUC19+UbiPro ; 再 用 SacI 和 EcoRI 酶切 pBI221 得到的小片段插入中间载体 pUC19+UbiPro 的 SacI 和 EcoRI 识别位点间, 获得中间载体 pUC19+UbiPro+Noster ; 再用 EcoRI 部分酶切和 HindIII 完全酶切中间载 体 pUC19+UbiPro+Noster 得到的大小约为 2.3kb 的片段插入 pCAMBIA1301 的 EcoR I 和 HindIII 识别位点间, 构成中间载体 pUN1301 ; 2) 将 OsFBK12 蛋白的编码基因插入中间载体 pUN1301 的 KpnI 和 BamHI 识别位点 间, 获得重组载体。
     扩增所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 ; 所述引物对如下所示 : 一条引物序 列如序列表中序列 3 所示, 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 4 所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是将所 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
     所述粒型改良为如下 1)-3) 中的至少一种 :
     1)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长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
     2)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宽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
     3) 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粒重大于所述目的植物。
     所述粒重为百粒重。
     所述编码基因是通过所述重组载体导入所述目的植物中。
     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 所述单子叶植物优选为水稻, 所述水 稻的品种尤其优选为中花 10 号。
     本发明的实验证明, 将粳稻中花 10 号中克隆到的基因 OsFBK12 导入水稻中花十号 获得过过量表达 OsFBK12 基因的水稻, 同样将基因 OsFBK12 的正义、 反义片段导入水稻中 花十号获得转正义、 反义 OsFBK12 水稻, 发现过量表达 OsFBK12 基因的水稻和转正义、 反义 OsFBK12 水稻在种子粒型和粒重上发生明显的改变 ; 过表达水稻的种子粒长、 种子粒宽、 种 子的百粒重均大于所述目的植物。证实 OsFBK12 基因可以控制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变化, 为 将来育种提供基础。
    附图说明图 1RT-PCR 方法扩增 OsFBK12 的全长 cDNA 图 2RT-PCR 方法扩增 OsFBK12 的用于 RNAi 构建的部分 cDNA 图 3 超表达载体的物理图谱 图 4RNAi 载体构建部分示意图 图 5 转基因水稻的荧光实时定量 PCR 鉴定 图 6 转基因水稻的表型观察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 1、 转 OsFBK12 水稻的获得
     1、 OsFBK12 的克隆
     根据数据库分析的结果设计引物, 5′端引物 ; 5′ -CGG GAT CCT CAG AAG AGC AGG AGGAA-3′ ( 下划线序列为 BamHI 位点 ; 序列 3), 3′端引物 : 5′ -GGG GTA CCG CTA CGG AGCATC AGG A-3′ ( 下划线序列为 KpnI 位点 ; 序列 4), 提取水稻中花十号三叶期幼苗总 RNA 为模板, 采用 RT-PCR 方法扩增到 1296bp 片段。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
     1) 植 物 总 RNA 的 提 取 : 选 取 三 叶 期 水 稻 中 花 十 号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10)( 李梅芳, 水稻花培品种 - 中花 10 号, 农业科技通讯, 1998 年第 1 期第 26 页。 公 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的幼苗 100mg 为材料, 在液氮中研磨, 将液氮中研碎 的冻干粉转入到含 1mlTrizol 试剂 (Invitrogen) 的 1.5ml 离心管中, 充分混匀 ; 25℃放置 5 分钟 ; 每管中加入 0.2ml 新鲜氯仿, 剧烈振摇 15 秒, 25℃温育 2-3 分钟 ; 12,000rpm, 4℃, 离心 15 分钟 ; 把上清的水相 0.5ml 转移到一个新的 1.5ml 离心管中, 加 0.5ml 异丙醇, 室温 放置 10 分钟使 RNA 沉淀 ; 12,000rpm, 4℃, 离心 10 分钟 ; 去上清, 将 RNA 沉淀用 1ml 75%乙 醇清洗 2 次, 超净台吹至半干 ; 用 50μlDEPC-ddH2O 重悬沉淀, 60℃水浴 10 分钟, 以溶解 RNA 沉淀。将此 RNA 溶液分装后 -70℃保存, 备做反转录的模板。
     2)RT-PCR : 取 1μl 上述 RNA 溶液, 用 DEPC-ddH2O 稀释 100 倍, 利用 600nm 光吸收在 分光光度计测定 RNA 浓度。参照 RT-PCR 试剂盒 (Promega) 说明书, 根据 RNA 的定量结果, 取 2μg 上述 RNA 溶液, 加 1.0μg Oligo dT 引物, 用 DEPC-ddH2O 补充至 15μl, 混匀后 70℃ 变性 5 分钟, 冰浴 5 分钟。短暂离心后, 加入 25μl 反转录混合物 (5μl M-MLV5×Reaction Buffer, 6μl dNTP Mixture(2.5mM), 1μl 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 0.5μl RNase Inhibitor, 12.5μl DEPC-ddH2O)。混匀后, 42℃水浴 1 小时完成反转录过程 ; 75℃水浴 10 分钟使反转录酶失活, 得到含有第一链 cDNA 的混合物。
     取 1μl 上 述 第 一 链 cDNA 作 为 PCR 的 模 板, 按 以 下 体 系 进 行 进 行 PCR 反 应 : 0.2μlLA Taq(5U/μl)、 10μl 2×GC buffer, 1.8μl dNTPs, 0.5μl 5′端引物 (10μM, 序列 3), 0.5μl 3′端引物 (10μM, 序列 4),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引物序列如前, PCR 程序为 : 94℃预变性 3 分钟后进入 PCR 循环, 循环参数为 94℃ 30 秒变性→ 58℃ 30 秒复性 → 72℃ 1 分钟延伸, 30 个循环后在 72℃继续合成 10 分钟。
     扩增的 PCR 产物经过 0.8 %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结果如图 1 所示, 从图中 可 以 看 出, 得 到 分 子 量 大 约 1.3kb 的 条 带, 用 AxyPrep DNA 凝 胶 回 收 试 剂 盒 (AxygenBiosciences) 回收该片断得到 20μl 回收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为该 PCR 产物具有序 列表中序列 1 的自 5’ 末端第 148-1589 位核苷酸序列, 序列 1 的 CDS 区为序列 1 自 5’ 末端 的第 197-1492 位核苷酸。该 PCR 产物的基因命名为 OsFBK12, OsFBK12 编码的蛋白命名为 OsFBK12, 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 2。
     2、 表达载体 pUN-FBK12 的获得
     1) : 含有 OsFBK12 的 cDNA 序列的载体 pTE-FBK12
     取 3.5μl 上述 PCR 产物的回收产物, 加入 1μl(3U/μl)T4-DNA 连接酶、 5μl 2× 连接酶缓冲液、 0.5μl(50mg/ml)pGEM-T Easy 载体 (Promega)4℃连接过夜, 得到连接产物, 用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 经含羧苄青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得到含有重 组质粒大肠杆菌菌株。采用碱裂解法从该菌株中分离提取重组质粒, 选用 pGEM-T Easy 载 体上的 T7 和 SP6 启动子序列为引物测序, 测序结果为该重组质粒为将序列 1 的自 5‘末端 的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插入 pGEM-T Easy 载体得到, 将该重组质粒命名为 pTE-OsFBK12。
     2)、 OsFBK12 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第一步 : 剪取约 0.2g 玉米幼苗, 置于液氮中研磨 ; 然后加入 800μL 新配制的提取 缓冲液 ( 含 0.1M Tris-HCl pH8.0, 50mM EDTA, 0.5M NaCl, 1% SDS 和 1% β- 巯基乙醇 ), 剧烈振荡使其全部悬浮 ; 65℃水浴 30 分钟, 每 5 分钟颠倒混匀一次 ; 然后加入 250μL 预冷 的 5M 乙酸钾, 立即颠倒混匀, 冰浴 5 分钟 ; 加入等量酚 / 氯仿, 抽提一次, 12000rpm 离心 5 分 钟; 收集上清, 加入 0.6 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 DNA, 室温放置 40 分钟 ; 4℃ 12000rpm 离心 15 分钟, 弃上清 ; 沉淀用 70%、 100%乙醇各洗一次 ; 干燥后, 溶于 20μL 含 100μg/mL RNaseA 的 ddH2O 中, 得到玉米基因组 DNA。
     第二步 : 取 上 述 玉 米 基 因 组 DNA 溶 液 2μL 作 为 模 板, 在 带 有 HindIII 识 别 位 点 的 5 ′ 引 物 (GGAAGCTTCTGCAGTGCAGCGTGACCCGG) 和 带 有 BamHI 识 别 位 点 的 3 ′ 引 物 (CGGGATCCAAGTAACACCAAACAACAGGG) 为引物, 进行 PCR 扩增, PCR 反应条件为 : 先 94℃ 3 分 钟; 再 94℃ 45 秒, 62℃ 45 秒, 72℃ 2 分钟, 共 35 个循环, 最后 72℃ 10 分钟。反应结束后, 对 PCR 产物进行 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表明得到长度为 1.98kb 的扩增片段, 与预期结 果相符, 回收该 PCR 产物, 再用限制性内切酶 Hind III 和 BamHI 双酶切后回收, 得到片段经 测序, 该 PCR 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 5 自 5’ 末端的第 1-1986 位核苷酸, 为带有粘性末端的 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也可以人工合成获得。)
     第三步 : 用限制性内切酶 Sac I 和 EcoR I 将 Noster poly A 终止序列从质粒载体 pBI 121( 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货号 : MP-091) 上切下, 插入到载体 pUC19( 北 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录号 : DP7801) 的 Sac I 和 EcoR I 识别位点间, 得到重组载 体, 命名为 pUC19-Noster。再用限制性内切酶 HindIII 和 BamHI 双酶切 pUC19-Noster, 琼 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 回收线性化的载体大片段, 并将该回收片段与第二步中获得的带有 粘性末端的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相连, 得到重组载体, 命名为 pUN19。
     第四步 : 用限制性内切酶 EcoRI 部分酶切和 HindIII 完全酶切从第三步购建的重 组载体 pUN19 切下包含 UbiPro 和 Noster 的长度约为 2.3kb 的片段, 将该片段克隆入质粒载 体 pCAMBIA1301(Center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to International Agriclture, www.cambia.org) 的 EcoRI 和 HindIII 位 点 处, 得 到 重 组 载 体, 命名为 pUN1301。3) : 表达载体 pUN-FBK12 的获得
     用限制性内切酶 KpnI 和 BamHI 对 B 步骤获得的质粒 pUN1301 进行双酶切, 酶切体 系为 : 质粒 10μl、 10x 酶切缓冲液 5μl、 KpnI 1μl(10U/μl)、 BamHI 0.8μl(10U/μl), 加 ddH2O 补充反应体系至 50μl, 37℃酶切 4 小时。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 用 AxyPrep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 (Axygen Biosciences) 回收线性化的 pUN1301 大片段, 溶于 20μl ddH2O 中。
     先用 KpnI 酶对上述获得 pTE-OsFBK12 进行部分酶切, 酶切体系为 : 质粒 10μl, 酶切缓冲液 5μl、 KpnI 1μl(10U/μl)、 加 ddH2O 补充反应体系至 50μl, 37℃酶切 4 个小 时; 再加入 BamHI 0.2μl(10U/μl), 37℃酶切 20 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 行分离, 用 AxyPrep DNA 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1300bp 的 OsFBK12 cDNA 片段。
     将 10μl 上述回收的 1300bp 的 OsFBK12cDNA 溶液、 6μl 回收的载体 pUN1301 大片 段溶液, 与 2μl(3U/μl)T4DNA 连接酶和 2μl 10x 连接酶缓冲液混和, 16℃连接 16 小时, 得到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DH5α 感受态细胞, 经含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得到阳性 克隆。提取阳性克隆中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 结果为该质粒为将序列表序列 1 的自 5’ 末端 第 148-1589 位核苷酸插入到载体 pUN1301 的 KpnI 和 BamHI 的识别位点间得到的, 且启动 子玉米泛素启动子 (UbiPro)、 基因和终止子的结构正确, 将该质粒命名为 pUN-FBK12, 构建 成功植物表达载体, 该表达载体的物理图谱示意图如图 3 所示。 3、 含有 OsFBK12 正、 反义片段的 RNAi 载体 pTCK-FBK12 的获得
     正反义片段的获得 : 设计分别含有酶切点的上游引物 FBK12F(5 ′ -GG GGT ACC ACTAGT AGT ATG ACA AGC AAA ACA-3, 下划线序列为 KpnI-SpeI 位点 ) 以及含有酶切点的 下游引物 FBK12R(5′ -CG GGA TCC GAG CTC TCA GGA CTG AAG CAA TT-3, 下划线序列为 BamHI-SacI 位点 ), 提取水稻中花十号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 10) 的幼苗的 RNA 反转录获得的第一链 cDNA 作为 PCR 的模板, 按以下体系进行 PCR 反应 : 0.2μl LA Taq, 10μl 2×GC buffer, 1.8μl dNTP, 0.5μl 上 游 引 物 FBK12F(10μM), 0.5μl 下 游 引 物 FBK12R(10μM),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PCR 程序为 : 94℃预变性 3 分钟, 进入 PCR 循环, 循 环参数为 94℃ 30 秒变性→ 58℃ 30 秒复性→ 72℃ 1 分钟延伸, 30 个循环后在 72℃继续合 成 10 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 PCR 产物进行分离, 得到 376bpPCR 产物 ( 图 2), 经过测 序, 该 PCR 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 1 自 5’ 末端的第 1242-1578 位核苷酸。取 10μl 上述 PCR 产物通过 SpeI/SacI 双酶切, 获得长度为 354bp 的正义 OsFBK12 片段 ; 另取 10μl 上述 PCR 产物通过 BamH1/KpnI 双酶切, 获得长度为 366bp 的反义的 OsFBK12 片段, 将获得的正、 反义片段与 RNAi 载体的连接。
     具体方法如下 :
     以下关于质粒的提取、 连接、 对大肠杆菌的转化以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均参照实验 2 中相应的方法。
     RNAi 载 体 的 获 得 : 用 SpeI/SacI 酶 切 载 体 质 粒 pTCK303(A Practical Vector for Efficient Knockdown of Gene Expression in Rice.Wang et al., 2004, Plant Mol Biol Rep 22 : 409-417, 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 用 AxyPrep DNA 凝 胶回收试剂盒回收 pTCK303 载体片段。将上述获得的正义的 OsFBK12 片段与上述回收 的 pTCK303 载体片段连接, 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 将转化子提取的质粒经
     SpeI/SacI 双酶切, 获得长度为 354bp 片段的质粒为含有 OsFBK12 正义片段的阳性质粒, 命 名为 pTCK303- 正义 FBK12。将 pTCK303- 正义 FBK12, 再经 BamHI/KpnI 双酶切, 将回收片 段与上述获得的反义的 OsFBK12 片段连接, 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提取转 化子的质粒为模板, 用上游引物 FBK12F1(5′ -ATG ACA AGC AAA ACA-3′ ) 以及下游引物 FBK12R1(5′ -TCA GGA CTG AAG CAA TT-3′ ) 为模板, 按以下体系进行 PCR 反应 : 0.2μl LA Taq, 10μl 2×GC buffer, 1.8μl dNTP, 0.5μl 上游引物 FBK12F1(10μM), 0.5μl 下 游引物 FBK12R1(10μM),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PCR 程序为 : 94℃预变性 3 分钟, 进入 PCR 循环, 循环参数为 94℃ 30 秒变性→ 58℃ 30 秒复性→ 72℃ 1 分钟延伸, 30 个循环后在 72℃ 继续合成 10 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 PCR 产物进行分离, 得到 348bp 的片段。
     提取转化子的质粒, 用限制性内切酶 SacI 和 BamHI 进行双酶切, 酶切体系为 : 质粒 6μl、 10x 酶切缓冲液 5μl、 SacI 1μl(10U/μl)、 BamHI 0.8μl(10U/μl), 加 ddH2O 补充 反应体系至 50μl, 37℃酶切 4 小时。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 得到 1200bp 的片段。
     将上述 PCR 鉴定得到 348bp 的片段且酶切鉴定得到 1200bp 的片段的质粒为阳性 质粒, 命名为 pTCK-FBK12。进一步测序验证 pTCK-FBK12, 证实 pTCK-FBK12 的结构是 : 在 pTCK303 载体的 SpeI/SacI 间插入序列表中的序列 1 自 5’ 末端的第 1242-1578 位核苷酸和 在 pTCK303 载体的 BamHI/KpnI 间插入序列表中的序列 1 自 5’ 末端的第 1242-1578 位核苷 酸的反向互补序列。从该载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 见图 4) 可以看出, 在该载体中 OsFBK12 正、 反义片段中间由 500bp 左右的水稻的内含子序列隔开。
     上述验证结果表明, pTCK-FBK12 为含有 OsFBK12 正、 反义片段的 RNAi 载体。
     4、 转 OsFBK12 水稻的获得
     遗传转化 : 参 照 电 激 仪 (EasyJecT Plus 电 激 仪, 英 国 EquiBio 公 司 ) 操 作 指 南, 分 别 将 上 述 获 得 的 载 体 pUN-FBK12 和 pTCK-FBK12 分 别 用 电 击 法 转 化 农 杆 菌 EHA105(Biovector Co., LTD 产品货号 Biovec-11) 菌株, 经含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 分别得到的超表达工程菌和 RNAi 工程菌, 将超表达工程菌提取质粒, 经 KpnI 和 BamHI 酶切得到 1300bp 片段的质粒, 其对应的工程菌为阳性的超表达工程菌, 命名为 EHA105/ pUN-FBK12 ; 将 RNAi 工程菌提取质粒, 经 SacI 和 BamHI 酶切得到 1200bp 片段的质粒, 其对 应的工程菌为阳性 RNAi 工程菌, 命名为 EHA105/pTCK-FBK12。
     水稻阳性苗的筛选分化 : 将上述获得的 EHA105/pUN-FBK12 和 EHA105/pTCK-FBK12 分别导入中花 10 号水稻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 10) 的愈伤组织, 再分别将导入 EHA105/pUN-FBK12 和 EHA105/pTCK-FBK12 的愈伤组织用含 300mg/L 头孢霉素的无菌水洗涤 4-5 遍, 无菌滤纸吸干后转至 N6D2S1 培养基上, 筛选一代。两周后, 转移至 N6D2S2 培养基上筛 选二代 (2 周 / 代 )。取出经过 3 代筛选生长旺盛的抗性愈伤组织, 转移至预分化培养基上, 在分化培养箱 (12 小时光周期, 白天 28℃, 夜晚 25℃ ) 中培养 7 天 ; 然后转移至分化培养基 上, 在分化培养箱中培养至产生再生苗。再生的苗在生根壮苗培养基上生根壮苗。待小苗 长至 10 厘米左右时, 打开容器封口膜, 炼苗 2-3 天, 然后将小苗移入人工气候室栽培, 分别 获得 15 株 T0 代转 pUN-FBK12 水稻 ( 即转 OsFBK12 水稻 ) 和 65 株 T0 代转 pTCK-FBK12 水 稻 ( 即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 )。
     表 1 水稻组织培养和转化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及其成分实施例 2、 转 OsFBK12 水稻的表型观察
     1、 转 OsFBK12 水稻的验证
     转基因苗的 GUS 鉴定 :
     分 别 从 T0 代 转 OsFBK12 水 稻 和 T0 代 转 正、 反 义 OsFBK12 水 稻 上 收 获 T1 代 转 OsFBK12 水稻和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的种子, 播种获 85 株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 幼苗和 120 株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幼苗。剪取 2-3mm 的幼苗叶片材料放到 GUS 染色液中, 抽气几分钟, 然后置于 37℃温育过夜, 染色后的组织用 70%乙醇脱色。叶片呈 蓝色的即为阳性植株, 获得 63 株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106 株阳性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GUS 染色液 (pH 7.0) 组分为 : 100mM Na3PO4(pH 7.0), 0.1% Triton X-100, 10mM EDTA, 0.5mM 亚铁氰化钾, 0.5mM 铁氰化钾, 1mg/ml X-Gluc。
     转基因植株的定量 PCR 鉴定 : 分别提取上述鉴定获得的 10 株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15 株阳性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的 RNA, 并反转录获得第一链 cDNA。利用 荧光实时定量 PCR 法, 以基因特异序列为引物对转基因植株中 OsFBK12 的表达丰度进行检
     测。用于定量分析的试剂为 SYBR Green Realtime PCR Master Mix(TOYOBO)。所用仪器 为美国 Stratagene 公司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 Mx3000P。吸取 1μl 第一链 cDNA 溶液, 稀释 50 倍作为模板, 按以下体系进行 PCR 反应 : 10μl SYBR Green Realtime PCRMaster Mix, 4μl 模版, 1μl 5′端引物 (10μM)(5′ -CTG TAC AGA TCA CGG CA-3′ ), 1μl 3′端引 物 (10μM)(5′ -TCT TTC CTC CTG CTC TTC-3′ ), 加 ddH2O 终体积 20μl。用 Actin 作为 内参, 其 5′端引物 : 5′ -ACC ACA GGT ATT GTG TTG GAC TC-3′, 3′端引物为 : 5′ -AGA GCA TAT CCT TCA TAG ATG GG-3′。PCR 程序为 : 预变性 2 分钟, 进入 PCR 循环, 循环参数 为 94℃ 15 秒→ 58℃ 15 秒→ 72℃ 15 秒, 共 40 个循环。
     以野生型水稻 ( 中花 10 号, WT) 为对照, 结果如图 5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 Actin 基因作为内参的情况下, 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 ( 株系编号为 OX9) 和阳性 T1 代 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 ( 株系编号为 R4、 R10、 R12) 的表达丰度有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 调, 说明目的基因 OsFBK12 已经成功导入水稻, 并且发挥了功能。
     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空载体 pUN1301 和 pTCK303 转入水稻中花十号 (Oryza sativa L.cv Zhonghua 10) 中分别获得 T0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0 代转 pTCK303 水稻, 从 T0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0 代转 pTCK303 水稻收获得到 T1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1 代转 pTCK303 水稻, 从 T1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1 代转 pTCK303 水稻收获得到 T2 代转 pUN1301 水稻和 T2 代转 pTCK303 水稻
     2、 转 OsFBK12 水稻的表型分析
     将上述 GUS 检测后的 53 株阳性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90 株阳性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幼苗移栽到网室中种植。 自然光周期下生长约五个月后 (5 月 10 日一 10 月 20 日 ), 从 T1 代转 OsFBK12 水稻和 T1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上分别收获 T2 代转 OsFBK12 水稻种子和 T2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种子。以 T2 代转 pUN1301 水稻、 T2 代转 pTCK303 水稻和野生型水稻 ( 中花 10 号 ) 的种子为对照。
     种子表型如图 6A 所示, 从图中显示与野生型水稻相比, T2 代转 OsFBK12 水稻 (OX9) 种子变大 ; T2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种子 (R4、 R10、 R12) 变小。
     图 6B、 6C 和 6D 分别是对种子的粒长、 粒宽及百粒重统计图, 实验重复三次, 结果 取平均值。结果表明 : 野生型水稻 ( 中花 10 号 ; WT) 粒长、 粒宽和百粒重分别是 0.503cm、 0.269cm 和 2.249g, T2 代转 OsFBK12 水稻株系 OX9 种子的粒长是野生型的 104% (0.526cm)、 粒宽是野生型的 102 % (0.276cm)、 百粒重是野生型的 130 % (2.93g) ; T2 代转正、 反义 OsFBK12 水稻株系 4 号 (R4)、 10 号 (R10) 和 12(R12) 号株系种子的粒长分别为野生型 84% (0.421cm)、 85% (0.427cm)、 85% (0.429cm), 它们的粒宽分别为野生型的 85% (0.229cm)、 86 % (0.232cm)、 90 % (0.242cm), 它 们 的 百 粒 重 分 别 为 野 生 型 的 75 % (1.686g)、 75 % (1.68g)、 77% (1.736g)。这些变化与其表达量的变化基本吻合。
     T2 代转 pUN1301 水稻、 T2 代转 pTCK303 水稻和野生型水稻的种子的结果无显著差 异。10102336824 A CN 102336834
    序列表1/7 页11102336824 A CN 102336834
    序列表2/7 页
     12102336824 A CN 102336834序列表3/7 页
    13102336824 A CN 102336834序列表4/7 页
    14102336824 A CN 102336834序列表5/7 页
    15102336824 A CN 102336834序列表6/7 页
    16102336824 A CN 102336834序列表7/7 页

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6824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36824ACN102336824A21申请号201010239549822申请日20100727C07K14/415200601C12N15/29200601C12N15/63200601C12N1/15200601C12N1/19200601C12N1/21200601C12N5/10200601C12N15/11200601A01H5/00200601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地址100093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育中心72发明人种康陈苑陈娜徐云远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

2、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代理人关畅任凤华54发明名称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质,是如下1或2的蛋白质1由序列表中的序列2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表中的序列2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1衍生的蛋白质。本发明的实验证明,将来OSFBK12导入水稻中获得过表达水稻;过表达水稻的种子粒长、种子粒宽、种子的百粒重均大于所述目的植物。证实转OSFBK12基因可以控制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变化,为将来育种提供基础。5。

3、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8页序列表7页附图3页CN102336834A1/1页21一种蛋白质,是如下1或2的蛋白质1由序列表中的序列2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2将序列表中的序列2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1衍生的蛋白质。2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的编码基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码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基因为如下15中任一所述的DNA分子1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第1971492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2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第1481589位核苷酸。

4、所示的DNA分子;3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DNA分子;5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至少具有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98或至少具有99同源性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DNA分子。4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重组菌、转基因细胞系或表达盒。5扩增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如下所示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4。

5、所示。6一种培育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粒型改良为如下13中的至少一种1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长大于所述目的植物;2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宽大于所述目的植物;3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粒重大于所述目的植物。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粒重为百粒重。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2或3所述编码基因是通过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载体导入所述目的植物中。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所述单。

6、子叶植物优选为水稻。权利要求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1/8页3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植物种子大小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背景技术0002水稻的粒型和粒重是水稻品质和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最初发现的矮秆突变体D1DWARF1的种子相对野生型显著变小,其千粒重约是野生型的40。利用图位克隆方法MAPBASEDCLONINGSTRATEGY和序列测定,发现D1编码G蛋白亚基,其突变体表型是因该基因有833碱基缺失而造成的隐性突变。表明G蛋白亚基调控了种子的外形,特别是种子长短的变化。近年来又成功克隆到一个位于水稻第3号。

7、染色体着丝粒附近、控制米粒长度/粒重的主效QTL,来源于明恢63中该基因的等位基因在川7的背景下会导致粒长增加180MM387MM,千粒重增加150G156G。利用川7和明恢63构建的近等基因系,将该QTL/基因GS3精细定在79KB的物理区间内。对GW2的研究表明,GW2作为一个新的E3泛素连接酶可能参与降解促进细胞分裂的蛋白,从而调控水稻颖壳大小、控制粒重以及产量,在突变体GW2中谷壳的宽度、粒重以及产量都得到了增加。2008年又克隆了一个编码细胞壁蔗糖酶的水稻种子灌浆相关基因GIF1,突变体在形态和结实率上表现正常,但灌浆程度比野生型低、籽粒淀粉粒排列松散、垩白度高,最终的粒重比野生型低。

8、24、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也明显比野生型低。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与植株种子粒型和/或粒重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0004本发明提供的蛋白质,名称为OSFBK12,来源于水稻ORYZASATIVALCVZHONGHUA10,是如下1或2的蛋白质00051由序列表中的序列2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组成的蛋白质;00062将序列表中的序列2氨基酸残基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由1衍生的蛋白质。0007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2由4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是指不超过10个氨。

9、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0008所述蛋白OSFBK12的编码基因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0009所述蛋白OSFBK12的编码基因为如下15中任一所述的DNA分子00101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第1971492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00112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第1481589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00123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00134在严格条件下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DNA分子;00145与1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70、至少具有75、至少具有80、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

10、834A2/8页4至少具有85、至少具有90、至少具有95、至少具有96、至少具有97、至少具有98或至少具有99同源性且与植物种子粒型或种子长或种子宽或种子重相关的DNA分子。0015上述序列表中的序列1由1899个核苷酸组成,其CDS区为自5末端第1971492位核苷酸。0016所述严格条件可为在01SSPE或01SSC,01SDS的溶液中,在65下杂交并洗膜。0017含有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重组菌、转基因细胞系或表达盒也是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18所述重组载体的启动子为玉米泛素启动子UBIPRO。0019所述重组载体通过如下步骤获得00201将用PSTI和BAMHI酶切质粒KSP9得。

11、到的大小约为20KB的小片段插入PUC19的PSTI和BAMHI识别位点间获得中间载体PUC19UBIPRO;再用SACI和ECORI酶切PBI221得到的小片段插入中间载体PUC19UBIPRO的SACI和ECORI识别位点间,获得中间载体PUC19UBIPRONOSTER;再用ECORI部分酶切和HINDIII完全酶切中间载体PUC19UBIPRONOSTER得到的大小约为23KB的片段插入PCAMBIA1301的ECORI和HINDIII识别位点间,构成中间载体PUN1301;00212将OSFBK12蛋白的编码基因插入中间载体PUN1301的KPNI和BAMHI识别位点间,获得重组载体。

12、。0022扩增所述编码基因全长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对;所述引物对如下所示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另一条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0023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培育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是将所述的编码基因导入目的植物得到种子粒型改良的转基因植物。0024所述粒型改良为如下13中的至少一种00251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长大于所述目的植物;00262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粒宽大于所述目的植物;00273所述转基因植物的种子的粒重大于所述目的植物。0028所述粒重为百粒重。0029所述编码基因是通过所述重组载体导入所述目的植物中。0030所述目的植物为双子叶植物或单子叶植物,。

13、所述单子叶植物优选为水稻,所述水稻的品种尤其优选为中花10号。0031本发明的实验证明,将粳稻中花10号中克隆到的基因OSFBK12导入水稻中花十号获得过过量表达OSFBK12基因的水稻,同样将基因OSFBK12的正义、反义片段导入水稻中花十号获得转正义、反义OSFBK12水稻,发现过量表达OSFBK12基因的水稻和转正义、反义OSFBK12水稻在种子粒型和粒重上发生明显的改变;过表达水稻的种子粒长、种子粒宽、种子的百粒重均大于所述目的植物。证实OSFBK12基因可以控制水稻粒型和粒重的变化,为将来育种提供基础。附图说明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3/8页50032图。

14、1RTPCR方法扩增OSFBK12的全长CDNA0033图2RTPCR方法扩增OSFBK12的用于RNAI构建的部分CDNA0034图3超表达载体的物理图谱0035图4RNAI载体构建部分示意图0036图5转基因水稻的荧光实时定量PCR鉴定0037图6转基因水稻的表型观察具体实施方式0038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0039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0040实施例1、转OSFBK12水稻的获得00411、OSFBK12的克隆0042根据数据库分析的结果设计引物,5端引物;5CGGGATCCTCAGAAGAGCAGGAGGAA。

15、3下划线序列为BAMHI位点;序列3,3端引物5GGGGTACCGCTACGGAGCATCAGGA3下划线序列为KPNI位点;序列4,提取水稻中花十号三叶期幼苗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到1296BP片段。具体操作过程如下00431植物总RNA的提取选取三叶期水稻中花十号ORYZASATIVALCVZHONGHUA10李梅芳,水稻花培品种中花10号,农业科技通讯,1998年第1期第26页。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的幼苗100MG为材料,在液氮中研磨,将液氮中研碎的冻干粉转入到含1MLTRIZOL试剂INVITROGEN的15ML离心管中,充分混匀;25放置5分钟;每管中加。

16、入02ML新鲜氯仿,剧烈振摇15秒,25温育23分钟;12,000RPM,4,离心15分钟;把上清的水相05ML转移到一个新的15ML离心管中,加05ML异丙醇,室温放置10分钟使RNA沉淀;12,000RPM,4,离心10分钟;去上清,将RNA沉淀用1ML75乙醇清洗2次,超净台吹至半干;用50LDEPCDDH2O重悬沉淀,60水浴10分钟,以溶解RNA沉淀。将此RNA溶液分装后70保存,备做反转录的模板。00442RTPCR取1L上述RNA溶液,用DEPCDDH2O稀释100倍,利用600NM光吸收在分光光度计测定RNA浓度。参照RTPCR试剂盒PROMEGA说明书,根据RNA的定量结果,。

17、取2G上述RNA溶液,加10GOLIGODT引物,用DEPCDDH2O补充至15L,混匀后70变性5分钟,冰浴5分钟。短暂离心后,加入25L反转录混合物5LMMLV5REACTIONBUFFER,6LDNTPMIXTURE25MM,1LMMLVREVERSETRANSCRIPTASE,05LRNASEINHIBITOR,125LDEPCDDH2O。混匀后,42水浴1小时完成反转录过程;75水浴10分钟使反转录酶失活,得到含有第一链CDNA的混合物。0045取1L上述第一链CDNA作为PCR的模板,按以下体系进行进行PCR反应02LLATAQ5U/L、10L2GCBUFFER,18LDNTPS,。

18、05L5端引物10M,序列3,05L3端引物10M,序列4,加DDH2O终体积20L。引物序列如前,PCR程序为94预变性3分钟后进入PCR循环,循环参数为9430秒变性5830秒复性721分钟延伸,30个循环后在72继续合成10分钟。0046扩增的PCR产物经过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得到分子量大约13KB的条带,用AXYPREPDNA凝胶回收试剂盒AXYGEN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4/8页6BIOSCIENCES回收该片断得到20L回收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为该PCR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1的自5末端第1481589位核苷酸。

19、序列,序列1的CDS区为序列1自5末端的第1971492位核苷酸。该PCR产物的基因命名为OSFBK12,OSFBK12编码的蛋白命名为OSFBK12,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2。00472、表达载体PUNFBK12的获得00481含有OSFBK12的CDNA序列的载体PTEFBK120049取35L上述PCR产物的回收产物,加入1L3U/LT4DNA连接酶、5L2连接酶缓冲液、05L50MG/MLPGEMTEASY载体PROMEGA4连接过夜,得到连接产物,用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感受态细胞,经含羧苄青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得到含有重组质粒大肠杆菌菌株。采用碱裂解法从该菌株中分离提。

20、取重组质粒,选用PGEMTEASY载体上的T7和SP6启动子序列为引物测序,测序结果为该重组质粒为将序列1的自5末端的第1481589位核苷酸插入PGEMTEASY载体得到,将该重组质粒命名为PTEOSFBK12。00502、OSFBK12超表达载体的构建0051第一步剪取约02G玉米幼苗,置于液氮中研磨;然后加入800L新配制的提取缓冲液含01MTRISHCLPH80,50MMEDTA,05MNACL,1SDS和1巯基乙醇,剧烈振荡使其全部悬浮;65水浴30分钟,每5分钟颠倒混匀一次;然后加入250L预冷的5M乙酸钾,立即颠倒混匀,冰浴5分钟;加入等量酚/氯仿,抽提一次,12000RPM离心。

21、5分钟;收集上清,加入06倍体积的异丙醇沉淀DNA,室温放置40分钟;412000RPM离心15分钟,弃上清;沉淀用70、100乙醇各洗一次;干燥后,溶于20L含100G/MLRNASEA的DDH2O中,得到玉米基因组DNA。0052第二步取上述玉米基因组DNA溶液2L作为模板,在带有HINDIII识别位点的5引物GGAAGCTTCTGCAGTGCAGCGTGACCCGG和带有BAMHI识别位点的3引物CGGGATCCAAGTAACACCAAACAACAGGG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反应条件为先943分钟;再9445秒,6245秒,722分钟,共35个循环,最后7210分钟。反应结束后,。

22、对PCR产物进行0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表明得到长度为198KB的扩增片段,与预期结果相符,回收该PCR产物,再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BAMHI双酶切后回收,得到片段经测序,该PCR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5自5末端的第11986位核苷酸,为带有粘性末端的玉米泛素启动子UBIPRO。玉米泛素启动子UBIPRO也可以人工合成获得。0053第三步用限制性内切酶SACI和ECORI将NOSTERPOLYA终止序列从质粒载体PBI121北京拜尔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货号MP091上切下,插入到载体PUC19北京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目录号DP7801的SACI和ECORI识别位点间,得到重组载体,。

23、命名为PUC19NOSTER。再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BAMHI双酶切PUC19NOSTER,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回收线性化的载体大片段,并将该回收片段与第二步中获得的带有粘性末端的玉米泛素启动子UBIPRO相连,得到重组载体,命名为PUN19。0054第四步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部分酶切和HINDIII完全酶切从第三步购建的重组载体PUN19切下包含UBIPRO和NOSTER的长度约为23KB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入质粒载体PCAMBIA1301CENTERFORTHEAPPLICATIONOFMOLECULARBIOLOGYTOINTERNATIONALAGRICLTURE,WW。

24、WCAMBIAORG的ECORI和HINDIII位点处,得到重组载体,命名为PUN1301。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5/8页700553表达载体PUNFBK12的获得0056用限制性内切酶KPNI和BAMHI对B步骤获得的质粒PUN1301进行双酶切,酶切体系为质粒10L、10X酶切缓冲液5L、KPNI1L10U/L、BAMHI08L10U/L,加DDH2O补充反应体系至50L,37酶切4小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用AXYPREPDNA凝胶回收试剂盒AXYGENBIOSCIENCES回收线性化的PUN1301大片段,溶于20LDDH2O中。0057。

25、先用KPNI酶对上述获得PTEOSFBK12进行部分酶切,酶切体系为质粒10L,酶切缓冲液5L、KPNI1L10U/L、加DDH2O补充反应体系至50L,37酶切4个小时;再加入BAMHI02L10U/L,37酶切20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用AXYPREP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1300BP的OSFBK12CDNA片段。0058将10L上述回收的1300BP的OSFBK12CDNA溶液、6L回收的载体PUN1301大片段溶液,与2L3U/LT4DNA连接酶和2L10X连接酶缓冲液混和,16连接16小时,得到的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感受态细胞,经含卡那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得。

26、到阳性克隆。提取阳性克隆中的质粒进行测序鉴定,结果为该质粒为将序列表序列1的自5末端第1481589位核苷酸插入到载体PUN1301的KPNI和BAMHI的识别位点间得到的,且启动子玉米泛素启动子UBIPRO、基因和终止子的结构正确,将该质粒命名为PUNFBK12,构建成功植物表达载体,该表达载体的物理图谱示意图如图3所示。00593、含有OSFBK12正、反义片段的RNAI载体PTCKFBK12的获得0060正反义片段的获得设计分别含有酶切点的上游引物FBK12F5GGGGTACCACTAGTAGTATGACAAGCAAAACA3,下划线序列为KPNISPEI位点以及含有酶切点的下游引物FB。

27、K12R5CGGGATCCGAGCTCTCAGGACTGAAGCAATT3,下划线序列为BAMHISACI位点,提取水稻中花十号ORYZASATIVALCVZHONGHUA10的幼苗的RNA反转录获得的第一链CDNA作为PCR的模板,按以下体系进行PCR反应02LLATAQ,10L2GCBUFFER,18LDNTP,05L上游引物FBK12F10M,05L下游引物FBK12R10M,加DDH2O终体积20L。PCR程序为94预变性3分钟,进入PCR循环,循环参数为9430秒变性5830秒复性721分钟延伸,30个循环后在72继续合成10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分离,得到376BP。

28、PCR产物图2,经过测序,该PCR产物具有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的第12421578位核苷酸。取10L上述PCR产物通过SPEI/SACI双酶切,获得长度为354BP的正义OSFBK12片段;另取10L上述PCR产物通过BAMH1/KPNI双酶切,获得长度为366BP的反义的OSFBK12片段,将获得的正、反义片段与RNAI载体的连接。0061具体方法如下0062以下关于质粒的提取、连接、对大肠杆菌的转化以及阳性克隆的筛选均参照实验2中相应的方法。0063RNAI载体的获得用SPEI/SACI酶切载体质粒PTCK303APRACTICALVECTORFOREFFICIENTKNOCKDOWNO。

29、FGENEEXPRESSIONINRICEWANGETAL,2004,PLANTMOLBIOLREP22409417,公众可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用AXYPREP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TCK303载体片段。将上述获得的正义的OSFBK12片段与上述回收的PTCK303载体片段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将转化子提取的质粒经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6/8页8SPEI/SACI双酶切,获得长度为354BP片段的质粒为含有OSFBK12正义片段的阳性质粒,命名为PTCK303正义FBK12。将PTCK303正义FBK12,再经BAMHI/KPNI。

30、双酶切,将回收片段与上述获得的反义的OSFBK12片段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得到转化子。提取转化子的质粒为模板,用上游引物FBK12F15ATGACAAGCAAAACA3以及下游引物FBK12R15TCAGGACTGAAGCAATT3为模板,按以下体系进行PCR反应02LLATAQ,10L2GCBUFFER,18LDNTP,05L上游引物FBK12F110M,05L下游引物FBK12R110M,加DDH2O终体积20L。PCR程序为94预变性3分钟,进入PCR循环,循环参数为9430秒变性5830秒复性721分钟延伸,30个循环后在72继续合成10分钟。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产物进行分。

31、离,得到348BP的片段。0064提取转化子的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SACI和BAMHI进行双酶切,酶切体系为质粒6L、10X酶切缓冲液5L、SACI1L10U/L、BAMHI08L10U/L,加DDH2O补充反应体系至50L,37酶切4小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酶切产物进行分离。得到1200BP的片段。0065将上述PCR鉴定得到348BP的片段且酶切鉴定得到1200BP的片段的质粒为阳性质粒,命名为PTCKFBK12。进一步测序验证PTCKFBK12,证实PTCKFBK12的结构是在PTCK303载体的SPEI/SACI间插入序列表中的序列1自5末端的第12421578位核苷酸和在PTCK30。

32、3载体的BAMHI/KPNI间插入序列表中的序列1自5末端的第12421578位核苷酸的反向互补序列。从该载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见图4可以看出,在该载体中OSFBK12正、反义片段中间由500BP左右的水稻的内含子序列隔开。0066上述验证结果表明,PTCKFBK12为含有OSFBK12正、反义片段的RNAI载体。00674、转OSFBK12水稻的获得0068遗传转化参照电激仪EASYJECTPLUS电激仪,英国EQUIBIO公司操作指南,分别将上述获得的载体PUNFBK12和PTCKFBK12分别用电击法转化农杆菌EHA105BIOVECTORCO,LTD产品货号BIOVEC11菌株,经含卡那。

33、霉素的抗性平板筛选分别得到的超表达工程菌和RNAI工程菌,将超表达工程菌提取质粒,经KPNI和BAMHI酶切得到1300BP片段的质粒,其对应的工程菌为阳性的超表达工程菌,命名为EHA105/PUNFBK12;将RNAI工程菌提取质粒,经SACI和BAMHI酶切得到1200BP片段的质粒,其对应的工程菌为阳性RNAI工程菌,命名为EHA105/PTCKFBK12。0069水稻阳性苗的筛选分化将上述获得的EHA105/PUNFBK12和EHA105/PTCKFBK12分别导入中花10号水稻ORYZASATIVALCVZHONGHUA10的愈伤组织,再分别将导入EHA105/PUNFBK12和EH。

34、A105/PTCKFBK12的愈伤组织用含300MG/L头孢霉素的无菌水洗涤45遍,无菌滤纸吸干后转至N6D2S1培养基上,筛选一代。两周后,转移至N6D2S2培养基上筛选二代2周/代。取出经过3代筛选生长旺盛的抗性愈伤组织,转移至预分化培养基上,在分化培养箱12小时光周期,白天28,夜晚25中培养7天;然后转移至分化培养基上,在分化培养箱中培养至产生再生苗。再生的苗在生根壮苗培养基上生根壮苗。待小苗长至10厘米左右时,打开容器封口膜,炼苗23天,然后将小苗移入人工气候室栽培,分别获得15株T0代转PUNFBK12水稻即转OSFBK12水稻和65株T0代转PTCKFBK12水稻即转正、反义OS。

35、FBK12水稻。0070表1水稻组织培养和转化过程中使用的培养基及其成分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7/8页900710072实施例2、转OSFBK12水稻的表型观察00731、转OSFBK12水稻的验证0074转基因苗的GUS鉴定0075分别从T0代转OSFBK12水稻和T0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上收获T1代转OSFBK12水稻和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的种子,播种获85株T1代转OSFBK12水稻幼苗和120株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幼苗。剪取23MM的幼苗叶片材料放到GUS染色液中,抽气几分钟,然后置于37温育过夜,染色后的组织用70。

36、乙醇脱色。叶片呈蓝色的即为阳性植株,获得63株阳性T1代转OSFBK12水稻和106株阳性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GUS染色液PH70组分为100MMNA3PO4PH70,01TRITONX100,10MMEDTA,05MM亚铁氰化钾,05MM铁氰化钾,1MG/MLXGLUC。0076转基因植株的定量PCR鉴定分别提取上述鉴定获得的10株阳性T1代转OSFBK12水稻和15株阳性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的RNA,并反转录获得第一链CDNA。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以基因特异序列为引物对转基因植株中OSFBK12的表达丰度进行检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

37、6834A8/8页10测。用于定量分析的试剂为SYBRGREENREALTIMEPCRMASTERMIXTOYOBO。所用仪器为美国STRATAGENE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仪MX3000P。吸取1L第一链CDNA溶液,稀释50倍作为模板,按以下体系进行PCR反应10LSYBRGREENREALTIMEPCRMASTERMIX,4L模版,1L5端引物10M5CTGTACAGATCACGGCA3,1L3端引物10M5TCTTTCCTCCTGCTCTTC3,加DDH2O终体积20L。用ACTIN作为内参,其5端引物5ACCACAGGTATTGTGTTGGACTC3,3端引物为5AGAGCATATC。

38、CTTCATAGATGGG3。PCR程序为预变性2分钟,进入PCR循环,循环参数为9415秒5815秒7215秒,共40个循环。0077以野生型水稻中花10号,WT为对照,结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CTIN基因作为内参的情况下,阳性T1代转OSFBK12水稻株系编号为OX9和阳性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株系编号为R4、R10、R12的表达丰度有了不同程度的上调和下调,说明目的基因OSFBK12已经成功导入水稻,并且发挥了功能。0078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空载体PUN1301和PTCK303转入水稻中花十号ORYZASATIVALCVZHONGHUA10中分别获得T0代转PU。

39、N1301水稻和T0代转PTCK303水稻,从T0代转PUN1301水稻和T0代转PTCK303水稻收获得到T1代转PUN1301水稻和T1代转PTCK303水稻,从T1代转PUN1301水稻和T1代转PTCK303水稻收获得到T2代转PUN1301水稻和T2代转PTCK303水稻00792、转OSFBK12水稻的表型分析0080将上述GUS检测后的53株阳性T1代转OSFBK12水稻和90株阳性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幼苗移栽到网室中种植。自然光周期下生长约五个月后5月10日一10月20日,从T1代转OSFBK12水稻和T1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上分别收获T2代转OSFBK。

40、12水稻种子和T2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种子。以T2代转PUN1301水稻、T2代转PTCK303水稻和野生型水稻中花10号的种子为对照。0081种子表型如图6A所示,从图中显示与野生型水稻相比,T2代转OSFBK12水稻OX9种子变大;T2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种子R4、R10、R12变小。0082图6B、6C和6D分别是对种子的粒长、粒宽及百粒重统计图,实验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结果表明野生型水稻中花10号;WT粒长、粒宽和百粒重分别是0503CM、0269CM和2249G,T2代转OSFBK12水稻株系OX9种子的粒长是野生型的1040526CM、粒宽是野生型的1020。

41、276CM、百粒重是野生型的130293G;T2代转正、反义OSFBK12水稻株系4号R4、10号R10和12R12号株系种子的粒长分别为野生型840421CM、850427CM、850429CM,它们的粒宽分别为野生型的850229CM、860232CM、900242CM,它们的百粒重分别为野生型的751686G、75168G、771736G。这些变化与其表达量的变化基本吻合。0083T2代转PUN1301水稻、T2代转PTCK303水稻和野生型水稻的种子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书CN102336824ACN102336834A1/7页110001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

42、834A2/7页1200020003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834A3/7页130004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834A4/7页140005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834A5/7页150006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834A6/7页160007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834A7/7页17序列表CN102336824ACN102336834A1/3页18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36824ACN102336834A2/3页19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36824ACN102336834A3/3页20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36824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有机化学〔2〕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