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冷机台车支承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冷机, 特别涉及一种环冷机台车支承梁。背景技术 请参见图 1 和图 2, 图 1 为现有环冷机的整体结构卸料示意图 ; 图 2 为现有技术环 冷机台车略去台车篦板的内侧向外侧的视角所形成的轴侧图。环冷机整体呈圆环体形状, 在环冷机的整圈范围内大致分为高温区、 中温区、 低温区和非冷却区 ( 高温区、 中温区和低 温区统称为冷却区 )。每个台车 11 和内侧拦板 13a、 外侧栏板 13b 以及两个相邻的台车支 承梁 14 的侧板构成环冷机的一个冷却工作单元。工作过程中, 台车 11 实时围绕环冷机的 中心匀速转动, 烧结完成后的矿料经非冷却区装料工位的给料溜槽 15 布置于台车篦板 111 和台车支承梁 14 的侧板上。 也就是说, 待冷却的矿料依次布置于由内侧栏板 13a、 外侧栏板 13b、 两个相邻的台车支承梁 14 的侧板和台车篦板 111 构成的容纳空间内。与此同时, 随着 台车 11 和支承梁 14 同步的转动, 依次进入三个冷却区 : 高温区、 中温区和低温区, 之后回转 至非冷却区卸料工位, 台车 11 完成卸料作业。最后, 台车车轮 112 沿曲轨上升, 台车 11 复 位至水平状态后再进入装料区装料, 依此循环。
参见图 3, 该图为现有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结构图。
现有环冷机台车支承梁 14 主要由下部的矩形梁 1 和上部三角梁 2 组成。
所述矩形梁 1 设置的上底板向两边延伸加宽形成所述三角梁底板 21, 且所述矩形 梁 1 设置的上底板向两边延伸加宽部分设置有通风孔 21a、 21b。 三角梁底板 21 两侧与篦板 111 相邻接。篦板 111 用于通风。所述篦板 111 为台车上层篦板。
三角梁 2 部分包括两个侧板 ( 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和三角梁底板 21。前侧 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分别设置有篦条装置, 篦条装置上设有若干篦条, 篦条之间具有间隙 通孔, 当环冷机进行冷却作业时, 冷却风经台车通风层可经过三角梁底板 21 的通风孔 21a、 21b 进入台车支承梁 14 的三角梁 2 内, 此时冷风就可以通过台车支承梁 14 的前侧板 141 和 后侧板 142 上的篦条间隙通孔进入到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上方区域, 冷却该区域的矿 料, 从而改善台车支承梁 14 上方矿料的冷却效果。同时伴有一定粒度的矿料从台车支承梁 侧板 141、 142 的篦条间隙通孔撒落到三角梁 2 内。撒落到三角梁 2 内的矿料大部分可以从 三角梁底板 21 上的通风孔 21a、 21b 落到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 但在三角梁底板 21 通风孔 21a、 21b 周边三角梁底板 21 上仍有积存矿料。
在卸料工位, 台车 11 在其自身及矿料自重的作用下, 台车车轮 112 沿卸料导轨下 降, 且台车 11 绕其与前置台车支承梁 14 之间铰接轴 16 做翻转运动, 台车篦板 111 和台车 下层平板 113 向下倾斜 ; 从而使得前述容纳空间中的矿料以及撒落在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 的矿料, 沿着台车支承梁 14 的侧板 141、 142 和台车篦板 111 以及台车下层平板 113 滑落至 卸料溜槽 17, 完成卸料作业, 进入复位作业过程。
由于支承梁 14 在台车 11 的卸料工位与支承梁 14 在台车 11 的冷却工位状态相同, 仅作沿环冷机中心的周向运动, 支承梁 14 的三角梁底板 21 一直处于水平状态。因此三角
梁底板 21 上通风孔 21a、 21b 周边平板 ( 三角梁底板 21) 上的积存矿料不会在卸料作业过 程中被卸出, 但这些积存矿料随着台车 11 的运动会不时的撒落。在复位作业过程中, 当台 车 11 复位到一定程度后 ( 即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物料安息角时 ), 撒落 到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的矿料就不会从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滑落。留在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位于台车静密封装置 6 的密封件 61 处的矿料就会在台车 11 复位时卡在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与密封件 61 之间, 从而损坏台车静密封装置 6, 或者压损台车下层平板 113 而使台车下 层平板 113 产生塑性变形, 从而导致台车 11 漏风并吹出粉状矿料, 影响台车 11 密封效果和 环冷机正常工作。
有鉴于此, 亟待针对现有台车支承梁 14 的结构关系进行优化设计, 以满足三角梁 2 内完全无积料的基本要求, 保护台车静密封装置 6 和台车下层平板 113, 提高整机作业效 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环冷机台车支承 梁, 以满足三角梁内完全无积料, 进而保护台车静密封, 提高环冷机的冷却效果和整机作业 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环冷机台车支承梁, 用于支撑环冷机台车, 所述支承梁包括矩 形梁和位于所述矩形梁上的三角梁 ; 以及位于所述三角梁内, 且设置在所述矩形梁上的内 三角梁 ;
所述三角梁包括前侧板和后侧板, 所述内三角梁包括内前侧板和内后侧板 ; 所述 三角梁和内三角梁之间设置有支撑板 ;
所述支撑板固定在前侧板、 后侧板与内前侧板、 内后侧板之间。
优选地, 所述支撑板至少为两个。
优选地, 所述前侧板和 / 或后侧板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板垂直的加强筋板。
优选地, 所述矩形梁和所述内三角梁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板。
优选地, 所述第一支板至少为两个。
优选地, 所述前、 后侧板均分别包括侧板框架, 和安装在所述侧板框架上的篦条装 置。
优选地, 所述侧板框架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板垂直的加强筋板, 所述篦条与所述加 强筋板固定。
优选地, 所述矩形梁设置上底板, 所述上底板同时作为内三角梁的底板。
优选地, 所述矩形梁上底板与所述内三角梁之间设置有第二支板。
优选地, 所述第二支板至少为两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针对环冷机台车支承梁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 具体而言, 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三角梁包括前侧板和后侧板, 支承梁不设置三角梁底板, 使三角梁内 不会发生矿料积存问题。 在台车复位过程中, 台车支承梁不会再向台车下层平板撒料, 就不 会因此而产生台车静密封装置与台车下层平板之间的夹料问题, 防止夹料压损台车静密封 装置和台车下层平板, 影响台车静密封。
附图说明 图 1 为现有环冷机的整体结构卸料示意图 ;
图 2 为现有技术环冷机台车略去台车篦板的内侧向外侧的视角所形成的轴侧图 ;
图 3 为现有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结构图 ;
图 4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主视图 ;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在冷却区的局部俯视图 ;
图 6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三角梁轴侧图 ;
图 7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内三角梁轴侧结构图 ;
图 8 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主视图。
图 4- 图 8 中 :
矩形梁 11、 内三角梁 12、 内前侧板 122、 内后侧板 123、 台车篦板 111、 前置台车支 承梁 14′、 后置台车支承梁 14″、 台车支承梁 14、 前侧板 141、 后侧板 142、 第一支板 121、 第 二支板 121’ 、 矩形梁底板 1111、 上底板 21’ 、 前侧板框架 1411、 后侧板框架 1421、 篦条装置 141’ 、 142’ 、 支撑板 26、 加强筋板 25、 过渡连接板 27、 台车静密封装置 6、 密封件 6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环冷机台车支承梁, 以满足三角梁内完全无 积料, 进而保护台车静密封, 提高环冷机的冷却效果和整机作业效率。
不失一般性,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文中所涉及的方位词内、 外是以环冷机中心作为基准定义的, 所涉及的方位词 前、 后是以环冷机的转动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应当理解, 所述内、 外、 前、 后等方位词的使用 并不限定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中, 构成所述环冷机的基本功能部件及其相互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与 现有技术相同, 可一并参见图 1 和图 2。具体而言, 参见图 2, 每个台车 ( 图 2 中未示出 ) 与 内侧栏板 13a、 外侧栏板 13b 及两个相邻的台车支承梁——前置台车支承梁 14′的后侧板 142、 后置台车支承梁 14″的前侧板 141 构成若干个环冷机冷却工作单元, 分别沿环冷机的 周向依次设置 ; 工作过程中, 沿着固设于支架上的导轨, 台车 ( 图 2 中未示出 ) 与支承梁 14 围绕环冷机的中心回转运动, 完成布料、 冷却及卸料等作业。其中, 冷却矿料的作业通过送 风系统具体实现。
另外, 对于需要设置余热回收功能的环冷机, 还需要设置烟气罩及烟气罩密封等 功能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主要功能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 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基于现有技术完全可以实现, 故本文不再赘述。
为详细阐述本发明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三角梁的底边实现不积存矿料的优 化结构,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 4 至图 7, 其中, 图 4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主视图 ;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在冷却区的局部俯视图 ; 图 6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 冷机台车支承梁三角梁轴侧图 ; 图 7 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内三角梁 轴侧结构图。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 用于支撑环冷机台车。参见图 4, 所述 支承梁包括矩形梁 11 和位于所述矩形梁 11 上的三角梁 ; 以及位于所述三角梁内, 且设置在 所述矩形梁 11 上的内三角梁 12。
所述三角梁包括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所述内三角梁 12 包括内前侧板 122 和 内后侧板 123。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为盲板。
所述三角梁与内三角梁 12 之间设置有支撑板 26。
本发明所述台车支承梁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具体而言, 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三 角梁包括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三角梁不设置底板, 避免三角梁内出现矿料积存现象。
由于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支承梁未设置三角梁底板, 根据三角梁的结构需要, 以及 支撑强度的需要, 所述支撑板 26 至少为两个。参见图 6, 该图所示环冷机台车支承梁具有 7 个支撑板 26。
为了进一步保证前侧板 141 对矿料的支撑强度, 前侧板 141 可以设置有与所述支 撑板 26 垂直的加强筋板 25。
同样, 为了进一步保证后侧板 142 对物料的支撑强度, 后侧板 142 也可以设置有与 所述支撑板 26 垂直的加强筋板 25。
当然, 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均可以同时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板 26 垂直的加强筋板 25。 为了增强加强筋板 25 的强度, 加强筋板 25 具体可以为角钢, 加强筋板 25 与支撑 板 26 相抵固定, 具体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
前、 后侧板 141、 142 具体可以包括前、 后侧板框架 1411、 1421, 和安装在前、 后侧板 框架 1411、 1422 上的篦条装置 141’ 、 142’ 。
为了保证篦条装置的支撑强度, 在前、 后侧板框架 1411、 1421 内侧固定有两个过 渡连接板 27。两个过渡连接板 27 分别安装在前、 后侧板框架 1411、 1421 内侧的上下两端, 两个过渡连接板 27 具有与前、 后侧板框架 1411、 1421 相搭接的第一部分和未与前、 后侧板 框架 1411、 1421 搭接的第二部分。篦条装置 141’ 、 142’ 的篦条固定安装在两个过渡连接板 27 未与前、 后侧板框架 1411、 1421 搭接的第二部分上, 从而保证篦条装置的支撑强度。
过渡连接板 27 具体可以为矩形钢板, 既可以保证篦条的安装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支撑强度, 过渡连接板 27 具体还可以为角钢。
由于三角梁侧板的篦条装置 141’ 、 142’ 在冷却风通过的同时, 伴有一定粒度的矿 料会从三角梁侧板 141、 142 的篦条装置 141’ 、 142’ 的篦条之间间隙形成的通孔撒落到三角 梁内。当采用角钢作为加强筋板 25 时, 为了避免该角钢的积料现象的发生, 位于三角梁内 的角钢基体部分与水平面的夹角应大于或者等于物料 ( 台车冷却矿料 ) 的安息角。
参见图 6, 为了保证三角梁侧板篦条装置的支撑强度, 加强筋板 25 可以贯穿整个 三角梁侧板 141、 142, 支撑板 26 可以设置卡槽结构 ( 图中未示出 ), 所述卡槽结构与加强筋 板 25 结构配合, 装配完成后, 所述加强筋板 25 与所述支撑板 26 还可以采用焊接方式进一 步固定。
参见图 6,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支承梁, 具体可以在前侧板框架 1411、 后侧板框架 1421 之间设置支撑板 26, 可确保三角梁的结构稳定性。
所述支撑板 26 与前侧板框架 1411 和后侧板框架 1421 以及过渡连接板 27 均相抵
固定。上述固定方式具体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
为了提高支撑强度, 所述支撑板 26 分别与所述两个侧板——前、 后侧板 141、 142 所在平面垂直。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台车支承梁, 不设置三角梁的底板, 而且在前侧板 141、 后侧板 142 与内前侧板 122、 内后侧板 123 之间设置有支撑板 26, 可以保证三角梁的支撑强度。
环冷机在冷却作业时, 冷却风经过三角梁的底边进入三角梁的前侧板 141 和后侧 板 142 与内三角梁的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之间的空间, 然后穿过三角梁侧板 141、 142 的所述篦条间隙通孔进入矿料层冷却热矿料。同时伴有一定粒度的矿料从三角梁前侧 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的所述篦条间隙通孔撒落到三角梁内。由于没有设置三角梁的底板, 撒落到三角梁内的矿料一部分则直接落到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 另一部分落到内三角梁的 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上表面后随之滑落至台车下层平板 113, 彻底解决了现有三 角梁底板 21 上通风孔周边平板上积存矿料的问题, 避免所述积存的矿料在台车复位到一 定程度时 ( 即台车下层平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物料安息角时 ) 撒落到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 矿料卡在静密封装置 200 与台车下层平板 113 之间, 导致发生损坏台车静密封装置 200, 或者损坏台车下层平板 113 的现象。从而避免了因台车支承梁的积料而影响台车静密封的 问题。 由于未设置三角梁的底板, 亦即未设置矩形梁的上底板, 导致内三角梁的强度受 到影响, 为了保证内三角梁 12 的强度, 所述矩形梁 11 和所述内三角梁 12 之间设置有第一 支板 121。
第一支板 121 与内三角梁 12 的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以及矩形梁 11 的竖 直侧板和底板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
优选方案, 参见图 7 所示第一支板 121 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具体可以为若干个, 可 以相互平行设置。
同样, 所有的第一支板 121 与内三角梁 12 的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以及矩 形梁 11 的竖直侧板和底板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
为了保证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三角梁的强度, 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矩形 梁 11 可以设置有上翼板 21’ 。
参见图 8, 该图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主视图。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相对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矩形梁 11 设置上底板 21’ 。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具体方案是三角梁的两个侧板 141、 142 与内三角梁 12 的内前侧板 122、 内后侧板 123 之间不设置底板, 只在矩形梁 11 的上部 设置上底板 21’ , 矩形梁 11 的上底板 21’ 只作为内三角梁 12 的底板。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述环冷机台车支承梁的三角梁包括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在两个侧板 141、 142 与内三角梁 12 的内前侧板 122、 内后侧板 123 之间不设置底板。 环冷机在冷却作业时, 冷却风经过三角梁的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与内三角梁的内前侧 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之间的底边进入, 然后穿过三角梁侧板 141、 142 上的所述篦条间隙 通孔进入矿料层冷却热矿料。同时伴有一定粒度的矿料从三角梁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的所述篦条间隙通孔撒落到三角梁内。由于在两个侧板 141、 142 与内三角梁 12 的内前侧
板 122、 内后侧板 123 之间不设置底板, 撒落到三角梁内的矿料一部分直接落到台车下层平 板 113 上, 另一部分则落到内三角梁的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上表面后随之滑落至 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 三角梁内完全没有积料。台车进入卸料区卸料时, 由于台车支承梁的 工位不变 ; 三角梁内没有积料问题 ; 当台车卸料完毕后, 三角梁的前侧板 141 和后侧板 142 的篦条间隙通孔不再有矿料落入三角梁内。所以在台车复位的整个过程中, 三角梁内再也 不会发生矿料撒落至台车下层平板 113 上的现象, 而导致台车静密封装置与台车下层平板 之间产生夹料的问题, 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台车静密封。
同样, 为了增加内三角梁 12 的强度, 内三角梁 12 内可以设置有第二支板 121’ 。
第二支板 121’ 与内三角梁 12 的内前侧板 122 和内后侧板 123 以及矩形梁 11 的 上底板 21’ 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
优选方案, 第二支板 121’ 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具体可以为若干个, 可以相互平行设 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 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 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