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810066700.5
2008.04.28
CN101571147A
2009.11.04
授权
有权
专利权的转移IPC(主分类):F04D 29/68登记生效日:2017042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全亿大科技(佛山)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变更后权利人: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城西工业区华宝北路35号变更事项:共同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F04D29/68; F04D29/40; F04D29/00
F04D29/68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李应良; 朱培素; 林岳峰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镇油松第十工业区东环二路2号
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扇框及收容于扇框内的定子和转子,所述扇框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扇框内于转子运行时产生由入风口排向出风口的轴向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的出风口侧设有若干静叶组,所述若干静叶组沿周向间隔排布,每一静叶组包括一第一静叶及一第二静叶,所述第一静叶在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二静叶的上方,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在周向上形成一间隙。
1. 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扇框及收容于扇框内的定子和转子,所述扇框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扇框内于转子运行时产生由入风口排向出风口的轴向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的出风口侧设有若干静叶组,所述若干静叶组沿周向间隔排布,每一静叶组包括一第一静叶及一第二静叶,所述第一静叶在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二静叶的上方,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在周向上形成一间隙。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静叶具有一吸力面与一压力面,第二静叶位于第一静叶的后方并与第一静叶的吸力面相对。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第二扇框、收容于第二扇框内的第二定子及第二转子,所述第二扇框串接于第一扇框的出风口侧,所述第一静叶设于第一扇框内靠出风口侧,所述第二静叶设于第二扇框内靠第一扇框的出风口侧。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叶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上缘和一第一下缘,第二静叶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二上缘和一第二下缘,所述第二上缘在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一下缘的上方,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在轴向上部分重叠。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叶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上缘和一第一下缘,第二静叶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二上缘和一第二下缘,所述第二上缘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一下缘相平齐,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在轴向上无重叠部分。6.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风扇,其特征在于: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是由一完整静叶沿中部裁切成上下两部分而分别形成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
散热风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用于给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风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央处理器等发热电子元件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其运行时产生的热量亦相应增加,为了将这些热量散发出去以保障电子元件的正常运行,业界采用风扇对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传统的风扇一般包括一扇框以及收容于扇框内的一定子及一转子。扇框包括一圆盘状基座、一收容转子的外框以及连接该基座与外框的数根棒状肋条。基座中央凸设一中空中柱,轴承收容于其中,定子套设于中柱上。转子包括一轮毂、环设于轮毂外周的数片扇叶、贴设于轮毂内壁的一永久磁铁及一转轴,该转轴自轮毂中央垂直向下延伸形成一自由端。组合时,转轴穿设于轴承内,定子收容于轮毂内。通电时,定子产生的磁场与转子上的永久磁铁作用,使转子持续运转,产生风力将热量散发出去。为改善散热效果,业界采用了用静叶替代棒状肋条的做法以引导气流及增大静压,但此种结构在实际应用时,会伴随着极大的动压损失,尤其在靠近基座的地方,在静叶吸力面产生边界层剥离的现象,因而消耗掉大量的能量,造成散热效率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气流边界层剥离的现象,减少动压损失的散热风扇。 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扇框及收容于扇框内的定子和转子,所述扇框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扇框内于转子运行时产生由入风口排向出风口的轴向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的出风口侧设有若干静叶组,所述若干静叶组沿周向间隔排布,每一静叶组包括一第一静叶及一第二静叶,所述第一静叶在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二静叶的上方,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在周向上形成一间隙。 上述散热风扇中,气流由入风口流经静叶组时,由于每一静叶组中的第一静叶和第二静叶之间存在一间隙,使气流边界层在流经第二静叶时重新形成,避免流体在第一静叶的吸力面过厚而导致的边界层剥离现象,从而有效减少气流动压损失,提高风扇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散热风扇的扇框与增压部组合的立体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二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三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四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四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五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第六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该散热风扇包括一扇框10、一定子20、一转子30、一对轴承40及一增压部50。 扇框10呈方形,其中央形成一通孔以容置定子20和转子30,扇框10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17及一出风口18,风扇工作时,扇框10内形成由入风口17排至出风口18的气流。在出风口18一侧形成一环形基座12,若干第一静叶16环设于基座12外围并与扇框10的框体内壁102相连,每一第一静叶16具有一迎风的吸力面162及一背风的压力面164,每一第一静叶16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上缘16a和一第一下缘16b。基座12朝入风口17侧凸设一中柱14,中柱14中央形成一中心孔140,中心孔140两端分别形成一内径大于中心孔的开口142以容置轴承40。 定子20包括一定子铁心24、缠绕于定子铁心24上的线圈28、与线圈28电性相连以对线圈28供电的电路板22以及设于定子铁心24上的两个绝缘片26。该定子铁心24由若干矽钢片叠设而成,其中央形成一圆环部,所述圆环部的内径与中柱14的外径相当以供中柱14穿设,根据需要,自圆环部向外延伸若干极爪,线圈28缠绕于极爪上,两片绝缘片26分别装设于定子铁心24的上下两端,将定子铁心24和线圈28分离,从而达到将两者绝缘的作用。 转子30包括一环形轮毂34、一自轮毂34中央垂直向下延伸的转轴32、一贴设于轮毂34内壁的永久磁铁36以及环设于轮毂34外围的若干扇叶38。轮毂34中央形成一轴座340,转轴32自轴座340垂直向下延伸形成一自由端,转轴32靠自由端一侧形成一凹槽320,所述永久磁铁36沿圆周方向交替形成N、S极。 增压部50也呈方形,其外形与扇框10形状相似,其包括一方形外框52。中央形成一穿孔,穿孔不小于扇框10的通孔,以便气流顺畅地流过,一圆形底座56形成于外框52中央,若干第二静叶54环设于底座56外围并与外框52的内壁522相连,其数目与第一静叶16相等,每一第二静叶54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二上缘54a和一第二下缘54b。 组装时,定子20套设于中柱14上,轴承40收容于中柱14两端的开口142内,转轴32收容于轴承40内,轮毂34套设于定子20外。一盘形弹簧套设于转轴32外围并夹设于轴座340与中柱14上端的轴承40之间,所述弹簧底端直径较小,抵靠于轴承40的内环上,其顶端直径较大,抵靠于轴座340末端上。一扣环套设于转轴32自由端的凹槽320上,用以限制转子30的轴向运动。增压部50串接于扇框10的出风口18侧,其轴心与扇框10的轴心相重合,从而使扇框10的通孔与增压部50的穿孔重合。扇框10内的第一静叶16与增压部50上的的第二静叶54构成若干静叶组70,该若干静叶组70均匀分布在基座12的四周,每一静叶组70包括一第一静叶16和一第二静叶54,第一静叶16与第二静叶54的导流方向一致,第一静叶16与第二静叶54在周向上相分离而形成一间隙71,第二静叶54位于第一静叶16的后方并与第一静叶16的吸力面162相对,在轴向高度方向上,第一静叶16位于第二静叶54的上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上缘54a位于第一下缘16b的上方,第一静叶16与第二静叶54在轴向上部分重叠。 该风扇工作时,线圈28产生感应磁场,该感应磁场与转子30上的永久磁铁36作用驱动转子30持续旋转,转子30运转时其扇叶38将入风口17一侧的气流压向出风口18。由于在每一静叶组70中,第一静叶16和第二静叶54之间存在一间隙71,且第二静叶54靠近第一静叶16的吸力面162,在气流流经第一静叶16时,其边界层遇第二静叶54而重新形成,避免由于气流边界层在第一静叶16的吸力面162过厚导致的边界层剥离现象,减小气流动压损失,从而提高风扇的散热效率。其中,由于设置第二静叶54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第一静叶16的吸力面162的气流边界层过厚,因而,第二静叶54与第一静叶16的吸力面162的间隙71不宜过大,这样能有效地减少气流边界层在第一静叶16的吸力面162的厚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一间隙的多段式静叶组结构以改善散热效果,因而,各静叶的形状、大小、或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的相对位置可适当变化,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静叶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每一静叶组470包括一第一静叶416及一第二静叶454,每一第一静叶416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上缘416a及一第一下缘416b,每一第二静叶454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二上缘454a及一第二下缘454b。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每一静叶组470中,第二上缘454a与第一下缘416b相齐平,第一静叶416与第二静叶454在轴向上无重叠部分。该风扇工作时,由于间隙471的存在,气流边界层在气流流过第一静叶416后遇第二静叶454而重新形成,同样能减小边界层厚度,防止边界层剥离现象,减少气流动压损失,增强散热效果。 图5为本发明散热风扇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该散热风扇中也与上述两实施例一样地具有若干静叶组570,每一静叶组570包括一第一静叶516与一第二静叶554且第一静叶516与第二静叶554间形成一间隙571,与上述两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各静叶组570中的第一静叶516和第二静叶554是由一完整的静叶沿中部裁切而成上下两部分。此上下两部分分别形成了一第一静叶516和一第二静叶554,组成一静叶组570。 图6和图7所示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散热风扇包括一第一扇框610、收容于第一扇框610内的一第一定子620和第一转子630、及一第二扇框650、收容于第二扇框650内的一第二定子660以及一第二转子680。第二扇框650外形与第一扇框610相似。 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地,第一扇框610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617及一出风口618,风扇工作时,第一扇框610内形成由入风口617排向出风口618的气流。一第一基座612形成于第一扇框610的出风口618侧,若干第一静叶616环设于第一基座612外围并与第一扇框610的框体内壁602相连,每一第一静叶616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上缘616a及一第一下缘616b,第一定子620和第一转子630收容于第一扇框610内。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扇框610的出风口618侧串接一第二扇框650,第二定子660和第二转子680收容于第二扇框650内,一第二基座656形成于第二扇框650中央靠近第一扇框610的出风口618侧,若干第二静叶654环设于第二基座656外围并与第二扇框650的框体内壁652相连,第二静叶654的数目与第一静叶616相等,每一第二静叶654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二上缘654a和一第二下缘654b。第一扇框610与第二扇框650串接后,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地,所有第一静叶616与第二静叶654组成若干静叶组670,每一静叶组670包括一第一静叶616和一第二静叶654,第一静叶616与第二静叶654的导流方向一致,第一静叶616与第二静叶654之间形成一间隙671,沿周向方向上,每一静叶组670中的第二静叶654位于第一静叶616的后方,在轴向高度方向上,第二上缘654a位于第一下缘616b的上方,第一静叶616与第二静叶654在轴向上部分重叠。 图8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一样,包括一第一扇框810及一第二扇框850,第一扇框810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817及一出风口818,第二扇框850串接于第一扇框810的出风口818侧,若干第一静叶816设于第一扇框810的出风口818侧,每一第一静叶816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上缘816a及一第一下缘816b,若干第二静叶854设于第二扇框850内靠第一扇框810的出风口818侧,每一第二静叶854沿气流方向上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二上缘854a及一第二下缘854b。所有第一静叶816与第二静叶854组成若干静叶组870,每一静叶组870包括一第一静叶816及一第二静叶854且第一静叶816与第二静叶854之间形成一间隙871。沿周向方向上,各静叶组870中的第二静叶854位于第一静叶816的后方。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轴向方向上,第二静叶854的第二上缘854a与第一静叶816的第一下缘816b相齐平,第一静叶816与第二静叶854在轴向上无重叠部分。 图9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该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一样地包括一第一扇框910及一第二扇框950。第一扇框910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917及一出风口918,若干第一静叶916环设于第一扇框910的出风口918侧,第二扇框950串接于第一扇框910的出风口918侧,若干第二静叶954设于第二扇框950内靠第一扇框910的出风口918一侧。所有第一静叶916与第二静叶954组成若干静叶组970,每一静叶组970包括相互间隔形成一间隙971的一第一静叶916与一第二静叶954,沿周向方向上,各静叶组970中的第二静叶954位于第一静叶916的后方。本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各静叶组970中的第一静叶916与第二静叶954是由一完整的静叶沿中部裁切而成上下两部分,此上下两部分分别形了一第一静叶916和一第二静叶954,组成一静叶组970。
《散热风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热风扇.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散热风扇,包括一扇框及收容于扇框内的定子和转子,所述扇框的轴向两端分别形成一入风口及一出风口,扇框内于转子运行时产生由入风口排向出风口的轴向气流,其特征在于:所述扇框的出风口侧设有若干静叶组,所述若干静叶组沿周向间隔排布,每一静叶组包括一第一静叶及一第二静叶,所述第一静叶在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二静叶的上方,所述第一静叶与第二静叶在周向上形成一间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