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364098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216062.2

申请日:

2011.07.30

公开号:

CN102334419A

公开日:

2012.02.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1/04申请日:20110730|||公开

IPC分类号:

A01G1/04; C05G3/00

主分类号:

A01G1/04

申请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发明人:

王波; 鲜灵; 甘炳成; 黄忠乾

地址:

610066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8

代理人:

袁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2)炭角菌培养方法;(3)菌种分离方法;(4)菌种培养方法;(5)菌种保藏。利用本发明的分离培养方法,菌种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大大提高了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产量,保障了菌种的产量和产值。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 从中取出白蚁巢, 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保藏 ; (2) 炭角菌培养方法 将获得的白蚁巢取 100 ~ 300 克, 装入 250mL ~ 300 mL 的三角瓶内, 瓶口用塑料薄膜 密封 ; 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袋口 ; 在室内 25 ~ 30℃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棒 状子实体为止 ; (3) 菌种分离方法 A、 培养基 a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 :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培养基 b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 制: 酵母粉 5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B、 分离方法 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用 70% ~ 75% 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 然后在无菌 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 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 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 放 在培养基 a 或培养基 b 上 ; (4) 菌种培养方法 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 在 22℃~ 25℃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 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 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 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 ; (5) 菌种保藏 将菌种用纸包裹, 在室内 20℃~ 30℃下保藏, 间隔 2 ~ 3 个月转接培养一次。

说明书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特别是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炭 角 菌 属 有 黑 柄 炭 角 菌 Xylaria nigripes (Klotzsch) Sacc.、 痂状炭角菌 Xylaria escharoidea(Berk.) Sacc. 等, 黑柄炭角菌中文别名乌灵参、 鸡茯苓、 地炭棍, 菌 核生长在废弃的白蚁窝上。经济用途 : 药用菌核, 其性温, 味微苦。民间药用, 能除湿、 镇惊、 止心悸, 催乳、 补肾、 安眠的作用。治产后失血, 跌打损伤, 可与肉炖食, 作为补药。
     由于炭角菌生长环境的特殊性, 其菌种的自然繁殖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该药源植 物的需求, 为了解决供需矛盾, 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 但在人工栽培中, 如 果以常规方法育种, 菌种产量产值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 提供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 培养方法, 它能大大提高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产量, 杜绝了菌种的病毒危害, 保障了菌种的 产量和产值。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 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 从中取出白蚁巢, 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保藏 ; (2) 炭角菌培养方法 将获得的白蚁巢取 100 ~ 300 克, 装入 250ml ~ 300 ml 的三角瓶内, 瓶口用塑料薄膜 密封 ; 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袋口 ; 在室内 25 ~ 30℃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棒 状子实体为止 ; (3) 菌种分离方法 A、 培养基 a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 :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培养基 b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 制: 酵母粉 5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B、 分离方法 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用 70% ~ 75% 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 然后在无菌 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 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 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 放 在培养基 a 或培养基 b 上 ; (4) 菌种培养方法 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 在 22℃~ 25℃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 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 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 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 ;
     (5) 菌种保藏 将菌种用纸包裹, 在室内 20℃~ 30℃下保藏, 间隔 2 ~ 3 个月转接培养一次。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 利用本发明的分离培养方法, 菌 种具有不受地区、 季节与气候限制, 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 大大提高了白蚁巢上炭角菌属 种产量, 保障了菌种的产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 实施例 1 :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 从中取出白蚁巢, 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保藏 ; (2) 炭角菌培养方法 将获得的白蚁巢取 100 克, 装入 250ml 的三角瓶内, 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 ; 或者将白蚁 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袋口 ; 在室内 25℃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 ; (3) 菌种分离方法 A、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 a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 :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B、 分离方法 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用 70% 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 然后在无菌环境 下将子实体折断, 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 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 放在培养基 上; (4) 菌种培养方法 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 在 22℃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 将形成 黑色子实体的菌种, 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 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 ; (5) 菌种保藏 将菌种用纸包裹, 在室内 20℃下保藏, 间隔 2 个月转接培养一次。
     实施例 2 :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 从中取出白蚁巢, 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保藏 ; (2) 炭角菌培养方法 将获得的白蚁巢取 300 克, 装入 300 ml 的三角瓶内, 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 ; 或者将白 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袋口 ; 在室内 30℃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 ; (3) 菌种分离方法 A、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 b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 : 酵母粉 5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B、 分离方法 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用 75% 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 然后在无菌环境 下将子实体折断, 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 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 放在培 养基上 ;(4) 菌种培养方法 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 在 25℃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 将形成 黑色子实体的菌种, 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 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 ; (5) 菌种保藏 将菌种用纸包裹, 在室内 30℃下保藏, 间隔 3 个月转接培养一次。
     实施例 3 :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 从中取出白蚁巢, 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保藏 ; (2) 炭角菌培养方法 将获得的白蚁巢取 200 克, 装入 300 ml 的三角瓶内, 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 ; 或者将白 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袋口 ; 在室内 28℃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 ; (3) 菌种分离方法 A、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 a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 : 马铃薯 200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B、 分离方法 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用 75% 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 然后在无菌环境 下将子实体折断, 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 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 放在培养基 上; (4) 菌种培养方法 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 在 23℃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 将形成 黑色子实体的菌种, 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 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 : (5) 菌种保藏 将菌种用纸包裹, 在室内 28℃下保藏, 间隔 2.5 个月转接培养一次。
     实施例 4 :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 它包括以下步骤 : (1) 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 从中取出白蚁巢, 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保藏 ; (2) 炭角菌培养方法 将获得的白蚁巢取 250 克, 装入 300 ml 的三角瓶内, 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 ; 或者将白 蚁巢装入塑料袋内, 密封袋口 ; 在室内 27℃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 ; (3) 菌种分离方法 A、 培养基配制 : 培养基 b 配制 : 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 : 酵母粉 5g、 葡萄糖 20g、 琼脂 20g, 按以上比例称取, 然后加入水 1000mL ; B、 分离方法 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用 72% 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 然后在无菌环境 下将子实体折断, 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 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 放在培 养基上 ; (4) 菌种培养方法 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 在 24℃下培养, 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 将形成黑 色子实体的菌种, 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 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 ;(5) 菌种保藏 将菌种用纸包裹, 在室内 27℃下保藏, 间隔 2 个月转接培养一次。6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34419A43申请公布日20120201CN102334419ACN102334419A21申请号201110216062222申请日20110730A01G1/04200601C05G3/0020060171申请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地址610066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路2号72发明人王波鲜灵甘炳成黄忠乾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18代理人袁英54发明名称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2)炭角菌培养方法;(3)菌种分离方法。

2、;(4)菌种培养方法;(5)菌种保藏。利用本发明的分离培养方法,菌种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大大提高了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产量,保障了菌种的产量和产值。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CN102334426A1/1页21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从中取出白蚁巢,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藏;(2)炭角菌培养方法将获得的白蚁巢取100300克,装入250ML300ML的三角瓶内,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袋。

3、口;在室内2530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3)菌种分离方法A、培养基A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培养基B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酵母粉5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B、分离方法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放在培养基A或培养基B上;(4)菌种培养方法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在2225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将。

4、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5)菌种保藏将菌种用纸包裹,在室内2030下保藏,间隔23个月转接培养一次。权利要求书CN102334419ACN102334426A1/4页3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菌种的分离培养方法,特别是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背景技术0002炭角菌属有黑柄炭角菌XYLARIANIGRIPESKLOTZSCHSACC、痂状炭角菌XYLARIAESCHAROIDEA(BERK)SACC等,黑柄炭角菌中文别名乌灵参、鸡茯苓、地炭棍,菌核生长在废弃的白蚁窝上。经济用途药用菌核,其性温。

5、,味微苦。民间药用,能除湿、镇惊、止心悸,催乳、补肾、安眠的作用。治产后失血,跌打损伤,可与肉炖食,作为补药。0003由于炭角菌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其菌种的自然繁殖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该药源植物的需求,为了解决供需矛盾,人们多采用人工栽培的方法扩大药源,但在人工栽培中,如果以常规方法育种,菌种产量产值均较低。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能大大提高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产量,杜绝了菌种的病毒危害,保障了菌种的产量和产值。0005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

6、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从中取出白蚁巢,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藏;(2)炭角菌培养方法将获得的白蚁巢取100300克,装入250ML300ML的三角瓶内,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袋口;在室内2530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3)菌种分离方法A、培养基A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培养基B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酵母粉5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B、分离方法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

7、体表面,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放在培养基A或培养基B上;(4)菌种培养方法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在2225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说明书CN102334419ACN102334426A2/4页4(5)菌种保藏将菌种用纸包裹,在室内2030下保藏,间隔23个月转接培养一次。0006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利用本发明的分离培养方法,菌种具有不受地区、季节与气候限制,便于工厂化生产等优势,大大提高了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产量,保障。

8、了菌种的产值。具体实施方式000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1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从中取出白蚁巢,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藏;(2)炭角菌培养方法将获得的白蚁巢取100克,装入250ML的三角瓶内,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袋口;在室内25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3)菌种分离方法A、培养基配制培养基A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B、分离方法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

9、,用70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放在培养基上;(4)菌种培养方法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在22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5)菌种保藏将菌种用纸包裹,在室内20下保藏,间隔2个月转接培养一次。0008实施例2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从中取出白蚁巢,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藏;(2)炭角菌培养方法将获得的白蚁巢取300克,装入300ML的三角瓶内,。

10、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袋口;在室内30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3)菌种分离方法A、培养基配制培养基B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酵母粉5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B、分离方法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放在培养基上;说明书CN102334419ACN102334426A3/4页5(4)菌种培养方法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在25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

11、,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5)菌种保藏将菌种用纸包裹,在室内30下保藏,间隔3个月转接培养一次。0009实施例3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从中取出白蚁巢,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藏;(2)炭角菌培养方法将获得的白蚁巢取200克,装入300ML的三角瓶内,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袋口;在室内28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3)菌种分离方法A、培养基配制培养基A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

12、加入水1000ML;B、分离方法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放在培养基上;(4)菌种培养方法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在23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5)菌种保藏将菌种用纸包裹,在室内28下保藏,间隔25个月转接培养一次。0010实施例4一种白蚁巢上炭角菌属种的分离培养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1)白蚁巢的获取方法从生长蚁巢伞地方挖开土壤,从中取出白蚁巢,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保藏;(2)炭角菌培。

13、养方法将获得的白蚁巢取250克,装入300ML的三角瓶内,瓶口用塑料薄膜密封;或者将白蚁巢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袋口;在室内27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棒状子实体为止;(3)菌种分离方法A、培养基配制培养基B配制培养基按以下组分及重量比配制酵母粉5G、葡萄糖20G、琼脂20G,按以上比例称取,然后加入水1000ML;B、分离方法将培养出的炭角菌子实体取出,用72的酒精棉球擦洗子实体表面,然后在无菌环境下将子实体折断,手术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杀菌并冷却后,切取子实体内部组织,放在培养基上;(4)菌种培养方法将放入子实体组织块的培养基,在24下培养,培养至形成黑色子实体为止,将形成黑色子实体的菌种,确定为炭角菌属菌种,选择无细菌和霉菌感染的菌种使用;说明书CN102334419ACN102334426A4/4页6(5)菌种保藏将菌种用纸包裹,在室内27下保藏,间隔2个月转接培养一次。说明书CN10233441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