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351570 上传时间:2018-02-11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6751.7

申请日:

2007.07.20

公开号:

CN101522244A

公开日:

2009.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M15/00; A61M11/00; A61M11/02; B05B17/04; B05B7/24

主分类号:

A61M15/00

申请人: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田学; 佐佐木宏; 片山和彦; 矢岛盛雄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6.8.1 JP 209700/2006; 2007.6.14 JP 157501/200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陶凤波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该气雾吸引器具有:具有吸嘴(8)及空气导入口(52)的壳体(2);从空气导入口(52)延伸到吸嘴(8)的气雾产生流路(56、60、68);被收纳于壳体(2)内且向气雾产生流路的分配位置(A)供给固定量的溶液的注射器泵(18);设于分配位置(A)的下游且形成气雾产生流路的一部分的管状加热器(58)。使用者通过吸嘴(8)进行吸引动作时,分配位置(A)的溶液从分配位置(A)被移送到加热器(58)内,在加热器(58)内雾化后在吸引空气中冷凝而变成气雾,该气雾与吸引空气一起被使用者吸引。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气雾吸引器,其具有壳体和气雾产生装置,该壳体具有吸嘴且在其外面具有空气导入口,该气雾产生装置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产生气雾,
该气雾产生装置包括:
气雾产生流路,其从所述空气导入口延伸到所述吸嘴且在其中途具有分配位置及雾化面;
供给泵,其包括贮存作为所述气雾的原料的溶液的溶液室,从该溶液室向所述分配位置每次供给固定量的溶液;
雾化设备,其使供给到所述分配位置的溶液在所述雾化面雾化。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气雾产生流路为管路。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雾化设备包括加热器,该加热器配置于朝向所述吸嘴侧的所述分配位置的下游且具有作为所述雾化面的加热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加热器构成管形状,且形成所述气雾产生流路的一部分。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供给泵为注射器泵,
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在所述分配位置与所述注射器泵和所述气雾产生流路连接的液体流路,从所述注射器泵供给到所述分配位置的溶液将所述气雾产生流路封闭。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还具有在所述注射器泵工作之前使所述加热器工作的开关。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使所述注射器泵工作的手动按钮。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吸引感知传感器和使所述注射器泵工作的执行器,在通过所述吸嘴吸引所述气雾产生流路的空气时,该吸引感知传感器感知该吸引而使所述执行器工作。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分配位置被限定在所述雾化设备的所述雾化面上,
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
吸收部件,其安装于与所述分配位置相距规定距离的所述供给泵的喷出口且暂时吸收自所述溶液室喷出的溶液;
转移机构,其将被吸收到所述吸收部件内的溶液从所述吸收部件转移到所述雾化面上的所述分配位置。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雾化面由板状加热器的加热面或超声波振子的振动面形成,
所述转移机构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与所述供给泵一起使所述吸收部件相对于所述雾化面进退,将溶液从所述吸收部件转移到所述雾化面。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供给泵为注射器泵。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还具有在所述注射器泵工作之前,使所述加热器或所述超声波振子工作的开关。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使所述注射器泵工作的手动按钮。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还包括吸引感知传感器和使所述注射器泵工作的执行器,在通过所述吸嘴吸引所述气雾产生流路的空气时,该吸引感知传感器感知该吸引而使所述执行器工作。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雾化设备包括对供给到所述分配位置的溶液进行加热而使其雾化的加热器,
所述吸引器还具有分别控制所述供给泵及所述加热器的工作的控制装置,当所述气雾产生流路内的空气通过所述吸嘴被吸引时,该控制装置使所述气雾产生流路内的吸引空气流中包含通过所述溶液的雾化而得到的气雾。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感知所述吸引并将感知信号输出的吸引感知传感器。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还具有:
所述供给泵、所述加热器及所述控制装置共同的电源;
用于所述电源的电源开关;
显示所述供给泵、所述加热器及所述电源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的显示装置。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所述电源开关被接通而工作时,所述加热器开始工作的温度控制模式,
所述温度控制模式具有:预加热模式,其将所述加热器保持在规定的预加热温度;雾化加热模式,在输出所述感知信号时,其使所述加热器的温度上升到高于所述预加热温度且到达所述溶液雾化所要求的雾化加热温度。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使所述加热器工作的手动型液体供给开关,
所述预加热模式具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述第一阶段是直到所述液体供给开关被接通而工作的期间,将所述加热器的温度加热并保持在比所述预加热温度低的温度;所述第二阶段是在所述液体供给开关被接通而工作后,将所述加热器的温度加热并保持在所述预加热温度。

20、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且输出该检测信号;温度判定装置,其基于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判定为所述加热器的温度达到所述预加热温度时,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可吸引”的状态。

21、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且输出该检测信号;温度判定装置,其基于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所述检测信号判定为所述加热器的温度达到所述预加热温度时,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可吸引”的状态。

22、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在直到所述加热器的温度上升到所述雾化加热温度的过程中,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供给泵工作。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在从所述吸引感知传感器输出所述感知信号时,所述控制装置使所述供给泵工作。

24、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禁止机构,在所述供给泵工作后,直到从所述吸引感知传感器输出所述感知信号的期间,该禁止机构禁止所述供给泵的再工作。

25、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剩余量检测机构,其检测所述溶液室内的溶液的剩余量,当该剩余量达到规定值以下时,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剩余量少”的状态。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剩余量检测机构基于所述供给泵的工作次数及所述感知信号的输出次数中的至少一个检测所述剩余量。

27、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电源由电池构成,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压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电池的输出电压,当该输出电压达到规定值以下时,在所述显示装置中显示“电池容量少”的状态。

28、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供给泵为注射器泵。

29、
  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注射器泵具有能够装卸地收纳于所述壳体内的筒形状。

30、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雾吸引器,其中,所述加热器能够装卸地配置于所述壳体内。

31、
  一种气雾吸引方法,在与吸嘴连接的气雾产生流路内分别规定作为气雾的原料的溶液的分配位置及用于使所述溶液雾化而工作的雾化位置,
分别控制所述溶液向所述分配位置的供给以及所述雾化位置的工作,
通过所述吸嘴执行所述气雾产生通路内的空气的吸引动作时,使供给到所述分配位置的溶液在所述雾化位置雾化而变为气雾,并使该气雾包含在所述吸嘴内的吸引空气流中。

32、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气雾吸引方法,其中,所述雾化位置为加热器的加热位置,其位于所述分配位置的下游。

33、
  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气雾吸引方法,其中,在所述溶液被供给到所述分配位置之前,对所述加热器进行预加热并保持在规定的预加热温度,之后,当执行所述吸引动作时,将所述加热器加热到高于所述预加热温度且到达所述溶液雾化所要求的雾化加热温度。

34、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气雾吸引方法,其中,所述溶液向所述分配位置的供给在所述加热器被加热到所述雾化加热温度的过程中结束。

35、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气雾吸引方法,其中,所述溶液向所述分配位置的供给在下述状况的任一状况开始,即所述吸引动作之前、或紧接所述吸引动作之后、或从所述吸引动作开始经过一定时间后。

36、
  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气雾吸引方法,其中,所述加热器的预加热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来实施,在所述第一阶段将所述加热器加热到比所述预加热温度低的温度且保持在该温度直到被指示向所述分配位置供给所述溶液,之后在所述第二阶段,在作出了供给所述溶液的指示时,将所述加热器加热并保持在所述预加热温度。

说明书

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气雾形态对使用者供给医药或嗜好品等的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
背景技术
这种气雾吸引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已公开。该专利文献1的吸引器具有:供给液体形态的物质的供给装置、被自该供给装置供给的物质充满且其前端开口的毛细管、与该毛细管的前端开口邻接设置的吸嘴(マウスピ—ス)、以环绕毛细管的前端部的方式配置的加热器。该加热器对毛细管内的物质进行加热而使其蒸发,使该蒸气形态的物质从毛细管的前端开口自行喷出。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通过吸嘴吸引时,蒸气形态的物质通过和吸引空气接触而冷凝并变成气雾,该气雾和吸入空气一起被吸引到使用者的口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表2000-510763号公报(WO97/42993)
专利文献1的吸引器为了在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时迅速地产生气雾,吸引器的加热器必须预先升温至规定的温度。然而,此时由于导致毛细管内的物质蒸发,因此实际上加热器是从检测到使用者的吸引动作的时刻开始升温到规定的温度,此后从供给装置向毛细管供给固定量的物质。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吸引器的情况下,从使用者开始吸引动作到使用者实际吸引气雾之间产生延迟,该延迟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
另外,即使停止加热器对物质的加热,加热器的温度也不会急剧下降,所以蒸气形态的物质会继续从毛细管喷出。因此,使用者在每次吸引动作时,不能吸引固定量的气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从使用者开始吸引动作到使用者吸引气雾,具有高响应性,而且能够改善气雾的送出效率及使用者吸引的气雾的定量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气雾吸引器具有壳体和气雾产生装置,该壳体具有吸嘴且在其外面具有空气导入口,该气雾产生装置配置于该壳体内且产生气雾,该气雾产生装置具有:气雾产生流路,其从空气导入口延伸到吸嘴且在其中途具有分配位置及雾化面;供给泵,其包括贮存作为气雾的原料的溶液的溶液室,从该溶液室向分配位置每次供给固定量的溶液;雾化设备,其使供给到分配位置的溶液在雾化面雾化。
根据上述气雾吸引器,首先向气雾产生流路的分配位置供给定量的溶液。使用者通过吸嘴吸引气雾产生流路内的空气时,即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时,供给到分配位置的溶液在雾化位置被雾化,而后变成气雾。这样的气雾通过吸嘴与吸引空气流一起被使用者吸引。
在此,供给到分配位置的固定量的溶液,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同时或紧随其后被雾化,气雾的产生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之间不产生延迟。其结果是,本发明的气雾吸引器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到产生气雾具有高响应性。另外,由于向分配位置供给固定量的溶液,因此,本发明的气雾吸引器在一次吸引动作中的气雾产生量也可以设为一定,关于使用者吸引的气雾量,也可确保其定量性。
具体地说,气雾产生流路由管路形成,这种情况下,雾化设备包括加热器,该加热器配置于朝向吸嘴侧的分配位置的下游且具有作为雾化面的加热面。优选加热器构成管形状,且形成气雾产生流路的一部分。
而且,供给泵为注射器泵,气雾产生装置还可包括在分配位置与注射器泵和气雾产生流路连接的液体流路,从注射器泵供给到分配位置的溶液将封闭气雾产生流路。
并且,吸引器还可具有在注射器泵工作之前使加热器工作的开关。这种情况下,气雾产生装置还可包括使注射器泵工作的手动按钮,或者包括吸引感知传感器和使注射器泵工作的执行器,在通过吸嘴吸引气雾产生流路的空气时,该吸引感知传感器感知该吸引而使执行器工作。
另一方面,分配位置也可以限定在雾化设备的所述雾化面上,这种情况下,气雾产生装置还可包括:吸收部件,其安装于与分配位置相距规定距离的供给泵的喷出口且暂时吸收自溶液室喷出的溶液;转移机构,其将被吸收到吸收部件内的溶液从吸收部件转移到雾化面上的分配位置。
具体地说,雾化面由板状加热器的加热面或超声波振子的振动面形成,转移机构包括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与供给泵一起使吸收部件相对于雾化面进退,将溶液从吸收部件转移到所述雾化面。
另外,在构成这样的气雾产生装置的情况下,供给泵也可以使用注射器泵,而且可包括所述开关。气雾产生装置和前述气雾产生装置的情况同样地,可具有手动按钮,或具有用于驱动机构的执行器及吸引感知传感器。
并且,当前述雾化设备包括加热器时,气雾吸引器还可具有分别控制供给泵及加热器的工作的控制装置。当气雾产生流路内的空气通过吸嘴被吸引时,该控制装置使气雾产生流路内的吸引空气流中包含通过溶液的雾化而得到的气雾。具体地说,控制装置包括感知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而输出感知信号的吸引感知传感器。
优选气雾吸引器还可具有:供给泵、加热器及控制装置共同的电源;用于电源的电源开关;显示供给泵、加热器及电源中的至少一个的状态的显示装置。
上述控制装置可包括在电源开关被接通而工作时,加热器开始工作的温度控制模式,该温度控制模式具有:预加热模式,其将加热器保持在规定的预加热温度;雾化加热模式,在输出感知信号时,其使加热器的温度上升到高于预加热温度且到达溶液雾化所要求的雾化加热温度。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气雾的吸引方法,该吸引方法及前述吸引器的更详细情况参照附图并从后述的说明中可以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旋转凸轮处于暂停状态时将其外周面展开表示的图;
图3是表示图2的旋转凸轮进行工作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的剖视图;
图6是将图5的注射器泵放大表示的图;
图7是概略性地表示图5的控制装置及其输入输出的构成的构成图;
图8是表示图5的控制装置与溶液的供给时机同时执行的加热器的温度控制模式的曲线图;
图9是用于说明电流向加热器的供给控制的图;
图10是用于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7的控制单元的功能的图;
图11是表示加热器的温度控制模式及溶液的供给时机的变形例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加热器的温度控制模式及溶液的供给时机的另一变形例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的图。
图1的吸引器具有壳体2,该壳体2为中空的圆筒形状,其两端分别具有开口。壳体2的一开口端被端壁4封闭。壳体2内嵌入有汽缸体6,在汽缸体6的一端具有与端壁4抵接的底部,其另一端一体地具有管状吸嘴8。该吸嘴8从壳体2的另一开口端突出。
汽缸体6在其外周面具有凹陷处10,该凹陷处10从汽缸体6的底部向吸嘴8延伸。凹陷处10与壳体2的内周面共同限定加热室12,该加热室12和吸嘴8的内部通路14互相连通。
并且,汽缸体6内形成有汽缸内径16。该汽缸内径16在壳体2的轴线方向上和加热室12并列延伸,并贯通汽缸体6。因此,汽缸内径16具有在吸嘴8侧的汽缸体6的另一端面开口的开口端16a。
汽缸内径16内可卸下地收纳有手动型注射器泵18,该注射器泵18具有中空的外筒20。该外筒20的一端具有封闭壁22,该封闭壁22与壳体2的端壁4抵接。外筒20内嵌合有活塞24,该活塞24具有活塞环。活塞24将外筒20内划分为两个室,这两个室的一个为被限定在活塞24的一端面和所述封闭壁22之间的泵室26,另一个为杆室。泵室26与喷出口28连接,该喷出口28形成于封闭壁22上。
泵室26作为溶液室使用,其内部预先填充有溶液L。溶液L为用于产生气雾的医药或嗜好品的物质。例如作为嗜好品,溶液L可以包含香烟成分。
此外,在外筒20的杆室配置有螺杆30。该螺杆30的一端经由球形接头32与活塞24结合,并在外筒20的轴线上延伸。外筒20的杆室由分隔壁34进一步划分,该分隔壁34在外筒20的轴线上具有螺纹孔,该螺纹孔贯通分隔壁34。因此,螺杆30在与螺纹孔相互啮合的状态下贯通分隔壁34。另外,分隔壁34和外筒20一体形成。
螺杆30具有从外筒20的另一端突出的突出端,该突出端与旋转凸轮36连接。该旋转凸轮36配置于前述汽缸内径16内,能够与螺杆30一体地旋转,允许螺杆30的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即旋转凸轮36及螺杆30彼此花键卡合。
如图2所示,旋转凸轮36在其外周面具有两列齿,这两列齿在旋转凸轮36的整个圆周延伸,而且在旋转凸轮36的轴线方向上互相离开。一列齿由多个凸轮齿38形成,另一列齿由凸轮齿40形成。互相邻接的凸轮齿38彼此的节距间隔与互相邻接的凸轮齿40彼此的节距间隔相同,从图2可知,凸轮齿38、40的位置在旋转凸轮36的圆周方向上互相偏离所述节距的一半。
各凸轮齿38构成三角形状,具有向凸轮齿40突出的两边。这两边中的一边,即在图2中看为上侧的边,作为凸轮面38a形成,凸轮面38a相对于旋转凸轮36的轴线方向倾斜。另一方面,各凸轮齿40也构成三角形状,具有向凸轮齿38突出的两边。凸轮齿40的两边中的一边也作为凸轮面40b形成,该凸轮面40b相对于旋转凸轮36的轴线方向,以与凸轮面38a正交的方式朝凸轮面38a的反方向倾斜。
在此,凸轮面38a、40b在旋转凸轮36的径向上以互相偏离的状态配置。更详细地说,在旋转凸轮36的径向看,凸轮面38a配置于凸轮面40b的外侧。
另一方面,在所述开口端16a,滑动自由地插入按钮42的基端,该按钮42在吸嘴8的下方,从汽缸内径16突出。在按钮42和旋转凸轮36之间配置有复位弹簧44,该复位弹簧44为压缩螺旋弹簧。复位弹簧44向使按钮42从开口端16a突出的方向,对按钮42施力,按钮42的基端被挡圈46推压。该挡圈46被固定在汽缸内径16的开口端16a。
此外,按钮42具有推杆48,该推杆48从按钮42向旋转凸轮36延伸。推杆48的前端安装有推进部50。该推进部50构成三角形状,具有两个推进面50a、50b。这两个推进面50a、50b相对于旋转凸轮36的轴线方向彼此反向地倾斜,可分别与前述的凸轮齿38的凸轮面38a及凸轮齿40的凸轮面40b卡合。
更详细地说,抵抗复位弹簧44的弹力,从图1所示的暂停位置向汽缸内径16内压入按钮42时,推杆48的推进部50从图2的状态通过互相邻接的两个凸轮齿40之间后,如图3所示,其推进面50a搭上一个凸轮齿38的凸轮面38a,将旋转凸轮36在图3中看向左方压入。在此,由于推进面50a及凸轮面38a都相对于旋转凸轮36的轴线方向倾斜,因此,推进部50的压入力产生使旋转凸轮36向一方向旋转的分力。其结果是,旋转凸轮36向一方向绕其轴线以规定的旋转角旋转。
之后,解除按钮42的压入后,按钮42和推杆48一起承受复位弹簧44的作用力而复位到暂停位置。此时,推进部50的推进面50b搭上前述两个凸轮齿40中在旋转凸轮36的旋转方向看为后侧的凸轮齿40的凸轮面40b,经由该凸轮面40b使旋转凸轮36向同一方向绕其轴线进一步旋转规定的旋转角。之后,推杆48复位到图2所示的状态。
从上述说明可知,每次反复进行按钮42的压入时,旋转凸轮36向一方向每次旋转规定的旋转角。由于旋转凸轮36与螺杆30结合,因此螺杆30也和旋转凸轮36一起间歇性地旋转。由于螺杆30处于与分隔壁34的螺纹孔螺合的状态,所以,伴随螺杆30的间歇旋转,螺杆30每次向活塞24前进一定的距离,向泵室26内压入活塞24。其结果是,泵室26内的溶液L从注射器泵18的喷出口28每次喷出固定量。
另一方面,壳体2在外面具有空气导入口52,该空气导入口52被布置在壳体2的一端部。空气导入口52及吸嘴8的内部通路14由气雾产生流路互相连接,关于该气雾产生流路将在下面详述。
气雾产生流路包括在壳体2的端壁4内形成的导入通路56,该导入通路56构成L字形,从空气导入口52一直延伸到前述加热室12。在导入通路56内,根据需要配置有单向阀54。本实施例中,单向阀54为布置在空气导入口52附近的簧片阀,只允许空气从空气导入口52流入导入通路56内,而阻止空气从导入通路56内通过空气导入口52流出。
加热室12内配置有管状的加热器58,该加热器58的内部具有加热通路60。该加热通路60的一端与导入通路56连接。并且,在加热器58和吸嘴8之间,自加热器58侧依次配置有联接部62、连接管64及连接环66,这些要素62~66在其内部形成将加热通路60和吸嘴8的内部通路14互相连接的连接通路68。从图1可知,加热通路60、连接通路68及内部通路14串联配置。
更详细地说,连接管64经由垫片70配置于加热室12的底部,而且,端壁4在其内面一体地形成有和联接部62同样形状的联接部4a。这些联接部4a、62分别具有朝向加热器58前端变细的尖端,加热器58被夹在联接部4a、62的尖端之间并且被支承在和垫片70非接触的状态。因此,在加热室12内,确保包围加热器58的环状室。另外,前述导入通路56通过联接部4a内,并与加热通路60连接,联接部4a也可以为与端壁4分开的部件。
加热器58经由开关74与电源72电连接。电源72被收纳于壳体2内,另一方面,开关74配置于壳体2的外面。另外,优选加热器58为陶瓷加热器,但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不锈钢等具有化学稳定性及耐热性的其它材料形成。
另一方面,自前述气雾产生流路即导入通路56分支出液体流路76。该液体流路76在壳体2的端壁4内延伸,并与注射器泵18的喷出口28连接。
最初使用上述气雾吸引器之前,泵室26内的溶液L已经以规定的流量被送出到液体流路76内,液体流路76处于被溶液L充满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进行操作而接通开关74时,电源72向加热器58供给电力,加热器58升温至规定的温度。即只要开关74保持在接通位置,加热器58就可维持在规定的加热温度。
在上述状态下,使用者压入按钮42,而后释放该压入时,如前所述,注射器泵18工作,注射器泵18的泵室26内的溶液L经过液体流路76,仅以固定量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即导入通路56。
如果对这一点进行详述,即为连接液体流路76的导入通路56的位置限定溶液L的分配位置A,注射器泵18将其泵室26内的溶液L细分而每次供给固定量到分配位置A。此外,溶液L被供给到分配位置A时,导入通路56在分配位置A被溶液L封闭。
之后,使用者通过吸嘴8吸引气雾产生流路内的空气时,由于气雾产生流路在分配位置A被封闭,故分配位置A下游侧的气雾产生流路内的空气向吸嘴8移动。因此,伴随这种空气的移动,分配位置A的溶液L从分配位置A向加热器58瞬时移动,其全部量流入加热器58的加热通路60内。另一方面,空气从空气导入口52被导入到气雾产生流路即导入通路56。
如前所述,因为加热器58处于被升温到规定温度的状态,所以,流入到加热通路60内的溶液L,自加热器58的内周面接收热量而迅速蒸发。这种溶液L的蒸气通过与前述吸引空气接触,立即冷凝而变成气雾,该气雾和吸引空气流一起通过吸嘴8的内部通路14被吸入使用者的口腔。
因而,使用者可以和通过吸嘴8进行吸引的同时将溶液L的气雾立即吸进其口腔内。在此,气雾的产生量由被供给到分配位置A的溶液L的量来决定,所以,使用者每次的吸引动作都产生固定量的气雾。其结果是,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到气雾的产生,气雾吸引器具有高响应性,另外,关于气雾的产生量,能够保证其定量性。
第一实施例的吸引器可以具有直线型或旋转型执行器97来代替上述按钮42及旋转凸轮36。该执行器97使注射器泵18的螺杆30向一方向每次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将固定量的溶液L从注射器泵18供给到分配位置A。
第一实施例的吸引器也可以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连动来使执行器97工作。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吸引器在气雾产生流路或吸嘴8的内部通路14内具有吸引感知传感器95。该吸引感知传感器95检测使用者通过吸嘴8进行吸引时,气雾产生流路或内部通路14内的压力降低,将检测信号供给到执行器97,从而使执行器97工作。
溶液L向分配位置A的供给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连动地实施时,溶液L的供给在使用者的吸引动作期间的初期完成,因此,可充分确保从吸引动作到产生气雾的响应性,使用者不会感到不舒适。
第一实施例的吸引器也可以具有使旋转凸轮36旋转的直线型执行器来代替按钮42,另外,可以使用板状的加热器来代替加热器58。使用板状加热器时,加热室12形成前述气雾产生流路的一部分。此外,第一实施例的吸引器也可以包含配置于液体流路76的下游端的阀,该阀与注射器泵18的工作连动地被打开。
图4表示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
在说明第二实施例时,对和前述第一实施例的部件及部位起到同样功能的部件及部位,标注同一参照附图标记,省略它们的说明。
第二实施例的吸引器在壳体2的开口端具有按钮型吸嘴78。该吸嘴78兼具有第一实施例的吸嘴8和按钮42这两者的功能,吸嘴78的基端与壳体2的开口端自由滑动地嵌合。
注射器泵18具有封闭壁80来代替第一实施例的封闭壁22。该封闭壁80构成向壳体2的端壁4突出的圆锥台形状,其尖端具有喷出口28。在该喷出口28嵌合有多孔塞子82,该塞子82由柔软的海绵构成,自封闭壁80向端部4突出。
在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注射器泵18的外筒20与壳体2嵌合,在壳体2的轴线方向上能够以规定的行程往复移动。更详细地说,在壳体2的内周面安装有环状的弹簧座86,该弹簧座86被布置在外筒20的封闭壁80侧。在弹簧座86和封闭壁80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即复位弹簧88,该复位弹簧88朝向吸嘴78对外筒20施力。在此,复位弹簧88的作用力相比吸嘴78的复位弹簧44的作用力足够大。此外,弹簧座86具有朝向封闭壁80侧的端面。在弹簧座86的端面安装有环状的限制器87,该限制器87限制注射器泵18向壳体2的端壁4侧的移动。
注射器泵18将壳体2内划分为端壁4侧的雾化室90和吸嘴78侧的凸轮室92,该凸轮室92内配置有前述旋转凸轮36。在外筒20的外周壁内形成有轴向通路94,该轴向通路94贯通外筒20,并将雾化室90和凸轮室92互相连接。凸轮室92内配置有具有挠性的管道84,该管道84将轴向通路94和吸嘴78的内部通路14互相连接。管道84具有如下长度,即维持轴向通路94和内部通路14之间的连通且允许吸嘴78相对于注射器泵18的进退及注射器泵18的往复移动的长度。另一方面,空气导入口52与雾化室90连通。因此,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气雾产生流路由雾化室90、轴向通路94及管道84形成。
在雾化室90内配置有雾化板96,该雾化板96经由多个支撑件安装于壳体2的端壁4上。雾化板96具有与注射器泵18的封闭壁80相对的平坦的雾化面,前述分配位置A被限定在该雾化面上。
具体地说,雾化板96由板状的加热器或超声波振子构成。这种情况下,加热器具有作为雾化面的加热面,另一方面,超声波振子具有作为雾化面的振动面。
为了谋求说明的简单化,以雾化板96作为加热板进行说明。注射器泵18处于图4所示的暂停位置时,在加热板96和塞子82之间确保规定的间隔。该间隔比注射器泵78从暂停位置到与限制器87碰撞的注射器泵18的移动距离稍短。
加热板96与控制器93电连接,该控制器93经由开关74与电源72及吸引感知传感器95分别连接。控制器93与电源72及吸引感知传感器95一起配置于壳体2内。
如图4所示,在凸轮室92配置有直线型执行器99,该直线型执行器99与控制器93电连接。直线型执行器99接收来自控制器93的指令而工作,使注射器泵18自图示的暂停位置向加热板96移动。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的情况下,由使用者进行操作而接通开关74后,控制器93向加热板96供给电力,使加热板96升温到规定的温度。
之后,使用者将吸嘴78压入壳体2内,然后放开该压入时,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同样地,前述推杆48及旋转凸轮36互相协同动作,从注射器泵18的喷出口28喷出固定量的溶液L,喷出的溶液L被塞子82吸收且被保持在塞子82内。
如前所述,吸嘴78的复位弹簧44的作用力比复位弹簧88的作用力弱,所以,即使吸嘴78被压入壳体2内,注射器泵18仍停留在图示的暂停位置。
之后,使用者通过吸嘴78进行吸引,当利用吸引感知传感器95检测到该吸引动作时,吸引感知传感器95将检测信号供给到控制器93。在该时刻点,控制器93使直线型执行器99工作。因此,直线型执行器99抵抗复位弹簧88的作用力,经由其分隔壁34将注射器泵18推出,并使注射器泵18从暂停位置向加热板96移动。在这样的注射器泵18的移动过程中,在注射器泵18碰撞限制器87之前,塞子82与加热板96抵接。在此的抵接是指,使塞子82压缩,从而塞子82所保持的溶液L从塞子82挤出到加热板96上(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即,固定量的溶液L从塞子82转移(転写)到加热板96上的分配位置A。
之后,在注射器泵18与限制器87抵接的时刻点或直线型执行器99的工作行程到达规定行程的时刻点,控制器93使直线型执行器99的工作停止。其结果是,注射器泵18利用复位弹簧88的作用力,向图4所示的暂停位置进行复位移动,塞子82离开加热板96。
如上所述,复位弹簧88、控制器93及直线型执行器99协同动作而将注射器泵18的泵室26内的溶液L细分并供给到分配位置A。
另一方面,加热板96被升温至规定的温度,直至溶液L被供给到分配位A,所以,当溶液L被供给到加热板96上时,溶液L迅速地蒸发。之后,溶液L的蒸气通过与雾化室90内的空气即吸引空气接触而雾化,变为气雾。其结果是,使用者从其吸引动作开始,可以立即与吸引空气一起吸引定量的气雾。因此,关于气雾的吸引,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也可确保其定量性及响应性。
另外,即使加热板96总是被升温至规定温度,只要使用者不进行吸引动作,塞子82就可以在塞子82和加热板96之间确保前述间隔。因此,塞子82内的溶液L不会接收来自加热板96的热量而蒸发,这种情况在使气雾的产生量定量化方面很有帮助。
第二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使用作为雾化板的超声波振动板96来代替加热板时,该超声波振动板96可以不使溶液L蒸发而直接使其雾化。这种超声波振动板96非常适用于因急速加热而性状变化之类的溶液的气雾化。
图5表示第三实施例的气雾吸引器。
图5的气雾吸引器具有合成树脂制壳体102,该壳体102例如具有三个壳体部分,即上侧壳体部分102a、中间壳体部分102b及下侧壳体部分102c。
中空的吸嘴104从上侧壳体部分102a的后壁,向后方即在图5中看的右方突出,该吸嘴104可装卸地安装在上侧壳体部分102a上。具体地说,在上侧壳体部分102a内配置有支承环106,该支承环106与上侧壳体部分102a的后壁邻接而布置。吸嘴104的内端贯通上侧壳体部分102a的后壁,以可拔出的方式插入支承环106内。
在上侧壳体部分102a的前端,在其上面形成有空气导入口111,该空气导入口111经由气雾产生流路110与吸嘴104的内端连接。气雾产生流路110配置于上侧壳体部分102a内。更详细地说,在该第三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图5中看,气雾产生流路110自左侧起由T字管112、加热器支座114、加热器116及加热器支座118形成。这些加热器支座114、加热器116及加热器支座118都构成管状,且和前述吸嘴104配置在同一轴上。另外,加热器支座114、118都具有耐热性。
T字管112具有和吸嘴104布置在同一轴上的第一及第二端、以及与空气导入口111连接的第三端。T字管112的第一端与加热器116连接,T字管112的第二端被封闭。加热器支座114、加热器116及加热器支座118的内部通路的截面积,与吸嘴104的内部通路的截面积大致相同。另外,在空气导入口111内也可以配置簧片阀类型的单向阀(未图示),该单向阀只允许空气从空气导入口111向气雾产生流路110内流动。
加热器支座114、118从两侧夹住加热器116,互相协同动作而保持加热器116。加热器支座114经由支承环120配置于上侧壳体部分102a内,另一方面,加热器支座118通过插入到前述支承环106与吸嘴104连接。
在该第三实施例的情况下,加热器116为陶瓷加热器,但也可以由不锈钢等具有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及耐热性的材料形成。
上侧壳体部分102a优选在其一部分具有盖(未图示)。该盖可开闭,从而可以从上侧壳体部分102a卸下加热器116。
中间壳体部分102b在其内部限定后室122及前室124,这些后室122及前室124被分隔壁划分开。后室122自前述支承环120延伸至支承环106。
在后室122内配置有支承块126,该支承块126上安装有注射器支座128。该注射器支座128在其横截面看具有矩形外形,且与前述气雾产生流路110平行地延伸。此外,注射器支座128在其内部具有带台阶的汽缸内径,该汽缸内径在注射器支座128的两端分别开口。
筒式注射器泵130可拔出地插入注射器支座128内。在注射器泵130的插入方向看,在注射器支座128的前端,在其内部配置有限位套筒128a。因此,在注射器支座128内插入注射器泵130时,注射器泵130处于与限位套筒128a抵接的状态。
图6表示注射器泵130的详细情况。
注射器泵130具有外筒132,该外筒132的前端经由环形支座134安装有圆形隔壁136。另一方面,在外筒132内嵌合有活塞138,该活塞138在外筒132内可滑动,但其绕轴线的旋转被阻止。
在外筒132内,在活塞138和隔壁136之间限定有泵室140,该泵室140内被前述溶液L充满。活塞138具有中空的驱动齿条142,该驱动齿条142从活塞138向外筒132的后端延伸且配置在活塞138的轴线上。驱动齿条142在其后端具有端壁,该端壁作为螺母部而形成。即在驱动齿条142的端壁上形成有螺纹孔,螺杆144通过螺纹孔插入驱动齿条142内。螺杆144具有与螺纹孔啮合且位于驱动齿条142内的前端和突出到驱动齿条142外侧的后端。
在螺杆144的后端安装有齿轮146。如图5所示,注射器泵130安装在注射器支座128内后,齿轮146经由减速齿轮148与驱动齿轮150啮合。驱动齿轮150作为驱动源与电动机152连接。该电动机152可正向、反向旋转,其安装在前述支承块126上。电动机152可以是步进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及伺服电动机中的任一种。另外,减速齿轮148旋转自由地支承在后室122内。
另一方面,从图5可知,在注射器支座128内插入有注射器泵130时,中空的针154贯通隔壁136而插进注射器泵130的泵室140内。该针154被圆盘形状的针支座156支承。该针支座156配置于后室122内。
针154与液体流路158连接,该液体流路158与前述气雾产生流路110连接。
更详细地说,液体流路158包括内部通路和连接管,该内部通路形成于加热器支座114、支承环120及上侧壳体部分102a、中间壳体部分102b的内部,该连接管自该内部通路在后室122内延伸且与针154连接。内部通路在被加热器支座114的内面限定的分配位置A开口。
优选在中间壳体部分102b的后壁安装有盖(未图示),该盖可开闭。盖被打开时,可以向注射器支座128插入注射器泵130或从注射器支座128拔出注射器泵130。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160被收纳于前室124内,而且在前述下侧壳体部分102c内收纳有电池162。电池162可以使用燃料电池或镍氢电池等一次电池、或者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等二次电池。本实施例中,电池162为锂电池。下侧壳体部分102c具有可开闭的盖(未图示),打开该盖可以进行电池162的更换。
电池162被收纳于下侧壳体部分102c内时,电池162经由连接器164与控制装置160电连接,不仅用作控制装置160的电源,而且用作前述加热器116及电动机152的电源。
如图7所示,控制装置160包括稳压电路166、控制单元168,该控制单元168例如具有微处理器及存储器,而且具有周边设备及输入输出接口等。
在控制单元168的输出侧,电连接有前述加热器116、注射器泵130的电动机152及显示装置170。该显示装置170例如安装于上侧壳体部分102a的上面且位于吸嘴104附近。
另一方面,在控制单元168的输入侧电连接有:将自电池162的电力供给断续供给的手动型电源开关172、可以进行注射器泵130的手动操作的液体供给开关174、使用者通过吸嘴104吸引气雾产生流路110内的空气时感知该吸引动作的吸引感知传感器176、感知注射器泵130插入注射器支座128的筒式感知传感器178、以及检测加热器116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80等。
如图5所示,电源开关172及液体供给开关174分别配置于中间壳体部分102b的前壁或侧壁。本实施例中,吸引感知传感器176为压力传感器,配置于前述加热器支座128和吸嘴104之间,检测气雾产生流路110内的压力。
另外,吸引感知传感器176也可以使用检测空气在气雾产生流路110内的流动的流量传感器来代替压力传感器。这种情况下,前述T字管112的第二端在上侧壳体部分102a的外面开口,流量传感器配置于该开口的第二端内。
另外,筒式感知传感器178例如为限位开关,配置于注射器支座128的限位套筒128a内。在注射器支座128内插入有注射器泵130时,注射器泵130使筒式感知传感器178工作。温度传感器180安装于加热器116上,温度传感器180可以使用热敏电阻、热电偶或铂电阻丝。
另外,控制单元168可以具有温度传感器180的功能,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68基于供给到加热器116的电力推定加热器116的温度。
控制单元168接收来自与其输入侧连接的开关及传感器的信号,基于这些信号分别控制加热器116的加热及注射器泵130的工作。另外,控制单元168检测加热器116、注射器泵130及电池162中的至少一个的工作状况,并在显示装置170中显示该检测结果。另外,对显示装置170将在后面叙述。
在对使用第三实施例的吸引器的气雾吸引方法进行具体说明之前,首先对在注射器支座128内插入注射器泵130时执行的前处理、以及在更换注射器泵130之前执行的后处理进行说明。
在注射器支座128内最初插入注射器泵130时,或者更换注射器泵130时在注射器支座128内插入有新的注射器泵130时,前述筒式感知传感器178感知注射器泵130的插入,将感知信号供给到控制单元168,使控制单元168执行前处理。
具体地说,控制单元168向一方向驱动注射器泵130的电动机152,使齿轮146旋转一定角度。其结果是,注射器泵130的活塞138向使泵室140的容积减少的方向即向隔壁136前进规定距离,从而使溶液L从注射器泵130的泵室140喷出到液体流路158内。这里的溶液L的喷出量相当于液体流路158的容积,由此,液体流路158被溶液L充满,由此结束前处理。
另一方面,注射器泵130内的溶液L的剩余量变为规定值以下,达到注射器泵130的更换时期时,控制单元168向反方向驱动注射器泵130的电动机152,使活塞138后退。这种活塞138的后退在注射器泵130的泵室140内形成负压。因此,充满前述液体流路158内的溶液L全部被吸回泵室140内,由此,后处理结束。
执行完上述后处理时,液体流路158内成为空状态。因此,即使注射器泵130被更换为贮存有与前述溶液L不同的溶液的新注射器泵,不同种类的溶液也不会在液体流路158内混杂。
接着,对前述第三实施例的吸引器的基本动作即基本的气雾吸引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使用者通过吸嘴104进行吸引动作之前,使液体供给开关174接通。接通信号从液体供给开关174供给到控制单元168时,控制单元168使注射器泵130的活塞138前进规定的距离。因此,固定量的溶液L从注射器泵130的泵室140被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所供给的溶液L在分配位置A将气雾产生流路110封闭。
之后,使用者通过吸嘴104进行吸引时,气雾产生流路110内的空气通过吸嘴104被吸出,接着,分配位置A的溶液L追随该吸引空气流而被移送到加热器116内。这时,若加热器116的温度上升到对溶液L加热而使其雾化的足够的雾化加热温度,则被移送到加热器116的全部溶液L立即变成气雾,该气雾和吸引空气一起被吸入使用者的口腔。
例如,控制单元168可以在图8所示的温度控制模式下控制加热器116的温度,下面,说明在此的温度控制模式。
电源开关172被使用者接通时,控制单元168立即开始向加热器116供给电力。然后,控制单元168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80的检测信号监视加热器116的温度,同时使加热器116的温度急速上升到规定的前段预加热温度Ta(例如150℃),并保持在该前段预加热温度Ta(预加热模式的第一阶段)。
之后,使用者想要进行气雾的吸引而将液体供给开关174接通,然后,接通信号从液体供给开关174被供给到控制单元168时,控制单元168驱动注射器泵130的电动机152,使注射器泵130的活塞138前进规定的距离。因此,固定量的溶液L从注射器泵130的泵室140通过液体流路158被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该溶液L在如前所述的分配位置A将气雾产生流路110封闭。
另一方面,与上述的溶液L的供给同时,控制单元168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80的检测信号,使加热器116的温度上升到比前段预加热温度Ta高的后段预加热温度Tb(例如185℃),并保持在该后段预加热温度Tb(预加热模式的第二阶段)。
之后,使用者通过吸嘴104进行吸引时,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被吸引感知传感器176感知,该感知信号被供给到控制单元168。接收该感知信号的供给后,控制单元168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80的检测信号,使加热器116的温度从后段预加热温度Tb急速上升到雾化加热温度Tc(例如220℃)(雾化加热模式)。在此,雾化加热温度Tc是加热器116使溶液L雾化而生成气雾所需的足够的温度。
因而,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时,分配位置A的溶液L被移送到加热器116,与此同时,加热器116的温度上升到雾化加热温度Tc。其结果是,到达加热器116内的全部溶液L接收来自加热器116的热量,立即雾化而变成气雾,该气雾和吸引空气一起通过吸嘴104被吸入使用者的口腔。
另一方面,加热器116的温度达到雾化加热温度Tc时,控制单元168从该时刻点起停止向加热器116供给电力。之后,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80的检测信号,当加热器116的温度降低到前段预加热温度Ta时,控制单元168重新开始向加热器116供给电力,将加热器116的温度保持在前段预加热温度Ta直至液体供给开关174下次接通(预加热模式的第一阶段)。然后,控制单元168反复进行前述温度控制。
上述加热器116的温度控制按照脉宽调制方式来执行。关于该脉宽调制方式,如图9所示,在脉冲周期内,改变向加热器116供给的电流的接通时间的比例即占空比。具体地说,从电源开关172的接通直到使加热器116的温度上升到前段预加热温度Ta时的占空比D0,设定为电池162允许的最大值,而且,用于将加热器116的温度保持在前段预加热温度Ta及后段预加热温度Tb的占空比D1、D2设定为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值,并且,考虑到溶液L的组成,使加热器116的温度从后段预加热温度Tb上升到雾化加热温度Tc时的占空比D3设定为不会使该组成变化的范围内的最大值。
另外,使加热器116的温度从前段预加热温度Ta上升到后段预加热温度Tb时的占空比D4,例如可以设定为和占空比D3相同。
从上述的说明已经明白,在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前,由于加热器116的温度已经上升到后段预加热温度Tb,所以,可大幅缩短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开始到加热器116的温度上升到雾化加热温度Tc所需的时间。因此,与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同时,可以使吸引空气流包含溶液L的气雾,使用者不会感到由气雾的延迟产生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另外,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的全部溶液L在气雾产生流路110内即加热器116内变成气雾,接着,与从气雾产生流路110流到吸嘴104内的吸引空气一起被使用者有效地吸引。因此,气雾的送出率与使用者的吸引空气的流量无关,气雾的送出率稳定。
另一方面,处于不进行使用者的吸引动作的状况时,加热器116的温度保持在比雾化加热温度Tc低的前段预加热温度Ta,并且,液体供给开关174接通之后,加热器116的温度从前段预加热温度Ta上升到后段预加热温度Tb。因此,可抑制电池162的消耗,从而可以延长电池162的使用时间。
在上述说明中,在加热器116的温度保持在后段预加热温度Tb的状况(预加热模式的第二阶段)下,假定进行使用者的吸引动作。为了在这样的时刻使使用者确实进行吸引动作,所以,如图10所示,控制单元168包括温度判定部182。该温度判定部182基于来自温度传感器180的检测信号判定加热器116的温度是否达到后段预加热温度Tb。在此的判定结果为“真”时,温度判定部182在显示装置170显示吸引器为“可吸引”的状态。
具体地说,显示装置170具有用于显示“可吸引”的显示灯184,使用者确认显示灯184点亮后,可以进行吸引动作。另外,显示灯184的点亮在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的时刻点解除。
如前所述,注射器泵130根据使用者对液体供给开关174的接通操作而工作时,优选控制单元168还具有禁止判定部186。该禁止判定部186在注射器泵130工作后直到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这个期间、即直到从吸引感知传感器176输出感知信号这个期间,使液体供给开关174的功能无效。因此,在该期间即便使用者误将液体供给开关174接通,注射器泵130的工作也会被禁止。其结果是,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的溶液L的量由注射器泵130的每次工作来决定。
显示装置170可以具有表示注射器泵130的再工作被禁止的显示灯188。这种情况下,禁止判定部186在禁止注射器泵130再工作的同时点亮显示灯188,并将禁止注射器泵130的再工作即禁止溶液L的再供给的信息报知使用者。
注射器泵130的再工作的禁止及显示灯188的点亮在如下时刻点被解除,即在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后加热器116的温度达到雾化加热温度Tc的时刻点,或者之后的电流向加热器116的供给停止结束的时刻点。
此外,控制单元168可以还包括检测注射器泵130内的溶液L的剩余量的剩余量检测部190及检测电池162的电压的电压检测部192。另一方面,显示装置170可以具有分别对应剩余量检测部190及电压检测部192的显示灯194、196。
如前所述,注射器泵130每次工作时,来自注射器泵130的溶液L的供给量是一定的,所以,剩余量检测部190在考虑了前述前处理中来自注射器泵130的溶液的喷出量的基础上,基于注射器泵130的工作次数或来自吸引感知传感器176的感知信号的输出次数中的至少一个,推定注射器泵130内的溶液L的剩余量。然后,当推定的剩余量达到规定值以下时,剩余量检测部190使显示装置170的显示灯194点亮,将溶液L处于“剩余量少”的状态的信息报知使用者。
电压检测部192检测电池162的输出电压,当该输出电压达到规定值以下时,使显示装置170的显示灯196点亮,将“电池容量少”的状态报知使用者。
如上所述,若通过显示灯184、188、194、196的点亮或熄灭来显示气雾吸引器的状态即加热器116、注射器泵130及电池162的状态,则使用者可以恰当地使用吸引器进行气雾吸引,并且,为了更换注射器泵130或电池162,可以事先准备好新的注射器泵及电池。
另外,如前所述,加热器116可装卸地安装在上侧壳体部分102a内,所以,使用者通过卸下加热器116,不仅可以对加热器116的内部进行清扫,而且还可以容易地进行气雾产生流路110的清扫。
例如,显示装置170可以包含液晶画面来代替显示灯,这种情况下,在液晶画面上显示上述各种状态。
液体供给开关174不是必不可少的部件,在吸引器不具有液体供给开关174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68以图11或图12所示的温度控制模式实施加热器116的温度控制。
电源开关172被接通后,控制单元168使加热器116的温度上升到比雾化加热温度Tc低的预加热温度Td并保持在该预加热温度Td(预加热模式)。之后,使用者进行吸引动作,从吸引感知传感器176输出感知信号时,控制单元168使加热器116上升到雾化加热温度Tc(雾化加热模式),而后停止对加热器116的电流供给。
之后,当加热器116的温度降低到预加热温度Td以下时,控制单元168重新开始对加热器116供给电流,使加热器116的温度恢复到预加热温度Td。
在加热器116的温度达到雾化加热温度Tc的过程中,控制单元168使注射器泵130工作,可以将固定量的溶液L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
具体地说,如图11的温度控制模式所示,在加热器116的温度从预加热温度Td上升到雾化加热温度Tc的过程中,控制单元168使注射器泵130工作,供给溶液L。这种情况下,供给溶液L时,气雾产生流路110内的空气被使用者通过吸嘴104吸引,所以,被供给到分配位置A的溶液L和吸引空气流一起直接移送到加热器116,之后由加热器116加热而雾化,从而变为气雾。
另外,溶液L的供给也可以在加热器116的温度保持在预加热温度Td的期间内实施,另外,仅溶液L的初次供给也可以在电源开关172被接通的时刻点来实施。
预加热温度Td也可以和前述后段预加热温度Tb相同。但是,考虑到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连续地反复进行的情况,预加热温度Td及前段预加热温度Ta设定在如下范围内:使用者的吸引动作后,加热器116的温度达到雾化加热温度Tc需要的时间即产生气雾需要的时间,不会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并且不会因预加热而使溶液L的成分变化。
另外,在注射器泵130工作、溶液L被供给到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的状态下,使用者不进行吸引动作而将电源开关172接通时,控制单元168可以实施结束处理。在此的结束处理为,使注射器泵130反向动作,使供给到分配位置A的溶液L返回泵室140侧。
另外,这种结束处理在使用液体供给开关174的图8的温度控制模式下也同样地实施。
为了避开上述的结束处理的实施,控制单元168可以执行图12所示的温度控制模式。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68与从吸引感知传感器176接收感知信号同时地使注射器泵130工作。这样,与使用者的吸引动作连动而进行溶液L的供给,所以,不会导致溶液L残留在气雾产生流路110的分配位置A。
此外,为了防止电源开关172的误操作,可以仅在其接通操作或断开操作持续规定时间时,使控制单元168的功能有效或无效。然而,对加热器116的电流供给优选和电源开关172的接通操作同时开始。
另外,在没有安装注射器泵130时、即从筒式感知传感器178没有输出感知信号时,控制单元168可以使电源开关172的接通操作无效。
此外,控制单元168也可以具有如下功能,即存储保持使用者的吸引动作的次数、加热器116的通电时间、以及注射器泵130的更换次数等使用履历的功能。
而且,以条形码等形式对注射器泵130附加溶液的类别或容量等信息时,气雾吸引器可以进一步具有在安装有注射器泵130时读取所述信息的读取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168也可以基于由读取部读取的信息,根据该溶液的类别改变加热器116的温度控制模式。
气雾吸引器也可以安装指纹、IC标签或IC卡等个人识别系统,这种情况下,可确实地防止气雾吸引器的不正当使用。此外,气雾吸引器的电源也可以不收纳在壳体内。
前述实施例的吸引器,其溶液的供给泵都使用注射器泵,但也可以使用例如齿轮泵等其它类型的定量泵来代替注射器泵。

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雾吸引器及其吸引方法,该气雾吸引器具有:具有吸嘴(8)及空气导入口(52)的壳体(2);从空气导入口(52)延伸到吸嘴(8)的气雾产生流路(56、60、68);被收纳于壳体(2)内且向气雾产生流路的分配位置(A)供给固定量的溶液的注射器泵(18);设于分配位置(A)的下游且形成气雾产生流路的一部分的管状加热器(58)。使用者通过吸嘴(8)进行吸引动作时,分配位置(A)的溶液从分配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