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进行排气的电动吸尘器。背景技术 在电动吸尘器中, 在将通过电动鼓风机吸入的空气排出到吸尘器外时, 主要从吸 尘器主体的后部进行排出气体的动作。但是, 在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向后方排出排气的场 合, 会卷起地面的灰尘。 因此, 提出了下述技术 : 在排气口的下侧向上设置另外的排气口, 使 下侧的向上的排气与上侧的排气干涉, 从而使排气整体向上 ( 参照专利文献 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第 3924852 号公报 ( 参照第 0038、 0040 段, 图 9)
但是, 在专利文献 1 记载的技术中, 由于设定为排气向上 ( 向正上方 ), 因此排气吹 到用户的脸部等, 存在用户感到不适之类的问题。另外, 若设置向上的排气口, 则需要将排 气口设置为向后方突出, 并且与此相应地需要将轮子配置在比排气口更靠后方的位置, 导 致吸尘器主体大型化。另外, 由于排气口设定为向上, 也存在异物 ( 液体, 尘埃等 ) 容易从 排气口的开口部进入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解决上述现有问题的技术方案, 其目的在于提供不需要使排气口朝向正 上方, 能够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的电动吸尘器。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备形成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第一排气口、 以及在上述吸 尘器主体的后部形成于上述第一排气口下侧的第二排气口, 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排气口 的流道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 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上壁面 的长度比形成上述第二排气口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下壁面的长度长。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 由于不使排气口朝向正上方, 因此排气不会吹到用户, 从而能够防止 吸尘器主体的大型化及异物进入排气口, 并且可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 附图说明
图 1 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 2 是表示吸尘器主体的立体图。
图 3 是表示卸下吸尘器主体的上主体罩和集尘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 4 是图 6 的 A-A 线剖视图。
图 5(a) 是表示排气从电动鼓风机向线轴的流动的概略图, 图 5(b) 是表示排气从 线轴向外部的流动的概略图。
图 6 是表示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 7 是表示构成第二排气口的排气部件的立体图。图 8 是图 7 的 B-B 线剖视图。
图 9 是表示排气在吸尘器主体的外部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 10 是表示来自第二排气口的排气的流动的模式图。
图 11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 12 是图 11 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纵剖视图。
图 13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 14 是图 13 所示的电动吸尘器的纵剖视图。
图中 :
1A、 1B、 1C- 电动吸尘器, 2- 吸尘器主体, 2A- 上主体壳体, 2B- 下主体壳体, 2p- 后 部嵌板, 20A、 20B、 20C- 电动鼓风机, 22a- 排出口, 30- 线轴, 31- 电源软线, 40A、 40B、 40C- 第 一排气口, 50A、 50B、 50C- 容纳口, 60A、 60B1、 60B2、 60C- 第二排气口, 61- 排气部件, 62- 框 体, 62a1- 上壁面, 62b1- 下壁面, 63a、 63b- 横肋, 64- 纵肋, 65、 66- 加强肋, 63a1、 63a2、 63b1、 63b2、 68a、 68b、 69a、 69b- 壁面, R- 流道, R1- 排气流道, T1、 T2、 T3- 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 参照图 1 ~图 10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 1 所示, 电动吸尘器 1A 构成为具备吸尘器主体 2、 软管 3、 设有把手操作开关 SW 等的操作管 4、 作为接头管 ( 管 ) 的延长管 5、 第一吸入件 6 及第二吸入件 7。在第一吸 入件 6 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吸入件 7 的前端部, 在第二吸入件 7 的底部连接有延长管 5 的前 端部, 在延长管 5 的底部连接有操作管 4 的前端部, 在操作管 4 的底部连接有软管 3, 软管 3 的底部与吸尘器主体 2 的前端部连接。另外, 第二吸入件 7 可以连接在延长管 5 和操作管 4 之间, 也可以不连接。另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 在言及各部的方向时, 以图 2 所示的方向为 基准。
如图 2 所示,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上表面设有开闭自如的盖体 2a, 通过打开盖体 2a, 使容纳有集尘箱 10 的集尘箱室 2b 露出。另外, 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A 是不使用纸 袋的类型, 是直接在集尘箱 10 内贮存尘埃的类型, 但也可应用于使用纸袋的类型。
集尘箱 10 构成为在前面形成有来自软管 3 的尘埃流入的流入口 ( 未图示 ), 在后 面安装有过滤器 13( 参照图 4)。另外, 集尘箱 10 设置为相对于集尘箱室 2b 装卸自如, 在清 扫结束后等定期地从集尘箱室 2b 取出。并且, 将收集在集尘箱 10 的内部的尘埃扔进垃圾 箱等。集尘箱室 2b 形成于吸尘器主体 2 的内部的前侧。
如图 3 所示, 吸尘器主体 2 通过组合构成上下方向 ( 垂直方向 ) 的大致上半部分 的外形的上主体壳体 2A 和构成大致下半部分的外形的下主体壳体 2B 来构成吸尘器主体 2 的外观。另外, 图 3 是卸下集尘箱 10 的状态。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内部的右后侧配置有电动鼓风机 20A, 在电动鼓风机 20A 的左侧 配置有线轴 30。在前侧的集尘箱 10( 参照图 2) 与后侧的电动鼓风机 20A 及线轴 30 之间配 置有将吸尘器主体 2 的内部分割为前后的中央分割壁 11。
中央分割壁 11 形成将从集尘箱 10 排出的空气导入电动鼓风机 20A 的管道。另 外, 在中央分割壁 11 上设有除尘装置 12, 该除尘装置 12 通过敲打设在集尘箱 10 上的过滤
器 13( 参照图 4), 除去附着在过滤器 13 上的集尘箱 10 内侧的尘埃。
除尘装置 12 由敲打过滤器 13 的打击除尘件 12a、 驱动打击除尘件 12a 的气缸 12b、 使打击除尘件 12a 向一个方向 ( 前方 ) 加力的螺旋弹簧 ( 未图示 ) 等构成。
在上述除尘装置 12 中, 伴随拉出线轴 30 的电源软线 31( 拉出软线 )、 或卷绕电源 软线 31( 卷绕软线 ), 设在线轴 30 的绕线筒部 32 上的大径的齿轮 G 的旋转力通过小径的中 间齿轮 g1、 小径的传动齿轮 g2 传达到气缸 12b。
另外, 除尘装置 12 不局限于在拉出软线时及卷绕软线时的两种情况进行动作, 也 可以在气缸 12b 上设置只传送一个方向的旋转的离合器机构 ( 未图示 ), 在卷绕软线时, 气 缸 12b 不旋转。另外, 也可以在拉出软线时气缸 12b 不旋转。
另外, 除尘装置 12 不局限于利用线轴 30 动作时的力进行动作, 可以在使用电动机 ( 马达 ) 拉出软线时或卷绕软线时, 利用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控制驱动电动机, 从而使除尘装 置 12 进行动作。
另外, 中央分割壁 11 在打击除尘件 12a 的下游侧构成为包括中央部同心圆状地配 置的环状的骨架组 11a 和在该骨架组 11a 的外侧放射状地延伸的骨架组 11b。
由此, 通过集尘箱 10 的过滤器 13( 参照图 4) 的排气 ( 空气 ) 经过除尘装置 12 的 打击除尘件 12a 的框状的间隙、 中央分割壁 11 的骨架组 11a、 11b 的间隙向电动鼓风机 20A 排出。
如图 4 所示, 电动鼓风机 20A 构成为具备覆盖电动机部 ( 未图示 ) 的周围及风扇 部 ( 未图示 ) 的圆周的电动机壳体 21、 覆盖该电动机壳体 21 的周围的外壳体 22、 防振盖 23 及防振橡胶 24。
就电动机壳体 21 而言, 风扇部以朝向前方的方式横向配置, 在前面形成有吸引来 自集尘箱 10 的排气的吸气口 21a, 在后部形成有将从吸气口吸入的空气排出到电动机壳体 21 的外部的排气孔 21b。
外壳体 22 容纳电动机壳体 21, 并且在下部形成有将来自排气孔 21b 的排气排出到 外壳体 22 的外部的排出口 22a。另外, 外壳体 22 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并使用螺钉等固定在 吸尘器主体 2 的下主体壳体 2B 上。另外, 在外壳体 22 的上部搭载控制基板 70。
防振盖 23 配置在电动机部 ( 未图示 ) 的后部, 构成为安装在与外壳体 22 之间并 弹性支撑电动机壳体 21。
防振橡胶 24 以覆盖风扇部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环状, 并嵌合在电动机壳体 21 的前面。另外, 防振橡胶 24 构成为前面部分与形成在中央分割壁 11 上的圆环状肋 11c 紧密结合、 外周面部分与外壳体 22 紧密结合并弹性支撑电动机壳体 21。
由此, 从电动鼓风机 20A 的吸气口 21a 吸入的排气通过电动机壳体 21 内的风扇部 及电动机部从排气孔 21b 排出, 并从外壳体 22 的排出口 22a 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底部 ( 下主 体壳体 2B 的底面 2t) 排出。另外, 在电动机壳体 21 的排气孔 21b 和外壳体 22 的排出口 22a 之间, 以包围电动机部侧的电动机壳体 21 的方式周状地配置有过滤器 25。
如图 5 所示, 线轴 30 的卷绕有电源软线 31 的卷轴部 32 由下主体壳体 2B 支撑。 另外, 虽然未详细地图示, 但线轴 30 的空间利用卷轴部 32 的壁与电动鼓风机 20A 的空间隔 开。
由此, 如图 5(a) 所示, 从电动鼓风机 20A 的排出口 22a( 参照图 4) 排出的排气通过线轴 30 的中央部, 并且如图 5(b) 所示, 向卷绕的电源软线 31 放射状地扩散, 通过形成于 电源软线 31 的容纳口 50A 的间隙从吸尘器主体 2 向水平方向后方排出。
如图 6 所示,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设有第一排气口 40A、 电源软线 31 的容纳口 50A、 第二排气口 60A。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由于第一排气口 40A、 容纳口 50A、 第二排气 口 60A 全部设在上主体壳体 2A 上, 因此只在例如上主体壳体 2A 上进行第二排气口 60A 的 加工, 因此在成本上便宜。
第一排气口 40A 构成为, 形成在吸尘器主体 2 的上部, 在上下方向形成有多个细长 的切口状长孔 41, 各长孔 41 在左右方向以等间隔配置。另外, 第一排气口 40A 形成在斜上 方向的面上 ( 参照图 4)。但是, 第一排气口 40A 也可以形成在水平方向的面上。
在各长孔 41 内, 在上下方向隔有间隔地形成多个加强肋 42。各加强肋 42 的上表 面 42a 及下表面 42b 都沿水平方向形成 ( 参照图 4)。因此, 形成有第一排气口 40A 的面朝 向斜上方, 但从第一排气口 40A 排出的排气沿加强肋 42 的水平面从吸尘器主体 2 向水平方 向排出。但是, 也可以将各加强肋 42 的上表面 42a 及下表面 42b 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 向斜上方, 使从第一排气口 40A 排出的排气从吸尘器主体 2 向斜上方排出。
容纳口 50A 构成为, 在横向 ( 水平方向向后 ) 开口为大致四边形状, 成为卷绕软线 时或拉出软线时的通道, 电源软线 31 的插头 PG 以横向的状态容纳其中。另外, 容纳口 50A 位于吸尘器主体 2 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和第一排气口 40A 的左端之间。另外, 长孔 41 形成为 容纳口 50A 所处的区域形成得短, 容纳口 50A 进入长孔 41 侧。 另外, 由于在运转时电源软线 31( 参照图 5) 变热, 因此为了冷却, 构成为空气 ( 排 气 ) 相对于电源软线 31 流动, 冷却了电源软线 31 后, 来自容纳口 50A 的间隙的空气从吸尘 器主体 2 排出到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 容纳口 50A 包含于第一排气口 40A。
第二排气口 60A 隔着容纳口 50A 形成在第一排气口 40A 的下侧。另外, 第二排气 口 60A 形成为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横长形状, 并延伸到配置在比左右方向中央靠左的容 纳口 50A 的下侧。
另外,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 在第一排气口 40A 和第二排气口 60A 之间, 收放电 动吸尘器 1A 时使吸尘器主体 2 立起而收放时与地面抵接并支撑的支撑部 T1 向后方突出地 形成 ( 参照图 4)。
如图 7 所示, 第二排气口 60A 通过由合成树脂等一体形成的排气部件 61 嵌合在形 成于吸尘器主体 2( 参照图 6) 后部的规定的切口 ( 未图示 ) 中而安装。这样, 由于在形成 有第一排气口 40A 的上主体壳体 2A 上只形成用于安装第二排气口 60A 的切口即可, 因此能 够更容易且便宜地进行设计变更。
排气部件 61 具有大致四边横长形状的框体 62。 框体 62 包括构成上下方向的上侧 框的上框部 62a、 构成下侧框的下框部 62b、 构成左侧框的左框部 62c 及构成右侧框的右框 部 62d。由此, 利用上框部 62a 的内侧的壁面、 下框部 62b 的内侧的壁面、 左框部 62c 的内侧 的壁面和右框部 62d 的内侧的壁面构成第二排气口的流道 R。 排气部件 61 的开口截面形状 除了大致四边横长形状之外, 也可以是大致日本古时的金币形状、 大致椭圆形状、 大致圆形 状。
另外, 排气部件 61 在框体 62 的内侧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横切第二排气口 60A( 参 照图 4) 的两条横肋 63a、 63b。横肋 63a、 63b 分别形成为左右两端延伸到框体 62 的左框部
62c、 右框部 62d, 互相在上下方向隔有间隔且平行地配置。通过配置两条横肋 63a、 63b, 将 流道在上下方向分割为三部分。但是, 也可以不设置两条横肋 63a、 63b。
另外, 排气部件 61 在框体 62 的内侧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第二排气口 60A( 参照 图 4) 的两条纵肋 64、 64。各纵肋 64 在俯视中形成为大致三角形。通过配置两条纵肋 64、 64, 将流道在左右方向分割为三个。但是, 也可以不设置两条纵肋 64、 64。
另外, 排气部件 61 在纵肋 64 和纵肋 64 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第二排气口 60A 的两条加强肋 65、 65。 另外, 在纵肋 64 和左框部 62c 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的加强 肋 66, 在纵肋 64 和右框部 62d 之间也同样形成有在上下方向横切的加强肋 66。但是, 也可 以不设置两根加强肋 65、 65。并且, 利用框体 62、 两条横肋 63a、 63b、 两条纵肋 64、 64、 两条 加强肋 65、 65, 第二排气口 60A 的各孔的开口截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状, 但第二排气口 60A 的各孔的开口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大致日本古时的金币形状、 大致椭圆形状、 大致圆形状。
如图 8 所示, 排气部件 61 在将上框部 62a 的内壁面即上壁面 62a1 的长度设为 L1、 将下框部 62b 的内壁即下壁面 62b1 的长度设为 L2 时, 形成为长度 L1 比长度 L2 长。另外, 所谓上壁面 62a1 的长度 L1, 表示从与排气 ( 空气 ) 接触的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 边缘部的长度。另外, 下壁面 62b1 的长度 L2 也与上壁面 62a1 同样地, 表示从与排气 ( 空 气 ) 接触的面的排气的入口边缘部到出口边缘部的长度。 另外, 排气部件 61 的横肋 63a 在将向上的壁面 63a1 的长度设为 L3、 将向下的壁 面 63a2 的长度设为 L4 时, 形成为长度 L3 与长度 L4 为相同的长度。另外, 壁面 63a1 的长 度 L3 及壁面 63a2 的长度 L4 形成为比上壁面 62a1 的长度 L1 短。另外, 长度 L3 与长度 L4 不局限于相同的长度, 也可以为 L3 > L4( 但 L1 > L3)。
另外, 排气部件 61 的横肋 63b 在将向上的壁面 63b1 的长度设为 L5、 将向下的壁 面 63b2 的长度设为 L6 时, 形成为长度 L5 和长度 L6 为相同的长度。另外, 壁面 63b1 的长 度 L5 及壁面 63b2 的长度 L6 形成为比壁面 63a2 的长度 L4 短, 并且, 形成为比下壁面 62b1 的长度 L2 长。另外, 与上述同样地, L5 和 L6 不局限于相同的长度, 也可以为 L5 > L6( 但 L6 > L2, L4 > L5)。
另外, 排气部件 61、 上壁面 62a1、 下壁面 62b1 及壁面 63a1、 63a2、 63b1、 63b2 以相 对于水平方向为后侧比前侧高的方式朝上, 并且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成角度 α( 例如 15 度 )( 参照图 8)。
另外, 排气部件 61 在框体 62 的后端部向外侧形成有凸缘部 62e。即, 相对于上框 部 62a 向垂直方向的上方延伸, 相对于下框部 62b 向垂直方向的下方延伸, 相对于左框部 62c 向左侧延伸, 相对于右框部 62d 向右侧延伸。而且, 图 8 只表示上下方向。
凸缘部 62e 形成为其前面 62e1 与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嵌板 2p( 参照图 9) 成为同 一面。因此, 由上壁面 62a1、 下壁面 62b1 及壁面 63a1、 63a2、 63b1、 63b2 构成的流道 R 形成 为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内侧突出 ( 参照图 4)。
即, 排气部件 61 的上壁面 62a1 构成为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内侧突出。由此, 从吸尘 器主体 2 的后部嵌板 2p 的表面只向外侧突出有相当于凸缘部 62e 的厚度的尺寸。换言之, 构成为形成有上壁面 62a1 的上框部 62a 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内部的形成量 ( 突出量 ) 比形 成有下壁面 62b1 的下框部 62b 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内部的形成量 ( 突出量 ) 大。
另外, 在本实施方式中, 构成第二排气口 60A 的排气部件 61 由不同部件 ( 不同零
件 ) 构成, 但不局限于此, 也可以在吸尘器主体 2 的上主体壳体 2A 上直接 ( 一体地 ) 形成 作为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 R。
如图 9 所示, 从电动鼓风机 20A 的排出口 22a 排出的排气如空白箭头 (a) 所示, 在 形成于电动鼓风机 20A 和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嵌板 2p 之间的排气流道 R1 内上升。并且, 如空白箭头 (b) 及 (c) 所示, 从第一排气口 40A 向水平方向的后方排出。同时, 如空白箭头 (d) 所示, 从形成于电动鼓风机 20A 的排出口 22a 和第一排气口 40A 之间的第二排气口 60A 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排出。
另外, 从电动鼓风机 20A 的排出口 22a 排出的排气被引导到线轴 30 侧, 通过线轴 30 的中心部, 沿电源软线 31 向外周方向放射状地流出 ( 参照图 5(a))。此时, 通过排气在 电源软线 31 和电源软线 31 之间的间隙内流动, 冷却电源软线 31。向电源软线 31 的外侧排 出的排气从容纳口 50A 的间隙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后方沿水平方向排出 ( 参照图 5(b)), 同时 从第二排气口 60A 的靠左的部分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排出。
这样, 在图 9 中, 如空白箭头 (c) 所示, 从第一排气口 40A 及线轴 30 的容纳口 50A( 参照图 5(b)) 向水平方向后方排出的排气如图 9 中的空白箭头 (d) 所示, 与从第二排 气口 60A 斜向上排出的排气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后方干涉, 其结果, 如图 9 中的空白箭头 (e) 所示, 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的排气并向后方流动。 若进一步说明, 则如图 10 所示, 从第二排气口 60A 排出的排气如空白箭头所示, 在 通过形成于上壁面 62a1 与壁面 63a1 之间的流道、 形成于壁面 63a2 与壁面 63b1 之间的流 道、 形成于壁面 63b2 与下壁面 62b1 之间的流道时, 沿上壁面 62a1、 下壁面 62b1、 壁面 63a1、 63a2、 63b1、 63b2 的倾角 α 流动。但是, 通过上壁面 62a1、 下壁面 62b1、 壁面 63a1、 63a2、 63b1、 63b2 的排气成为比倾角 α 更大的倾角 β、 即比倾角 α 更向上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 60A 排出。
即, 由于上壁面 62a1 的长度 L1( 参照图 8, 以下相同 ) 形成得比壁面 63a1 的长度 L3 长, 因此沿上壁面 62a1 流动的排气的摩擦比沿壁面 63a1 流动的排气的摩擦大, 在离开 第二排气口 60A 时的排气的角度向上壁面 62a1 侧倾斜的状态下从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 R 排出。将这种效果称为附壁效果。
同样地, 由于壁面 63a2 的长度 L4 比壁面 63b1 的长度 L5 形成得长, 因此排气在进 一步向壁面 63a2 侧倾斜的状态下从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 R 排出。另外, 壁面 63b2 及下 壁面 62b1 也相同, 排气在进一步向壁面 63b2 侧倾斜的状态下从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 R 排出。
另外, 由于第一排气口 40A 位于比第二排气口 60A 靠吸尘器主体 2 内的电动鼓风 机 20A 的排气流道 R1 上的、 下游侧, 即第二排气口 60A 位于从电动鼓风机 20A 到第一排气 口 40A 的排气流道之间, 因此在从第二排气口 60A 到第一排气口 40A 之间产生压力损失, 排 气从上游侧的第二排气口 60A 的排出比从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出更强有力 ( 流速快 )。另 外, 由于使第二排气口 60A 相对于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嵌板 2p 向内侧突出地构成流道 R, 因 此电动鼓风机 20A 和后面嵌板 2p 之间的排气流道 R1 变窄, 排气容易从排气流道 R1 流入第 二排气口 60A, 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 60A 排出。另外, 向吸尘器主体 2 内突出的第二排气 口 60A 的开口面不是水平方向, 而是斜向上的方向, 即, 第二排气口 60A 的上壁面比下壁面 更向吸尘器主体 2 内突出。因此, 由于向吸尘器主体 2 内突出的第二排气口 60A 的开口面
与排气流道 R1 内的从下方向上流动的排气的方向稍微相对, 因此排气容易从排气流道 R1 流入第二排气口 60A, 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 60A 排出。因此, 来自第二排气口 60A 的排气 与来自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气干涉并占上风, 能够使从第一排气口 40A 水平地排出的排气 向上。
顺便说明一下, 关于排气的噪音, 通过将从电动鼓风机 20A 到第一排气口 40A 的流 道的长度设定得长, 能够降低排气音。但是, 若从第一排气口 40A 排出的排气多, 则会卷起 地面的尘埃。因此, 通过在比第一排气口 40A 流速快的上游侧设置第二排气口 60A, 使少量 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 60A 向上排出, 不会使排气音过大, 且可抑制卷起地面的尘埃。也可以 使第二排气口 60A 的开口面积比第一排气口 40A 的开口面积大, 从而加快来自第二排气口 60A 的排气的流速。
如以上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A 中, 由于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形 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上方, 且上壁面 62a1 的长度形成得比下壁面 63b1 的长度长, 因 此可通过更小的倾斜面 ( 更少的向上的面 ) 来实现使来自第二排气口 60A 的排气与来自第 一排气口 40A 的水平方向的排气干涉, 作为整体能够成为向上的排气 ( 参照图 9), 可抑制卷 起地面的尘埃。
并且,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第二排气口 60A 的孔不是朝正上方, 而是相对于水平方 向向上, 并且利用上述的附壁效果设定为更小的倾斜, 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液体或尘埃等 异物的进入。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由于将来自第二排气口 60A 的排气设定为朝向斜上 方, 因此能够防止排气吹到用户的衣服或脸等, 能够防止用户感到不适。另外, 在第一实施 方式中, 由于第二排气口 60A 几乎不从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嵌板 2p 的表面向后方突出 ( 在 本实施方式中, 只突出相当于凸缘部 62e 的厚度 ), 换言之, 第二排气口 60A 位于比连接支 撑部 T1 和轮子 W 的接点 Q1 的直线 ( 虚线 ) 靠前方 ( 在使吸尘器主体 2 立起的状态下的上 方 )( 参照图 4), 因此不必将吸尘器主体 2 的轮子 W 的位置向后方移动, 吸尘器主体 2 不会 大型化。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上壁面 62a1( 接近第一排气口的壁面 ) 的长度 L1 形成 得比壁面 63a1( 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 ) 的长度 L3 长。另外, 壁面 63a2( 接近第一 排气口的壁面 ) 的长度 L4 形成得比壁面 63b1( 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 ) 的长度 L5 长。另外, 壁面 63b2( 接近第一排气口的壁面 ) 的长度 L6 形成得比下壁面 62b1( 与上述 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 ) 的长度 L2 长。因此, 能够成为比上壁面 62a1、 下壁面 62b1、 壁面 63a1、 63a2、 63b1、 63b2 的倾角 α 更向上 ( 倾角 β) 的排气。这样, 以由更小的倾斜面 ( 更 少的向上的面 ) 构成的流道 R 使排气与来自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气干涉, 作为整体能够成 为斜向上的排气。由此, 能够防止卷起地面的尘埃。
另外, 换言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上壁面 62a1 向吸尘器主体 2( 后部嵌板 2p) 的 内侧的形成量 ( 突出量 ) 比形成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 R 的壁面中的下壁面 62b1 向吸尘 器主体 2( 后部嵌板 2p) 的内侧的形成量 ( 突出量 ) 形成得长 ( 大 ), 因此能够使来自由更 小的倾斜的面构成的流道 R 的排气与来自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气干涉, 作为整体能够成为 斜向上的排气。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由于构成为使第二排气口 60A 延伸到与电源软线 31 的 容纳口 50A 上下重合的位置, 即, 第二排气口 60A 位于容纳口 50A 的下侧, 因此即使横向 ( 向水平方向 ) 地配置容纳口 50A 而使排气向水平方向排出, 也可利用来自第二排气口 60A 的 斜向上的排气使来自容纳口 50A 的排气成为斜向上的排气。因此, 可抑制由来自成为电源 软线 31 的冷却风 ( 排气 ) 的出口的容纳口 50A 的排气卷起地面尘埃。在来自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气的方向为斜向上的场合, 可不使第二排气口 60A 形成在第一排气口 40A 的下侧, 可只形成在容纳口 50A 的下侧。
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由于在从电动鼓风机 20A 的排出口 22a 到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气流道 R1 的途中形成第二排气口 60A, 形成第二排气口 60A 的流道 R 的上壁面 62a1 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内侧即排气流道的流道内突出而形成 ( 参照图 10), 因此排气容易从第二 排气口 60A 排出, 并且由于能够使流速快的状态的排气从第二排气口 60A 排出, 因此可使来 自第一排气口 40A 的排气向上。
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图 11 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 12 是图 11 的电动吸尘 器的纵剖视图。另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以不使用纸袋、 通过排出尘埃而可反复使用的集 尘箱方式的电动吸尘器主体 1A 为例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参照需要更换的纸袋式电动 吸尘器 1B 进行说明。另外,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是纸袋式电动吸尘器 1C。 这样, 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可适用于非纸袋方式及纸袋方式的任一种。 另外,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B 所搭载的电动鼓风机 20B( 参照图 12) 在电 动机壳体 21 的上部配置有集尘性能高的过滤器 25s(HEPA、 ULPA 等 ), 在过滤器 25s 的上部 具备将从过滤器 25s 排出的排气 ( 空气 ) 引导到吸尘器主体 2 的底部的罩部件 26。因此, 从电动机壳体 21 排出的排气的全部量通过过滤器 25s, 并利用罩部件 26 通过电动机壳体 21 的右侧面 ( 纸面背侧 ), 从而被引导到电动鼓风机 20B 的底侧。
如图 11 所示, 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B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具有第一排 气口 40B、 容纳口 50B、 第二排气口 60B1、 60B2。 另外, 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具有后部嵌板 2p, 该后部嵌板 2p 具有向后方的后面 2p1 和向斜后方的后面 2p2( 参照图 12)。
第一排气口 40B 构成为具有多个形成为六边形状的贯通孔 43, 贯通孔 43 在上下方 向配置多个 (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五个 ), 并且在左右方向配置多个 ( 在本实施方式中是 11 个 )。另外, 各贯通孔 43 形成在后部嵌板 2p 的后面 2p2 上, 形成为在与后面 2p2 正交的方 向 ( 大致垂直的方向 ) 贯通。即, 排气从第一排气口 40B 的贯通孔 43 向斜上方排出。
容纳口 50B 包含于第一排气口 40B, 配置在贯通孔 43 的左侧。该容纳口 50B 与第 一实施方式的容纳口 50A 相同, 成为在卷绕软线时或拉出软线时的通道, 电源软线 31 的插 头 PG 以横向的状态容纳其中。
第二排气口 60B1 位于第一排气口 40B 的下侧, 从第一排气口 40B 到容纳口 50B 在 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1 与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嵌板 2p 一体地形 成。 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1 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排气口 60A 相同地由不同部件形成。
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1 在左右方向具有细长的开口部 68( 参照图 11), 在该开口 部 68 内, 在左右方向隔有间隔地形成加强肋 68s。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构成其上侧的 壁的壁面 68a 向吸尘器主体 2( 后部嵌板 2p) 的内侧延伸, 构成下侧的壁的壁面 68b 与壁面 68a 相对地形成。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1 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向斜上方的方式形成流道 R3。
另外, 壁面 68a 的长度 L10( 参照图 12) 形成为比壁面 68b 的长度 L11 长。另外,
长度 L10 及长度 L11 表示从排气的入口边缘部 ( 内侧 ) 到出口边缘部 ( 外侧 ) 的长度。因 此, 在排气从第二排气口 60B1 向斜上方排出时, 利用所谓的附壁效果, 以比壁面 68a 及壁面 68b 的倾斜大的倾斜的状态、 即进一步向第一排气口 40B 侧倾斜的状态从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流道 R3 排出。
第二排气口 60B2 位于第一排气口 40B 的上侧, 从第一排气口 40B 到容纳口 50B 在 左右方向上细长地形成。即, 第二排气口 60B2 构成为与第二排气口 60B1 在上下夹住包含 容纳口 50B 的第一排气口 40B。
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2 的构成其上侧的壁的壁面 69a 向吸尘器主体 2( 后部嵌板 2p) 的内侧延伸, 构成下侧的壁的壁面 69b 与壁面 69a 相对地形成。另外, 第二排气口 60B2 形成在后面 2p2 上, 形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朝向斜后方向上。
另外, 壁面 69b 的长度 L13 形成为比壁面 69a 的长度 L12 长。 另外, 长度 L12 及 L13 表示从排气的入口边缘部 ( 内侧 ) 到出口边缘部 ( 外侧 ) 的长度。因此, 在排气从第二排 气口 60B2 向斜上方排出时, 利用所谓的附壁效果, 以比壁面 69a 及壁面 69b 的倾斜小的倾 斜的状态、 即进一步向第一排气口 40B 侧倾斜的状态从第二排气口 60B2 的流道 R4 排出。
另外, 在第一排气口 40B 和第二排气口 60B1 之间的后部嵌板 2p 的后面 2p1 上形 成有支撑部 T2, 该支撑部 T2 在将吸尘器主体 2 立起而收放时, 与地面抵接。 在这种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B 中, 形成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流道的壁面中 的与来自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接近的壁面 68a 的长度 L10 形成为比形成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 68b 的长度 L11 长, 因此来自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排气以向来自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侧倾斜的状态排出。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形成第二排气口 60B2 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来自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接近的壁面 69b 的 长度 L13 形成为比形成第二排气口 60B2 的流道的壁面中的与上述接近的壁面相对的壁面 69a 的长度 L12 长, 因此来自第二排气口 60B2 的排气以向来自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侧倾 斜的状态排出。
但是, 由于形成于后部嵌板 2p 上的贯通孔 43 是在薄板上形成孔的结构, 因此来自 贯通孔 43 的排气在排出时有时会扩散地排出。因此,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 即使来自第一排 气口 40B 的排气扩散地排出, 利用来自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排气和来自第二排气口 60B2 的 排气夹住来自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来防止上述扩散, 通过成为向上的排气, 对排气的流 动进行调整, 可抑制卷起尘埃。
并且,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由于第二排气口 60B1、 60B2 的开口部 68、 69 不是朝向正 上方, 而是设定为相对于水平方向斜向上, 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或尘埃等异物的进入。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由于将来自第二排气口 60B1、 60B2 的排气设定为向斜上方, 因此能够 防止排气吹到用户的衣服或脸等, 能够防止用户感到不适。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第二 排气口 60B1 比在收放时立起使吸尘器主体 2 的情况下连接支撑部 T2 和轮子 W 的地面的接 点 Q2 的直线 ( 虚线 ) 位于靠前方 ( 在立起的状态下向上方 )( 参照图 12), 因此即使设置第 二排气口 60B1、 60B2, 也不必将吸尘器主体 2 的轮子 W 的位置向后方移动, 吸尘器主体 2 不 会大型化。
另外,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 由于构成为使第二排气口 60B1、 60B2 延伸到与电源软 线 31 的容纳口 50B 上下重合的位置, 因此即使横向 ( 水平方向 ) 地配置容纳口 50B, 也使
来自第二排气口 60B1、 60B2 的各排气与来自容纳口 50B 的排气干涉并夹住来自容纳口 50B 的排气, 作为整体能够成为斜向上的排气。因此, 可抑制由来自成为电源软线 31 的冷却风 ( 排气 ) 的出口的容纳口 50B 的排气卷起地面的尘埃。
另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由于第二排气口 60B1 形成在从电动鼓风机 20B 的排出 口到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流道 R1 的中途, 且形成第二排气口 60B1 的流道的上壁面 68a 向吸尘器主体 2 的内侧、 即排气流道 R1 的流道内突出地形成, 因此排气流道 R1 在第二排气 口 60B1 的部分的流道狭窄, 排气容易从第二排气口 60B1 排出, 通过将流速快的状态的排气 从第二排气口 60B1 排出, 能够防止来自第一排气口 40B 的排气的扩散。
说明第三实施方式。
图 13 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 14 是图 13 所示的电动 吸尘器的纵剖视图。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1C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具备第一排气 口 40C、 第二排气口 60C。另外, 第一排气口 40C 作为整体具有比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排 气口 40B 大的开口面积。另外, 电动鼓风机 20C 与上述电动鼓风机 20A 相同, 电动机壳体 21 由外壳体 22 支撑, 排气通过形成于外壳体 22 的底部的排出口 22a 排出。
即, 第一排气口 40C 由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贯通孔 44 构成, 在由 贯通孔 44 构成的第一排气口 40C 的左侧具有电源软线 31 的容纳口 50C。容纳口 50C 与上 述容纳口 50A、 50B 相同, 向水平方向后方开口, 在横向容纳插头 PG。 第二排气口 60C 配置在包含容纳口 50C 的第一排气口 40C 的上部, 在左右方向具 有细长的开口部 71, 在该开口部 71 内在左右方向隔有间隔地形成加强肋 71s。该第二排气 口 60C 设定为向后方朝向斜上方 ( 参照图 14)。另外, 在吸尘器主体 2 的后部, 在第一排气 口 40C 的下侧形成有在将吸尘器主体 2 立起而收放时与地面抵接的支撑部 T3。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即使来自第一排气口 40C 的排气向上扩散地排出, 也可利用 来自第二排气口 60C 的排气防止上述扩散, 排气成为向斜上方的气流, 由于对排气的气流 进行调整, 因此可抑制卷起尘埃。
并且,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 由于第二排气口 60C 的开口部 71 不是朝向正上方, 而是 设定为向斜上方, 因此能够防止排气吹到用户的衣服或脸等, 能够防止用户感到不适。另 外, 由于第二排气口 60C 比在收放时立起吸尘器主体 2 的情况下连接支撑部 T3 和轮子 W 的 地面的接点 Q3 的直线 ( 虚线 ) 位于靠前方 ( 在立起状态下的上方 )( 参照图 14), 因此不必 将吸尘器主体 2 的轮子 W 的位置向后方移动, 吸尘器主体 2 不会大型化。
另外,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 由于构成为使第二排气口 60C 延伸到与电源软线 31 的 容纳口 50C 上下重合的位置, 因此即使横向 ( 水平方向 ) 地配置容纳口 50C, 也可使来自第 二排气口 60C 的各排气与来自容纳口 50C 的排气干涉, 作为整体能够成为调整成向斜上方 的排气。因此, 可抑制由来自成为电源软线 31 的冷却风 ( 排气 ) 的出口的容纳口 50C 的排 气卷起地面的尘埃。
另外,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 以将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配置为上下的关系的 方式的场合为例进行说明, 但不局限于这种关系, 也可以将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配置 在左右, 使来自第一排气口的排气与来自第二排气口的排气干涉, 作为整体将排气设定为 向吸尘器主体 2 的侧方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